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子百谭

[复制链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21:20:49 | 只看该作者

re:家长望子考清华 8岁男孩患“直角弯”强迫...

家长望子考清华 8岁男孩患“直角弯”强迫症




文章来源: 沈阳晚报 于 2012-03-02 23:36:37 -




开学了,8岁的宾宾(化名)却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回到课堂。2月29日,宾宾的母亲陈女士哭着讲述说,孩子患的是一种心理疾病,叫强迫症。心理专家解释,这种病,表面上看是繁重的课业负担惹的祸,其深层次原因却是家长望子成龙造成的。

缘起:小学三年级补7门课

“我儿子考清华大学(招生办)”是工程师父母嘴边的常话

瘦弱单薄,戴着一副300度的近视镜,走到哪都要背着10多斤的大书包面对眼前这个与普通孩子没啥区别的8岁男孩,记者很难把他与心理疾病联系到一起。

可是,随着接触的加深,宾宾的种种怪异之处开始一一展现:他从书包里先拿出文具盒,接着拿出课本,再拿出作业本,然后打开文具盒拿出所需的铅笔。写了几个字,他发现写错了,需要用橡皮擦掉,但他并不直接从文具盒中取出橡皮,而是把上述东西一样一样放回书包,随后再重复上述程序,再拿出像皮。

原来,作为工程师的父母一心期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一定要考入重点初中”。“我儿子考清华大学”是他们挂在嘴边的常话。这个寒假,读小学3年级的宾宾就进了补课班。数学、英语(论坛)、语文……补的科目总计7门。

变化:室内走路拐“直角”

无论在客厅还是卧室,宾宾也都拐“直角弯”

春节过后,补课班发生了一件事情:老师放在讲台上的水杯被碰掉地摔碎了。因为补课班教室里新安了监控摄像头,所以通过回放查看,水杯正是宾宾不小心碰掉的。对此,宾宾的母亲向老师做了赔偿,顺便说了孩子几句。

没料到,这件事发生后,宾宾进出补课班都远离讲台,渐渐地演变成顺着墙角走,走个“直角弯”后再转到自己的座位上……在家里无论在客厅还是自己的卧室,宾宾也都沿着墙走再拐“直角弯”,远离茶几、电视柜、床头柜等家具。记者问宾宾为何拐“直角弯”,宾宾回答说“一丝不苟”。

时间长了,不对劲的地方越来越多。宾宾的母亲说,为了不补课,宾宾找出各种借口:鼻子出血、胃疼、呕吐等。渐渐的,宾宾只要一听到补课,身体就开始不舒服,不是头晕就是吐。母亲带着儿子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在医生的提醒下,母亲才想到找心理医生求助。

趋势:强迫症患者低龄化

“20个患者至少就有一两个是强迫症,中小学生明显增多”

“这是典型的‘强迫症’表现!”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刘长辉说,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出生开始,家长就会反复地灌输什么事都“不能马虎”“那是不准的”之类的话,在这种严格要求完美的教育下,孩子内心的自由、自我想法和不满情绪得不到释放,“在心理科就诊的患者中,20个人中至少就会有一两个是强迫症患者,而中小学生中强迫症患者人群明显增多,正出现低龄化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发表于 2012-3-5 00:23:49 | 只看该作者

[转] 李子勋谈孩子青春期的变化与家长的技术


    一般会把孩子从少年到成年这个阶段定位为“青春期”。现在孩子成熟都比较早,青春期会从十一岁半到十四五岁,女孩比男孩早一点,有近半年到一年的差别。提出青春期的概念,是为了在青少年教育上起作用,但实际上,过多的关注青春期,反而使青春期的问题变得明显,因为人的视觉有一种创造力,关注什么,什么就变得明显,容易被扩大。在50年或60年以前,没有提青春期的概念,国际上也没有谈到青春期,但很多青少年都在健康成长。现在有了这个概念,医生、青少年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便开始对青春期的孩子作研究,总结出了很多问题。

    研究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常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逆反,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会突然恶化,过去非常依恋,跟爸爸妈妈都很亲密,现在爸爸妈妈碰他的头不行,进他的房间不行,碰他的东西也不行,他开始为自己的权力较劲。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常常有攻击性,有敌意,带有批判性,看什么都不惯,都觉得不好,不完美。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有完美主义的内心追求,只不过是以否定一切的方式来表现的。

    第二个问题是双向性,青春期的孩子藐视权威,又盲目崇拜,两个倾向同时存在。比如说,很多追星族都是青春期或者青春后期的孩子,他们内心藐视权威,否定一切,又盲目崇拜;他们有时有极端的道德感,喜欢谴责,有时又极端无视道德,会做一些违背公众道德的事;他们勤奋,同时又懒惰,遵守纪律,又破坏纪律。在遵守纪律和破坏纪律里都找到快乐,在盲目崇拜和否定权威里都能享受到快乐。其实,孩子的成长动力正隐藏在这种双向性的矛盾中,不管破坏还是创造,孩子都充满激情,这是快乐的动力。

    第三个问题是追求神秘主义,有的孩子会神神怪怪的,喜欢看侦探片、鬼片,嘴里会谈迷信,包括宗教、十字架,甚至有些孩子会把两个笔捆成十字架,做祷告。追求神秘主义的背后是对世界好奇,从书本和父母教导中看到的世界太过乏味,孩子通过追求神秘来自娱自乐。当然,其中也存在很多自我暗示的、夸大自我的、获得超能力的、成为权威人物的青春期梦想。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的现象呢?这是因为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内心世界,一个是外部世界,青春期的孩子生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小的时候只是跟父母或者小学同学接触,跟现实的接触有限,他的感觉更多来自内心世界,基本上,主要情感、生活都依赖家庭,而家庭本身就是和社会有边界的。在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要开始社会化了,他知道家庭待不住了,他要到社会去寻找朋友、情感、事业,要学习,要成功。因此,青春期就成了边界地带,在这个边界地带,孩子有一半是内心的,有一半是外在的,两方面一直混杂在一块儿,这就是他的双向性的来源。

    因此,心理学一般认为青春期更好的说法叫“过渡期”,过渡期是流动的概念,它表示孩子正在走过一个阶段,处在过渡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经形成了结果,它有时间性,不是永远的,更不是定型的。


                         家长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技术一,要表现出适当的无知。

    孩子十岁前,妈妈扮演的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是孩子强有力的后盾,给孩子安全感很重要。孩子十二岁青春期来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孩子十五岁后如果还表现出无所不能,什么都懂,孩子都要听我的,就极其糟糕。首先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应该说:“妈妈不太知道你们现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你需要妈妈什么样的帮助,详细告诉妈妈好不好?”

    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尊严,往往尝试着攻击家庭的成员。我们要做一个选择,既然孩子不再想当孩子了,自己就要慢慢从家长的角色中引退,在某些家庭,父母也可以来扮演孩子。青春期孩子的价值观有些看起来是很荒诞,但是要倾听他、尊重他,孩子就会逐渐变成大人,他慢慢会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如果家长采取查书包、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等方法,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为了讨好父母继续扮演孩子的角色,产生了心理学上称为“退行”的现象,放弃成长的权利,变得幼稚化。这样的孩子即使能考上清华北大,也是生活中的弱者,只能当一个普通的人。为什么?因为他放弃了成长的权利,他的情商差。另一种是孩子选择反抗,因为他觉得如果我不能挫败父母,我就长不大。很多孩子逃学不是因为不喜欢学习而是为了反抗父母,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他就不好好学习,看父母怎么办。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挫败父母,父母可以替代他做决定,但无法替代他学习。当然,并不是孩子有意识这样想,而是他不上学引发父母改变了权威的角色,愿意开始倾听并满足孩子一些心理需求的现象,引发了孩子从这个事件的象征意义中得出上面的判断,大约有10%的孩子会这样做。

  

技术二,对孩子好奇、保持兴趣。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对孩子欣赏的态度,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有兴趣。如果在一个部门当领导,对大家保持兴趣、好奇,就会是受欢迎的领导,如果满脸都是价值判断、好恶,别人跟你在一起就会觉得不舒服。父母要把价值深藏起来,给孩子一个彼此冲突、矛盾、多样的价值混乱时期,不要忙着帮孩子找到所谓正确的道路,那样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失去自我的判断力与鉴别力,不能形成自我的价值倾向,结果是觉得是在为别人活着,为别人学习。让青春期的孩子品尝逆反情绪给他带来的痛苦与麻烦,好奇地、用欣赏的眼光分享他自我选择的价值观、美感、哲学概念与逻辑。当然,幼稚在所难免,但这些幼稚的思想打着孩子自己的标识,属于他自己的天地。尊重这些就是尊重孩子。

    家长能做的是提醒孩子社会规则:“你内心如何看世界是你的权利,面对客观现实的时候要按规则办事。”这样做就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内心与现实的边界意识,让孩子可以在两个层面来接纳自己。成年人很多心理痛苦正来源于搞不清内心与现实的边界在哪里。

   

技术三,学会对孩子示弱。

    示弱就是要善于在孩子面前装傻。如果孩子游戏打得好,你要说:“宝贝,妈妈好笨啊,这种事情都不会,你能不能教教妈妈?”孩子肯定会特别高兴,当你慢慢地表示出对游戏感兴趣的时候,孩子也许就会慢慢失去对游戏的兴趣。原因是孩子玩游戏的潜在意义是在有限的环境里寻找与父母分离的空间,如果母亲也要玩,孩子的兴趣就会大减,当然严重依恋游戏的孩子除外。

    我遇到过一个咨询者,他女儿是哈韩族,家里摆满了韩国的东西,韩国影星的照片贴得到处都是,女儿染着黄头发,吃韩餐,学韩语。一有韩国歌星演唱会,女儿旷课也要去听。父亲是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非常着急,问我怎么办。我就向他建议,你也装着是哈韩族,也把韩国明星照片贴在卧室里,也放韩国歌星的歌,也装着学韩语。结果他女儿就把韩国明星照片收起来了,头发又变成黑色的了,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和爸爸妈妈有区别,他一放韩国歌星的歌,女儿就特烦,“怎么又放韩国的歌啊?!”知道为什么?孩子其实是在表现逆反情绪,爸爸不让我哈韩,我偏喜欢,看你怎么办。这表示她在长大,有了全新的自我,如果我们不压制她,反而认同她,她逆反的动力就会终止。

      

技术四,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荒谬的要求,决不能马上驳斥他。

    对孩子提出的不恰当的要求,要说:“你的想法不错,很有意思啊,不过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能告诉我你进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吗?你能告诉爸爸妈妈能帮你做些什么吗?”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澄清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拒绝他,他反而会坚持。当你坐下来听他计划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什么计划都没有,需要的只是爸爸妈妈认同、接受他的想法,不一定要实施。如果这时驳斥他,他反倒一定要实施。家长可以先说“yes(是的)”,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说“maybe(也许)”,尽量不说“no(不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其实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实现要求,而是要看爸爸妈妈的反应,是不是真的在意他,尊重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7:48:39 | 只看该作者

re:预防 告诉孩子外面的世界很危险 ...

预防 告诉孩子外面的世界很危险

崔芳整理

世界新闻网
February 20, 2012


多数家长们对与年幼子女谈论防止性侵感到困扰,有的家长认为从孩子们刚懂事起就告诫他们自我保护,「不要认为牧师、教师、亲戚皆可信任,任何人让你们感到不舒服,都要告诉父母。」有的家长则认为,灌输孩子「外面的世界很危险」是否过早剥夺他们的童真心理,使他们养成不信任别人、封闭、孤僻的性格?

南加大心理学和法学教授Thomas Lyon说,只要家长无法较长时间照看孩子,譬如送托儿所或由保母看护,家长需与他们谈论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儿童性侵并非只是防范陌生人,事实上,六成性侵案件发生在儿童认识的成人,譬如父母的朋友、邻居、保母、教师等,约十分之一的性侵者为陌生人。多数性侵案包括身体接触,但强迫儿童观看色情、裸露身体隐私部位、使用猥亵语言等也属于性侵行为。

Lyon说,对于年幼儿童,父母并不需为孩子讲解太多性知识,但强调哪些身体部位不能被触摸,更要让孩子知道,最重要的是提醒他们对身体被触摸感到不舒服,就要告诉父母,并强调不管孩子如何应对,都不是孩子的错,父母不会对他们失望和生气。

心理学家Catherine McCall认为,与孩子谈论性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性,孩子从出生就接触到吻、拥抱、抚摸等,对自己的身体有所认识,到孩子三岁左右,家长应教给孩子身体部位名称,并强调没有人可以看或摸他们的隐私部位。

「我的身体属于我」(My Body Belongs to Me)作者、纽约儿童性侵案法官Jill Starishevsky说,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鼓励孩子遇到害怕、难过、不舒服之事,尽快告诉父母。家长教导年幼子女认识身体相关部位,有助于他们被触摸感到不适时且正确表达。家长也可模拟导致儿童性侵的可能状况,并教导孩子如何应对。另外,与孩子可以一起阅读有关书籍,也可帮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参考阅读书籍:

Where Did I Come From,作者Peter Mayle and Arthur Robins

What's Happening to Me? 作者Peter Mayle and Arthur Robins

It's so Amazing: A Book About Eggs, Sperm, Birth, Babies and Families,作者Robie Haris and Michael Emberley

My Body Is Private,作者Linda Walvoord Girard and Rodney Pate

Please Tell!: A Child's Story About Sexual Abuse,作者Jessie Ottenweller

Something Happened to Me,作者Phyllis E. Sweet

It Happens to Boys Too,作者Jane Satullo and Russell Bradway

My Body Belongs to Me,作者Jill Starishevsk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21:26:59 | 只看该作者

re:妈妈必须要知道的十二个经典儿童心理学实验...

妈妈必须要知道的十二个经典儿童心理学实验 之 No1

来源: artsky 于 2012-03-06


No1:美国心理学家D.Baumirind 的父母教养方式实验

研究方向:什么类型的父母最有利于儿童个性发展?

对子女的教育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在教育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之一,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他们教育孩子的观念、态度和方法都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非智力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性格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现在家庭中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受到的父母之爱强烈而集中,他们的生活条件很优越,很多幼儿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那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个性性格的形成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父母应该以怎样的教养方式来培养孩子优良的个性品质呢?

