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thankstoyil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点好吃的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08-1-20 06:25:59 | 只看该作者

炖罐 伴米粉

    看到T斑竹和V兄对小馄饨深情回顾,脑海里不由浮现以下场景:
    寒冬腊月,昏黄的豆油灯下,牙齿已经掉光的老人,头戴旧毡帽,身穿褐色短袄,腰间系油光锃亮的墨蓝色围裙,弓着腰,用手将葱花、蛋丝、紫菜、虾米一一撮入厚厚的瓷碗中,深褐色的竹勺舀上满满一勺乳白色热腾腾浓汤浇入,同样是棕褐色竹篾编制的漏勺舀上几个“晶莹剔透而不透,吹弹可破而未破”的小馄饨。幼年的T斑竹咽着口水,耐心看着老大爷完成所有操作,满心欢喜端过馄饨,坐在油光锃亮的小马扎上,吸溜吸溜,开始享用,初时甚快,渐渐开始依依不舍,终于喝完最后一口汤,吃完站在壁上的葱花和紫菜丝。“吃饱了吗?”母亲慈祥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T斑竹,“吃饱了”,T斑竹懂事的点点头,依依不舍起身欲行。“脓家小银满可爱的,再喝一碗汤”,说这老大爷端起碗,给碗里加一点紫菜和虾米,舀上半勺汤。
    最近吃了很多江浙沪的佳肴,忽然想起一直没有问乐乐妈的感受。就劳烦T斑竹星期天不辞辛劳,做一个宁德福安顿罐和伴米粉。(米粉是我幼时挚爱,但是现在在家里很难做出当年小摊上的味道,这一点和V兄对于馄饨的体会相似。)
    回忆多了,被V兄看出行藏,照这个势头,不出三天,方老师就知道我是谁了。看来得处处堤防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08-1-20 13:12:17 | 只看该作者

re:不敢再在F斑竹的地盘上造次,毕竟是心理特...

不敢再在F斑竹的地盘上造次,毕竟是心理特征和实用训练这样严肃的话题,挪到这比较靠谱。

对qin先生的菜谱发生了兴趣:西湖醋鱼,酸辣白菜,醋溜土豆丝,西红柿鸡蛋汤。

前三个全带着醋,最后一个,按照自然规律生长的西红柿也是甜中带酸,呵呵

西湖醋鱼是经典的杭州菜;酸辣白菜、醋熘土豆丝,北京人一般喜欢吃;而西红柿鸡蛋汤,一般北方人饭后并不太习惯喝汤。

先不劳方老师,我推理的结论是:qin先生最近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或是家中新近来了一位江浙沪人,在北京定居,qin先生喜辣的口味为了孩子委屈了很长一段时间,哈哈,

呵呵,米粉也是我的最爱。米粉,以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人最爱吃。其实海南也有,海南最好吃的小吃就叫海南粉,广东的沙河粉、汤河粉比较清淡,广西的酸笋米粉味道比较特别,北方人不一定习惯,湖南的米粉以辣为美,江西的牛肉炒米粉也很好,我每次能吃两大碗。

除此之外,别地的都不叫米粉,或者不是我们特指的米粉,福建有没有米粉,印象里似乎没有,云南的叫米线,四川的酸辣粉其实也是米线,这个米线吃起来跟米粉味道还是不一样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3:32:28 | 只看该作者

re:81楼qinhantang的遐想,很像朱...

81楼qinhantang的遐想,很像朱自清文章中描述小时候和父亲围炉吃白豆腐的场景。---当然,我无意自比做朱先生,呵呵。

这篇小文就叫“冬天”,开头是这样的: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象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想起来了,我前文所用的“氤氲之气”,其实心里就是想起了这篇文章才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08-1-20 13:38:33 | 只看该作者

re:看大家都在贡献自家私房菜,看着都美,晚饭...

看大家都在贡献自家私房菜,看着都美,晚饭的时候可以就着此帖灌下两大碗白米饭,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08-1-20 21:09:13 | 只看该作者

re:T斑竹:朱先生的《背影》是我在中...

