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老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酸甜苦辣

[复制链接]
881#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08:23:02 | 只看该作者

摁喇叭

骑电瓶车接送儿子,儿子想站在前面,我就坐后面。让儿子指挥我,并负责摁喇叭。一段时间下来,儿子基本会独立摁喇叭了。该摁的时候,他肯定会摁。有时候,不该摁,他也会摁。这里面有个随时判断的问题,有个度。他还把握不好。此外,儿子能提醒我很多东西了,如:遇到红灯,地面有坑,前面有人,该拐弯了等等。
想独立生活,必须学会走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2#
发表于 2009-3-31 09:19:36 | 只看该作者

re:老郭,谢谢您。我成功Download下来...

老郭,谢谢您。我成功Download下来了。好好研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3#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7:40:41 | 只看该作者

天平山

下午和为为一家去爬天平山,有一段山路很原始,很适合锻炼孩子手脚并用。儿子的技能不错,但是,没有先判断,选择合适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4#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16:11:17 | 只看该作者

喂水

几天前,我渴了,儿子给我倒了一杯水,我让儿子喂我。开始的两次,儿子太急,都洒了。第三次,儿子知道了要调整。这两天,儿子喂我水,都没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19:38:17 | 只看该作者

跟随孩子的带领(摘自 自闭儿教养宝典)

参与的第一步,也是“地板时间”技巧的第一个原则(第三部会更详细说明),就是:跟随孩子的带领,不管他感兴趣的是什么。不过假如孩子的兴趣太不寻常或特异,或不是我们要鼓励他的内容,那么该怎么办?此时这不应该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因为唯有加入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跟随他的带领,我们才能获得第一个线索,知道他认为重要的是什么。等到我们把他带入共享的世界,以及新的事物引起他注意之后,原先的兴趣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如果有个孩子一直搓揉同一块布,妈妈可能用很严厉的口气喊“停止!”,威吓他不要再做这个动作,或是动手把布拿走,将他的脸转向她,要孩子看着她,并且给他饼干做为鼓励。或者,妈妈心里想着:“搓布的动作,至少让他找到一点乐趣和消遗;我来跟他一起搓,看看是否能进入他的世界,了解他会有什么感觉?”接着,她可能把这块布盖在自己脸上,看看孩子是否会伸手来拿。如果孩子伸出手,妈妈可以跟他玩游戏,并诱导他用这块布搓妈妈的手臂或鼻子,或甚至抓她的手找布。过段时间,她也可以帮“喜欢布”的玩偶发言。
如果照顾者另外拿了一样他希望孩子能够产生兴趣的东西给他,用以分散他的注意力,这时孩子可能就撤退到自己的世界,感觉照顾者根本不关心他有兴趣的东西。举个例子:在鸡尾酒会上想要跟一个刚认识的朋友接近,我们大人会做些什么?我们应该会先选择他可能有兴趣的话题谈起,接着再引领他进入我们自己有兴趣的议题。孩子也是跟大人一样啊!跟随孩子的带领,让我们可以得到线索,知道哪些事会令他感到快乐及兴奋,或能使他冷静且放松下来,这样我们就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接近他及拉他进来。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跟随孩子的带领,并不是限制照顾者只能做孩子做的事情。紧跟在孩子后面,模仿他做的事情——譬如搓揉一块布;然后你可以慢慢把手移到他正在搓的地方,这时候,他就可能搓到你的手了。因此,经由他的带领,你开始进入他的世界,或许就可诱使他进入你们之间的互动。你已经把手放在他有兴趣的地方,不过还是要尊重他搓的欲望。
    如果顺利的话,他会开始搓你的手;不过也可能不会发生这种状况。当面对一个一直搓地板上某个污点的孩子,我尝试了这个方法,结果他把手移到一旁,开始搓起我手边的另一个污点。因此我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将手移到他正在搓的地方,距离大约三公分左右,他又一次移开手。我看着他的脸:他看起来有些困惑,却又快速看了我一眼——这是第一次他确实看着我——就好像在问:“你正在做什么?”他又把手移开时,我用最慢的速度把手移向他,就在我正要把手放在他的手下面时,他发出一些声音:“嗯嗯嗯!”虽然我并不想引爆一场脾气,却不介意干扰他,因为至少他能注视我一下子,且能对我发出有意义的声音(跟他过去的反应大不相同),就代表他至少知道我的存在,且与我有了一点点交集,即使还没有太大的乐趣也无妨!
    我把手稍微拉回来一些,好像回应了他的生气,并让他知道我尊重他有目标的表情动作。他似乎颇满意这点,接着继续搓同一个污点,这时发出的声音有了些微改变,转为有节奏的“嗯、嗯、嗯”声。我也以有节奏的声音加入他,并跟在旁边学他搓了好一会儿。接着我又开始之前的模式,手挪近他一些,这时他发出一些警告的叫声。我试了两三次,每一次都越来越有趣味,且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明显;第五次时,他终于碰了我的手,把我的手推开一点点。第八次,当我把手放在他喜欢的那个污点上时,他搓了我的手。
    接着我们一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这时他真的可以搓我的手,不再只顾着自己在意的污点,我把手移开一点点,然后再靠近他一些。有时,他搓我的手时,我会缓缓合起来,把他的手握住,他会发出声音要我把手打开,所以我们有了一个小小的游戏。第二次治疗时间,我们同样玩这个游戏时,我获得了他一个小小的笑容,这显示我已经进入了他的世界!他可以热情参与,且有了特定的行动目标。虽然我们还未能达到情绪示意及共享式问题解决的持续过程,不过至少已经进入这个方向了!我们已经进到这个过程中的第一个步骤,将他的行动和话语赋予意义,并且让孩子能顺着这个发展方向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6#
 楼主| 发表于 2009-4-1 22:16:53 | 只看该作者

