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子百谭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11-11-13 14:43:21 | 只看该作者

re:纽约时报为何总是劝人不要上大学htt...

纽约时报为何总是劝人不要上大学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63766/231246

纽约时报一位读者提出:为什么它的网站上总是出现叫人不用去上大学的文章呢?网站就此发起讨论:大学适合所有的人吗?下面是选出的五份答案。

第一位回答者(教育研究人、前大学教师)认为:纽约时报无非是故作惊人之语,以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来吸引眼球,因为它对自己的在线读者群很了解。

第二位回答者(设计师、技术爱好者)说:“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叫人不要去上大学,也许更像是在探讨那种可能性,因为这个议题挺有意思,又出人意表,既然我们很多人都相信上大学是成功的关键(除非当明星)。我不相信纽约时报的任何一位编辑真的认为你不应该去上大学,但我相信他们喜欢刊登一些引起你思考的故事。”

下面是第三位回答者(作家、电脑顾问)的论述:

教育是“打移动靶”

今天,不管你跟谁讨论这个问题,你一定会发现每个人都对教育(特别是什么构成优质教育)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读报时你会看到一系列的专题:金融消息、对外政策、社会和文化资讯、世界新闻,以及不断扩展的新技术领域。你需要多少“现有知识”以便消化报纸上的信息,使它们对你的现实生活有用呢?你怎样才能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机会呢?你怎样决定这些信息对你来说是否相关呢?

和大家一样,你的第一个答案可能就是教育,你所受的教育是使你能够以合适的视角看待并解释一条新闻的最重要、最实用的工具。我认为你说的不对。

各位博士、硕士且慢反驳,请听我解释一下。你所受的教育真的将你在各方面准备好,使你能面对今日世界的挑战吗?我不同意这个看法。

今天,我们每个人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能够得到的资讯每三年便在密度和数量方面各自翻倍。这就意味着,在你为学士学位奋斗的四到六年时间里,世上各个领域可用的资讯已经相当于你入学时的八倍,而你在学校中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已经被更准确、至少是更新潮的信息所补充,甚至所取代了。大学本科的唯一好处是,它的知识比较具有普遍性,因而使你获得有关各种各样题目的不错的资讯组合。尽管这些信息已不再新鲜,它们还是让你了解个大概情况。

然后你收窄了注意力,去拿财务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或其它什么硕士学位。这又用掉你两三年光景,其间有关你感兴趣领域的资讯再一次翻倍了。你又一次落后了。当然你比那些什么都不懂的人要强,但也只不过是稍稍更靠谱些而已。

博士学位也是如此。你进一步专业化,对于社会现象中的某一个方面穷追猛打地探究,而对所有其它东西不闻不问。终于你开始写论文了,你将题目范围内的知识扩充到极致,而且多年来第一次,你在这个特定领域里的知识不再完全过时,因为你来到它新鲜出炉的前方边缘,并且在两到四年的过程中坚守这个位置。然而,这时候你对世界上的其它信息完全失去接触,因为你只管忙自己的专业而没时间兼顾其它。

这,怎能使你在不断改变我们生活状态的各种力量面前比别人更有本领作出正确决定呢?恐怕不行。我有把握这样讲,因为我们只要看看,例如经济领域,有几百个经济学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千方百计试图弄懂它,但是结果怎样,他们并没有交上一份比你我能作出的选择更优异的答卷。为什么会这样?

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如此复杂的程度,即使我们中间最优秀、最聪明的人也不能彻底理解它。我们能接触到太多的资讯,但根本无法分清哪些是真实的、可靠的、中肯的、一致的、公平的、正确的。雪上加霜的是,经济、政治、社会或教育的利益所在往往使虚假信息满天飞、真实情况秘而不宣,而我们这个社会却没有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选择。

那么,这是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去受教育?

不,完全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如果你想依赖教育给你带来优势的话,那是不行的。因为全部信息就在空气中漂浮着,它给每个人带来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不管是帮助还是伤害。那么你需要用什么来建立竞争优势?你必须认识到,不是教育,而是批判性地分析信息的能力,使你具有潜在优势。现代化的工作人员不一定在教育上高人一筹(尽管他的老板可能相信学历,特别是名校学历),但是一定要有突破定式的思维能力,一定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一定要有能力对事实进行了解、评判、收集、查验,要使用直觉,与他人合作,善于谈判和辩论。

在过去,世界上谁能比别人更多、更准确、更及时地抓住可供利用的知识,谁就具有优势。聪明人知道你不是被魔鬼附体而是生病了,他们就有了优势。他们能给你治病,这给他们带来地位、权势。他们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事,因此他们就能做你所不能做的事。这个信息可得性方面的差别今天已经不存在了。每个人都能得到同样的资讯。今天的困境在于:你能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辨识那些正确的事实、正确的方法,区分出在正确时段上适用于正确人群的资讯呢?

这个技能与其说关乎你所受的教育,不如说更关乎你如何思考问题、花时间思考哪些问题这一点。你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不教这个。现代教育课程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模式,认为你只要把尽可能多的信息装到脑子里,你就获得了优势。他们还没有明白,今天的优势不在于信息量,而在于信息的清晰度。分辨事实的能力、基于相关情报作出决断的能力,收集与所面临问题直接有关的反馈的能力,这些才是使未来的工商企业和业务人员得以解决未来时代的困难问题所需的素质。

以上是第三位回答者的论述。

第四位回答者的观点是:纽约时报刊登哪些叫人不用去上大学的文章,是为了影响国家政策。目前已有超过7000亿美元的学生贷款无法偿还,很可能需要政府来救援。盈利的大学实际上是由华尔街,而不是由传统学院派来管理的。对这样的大学来说,向低端高等教育投资是得不偿失的。最后一点,纽约时报的读者群大多是在高端学府受的教育,对低端大学不感兴趣。

第五位回答者说:“大学并不适合所有的人。现在是我们摆脱这种将上大学视为中等教育之后唯一出路的陈辞滥调的时候了。多数人喜欢有自己的居所,而盖房子的建筑业是不会移师海外的。我们也多半需要花钱请别人来理发,这又是一个不会迁出国门的职业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0:01:49 | 只看该作者

re:河边谈爱 2010-04-13 02:1...

河边谈爱 2010-04-13 02:18:41  

河边怎么会谈爱,肉麻不肉麻?河边谈性从来没有问题,严肃地谈,搞笑地谈,已经写过很多篇了。但是,河边会来谈爱,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吧?没有。声明一下,这一篇不是应河东的要求写的,是俺自己决定要写的。


首先,什么是爱?爱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爱的对象可以是自己,一级亲属(配偶,父母,子女),其它亲属,朋友,母校,社区,或国家。爱的形式也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恨铁不成钢,溺爱,两肋插刀,铮铮直言,肉欲之爱,等等。在一篇短短的文章里涵盖所有的内容显然不可能。但是,河边在这里保证,会谈到具体的内容,而不是空谈,要让大家至少学到一点东西。还要有新意,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最后还要谈一下按照河边的观点,什么才是对老婆的爱,不能让读者说我河边玩标题党。


先从孩子的教育讲起。在中国我们很少听到谁家孩子有多动症(ADHD)的,到了美国不得了了,男孩中10%被诊断为多动症,女孩中也有4%被诊断为多动症。这种病很滑稽,使用兴奋剂(stimulant)居然特管用。这类药物是国家控制的药物,而且容易成瘾,用得时间长了还影响孩子身高的增加。但是,家长们动不动就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不听话是因为得了多动症,来找我们看病就是为了开药。如果我们不同意孩子有多动症,而是认为父母没教育好,期望帮助父母学习教育孩子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父母会生气和失望,再也不回来复诊。同理,儿童躁狂抑郁症也是一个常见的错误诊断。其实,很多孩子病根本没有多动症或儿童遭狂抑郁症,而是因为家庭环境太差了。父母酗酒或使用毒品,父母整天互相打架,孩子没有安全感,从而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因为孩子居住的环境有问题,特别是父母有问题,却把药物用在无辜的孩子身上。这种情况在美国不少见,而且越来越多,很不幸。


与此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对孩子溺爱和不放手。河边以为,这不是对孩子的爱,而是对自己的爱。有可能做父母的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信心,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也有可能父母有内疚感,比如怀孕时曾经想过这个孩子不想要了;比如怀孕时用过药品或毒品造成了孩子残疾;比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自己整天在外面酗酒不回家,现在悔悟了,就特别想补偿自己过去的错误。还有可能自己小时候受过虐待,就下定决心对自己的孩子要格外地好,什么都迁就,想要什么就要什么。但是,这种貌似保护,貌似爱的行为最终不利于孩子正常的成长。父母所达到的目的是让自己心里舒服,而不是为了孩子终身的幸福。


教育孩子不需要父母是完美的。做父母的只要提供两样东西就够了,这两样东西是Limit and love,就是说set limit and provide love。要给孩子规定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并且要监督执行这些规定。当然,也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爱护的环境,让孩子有安全感。再强调一遍,父母要提供Limit and love,并且做事情要有一致性,不能朝令夕改。


在心理学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做Good enough mother,意思是说,做母亲的不能太好了,而是差不多好就行了。太好了的意思就是溺爱,管得过细,一些都代劳包办,或者太严谨。差不多好的意思是做母亲的有时候也可以稍微忽视一下自己的孩子。这很实际,因为做母亲的有时候会忙于工作或家务,晚几分钟再来给孩子吃奶。这种短时间的忽视对孩子也很好,因为孩子需要从小学习如何耐受一些小的挫折,将来出现更大的挫折他才不至于一下子不知所措。