对于这些常常让家长困惑的问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D.Baumrind)曾经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他的研究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研究之一。

实验介绍

一、实验目的

父母教养模式与儿童个性特点之间的关联。

二、实验过程

首次实验是将学前儿童按个性(儿童的独立性、自信、探究、自我控制、交往等方面)成熟水平分出最成熟的、中等成熟的和最不成熟的三个组,然后对这三组儿童父母的教养水平从A控制,B成熟的要求,C父母与儿童的交往,D教养四个方面进行评定。

而在第二、三次实验研究时采用与第一次实验相反的研究程序,方法是对三种不同教养类型父母的幼儿做个性评定,等这些儿童长到9岁时再做一次个性评定。

三、实验结论

首次实验的测评结果是最成熟组儿童的父母教养水平最高,依次往下,最不成熟组儿童父母得分最低。鲍姆令德将这三组儿童的父母分别称为权威型、专制型和娇宠型。

第二、三次的实验结果发现,权威型父母的男女孩子在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方面都胜过其他两组儿童;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发展平平;娇宠型父母的女孩在认知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得分都低于平均值,男孩的认知能力特别低。

从鲍姆令德的实验中明显可以看出,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培养和发展是最有利的。

实验应用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鲍姆令德提出了划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和反应性。要求指的是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督促其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指的是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

(1)”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此类父母在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他们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简言之,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法。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2)”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在孩子眼里就像历史书上的”暴君”,并对他们实施”暴政”。他们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意识到要求过高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暴政”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中国一直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但有时候在”爱幼”上发挥得过了头,于是就有了这么多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要求。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变得依赖、任性、冲动、幼稚,做事缺乏恒心。

(4)”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在感情上也表现得较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对生活会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不良的心理特征。

如果将这四种父母教养方式结合对儿童的学校教育来看,我们分析得出:父母的”专制型”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上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例如不会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等;”溺爱型”教养方式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忽视型”教养方式会使儿童的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将会荒废学业。只有在”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力强,做事有主见,还能够听取意见并积极改进,学习上灵活而刻苦,善于和同学交流。

随着素质教育和民主教养观念的大力提倡,越来越多的父母学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选择”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这些父母害怕在养育中充当”权威”,怕因权威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违背民主教养精神。但这是一种误解,”权威”一词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即”权力”,父母具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同时也有教养的权力;二是体现孩子对父母的反馈态度,即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这是亲子间互动的结果。

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成就的”权威父母”呢?

(1)以身作则,坚持基本原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巨大。

要想做一个”权威父母”,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父母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的观念、态度和方法对孩子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2)家庭成员与教师要达成一致,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应注意一致性和一贯性。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孩子要采取一致的态度,不可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同时父母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就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对子女营造一种集体的影响氛围,从而大大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3)提出适当合理的要求或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与达到这些目标,以便让”权威”在接纳中巩固。

(4)有良好的心态和情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善于聆听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要及时反馈,以免”权威”变成”专制”,还要克服对孩子的迁就和溺爱。现代著名的常识教育专家周弘先生曾说过:”想要孩子快,不说孩子慢,抱怨会使孩子越来越坏。”因此,我们要改变对孩子的关注点,要努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应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掌握爱和严的分寸,真正的爱应当与无原则的娇惯、溺爱、放纵区分开来。爱应当表现得有节制、有分寸、有理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发表于 2012-3-8 22:24:49 | 只看该作者

re:规矩+良好的亲子关系=响应 规矩-良...

规矩+良好的亲子关系=响应
规矩-良好的亲子关系=反抗

所以,关系第一,才有权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3:10:29 | 只看该作者

re:妈妈必须要知道的十二个经典儿童心理学实验...

妈妈必须要知道的十二个经典儿童心理学实验 之 No.2

来源: artsky 于 2012-03-08


NO.2  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Rosenthal 的的皮格玛莉翁效应实验

研究方向:教师期望对孩子有什么心理影响?

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的学校,尤其是教师,又会对儿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心理学家用实验向我们揭示了教师期望对学生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有一位年轻英俊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座心目中恋人模样的少女像,后来,他竟然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恋之情,久久陪伴在”少女”左右,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无限的深情终于感动了爱神。爱神让这座少女像活了起来。后来这位少女成了皮格马利翁的妻子。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心理学家向我们证实了”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存在,而且有着极其惊人的力量。

教师有时会对学生形成刻板的印象,在教学中对他们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与此同时,学生可能也会习惯性地接受教师对他们的积极或消极的看法,而且逐渐向这个方向转变。由此,学生不断验证着教师对他们的看法的正确性,最终自我实现教师的预言。儿童的心理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像教师这类权威性人物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很大。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借用了皮格马利翁神话故事的寓意,以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验证了自我实现预言效应。

实验介绍

一、实验目的

验证教师的期待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二、实验过程

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在一所小学中实施了该项实验。实验被试是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以及他们的班主任。每个年级3个班,共18个班,18名班主任。

在开学初,研究者对一至六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一项IQ测验(一般能力测验,简称TOGA),该测验为非文字测验,不依赖于先前在学校接受的训练,避免学校教育给实验结果带来的误差,因而能够比较科学地测量智商,作为实验前后比较之用。不过,研究者告诉学校班主任,学生所做的测验是”哈佛应变能力测验”,并谎称该测验的成绩可以对一名学生未来是否会有成就进行预测。实际上,这个测验并不具备这种预测功能。测验之后,研究者随机将学生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研究者对班主任宣称,实验组的学生在”哈佛应变能力测验”中成绩优秀,排在班里的前十名。而控制组的学生则成绩一般,不在前列。他们给班主任所造成的假象是:测验成绩前十名的学生会比其他学生在智力发展和能力表现上更有潜力。即让教师相信在测验中获得高分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有潜力,在未来的成绩和发展上都要优于其他学生。让教师对高分学生产生积极期望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学年结束时,研究者再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相同的IQ测验,并计算出每个学生IQ的变化程度,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进行了前后对比。

三、实验结论

研究者检验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IQ变化的差异,发现实验组的测验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的测验成绩,那些被教师以为智力发展会有显著进步的学生,其IQ平均提高幅度显著高于控制组的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组中存在巨大差异。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真真切切地发挥了作用,当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期望时,学生的IQ成绩有显著提高,这一作用在低年级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实验应用

实验前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惊人的变化呢?我们可以看到,变化的关键就是教师的期待,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因为罗森塔尔等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来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教师内心的积极期待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声音等信息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信息和反馈,形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大大提高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与对教师的好感,使得这些学生在学校表现得更加积极向上,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实验也证明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影响。年龄是影响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而且这种效应的产生还与暗示者的权威有关。暗示者越具有权威性,被暗示者越有信任感。

我们在该实验中不难发现:教师其实就是期待者–皮格马利翁。在教育过程中,积极的期待真的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皮格马利翁效应甚至可以创造奇迹。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就会有较高的期望,教师就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或语言将期望传达给学生,尤其是低年龄的学生,他们受到教师”你能行”的积极鼓励后,会大大增强自信心,自身的潜力也不断被挖掘,从而提高了创造性与积极性,自觉地实现教师预想的目标。教师对孩子的期待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鼓舞,可以激发学生的巨大潜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相反,如果教师厌恶学生,对学生很冷漠甚至讽刺嘲笑,会严重打击他们的信心,学生就会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会破罐子破摔,后来会变得真的如教师低期望的那样。所以教师的好恶,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皮格马利翁效应,学会积极地期待学生。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创造良好的支持氛围。教师要在内心信念和情感上对学生抱有高度的期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温暖的气氛,给予学生无言的情感上的支持。

(2)给予高度的期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内心的热切期待通过积极的眼神、面部表情、声音等信息,让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3)积极的反馈与鼓励。教师要对他所有的学生寄予期望,要既爱优生,也爱差生,甚至给予差生更多的鼓励和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发表于 2012-3-12 10:39:49 | 只看该作者

re:如何与小姑娘沟通http://art...

如何与小姑娘沟通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24087/257812

作者:丽莎·布鲁姆  06/22/11

    上个周末我去朋友家吃晚饭,第一次见到了她五岁的女儿。

    小玛雅有一头卷曲的褐色头发,小鹿般黑色眼睛,穿着闪亮的粉红色睡衣可爱极了。我想尖叫,“玛雅,你真是太可爱了!看看你!转个圈,穿着那件有褶饰边的睡衣,美极了!”

    但是我没有,我对自己尖叫。遇到小女孩的时候我总是强忍着,克制着自己的那些告诉她们是如何可爱、漂亮、美、得体、指甲修剪整齐、头发打理好的冲动。

    可那有什么错?在我们的文化标准里,那是和小女孩交流的开题话,难道不是吗?为什么不给她们真诚的问候来提升她们的自尊呢?说实在的,因为她们实在太可爱了,我遇见她们的时候只想瞬间爆发出来。

    有这种想法的话,请稍等。

    这个星期ABC新闻报道,3-6岁的小女孩中有将近一半担心她们胖了。在我的书《思考:女人坦诚的聊天能够在这个呆板的世界更聪明》里,我揭露,12岁以下的15%-18%的女孩子现在定期地涂睫毛膏、画眼线和涂口红,进食障碍上升了,自尊心下降了,25%的年轻美国女人更想赢得全美超模大赛,而不是诺贝尔和平奖。甚至成功的女大学生想要火辣而不是聪明。一位迈阿密妈妈在整容手术中死了,留下了两个幼子。这些事情还会发生,也在撕咬我的心。

    教导女孩子她们的容貌是你最先注意到的,那么就是告诉她们容貌比其他的一切都重要,这会让她们从5岁开始节食,11岁开始粉底霜,17岁隆胸术,23岁肉毒素。我们的文化必备中女孩子要火辣,24/7也已经成为新的标准,美国女人也越来越不开心。什么东西遗失了?是生活的意义、观点、阅读、思考价值以及造诣。

    这就是我强迫自己像下面那样和小女孩沟通原因。

    “玛雅,”我说,蹲到和她差不多高,看着她的眼睛,“很高兴见到你。”

    “我也很高兴见到你,”她说道,训练有素、彬彬有礼的,和大人交谈的好女孩的声音。

    “那么,你最近在读什么书呢?”我问道,眨着眼睛。我爱书,为书着迷,所以会提到。

    她的眼睛睁大了,然后老练的礼貌的面部表情显露出对这个话题是真的兴奋。尽管她停了一会儿,是对我这个陌生人有点小害羞。

    “我喜欢书,”我说,“你呢?”

    大多数小孩也是。

    “我也是,”她说道。“现在我都能自己读了!”

    “哇,了不起!”我说道,对五岁的人来说也确实是。玛雅,你暂时撇掉那些坏自我吧。

    “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我问道。

    ”我去拿!我可以给你读吗?“

    玛雅挑了本《Purplicious 》,对我来说是本新书,玛雅在沙发上紧偎着我,骄傲地大声读着每一个字,书是有关一位我们喜欢粉红色的,但是又受着学校里一群只穿黑色的女孩的作弄的女英雄的。唉,这是有关女孩子和她们穿着的,以及她们的服装选择决定了她们的身份认同的书。但是玛雅合上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引导对话深入到书中的主题:低劣的女孩和同龄人压力和不合群。我告诉她世上我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因为我爱自然,她也被说服了。

    我们一次也没有讨论衣服,或头发,或身体,或谁漂亮。令人惊讶的是要把这些话题远离小女孩是多么的困难,但是我很顽固。

    我告诉她我写了一本书,希望她有一天也能写一本。她对这个想法简直兴奋。玛雅要上床睡觉的时候我们都很难过,但是我告诉她下次选另外一本书,我们一起读,一起讨论。天哪,那让她太紧张而不能入睡,她从床上下来好几次,兴奋不已。

    所以,文化的一丁点儿对立就会发送错误信息给女孩子。一次重视女性大脑的微微推进,一次短暂的故意的角色扮演。我和玛雅的几分钟会改变数百亿美元的整容产业,贬低女性的真人秀,我们的名人狂文化吗?不会。但是至少在那个晚上我确实改变了玛雅的视角。

    下次你遇到小女孩的时候可以试一下。她开始时可能会惊讶和不确定,因为很少有人问她的想法,但是请耐心,继续做。问问她,她在读什么书,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为什么。没有错误的答案。你只是引起一场尊重她的大脑的聪明对话。对于大一点的女孩子,问问他们最近的事件议题:污染、战争、学校预算削减。世界上有什么烦扰着她?如果她有魔棒的话她会如何解决?你可能会得到一些有趣的答案。告诉她你的想法、本领和你最喜爱的书。给她做个榜样,看看一个思考的女性是说什么和做什么的。

    在Tiwtter和Facebook上让我知道你得到的回答。

    一次一个小女孩,这是在改变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06:10:10 | 只看该作者

re:一位孩子父亲演讲节选: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一位孩子父亲演讲节选: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


最后,我还要跟各位朋友分享几个我的观点:


1、接受我们的孩子的现在和将来,无论什么样的现在和将来,但你总要按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


不是优秀的父母就一定有优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父母也一样可能有与众不同的孩子,要不这个人类社会也太不公平,这个社会的结构也太稳定;不是所有的好习惯都是父母给的,要不为什么同一对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有天壤之别,也不是所有的坏毛病都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当,我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老天爷给了你什么你就只能有什么,抱怨一生,你就痛苦一生。有遗传就会有变异,一切可能的现在都在上帝能够忍受的正常的范围内,我们只有接受,但,既然这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只能最爱她(他),给他你能够给他的最好的教育。

2、也许可能是一种幸福,别相互折磨成痛苦。


也许有这样两种情况都可能是幸福:如果你的孩子聪明、漂亮,有好习惯、善于自我控制,学习从不让你操心,老师夸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你的确很幸福;但也可能有另外的情况,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的同伴只能在本村读初中,全村只有我一人考到县里的中学,我的父亲骄傲死了,可是,只有我的妈妈感觉到了她可能的不幸福,当我每周背上煎饼要离开家的时候,她都那样的不舍,抚着我的背说,孩子你学习好,有出息,将来可是要在天边工作,妈见你的时候就少了。妈妈的这句话不幸一言成谶,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们没有在她的身边。这不是诅咒,这是一种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么优秀,你要教育,你反复教育,你要耳鬓厮磨,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说的话多,我以为所有的天伦就在于在一起,这不是幸福么?孩子成人之后,彼此亲近的机会就少了,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比对别人多一点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也许就是幸福,千万别像我先前那样,让呵斥、和哭泣成为主流声音,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磨。世界上只有最亲近的人,能给最亲近的人伤害,而且长久。

3、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说的是各个方面;孩子做不到有时候不是态度,是能力。


没有谁因为孩子身高比不上别人,天天打孩子,没有谁因为孩子跑不过刘翔,天天骂孩子,因为外表的差异看得见,我们承认,升学率也没与这些,学校不因为这个而歧视,但偏偏因为学习你咽不下这口气,你不肯放过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看不见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要不我们怎么没成了爱因斯坦呢?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是应该的,别为孩子的未来太担心,大树可以参天,小草也能成绿。为什么会丢三落四?为什么这样磨蹭?为什么就是记不住?说了千万遍,打了好几场,他还是他,怎么就是不听呢?家长朋友们,很可能不是因为态度,就像学不会、长不高、跑不快一样他做不到,我们只有帮助他进行时间管理,和他一起进行学习生活规划,用表格、用小结帮他,而没有办法怪他。

4、问题不要定性,解决事情;道理不要多讲,孩子需要具体帮助;不用空谈方法,一切技巧都在于做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做具体的题目的过程和积累中。


这一点,之前我似乎已经说透。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经知道太多,并不是他不认可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经没有震撼和说服,只能转化为反感。其实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就像我前边做的那样。


我特别想说一句,孩子们报的辅导班,有没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觉得如果他在学校听不进去,他能在外边听进去么?而且,一周一次,间隔太长,内容自成体系,跟学校老师的内容不一致,得不到巩固,不如把每天的作业处理好,这跟老师的教学同步,而且互为巩固,一个大学生就可能做到。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适应所有的孩子,我的方法也是一样,况且,我也离成功远着呢?