前语言沟通(摘自 自闭儿教养宝典)

对于协助“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的任何一个人来说,“沟通”都绝对是最关键的部分。一旦孩子会注意到照顾者,冷静且可以调节自己,同时越来越投入在共享的世界当中,这时就是他可以学习有意义沟通的关键时刻了!虽然沟通常被视为是话语的交换(“我饿了”、“给我那个玩具”或“出去”),但它始于前语言层次,使用一些表情动作,就像孩子拿起自己想要的玩具,或发出声音以回应别人的声音。这个能力开始于生命最早的时期,首先是轻轻的点头动作、微笑以及呵呵声,最后则剧增到交换声音、表情动作、微笑及皱眉动作的丰富对话——所有这些都发生于出现任何有意义的话语之前。
    即使在两岁阶段开始会说话之际,这种姿势语言或相互的示意能力,也会比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更快速且更复杂,口语能力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赶得上;即使在孩子已经开始会说话之后,或甚至大人在说话之际,前语言或表情动作的能力也都同时继续不断发展。人们习惯使用脸部表情、声调、肢体动作等方式来与人沟通。
    其实,大部分的人对于前语言层次信息的信任程度会高于语言层次信息。如果有个陌生人很客气地跟你说:“我需要一点帮助来了解这张地图,请你过来这里?”不过他的脸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整个氛围都透露着危险,这时你可能会快速走开。你可能会疏忽这个情况的语言部分,并且专注在肢体动作的部分。我们在评估政治人物候选人时,常会留意他们说话的声调、态度以及谈吐的内容;因此表情动作是生命早期所使用的一种基本沟通工具,并且终身都会继续使用。
    孩子所需要的口语技能就建基于此一前语言层次。为了能够赋予话语有特定意义、为了让孩子学会说话且顺利使用语言,首先他们需要精熟使用表情动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即使孩子已经会说话,还是需要有人协助前语言层次的部分(“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更是特别需要协助)。精熟前语言层次,不只对于建立沟通能力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发展社会及情绪能力的关键。孩子若是不能解读及回应社会性信号(譬如:脸部表情、表情动作、肢体动作等),他就难以知道该做些什么或什么时候该做。早在孩子还没学会说话之前,照顾者就会藉着眼神、声音、声调或手势等方式,让他们了解哪些事情具有危险性或安全无疑。所以,孩子想要将手指放进插座时,他会强烈感觉到这是一个不被许可的禁忌,因为他从妈妈声音当中的警告口气、脸上的紧张表情、远离插座的指示动作、急速被抱起并带离危险处等信号,体会到“不可以”这个词语的意义。
    同样地,透过表情和声调也可以传递温暖及爱的感觉。孩子给妈妈一个开心的笑容、做出撒娇表情、伸出手臂要抱抱,妈妈也回以一个开心的笑容、伸出手,并且用温和的声音说“我爱你”。虽然孩子还不能理解“爱”这个字,但是透过妈妈的姿势表情和温暖的声调就能将爱意传回给孩子。因此,孩子无论是学习受约束的范围或了解爱的意思,全都是透过前语言系统来学习。此外,有关社交和情绪能力,以及解读游戏场中其他孩子社会性示意等能力的学习,开始时也都是透过表情动作的沟通。
    接下来,孩子又是如何学习了解各种词语的意思?上面提到的例子,孩子把手伸向妈妈、被抱起来、紧紧拥抱、亲吻、得到慰藉;统整所有这些持续进行的互动内容,让孩子学习到“爱”这个字的意义(通常是在十八个月到两岁半这个阶段)。若是没有这些动作的交流,孩子就无法理解“爱”这个字的意义。他可能被告知并记住这个字的定义,不过却感受不到它的意义,因此也无法领略到它真正的涵义!
    同样地,孩子要学习“苹果”这个辞汇,等他吃过苹果并且把玩过后,就能大致认识了“苹果”。“苹果”对他开始有了意义,它不再只是字典上所描述的:“一个红色且圆形的东西”。因此,一个词汇是否能成为孩子已经知道的标签,主要建基于他还没学会说话之前,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互动经验。孩子在表情动作层次的沟通能力若已经迟缓,可以在日后透过结合语言层次和表情动作层次的多重互动方式学习,并在精熟这些词语之后再善加利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7#
发表于 2009-4-1 22:59:29 | 只看该作者

