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亲子话题 儿子的电玩人生 妈妈如洗三温...
亲子话题 儿子的电玩人生 妈妈如洗三温暖
/聂崇彬
May 22, 2011 06:30 AM | 372 次 | 0 | 3 | |
儿子三岁开画展,作品被澳州博物馆收藏,是一个IQ高,曾连跳两级的优质少年,但如今却变成了资深电玩玩家,拒绝大学毕业的80后宅男。我告诉自己,这完全是我这个母鸡的大翅膀所造成的。
和每个妈妈一样,从儿子还未出世,我已经为他的人生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平心而论,儿子小时候蛮乖的,你让他学什么他都照办,但不能利诱,如果说:「听话,我会奖励你」,那屡试屡败。他对物质的「不在乎」,令我束手无策。后来,我采用了新方法─兴趣教育。在儿子玩的时候放配乐的唐诗,让他不知不觉朗朗上口,至今他的国语还能应付社交。每次讲故事,我都留一个小尾巴,让他自己把故事结束,引导他有创新的意识。买东西教他怎样归类。至于他喜欢的画画,当然是放在首位,但我从不教他写字和算术。另外我也有意留了一手,让他上学时有新东西可学,不至于太闷,总算,在香港从幼稚园到小学都在精英班。」
冲突 从考黑带开始
随著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的话已经不可能成唯一的指导方针,我和孩子的冲突,从让他考跆拳道黑带开始。
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跆拳道,一来锻练身体,二来搭校车时万一有大孩子欺负他,也可以用一招二式来保护自己。从白带开始,每次进级儿子都能顺利过关,大概四年级的时候,儿子的个头和我差不多高了,他提出不用再学拳来保护自己,我也同意他的说法,但那时黑带考试即将来临,我估计他是怕艰苦,因为黑带考试有临空跳起踢断木板的动作,我耐心地劝他,是否考了黑带再说,做人总要有目标。他反击到:「考出黑带后就不再打拳,那考来做什么?」我无言以对。
第二件我输的事是他的画画,这可是他从小喜欢的,上过电视、开过画展,得过「看图说话」杂志的比赛冠军,他趴在地上画画的全过程,被「人民出版社」当作教材发表。但他不愿意作刻板的模仿练习,拒绝再画,为此我换了老师和画班都没用。在他不画的三年中,每年我都带他去参加公开比赛即时评奖的「香港儿童国际绘画比赛」,每一次他都得奖,最后一次还得了亚军,就在那次之后,他很严肃地告诉我,这是欺骗,因为他已经不再画画。
希望儿子有个坚强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送他去参加童子军。第一次随军出海,三天后回来,虽然没有怨言,但听他描述首长逼著这些才十岁的孩子,在清晨跳入冰冷的维多利亚海做训练后,我已经决定改投,只在内陆做操练,但去了一次后,他以枯燥乏味为理由,断然拒绝。
说钢琴吧,也是他喜爱的,每个星期天母子俩坐车去大老远的地方学琴,对弹多少遍练习曲是每天必然的争斗,为此,我告诉他,如果能及早弹到「少女的祈祷」水平,马上更换音色更好的名牌钢琴。这一说法,真的给他带来了动力,不过不是苦练练习曲,而是单练「少女的祈祷」,很快曲子练成,但我以「走捷径不可取」断然拒绝换琴,至今落下了欺骗的罪名。
抗争 留学路走对了
儿子音乐体育艺术这些领域全面落败后,生怕在教育领域有什么差错,因为儿子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公开表示不会升入Band 1 的中学,香港的中学分五个级别,由Band 1到Band5。一般来说,Band 1出来的学生者入名牌大学的机率非常大,Band 2当然要差一些,要想进名牌非得努力才行。为此,我和儿子大吵了一次。小子居然振振有词:「这所Band 1学校,送我进去我都不要,这里面的学生,除了死读书还会什么?跟这种人在一起,我会死的。既然差一口气也能进Band2,你还想怎么样?」气得我话都说不出来。
儿子如愿以偿的进入了Band2,交了好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至今还保持著联系。那时我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儿子不适合香港的教育体系,为了四年后,我不用再为他的升读大学心力衰竭,在他的同意下,高中时我把他送去了新西兰,三个月后,儿子竟以他的数理成绩连跳两级,进入中六。过了一年,儿子的数理成绩还是最好的。我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他很出色呢,还是那边的程度不高。反正后来他很轻松地过了大学考试,这个成绩是全世界认可的,以至当他转入美国大学的时候,连托福的成绩都不用。
不要以为之后的学习路途就一切畅通无阻了,后来发生的事足以令我吐血。为了能使儿子有归属感,也为了节省,我移民美国,儿子也跟著我拿到了绿卡。但儿子却未能一路读到毕业,原因一个是懒,二是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不高,当然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要清楚地认识自己是什么人。他把多数的时间都贡献给了电玩,我觉得他太不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母子俩一度针锋相对,家里气氛紧张。
那天,我敲开了他的房门,一看我,他就眉头紧皱,没好气的问:「又是什么事?」天啊,儿子,我已经有几天看不见你了,天天吃我煮的饭,就算是个佣人,也不应该是这个反应吧!