对于孩子是那样,Good enough mother 其实是最好的母亲。对成年人也一样,如果一个人早早的就万事顺利,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他就失去了人生的动力。十八世纪欧洲和俄罗斯的那些贵族子弟成了“多余人”,不得不痛苦地寻求人生意义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的肌肉,大脑,情绪,和意志不能时不时受到一点挑战,那这个人的生存能力和搏斗能力就得不到不定期的加强训练,那其实是让这个人不得安度晚年的阴险手段。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吃亏是福。我在这里引申一下,磨难是福,挫折是福。


具体到夫妻之爱,河边以为,爱不是据为己有,保护起来。爱,应该放养。解释一下,河边认为,对老婆最好的爱不是把她养在家里,而是要让她去工作,让她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朋友。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象野生的猴子,长得身彪体壮,毛发光亮。而养在北京动物园里的猴子,干瘦,毛皮暗淡无光。


河边放手对河东进行放养,如果哪一天河东想找别人了,也好让她有点儿本事,有点资本。河边认为,作为一个男人,有胆将老婆放养强大,不怕她跑了,那才是对自己能力最大的自信,那才是对自己老婆的信任和大爱。河边的做法比那种貌似娇养,貌似保护的老公强一百倍。作为这种无私放养方法的回报是,如果哪一天河边失业了,残疾了,或者提前轮回转世了,河东可以在现世继续挑起养育我们的小狮子娜娜的重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发表于 2011-11-15 18:06:48 | 只看该作者

古人七不责,好玩

[转]七不责

古代亲子教育——黄帝内经父母对孩子“七不责” 精髓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正吃 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孩子特别悲伤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黄帝内经育胎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发表于 2011-11-16 17:55:43 | 只看该作者

re:【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九把刀北大演讲...

【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九把刀北大演讲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35094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15:37:36 | 只看该作者

re:隔代教育:怎么说老人才会听浙...

隔代教育:怎么说老人才会听


浙江在线健康网 health.zjol.com.cn  2011年12月11日


  有一本风靡妈妈圈的书叫《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这让我们在和孩子的沟通上终于有章可循。但是,在隔代育儿中,怎么说,老人才会听?这可是不少421大家庭中难解的题。

  让老人帮着带孩子,当然要比把孩子交给保姆放心。可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老人往往在带孩子这件事上颇为自负,所以当你们之间出现无论是喂养、护理还是教育的矛盾时,你的意见,甚至是你的抗议,他都像没听见一样,依然我行我素。

  怎么说,他才会听?

  1、甜蜜地说。我们小区里有位婆婆,在和我们聊天时说到,自己和儿媳妇在育儿观念上有大差别,但她总会选择什么都听孩子妈的。

  为什么她能如此听儿媳妇的话?我慢慢地盘问出了原因:她认为自己的儿媳妇很不错,对自己既尊重又体贴,每次要跟她说什么之前,都会先开口把“妈”叫得甜蜜又亲切,有时候还会在送给她很喜欢的礼物之后再轻描淡写地说些关于养育孩子的意见,以至于这位婆婆每次都不太好意思反驳,觉得这些小事儿和儿媳妇的孝顺、甜蜜比起来,并不算什么,是很容易接受和改善的。

  2、有重点地说。有一次,我有个同事一上班就和我抱怨,说女儿病了,她放在了自己的妈妈家,嘱咐得周到详细,结果晚上回家一看,老人还是给孩子吃错了药,而且果汁也喝得不够量,磨牙饼干也没给吃。她又担心又生气,可今天又不得不把女儿再放在姥姥家。

  我问她,你是怎么嘱咐老人的?她说,我说得别提多详细了:早上8点吃早点,9点吃第一次药,吃半片,10点喝果汁、吃饼干,12点吃午饭,12点半吃第二次药,也吃半片……她还没说完,我就打断她,让她赶紧给自己的妈妈再打个电话,只说两句:“今天每4小时给翘翘吃一次药,每次半片。别多吃啊,医生说吃多了会抽筋的。”她半信半疑地看着我照办了,果然这天老人没给孩子弄错药,也把孩子照顾得很好。

  这也是很多妈妈爱犯的毛病,跟老人说话没重点。老人觉得很繁琐,没记住不说,要是遇到挑剔的老人,还会因为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而气愤或郁闷。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给孩子吃了什么喝了什么、几点吃的都不重要,只要叮嘱老人最重要的事就可以了,比如吃药的事。有重点地说,老人就会听,说得太多,老人反而什么都没听见。

  3、让别人说。如果老人怎么也不肯接受我们这些年轻父母的意见,可以试着让他们认为是“权威”的人物帮着说。

  如果你觉得婆婆经常无意识地说些脏话,或者有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不好。那么你可以让老公私下去跟婆婆说,告诉她如果孩子模仿她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以后上幼儿园或者上学就会被人笑话。通常出于疼爱孩子和对儿子的尊重,婆婆会“听”这样的话。

  另外,如果你的某种育儿观念婆婆不能接受,你也可以想办法让周围人影响她。比如我主张从孩子一出生就经常给他洗澡,但是从农村来的婆婆就非常反对。

  某次,一个在幼儿园当老师的朋友来家里玩,我介绍了她的身份,婆婆立刻把她当成了医生一样的权威专家问长问短。这时,我有意无意地和她聊起了孩子洗澡的事情,她发表了和我相同的看法。当时我婆婆并没有表态,但在此后就不反对我经常给孩子洗澡了。

  同样,相似的事我也经常通过其他孩子的家长来说,当婆婆知道,身边大多数孩子都是这样的养育方式时,她会乐于接受这一事实的。

  4、在适当场合说。我的小姑子今年生了宝宝,有一次我们去看她,她当着我们的面说起了她婆婆给宝宝冲奶粉时用的水总是太热,想让我帮她一起说服她婆婆。我看得出来老人的脸色当时就变了,我赶紧把话题岔开,但是后来还是听说她婆婆闹着要回老家去,不肯帮她带孩子了。

  所以,有什么意见想跟老人说的话,最好别当着孩子的面,当着家人的面,当着邻居的面,甚至是当着医生的面……要知道,老人很要面子,这么被你当众一说,会觉得很下不来台,不但不会改,还会更加固执。

  老人特别高兴的时候也不适合说,否则很让人扫兴。所以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场合还真是需要等待时机,细细琢磨。散步的时候、睡前看电视的时候,尤其是看到电视里有相关的场面或生活中碰到合适的事情时,成功说服老人的几率会比较高。

  5、有技巧地让孩子说。有时老人坚持的某些事,一时无法反驳的话,不妨先顺着她的意思,等“谋划”一番后,让孩子来说。

  我有个朋友,孩子快上幼儿园了,朋友非常希望儿子能独立地尝试自己吃饭、穿衣等等。但孩子的外婆总说孩子太小,自己吃饭会吃不饱,自己穿衣服没必要等等。

  老人这么说时,她从不反驳。但是等到周末她经常会约上我们带着几个孩子一起出去玩。吃饭时她就鼓励儿子自己吃,并且告诉他这样吃饭很有乐趣,像个大孩子。我们的孩子自己吃饭也成了她给儿子树立的榜样。于是孩子回家后就会跟外婆“抗议”,坚决要自己吃饭。老人拗不过孩子,只好“从”了。

  再比如说我婆婆,不愿意给孩子吃蔬菜,怕孩子嚼不碎噎着。我就把晚间的故事时间都给了“蔬菜”,讲小白兔啃萝卜所以跑得特别快,小山羊吃嫩青草所以爬山爬得特别高,大力水手吃菠菜特别有力气……这样不露声色地“策反”之后,孩子总是主动要求奶奶给他吃“菜菜”。孩子一要求,奶奶就“投降”了,我想说的话她也就算是“听”了。

  6、用自己的缺点说。当和老人在某些育儿观念上发生冲突时,不妨反着说,即告诉老人如果不怎样做,孩子就会变成她不希望看到的那样。对婆婆,可以用自己当反面教材;对自己的妈妈,可以“牺牲”老公。

  比如可以和婆婆说:“您看,我妈妈当时就是老让我吃糖,我的牙现在多难看啊!”或者对妈妈说:“你看圆圆爸,就是我婆婆小时候给惯的,一点儿自立能力也没有,连碗都洗不干净。”通常,老人对于自己孩子配偶的缺点都很不喜欢,绝不愿意让自己的孙辈重蹈覆辙。但切忌反过来说,否则会伤害到老人,因为这如同指责她在教育自己子女上的失败。

  我自己遭遇过一次重大的“危机”,我婆婆坚决要把我儿子带回老家,我强烈地反对了几次她也不听,还把我的阻止看成是不信任和不知好歹。

  最后我跟她谈了次心,很诚恳地告诉她我不是不信任她,而是我自己小时候就是在奶奶家长大的,很大才回到自己的父母身边,所以性格乖张,脾气一直不好,没有安全感等等。我婆婆此后再也不提及此事了。

  也许你用了N招儿之后,老人还是不听,那么就干脆想一想,他为何会如此坚持?也许他的观念并不是全无道理!这个时候,说服自己也许是最佳选择。毕竟,在爱孩子这一点上,你们是完全一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23:20:32 | 只看该作者

re:我认识的名校毕业生 (1)金子...