re:简体版看的太爽了,老郭辛苦了。谢谢。

简体版看的太爽了,老郭辛苦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8#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09:03:11 | 只看该作者

促进沟通(摘自 自闭儿教养宝典)

接下来,我们可以订出DIR模式中,建立双向沟通及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基本原则。一开始,还是跟其他章节一样,我们强调跟随孩子的带领,调准并配合他的兴趣、情绪及目的。因为这样的沟通都是有计划的,所以必须先能了解孩子,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孩子能够采取主导。有一个清楚的目标,是迈入有意义沟通的第一个步骤。
    照顾者和治疗师为了能跟孩子进行双向沟通,绝对不是要他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活动,反而是必须将这个东西或活动结合到互动当中。举个例子:孩子不停地开关房门,治疗师可以放个门挡,让孩子无法再推动房门。接着他可以问孩子:“要我帮忙吗?”并做出一个姿势表示他要跟孩子一起推门。幸运的话,孩子会点点头,或者拉起治疗师的手放在门上,或做出某些动作表示同意;不管发生哪一种状况,治疗师能够帮助孩子达到目标,就已经开始能跟他进行沟通了。接着我们可以用点力气,甩掉门挡,孩子就可以再推动房门了。然后再放好门挡,希望不会让孩子看到。(为了配合孩子的兴趣,耍一点诈也没关系!)
    或者,孩子绕着房间不断跳跃着, 照顾者可以伸出手,看看他是否会牵起来,然后两个人就可以一起跳舞——这时就形成双人舞蹈了。照顾者期待孩子能自动拉他的手,换句话说,他只是简单对孩子伸出手(而不是真的抓住他的手);因此孩子必须做出额外的步骤以表示自己的意图,展现出他的动作正是依据照顾者所做的事情,因为照顾者也是以孩子做过的事情做为依据;这就是所谓“开启及结束沟通”。孩子藉由自己的目标及意图以及自己想做的事,来开启沟通循环。父母或照顾者协助他达成目标以奠下基础。孩子利用照顾者对他的协助或做出想要帮助他的表情动作,而依序结束了沟通循环。接着照顾者再尝试进到另一个沟通循环,鼓励孩子做出更多的交流。
    再举另一个例子:某个孩子一直以一种自我沉迷、自我刺激的方式玩弄着自己的手指头。这样的举动让我们有了进入他内心世界的管道。我把小指头放到他的手掌中,让他玩我的手指头。接着我抽回手指头,他并没有伸手来抓,因此我轻轻碰触他的小指头。他把手挪到我的手掌中,我让他玩一下我的手,然后抽出来一点,再碰一碰他的手指,接着他又抓住了我的手。
    透过这个看似固着的活动,我们有了一点点的沟通,也建立了基础。这个男孩喜欢有一点点力道,但又不是太用力的触碰,所以我碰碰他的脚,他就把脚移近了一点,并且试着把我的脚抓到他两只脚中间……。透过这样的游戏,我们把他带人了共享的互动,最后甚至达到了二十个沟通循环;他显得开心且参与在这种社会性的问题解决当中。
    戏谑式干扰,是促发双向沟通的另一种方法。照顾者可以制造出一些障碍(譬如装扮成警察),挡住孩子玩具车的路,逼得孩子只能动手把“警察”击倒,或只好让玩具车绕着警察四周转。采取戏谑式干扰的方法,必须不要激怒孩子,你要慢慢来,让他可以做出制止你的动作,这样他才能出现掌握自己表情动作的感觉——他能够有目的地做出动作,就代表自己是“老大”!这时他就能喜欢自己,而你也能成功达成自己的目标!
    对于喜欢在房间内随意逛来逛去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移动的围栏”游戏方式:我先跟着他乱逛,然后用手臂框住他,但不直接碰到他;他为了逃出这道“围栏”,继续能在房内晃逛,就只好拉起我的手,口中喊着“走开”,或以动作表示这个意思。一旦他做出这些动作,我就会明显配合他的意愿。
    想要让孩子能够进行双向沟通,方法其实不胜枚举——譬如:简单的躲猫猫、捉迷藏、有节奏的协调活动等等。一开始,照顾者可以先把饼干或孩子喜欢的玩具藏在手掌里,孩子只要打开你的手就可找到。接着你再把某个玩具或点心放在某只手中,同时合上两只手,这时孩子就必须找出哪只手藏有东西,此时你们之间就有了两个沟通循环。等到第三回合,你把手藏在背后,这时孩子就必须走到你背后,找到你的手后才能找东西,因此现在就有了四到五个沟通循环了!接着,你可以把饼干藏在某个玩偶身上,并放到房间的另一头,这时孩子就必须搜寻整个房间,你可以给他一些线索,指出是这里或那里。这时你们之间已经可以进行多达十个沟通循环!
    游戏当中,你可以开始增加一些字汇,如果孩子想要饼干,他就必须说出“饼干!”刚开始时,你可以提示他一个字,不过接下来就要用提问的方式帮助他,“饼干或果汁?”起先,孩子做某件事时,你只要重复对孩子说同一个句子(譬如:“吃饼干”),这样他就能渐渐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接下来你开始给他一些选择,记住一定要先给他喜欢的选项,再给他不合意的选项;因此孩子若只是重复你说的最后一个字汇,就不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主要的目标是在引发孩子强烈的动机,而这需要回归到“跟随孩子原本兴趣”这项基本原则。父母及照顾者不应该坚持自己启动的游戏:不管孩子在做什么,都应该把它视为是下一个沟通循环的基础,然后绕着这个活动制造新的挑战。能够持续不断进行双向的沟通——就是主要的目标,从两或三个循环进展到五、十、二十个循环,最后进步到根本不必计算多少个循环,因为孩子已经可以跟你一起进行无止尽的双向互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9#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14:32:37 | 只看该作者

帮助孩子采取主导(摘自 自闭儿教养宝典)