我压住火气,假装笑笑:「我问问,怎么不见你上学?」
他不耐烦地说:「没注册怎么上啊!」
「为什么不注册,是忘了还是…。」
「没时间!」儿子兼职,我是知道的,但也不至于忙到不上学。
「如果觉得上班影响学习,我们可以再商量,还有一年就可以毕业了,说什么都要把学业完成吧!」
我的口气很明显带有哀求地商量口吻:「你烦不烦呐,我还有事,就这样了!」
咀咒 电玩把儿变怪物
儿子一点情面都不给,门,匡当一声在我面前关上!谈不拢,早是预料中的事,但没料到会这样的决绝,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应该开学了,我没有看到儿子有一丝上学的迹象,早就想问问他,可是见不著他的人影,连吃饭都趁我不在的时候去厨房扒一碗拿上自己的房间。一种无奈的愤怒涌了上来,因为我听到屋里传来的电玩游戏的音乐,虽然声音微弱,但足以把我的心脏击碎。我脑子嗡嗡的叫,脸上发烧,我握紧了拳头,但能干什么,把儿子的门砸开,把那该死的计算机扔出窗外?
我知道不是计算机的错,但那该死的电玩已经不是他小时那种单独的小盒子,而是看不见摸不著的储存在计算机硬碟某个角落,或是网络的某个空间时段,凭我的计算机常识,根本不是这种玩物的对手,唯有消灭可以容纳电玩游戏,在我看来,如同一个天外入侵者,毁了我们正常的生活,毁了我给予厚望的儿子的人生。但我不能,不能这样做,因为里面是一个身高一米八,也是充满了愤怒的一个怪物,这天外入侵者把我儿子变成了怪物,我打不过他,我还不能咀咒他,因为这怪物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
我觉得我要疯了。我不是邪魔,虽然在这个时间,我猜楼上那个怪物当我是邪魔,但我不是!
念书有这么难吗?我年轻的时候,唯一愿望就是做个大学生,我不是考不上,而是因为健康的理由,被拒之大学门外,我不懂,上学会那么苦吗?比比我在香港读大学的时候,还不能辞去酒店经理的工作,还要照顾已经上小学的儿子,还不是在一年半时间里考出了12门课,拿到了毕业文凭。在美国读大学,开车上学,连走路的都不用,作业用计算机,也削铅笔都不用,还有我这个美食专家的妈妈,每天三菜一汤,加水果、点心,家务事都不用大少爷沾手,就是车子有什么问题,还有一个汽车专家的继父随时解决!那时我已经和一位美国人建立了家庭,洋夫认为,儿子有兼职供自己生活,也有了女朋友,至于读多少学历才合适,就不能以父母希望为标准。
他的话提醒了我,确实,周边的朋友之中,有很多高学历孩子,非但找不到工作,高不攀低不就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台湾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勉为其难的拿到毕业文凭后马上回到台湾当上了啃老族。
自白 终于获得理解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令他对电玩痴迷,终于有天他写下了自己的想法:
「我记得我小时候很爱画画,我现在还记得我的第一张画,里面有房子,可能因为我每天都是对著一个有很多电线杆的玻璃窗吃早餐的关系,所以画了很多很多的电线杆,然后有很多彩色的人,天空是用不同的红色蜡笔涂成的黄昏。没过多久之后我父母就决定让我定期去画廊学画画,拿过奖也上过电视。作品很多,多到连我自己也以为长大之后也会一直画画。当时真的万万没想到,接下去的剧情竟然是升等打宝和勤练枪法。有一种好像一本小说看了一段放在一边,第二天拿错了另一本,很自然的接下去看的感觉。会变成一个教授级的资深电玩玩家我自己也是莫名其妙。
回想一下,我记得好像我三岁多的时候,爸就不知道从哪里里弄来一台他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里弄来的游戏机回家,当时连话也讲不太清楚的我,就已经在那按著按著玩起来了,某种意义上也叫三岁定八十吧。当时年纪真的太小了,跟本不了解在玩什么,随便按一按就又死了,所以现在不是很记得我的第一次到底是在玩什么。随著我慢慢长大,小学的时候母亲每次见面的第一句话虽然都是「不要打太久」,不过可能因为当时学校成绩还不错,所以我莫名其妙的拥有了当时每一代最红的游戏机,走过了所谓最正统的电玩人生。