5、教育立竿见影是神话,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我做好了进展缓慢的准备,做好了刚见好转就有反复的准备,做好了一直不见效的准备。没有办法,就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当父亲越久,当老师越久,越觉得教育我几乎没有入门,这根本就不是谦虚,真是这样。要不你说说哪一种教育是成功的,要不为什么经常有那种教育方式忽然大热,我们还没有学会,它就销声匿迹了呢?


尽管我准备好了坚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见效,也许我努力的时候见不到效,也许某一时刻我没有准备的时候孩子忽然成长,既是他成长了,我也不能贪天之功,感觉是自己的成功,影响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谁能说得清?


但,我要坚持。就像人的身高一样发育有早晚,说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老人,我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遗憾。


对孩子,如果我轻言放弃,那么万一将来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会内疚和后悔,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帮助他。


教之道,贵以专。既做了人家的父亲,只有执着的对孩子,别无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发表于 2012-3-15 13:17:51 | 只看该作者

re:这段话,我觉得就是冯版自己的感言。。

这段话,我觉得就是冯版自己的感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08:24:40 | 只看该作者

re:优秀孩子是怎样炼成的?201...


优秀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2012-03-19 07:37:43










教育篇:

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3.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5.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6.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
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不要护孩子的短。
11.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
12.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
13.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的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的。
14.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亲,不利于教育。也许没有科学道理,但绝对适用。
15.注意培养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17.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
18.要常换位思考!对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长应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话,我将会怎样?
19.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一定的压力和责任!
20.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21.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
22.绝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23.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24.不要吓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
25.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26.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2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
28.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来、自己的东西不给别的吃、乘车不购票等。
29.让孩子正确树立心目中的偶像。



成长篇:
1.给孩子一些私人空间。
2.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3.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伙伴、朋友。
4.让孩子做想做的事。
5.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洗自己的衣服、烧水煮饭等,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分子。
6.为孩子准备一个陈列架,让他在上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物品。
7.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8.把孩子当作成人一样,和他平等相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9.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10.记得对孩子说:我爱你,你是我的宝贝!
11.记得经常的亲吻你的孩子,抱抱他(她),摸摸他(她)的头,让他(她)知道你的爱!
12.随时关注他(她)的进步,并也让他(她)自己知道自己的进步!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13.多与孩子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与孩子同行。
14.不要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
15.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烦恼。
16.要学会真诚地赞美孩子,而不是像对宠物一样说句“你真聪明”。
17.让孩子经常有机会和他的同伴在一起。
18.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19.先成人再成才,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一个健全的人。
20.在生活中创设一些困境,和孩子一起度过。
21.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22.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这很重要。



生活篇:
1.给孩子一些钱,让孩子学会理财。
2.没有得到孩子的许可,不要看孩子的日记与信件。
3.经常和孩子郊游。
4.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让孩子笑着入睡!
5.给孩子一个主要供他玩耍的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
6.如果有条件,每天晚饭过后和孩子到户外散散步。
7.快乐与孩子一起分享!
8.对小家伙开心的笑,并希望他(她)也常笑!
9.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0.鼓励孩子与各种年龄的人自由交往。
11.给孩子留出真正的“玩”的时间和空间。
12.教会孩子骑自行车,游泳,这都是进入社会的一种基本技能。
13.每天早上与孩子相互问候,让他感受到美好的一天的到来。
14.夫妻实在要吵架,请一定要记住:避开孩子
15.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首先微笑着问他一遍:孩子,你今天快乐吗?
16.不给他留有太多的物质遗产,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给他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快乐的人生。
17.着重进行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18.只要与创作尘埃有关,不要责备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乱
19.父母对自己的双亲要孝敬有加,让孩子觉得家中充满了爱,同时父母也是他们值得学习的榜样
20.父母之际间要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21.不要太关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22.不要太亲近孩子。让他与年龄相仿的孩子多交往,以免孩子养成性格孤僻的恶习。
23.不要孩子要啥买啥。让他知道“劳动与所得、权得与义务”的关系。以免孩子羞成好逸恶劳的许多性格。
24.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一些家庭大事有时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
25.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一会儿晴,一会儿阴。



学习篇:
1.和孩子一起读书,家长可以看看报,一个好的学习伙伴很重要。
2.孩子在家学习,家长切莫搞一些娱乐活动,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很重要。
3.不要逼孩子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4.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而责骂孩子。
5.不要因为孩子试卷上的低分而认为孩子没有出息。
6.教他(她)足以带来成就感的知识:古诗、数字、故事、家务、玩耍、交朋友···
7.教育孩子读好书、好读书
8.不要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示太大的关注,那样会造成孩子学习紧张,压力增大。
9.不要把孩子的成绩与其他孩子相比,要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反思一下有没有自己的责任。
10.孩子的房间要有自己的书桌,书桌上要有几本自己爱看的书籍。

11.了解孩子的兴趣,支持并引导孩子坚持自己的梦想。



娱乐篇:
1.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动画片、一起听他爱听的故事等。
2.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锻炼身体。
3.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天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
4.多让孩子看一些少儿节目:动画片、益智节目等,少看动作片、连续剧。
5.孩子看电视时,家长们适时地陪他们一起,并且对里面的内容作一些讲解与讨论。
6.春天可以和孩子骑自行车去郊游,夏天和孩子一起去河边游泳,秋天则背着铁锅和孩子去野炊,冬天一家三口在野地上打雪仗,堆雪人。
7.允许孩子收集各种废弃物。
8.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9.和孩子下棋,让孩子知道落子无悔,教育他对自己所做事要负责任,同时下输了要承认,家长有时也要放手让孩子赢一两盘,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10.陪孩子一起上网,不要简单粗暴地拒绝网络,疏大于堵。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831fbe0100zmz9.html?tj=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发表于 2012-3-26 10:34:18 | 只看该作者

re:在玩中学会成长 今天是一个小女孩...

在玩中学会成长

今天是一个小女孩的8岁生日。她的妈妈找到我,想请我送她一份生日礼物。
我们见面了,我们一起玩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看花一起吹风一起拍照。
一直很关注儿童教育,一来喜欢和小孩子在一起,二来儿童教育能重新反省和认识自己,孩子在成长的同时,也给了大人一个再次成长的机会。
从这个小女孩身上我看到很多很多的闪光点,令人惊喜和意外。在她8岁生日这天,我想写一篇文字,记录我认识的这个平凡而又值得赞扬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天煜。

http://www.cicicola.com/blog/?p=14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23:50:01 | 只看该作者

re:媒体称高学历父母拼孩子更执著:变态教育成...

媒体称高学历父母拼孩子更执著:变态教育成常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06日03:05  中国青年报

  “我要杀死你,然后让你下地狱!”6岁女孩宝儿(化名)冲着幼儿园老师和刚跟她发生过摩擦的小朋友歇斯底里地大喊。

  事后,宝儿的妈妈却很镇定地反问老师:“她说这话怎么了?本来这个世界就是强者生存的,不行就会被淘汰,我女儿是不是班里认字最多的,是不是班里最聪明的?”

  “我实在想不出来才6岁的小朋友怎么能说出这么恶毒的话。”班主任苹果老师说。

  令人吃惊的是,宝儿来自高知家庭,妈妈博士毕业,在一个金融机构工作;宝儿爸爸则是软件开发方面的高手。

  “知识、技能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文化素养就高。”北京教育科学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廖丽英说,这些高知、高薪家长的“心病”一点儿都不少,他们在教育孩子上更容易被“忽悠”、更容易产生焦虑,也更容易把这些负面的东西传递给孩子。

  在人口众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社会环境下,比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程度更让人瞠目的是家长们无处不在的纠结和焦虑。“入园难”、“幼升小难”、“小升初难”……在白热化的升学竞争面前,“变态”的家庭教育反而成了常态。

  而那些一边领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做皮纹测试,一边背着孩子托人情、找路子的“变态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职、高知、高薪的“三高”人员。

  小时候拼自己

  长大了拼孩子

  毋庸置疑,这些家长的“心病”是孩子。

  马女士在中关村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做公关总监,最近正在跟丈夫闹别扭。

  闹别扭的原因也是孩子。马女士一家住在北京市北五环附近,她主张把儿子送到自己家附近的幼儿园,而丈夫偏要把儿子送到离家几十公里远的公立幼儿园去。

  “其实,我们的矛盾不仅仅在送哪个幼儿园,”马女士说,她丈夫来自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县城,从“小县城到大北京再到全世界(马女士的丈夫是海归)”全靠他一个人考过来的。所以,他觉得孩子将来要成气候就得拼学习,他小时候没人给他创造更好的条件,现在他有这个能力了,所以要让儿子上最好的学校。

  马女士介绍,从儿子两岁开始丈夫就给他报了早教班,现在周末要上美术课、围棋课、钢琴课,还有一个半天是在家里上的外教英语课。“现在儿子快上小学了,他正劝我辞掉工作,专心接送儿子,辅导儿子家庭作业。”马女士说。

  很多高学历的父母都走过一条“拼自己”的路,他们一路上靠自己的刻苦和拼搏,在自己生长的人群中“脱颖而出”。

  成功的经验更容易被复制。

  于是,不少曾经“拼”过自己的父母会自觉地走上一条“拼”孩子的道路。

  每年“小升初”激战正酣的时候,一些著名升学论坛上都会有类似“我是怎样打造‘牛孩儿’”的帖子被众人传看。一位家长在帖子中这样写道:“别人拼钱,咱没有;别人拼权,咱没有;咱手里有的只有孩子,所以咱拼孩子。”还有人说:“拼孩子,虽然孩子苦点儿,但是至少孩子还留下了一身真本领,划算。”

  田老师是某著名外语培训机构的老师,她介绍,在北京同样的课程往往是设在西边的班,班班爆满,设在东边的班却招不上多少学生。

  其中的差距很明显:西边是北京的高校园区,这里的家长更相信“爱拼才会赢”。

  对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更注重孩子的人生规划

  很多人都说工人背景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没那么苛刻,他们往往要求孩子“考上大学”就行,而高学历的家长“考上大学”背后的要求可能就是清华、北大、哈佛、耶鲁。所以,很多人说高学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家长对孩子最朴素的期待,无可厚非。而高学历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期待之所以成为强烈的、不可释怀的焦虑其实还源于“他们有能力对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更能现实地看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廖丽英说。

  杨涛的儿子去年小升初,他的大学同学正好在北京一所不错的中学当校长助理,几个电话过后,同学给他找到了一个共建的名额,通过几轮考试之后,儿子顺利地进入了不错的中学。“我现在想想就后怕,要不是我的同学能帮上我,我儿子现在可能也被派到哪所差学校了。”

  让杨涛受刺激的是,他好友的儿子小学成绩挺好,但这对夫妇就在学校附近的胡同里长大,下岗了在家也没什么社会关系。“小升初”事到临头眼见着周围的孩子都有了着落,他们心急如焚,后来知道杨涛有门路,就登门拜访了。“看着他恳求的目光,再看着塞到我手里的一信封钱,我真不好受。”杨涛说,虽然有心帮他,但是没能成功。从那以后杨涛更坚定了要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去的愿望,“我得时刻拽着他”。

  中国的俗语“龙生龙,凤生凤”其实更符合“三高”家长的心理期待,他们最怕的就是“凤凰窝”里飞出个“三黄鸡”。

  “所以圈子很重要。”一位上市公司老总聊自己的教育观时这样说,他周围不少职位很高的朋友为了不让孩子经历升学之苦,早早把孩子送到国外,“他们认为全球化的时代,孩子只有具有这种国际化的教育背景才能有竞争力,我却不同意他们的观点。”这位有着留学背景的家长坚持把孩子送到中关村的学校,别的孩子上的辅导班他的孩子也上,别的孩子经历的种种痛苦他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承受。他看重孩子身边的同学资源。“随着中国的发展,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到其他国家发展,因此,到时候无论我的孩子在中国还是外国发展,他的竞争对手都有可能是他现在的同学。所以,我就要给他选择最好的中国学校。”

  如此高瞻远瞩的规划,家长能不累吗?践行这样的规划,孩子能不累吗?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家长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教训浓缩在孩子的教育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样很大。

  虽然儿子已经上了不错的中学,但是杨涛却越来越不轻松了,他一方面在惦记着3年后如何给儿子顺利送入好高中,同时,还要抗衡儿子越来越明显的叛逆。

  “现在不少家长的教育和孩子的需求是拧着劲儿的。”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都说孩子像小树,小树就有小树自然的成长方向,这就是成长的力量,家长的“修枝剪叶”就是教育的力量。如果家长一味依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修枝剪叶”的话,这两股力量就会相互抗衡,互相消耗。

  教育力量和成长力量的相互消耗也许就是让家长和孩子都焦虑的根源。而一些高学历父母自认自己是教育的成功者,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更加执著,他们的痛苦往往也更深更重。

  家长,请把你“优秀”的架子放下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冯女士一直很在意女儿文学素养的熏陶。最近,冯女士参加了女儿幼儿园的公开课,课上女儿背诵了李商隐的《锦瑟》,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5岁女儿一下背了这么艰深的诗句,冯女士脸上有光,暗想:“没必要那么显吧,简单点就行啦。”可下一个女孩站起来背诵的竟是《心经》!冯女士顿时感到了差距,不知是否又要给女儿加压了。

  这就是一个擂台,上台打擂的是一个个的孩子,而真正在乎输赢的却是家长。

  “现在不少家长动不动就会说:‘我这么优秀,起码要把孩子培养得跟我一样吧。’这其实就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北京教育科学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梁雅珠说。高学历的家长确实希望孩子优秀,而真正让他们焦虑的是“如何让我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优秀”。“这是把孩子当成了砝码。”梁雅珠说。

  问题就出在这个“优秀”上。

  “当家长把‘优秀’的架子放下了,做一个‘没出息’的妈妈了,孩子的教育就开始迈向成功了。”梁雅珠说。

  梁雅珠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休息日带着女儿去看父母,全家人经常一起照相、洗照片、看照片,拿着一本本的相册,回想着照片上发生的每一个故事。“这才叫生活,普通人的生活。”

  廖丽英介绍,一次去幼儿园听课。老师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教学任务是让孩子认识菠菜,结果一节课上完的时候,当老师拿出几张图片让孩子辨识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找出正确的一张。老师非常紧张,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其实,这就是一种焦虑,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焦虑在老师身上的一种反应。”廖丽英说。

  放松下来,生活本来就是一种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10:16:45 | 只看该作者

re:写给调皮孩子的家长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

写给调皮孩子的家长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来源: 瞎问瞎说 于 2012-04-14 09:19:40