我认识的名校毕业生 (1)金子

来源: Brooks 于 2011-12-19



金子是韩裔女孩儿,MIT毕业学电子的。从小在美国生长。她年纪不小了,三十好几,奔四十了。金子是随一家公司被买进我们公司来的。刚来的时候,就在我们组里。她能说会道,深得老板器重。



没多久我和她一起去拜访一家客户, 当时就我和她两个人是代表我们公司这一方的。我负责项目管理, 她负责技术。结果我发现她对客户非常不友善, 简直就到了无理的程度。当时我没说什么,回到公司我也没跟任何人提起。结果正如我所料,不久我老板也发现了她的问题。



我老板不动声色,对外只说她好跑去和软件部得总监商量,希望能用她交换一名刚从印度调來的QA.软件部一看以她的背景,学历,换小小的QA,觉得太划算了,就答应了。结果,QA来我们组后迅速成长,她去软件部后却不尽人意。原来我只知道她脾气不好,这会还暴露了她技术也不行。她在软件部打得天翻地覆,和她有工作往来的人多被她得罪光了。老板正盘算着要炒她鱿鱼,结果因为公司内部政治斗争,软件部总监被整倒,换人了。



新来的总监是原总监的死对头,并不知道金子的问题,只知道原总监不喜欢金子,就想大大提拔她。把她放在项目管理的位置上,结果没过多久,金子就原形毕露,不仅和组里的人打得人仰马翻,我们公司最重要的客户在会上当面让她闭嘴,最后她和提拔她的总监也打起来了。



总监没办法,把她掉去QA,让一个最年轻的小孩儿report给她。结果谁跟她合作,她跟谁打。公司改组,又要抄她,她被新来的一名副总救了,副总也不知道她的脾气,也是看她背景和素质不错,把她留了下来,结果副总让她做的工作,都被她骂回来。



她表面伶牙俐齿,来者不惧,其实她在公司里没有一个朋友,她也不知道怎样和人相处,有时候走廊走过,我和她打个招呼,她都显得很不自然。三四十岁从没见过她的男朋友,有一天,她和她老板请假,老板随便问了一句,是不是要到哪去玩,她说她周末结婚。要不然公司没有一个人知道她结婚。



结婚后,她没有任何改变,还是那么蛮横,谁让她工作,她就骂谁。从来不提她的家庭,谁也不知道她嫁了个什么人。有一天公司让她出差,到了出差前一周,她突然说不能去了因为怀孕了。怀孕本来是好事儿,随便和她聊一聊,她竟然出了满头大汗,满脸通红。很不自然。



她就是这么个矛盾的人,大会上presentation能力很强,到了生活里和人相处,就不行了,职位越做越低,人很不快乐,痛恨自己的工作,但又无法找到新的,自己喜欢的事情。恶性循环,白白浪费了她的学历。



有时看到她我就想爬藤是重要,可还有更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发表于 2011-12-26 23:38:26 | 只看该作者

re:与女儿一起成长 张永胜...

与女儿一起成长    张永胜

  居住于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其实是个很没故事的人。他既不抽烟,也很少喝酒,更没有丁点绯闻去让媒体炒作。作为文学世家,从他爷爷叶圣陶开始,就形成了对人对物一向低调的家风,生怕坏了自己的清名。对于爷爷和父亲,叶兆言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敬畏情节”,留下了许多关于父亲的文字;但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身为父亲的他,又常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爱恨交织的感情之中。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则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

  女儿写给父母的心灵日记

  2000年8月,16岁的叶子作为金陵中学参加AFS国际交流的学生,要去美国读一年书。临出国的前一个月里,叶兆言夫妇总被一种紧张的情绪包裹着,今日想要买些啥,明日又盘算着还得备些什么东西,可女儿呢,整天像个没事人似的,喊她干什么,她就硬和父母对着干,而且晚上很晚才睡,早上则总睡懒觉,还一个劲地看无聊的电视节目,然后便大谈歌星。凡此种种,都让叶兆言很是“上火”,于是父女俩每天的争吵逐渐升级。对此,叶子在日记中写道——

  亲爱的爸爸:

  从刚才开始,我一直在想,今天该写什么,可惜你今天没有大闹,那么就谈谈你每天的小闹——闹我起床吧。

  我每天晚上都是凌晨1点多睡,早晨一般8点30分开始就要接受你杀猪般催我起来的号叫,我的耳膜早已千锤百炼了。你是否知道一个人睡觉时的满足,那种舒适,那种安逸,那种甜甜的醉了一般的感觉,是一个只有名义上减负的中学生日夜渴求的,可是种种压力迫使这种美好的感觉总在刚刚萌芽后便告夭折。每天我总是带着满嘴的臭气,满肚子的火气,满脸的鼻涕,愤怒地爬起来,半睡半醒地做我的僵尸梦!我从没有半夜爬起来上厕所的习惯,所以不要因为你把我喊起来而得意万分。这不实你的功劳,而是我的膀胱承受不住了。

  下面是写给他*的。亲爱的妈妈,有这样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记得初一刚入校,听到班上一男生背这首《游子吟》,觉得有点矫情。在我的脑子里,男生要么别做书呆子,要做书呆子也得有志气,应该背曹操的《观沧海》才对。偏偏我是丫头,该矫情的地方,想不矫情都不行。说实话,今天有感女同学和我告别,她眼泪都要下来了,我却一点也不悲哀,我想哭的日子在后头呢。妈妈,如果我在临上飞机前没有哭出来,你千万别伤心——这种可能几乎是零,除非我吃错了药。说实话,电影里的母爱都不是真的,不吵架的母女不会有太深的感情,因为在深恨一个人的同时,又发现自己在爱着这个人,这才是情感,才是一种正常的富有情趣的生活。在以后的一年里,你会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我不会说希望你和爸爸一年不吵架之类的蠢话。

  今天,我新买了钱包,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你们的一张特傻的合影放在一打开就能看见的地方。看着,看着,我就想哭。我过去真自私,只想在皮夹里放自己的照片。我想,以后我也会放我男友的,可在接下来这一年,你们占据了这个位置——一个一丝不苟的父亲和一个傻兮兮的母亲。别生气,我爱你们!

  女儿挨打后记下的只有宽容

  有一天,叶子去买东西,路上丢了一顶帽子,叶兆言很生气地让她去找回来。当时的叶兆言不是心疼帽子,而是觉得自己女儿好像什么东西都不知道爱惜,出国后会为此吃苦头的。叶子见父亲如此唠唠叨叨,情绪也变得非常蛮横,嚷道:“让我出去找帽子,怎么可能!”父女俩于是大吵起来。吃饭的时候,父亲和女儿都很不开心,彼此板着脸。吃完饭了,叶兆言对叶子说:“你今天洗碗。”本来就一肚子火的叶子很不耐烦地说:“我今天就是不洗。”然后转身进了房间,并把门反锁了。叶兆言气得起身去打门,叶子就是不开。当爸爸因此气得手直抖,冲叶子妈嚷道:“钥匙呢?钥匙呢?”门开后,两声清脆的巴掌随之响起。

  在日记中,挨打的叶子却用文字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宽容——

  亲爱的爸爸:

  今天,你打了我,差不多是我长这么大来第一次。我今年16岁,16年来年没有打过我,但却在我已经16岁时这么做了。我很难过,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怎么糊里糊涂就挨了两巴掌。如果在以前,我一定会把你恨得要死,可今天,我却还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给你写信,因为我发现你要的是形式,而不是结果。

  今天你在踢门时,我其实心里很紧张。我想起有个同学将自己反锁在屋里,对门外的她妈叫道:“滚,滚远一点!”换在平时,我一定也会大吵大嚷,但今天,我想的却是:这是早晚的事(一个家长告诉别人自己从未打过孩子,没人会相信,即使信了,也会觉得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打就打了吧,躲了今天躲不过明天。

  当你铁青着脸,指着我说:“告诉你,不要以为从来没打过你,就不会打你……”我连感到心寒的时间也没有,因此我一直不让自己哭得声音太大。今天这件事,我觉得自己很可怜,因为我一点面子也没了,你又打又骂,最后还让我洗碗。我觉得很丢人,有一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没有犯大错,却换来挺重的惩罚,于是,我一直不讲话。知道吗?我觉得这样可以保存点面子。

  晚上看电影《乱世佳人》,见白瑞德对女儿宠爱无比,我泪水就流出来了。后来她女儿骑马摔死了,白瑞德悲痛欲绝。我一下子觉得,其实你对我也很好,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吧。

  今天胳膊上被你打过的地方挺疼的,肉一条条地都鼓起来了。我一边洗碗一边想,明天出门后,我跟别人解释说是在楼梯上摔的,别人肯定不会相信。不过,好在现在已不那么疼了。

  亲爱的妈妈:

  今天爸爸在打我时,你不该在一旁煽风点火,我很不喜欢你这样。如果你帮着我说点话,今天我说不定就可以少挨几巴掌。你应该向《乱世佳人》里的媚兰学一学,做一个宽容而博大的女人。当然,这个要求高了点。算了,不提了。

  女儿教双亲学会替自己操心

  叶兆言虽不是个严厉的父亲,却是个唠唠叨叨的大人。女儿出国在即,他的情绪始终紧绷着,一见女儿看报纸的娱乐板,或把电视频道锁定在无聊的肥皂剧上,嗓门立刻会大起来,动不动就把叶子弄得泪眼汪汪的。甚至,为把护照放在哪里的问题,他们父女俩也会争得面红耳赤,而这一切竟都缘于叶兆言对于女儿独自远行的不放心。

  对此,叶子在日记中这样安慰父亲——

  亲爱的爸爸:

  刚刚为了整理包裹还吵得不可开交,可你在叮嘱我怎样进机场时,竟是那么仔细。我挺难过,以后的11个月里,再没有一个人会这样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了。等真进了机场,我一定会哭得很失态。

  明天我就在地球的另一端了,我们之间将隔着一个太平洋。在以后的11个月中,你和妈妈必须适应没有我存在的日子,到那时,你们就知道心里苦了。

  我希望你们要特别特别注意安全。从上海回来千万别走高速路,那样好危险的,别光图快,还是安安稳稳地坐火车吧。平时注意交通安全,骑车时要慢一点,游泳时悠着点儿,散步时少从高楼下走。每天临睡别忘了锁门、关锅灶。还有,最好买一个灭火器放在家里。

  总之,你们都不小了,要学会为自己操心!