    T斑竹:朱先生的《背影》是我在中学时代所钟爱的现代文,平实的文字中,弥散着些许淡淡的忧伤与辛酸——如果没有纤弱敏感的心,是不能有此体会的。当然还有鲁迅先生的文章,虽然评价推崇鲁迅的杂文,但我似乎更加喜欢他的小说,虽不是很长,但对国人的精神心理分析十分深刻而且独到!虽是在描述残酷现实和沉重话题,但语言总有一种让人忍俊不住的幽默,却又不露形迹。
    楼上的“qin先生喜辣的口味为了孩子委屈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一句比较靠谱。但是我有好办法,那就是做菜的时候,往往一是两份,把辣的留给自己,不辣的留给老婆孩子。渐渐的,老婆吃辣已经略胜于我,孩子这一份是要精心做的。
    你说到江西牛肉炒粉,这又引起我的兴趣,那么请你谈谈你对南昌的印象或者生活经历吧,如果你曾经在那里生活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22:08:21 | 只看该作者

re:qinhangtang: 很高兴...

qinhangtang:
   很高兴你也非常喜欢《背影》。听说中学课本中现在去掉了这篇选文,真不知道这帮无脑的搞教育的人是怎么想的。如果一定要去掉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那么其实去掉《荷塘月色》倒还可以。《背影》怎么可以去呢?
   不少网友提起,中学老师用《读者》去知道孩子写作文,呜呼!不懂得如何写出质朴真切的文字,先学习如何演绎虚情假意,买蛋糕的!

   建议你去我之前推荐过的“朗诵网”去听听孙道临先生朗读的《背影》,我难以用语言给出评价,静心去听吧。
   08年第二期三联生活周刊上“生活圆桌”中有一篇短文叫做《消逝的声音》,作者回忆了对孙道临先生朗诵艺术的怀念,尤其是对孙先生为电影《王子复仇记》中著名片段“三斥其母”的赞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22:10:25 | 只看该作者

re:另:鲁迅的短篇小说,个人觉得《故乡》、《...

另:鲁迅的短篇小说,个人觉得《故乡》、《在酒楼上》、《药》列前三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08-1-21 00:45:17 | 只看该作者

re:T斑竹:记得你曾经给过一个链接,...

    T斑竹:记得你曾经给过一个链接,但是急切间没有找到。于是google一下,找到不少,但由于一时心急,有孙老师朗诵的几个网站都打不开,只有天府朗诵网找到一个,不是孙老师的版本,虽有遗憾,但当舒缓而忧伤的旋律响起时,我已忘却一切。
    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内心感受,只能告诉您,渐渐鼻子酸了,渐渐眼睛湿润,不知不觉眼泪已经从两颊扑簌流下,终于抽泣起来。虽然没有大哭出声,但是双肩已经微微抖动。第一遍的时候,我看着屏幕,听者文字和旋律;第二和第三遍的时候,早已双眼模糊,只能抽泣着趴在书桌上,任由旋律在耳边响起,从心头流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8:55:54 | 只看该作者

re:嗨,止哭!链接如下:http://www...

嗨,止哭!链接如下:http://www.langsong.net/index2.htm,继续点进去,可以找到名家列表。

说让你止哭,其实我听了孙先生的《背影》,也真是控制不住眼泪。因为我已经不在的老爸,也就是这么一个寡言深沉的人。当然还有孙先生朗诵的《匆匆》。

该网站上有瞿弦和、濮存昕两个版本的《大堰河》,各有千秋,各具风采。濮存昕的版本的确更有一些戏剧情境感,这和他的演员身份也是贴近的。听着听着,也是控制不住眼泪的。看来这个就是催泪弹。其实,中学课本里这些诗歌,犯不上去解释、说明,大致把背景介绍一下之后,整堂课就放两遍催泪弹,学生都领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08-1-22 02:46:06 | 只看该作者