这也是可以算作中年之后的一份反思吧。也许对家里有类似情况的家长也是一份借鉴。

回想自己小时候,就是个5分加绵羊的学生。心里面,老师就是天。总是在尽力做老师要求的事情,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为最大的快乐。自己的价值体系就是老师给我的价值体系。自己从根里面,就没有想过要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这对我的个性,是个非常自然的事情。逐渐成熟以后,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但符合环境要求,仍然是一种主流意识。以至于成年之后,也是个好员工,而不是个领导者。我也安心,咱就是这么一块料嘛。

但儿子不同,从小就有自己的主意, 不管是好主意还是坏主意。他心里有着自己的世界, 有着他自己的好与恶,而且他心里的东西强大于外界给他的影响。也就是说,尽管外界说他不好,他还是闹他的。我记得他小的时候第一个他佩服的男老师, 我曾经问过他,这个男老师喜欢你吗? 他说, 不知道,我喜欢他的正是他对所有学生的公平。他如果只对几个学生好,就不值得敬佩了。 搞得我没话说了。现在想想看,这个对话非常反映我们两人不同的心态。

我常常说他是“滚刀肉”,就是无论你怎么样, 他会我行我素。记得他小时候,暑假,我让他做我留的作业, 我中午跑回家一看, 人家看了一上午电视。我气得七窍生烟, 把cable,game 都给锁起来了,大声跟他吼。晚上一定要做完我留的作业! 晚上回来一看,他还是没做,还和我笑眯眯的说:“ 妈妈, 你以为把TV,Game锁起来了,就是 the end of my world了吧? 不是的, 我还有许多好玩的事情可以做。

现在冷静下来想想,孩子从小不怕外界压力的本事挺强的。记得,老师因为他太调皮了,罚他抄写单词,之后当着他的面撕了,扔进纸篓。我听了以后气愤之极,要找学校。这是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啊,可他,耸耸肩膀,我抄的本来就是没用的东西,扔了就扔了呗。老师曾经给他关过小黑屋。当老师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了的时候,开门一看,他睡着了,还打呼噜呢。老师更是气疯了。

但到了高中,他的一些独立见解就显得更成熟了一些。有一次上化学课,有的同学课前拿老师的化学实验品玩,很危险。老师惩罚全班停了化学课。我儿子写条给老师, 说你这样做没有惩罚到那些闹事的学生,因为他们不在乎是否停课, 你是在惩罚那些想学的学生, 所以你不对! 老师后来给我儿子回条说,接受他的意见,恢复化学课。

从小时候的调皮,到大的时候的有主见, 其实有一条线在贯穿着 --那就是他心里有着自己独立的东西而不是太受环境所左右。在一件事面前,他马上就会有自己的想法。有一道心理测试题, 我问过他,你是通常愿意给别人建议,还是积极去听取别人的建议? 他是前者, 而我是后者。他那么小,我有着比他多的多的人生阅历。 这两种不同的回答,真是说明个性的不同。

我常常和他聊天, 聊他的那些好朋友的事。孩子有时不太愿意说自己,聊起别人来,顾虑就少了很多。从他的朋友中的事, 你会了解他的观点。我也常和他聊别的小孩。 我发现,孩子不愿意让你把别的小孩的优点和他的缺点比。但是,我要是问他,有个家长问我,孩子管不住自己花钱怎么办?(他这点做得很好)他就会滔滔不绝的告诉我孩子的心理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让他管住自己,等等。还说, 我要是家长 就会怎样怎样。话虽稚嫩,但是真的是可以了解到他的真实想法。

我觉得, 只要他肯把心灵之门对你打开, 就会有办法。这前提是你认为你可以理解他。 但如果家长总是劈头盖脸的指责, 孩子是不会那样做的。 他会想, 反正你不懂, 说了也是白说, 不和你白费口舌。所以,有时候他和我说他的想法,我就是心里挺惊讶,脸上也装着没事一样, 在暗中盘算怎样的切入点可以让他接受我的观点。孩子是棵小树,不能硬干, 那就折了。身体没折,心里会折断的。让他有喘息的空间。在迂回中一点点的引导。能让他接受你的观点,也是一种“斗智”。你要真有说服力才行,而且是站在他的角度,他的高度。 这对许多家长真的是个挑战。你得全身心地投入, 很多的阅读和思考,尝试,反思,再尝试。不亚于一个全职工作。有做不尽的的事情。不要抱怨他不听你的。一定是你的方法还不够适合他,家长真的是需要一种韧性和耐性的。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是一个优秀的人。那是一种无形中的力量,会帮到你,会帮到孩子。每次,我都这样劝自己 --如果我抱怨,就是我的失败。 上苍给了我这个孩子, 是给我的礼物,也是对我的考验。在考验着我的智慧,爱心,和包容。在考验着一个母亲的所有优秀的品质。在这一切看似挣扎的过程中, 我,会和孩子一起成长。

但是, 一切都是值得的,不觉的吗? 没有比这件事更值得做的了, 对于一个妈妈来讲。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长,像一棵小白杨在阳光下,微风中挺拔地成长着, 还有比看着他更欣慰的事情吗? 尽管,在孩子长大以后我有很多的遗憾,有很多的地方我觉得我本可以做得更好, 但是, 更多的是感恩。感谢他对妈妈的理解,和对妈妈那些不恰当的做法的宽容。他现在尽管还是会有幼稚的一面, 但很多的时候,他会让我觉得那是一个稚嫩但又坚实的肩膀,必要时可以靠一靠了。有事, 我会找他商量, 他有事也会找我商量。不一定会采纳,但是是一个参考点。

记得他吹了第一个女朋友,回来和我们聊。他的反思,他的痛苦,他对自己的分析。他爸爸和我,自己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也说自己年轻时的事情, 年轻时的想法。三个人真是聊得很投机,很融洽。那种家庭气氛, 是让我难以忘怀的享受。

有时,我会突然间觉得孩子长得太快了,还没有享受够他成长的过程,他就已经长大了。

如果你的孩子还小,抓住机会, 好好享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06:35:20 | 只看该作者

re:(ZT) 做男孩的父母的路很长 (转载自...

(ZT) 做男孩的父母的路很长 (转载自李汪丽, 感谢Cloudrainbow介绍)


近段时间,无论是在QQ群里与家长交流中,还是在与家长面对面的互动中,我发现一个问题:男孩的家长咨询的问题比较多,比如:上课做小动作、说话、爱动、 注意力不集中、字写的差、背课文难,喜欢看漫画书,爱看电视,爱上网玩游戏等等。老师和家长都采取了各种严厉的措施,但都是收效甚微。有的家长说孩子的这 些行为怎么就在我们的严格教育下反而更严重了呢?有一个家长给对我讲:她的儿子上课违反纪律,老师就叫家长,回到家爸爸就骂他或者打他。这个孩子不但没有 改正错误的行为,在课堂上更是大声说话,戳戳这个同学,动动那个同学,搞的他周边的同学都受影响。老师就再叫家长,儿子就再次挨打。有一次,爸爸又要打他 的时候,儿子冲进厨房,拿起菜刀要砍他爸爸。这个孩子只有8岁。

我看到一篇帖子,是这样说的“第一名是女孩子,班长是女孩子,团支书是女孩子,学委是女孩子,语文与英语科代表是女孩子,乖巧听话的是女孩子,懂事体贴的 是女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是女孩子,课后认真作业的是女孩子,试卷干净整洁的是女孩子,计算准确无误的是女孩子,单词默写全对的是女孩子,英 语发音清晰的是女孩子,作文被老师拿出来诵读的是女孩子,阅读理解透彻的是女孩子,暗暗较劲互拼成绩的是女孩子。

成绩倒数的是男孩子,不屑做班干部的是男子,上课趴着睡觉东倒西歪的是男孩子,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却连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是男孩子,老师出错大声质疑 不给老师一点面子的是男孩子,单词默写全错的是男孩子,口语训练沉默是金的是男孩子,作文分低的是男孩子,做阅读不看文章提笔就做的是男孩子,计算频频出 错的是男孩子,拿着相互喜欢的游戏与球队较劲的是男孩子。” 充分表现了目前学校“阴盛阳衰”的现象。(梁启超:“少年强则中国强”中的少年仔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当是以男孩为主的,男孩是否强大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 来。也关系到我们女孩子的切身利益呀,我们那么多优秀的女孩到了婚嫁的年龄都在感叹“我心目中的男子汉到哪里去了,难道这不是一种悲剧吗?)

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的男孩究竟怎么了?因为我也是一个男孩的家长,老师也经常反映儿子在上课的时候喜欢做小动作,说他的手,一会摸摸书,一会摸摸笔。屁 股上像长了牙齿,坐在凳子上动来动去。我也采取过一些纠正的措施,但没有什么作用。我就想:这是为什么呢?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我就学习研究这个问题, 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呀!原来这是由于我们不了解我们的男孩,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一,科学研究证明:男孩女孩是不一样的


近30年来,一门全新的科学------性别科学正在崭露头角,对性别如何影响男孩女孩的问题,包括美国、 英国、 加拿大、德国等35个发达国家研究的结果显示,男孩与女孩的大脑之间差别至少有100多处。我总结了和我们家长经常问的问题有关的以下几项:


(一)、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较多,流经小脑的血量更多,(多巴胺可增加冲动和冒险行为的概率。而小脑是控制行为和身体行动的。流经小脑的血流量多,小 脑就比较活跃,所以男孩就爱动。)这些因素是导致男孩在静坐和久坐的过程中学习能力总体上不如女孩。男孩更有可能从肢体运动中学习。


(二)、男孩的胼胝(pian zhi)体(连接两个半球的纤(xian)维素束)与女孩的体积不同,女孩的胼胝体能容许两个大脑半球间进行更多的交叉信息处理,可以同时同质量地完成多 项任务。而男孩同时只能做一件事。比如:男孩在玩的时候或者做别的事情的时候,老师、家长叫他,他就像没有长耳朵似。很多男孩为此遭到老师和家长的训斥。 我儿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我经常是大吼一声:“你听到没有?你没有长耳朵呀?”心情不好的时候给他一脚或一巴掌。儿子经常被吓的一机 灵。现在我已经把儿子训练成:我一叫他,他赶快回答:“妈妈我知道了,”但是一个很惨痛的代价是:我打扰了儿子,破坏了他注意力的形成。


(三)、女孩在颞叶中拥有更强大的神经连接,促进了更多复杂的感知记忆的存储,以及更好的听力,所以女孩对声音的语调特别敏感。而男孩则较少听到回响在耳 畔的声音,特别是当声音以语言的形式出现时更是如此。所以用听课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时候,男孩就没有女孩的效果好。男孩需要更多的触觉型的体验,以便激发大 脑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说那种动手又动脑的学习方式就比较适合男孩。


(四)、男孩与女孩大脑中的海马(大脑中的一个记忆存储区)的工作方式也不同。男孩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记住课堂上讲的内容,特别是写出来的文字内容。这就 是背课文对男孩是件困难的事一个原因。(我儿子有背的作业时,要背好长时间,很困难啊。给他想了很多办法,效果也不是太好。后来,我就让他在动中背诵,他 走着背,躺倒地上打着滚儿背,反正你愿意怎么动就怎么动,完全不必要老老实实地坐着背,效果就好了许多)。但是,因为男孩的海马更偏爱序列,在记忆大量序 列和层次分类(如:要点、子要点、子子要点等)的信息时就非常成功!如,我就发现我儿子写作文,经常是:一什么什么,二是什么什么,三怎么样怎么 样。。。。。。跟写总结似的。我想这就是男孩的特点。


(五)、男孩的额叶没有女孩活跃也没有女孩发育的早,所以,男孩容易作出冲动的决定。这种冲动,会使男孩在进行户外独立学习时效果更好。而我们是让很多孩子在一个狭小的教室里固定在座位上学习,男孩的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六)、女孩大脑中主要的语言中心,发育得更早更发达。女孩还拥有更多的雌激素和后叶催产素(这些化学物质直接影响语言的使用)。男孩则具有更多的睾丸激 素(一种与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的激素)与后叶加压素(与地盘性和等级制度相关)。由于血液中的后叶催产素含量较少,大脑对语言的重视度不高,导致男孩在静 坐或谈话时的学习效果不佳,这种学习方式自然也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的脑中学习那个键,常常通过行为反应、等级竞争和攻击性培养起来的。)


(七)、在完成任务的休息时间,男孩的大脑会进入一种“睡眠状态”,使自己恢复、补充能量后为完成下一个任务做好准备。这种对男性大脑的活动至关重要的睡 眠状态很可能在教室里酿成大祸。大部分未完成作业、在课堂上停止做笔记或睡觉,或者以摆弄铅笔(做小动作)或坐立不安等方式进行自我刺激的学生都是男孩,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清醒以便继续学习。看来我们都错怪了我们的男孩,总以为他们是故意违纪的。


(八)、男孩的大脑处理血流的总量较女孩少15%,这种结构不利于同时进行多项任务的学习。因此男孩在长时间专注于单一任务时成绩很好,此时深度学习在发 挥作用。如果非常频繁地变换任务,他们的表现就不佳。大脑同时完成多项任务的过度刺激的主要反应是挫折感,因此,男孩在课堂上容易发生更多的违纪问题。大 家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学校的教育有深度学习的时间吗?有深度学习的方法吗?


(九)、男孩主要的荷尔蒙是睾(-)丸激素,它在中学和高中期间达到很高的水平。处于青春期的男孩每天通过大脑接受5—7次该种激素的刺激。睾丸激素可以 提高男孩空间—运动知觉的发育和右侧大脑中心的应用。男孩拥有的睾丸激素比女孩高20倍。所以毫无疑问,处于青春期的男孩的大脑和女孩是不同的。此时女孩 的荷尔蒙雌性激素和后叶催产素正不断提高左额叶的语言发展,而男孩荷尔蒙正推动男性大脑的攻击性行为、空间—机械和肌肉运动知觉的身体体验。(我的邻居家 的儿子,到上高中的时候,突然特别喜欢打篮球。家长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上高中了,要考大学,每一分钟都要用在学习上。结果和儿子爆发了激烈的****。有 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听到家长和儿子吵架的声音。)家长不了解,在这个时期的孩子,应该多进行体育锻炼,让男孩有机会发泄掉由于荷尔蒙激素给他带来的烦 躁。哈佛医学院教授约翰.J.莱特伊说:“体育锻炼本身不能使你更聪明,但它能是使你的大脑处于最有利于学习的状态。”


(十)、女孩在阅读和写作上平均比男孩超前1---1.5年,而这一距离从童年早期开始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很多男孩的大脑天生不能很好地适应那些强调阅 读、写作、复杂的组词造句的教学方式,尽管这些技能是所有文化不可缺的。与男孩相比,女孩大脑中有更多范围的区域专门负责语言功能、感知记忆、静坐、倾 听、语调和神经交叉串话,因而复杂的阅读和写作对她们而言显得比较容易。但对男孩而言就成为比较困难的事情。


(十一)、从人类历史的遗传来看,由于男性主要从事狩猎活动,因而他们需要培养出一种更具空间—运动知觉能力的大脑,他们需要良好的视觉,但又不需要像负 责生儿育女的女性那样具有特别精细敏感的感知能力。男孩的大脑是及其兴奋的。与女孩大脑相比,血液更多地流过脑干。因此更适合身体运动,但不适合语言的导 入与输出。纵观整个人类历史,男性通过狩猎等空间---机械运动原理、经济和贸易上的数字往来、发明与创造中涉及到的科学原理进行有机的自我发展。男孩的 大脑是一个美丽的连接迷宫,正等待着连接数字、距离、大小、方位和方向。男孩的思维充满好奇,富于创造力。(想一想,这么好的大脑,教育来教育去,我们中 国的男孩怎么就落个没有创造力的名声呢?)