鼓励孩子产生双向沟通及社会性问题解决的原则,就是激励孩子对照顾者或治疗师做出一些事情——也就是采取主导,而不是由你对孩子做出某些事情。你可以问问自己:“我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让他愿意对我做出一些事情?”某个小男孩在我的治疗室内,脸朝下趴在地板上,不理会任何人。他那富有创意的妈妈就趴到他身上,说:“喔,你想睡觉了?好吧,我要躺到你身上。”这种扎实的压迫感让孩子感到安心,不过才一会儿他就要妈妈离开。他不只挥着手臂要妈妈离开,嘴巴也同时说出:“走开!”这个孩子只有偶而才肯说出一句话,妈妈积极以此为基础,让他能采取主导,主动对妈妈做出动作。
    患有严重“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大部分孩子都缺乏主导的能力。其实,有这类障碍的孩子,最早出现的征候之一就是避免在社会互动中采取主导,而宁愿当一个回应的角色。通常他们会模仿说一些话或指认书中的图片,因此早期的认知及语言能力发展都还算正常;不过他们都只是等待着,不愿主动接触外界。还好,鼓励主动的做法永不嫌迟,且可以彻底改变整个世界。
父母或治疗师应该诱导孩子采取主导。给他一些东酉让他愿意伸手来拿,并给他一个坚持的理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必须非常注意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即使你认为他看起来没有在做任何事!如果你能看待他的作为有特定目的,那么就能以一些简单的方式鼓励他发挥潜在的主导能力,孩子也会觉得你愿意花心力在他想做的事,而不只是一直想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你认为有兴趣的事物。当然,你会希望制造出一个带有强制的环境,好让孩子这么想:“嗨,这就是我想做的事!”不过请先让他采取第一个步骤,然后再尽一切可能鼓励并支持他的主导能力。等到孩子能够以一种持续进行的方式与人沟通,那么他就远离了与“自闭症相关障碍”有关的一般症状。他们开始学习以一种新的方式与周遭环境互动,且更能调节自己,而退缩、固着或自我刺激的行为也常相对减少。
   凡事起头难,第一个步骤总是最困难。举个例子:诱导孩子慢慢将他心爱的玩具或其他有兴趣的东西放到你的手掌或头上。如果他伸手去拿,这个关键的第一个步骤就已经发生了,也就完成了一件重要任务!第二个步骤,就是尽量延长这些互动或沟通循环。将玩具藏在另一只手或衬衫里面,但让他能很快找到。接下来,你带着他的玩具躲在椅子后面慢慢匍匐前进……。他想开门时就帮他开;不过他必须做出动作告诉你手要放在哪里以及要如何拉开。请你永远要想着如何尽量延长或增加沟通循环,以及如何尽可能诱导他更有主导能力。
    等到你跟孩子之间的对话能超过二十个连续循环、孩子能够采取主导,成为与你旗鼓相当的伙伴,那么你们就真的在沟通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不要害怕新的试验。不管做些什么,就放大胆子去做;只要孩子能够采取主导,而你们之间的互动能持续进行,那么你就做对了!多练习;你唯一会犯的错误,就是感到丧气及放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0#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21:20:13 | 只看该作者

区辨幻想及真实(摘自 自闭儿教养宝典)