精神食粮

    虽然上了朗诵网,注册了账户,登陆以后,找到文件,点击试听,弹出一个黑框,什么也没有,除了左上角有一个“30ddd8”,底部左下角有一个“完成”。赫赫,还是没有听到正版。
    T斑竹的美食贴的确考虑周全,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佐以历史典故、文化背景、地域特色、点点回忆,目前隆重推出精神食粮。
    实事求是的讲,初中学习《背影》体会很有限,但是看到老师着重讲述,反复强调,心下就多留意几分。上到高中,语文老师在回顾自己往事的时候,提到此文,虽已满头白发,但依然微微哽咽,眼角依稀光芒闪烁,因此更加多了几分重视,然而理解毕竟十分浅薄。
    此后便是多年寒来暑往,更多是遥相挂牵。成家以后,脚步渐渐疏懒,父母也不习惯远离乡土,即使过来住,也觉得不如家乡自在。
    想起来,年轻气盛,太过聪明,暗笑父母的迂腐,自己样样有份。
    孩子发脾气胡闹,我过去和颜悦色地哄哄他,他火气正大,“爸爸,走开!我不理你啦!”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17:55:17 | 只看该作者

re:大伙儿用点网络咋那么让我不省心呢?朗诵网...

大伙儿用点网络咋那么让我不省心呢?朗诵网不需要注册,直接听就可以了。再瞅瞅。有一一次孩子睡下后,我听了几个小时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19:58:10 | 只看该作者

re:我记错了,是要注册的。注册后登陆,很好用...

我记错了,是要注册的。注册后登陆,很好用啊。我现在就在听《匆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08-1-22 23:16:27 | 只看该作者

re:也许是电脑设置的问题,或者还需要安装...

  也许是电脑设置的问题,或者还需要安装什么支持软件?总之能找到文件,但是点击之后,没有播放。要是能够支持下载就好了。好在还可以google一下,爱上这个了,总会有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08-1-22 23:33:34 | 只看该作者

无心插柳

    虽然没有听到朗诵,但是发现很多好文章,且细细品几篇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08-1-24 11:58:57 | 只看该作者

re:自制玉米汁生榨 材料...

自制玉米汁

生榨  

材料:甜玉米3-5个  
做法:玉米洗干净,蒸熟,用小刀把玉米粒切下来。或掰下来。放搅拌机中(最好有隔渣功能的,这样做出来的玉米汁才香滑。),加水搅拌,喜欢甜的可以加点糖。一杯金黄色的又香又滑的玉米汁就大功告成了。
  
熟榨  

材料:甜玉米粒一斤,洗干净后加水煮开。  
做法:玉米粒一定要煮透,不要因为玉米可以生吃、快熟而把时间缩短。煮的时间不够,榨出来的玉米汁会渣水分离的,喝起来就没有那种浓稠的口感了。
煮好的玉米放凉后就可以榨取了,加水要掌握分寸。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

功效:玉米性味甘,平。健脾祛湿,泻热,利尿,祛水肿。

大家都试试,味道非常好,和餐厅里的无二。要知道,餐厅里48元一扎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21:47:25 | 只看该作者

re:qinhantang:你试着装一下rea...

qinhantang:你试着装一下realplayer之后再听。

孙先生朗诵的《背影》,尤其是最后一段,简直是催泪弹。要看看某人的心是否made of stone,让他听下来,看是否会动容。最后一句中的“唉”一字,把人的心都颤上几颤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08-1-24 22:36:31 | 只看该作者

re:玉米汁羹我在熹儿从小就给他做的点心,不过...

玉米汁羹我在熹儿从小就给他做的点心,不过我是榨好后才加水煮开的(怕二次污染)浓稠自已撑握,但榨时觉得要加水才好.煮时随喜好也可加鸡蛋或放置40度左右时加牛奶.通常我什么也不加熹儿就能消灭一大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08-1-24 22:54:49 | 只看该作者

童年美食

    想起T斑竹和V兄回忆小馄饨,楼上和上上楼作玉米,我不禁想起童年美食。
   
    小时候在农村生长,快乐而无忧无虑;上小学以后,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在县城高中当教师,家就在中学校园里,校园面积不小,约有200亩,也是我儿时乐园。里面不仅有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而且有篮球场、体育馆、池塘和荒山(后来荒山被削平,建设标准的四百米田径场)。
   