  还有,你现在脾气特不好,像是处在更年期,所以对于同样火爆性子的老妈来说,还是忍着点儿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还有,有一点浪漫是男人(你不会介意我用此词吧?)的必备武器,很有用的。这点教是教不会的,首先需要男性骨子里有感性意识,你如果能做到,困难会大了点,不过,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嘛,意识到了就行了。注意劳逸结合,累了就歇,劝老妈也这样。还有,你必须为家里请个钟点工,尽管你们是两个人,可房子一点也没变小呀。另外,也别搞得我们家请保姆像是为了我一样。

  这是我这册本子里最后一篇写给你的信!别看你一会儿就看完了,我可是写了好久,算算写给你和他*的加起来,应该不少于18000字了,还是蛮多的。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对我这样一个懒人来说,这可是一个不小的业绩。

  我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话收尾,废话已说了好多。

  那就用句最俗的:爱你一万年!

  父母和孩子,谁比谁更懂事

  叶兆言夫妇做梦也没想到女儿叶子会留下如此美丽的一本日记。作为父母,他们总觉得女儿不懂事,可女儿日记上所记的内容,让他们明白了,其实真正不懂事的,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大人。叶兆言曾一再感叹,他觉得女儿没什么爱心,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差不多都是父母在为她服务,包括帮她叠被子、帮她倒水、半夜里起来帮她捉蚊子、强迫她喝牛奶等等。也许正因为这些本能的爱已有些畸形,便忽视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这便是女儿已经长大,她不再需要婆婆妈妈和唠唠叨叨,她需要的是另一种关爱,即理解。叶兆言不得不说自己真的深为女儿所感动,因为女儿在日记里表现出的那种爱和宽容,那种对父母的理解,让他无地自容。叶兆言感慨:“大人真不该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孩子眼中的一切。学无先后,达者为师,试着和孩子们在同一起跑线上走未来的路,家长会更早地赢得他们的尊重和欣赏。”

  后来,女儿叶子在美国的很多表现也让叶兆言咋舌,尤其无法理解的是,她每天都坚持游泳4小时,多的时候,一次竟能游8000米,而且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既不是为了比赛,也不是为拿学分。叶子告诉父亲,美国人是崇尚运动的,游泳能令人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

  而自从美国学习回来后,向来心高气傲的叶子也学会反思了,这对叶兆言触动更大,因为女儿以前从不向人低头认错,现在只要是她做错了什么便会说:“我很抱歉,我很愧疚!”这一点,既让叶兆言特别兴奋也有点惭愧:为保有作为父亲的权威,他即使做错了也从不向女儿道歉,看来女儿已先他一步懂得了“尊重”一词所彰显的人格魅力。

  面对女儿的转变,叶兆言如今常说:“我正在和女儿一起改变,一起成长。小女曾说过,我这个当作家的父亲让她还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就先教她学会了批评,这一点真让我汗颜。所以奉劝天下父母,多给孩子一点赞美,让他们从小就会欣赏世间的一切。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原则、没是非的,对于父母,孩子无论成功与否,都要接受。能不能出人头地,是他们自己的事,各人头上一方天,没必要强求小孩干什么。人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能把每一步都走踏实了,这就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00:01:39 | 只看该作者

re:两人三脚 孩子能走多远?黄婷...

两人三脚 孩子能走多远?

黄婷

世界新闻网北美华文新闻、华商资讯
December 25, 2011


想让孩子走得远,跳得高,操心妈要有点新战略。在图书馆发现这本书,是它的名字吸引了我──「不上补习班的第一名」,我正在为四年级的儿子纠结,公校功课轻松,老师开学就讲了:「我们的家庭作业要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但儿子所在的资优班中大多数是亚裔小孩,推爸推妈各出奇招,老师功课少,转身就奔各个补习班去了。我虽然曾梦想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在华人扎堆的学区,总是身不由己地被这股极端重视教育的洪流推着向前。但听一个家长透露,补习班就是功课多,有一次发回来的数学作业竟多达25页,我又忍不住头皮发麻,难道我们的孩子这么早就要走上「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不归路吗?

所以看到这本书就赶紧借回家,想帮孩子从中汲取一些经验,不要过早地进入「补习──拿高分──补习」的怪圈。结果打开细细一读,才发觉它并不是写给学生的书,更多的内容观点是针对家长,我不但从书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更为以后到底要怎样教育培养孩子,敲响了警钟。

本书活灵活现地描绘了现代的学生家长,过度热中于教育,汲汲营营于体力消磨战的身影。本书的主角是一名名叫「小米」的小学生。小米的妈妈是巨细靡遗为孩子一一打点所有的生活才能放心的典型的「经纪人」妈妈。另一个主角「智律」则是一位非常自律的学生。智律没有人跟在身边为他安排一切,他总是主动地设定目标,自动自发地念书,所以在学校成绩一向很好。智律的事情给了小米和小米的妈妈很大的刺激,开始自我反省并改变观念。小米主动向父母宣布「我要做个自动自发的人」,在经历种种错误之后,一点一滴地改变,慢慢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看到书中小米妈妈的行事历,我便忍不住要笑:

「11:30 跟小米同学妈妈们吃午餐(打听哪一家的英文补习班教得最好);

英语教学试听跟评估,买练习本和录音带(★重要!);

买小米的上衣和袜子;整理小米的学校期中考试范围(排定考前复习行事历最紧急);

期中考重点整理(社会跟自然要先准备);

星期三高中同学会,缺席(准备小米的学校期中考)」

虽然我不像她这个全职妈妈那样有这么多时间放在孩子身上,但除了工作,我的行事历和她真的很相似,三不五时地跟同学妈妈煲电话粥,交流的都是与学校、学习有关的经验;认真地阅读儿子的参考书、笔记,以便找到程度相当的练习题;即使离家在外,也要定时打电话回去督促儿子练琴、做题、阅读,或是跟先生交接对儿子功课的审查…

可是我们这些妈妈一丝不苟的督促在孩子的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小米妈妈听女儿抱怨社会课本的内容看不懂、记不住,就上网搜寻整理好的精简内容打印出来给她;由于对网上资料不甚满意,还自己整理各科的重点,用五颜六色的萤光笔,在重要内容上标星号注明解释,几乎快把女儿的课本翻烂了;并且为了女儿的考试,推掉了20年来的第一次同学会。小米对妈妈的学习笔记深感佩服:「你以前念书的成绩一定很棒吧!」可是又不解妈妈推掉同学会的行为,她甚至认为妈妈连一个好朋友都没有。妈妈时常见面的人虽然不少,但每次都是匆匆忙忙,而且那些人也都是小米从各个年级同学的妈妈,或是补习班好友的妈妈。妈妈从来不跟自己的好朋友碰面,只知道一有空就找其他妈妈聊小米的事、学校的作业。

小米很害怕,不知道30年后的自己是不是也会变成妈妈这个样子?她甚至想,如果将来变成大人后不生小孩,是不是就不用整理课本重点了?小朋友问小米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小米无奈:「妈妈要我变成什么样子,我就变成什么样子。」

我家又何尝不是这样?我在学校记下老师推荐的网站,自己先去浏览,找到与儿子所学章节匹配的内容,督促儿子去看;遍查各种阅读分级推荐书目,根据儿子相应的等级去图书馆借书;参考儿子功课的松紧,选择练习题给他补充…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儿子的感受,每次部置完任务,总是听他说「好」。但渐渐的,我发现偶尔走进电脑房,他似乎匆匆地切换了浏览的页面;给他借的很多书,他都没有兴趣,只是囫囵吞枣地看过,写不出感想;要他做的数学应用题,也常常是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也不在乎对错;更别提练钢琴,如果我问他「今天有没有练过琴」,他的回答十有八九是「你并没有叫我练」 。

书中的小米要写读后感,妈妈就给她找了「居里夫人」的励志书,还按照自己的思路帮她拟好初稿,小米既对这本书没兴趣,也不愿把妈妈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读后感,干脆不交给老师;考试前夕,由于妈妈全力准备,抽查重点,小米昏头涨脑走进考场,考得一塌糊涂。小米在妈妈的强力推动下完全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她终于对妈妈吐露心声:「我们好像在玩两人三脚的游戏,有时甚至爸爸也来掺一脚,变成三人四脚。有些事情我希望可以自己独立去完成。」小米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所以下决心要改变。

其实在我的干预之下,儿子不也是失去了自主能力,什么事情都要依赖我吗?有次送儿子去图书馆跟同学讨论完成社会课题,那个小孩家长把他送到图书馆就离开了,他很熟练地登记用电脑、打印、查资料,而儿子却缺乏实践能力,因为平常这些都是我给他安排妥当;写读后感,也是我先与他讨论,他写好后还要等爸爸修改,我们手把手地教了很长时间,却没看到多大成效。想到书中所说,那些念书不主动的小朋友,他们的实力往往是一下子就见底,而他们的不主动,又有多少是父母潜移默化中造成的呢?我开始警觉,如果继续这样和儿子玩两人三脚的游戏,他到底还能走多远?