许多认知研究者和理论学者认为,一个人能够结合各种想法并以合乎逻辑的方式使用这些想法,那么他就已经具备现实感的基础。不过,如同前面提到的,有了现实感,也意味着具有区辨幻想和现实之间差异的能力。要建立这项能力,必须先完成一项重要的情绪任务,就像其他的发展阶段一样;要学会区辨现实与幻想之间的不同,任何人都必须带着个人的价值、兴趣及信任感投入外在世界。
个人又要如何区别某个经验到底是属于个人内在或外在的经验?我们怎么知道某个想法是来自自己的脑中还是来自别人的想法?我们又如何知道一个苹果或一块糖果,到底是我们想像编造出来的还是真的有这些东西?梦里的情景都是想像出来的内容,我们吃着苹果时,它真的好吃!喜欢编造故事的孩子,也能凭空想像编出自己到迪士尼乐园玩乐的情景。我问他为什么要编造故事时,他回答:“因为感觉很好!这就好像我真的在那里一样!”有时候,特别是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假扮游戏会带来很真实的美好感觉;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宁愿选择逃避到幻想当中。
我们如何协助孩子建立幻想和真实之间的界线?这里要提出重要的执行步骤:首先,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协助孩子与外在世界的“别人”建立人际关系。这些“别人”,指的就是外在的现实。妈妈唱着摇篮曲,声音来自孩子的外在世界;藉由此方式,孩子开始了解里外的不同。不久,孩子想要妈妈或爸爸帮他拿玩具,他又一次确定外在世界的意义——这个人跟他是分开的,而且他可以做自己不会做的事!
孩子开始与别人玩假扮游戏——他们有一只小猪仔,一边走一边哼哼叫着;妈妈问:“我的小猪猪,你肚子饿了吗?你想吃什么?”这时有一个非来自他们,而是想像出来的外在声音,跟他们一起对话。这个游戏也有助于区辨内外在之间的不同。接着再继续进行逻辑的对话,妈妈问“你为什么想要出去”时,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来自外在的真实声音在问问题,这绝对不同于一个人玩拼图或电脑游戏,这是真实的一个人在问问题,在评断孩子的答案,并回答:“好,如果你想要出去玩溜滑梯,必须给我一个比较好的理由。”透过协商、沟通意见的讨论以及辩论等方式,建立孩子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界线。建立界线时,越能以情绪的协商为主题(孩子与父母讨论情绪,以了解他为何有此感觉,同时帮助他了解,并稳定下来),那么孩子的自我感就越容易形成。这些经验能够帮助孩子区辨出内、外在的感受。
如果父母太过严厉、过度激动或感到挫折,而无法以一种协调且和谐的方式回应,孩子就难以建立这种界线;他可能会想要逃回幻想之中。父母能够以一种协调、冷静的态度,回应平常日子里孩子的每一种感受,就能协助他建立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线。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因为有生理障碍,这部分能力常需要更多的协助。
    因此,对于虽具有语言能力却只用在私自幻想时的孩子,协助的重点不是设定限制(许多人习惯采取这样的做法),只是告诉他“不要太大声自言自语”;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退缩到一旁,以比较安静的方式继续做同样的事。相反地,协助的重点在于将孩子拉入外在世界,开始以比较有趣的方式与他互动,避免他逃入幻想当中。如果孩子说(大部分孩子都会这样):“不要,你不能跟我一起玩,我要自己一个人玩。”你可以把它当成游戏,两人在房内对坐,开始进行协商。你问他:“那我可以坐在这里吗?”“不要,坐远一点!”“要坐多远?”等等。
    每一次讨论、每一个沟通循环,都可以把孩子带入共享的世界。最后你可以问他:“我可以看你玩吗?”很快你就成为他的观众,看着他编撰剧情并为他鼓掌。接下来,你可以建议一些不一样的剧情,这时就成为一场互动式的剧情,由你来当观众及剧情解说者;此外,如果你这个观众够好的话,甚至还可以在剧中演个角色。透过这种方法,你可以将一个逃避现实者扭转成喜爱现实的孩子。
    有一点特别重要,必须限制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一个人看电视或玩耍的时间。许多逃入幻想当中的孩子,往往一天中会有很多时间独处;因此他们必须先学习喜欢互动的关系。间隔式的十五分钟独处,对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绝对是适合的安排。我们知道这对于忙碌的家长是一件困难的任务,因此也鼓励加入其他协助者,譬如:邻近高中大哥哥或大姐姐、大学生或自己的兄妹,才能让孩子一直保持参与的状态。
    在逻辑思考发展的早期关键阶段,每一个孩子都必须接受协助,这样等到他们逐渐成长之后,就能充分参与在各种生活经验之中——包括生理的改变、更多亲密的关系及友谊、改变的团体关系等,并且从这些经验中获得更多学习。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需要许多练习以投入外在世界——可以透过感觉系统、信任关系、问题解决互动过程,接着运用想法,最后则透过以现实为基础的逻辑思考能力。有了这些基础之后,不同生活场所的互动经验,会继续协助界定及重新界定现实及幻想之间的界线,以增强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1#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41:07 | 只看该作者

进阶的逻辑层次(摘自 自闭儿教养宝典)