    与农村鱼塘不同,学校的池塘里面虽有鱼,但完全野生,并无人管理。只消一根小小竹竿或者树枝,一段棉线,钉书针握成钩状,沟上饭粒或者蚯蚓,就可以调到小鱼小虾。钓虾是很有趣的:虾通常藏身于堤岸的石头缝隙,水甚清浅,往往我们已经发现了虾的藏身之所,然后将诱饵放在近前,虾很小心用钳子试探,终于一口吞下,与小鱼不同,虾吃食抓得很紧,动作并不需要很敏捷,就能稳稳钓上来。
   
    池塘边桑树成行,这给我们带来两大乐趣,一是养蚕;一是吃桑椹。黑色或者褐色的小点密密麻麻排列在硬纸片上,那是蚕卵。把硬纸片小心的放在纸盒里,上面铺上些鲜嫩桑叶,然后耐心等待蚕宝宝孵化,每天都要掀开桑叶找寻几遍。终于黑色比米粒还小的蚕宝宝出现在黄绿色嫩叶上,长大一些后,黑色逐渐褪去,变成白色,及至近成熟时,通体清亮,微微泛出金黄,此后便开始吐丝结茧和破茧华蝶的艰辛历程。那时虽已经能够吟诵“春蚕到死丝方尽”,但并不能真正理解春蚕吐丝的奉献和破茧化蝶的艰辛。夏天桑椹成熟,初时是绿色,渐渐变红,渐渐发紫,最终变成黑色。黑色桑椹已经熟透,味道甘甜,有些开始微微泛出腐烂气息,红色尚浅的桑椹味道酸且生涩,都不甚好吃。只有红色较深开始泛出紫色的桑椹,甘甜中微微带一点酸味,鲜美多汁,是上品。桑树往往不高,枝叶婆娑,可以不费力气的爬上去,小心翼翼沿着树枝采到桑椹,然后稳稳坐在树杈上慢慢享用。桑椹虽然味美,但并不能多吃——吃多肚子会不舒服。然而,孩提时代控制力弱,往往吃到牙齿发酸嘴唇发紫,回家肚痛时,引来父母责备和操心。
   
    离池塘不远处,是一片荒山,平缓处是一个简易泥土操场,后来整个荒山被推平,修建了一个标准的四百米田径场。当时荒山上杂树丛生,荆棘遍布,虽无人打理,零落荒凉,却因此能见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景象,乃是幸事!此后到北京,无论有事没事,常喜欢到燕园闲逛,未名湖不一定游览,但是后面那个荒凉的恭王府后花园是必定要去的,偌大一个北京城,也就北京大学由此胸襟,包容一块凌乱荒凉之地。据说,学校最近在讨论要将其开发建设,争议比较大。但是燕南已经楼宇密布人满为患,西北这块荒地能够存在多久,实在让人担忧!
中学校园位于县城的正北方,北关正街的一头,南面是县城,东西北三个方向是菜地乡村和水田。初中校园位于北关正街的中央,门口就是菜市场,在县城就算是繁华闹市区了。小学位于县城的南边,略微偏东的位置。从小学再往南,是一条贯穿全县的河流,河面宽阔,河水清澈,阳光下波光粼粼,泛着淡青色光芒——这已经是老皇历,如今工业污染,河水已经泛黄,且有腥臭,早已不能饮用,水厂只能开采地下水。
从家里到小学,大约有3-4里,需要经过整条北关正街,然后往东经过一条长长小巷,经过一座小桥,步行大约需要30-40分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背着书包,走这么远的距离,并不很轻松,但是细细回忆起来,乐趣也不少。比如,在前面的一篇文章里曾经提到过,夏天,我们可以换一条路线,不走到马路,而是涉水沿着小河一路走到学校,一路打打闹闹欢歌笑语,就很快活。这里,要回忆另外的快乐,就是美食。
清晨,天不亮从家里出来,走出校门,便是北关正街起始处。南行约200米,是一座国营商店,吸引我的当然是饮食部飘出的诱人香味。饮食部共有5种早点:馒头、糖包(白糖和红糖)、咸菜包、肉包和米粉。米粉需要1毛8分钱2两粮票,通常舍不得吃。但父母或由忙碌或由怜爱,往往会破例。用小勺子舀一小块猪油放在豁口的厚厚土瓷里,然后依次加入盐、味精、酱油,撮入一点葱花和辣椒面,浇上滚烫的诸骨浓汤。捏上一小把米粉放在竹篾编制的漏勺上,在滚开的锅里微微烫热,倒入碗中,最后小钢勺轻轻一旋,挂上少许肉丝,抖动几下,浇在上面作为哨子。真的是童年记忆里难得的美食!长大一些后,家里条件好了,到市场上买了新鲜蒸好的米面皮子,切的细细的;买来上好的猪大骨熬制高汤,上好肥瘦相间的肉炒至哨子。一切精工细作,然而米粉终究没有儿时记忆里香。
   