也正是由于男孩的大脑趋向于空间---机械游戏和学习,和女孩的大脑相比,它总是要“占有更多的空间”。当男孩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时,男孩就会像热锅上的 蚂蚁般坐立不安,感到困惑和焦虑,随之便会出现许多违纪问题。(包括男孩需要的桌子都要比女孩更大的桌子空间。男孩的大脑时常喜欢把东西铺开,这是男孩大 脑常见的学习方法之一。这就是为什么男孩为什么学习的时候把书啊本子啊搞一桌子的原因)。男孩喜欢把东西展开或拆开,然后再重新组合或重建。这也是男孩为 什么喜欢搞破坏的原因。


有的家长问“为什么我家儿子不喜欢老师或家长给他推荐的书,喜欢看那些漫画,科学呀有关的书呢?”这是男孩的荷尔蒙、神经性、心理特点和他们空间----机械的大脑所决定的,他们只喜欢他们感兴趣的书,大多数男孩喜欢读:
1充满空间----运动知觉活动的书:如:恐怖电影、科幻小说、体育传记,还有那种令人兴奋、神秘、充满阴谋和在正义与邪恶之间最终决一死战的内容的书。
2技术或机械类的书,如科技类的书。
3图解或视觉类的书,如漫画书。
只有当男孩进入大学时,他们的大脑发育趋于完成,这种现象才会消失。所以如果你想让你的儿子喜欢读书,就不要把你开的书单强加给你的儿子。
总之,男孩们在一时冲动惹出麻烦或做错事的过程中学习,成长为男子汉,成为律师、医生、运动员、飞行员、公司经理人等等,推动人类社会的改革与创新。


研究得出结论:不是男孩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男孩天性中许多关键要素不适合目前的传统教育。研究人员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继续努力 改变我们的男孩,还是应当改变现行的教育体系?”他们可以这样问,我们这样问似乎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这样说:“是继续改变我们的男孩,还是改变我们的家 庭教育?”


二,目前男孩在学校的现状


我们通常说的性别歧视是指女性在职场和社会所受到的歧视。但在进入大学前,是男孩在受到性别歧视。虽然现在进行了新课改,一再强调要进行素质教育,但学校 仍然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继续着应试教育之实,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有利于女孩优势的发挥,而男孩的优势相对容易被压抑。学校的教育重记忆,轻分析,重灌输, 轻方法,纸上谈兵多,动手操作少。所以尽管男孩到初中阶段,逻辑思维、空间想像、动手动脑能力都明显优于女孩,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男孩不仅“缺少用武 之地”,还被认为“问题多的学生”,受到的批评多,打击多。(有的老师还打学生,挨打的大部分是男孩)。男孩的特性在学校得不到发展,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 康产生很大的困惑。爱因斯坦说:“对我而言,最糟糕的事是学校主要通过恐吓、强制和虚假的权威来维持运作。这些做法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情感,人与人之间的真 诚以及他们的自信。”“来自无知和自私老师的羞辱和思想压力对年轻的心灵造成极大伤害。这些伤害是无法弥补的,其恶劣影响甚至将伴随受害者终身”。童话大 王郑渊洁说:“我们的教育,就是给所有的学生穿上一样的鞋,然后让他们走不同的路。”他的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我们教育的特点,就是试图将孩子统一培养成 “听话”的孩子,这样的教育可能对女孩不会带来困惑,但对男孩会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上海科学育儿基地曾对前来咨询的4000多名小学生进行统计,其中男 孩有问题的竟然占到70%以上。(我儿子的班级,有二十八、九个男孩,平时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学习好的男孩就2、3个,其他的男孩是很少得到表扬的。)然 而,这些“问题”真的是问题吗?他们真的应该当做问题来处理吗?对此,孙云晓说:“当一个男孩体内的每一根神经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时,他却必须坐得端端正 正、把手背在后面听8个小时的课。”从生物学角度看,男孩每天大约需要4次课外活动,而在我们的教育中,男孩能一天有一次就算不错了。前几天,有一个家长 给我说,她儿子下课10分钟,都舍不得上厕所,儿子说上厕所回来就不能玩了。


在学校里,男孩的天性没有得到承认,他们被迫放弃自己的视觉和空间技能、运动技能,随着时间的流逝,男孩们变的“安分守纪”了,但他们的特殊天赋也终于被 钝化或扼杀了。很多男孩由于淘气、违纪和学习原因被勒令“请家长”,而家长呢,回家后就气急败坏地把儿子“修理”一顿,谁都没有意识到男孩的行为背后隐藏 着深深的原因,可以说,我们的教育正在伤害着我们的男孩。我想问大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


三、改善我们的家庭教育


(一)给男孩成长的空间


男孩需要成长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学习的空间和心灵的空间。我们家长要给儿子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自由多一点,给男孩“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如果能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男孩会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独立。


长沙有个叫张微伟的男孩,他的成长经历就很能说明这些。
张微伟刚上小学的时候,很喜欢看漫画书,爸爸就鼓励他给小朋友讲漫画故事,讲着讲着,张微伟就搞出了一部《校园水浒传》的漫画书。有段时间,微伟喜欢看卡 通片,妈妈不愿意,说这太影响学习,要对他采取强制措施。爸爸就陪着儿子看了一集卡通片,对妈妈说:“这些卡通片都是益智的,是儿子自己买的,我们不能制 止他,因为他学会了自己选择,而且选择的还很对,这一点难能可贵。”上二年级的时候,张微伟特别想要一台电脑,妈妈担心儿子玩游戏影响学习,坚决不答应。 爸爸说:“儿子虽小,但电脑知识是要掌握的,再说他想用就有他的道理,我们不要阻止他。”执意给儿子买了电脑。为此妈妈和爸爸大吵一架。用上电脑后,张微 伟居然发明了7款风靡校园的纸上游戏,成为学校知名的“儿童游戏专家。”看到这些,爸爸对妈妈说:“知道我为什么要给儿子充分的自由吗?因为在自由的天地 里,更有利用培养儿子的自主意识。有了自主意识,他才有创造力。”
高中一年级时,张微伟发疯似的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如:主持人培训,戏剧社的排练,做学校广播站的主持人,做校刊的美术编辑等等。结果期末考试倒数第 三。张微伟哭了,他对爸爸说:“爸爸,你骂我吧,我没有好好学习,把学习搞的一塌糊涂,得不偿失”。爸爸听了哈哈大笑说:“傻孩子,这不叫得不偿失,这叫 顾此失彼。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学习虽然没有搞上去,但你的综合能力提高了。既然你现在应该提高学习成绩,那么就在这方面努力吧,反正时间来得及,老爸 相信你。”张微伟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把重心放在学习上,每天玩命地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时,成绩名列全班第一。张微伟对爸爸说:“原来我考试一塌糊涂 时,我还担心你会狠狠地骂我一顿呢,没有想到你对我这么宽容,你的宽容让我重建了自信,我需要你的宽容!”
后来,张微伟给自己定下目标:向清华、北大冲刺。爸爸不但不给他压力,还再三宽慰他:“考什么大学都无所谓,你不要太计较。即使考不上,在我眼里你也是最 优秀的。今后,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我会给你极端的自由。”张微伟暗暗下定决心:“冲着爸爸的良苦用心,我一定要考上好大学。”
2006年9月的一天,张微伟在校长的办公桌上看到美国哈佛大学的介绍,深深地被吸引了。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给爸爸打了电话:“爸爸,我要上美国的大 学,美国的大学太诱人了,您支持我的决定吗?”爸爸吓了一跳,这孩子的标准怎么又提高了?这个爸爸可不是个有钱的爸爸,他也是个普通人,但他没有多想,就 对儿子说:“儿子,爸爸早就说过,你的决定只要是对的,爸爸就永远支持你,你就放心地去考吧,爸爸是你的坚强后盾。”
2007年4月,张微伟考过了托福,考过了美国的高考,而且成绩都远远超过录取分数线。美国的大学不是高分就能录取你的,别忘了,张微伟曾经有过的那些小 作品,小发明,还有高中时的那些社会活动,特别是2007年,他先后参加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国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和“2007年全 国高中生模拟联合国大会”的活动,主办方给他高度的评价:“你具备的外交家素质,远远超出了主席团的想象,我们希望将来在真正的联合国会议上能看到你的名 字。”这些都给他加了分。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他选择了奖学金最高的耶鲁大学。
2007年11月,张微伟到北京面试,又以出色的表现,给主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2008年2月,他收到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同时给他提供了20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从这个案例中您有什么启示呢?如果你想把你的儿子培养成参天大树,你就要给他成长的空间,否则,你只能制作出一棵扭曲的小“盆景”。


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在《怎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中说:“什么样的家庭更适合孩子的发展呢?最理想状态就是家长本身不墨守成规,家庭内部就有支持创新、鼓 励创新的氛围。如果家长本身没有创新精神,也应该凡事想的开,心胸宽广,不过分管束孩子。如果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束孩子,那就从客观上为孩子创造了一个 自由宽松的环境。未来真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很可能就出自这样的家庭。”


(二)成就欲是促进男孩的充分发展潜能的主要动力。


消极的评价对男孩的伤害很大,它可以毁掉男孩的自信、乐观,会变的懦弱和自卑。一个对自己丧失自信的孩子怎么可能有所成就呢?所以对男孩进行适时的肯定是 很重要的。大多数情况下,男孩受到的表扬越多,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越努力,这种表扬和肯定会使男孩确认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惊喜,他的下一次 努力就会更有信心,当成就欲一步一步地得到提升,男孩的潜力就逐步地被挖掘出来。所以说,表扬和肯定对于男孩就是给他提供了最大的机会。男孩通过父母的眼 光看待自己,父母的爱、理解、鼓励是男孩的强心针,特别在男孩遇到挫折的时候更是如此。当男孩受到挫折时,家长应该给他们正向的回馈,帮助他们总结原因, 提出改进意见并加以鼓励。这需要我们家长处理好两个问题:


1、当孩子在学校受到批评怎么办?
这里讲两个案例,看看智慧的家长怎么做的。
有个男孩因为考试不好挨老师罚了,一直站到中午近1点才让回家。一进门,妈妈特别着急地问:“怎么这么晚才回家?”他如实向妈妈说明原因。心里想:“大人 都是和老师一条心的,今天,妈妈肯定要对我发火了。”但他听到的是:“你们老师也不能不让孩子吃饭呀!儿子快吃饭吧,要不耽误下午上课了。”吃着妈妈做的 可口的饭菜,儿子忍不住地流泪了,妈妈拿出纸巾给儿子擦着眼泪说:“没有什么大事,别哭了,吃饭吧。”后来,儿子在作文里写道:“我哭是因为我看到妈妈心 疼我的样子,我不愿意让妈妈为我伤心和担心,我应当让妈妈高兴。”家庭对孩子来说应该是最温暖的地方。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最好的做法是体贴和安慰, 很多时候不一定非要分出个是非对错来。
有一个高考状元的男孩讲述了他爸爸的做法:刚上小学时,我一直是老师眼中的“问题男孩”,妈妈和外婆都被老师叫去训怕了,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去学校了,于是 就改成爸爸频繁地被老师“请”了。有一次,班主任老师打电话叫爸爸去,把一堆字条摊在桌子上说:“看看你儿子写的,都是骂同学的。”老爸拿起字条一看,上 面是些“某某是小乌龟”、“我是某某某的爸爸”。等幼稚可笑的话。爸爸禁不住笑了:“骂人也没有水平,满纸的错别字。”老师满脸惊愕,生气地说:“我没有 见过你这样的家长,这么放纵孩子,会毁掉孩子的。”爸爸连忙说:“老师说的对,回家后我一定好好批评教育他。”
回家后,我提心吊胆地等着狂风暴雨的来临。没有想到爸爸根本没有提这件事。我有点沉不住气了:“爸,老师是不是找过你了?”爸爸正在看电视,只是“啊”了 一声。“我还以为你会骂我打我呢。”爸爸问:“你是不是觉得好玩才这么做?”我赶紧点头。老爸接下来说的话让我吃惊的一辈子难忘。他说:“你这纸条上的错 别字太多了,这很丢人,你这些骂人的话也太没有水平了”他从兜里掏出纸条,逐字逐句地纠正我的错别字,哪些句子不通顺,哪些用词不当。爸爸说:“其实骂人 不一定用脏话,可以写的艺术些,如你懒得像只兔子,你胖的像只企鹅。”
那两年,爸爸每次从学校挨训回来,都没有再接再厉地批评和训斥我。现在回想起来,他那样做是为了不想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自己,避免孩子产生自卑感和逆反心理而破罐破摔。老爸这种教育方式还是比较成功的,后来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爸爸,在孩子没有对自己形成特别的客观认识之前,他避免了过多的负面评价对孩子的不利影响,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可是,我们的大多数父母是怎么做的呢?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回到家后,说的话大部分都是“你怎么这么笨?”;“这都是你不听话的后果,活该!”; “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你真给我丢脸”;“我怎么有你这么个儿子”;“我再也不想见你到了”;“要你这个笨蛋有什么用”;“再考这么点分,你就别回家 了!”……。等等恶毒的语言,像剑一样刺伤儿子心。有的家长对孩子甚至拳打脚踢。这样的做法大大地加剧了男孩失败的情感体验,沉重地打击了男孩的成就欲。 慢慢地,一个问题男孩就诞生了。当你想挽救一个意志濒临崩溃的男人的时候要比你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男孩困难的多的多。(跟踪案例)


2、要正确对待儿子的学习成绩。


学习本身是件快乐的事情,但是,在许多家长的眼里,学习成绩被当做追求的第一目标,张口闭口都是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考试好---奖励,考试不好--- 惩罚,甚至打骂。很多孩子一听到学习就紧张,甚至产生了厌烦、恐惧、逆反心理反应。孩子们没有快乐的童年,不能看动画片,不能上网,不能玩耍,不能游戏。 (我家儿子班里有几个同学,最喜欢到我家来玩,因为我家里能看电视,能上网,回家给家长说:我到何佰潼家看书了或做手工了。有时我想:我们的孩子真是过着 苦行僧(seng)的生活,还比不上人家和尚呢,少林寺的和尚都能看电视,上网)。过去出现厌学情况一般到青春期,在小学高年级或升入中学后,而现在有些 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就开始厌学了。这些情况,男孩发生的比例要比女孩多。有一位家长对我说:她的儿子很多次地给她说:“妈妈,我最多活到20岁,说不定活 不到20岁,就被学习累死了。”我的儿子也多次给我说他好想快点长大,长大就不用上学了。我问过儿子的几个同学“喜欢上学吗?”没有一个说喜欢的。这个问 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啊!