    孩子能够区辨幻想及现实、合乎逻辑及不合逻辑的状况,通常就已进展到多因思考,或者能够了解事情的发生常有多重的原因:“外面好冷,因为太阳没有出现,而且现在是冬天”;或“我想出去外面玩,去溜滑梯、到处跑一跑,还想去摘苹果树上的苹果”。一旦孩子开始能提出多个理由来解释某件事情,那么他们的思考能力就已经趋向复杂了!多因思考能力(就是因果逻辑思考能力的延伸)的培养,其实只要孩子回答问题时,要求他说出更多的意见就可以了。
    与多因思考有关的,就是我们所称的“间接”或“三角”思考。举个例子:孩子若能了解“美国为了能在革命战争中获胜,必须获得法军的协助;因为法国一向与英国对立,而英国是美国的敌国”,那么孩子就具备了多因思考能力。相同情况,艾迪想跟强尼做朋友,不过发现强尼态度冷淡时,就转而跟比利一起——因为比利跟强尼已经是好朋友;透过比利,艾迪达到了最初的目标!
    有些孩子不需藉助别人就能学习这项步骤:他们跟妈妈要饼干吃,妈妈不给,就跑去跟爸爸要。他们知道要饼干的方法不只一种!父母或照顾者一定不愿意责骂他:“这样做很不好!”或“你太操控别人了!”如果孩子说了一个百分之百的谎言,这才是另一种操控,你需要教他诚实。不过如果他们展现睿智,学习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很棒的技巧有助于他们发展出更抽象及反省式思考能力。为了教孩子建立三角思考,你可以挑战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我们还可以怎么做?”以追求更多的原因,要求他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一般孩子大约在七岁左右就能精熟多因思考及三角思考能力;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则在八到十岁,甚至更晚才能学会,这时大脑的发展大约达50%到60%,所以绝对不会太迟!我们必须抱持的态度是只要孩子达到一个阶段,那就继续进到下一个阶段。因此,协助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者,不管是儿童、青少年或年轻的成人,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断尝试下一个思考阶段!你可以在孩子过马路、搭车、打扫房间或买糖果时(他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或做作业时(为什么故事中的主角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教他学习思考;父母或照顾者能以缜密的方式或单纯记忆的方式,教孩子学会所有这些实用的技能。
    下一个阶段——灰色地带思考,指的是做比较的能力,而且能针对一个以上的观点。灰色地带思考能细分为两部分:比较思考(为什么花椰菜比饼干健康),以及讨论:“甲比乙好多少?”或“甲意见的说服力比乙意见多多少?”  一般孩子大约在八岁左右就能了解并表达出事情的程度:有多快乐、难过或生气;他们喜欢甲比喜欢乙多多少,以及为什么比较喜欢甲的多重理由,以及比较两种东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灰色地带思考牵涉到敏锐及细腻的能力;举一个例子:如果孩子正在阅读马克吐温的小说(译注:指《汤姆历险记》),你可以要求他比较哈克及汤姆这两个主角,告诉你为什么他比较喜欢其中的某个角色。孩子可能回答你:“我喜欢哈克,因为他比较强壮”,或“哈克比较聪明”,或“哈克比较有趣”;这就是我们所称的灰色地带思考。孩子比较两件事物的不同,并告诉你哪一件东西比较强壮、比较聪明或身手比较利落——这当中就有相对比的成分!