书中的小米通过争取,终于取得妈妈同意,让她自己读书写功课,甚至让她独自外出体验生活一整天。虽然她一开始没有计画、缺乏责任感,也让爸妈心惊肉跳,但通过锻炼,她的独立生活能力最终得到了提高。

当然,我不奢望儿子能在短时间内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产生自动自发的愿望,但书中提供的七个战略,值得借镜:

一、让孩子学习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引导孩子对于自己正在进行的事产生兴趣;

三、让孩子试着自己做出选择;

四、让孩子自己决定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

五、所进行的工作告一段落,引导孩子预测结果;

六、订必要的战略,以成功完成工作;

七、即便孩子只做对了一件小事,同样给予大力鼓舞。

诚然,自动自发的生活、学习态度并不见得能如父母的期望培养,更不可能单靠孩子的意志形成;这些战略也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知易行难,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却往往会忘记最简单的道理,而做出许多自认为是「为了孩子好」的决定,最后适得其反。不管怎样,如果想让孩子走得更远,跳得更高,我们这些过度操心的妈妈,还是及早从最简单的战略做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02:17:18 | 只看该作者

re:美国育儿专家支招:爸妈如何对孩子说"不"...

美国育儿专家支招:爸妈如何对孩子说"不"?

文章来源: 中国妇女报 于 2011-12-27





“不”是孩子讨厌听,父母讨厌说的一个字。父母如何聪明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其实也是一门艺术。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站最新载文,刊出哈佛大学教育发展心理学教授、《改变想法的艺术》一书作者霍华德?加德纳总结出“对孩子说不的5种积极方法”,值得父母们学习。

1.用“可以”取代“不行”。纽约市犹太家庭及儿童服务局首席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表示,听到父母说“不”时,一些孩子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拒绝自己的要求。例如孩子提出要吃糖,父母说:“晚饭前不准吃糖”,那么只会导致孩子怒气冲天。如果父母说:“可以,饭后我会给你吃糖,现在咱们先吃一个苹果吧”,这种表达方式,孩子会乐于接受。

2.耐心解释说出感受。美国西北大学争端问题专家雷-汤普森教授建议,要向孩子耐心解释,家长为什么不喜欢他的行为。比如,当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敲饭桌的时候,家长可以说:“这样敲会把饭桌敲坏的,这会让我很伤心。别敲了,好不好?”跟小家伙讲道理似乎是徒劳之举,但的确会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 “他所做的影响了别人,要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3.让孩子二选一。美国著名非盈利机构育儿资源主管克莱尔·勒纳表示,给孩子选择机会,会让小家伙感觉自己有“权力”控制局面。鼓励1—3岁的孩子自己做一些简单的选择,有助培养其独立性。但是选项不宜过多,对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而言,“二选一”即可。比如,“在家里只能滚球,在室外可以扔球。你选择哪个?”

4.亲自示范并告诉孩子怎么做。《不打屁股不溺爱》一书作者,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表示,有些孩子不停地做某件恼人的事,其原因就是小家伙不知道还有啥别的事情可做。这时,父母最好能给予示范并告诉孩子怎样做更好。比如,2岁的亨利老是爱戳小妹妹,家长可以告诉亨利,“亲亲妹妹”或类似的提示,下次小亨利就知道以后怎么做了。

5.态度严肃语气坚定。勒纳表示,父母拒绝孩子时,即便不说“不”,也要态度严肃、语气坚定。同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面部表情也应当严肃。让孩子一看就知道,这样的表情意味着“我不喜欢你这么做,你最好给我停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发表于 2011-12-28 11:36:48 | 只看该作者

re:楼上这篇我有实战体会。

楼上这篇我有实战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22:03:06 | 只看该作者

re:父母是孩子行为的参照 2011-...

父母是孩子行为的参照

2011-12-27 19:45:58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12&postID=27983.html

刚读了一本书:The shadow of the object: Psychoanalysis of the unthought known. By Christopher Bollas.这本书主要是Dr.Dollas探讨孩子幼年时期与父母的互动对成年后的影响.孩子出生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父母开始的.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对孩子需求的反应,象客观物体的影像投射到孩子的眼里和心里.有些影像会留下阴影,并在不知不觉中留到成年. (All the chapters focus on the human subject’s recording of his or her early experience of the object. The is “the shadow of the object” as it falls on the ego, leaving some trace of its existence in the adult. The object can cast its shadow without a child being able to process this relation through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r language, such as when a parent uses his child to contain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s. As the object affects us, we do know something of its character, but we may not have thought it yet; this the “the unthought known”. )

这本书里Dr.Dollas写了很多论点,引用了心理学家的论证,也有他自身的分析,需要一字一句地读.有些地方还要在读的时候停下来仔细思考,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含意.不过书中也例举了很多他临床上的实例,这些实例的引用,让书变得生动好读多了.否则好多时候读这本书成了我的催眠剂.书中有个例子:一位女士,在做心理分析的时候总是用很夸张的语言,声音和动作来描述事情,而且情绪变化非常剧烈,一时情一时阴.让Dr.Dollas很难深入地为她做工作.在一段时间的了解后,Dr.Dollas知道女士的母亲也是一个情绪多变的人. 对孩子的反应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是根据自己的情绪来应答,所以让孩子从小成长的过程中,客观物体的反射在心里留下了矛盾的影像,这可能与她长大以后,自己成为别人眼里的客观物体时,也是一种矛盾的影像投射.

虽然Dr.Dollas列举了很多的实例来分析,孩子在幼年时期,父母的行为给孩子成年后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是他也无法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成长在相似环境中,父母的行为相似,却不会在成年后出现相同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发表于 2011-12-30 23:49:59 | 只看该作者

re:人本思维是教育的根本 by 南桥...

人本思维是教育的根本 by 南桥

孩子学校入口处有条标语:以众人为师, 以万物为师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around you is your teacher)。对很多受教育者来说,这可能只是一句励志名言。而今的教育已经非常专业化,学科分类明确,教学结构性强,老师持证上岗。学生的教育环境,从“万物”和“众人”,缩减到教科书和老师,由主动出击的学习,变作被动接受的教育。

但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说,“以万物为师,以众人为师”就是他们教育的现实,尤其是选择“在家教育”的美国家庭。有次在中国店买菜,看到一对美国夫妇,带着三个孩子在买菜。我很惊讶他们怎么过来了,丈夫说他们三个孩子现在的课程,学习的是中国,所以带孩子到中国的菜市来学习了。这个学法倒也别致:海鲜区的活鱼和螃蟹,主食区的袋装大米,工具区的火锅和电饭煲… 遇到中国人聊一聊,或是跟服务人员问一问,能了解到不少中国人日常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回去结合书本再来看看,学习一定更为深刻。这种结构松散的学习,更接近学习本原。日后工作,大家遇到新问题新挑战,也需要这样师从万物的学习。

但这样的学习,需要学制和政策的灵活,更关键的是以学生为本的侧重。圣诞期间,有几个朋友到我们家做客。小客人斯蒂芬的经历,让我看到了美国教育的人性化。

斯蒂芬有艾斯伯格症,该症是自闭症的一种。早先他去公立学校上学,遇到学习困难。他妈妈让他退出公立学校,开始“在家教育”(home school)。后来,夫妇二人一个要读MBA, 一个要工作,另外开始读博士,无法提供充足时间,维持在家教育。这时候斯蒂芬也大了些,他们觉得不妨再送到公立学校试试。无奈斯蒂芬还是不能适应。公立学校同意改成一种半公立制半在家上学的模式。教材和教学进度与学校挂钩,教育过程在家完成。

这个过程中,斯蒂芬需要在家看学校提供的教学录像。这样一来,他得长时间呆在家里不出门,除了看教学录像,就上电脑打游戏,这对他的成长显然不利。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斯蒂芬的父母绞尽脑汁,试过各种方法。后来他们决定在后院养鸡。我过去翻译过几本小说,差别很大,诡异的是,这些小说有个也可以说唯一一个共同点:里面都提到了养鸡。对于养鸡我一直有浓厚兴趣,自己一直想养,只是隐约听说法规不许可。听斯蒂芬的继父说,养鸡法律不反对。

但他们接下来就遇到了法规难题。他们又买了一匹马,放在自家院子里养。这是一匹矮种马,他们用自己的小厢车拖回家。他们家的院子我去过,不是太大,但是养小矮马还行。自从买了小矮马,他们就不再割草了,斯蒂芬也走出了屋子,给马刷毛,喂食料,性格开朗了不少。但不久之后,他们门上夹了一封信,是市政府发过来的,告知邻居投诉他们在院子里养马。按照市政府有关规定,他们的面积不够法定的35000平方英尺,不能作养马之用。通知限定他们一周内将马送走。斯蒂芬的妈妈闻讯哭了,但是她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向市政府游说,说矮种马是用来帮助孩子治疗艾斯伯格症。市政府考虑到了原来法规的漏洞,于是重新颁布新法令,如市区居民在院子中养矮种马,是作治疗之用,是可以的。这几乎是给斯蒂芬量身定做的法令,但不论是法令本身,还是作为法律先例,都可能让后人受益。这好莱坞电影故事一般的佳话,是一个锲而不舍的母亲和一个有着人本精神的政府共同成就的。

教育的对象是人。任何政策,都应尊重人的利益,为此其它一切都可以调整,甚至可以让路。此事让我无法不去联想国内的拆校并校之风:怎能因为管理的便利,和资源的所谓“优化配置”,就盲目把学校拆掉,让学生和家长费尽千辛万苦甚至生命危险去赶路?还有什么资源能比人更大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发表于 2012-1-5 13:31:55 | 只看该作者

re:朋友,意味着什么?http://ar...