我是在1983年出生的,也是任天堂游戏机始祖红白机正式发售的同一年,虽然我是在今天上网查一下才知道这个巧合的,不过心底里到是有一种「果然如此的想法」。
游戏机是陪伴著我的童年,我也是看着它的成长。从红白机开始,到世嘉、超级任天堂、SS、PS二选一,N64、DC、PS2、Wii,最后到现在可怕的MMORPG(在线游戏中中毒性最高的一种,天堂、魔兽、RO、暗黑破坏神。你就算没在你子女的计算机屏幕上见过画面也应该早就在社会版上久仰它们大名了),我都深深了解到每一台的吸引之处。的确浪费了不少时间啊…不过要说得到了什么,真的就只有数不完的回忆吧。」
看完这篇「自白」,我才恍然大悟,电玩革命经久不息,持续了几十年,我你他的家长们都有著不同层次上的贡献,所以也只能介绍它给我们带来的当今流行文化的独特表达模式,「影响所及从现代战争到人际关系无一例外」。我还清晰安慰地的知道,儿子一再表示他有个开心童年说法,是从心底里表达的。
我完全承认自己没有当教练的「天份」,何来魔鬼式训练下闪闪发光的名星让自己荣耀呢?但儿子记忆中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已经足以证明我是一个好妈妈。
信任 自己确定人生路
儿子在休学后当了两年IT人之后,去年回到学校进修心理学,他的目的,不是想做什么家,而是在看完了一屋子的书后,想更进一步确定自己今后的人生路,此刻,我完全对他投以信任票。
在这儿,我还要提及我另外一位朋友,她生了两个混血孩子,都是女孩。与虎妈家里情形一致,大小女儿的年龄也一样大。虎妈嫁了白人,她坚持了中国式的教育方法,犹太人老公随她便;朋友的中国式教育方式却被美国老公打压,做不成虎妈成了羊妈。朋友的丈夫是心理医生,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是有外因和内因及时空背景的。因此在我们为孩子的教育制定方向时,首先要因人而异,其次要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有个大致的估算。
我相信孩子最需要的是理智独立的头脑,处变不惊的性格,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终身相伴的求知欲。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任何风暴中有主宰自己命运的勇气和能力。中国式教育的最大弊端更体现在思想,灵魂和性格的塑造上。家长制的作风本身就跟自由的灵魂和独立的思想格格不入。把对孩子的辱骂和体罚当成爱来宣扬,更是对爱的亵渎。
说到底,中国式教育能够取得的最大成就也就是培养些满腹经纶却思想苍白的文人,或技巧高超却毫无创意的工匠。虎妈的见解也还只停留这个肤浅的水平上。成功被定义为门门功课得全优和钢琴比赛得头奖。那些认知比较浅薄的人,把这些硬性标准,这些更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当作最高成功指数,但在这个讲究软实力的时代,则显得如许多中世纪的戒律一般不合时宜。
我的朋友在转变成「羊」妈的过程中,着实地感受到,爱是人间一切情爱的源泉,它能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和力量,来克服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把温馨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做为正面的因素,当作自己世界观,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快乐,她的老大上了UCSB,在校园报纸发表了绘画作品,现在她正在去好莱坞的路上,表演她的单口秀。老二呢,最大的嗜好是摄影,她的水下摄影非常专业,正准备个展。
「虎妈战歌」以一个17岁女孩子的经历来做教育成功的典范,或许不是作者的目的,但确实是过早的定论,教育这件事,不在于看孩子正在做什么,得到了什么,而是要看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