    沿着北关正街继续南行500米,就来到初中学校,门口是菜市场。与北方农民相比,南方农民更加辛劳,天不亮时,马路两旁,早已密布赶集的菜农,虽然那个年代物资并不丰裕,但是早市上,鱼肉鸡鸭,瓜果鲜蔬,照例不少¬¬¬——这些自然不会吸引我。我通常只会在卖葱油粑粑和红薯粑粑的摊子跟前驻足一会,大多是闻闻香气,有时也会买1个或者2个——1分或者2分钱一个,有时是买得起的。将糯米和普通的大米磨成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和的稀稀的,当然散入了少许葱花(江南小葱)和盐。用勺子小心舀到一个模子里流平,这个模子实际上是另外一把铁勺,圆形平底,厚度约为1厘米,直径10厘米。将圆勺放入沸腾油锅里炸,白色糊状,渐渐嫩黄,然后金黄,成为一个圆饼从勺子里漂浮上来,稍微在炸一会儿,葱香扑鼻(江南小葱与山东大葱的香大大不同)。用长筷子夹起,放在悬空于油锅上方的铁丝架上空一会油,然后用草纸捏住一角,递将过来。红薯粑粑的炸制工艺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原材料,面粉和的稀稀的,红薯切成小拇指肚大小细丁,加入搅拌均匀,然后炸制,红薯照例是很香的。无论是葱油粑粑还是红薯粑粑,我都是小口吃——这样可以享用更长时间,甚至可以一路吃到学校。
   
    出了菜市场往前行500米,就是县革委会,革委会对面是县里的一个小招待所,不用说,餐饮部早点的香气又能令我驻足一会——如果手里没有葱油粑粑。招待所餐饮部的早点花样比较多一些,除了馒头包子米粉面条以外,还有两样别处少有的好东西——白糖饺子和红心饺子。说是饺子,其实油炸的糯米糕,由于形状有点像北方的饺子,所以取了这个称呼。白糖饺子是纯糯米粉做的,和好后,揉一揉,扔到油锅里炸一会,色泽金黄时捞出,空油,然后在白糖里打一个滚。形状有点像猪腰子,当然要小的多,我们还是把它叫“饺子”。红心饺子的做法有些不同,糯米粉和面粉的比例接近1/1,里面加糖,和好后,蒸熟(也许没有这道工艺,是我的推测),然后放到油锅炸制,通常表面为红棕色(由此我疑心里面可能有红薯面,也可能是和面时加入糖的原因),形状也接近猪腰子,可能与心形比较相似,与软糯的白糖饺子相比,更加有形,而且是棕红色,所以成为“红心饺子”。白糖饺子4分,红心饺子3分,这个自然不能常吃——可以买好几个葱油粑粑。
从招待所继续前行300米,是县里的冰棒厂,白糖冰棒3分,绿豆冰棒4分,小雪糕5分,大雪糕6分。然而天色尚早,冰棒厂还没有开门营业,我们最多抬头看一下匾额,就继续前行。