朋友,意味着什么?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74014/239247

友情中的行为     

对于Ashley来说,友谊是这样的:当她在学校挤满人的食堂里用餐时,突然她不小心把饮料打翻在大腿上,随后这尴尬的一幕被散播开来,有人开始发出不怀好意的窃笑。这时她发现她最好的朋友在干一件古怪的事情。

“她开始把水倒在自己身上”Ashley说。

真正的友情很难被察觉。Ashley这样说道,但是当她看到上面的一幕时她却真切的感受到了友情是什么。也许各位读者也一样,于是我们向读者们询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成就了友情?超过5000名读者向我们分享了他们的见解。

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友情是能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的,比如说:帮助你渡过丧亲之痛的好友;当你生病时,在病房里守护你的死党。还有那些看似虽小却能够触动我们心灵的事情:即便会耽误很多时间,却还是在你感到孤独的时候听你倒了几个小时的苦水;自己作业还没完成,却硬是要辅导你的那个家伙;或者帮你一起找牙套,即便此牙套很有可能和学校午餐一起进了垃圾桶。

这些或大或小的事情都能让友情更加深厚。当我们随时都能用短信或者即时通讯的手段和别人交流时——即使这种交流不那么重要,交谈已经开始显得廉价了。很多人更愿意他们的朋友用实际行动来显示他们是忠诚的;诚实的;值得信赖的以及当你需要帮助时,能够无私地作出牺牲。

14岁的Kaitlin告诉我们,有一次她卷入了学校的斗殴事件中,而她的朋友代她受了惩罚:关禁闭10天。还有16岁的Marissa说她在一次去加州的学校旅行中发现了亲密朋友和普通朋友的区别。

“我那时感觉恶心想呕吐,我的那个朋友跟着我跑进洗手间,当我狂吐不止的时候是她帮我托着头发,而另外那些“朋友”为了下楼梯和为了把楼梯清理干净对着我大声吼叫。

你为朋友做的

在写信给我们的人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人觉得友情是双向的:他们为朋友所作的和朋友为他们所做的一样多。但有时友情中最宝贵是不计回报的付出——即便是丰厚回报的许诺也不需要。

“我为朋友做过的最伟大的事情是:我撮合了她和我的前男友。即便心里很反对,但也没有告诉她。”14岁的Rae’Johne说。
15岁的Elaina还记得那天和她最好的朋友去逛服装店,她的朋友比较“丰满”,由于这一特点她的朋友招致了女店员的无礼对待——因为这个服装店里根本没有她能穿下的衣服。

Elaina至今仍对那天她如何为朋友解围的举动深感自豪。“我捧了一堆衣服去试穿(真的是巨多的一堆),然后我把它们扔到一边说:‘他们这儿的便宜货我没一件喜欢,不如我们去别的地方找点更好的。’”

仅此一个

许多人写信告诉我们他们认为结交一个有别于其他朋友的知己是很重要的。
“事实上,你真的应该祈求有个忠贞不渝的朋友。”14岁的Bizaflak说。“其他的都不只不过是你的熟人而已。”17岁的Rich把人的朋友描述成金字塔状:知己在塔尖,其他的构成基石。

有时人们把知己间的交流描述成完美无误的心灵交互,即便两个人只听不说都能保持这种交流顺畅地进行下去。
“即使你一言不发,你的知己也能够理解你的意思。”14岁的Casey说。
“我们基本上能说出对方想说却没有说出口的话。”15岁的Kayla说。

朋友们们的智慧

通常你对你最好朋友的评价是很公正的。14岁的Jackie向我们讲述了她朋友为她做过的最令她感动的事情:那时Jackie向她的朋友倾诉说她极端厌世,然后她朋友把这个秘密告诉了Jackie的妈妈。

“我告诉她不要告诉任何人,但是她吓坏了,她知道她必须要告诉我的妈妈。”Jackie说,“她救了我的命,我非常感激她。” 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结交一个知己是很重要的,14岁的Molly说她的朋友们身上的各种特质集中到一起就是一个“真正的朋友”。

“不管是什么秘密我都能与他们分享,并且完全信任他们。”Molly说。“我有很聪明的朋友,很有趣的朋友,当然还有有点迟钝的朋友,”保镖“型的朋友(不管发生什么他们都会力挺你),还有些你只在周末和他们联系的朋友。说真的,不可能有一个人能填补你生活中的每一处空白。”

让人担惊受怕的朋友

维持友谊并非易事。很多朋友告诉我们,与一个好朋友交往甚至意味着你多了一个新的家庭成员,这往往意味着风险和责任。      

“朋友有时让人担惊受怕。”14岁的Mary说,她与她信任的朋友们分享了秘密,然后后悔了。“当然这只对事不对人,这有点像在一个人的身上投资,不论他是谁你都有可能遇到风险。

有时亲密的朋友会要求你对她真实坦诚,而不是做一个“啦啦队长”。15岁的Gretchen说:“一个真正的朋友会告诉你你穿上那件艳粉色的涤纶套装丑爆了——即使你本人很喜欢。”

友情也不总是能维持永久。Angelica说了一个关于开始于幼稚园的友情的故事。她犹能记起那时她们多亲密,她帮助她克服糖尿病带来的症状;当她朋友的阑尾被摘除时守护在她身旁;听她朋友抱怨家庭问题。

但是她的朋友最近搬了家,至今杳无音讯,Angelica已经听到了一些她朋友和小混混来往的传闻,“我知道我能再一次帮助她,但是,我感觉我们之间的距离好遥远。”

爱情,距离之类的东西都能让维系友情变得艰难。许多孩子说自从他们的朋友接触了一些人之后,他们的友情就开始变味了。
“我认为我朋友做过的最令我感动的事情是:在这个学年里我冷待她并和那些更有趣的家伙交往后,她依旧把我当成她的朋友。”14岁的Darilynn说。“我对此真是深受感动,并且我已经接受了教训。。。。。。“

当友情已成追忆

当友情消失时许多人才会体会到它的真正价值。许多人鼓励别人尽力维护他们最为看重的友情,而不是在一次冲突后分道扬镳或者让这段友情渐渐消失。

15岁的Roxanne说她最好的朋友就在最近自杀了。对于如何对待朋友的问题上她的建议是:”要像与他们相处最后一天那样珍惜他们。“当然,如果你的好朋友们要开始他们自己的人生旅途时,你也应该为他们高兴。人是不断成长变化的,朋友也一样。14岁的Lily说她最好的朋友今年就要搬家了,而Lily会尽力与她保持联络,不过她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还是非常现实。
     
“在你的生命中,朋友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她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09:29:57 | 只看该作者

re:青春期的子女相处,做父母的要学习Let...

青春期的子女相处,做父母的要学习Let go!

来源: 潘翠华 于 2004-06-24 21:58:06


在谈天中,和友人分享如何和青春期的子女相处。友人谈到近期内和女儿为了一瓶洗发精而发生的争执。起因源于他们各自打包前往营地参加营会的行李。妈妈在不经意间发现女儿携带的小小背包里塞了一大瓶的洗发精,于是好心建议她带另一瓶小罐的,以免占用太多空间,随即将小瓶的洗发精塞进女儿的包包里。孩子看见妈妈如此行径,断然拒绝她的好意。妈妈仍不放弃,再一次地建议孩子带小瓶的就好,女儿坚持不要,双方僵持不下,于是冲突遂而爆发。

 朋友的例子,让我想到圣经以弗所书的一句话:「不要惹儿女的气。」事实上,有的时候,父母的确也会无端引起亲子间的争执。向来在东方社会的传统观念中,做父母的总是会采取较权威的方式,来管教子女,希望孩子顺服,听从命令。而多数的父母,出于爱苗、护苗的心态,不愿看见孩子在生活中各样事上重蹈失败的覆辙,白白遭受苦痛、挫折的煎熬,总会竭尽所能的想要将自身的经验传递给子女。而在这接受与拒绝之间,关系处理得不当,便极易引发亲子冲突。

 听了友人的例证,开始省察自己。想我也是那万千求好的父母之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爱孩子的心意,有时因为表达不当,常使自己和孩子也免不了卷入亲子的争执中。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处在两种文化和思想价值中,一来想摆脱过往传承的权威管教模式,二来希望在这个多元文化及民主的环境中,让孩子多去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知识领域和生活的体验。我们希望训练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便将来更有自信来面对未来生命中的挑战。然而,在权威和民主的两极之间,父母的角色,如何收放,如何平衡,实在是一门极大的学问。

 我个人认为,身为父母,最困难的部分,不在于理论、知识和技巧的缺乏,而在于父母本身自我心态的调整。当亲爱的孩子渐渐从襁褓中脱离了我们惯于保护的双臂,做父母的一方面欣喜于他们的成长,也为他们能迈向生命的另一个阶段而雀跃。期待他们行事能脱离孩子般的稚气,逐渐流露成年人的成熟;然而,另一方面,又无法承受他们在心态上、思想上和行为上与我们的抗衡。

 身为父母,尽管愿意尊重他们是独立的个体,重视他们的想法,却无法接纳他们在我们眼中呈现出的叛逆和高唱的反调。无法快速调整心态的父母,只有和孩子一直停留在僵持点上,忍受著不定期即会发作的痛苦和折磨。亲子关系和人际关系亦同,父母无法总是在win-win-scenario的状态中,占尽所有的优势。如同拔河比赛,在战略上要有些许收放的技巧,才可得致胜的先机。

 常听人说:子女大了,做父母的要学习Let go,其实,这不单只是言语上的操练,心态上更要学习「四得」:要「舍的」看著孩子在生命的路径中犯错、跌倒;要「忍得」不要急著评断或给予建议;要仔细「听得」他们内心的呼求,了解他们真正的感受;并耐心「等得」他们回头来咨询你的意见和寻求认同。做父母的,能够有这样的胸襟、认知,并确切实行,才真是「一等一的父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00:12:57 | 只看该作者

re:如何讲孩子愿意听,如何听孩子愿意讲(1)...