是的,现在应试教育在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存在,要孩子们从分数和名次的压力中摆脱出来还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们家长要端正观念,采取正确的方法来面对这个问题,孩子的压力就小一点,孩子的成长空间就大一点。
美国著名的学能专家梅尔.列文教授在《破茧而出,发现孩子的先天优势》中说:“一个孩子在小学赢得众多的表彰,绝不能保证他在23岁时事业顺畅。而有时某 些让你的孩子在小学三年级备受困惑的特征,到他成年后却可能转化成他的骄傲。语文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爱做白日梦,是注意力不足的缺陷,但也许是创造性思维 的早期表现,令他将来有望成为作家或音乐制作人。某个孩子理解语言有困难,这迫使他很少用话语思考,而促成他的视觉思维和空间思维,注定他20年后成为设 计核工厂的工程师。所以尽管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兴许预示着他未来的事业与众不同。因为成人生活为不同思维提供机会比孩童生活多。”


近年来,有国内以“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有关研究进展说明:90%左右的家长培养孩子是失败的。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没弄清孩子的遗传天 赋,我们基本上是按照大人的心愿去培养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的。最后花了很多钱,收效却甚微,甚至培养失败。最可怕的是浪费了孩子的本应有的天赋,这不只是 学校教育的损失,也更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损失。

所以:我们家长首先要坦然地接受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都是爱孩子的,那我们就要无条件的爱他,不管考的成绩好还是不好,我们首先要以坦然平和的心态接受 他,这样我们就会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来教育孩子,会理解孩子考试不好的心情,会实事求是地善待孩子,就会自觉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然后,我们要独具慧眼发 现和发展儿子的特长。梅尔.列文告诉我们说:“父母要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宝藏,来引发他隐藏的才能。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成功是能够实践自己的长处,而不是 被强迫去做适合别人的事。”人的能力存在类型差异,有的孩子学习不好,但却有某种特殊的能力,人总是有强项和弱项的,于其担心孩子的缺点不如发挥孩子特 长,在孩子的特长上下功夫培养,使孩子的强项得到长足的发展,孩子就有望成才!


大画家毕加索在学校里数学常常不及格,成为老师批评、同学嘲笑的对象,同学们常跑到他面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呀?”然而他的父亲没有责备他, 而是耐心地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爸爸发现孩子喜欢随手画东西,于是他开始教毕加索剪纸、绘画,并鼓励孩子:“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毫无能力,你是个绘画 天才,你可以去绘画。”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毫不费力就能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最终成为画坛巨匠。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语言迟钝,三岁才开口,呐呐不成句,九岁还说不流畅,还有诵读困难。小学经常考试不及格,被老师直接视为低能,校长曾劝家人放弃希望: “不必操心,反正他甚么也做不成!”但是,父亲发现他很喜欢数学和物理,就让他身为工程师的雅各布叔叔和犹太大学生泰米尔对他进行教育引导,最终成为世界 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死后科学家对爱公的大脑进行研究发现:他的左脑部主导数学──空间推理功能的部位面积大,挤压了毗邻的语言区,造成语言能力迟钝,但这 却造成了超常思维功能。
菲尔普斯小时被诊断为“多动症”,老师说他“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在学校别人的嘲笑成了他的噩梦,但他酷爱游泳,因此,他忍受“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游泳运 动员所经受的都要更‘魔鬼’的训练”,在7年的训练中,他只有5天没有下水,他说:“我还在呆在水里比较舒服,那里才是我的家。”在2008年奥运会上, 一人囊括8枚金牌,成为“奥运王子”。
前段时间,我在中央电视台十套“人物”节目中,看到一个叫梁子庚的人,他是个退伍军人,没有上个过大学,但他精通厨艺,并且善于创新,对传统菜系进行创新、改造、包装,使多家频临倒闭的饭店起死回生、生意兴隆。成为上海滩年薪最高的厨师长,他的年薪是百万元以上。


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尊重男孩的大脑,尊重男孩内在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的意愿,我们的男孩就一定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09:36:21 | 只看该作者

re:美国父母送给孩子的“安全手册”...


美国父母送给孩子的“安全手册”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政府教育部门特别为儿童制作了一辑主题为“不要开门!”的专题节目:一男性工作人员,乔装成送货员,带着大堆礼物与五彩缤纷的气球,到一些父母不在家、孩子“独守空房”的家庭造访(事先已得到父母的同意)。结果显示,半数孩子表现良好:对“送货员”的百般诱惑,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隔着门应答。但是,另有半数的孩子,则让父母们担心不已:他们不但引“狼”入室,还以小主人公的姿态,带“送货员”逐个房间参观。
    这次节目引起了父母们的普遍关注和担心,政府与民间想出各种办法,竭力保护儿童的安全。我所在的幼儿园,也策划了一次造访警局的“远足日”活动。活动中最吸引孩子们的就是警方精心制作的那本独自在家安全手册了。因为它是一本可以自己涂色的画册,孩子们在涂涂画画的同时,能领悟到很多道理。

    —如果独自在家,陌生人来敲门,可以隔着门告诉他,爸爸妈妈正忙着,或在睡觉。不论他有任何理由,也不要开门。

    —接听电话时,不要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地址、此刻谁在家里等任何与家里有关的信息。

    —要到哪里玩,一定要让爸爸妈妈知道。

    —不可独自行走,出门总要与朋友相伴。

    —不要独自到加油站、戏院、餐馆或其他公共场所的洗手间。

    —空空的大楼、安静的门道,虽是好玩的地方,但不可独自到那里玩。

    —有任何不对劲的事,别忘了打报警电话。

    —不接受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特别是食物。
    —无论如何,不要坐陌生人的车,哪怕他说是爸爸妈妈的朋友,或是爸爸妈妈让他来接你的。

    —如果陌生人对你说:保证带你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或和你玩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不要相信,千万不要跟他走。

    —如果陌生人把手放在你的肩膀上,最好的办法是大声尖叫:我不认识这个人。或高叫:火警!(专家认为,这样叫会立刻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任何人听到“火警”都会救助。)

    —不要公开说出家里近期的外出旅游计划。

    —学会打开和关上家里所有的门窗。
    当然,仅仅一次填色游戏还不足以让孩子们牢记这些安全守则,所以从警局回来,我们又把经常在幼儿园玩的“假设游戏”教给父母们,让“安全守则”成为亲子游戏的一部分。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更能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比如父母充当陌生人—— 

    1、下大雨时,一个陌生人说,他能用他的车载你回家,你该怎么应付?

    2、在游乐场,一个陌生人说,他的宠物狗丢失了,问你“能帮我找一找吗?”你怎么办?

    3、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一个陌生人来敲门:“我的车坏了,想借个电话用用”,你答应吗?

    4、如果一个能叫出你名字的陌生人对你说,你妈妈受伤了,嘱咐他来接你,你跟他走吗?
    此外,我们还建议父母在大众媒体播出的节目中寻找教育孩子的机会,比如看到孩子被绑架的电视新闻,就可以借此问问孩子:“如果你也碰到同样的情况,会怎么做?”如果晚报上报道,某个孩子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玩被骗子带走了,也不妨与孩子一起讨论一下,哪些地方对小孩子来说是不安全的,在这种探讨的过程中,孩子多会比平时更认真地听大人的话。
    不过,不管事先怎样灌输,“演习”中还是有不少孩子会作出错误的回答,所以我们会明确告诫父母:不必大惊小怪;即使经过你的纠正,仍不尽人意时,也不必过分担心,以大人应有的智慧,加上足够的耐心,多几次与孩子一起找出恰当的回答堵塞“漏洞”,孩子最终会在游戏中学会自我保护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6#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0:29:07 | 只看该作者

re:多给孩子买书,少给孩子读书200...

多给孩子买书,少给孩子读书

2007-08-05 20:01:45

乐维

我们中国家长对小孩教育很重视,大部分孩子学钢琴,小提琴,画画,游泳等等,
当然还有中文。我们家长天天就像在打仗一样,周末和晚上送孩子到这个老师那里
上课,然后再送到那个老师那里训练。晚上上床前还要给孩子读故事书。因为我们
坚信:这对开启孩子智力有好处。只有坚持,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果真如此吗?

最近有ABC有一则很有意思的新闻。说研究发现:睡前给孩子读书与睡前不给孩子读
书对孩子的学习好坏没有影响。但家里有较多的少儿读物的孩子比家里没有什么读
物的孩子学习上要明显好一些。这使我想起了早些时候另一则报导,说是调查结果
显示:经常看教育电视如教育频道,教育DVD的小孩的学习成绩和看此类电视少的孩
子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经常用计算机教育游戏(CD)学习的小孩在学习表现上要明显
好一些。

这里说明了什么呢?家长给孩子睡前读书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
有点难以接收,可却是事实。想想也有它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你读书给孩子,
他是在被动的听。可能你选的故事他根本就不感兴趣,也可能他很累了,根本提不
起兴趣听你的故事了。但让孩子自己读书却不一样。家里有很多书,孩子可能因为
好奇去翻。看看有趣的就看下去了,没有趣的就扔了。什么时候又翻开了另一本,
说不定就喜欢上那上面的图和文字,就翻下去了。这个过程孩子虽然是随意的,但
却是主动的,有兴趣的。即使在大人看了,这点主动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计算机游
戏也是一样。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孩子必须自己去想,去完成挑战。而不是被动
接收。当然效果就要好多了。

我们有时候太想把孩子教成神童了,不由自己的越俎代庖。本应让孩子自己做的,
我们都大包大揽。效果当然不好。

来美国久了,我们也习惯借书而不是买书。我们可能应该做的就是多买些适合小孩
的好书放在家里,让孩子在自自然然的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被书所吸引。使他
们在这种文化气氛中熏陶,变成一个自觉的,有思想的,主动的读书人。

我们也会轻松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发表于 2012-4-29 08:26:32 | 只看该作者

re:[img]http://ww2.sin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8#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5:12:11 | 只看该作者

re:中青报:功利化阅读催生最愚蠢一代...

中青报:功利化阅读催生最愚蠢一代

2012年05月02日08:5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樊未晨

.
“我们已经把母语教育下降为语言文字工具化的训练,下降为对听说读写的单纯训练,而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支离破碎的学习中儿童不断被异化。”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上,“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女士深感语文教育中阅读的缺失不仅危害了语文本身,更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每到“世界阅读日”前后,社会舆论就开始关注青少年阅读话题,然而,这种“应景”式的关注,并没能提高“阅读”的地位,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反而越发严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一个缺少精神力量的人。今年年初出版的《读书》杂志刊载了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的论述:“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在学校里,阅读要跟没完没了的习题做斗争,走出校门还要跟各种遥控器做斗争。”杭州天长小学副校长、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蒋军晶说。

  最聪明的一代可能会变成最愚蠢的一代

  北京的砚楠已经上初三了,在她的记忆中,认认真真从头读到尾的课外书,大概也就是小学时读过的《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了。“小学高年级时忙着小升初、上各种补习班,根本没时间看课外书,上了中学后有了手机,看书就都在网上了。”

  砚楠的情况是当下大多数孩子的真实写照。

  上海针对29所小学和26所中学所做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完成作业后,阅读课外书的比例不到50%,初中生的这一比例为42%,他们主要阅读的是作文书、教辅书和课本。

  现在孩子的时间被各种辅导班、应试训练占据着,剩下的时间用来学钢琴、学画画、学舞蹈、学围棋……

  “有十八般武艺在身,孩子们是强大了,但这是一种孤独的强大。”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的周其星老师说。

  因为在各种“术”的学习中,孩子们的心灵并没有被唤醒。

  “儿童具有灵性思维。”诗化语文教学的探索者和倡导者周益民老师说,“儿童期就是文学期,阅读是一种对儿童天性的唤醒,好的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相结合。”

  虽然没有一页一页地看书,但是孩子们对书的内容并不是不了解。“我没看那些名著,但是我看电视剧了,《红楼梦》中的人物我也都知道。”砚楠说。

  眼睛永远没有心走得远。阅读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单纯的视觉享受无法提供的。

  学者们还有另一层担心。

  “四年级前从未完完整整读过一本书,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可能缺乏读完整本书的能力。”蒋军晶说,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是可以迁移的,迁移为对整体事物的把握能力。因此,小时候缺少阅读完整图书的能力,长大后可能会缺乏对整体事物、整个团队的操控能力。“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是聪明的一代,但是只注重学业,正在使他们丧失更多的能力,就有可能成为愚蠢的一代。”

  功利化不仅会毁了阅读也会毁了孩子

  其实,家长们并不是总反对孩子阅读。

  一个专门经营图书的网站公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父母认为读书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然而家长在图书的选择上却与孩子有较大不同:孩子最喜欢看的图书类型是“小说”和“人文社科”,而家长希望孩子看的是“科普”和“励志”类的图书。

  还有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父母去书店只给孩子购买与学习进度相关的教辅书或者作文集;访谈中,一些高年级学生表示,每逢新学期开学,老师推荐一些“较好”的教辅书受到家长们的追捧。

  显然,在读书这件事上,家长的做法带有功利色彩。

  砚楠的书桌上摆放的书并不少,基本都是辅导书和作文选,“辅导书做题时经常用,作文选写作文时也会用。但是,只要不学习的时候,我肯定不会碰这些书。”砚楠说,她喜欢看的书全在手机里,可以随时打开看两眼。

  “只有‘低压迫’的阅读才能让孩子享受阅读本身带来的快乐。”周益民老师说,即使是那些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图书,当你宣称读了它就能提高作文成绩时,孩子对它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其实,当孩子们可以自由阅读并喜欢上阅读以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目前,周益民老师所在的学校就有两个学生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分别写出了几万字和十几万字的小说。

  童话书中蕴藏着大智慧

  让孩子们的生活中有图书为伴,不仅仅是语文教育和提高孩子文化素养的需要,还因为一本好的图书本身蕴藏着宝贵的人生智慧。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梅子涵教授介绍,有一本简单的图画书叫《失落的一角》,主角是一个缺了一个角的圆,它觉得自己不完美,于是便想找回来。

  它在寻找这失落一角的时候,走得慢慢的。它看到了一朵花,它走到花前面闻一闻花的味道;它看到了一个小甲壳虫,便跟甲壳虫一边走一边聊天儿;它又碰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它便经历了一段美丽的爱情。后来它终于找到失落的那一角了,它把自己拼成了一个圆。于是它走起来飞快,像一个火车一样快,停都停不下来。它看到花,可再也闻不到了;看到朋友甲壳虫,也停不下来了;又看到了蝴蝶,可是它跑得太快了,扑了一个空。寻找了半生的圆,却发现还是失掉一角比较好。于是它慢慢地让自己走到路边停下来,然后轻轻地把好不容易找到的角放下来,它现在又可以唱了:缺掉一角真好。

  “我读过很多很多的儿童文学,你要问我哪一本书没有哲学,我简直想不起来,因为优秀的儿童文学里面到处有哲学,如果你达到了比较高的阅读水平的话,你想看不见这个哲学都很难。”梅子涵说。

  “世界上没有圆满,任何以为自己已经圆满的其实都误会了。这是一本很简单的没有多少字的儿童文学告诉我们的。”梅子涵说。

  梅子涵教授曾多次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到过斯蒂文森的诗《The lamp lighter》(点灯的人)那个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

  “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就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我们这些人,也是点灯的人,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竟然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梅子涵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22:13:29 | 只看该作者

re:父母功过,听孩子如何评说2012...