    前行数步,来到一个交叉路口,这是我们县城中心地带,北关正街到此为止,向前走就是南关正街,右手拐,是西关正街,翻越一座山坡,通向国道线,此后多年,我从那里乘车离开家乡,开始新的征程。左手拐,向东的方向并无大街,而是密密麻麻的老旧居民区,三两条狭窄小巷在屋宇间蜿蜒穿梭。此时已经天色微明,居民已经开始起床,照例穿着随便找在门前小沟边洗涑,厨房也会飘出早点香气,如果手里的葱油粑粑还有剩余,我便能不为所动,大步前行,过了梅花桥,就来到小学校园。在桥对面,就能看到教室灯火通明,书声琅琅——“秩秩思干,悠悠南山”。ADE,我的葱油粑粑!
如果赶上学校包场看电影,就有能享用到(大多用鼻子享受)另外的美食——糖油粑粑。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认为糖油粑粑的技术已经失传,我曾经在家做过米粉,葱油粑粑,白糖饺子等,虽然不及当年好吃,但是依稀能吃出当年味道,便知道工艺大抵不差,只是口味变了,充其量是画虎不成反类猫吧。然而,糖油粑粑是无论如何做不出来,每次尝试,都令我沮丧。无论色香味,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画虎不成反类犬。

    电影院位于西关正街——我们称为“大西门”。在上坡的一侧是一个规模小一点的电影院,约能容纳500人,后来在下坡的一些修建一个更大的新电影院,约能容纳1000人。电影院马路对面山坡顶山居中位置,有一个小饮食店,卖什么吃的,我全然记不清楚(确切的说,更本没有关心或者注意过),只记得一样——糖油粑粑。先说香,整个西关正街位于一个山坡上,长度约1000米,在这个范围内,马路两侧,即使关上窗户,也不能阻止糖油粑粑的香味钻入鼻孔,搅动肠胃。我一直认为,马路两侧的居民,应该给餐饮店老板支付馨享香气费用,与此同时,老板也应该支付精神折磨费用,就算两相抵消,过程不能省略!再说色,是鲜亮的棕红,比江浙“红烧狮子头”的色泽更鲜亮一些,颜色相近。味道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神经中枢都在忙于处理鼻子传送的数据,只记得是糯米做的,1毛钱3个。

    T斑竹:如果江浙一带有类似的“糖油粑粑”,麻烦寻访以下制作工艺,告诉我,拜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23:08:29 | 只看该作者

re:qinhantang: 你说的“...

qinhantang:
   你说的“糖油粑粑”,我虽然不甚明了具体是什么东西,想来差不多是用糯米或者江米和了糖揉成一定形状之后,下温油锅炸成的。
   如果你来杭州,我带你到“新风小吃”去看看,差不多的东西有几种。
   杭州的“新风小吃”是老百姓的老字号,门店遍布杭州城。早中晚餐到点的时候,是排队的。湖滨一带,刘仪伟开过一个“川流不息”的川菜小吃店,卖夫妻废片(我这个“废”可不是错别字,原来的意思)、担担面之类的东西,价格不很便宜。一段时间后,经不住店租,关张了。不远处的“新风小吃”门店,照样门庭若市。
   你要在家里试试“糖油粑粑”,想来不难,用江米粉(做宁波汤团的原料)或者糯米粉和上糖之后,压成某种形状(比如牛舌状),下温油锅炸制即可。也可以蘸着绵白糖吃,更家富足的样子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08-1-25 07:34:42 | 只看该作者

如何熬制糖油

    谢谢T斑竹盛情相邀,如果有机会,一定来杭州吃“新风小吃”,还想吃红糟大明虾、油爆虾、溜肝尖(您的食谱,让我胃口大开)。
    我推测也许是将糯米饼(小圆饼,直径3-4厘米,厚度约1厘米),蒸熟后,在熬制好的糖油里,中火(或者比较小的火),慢慢熬一会儿。
    甜味完全来自糖油,和面的时候应该没有放糖。已经比较甜,不用蘸着绵白糖吃。
    麻烦您讲讲如何熬制糖油,记得上海红烧排骨,就需要预先熬制糖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4-25 15: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