如何讲孩子愿意听,如何听孩子愿意讲(1)



来源: 坐家zuojia 于 2012-02-10 17:48:22



近年来,国内来美留学的孩子成倍增加,随之而来的家长应急电话也越来越多:大多是因为孩子闹退学或是交友出意外。作为人生教练,我们的职业侧重原本在孩子潜力的开发、海外生活素质训练和人生规划上,而现在却集中在帮家长救火上。



总结客户案例,其中一大原因是:除了给钱以外,家长失去了对孩子的影响力,没有充分利用日常的交流,建立以平等互尊为基础上的密切沟通,让孩子感到深切的理解和强有力的支持。用孩子们的话说就是:跟他们说了也没用,他们不了解国外情况,要么瞎操心,要么乱训人。于是,退学、交友便成为最容易的解脱方式。而我们很多在家长制环境中长大的家长,常感困惑:怎么促进个性发展而不造成个性纵容。

为此,我想就美国目前提倡的有效交流技巧作一点简介。不论你的孩子刚会讲话还是已经成人,运用这些技巧后都会立竿见影。一旦掌握,形成了有效的语言习惯,不仅在家庭中,而且在社会上,都会让你在与人的交流中感到得心应手。

先说说如何听孩子愿意讲,在谈谈如何讲孩子愿意听。要知道,我们是做人生教练的,不会让你听完,读完,就算完了- 哪儿有不练就能夺冠的运动员?所以,我会在讲解之后,提供一些“趣味练习”给你;如果你需要他人的鞭策,我们还可以考虑每周送你一个“目标提醒”。

介绍三个层次的听法

第一层“主观的听法”

采用这种听法时,人听到的内容是自我生活经历在脑中引起的联想,回答完全反映的是自我经历,没有与言者的本意产生关联,常常使言者感到话不投机,得不到理解,结果是中断谈话,甚至引起争议。

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尤其是高中生抱怨“我爸妈从来听不见我说什么”,甚至把“从来听不见我说什么”升级为“我爸妈从来不关心我”;留学生中常有“不是因为要钱,跟他们没什么可说的”。这些现象常常是“主观的听法”的结果。

举例说明1:

{背景:孩子刚到美国,不习惯学校食堂的饭,想和妈妈在网上诉苦。}

孩子:“妈,学校的饭我真咽不下去。”

妈妈:“我去法国旅游的时候,凡是没吃过的,好不好吃我都尝尝。”

孩子:“就你厉害,行啦吧。”
【解析】妈妈的回答的是自己很得意的国外经历,没有听到孩子的苦衷;引起孩子反感,交流中断。

举例说明 2:

{背景:班上分小组做项目,孩子所在的小组各显身手,得了A加,小组成员都认为孩子是数学天才,孩子 很高兴。}

孩子:“妈,你知道我们小组是怎么赢的吗?讲演全让老美做,难题全让老中解。”

妈妈:“这不明明是种族歧视吗!把出头露脸的事分给老美。”

孩子:“你根本不了解情况,别乱发言。”

妈妈:“我不了解情况?你多傻我还不知道!”

【解析】妈妈的回答的是自己的假定,没听到孩子的自豪。

第二层“客观的听法”



采用这种听法时,完全集中在言者上,不带有任何主观的反映。言者感到被听者全身心的关注,很多时候,这便是言者想要得到的全部,并不是想要被指教或建议。



而当言者真的是在寻求理解的安慰的话,这个层次的听法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



我们有时会碰到那些自豪的家长:“我儿子什么都和我说”;会听到孩子说:“我想先跟我妈商量商量”,这些现象通常是运用客观听法的结果。



举例说明1:



{背景:孩子刚到美国,不习惯学校食堂的饭,想和妈妈在网上诉苦。}



孩子:“妈,学校的饭我真咽不下去。”

妈妈:“是不是因为西餐不习惯?你准备怎么办?”


孩子:“学校有微波炉,我想把剩的晚饭带去热热。”


妈妈:“不错!你自己能解决,我也就放心了”



【解析】妈妈的回答是进一步确认自己听明白了,并采用启发式提问,提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对自己处理方式感到有自信。



举例说明 2:



{背景:班上分小组做项目,孩子所在的小组各显身手,得了A加,小组成员都认为孩子是数学天才,孩子 很高兴。}





孩子:“妈,你知道我们小组是怎么赢得吗?讲演全让老美做,难题全让老中解。”


妈妈:“听上去你们做了成员分工,而且结果很好。你对这种分工是怎么想的?”


孩子:“我太喜欢了。谁哪方面有能力,就自我推荐,而后全体表决。没人在乎谁是头谁是兵,目标就是小组赢。小组的成绩,就是每个人的成绩。”



妈妈:“看来你很快适应了新的做法,妈太为你高兴了!”



【解析】妈妈的回答是进一步确认自己听明白了,对自己不确定的部分,采用开放式提问,以避免主观偏见或假定;孩子愿意继续和妈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8:14:18 | 只看该作者

re:如何讲孩子愿意听,如何听孩子愿意讲(2)...

如何讲孩子愿意听,如何听孩子愿意讲(2)

来源: 坐家zuojia 于 2012-02-17



上次谈过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听法后,有朋友提出疑问:我很想多用“客观听法”和孩子交流,但怎么一张嘴就冒出“主观听法”,请问有什么解决方法?

所以我今天想先把最后一层听法介绍完;而后介绍一个“魔力换档”,帮你有效地从第一层换到第二层听法,就此将我们的话题从“如何听孩子愿意讲”转向“如何讲孩子愿意听”方法之一:“使其强大问句”;再附加“趣味练习”一个(我在家跟孩子们玩过几次),谈笑之余,共同提高。



第三层听法“直觉听法”(英文称Intuitive Listening)

采用此听法时,听者动用所有感官,听到言者字面上的和字面后的意思,同时注意到言者的语气,情绪,以及能量层次(共分七个能量层次,细节见“进一步参考”),必要的时候,甚至能够先在同一能量层次上与言者共鸣,而后通过提高自己的能量层次将言者带起。这是最有效的听法,言者感到被理解,有知音。


从理论上说来,此种听法在家长和孩子之间不难进行,因为大多数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了如指掌,而在日常交流中,家长往往急于抓住一切教育,注意力放在如何说教上,没有放在听完、听全上。



举例说明1:

{背景:孩子到美国半年后开始说食堂饭不好吃,其实是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去中餐餐馆吃。}



孩子:“妈,学校的饭我真咽不下去。”

妈妈:“是吧?上学期你好像挺习惯的,是最近换大厨了,还是有别的原因?”

孩子:“班里的其他老中都去中餐馆吃。”

妈妈:“难怪那,我猜你可能是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和人家一齐下馆子,既委屈了肚子,又孤立了自己,可能还有点儿没面子,是不是?”

孩子:“是这么回事。”

妈妈:“让我先和你爸商量商量,明天我们再来讨论解决方案,好不好?”

孩子:“行!”



【解析】妈妈的回答的是根据自己的直觉,表达出来让孩子确认;确认后虽然当场拿不出解决方案,却为“意向对话”做了预约;孩子感到妈妈不但很了解自己,而且尽量支持自己。




举例说明 2:

{背景:班上分小组做项目,虽然孩子所在的小组得了A加,孩子为自己没能上台代表小组发言,感到很沮丧}



妈妈:“上周做的项目结果如何?”

孩子:“得了个A加。”

妈妈:“你是说A加吗? 你的语调怎么听上去象得了D.”



孩子:“妈,你知道我们小组是怎么赢的吗?难题全是老中解的,讲演全让老美占了。”

妈妈:“嗷,我猜你是因为没能上台出头露面,感到不舒服了吧?”

孩子:“可不吗,要在国内,凭我的语言表达水平,哪有他们的份!”

妈妈:“听起来你有点不服气,那你有什么打算?”

孩子:“什么打算?。。。你一问我到想起来了,学校有讲演俱乐部,我明天就去看看”

妈妈:“好样的,儿子!”

【解析】妈妈的回答的是根据自己的直觉,表达出来让孩子确认,确认后,没有迎合孩子一起表达不满(成为语言环境的“受害者”),而是采用“使其强大问句”,启发孩子思考解决方案;谈话后孩子感到自己很强大。





以上介绍的三个层次的听法,在生活中各有不同用场,并没有绝对的好坏。而你在了解了基本概念以后,便会留意自己的习惯方式,渐渐地,有意识地,根据不同场合,采用最有效的方法。





使其强大问句 (英文称Empowering Questions)

此种问句的作用是引起对方独立思考,理清思路,着眼未来,侧重问题的解决;启发对方寻求自己的答案和探索新的可能性。其句式是开放式的,对方不能简单地用是或非来回答。



此种问句就象“魔力换档”,可以使你轻而易举地从“主观听法”状态,把注意力转向对言者的好奇,换到“客观听法” 状态。



举例说明 1:

{背景:孩子数学小测验得了C,觉得很窝囊,因为所有的题都求了X, 忘了求Y,并非因为贪玩,或不会做。}



孩子:“爸,数学考了个C,需要家长签字”

爸爸:“告诉你笨鸟先飞,你就是不听话。一个月不能上网”

【解析】爸爸的回答,不仅没能给孩子表达心情的机会,反而用一次考试结果给孩子贴了标签“笨鸟”,采取的惩罚方式和问题没有自然联系;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打击。



孩子:“妈,数学考了个C,需要家长签字”

妈妈:“到底是怎么回事?”

