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一直认为ABA只是方法、工具,没...
一直认为ABA只是方法、工具,没好坏之分,只有用来干什么时才会表现优劣对错。
如果家长的目标只是改变孩子的某个行为或塑造某个行为为目标,那ABA绝对胜任。
如果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变成情感丰富、思维灵活、能处理综合复杂信息的正常人(也就是所谓的康复),那么必须回到正常人的发展轨迹——思维发展。正如130楼所陈述的,取代行为学派已半世纪的认知学派清晰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思维的发展,不是行为的叠加。
对于这目标,ABA是没法实现的,因为行为学派的ABA认为思维只是变量,重视行为而忽略思维。就如我以前提到的“苦笑、奸笑、皮笑肉不笑”,ABA就无法塑造,因为他是需要复杂思维参与而产生的行为。就连“叫名字应答”,也是需要复杂思维参与,正常孩子会想“什么事?谁叫我?该不该搭理等”,它需要好奇、交流欲望、思考该不该回应等参与此看似简单的行为。我们在回答别人叫我的时候,还包含了我们曾经叫别人而别人不应答我的气恼经验,还有一定的逆位感受,是在对处理身边信息的复杂思维的发展而产生的。但简单快捷的ABA强化训练出来的,孩子真正只是获得名字——应答的链接,并不明其意。只是简单的一个“哎”或一个动作。所以训练后,孩子经常出现自问自答“某某哎”、或者电视说“疑犯某某”他也“哎”、又或者用“某某哎”索要食物等的错误行为。这些充分体现ABA只关注行为,忽视主体受教过程中,在主体意识里,真正感受到而获得的思维(体验结果),ABA在强化行为时,同时强化了错误思维的结果。这是我一直担心,谨慎使用ABA的理由。
这就是所谓方向性问题:一个人究竟是思维的发展还是行为的发展的核心问题!虽然认知学派取代行为学派将近半世纪,但自闭症领域里,固守自封,连心里学里翻天覆地的变化都觉知迟钝,无视思维的行为塑造还大行其道的“主流”了50年,最终发现塑造出一个个“学”了很多,但却不会灵活应用所学到的,行为刻板、思维刻板的人。
尤其婴幼儿期,孩子思维初始化阶段,让孩子感受偏差产生错误思维发展,对孩子将来发展障碍更大!
所以不管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是山寨的还是专业的ABA,不能实现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还会如上所述(叫名字应答的训练)一样,产生错误思维的ABA训练,我们都应谨慎应用。只有能促进孩子思维的有效发展,只要能达到这个目标的,任何方法都可以使用,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有在这教育方向上达成共识,再探讨达成此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才会显得有意义。
没有丝毫攻击别人之意,只是以事论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