父母功过,听孩子如何评说

2012-05-03 08:06:16

乐维

作者说明:

这是2007年写的两篇采访中的一篇,都曾在当地的中文报纸登载过。今天因为准备周末的中文课,想到了这篇文章,觉得给孩子们(九年级)读读会有好处。后来一想,给各位做家长的大人看看也会有些启发。所以就放上来了。


父母功过,听孩子如何评说

绝大部分的中国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尤其希望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千方百计地搬到好学区,让孩子上好学校。送孩子去学钢琴,小提琴,游泳,画画,SAT等等。有关如何培养孩子成才的书热卖。不少关于如何培养小孩的文章也频频见诸报端。不过几乎都是从家长们在谈经验说体会,和专家们多角度来探讨孩子教育的问题。而主要当事人,孩子本身对这些教育的反应却缺少关注和了解。我们家长们为孩子设计的教育计划,常年为孩子的教育奔波,考上了大学的孩子们自己是怎么看的?我们的孩子们对家长们所做的有什么评价?带着这个问题我最近走访了几位考上大学的中国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听了他们对自己的成长回顾,以及评价爸爸妈妈的功过。现在公布出来,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声音。


访赵鹏


赵鹏,男,1986年11月生。


92年4月随父母到日本千叶县柏市,就读于柏市第一小学。


98年9月到北京清华二附中上初中。


2000年秋随父母来美,就读于新泽西WW-P(West-Windsor Plainsboro) 北部高中。


2004年秋,考入康奈尔大学。






因为打太极拳,很早就认识赵鹏的妈妈胡梅。她的作品“生日贺词背后的故事”在


“多维时报”举办的“和睦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这篇文


章就是写赵鹏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和他成长的一些事。知道赵鹏考上了大学,就和她


说想和她儿子谈谈。胡梅对我说:“他没有几句话是正经的,就怕他不好好跟你谈”。我说:“没有关系,只要他愿意谈,肯定会好好谈的。和你‘贫嘴’那是他和你的关系好的象征”。


赵鹏其实是一个不爱张扬的人,也不喜欢将自己变成别人的榜样。真如胡梅在她


“生日贺词背后的故事”中所说:“有朋友让我问问他是如何做的,他以一句话


‘那家中国人又要摧残孩子呀?’回绝了我”。


还好,电话中,正在休假的赵鹏很爽快地答应和我聊聊。不知是不是因为他读过或


听说过,我曾发表过一些强调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文章,让他接受了我?


我按约定的时间,来到赵鹏家。他们正在吃饭,让我在客厅稍候。抬头刚一坐定,就见胡梅在文章中所说“生日贺词”:赵鹏给妈妈生日的大对联就贴在靠门边的墙上的家庭“文化之角”两侧。上联是:“抡拳舞剑赶不走涛涛岁月”,下联是:“施肥弄草却生出缕缕白发”。上面还有一横批:“热烈庆祝老娘XX岁华诞!”。幽默中透着对妈妈的爱,毛笔字写得也有板有眼。显然是赵鹏的杰作。我还是第一次在美国看见一个中国孩子能有这么老练的中文功底。


吃完饭,妈妈陪爸爸出去练车去了。原来,赵鹏爸爸在香港工作,一年很难来几回。现在是因为过节来与家人团聚,抽空练练车。


我和赵鹏坐到了客厅的桌子旁。瘦瘦高高的赵鹏戴一副眼镜,看上去在生人面前有


一点腼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时还夹带点北京味,不由得对他的中文刮目相看了。


老实说,和赵鹏这样的大孩子正经谈话我还是的一次。我心里有点没有底,因为我


经常发现我和我14岁的女儿就常常“话不投机半句多”,更何况是别人家的大孩子。而他妈妈也警告我,他讲话没有几句正经的。不过,话匣子一打开,赵鹏虽不乏幽默,但是却很认真。


问:赵鹏,你现在是大学二年纪的学生了,今天想让你谈谈中学时期的你父母对你


的教育对你考大学和现在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先来谈谈你的中学时期爸爸妈妈


对你的教育,哪些对你帮助很大?哪些没有什么用处?


赵:在高中时,他们基本上没有怎么管吧,当然也不是什么放任自由。只是在学习


上没有怎么催。顶多就是考试考砸了骂一顿。我也不会太在意。到了大学后,根本


就没有人管。反正在高中时没有受到太多的约束,也没有太多的依赖,所以到了大


学以后感觉就是很自然。


问:除了这个以外呢?


赵:有一点不太好的是没有太鼓励我去参加活动。各种CLUB参加比较少。他们主要是带我去中文学校。我基本上是被逼着去的。刚开始对义工没有兴趣,做了三年,觉得做义工也不错。所以适当管一点还是可以的。去鼓励去做一点事。


问:没有参加俱乐部,是不是影响你在大学时很快成为活跃分子。


赵:后来我逐渐也改变了。参加CLUB越来越多。


问:如果父母当时鼓励你一些,可能会跟好一些


赵:对。


问:你提到高中时,父母没有怎么管,主要让你自己做决定。养成了你独立自主的


精神。对你从适应大学生活有没有帮助?


赵:刚开始上大学,有的同学还不能把大学当成自己家的感觉。而我觉得大学生活


幸福得就像天堂一样。


问:从家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过渡你没有什么不适应


赵:有些人自己给自己加压力。我认识一些从国内来的同学,他们习惯了有压力的


生活。自己给自己选很多课,参加很多活动,把自己累得有点精神恍惚。其实没有


必要。


问:你谈到你做义工开始不愿意,后来觉得也挺好。能不能谈谈哪些方面对你有帮


助?


赵:可以和人交流。在做义工时,人与人没有利益冲突,所以人对你都比较好。看


到自己对别人的服务,会得到人家的好评,人家会感谢你。你会认识到,给人予以


帮助的好处。


问:上大学以后,你觉得与中学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赵: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人管了。除了没有人管以外,就是大家都按兴趣参加各种


CLUB,中学可能顶多几十个,但大学可能有上百个各种各样的Club。有各种各样的课程,还有教授专家来讲课。


还有一下有几千上万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聚集在一起。而中学一般都是一个学区


的人,基本上是比较封闭的。而大学可以认识各种各样的人。比如,我的室友就是


埃塞沃比亚来的,我的对门是孟加拉来的,还有一个是南美洲来的。


问:你曾经在日本,中国,美国都生活过,是不是你的这种经历使你在与不同背景


的同学在一起时,交流起来容易沟通一些。


赵:对。容易包容一些。


问:你有没有发现其他中国孩子,比如说,直接从中国来的孩子,他们是不是有些


不一样?


赵:他们容易和中国学生在一起,比较封闭,不太愿意和美国同学交流。


问:是不是因为他们英文不太好?


赵:有的是有些怕自己的口音,有些自卑或胆怯。但有的英文非常棒。这些人和美


国人打交道要自信一些。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喜欢在自己的团体里边。


问:中国家长大多对SAT看得很重。你觉得SAT分数在录取时占的比重有多大?


赵:很大。如果州立学校,每年招两万人,那么占的比重就非常大。它不可能来看


每个人的背景。但对于私立学校,高中成绩,参加各种活动,义工,领导才能等更


被学校看重。SAT只要考得不赖就可以了。但是SAT考得很好,其他都是空白的话,也可能不会被录取。


问:中国家长普遍对孩子学钢琴,小提琴特别热情。


赵:我也纳闷。


问:学钢琴,小提琴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有多大帮助?对上大学有大多帮助?


赵:对成长来说,学音乐,不管学什么都差不多。学钢琴,或学一些冷门,如竖琴,大号,管风琴。反正培养你对音乐的兴趣。我现在在大学一个合唱团。唱歌也就自然而然地对所有的音乐感兴趣。比较喜欢去听各种各样的音乐。


问:你小时候学过钢琴,小提琴?


赵:没有。


问:为什么没有?是条件不够,还是爸爸妈妈认为不一定要学?


赵:他们从来没有提起过。我的同学也没有学。当时我在日本。日本孩子搞体育活


动多一些。在国内初中也没有什么人学,学校不会搞,只有课外班。


问:在美国的中国同学学钢琴,小提琴的特别多。


赵:好像是。


问:你觉得他们学了钢琴,小提琴后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赵:好处还是很多。人更丰富一些。如果你在比赛中得过奖,应该对考大学有帮助。不过,这么多人学钢琴,小提琴好像没有什么必要。不知是他们真喜欢,还是钢琴,小提琴得奖容易


问:你参加体育运动吗?


赵:我没有参加校队。但是比较喜欢在周末和同学一起打打球,比较爽快。大学队


都是比较专业了。


问:一个学生的体育好,或是画画好,还是音乐好,大学会看得更重一些。


赵:那中国人来说,当然是体育好。因为中国人大多数是学习好,钢琴好,小提琴


好,体育不太好。很少听到过,有中国人拿过什么奖。虽然他们不搞种族歧视,但


是一看你的名字,就会知道你不行。我没有看到那个中国孩子体育特别棒。但感觉,如果体育好会对考大学会很有帮助。


问:大学强调领导才能,你是怎么锻炼你的领导才能的?


赵:在参加义工时,老师安排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去负责做些什么事。这些可以在


自传中写上。


问:主要是通过义工提供一些机会。


赵:学校的话,做学生领袖的竞争很厉害。在中学我只是Club的成员。而在大学我现在是数学俱乐部的主席。


问:别人投你的票,是因为你的数学好,还是因为你的人际关系好?


赵:一般不会看你的成绩好不好,还是看你的沟通能力。


问:你小时候,是腼腆还是大方?


赵:小时候没有意识到害怕。到了中学才感到害怕,害羞。


问:你觉得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相比,各有什么优缺点?


赵:中国教育管得太严。老师天天给学生训话,我们很怕老师。当然教的内容比美


国的要扎实一些。学生只是在学,思维不是太活跃。在美国,千奇百怪。老师也比


较古怪。可老师不会当众羞辱你。老师会鼓励你去参加各种各样的义工,走向社会。我比较讨厌中国的教育,只教不育。


问:你对日本的教育感觉呢?


赵:日本的小学吗,非常快乐。


问:日本是不是比较接近美国?


赵:日本有接近美国的,也有接近中国的。日本是一个很独特的教育体系。日本和


美国和中国完全不一样。日本有一个“年功”系列,如果你年长些,你就是前辈。


初一的学生,对初二的学生要服从。他们有集体观念。和中国不一样,气氛要活跃


一些,压力不是特别大。


问:一般十几岁的青少年和爸爸妈妈的矛盾比较大。好像你和你爸爸妈妈沟通比较


好。  


赵:也是时好时不好吧。他们不是特别严,我对他们说话比较随便。有时他们让我


去洗碗,打扫什么的,我懒得去做,就会吵起来。不过吵一架,瞪瞪眼,两天不说


话而已。也没有把它当成太大的事。


问:有没有一个例子,和爸爸妈妈矛盾闹得很僵。


赵:我刚刚来的时候,喜欢玩电脑。他们要管。我经常会跟他们吵架。但是现在好


像不管了。


问:你现在学什么专业?


赵:数学。


问:你为什么要学数学?


赵:主要是来劲。觉得学数学好玩。


问:你想学数学是现在决定的还是上中学时决定的?


赵:上大学以后最终决定的。但上高中时,兴趣就往这方面偏。主要是遇到了很好


的老师。我高中的最后两年,哪些老师都非常非常棒。他们很懂激起学生的兴趣。


等到大学以后可以选课去探索一下各种各样的学科。


问:大学老师都非常棒,但你为什么选数学呢?


赵:因为其他的课,都是大课,很少有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数学班比较小,


提问题不会有拘束。老师鼓励学生到他的办公室去问问题,看他怎么做数学,而且


他非常享受数学。我也去过物理老师那里,但发现他只关心他的研究。老师的影响


非常大。


问:虽然你在中国上学的时间不多,但你的中文很好,我认为相当于中国高中毕业


生中成绩比较好的那种水平。你是怎么学的呢?


赵:家里一直说中文。在日本时我喜欢说日语,但他们逼着学中文。小时候逼也没


有什么逆反心里。他们从中国买了一些教材,我从来没有看。他们给我带来了一些


录音带,有孙敬修先生的故事和刘宝瑞的相声。我特别爱听这些。感觉我从相声学


到的中文最多。


问:所以你现在讲话比较幽默,是不是受相声的影响?


赵:是这样。后来上中学时,他们将我送回国,上了两年中学。中学时期对人生影


响非常大。在一个中文的环境中,当时中文突飞猛进。初二时,我们读金庸小说,


把金庸小说全部读完了,花了一年时间。这个非常非常好。读金庸小说前,作文满


分40分,我的作文从来没有得过高于32分的。读了金庸以后,一下得了37分。金庸小说对我写作帮助太大了。


问:你现在写的一些东西都有金庸书上的味道。


赵:是的。我感到有兴趣,都一些好玩的东西。


问:你现在读中文没有问题了。你喜欢读哪些东西?


赵:当然金庸。现在我就在听评书“三狭剑”。还有历史的,比较感兴趣。


问:你爸爸妈妈也喜欢这些。


赵:妈妈喜欢写作。爸爸喜欢历史。妈妈在日本写过几十篇在当地的中文报上发表。但在美国很少投稿。


问:还有一个问题。现在中国父母都想孩子进名牌大学。你觉得进名牌大学和不进


名牌大学有什么不同?


赵:差别还是很大。名牌大学整个环境不一样,同学素质好,也有心理上的因素。


问:有没有同学因为没考上名牌大学,现在见面有些抬不起头或不好意思?


赵:他们是不是不好意思,我看不出来。


问:你感觉的不是很明显。


赵:主要是心态要正。我就觉得我没有哈佛梦。象有些同学虽然进了康奈尔,但是


因为没有进入哈佛,而耿耿于怀。


问:你报了哈佛吗?


赵:报了。当时报哈佛,没有把它放在心里面。感觉就像跟买彩票差不多。我的第


一志愿是普林斯顿。没有进普林斯顿比较失望。不过也没有把这事特别放在心上。


我到十一年级才考虑大学。有些人从刚上高中就开始为上大学操心。


问:当时你觉得你上那所大学的可能性最大?


赵:康奈尔吧。


问:康奈尔是你的第几志愿?