【解析】妈妈用“开放式”问句,迫使自己暂时放下心中的不满,给自己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

孩子:“我其实都会做,就是马虎了,所有的题只求了X, 没求Y.”

妈妈:“一个C不能代表你的能力,别太难过。关键是,你准备如何避免下次再发生?”

【解析】妈妈用“使其强大”问句,把孩子带向未来,侧重问题的解决。

孩子:“我已经想好了,下次考试,我会把题读两遍再做,做完后。。。”

妈妈:“你很会想办法,我等你下次的好成绩。”

【解析】妈妈用“播种说法”,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播下成功的种子。





举例说明 2:

{背景:高中选课,美术和乐队发生课时冲突,孩子选择了美术,需要家长签字。}



爸爸:“放着正儿八经的乐器你不学,去修什么美术,不签。”

『解析】爸爸的话让孩子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做决定, 或是没有权利作决定,容易促成孩子的“受害者意识”





妈妈(使其强大问句):“我需要听你分析一下选择美术的利和弊各是什么?而后我们再做决定。”

『解析】妈妈的话启发孩子的独立思考,学会权衡利弊,培养孩子“主宰自我意识”。





不是所有开放式语句 (Opening Questions)都有使其强大的作用,前提是放下主观的假设,推断,评判,由衷地了解对方。否则的话,孩子(很自然使用第三层听法)马上会感觉你不是真的关心,是在质问或窥测他,降低信任度。



举例说明:

{背景:孩子买了件打折的外衣,是父母最不喜欢的颜色。}



爸爸(带指责口吻):“你怎么买这么个颜色?”

孩子:“穿衣戴帽,个人所好”

『解析】虽然爸爸用的是开放式问句,但却是指责的口吻,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没想解释真正的原因;爸爸误认为孩子缺乏审美眼光,感到失望。





妈妈(带好奇心问):“你为什么买这个颜色?”

孩子:“最后一件了,降价80%,颜色差点就差点了”

『解析】妈妈带着好奇心,用“开放式问句”,找到真正的原因,发现孩子懂得省钱也不缺乏审美眼光,很宽心。





对孩子来说,学会用开放式问句,在与外国人的社交中,会感到自如很多,减少不知说什么的困扰。因为你只要题一个开发式问题,对方通常会滔滔不绝地答一大堆, 你不需要担心自己是否全听懂了,或该怎样回答,只要在对方讲完后,接着题开放式问题,从而达到“客观听法”的效果。



举例说明 :

{背景:校车上,身边坐的是一个不熟悉的老美,孩子不知该说什么}

老美:“Hi”

孩子:“Hi”

孩子:“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解析】用开放式问句,找一个别人很容易回答的问题,避免回答的人为难。

老美:“I had a such busy day. I went to play football…, then I …”

孩子: “How’s the football go?”

『解析】根据回答的内容,再跟一个“开放式问句”,达到“客观的听法”的效果。

老美:“Fantastic! Our team ….”







趣味练习:

甲(家长),乙(孩子)两方共同决定一个话题,而后以“开放式问句”展开比赛:问的人必须用“开放式问句”提问,答的人必须用“开放式问句”回答,如此继续,直到一方输掉:用了肯定句,或用了“关闭式问句”(可以用是或非回答的问句),或30秒内想不出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发表于 2012-2-21 12:14:43 | 只看该作者

re:中学老师写“万言书” 希望教育不要沉沦下...

中学老师写“万言书” 希望教育不要沉沦下去

http://news.hsw.cn/system/2012/02/21/051247795.shtml

  核心提示: 中国教育沉疴已久。对“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的指责也一直不绝于耳,亦包含本报对早已变异的奥数班现象的连年呐喊。然而,这问题太沉太重,至今,成千上万的孩子,依然生长于这看起来已固化的教育理念之下。孩子们的眼镜片厚了,心灵愈加脆弱,成长依然迷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12-2-21 17:11:30 | 只看该作者

re:那个中学老师宏大了,右派!说了半天,使劲...

那个中学老师宏大了,右派!说了半天,使劲儿让孩子思考“三个问题”,可他自己也没个准儿。全文毫无建设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发表于 2012-2-21 20:22:53 | 只看该作者

re:我很佩服他写那么多,我看来看去,就是三句...

我很佩服他写那么多,我看来看去,就是三句话。

第一,不要崇拜任何人。
第二,独立思考。
第三,多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23:59:02 | 只看该作者

re:如何讲孩子愿意听,如何听孩子愿意讲(3)...

如何讲孩子愿意听,如何听孩子愿意讲(3)


来源: 坐家zuojia 于 2012-02-23





上次介绍了“使其强大问句”后,有朋友反应说:以前跟孩子讲话用惯了命令式语气,要采用“开放式问句”不容易,采用“使其强大问句”更不知从何着手?


所以我今天就把我们工作中常用的“使其强大问句”,根据家长与孩子对话的需要归类列举如下。作为“趣味练习”,你可以从中选一个或改编一个你感觉顺口的,在一周内每天在孩子或其他人身上试用一次,结果会让你惊讶(我等待你的成功分享);另外将上一讲中提到过的“播种说法”,在此介绍一下。




“使其强大问句”例句:




当孩子比较低落,看不到出路的时候,家长可选用如下问句,既能起到启发孩子独立思考的作用,又可避免自己一起陷入问题的框框。



•你准备怎么解决?/What can you do about it?

•你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呢?/What other choices can you make?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会怎样呢?/What’s another way to look at that?

•怎样能自己换种说法帮你前行?/How can you reframe that to help you move on?






当孩子经历了某个“不理想”的经历,家长可选用如下问句,启发孩子着眼未来,避免引起反感的说教(把说教放在“使其强大问句”之后,心平气和的时候进行会有效得多):


•你下一步准备怎么办/What’s your next step?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at?

•如果再发生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办?/What will you do the next time?

•你认为主要障碍是什么?/What do you think the main challenge is?

•你会如何体现自己作出的承诺?/How will you demonstrate your commitment?

•如果让你重新经历一次,你会有什么不同?/If you could redo that, what would you do differently?











当孩子对某件新的尝试有些举棋不定的时候,家长可选用如下问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避免过早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事如何适合/不适合真正的你?/How does or doesn’t that fit into who you really are?

•这个主意如何体现你的价值(你认为重要的东西)?/ How does that idea fit in with your values?

•这事在哪方面符合你的生命意义?/What about that fits into your purpose?



•你的后备计划是什么?/What is your backup plan?

•这事为什么对你如此重要?/Why is that important to you?

•如果真的实现了,你的感觉是什么?/How will you fell if that happens?








当孩子在行动上有些拖延,家长可选用如下问句,启发对方寻求自己的答案,避免强行:



•你还需要什么才能把这事做完?/What do you need to get that done?

•这个主意你听上去如何?/How does that idea sound to you?

•如何你能做出一点点改变,可能会怎样?/If you were to change that a bit, what might occur?

•是什么局限性的想法拉你的后腿呢?/What limiting belief could be holding you back?

•如果只是试一试你感觉如何?/How would trying that feel to you?

•这事让你激动的部分是是什么?/What really excited you about that?

•为什么没有更糟?/Why aren’t things worse?

•你真正抵触的是什么?/What is that you are really resisting?

•你不想放弃的是什么?/What are you unwilling to give up?

•是什么东西消耗了你走向目标的能量?/What is draining your energy away from that goal?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能量,金钱来实现你的目标,你会干什么?/If you had all the time, energy, and money to achieve your goal, what would you do?
  







“播种说法”




与“使其强大问句”的句式相反,此种说法是用陈述句式,让听者感到自己很强大,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不需要等待依赖他人。言者表达的是对听者能力的信心,在听者的潜意识里播下期望/成功的种子。



这种说法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不太一样,举几个简单的对比例子:





{背景:孩子上周因粗心没考好,今天又要小测验了,心里有点紧张。}




妈妈嘱咐:“千万别粗心大意,把试题好好看明白了再做,听见了没有?”


播种说法:“我相信你这次会把题目看仔细,等你的好消息。”



{背景:孩子到美国半年后开始说食堂饭不好吃,其实是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去中餐餐馆吃。}



{背景:新学年,小孩子第一天去上,临走前心里有些不安}

  

妈妈嘱咐:“好好听老师的话,别给爸妈找麻烦。”



播种说法:“我相信你的表现会让老师喜欢你,等你回来告诉我你新朋友的名字。”




【解析】我们习惯里常用的嘱咐,多是出于关心,表达的是一种担忧,或不想发生的“消极”的东西,有的时候甚至隐含着不信任;而播种说法,是出于信任,表达的是一种期望,想要发生的“积极”的东西。







这种说法可以有很多用场,尤其是当孩子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而找不到答案,或想不出主意的时候,常用的播种说法是:“过一会儿/几天我再来问你,我绝对信想你能想出办法来。”此话给孩子加了一点“正面”压力,使其在你下次询问之前,思考解决办法。

















进一步参考资料:



1.孩子出国前,家长该准备什么?如何准备?


2.美国畅销书:Giving the Love that Heal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4-29 21: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