赵:第五。当时是按照大学排名报的。普林斯顿为第一志愿。现在到了康奈尔,我


觉得康奈尔是最好的大学。


问:你对自己的什么性格特性感到最自豪?


赵:比较想得开。不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不太在意得失。


问:对中国家长们有什么希望?


赵:希望多给孩子鼓励,顺其发展,不要给过多的压力,不要拔苗助长。






后记:



谈话记录整理好以后,我让赵鹏和他父母看看有什么差错或补充。妈妈胡梅提到,


赵鹏在上大学前的夏天,在一个留美孩子的夏令营“英华在北京”当了一个月的辅


导员,并在网上写夏令营日记给孩子们在美国的父母看。她还给了我赵鹏用中文写


的一些文章的复印件。有赵鹏谈他回中国上两年中学的体会“我回国两年以来的体


会”,有2001夏与爸爸去澳大利亚旅游观感,发表在当年日本当地的中文月报“柏叶之窗”上。赵鹏介绍他在悉尼,墨尔本时的所见所闻。细致详尽的景物描写,生动准确的文字,将澳大利亚的如诗如画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使人感到惊奇的是他的一张写给父母的借款“保证书”,文笔简练,幽默风趣。现抄录如下:



保证书



今吾欲购一笔记本电脑,望父母出资三分之二。


如若买到,吾将保证于二周之内荣获商家青睐,得到打工机会;


并预先交纳吾之买份,美元四百七拾整外加日元一万整;拟定通过打工等方式,


日后悉数赎回。赎金不加利息。


尚若今后,惹得老母发怒,笔记本电脑可交公,自由处置。






                                                                                                            保证人:赵鹏



                                                                                     (加盖自制的圆形“赵鹏”专用章)


                                                见证人:爷爷,奶奶(钢笔书写)  二OO三年六月三十日






这就是赵鹏,不失年轻人的风趣,也深知如何“融资筹款”,但又不做完全的“伸


手派”。看到这样“保证书”,当父母的能不“借钱”给他?


胡梅后来与我说起,对于赵鹏,她还是操了不少心。小时候赵鹏有一只眼睛不好,


很难看清东西。但是发现时已经都六岁了,医生都认为没有什么希望了,而且那只


眼很可能会失明。但胡梅坚持治疗,慢慢将赵鹏的眼睛改善了。所以那时就没有送


他去学什么。因为主要精力就放在了治眼睛上了。后来上中学,赵鹏迷上电脑,天


天玩电脑,连书包都扔在家门口。妈妈讲他也不听。真让胡梅为他担心。对于上各


种俱乐部,胡梅一直就鼓励赵鹏去参加。但当时赵鹏并不很积极,不是很想去。倒


是现在有些醒悟了。她其实并没有像赵鹏所说的那样“考试考砸了”而骂过赵鹏,


因为赵鹏几乎就没有考砸过。可能有时见有小错什么的问一下,或提醒一下。大概


因为连这样的提醒也少,所以赵鹏就当批评了。面对妈妈的抱怨,赵鹏也就笑笑。


从他的言谈话语中,看得出他心里是感激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的。而父母虽然对


孩子比较宽松,但还是时时刻刻地关注孩子的成长。


赵鹏就这样从中国到日本再到美国,一路走进了康奈尔。也让父母操了不少心,但


是一个自自然然,快快乐乐的阳光男孩成长起来了。有了自己的理想,有了新的朋


友,开始了新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22:15:13 | 只看该作者

re:父母功过,听孩子如何评说(2)2...

父母功过,听孩子如何评说(2)

2012-05-07 13:11:48


-阎杰印象


阎杰是我大学同学阎文斌的儿子。1997年夏天,我从威斯康星来东部玩,专门来新州的大学同学家玩,包括阎杰的爸爸阎文斌。当时阎杰大约才十岁,一个怯生生的小毛头,红着脸打个招呼就玩去了。


过了四年,2001年春,我们搬到了新州,阎杰的爸爸帮助在离阎杰家一英里左右的地方租了一个公寓住下了。新来咋到,人生地不熟,求助阎文斌就顺理成章了,而且阎杰妈妈关小娟也是个乐于助人的人,他们帮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阎杰也一下窜到了和爸爸差不多高的半大小子,只是还是很腼腆,话很少。


我和他妈妈周末在普林斯堡太极俱乐部打太极,有时聊起小孩体育的事。关小娟年轻时在内蒙是地区排球队队员,阎文斌在大学期间和我一样是班上4X100米接力队员。阎杰在遗传上应该有些天赋,可是关小娟告诉我,她让阎杰试过很多项目,不是阎杰不行,就是他不喜欢。当时发现阎杰对击剑还有兴趣,所以她就送他去学击剑。


后来她妈妈说,他代表学校参加了奥林匹克Science竞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又在Kumon当辅导员。有一次他妈妈有事,让我去送他去Kumon然后再接他。见他自己上餐馆买吃的,给人辅导时挺大方自信。


阎杰不知不觉地长大了。前年冬天,她妈妈说阎杰申请了普林斯顿大学。后来告诉我“提早决定”申请没有批准,但是放在了等候单子上。开春后,阎杰收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小伙子要读大学了。我觉得他还挺神的,97年还是一个小毛头,2005年就成了大学生了。真是“男大十八变”啊!后来见到关小娟时我说,我什么时候和阎杰聊聊如何?


她答应了,阎杰也同意了。没有多久,在阎杰上大学前,我来到他家,和阎杰谈了两小时。时间大约是2006年夏天。阎杰的中文能听懂,但说起来很吃力。所以他基本上使用英文说,而我是中英文夹杂着说。下面是我们的对话。


问:阎杰,你现在上了大学了,祝贺你! 你看到的大学和你原来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的想象有什么不同?上大学后,你感到最大的惊奇是什么?


答:最大的惊奇就是,大约有50%学生考试只能考50%的分数。现在学校有规定,顶多只有30%的学生能得A。(看来这名牌大学上起来也不轻松啊!)


问:现在回头来看,在中学时,你觉得爸爸妈妈在哪些地方对你帮助很大?


答:参加CLUBS,比如像科学俱乐部和飞盘俱乐部。


问:参加俱乐部是你爸爸妈妈让你去的还是你自己要去的?


答:我自己的决定。因为我爸爸妈妈不喜欢强迫我去什么,包括强迫我参加CLUBS这样的事情。只是鼓励我参加各种活动。


问:这些俱乐部的活动对你帮助很大?


答:是的。


问:除了俱乐部活动,我听说你曾代表学校参加了Science奥林匹克比赛,还获奖了。


答:是的。去年我们获得了分区比赛第一,新泽西比赛第六。


问:参加飞盘俱乐部也是你的主意?


答:对。


问:听你妈妈说,你是队长?


答:是的。原来是有校队的,后来因为经费问题,被裁掉了。


问:但是你们还是代表学校参加比赛?


答:是。我们得过一个第二,第三,还有一些其他的名次。参加这些活动,给了我们很多愉快的时光。


问:在科学俱乐部,你做什么?


答:我开始是一个一般成员。到了高年级,我当了主席。


问:加入这些俱乐部对你的交流能力有没有帮助?


答:肯定是的。


问:你妈妈试图找到一个适合你的体育运动,但找了很多你多都不太喜


欢。最后这个飞盘俱乐部是你自己找的,你为什么找这个呢?


答:是。因为我以前曾经试着玩过。


问:你妈妈说你还练过击剑,而且还比较喜欢。


答:是的。


问:怎么又不练了呢?


答:我不算很好。加上我的大多数朋友后来都不练了,练的人我都不太认识了。


问:你爸爸妈妈曾让你学过钢琴吗?


答:是的。


问:你觉得怎么样?你后来是不是一直学呢?


答:我停止了。因为我学贝斯(大提琴)了,我没有时间学钢琴了。


问:学贝斯是你的决定还是你父母的意思?


答:那是我的决定。


问:你觉得你喜欢贝斯。钢琴你练了多久?


答:三个月。


问:只有三个月?那是很短的时间。小提琴呢?


答:我从来没有学过。


问:你学贝斯加入过什么俱乐部吗?


答:学校的乐团。


问:你练了多久?


答:七年。


问:学贝斯是不是对你有什么好处吗?


答:丰富了我的业余活动。但是对考大学没有什么直接帮助。


问:你现在还拉贝斯吗?


答:不拉了。我没有时间参加乐团了。玩贝斯只有参加乐团才有意思,不然没有什么意思。


问:什么时候开始不练的?


答:高中三年级,因为时间安排不过来。


问:中国家长很看重SAT,你觉得SAT和其他比较,比如四年的成绩,体育运动,参加俱乐部。什么更重要呢?


答:我不太清楚。因为我不是招生人员。


问:你认为小孩应该学多少乐器合适?是不是钢琴,小提琴都要学呢?


答:家长不能主观臆断地去让孩子学,而是要根据小孩的兴趣。


问:你的意思是,如果小孩对某种乐器没有兴趣,那他就不应该去学。


答:是这样。


问:你现在看,假如你能重新上高中,你觉得你是不是会有一个不一样的计划呢?


答:肯定会有一个不一样的计划。


问:那些地方不一样呢?


答:我会早一些参加飞盘俱乐部,也会早些加入冬季田径俱乐部。


问:你什么时候参加的田径队?什么项目?


答:上高三和高四的时候。跨栏。


问:110米栏?


答:55米。夏季田径是110米和400米。


问:55米栏?


答:对,是室内。


问:是不是冬季田径就是室内田径?


答:是。


问:你参加过室外田径赛吗?


答:高四的时候。但参加不多。


问:是不是太晚了?


答:是的。


问:为什么你那么晚才参加田径俱乐部呢?


答:因为我对田径知道得太少。


问:那你怎么后来又参加了呢?


答:我当时是想有一个好的身材,还有就是玩飞盘要跑得快,我就去跑步。才知道自己跑得快。


问:你参加过比赛吗?


答:在春季,我们在Mercer县得到了110米高栏接力的第二名。


问:你的成绩是多少?


答:55米栏,我的最好成绩是9秒02,110米栏我的最好成绩是17秒7。


问:我也跨过110米高栏,那是在大学的时候。我的成绩是18秒4。不如你。当时我不是专门练跨栏的,只是参加十项全能时其中的一项。但我知道你的这个成绩是很不错的。除了田径俱乐部,还参加什么呢?


答:我还将早点参加科学俱乐部。我是到了高三才参加科学俱乐部的。我只到高二才参加科学夏令营。


问:你做了一些什么义工?


答:中文学校,SFS。


问:SFS?


答:就是Students for School,是我们自己成立的组织。


问:那你们都做什么呢?


答:课外辅导,社区活动。


问:中文学校你做什么呢?


答:中文学校放学后检查整理教室,课外辅导,教授英文,编辑《小语世界》。


问:义工是不是很重要?如果考大学不考虑做没有做过义工,你想还做一样的义工


吗?


答: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受益很多。我并不是很有兴趣做。如果不用做义工,我可能会做些别的有兴趣的事。


问:你觉得你的参加体育CLUB对你考大学很有帮助?


答:我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对考大学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你要表现出你的兴趣和长期坚持下去的承诺。


问:你现在住在学校,和以前住在家里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不适应?


答:我没有觉得什么不适应的。


问:我原来也是大学生,我觉得大学讲课教授讲得多,讲得快。一般学生在课后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搞懂。不像中学老师尽量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听懂。


答:这是因为在高中,学生没有什么课后时间。在大学,学生的课比较少,课后时间多。你可以在教授的答疑的时间去问问题,得到帮助。


问:你喜欢这样吗?


答:我想这很好。


问:你现在还参加什么俱乐部吗?


答:飞盘俱乐部。


问:你们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你和他们的关系怎么样?


答:很好。


问:有没有和爸爸妈妈意见不一致的时候?


答:有。不过只是一些小事情。


问:生过气吗?


答:当然。主要是小时候。


问:你爸爸妈妈不太管你,你会不会常常控制不住只顾玩而不好好学习了?比如,玩你很喜欢的电子游戏?


答:不会。因为如果我学得不好,我会觉得很不好。我就会努力。


问:看来,你很有自我控制能力。


答:有时也有失控的时候。不过一般还可以,不会太糟糕。


问: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答:有时有一点点懒。


问:对将来有什么打算呢?


答:还没有确定。可能做科学家,或教授,老师什么的。我喜欢学科学。


问:我知道。你什么方面最好?


答:数理化都好。最好的是化学。


问:你爸爸就是学化学的。你是不是得到过你爸爸的帮助呢?


答:我从来没有向他问过化学问题。


问:看来你不需要问了。你觉得你的什么方面是你最值得骄傲的?


答:我认为我总是保持能愉快的心理状况。


问:如果有不顺心的事呢?


答:我尽量不去想它。想事情的好的方面。


问:所以你总是感到高兴?


答:对。


问:对中国父母们有什么希望?


答:希望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他们不喜欢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做决定。






这还是去年夏天的事了。回来后,整理了一下,Email给关小娟。她看了,说很真实,也不错。但是显得只是一问一答,没有展开,比较单调。我也有如此感觉,后来找了一个时间与她专门聊了一次。


聊起如何培养阎杰的,关小娟说,阎杰从六年级起,每年都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的夏令营,那里有各种各样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课程,阎杰非常喜欢。几年来,他在那里学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在高中期间,他学了高中速成化学和速成物理。回到自己的高中后,他通过了学校的考试。凭此考试成绩,他高中的普通化学课和物理课就免修了, 直接进入AP班。他对科学的热爱基本上是从那时开始的。所以她认为,送孩子去那个夏令营对挖掘孩子的潜力会有帮助。


她的另一个经验就是要鼓励小孩根据自己的特长参加各种活动,但不要太多。因为参加得太多,没有一项很突出,会占用太多的时间,耗费太多的精力,使孩子的学习受到影响。所以她鼓励阎杰在保证学习好的基础上,找一些适合的体育项目及课外活动,充实自己,丰富生活。她曾帮阎杰找适合他的体育项目及课外活动,但最后还是阎杰自己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


一晃一年多过去了,2007年暑假前阎文斌告诉我,阎杰选了中文作为他的外语课。暑假要参加 “普林斯顿在北京”(Princeton in Beijing) 的中文课培训项目, 在北师大学了两个月,可以当成普林斯顿大学学分。阎杰过去学中文都是应付父母,没有好好学过,所以一直是只能听,不能说,更不能读写。现在,他竟然主动要求去学中文了。这次是他要学,为了自己学,而不是为爸爸妈妈学了。


几天前,我听关小娟说,阎杰在北京学习期间,老师全部用中文授课,而且要求学生们只讲中文,不讲英文。两个月下来,阎杰的中文突飞猛进。他的会话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让爸爸妈妈惊喜万分。过去和大人们说话几乎全用英文,而现在已经可以用说很流利的中文了,用中文写的文章也让父母刮目相看。


阎杰的变化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树大自然直”。你操了半天心,没有用。如果他


哪一天懂事了,他自己就知道怎么做了。当然每个孩子醒悟的时间早晚与程度是不同的。


10/3/06 初稿,
5/7/12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8 00:0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