    针对灰色地带的区辨思考,孩子不只比较了两件事情,也比较了两者的差异程度,例如:“哈克的身手比汤姆利落很多很多,不过体格只比汤姆强壮一点点。”同样地,要求孩子说出美国南北战争的三个理由——譬如:奴隶、宗教及经济因素;孩子的能力若已进入灰色地带思考,就能比较出这三个因素的不同重要性。这个能力牵涉到相当复杂的逻辑性,不过假如孩子还未具有灰色地带思考,就容易陷入两极化思考(全有或全无)。很多人生活在“全有或全无”的世界里——“这不是我的路,就是高速公路!”不少人会出现固执的思考内容——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方法解决一件事(“汤匙要放在这里!”),或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不管是在政治面、历史评价、科学的滥用等。不过别忘了,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灰色地带且复杂的世界!
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或其他特殊需求的孩子,因为早期发展阶段受到损害,因此容易卡在固执或两极化思考。不过,父母、其他照顾者及老师若能挑战他扩展情绪、创意及逻辑的能力范围,就能协助他们逐步增加弹性。为了激励孩子的灰色地带思考,我们必须针对事情的灰色模糊地带,询问他们的意见:“我知道你晚餐想吃意大利面,你想吃多少呢?为什么你不选择鱼排?告诉我主要的理由是什么?”孩子不能只是提出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他提出来的必须是灰色模糊地带的答案——譬如:检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对程度。经过我们积极鼓励,通常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也都能成为富有技巧的灰色地带思考者。很多传统的教育方法都只鼓励正确或错误的答案,不过唯有透过推理式的辩论——不管是讨论朋友、运动或南北战争的成因,才有助于发展灰色地带思考能力。不过我们并不想太干扰孩子,总是希望能以自然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习。其实有很多机会(在家里或学校)可以帮助孩子练习更好的灰色地带及反省式思考能力。   
很多人始终无法进展到灰色地带思考。不少发展正常的青少年及成年人一直停留在两极化思考。如果孩子一向只背诵一些事实资料,或者像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只是反复念着脚本,那么他们就永远无法学习灰色地带思考!反过来,如果能够学习与别人辩论及交换意见,那么他们就有比较好的机会获得更高层次的逻辑能力和现实感。
    此外,我们还要提出另一个逻辑思考层次:藉由内在标准思考的能力(通常要到青少年阶段才会发展出来),评估自己想法及偏见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学生就能审阅自己刚完成的文章,并且认为:“我刚完成了一篇有逻辑且条理清楚的文章。我提出有力的证据来支持我的观点,想法敏锐且细腻,并且引用了所有可能的资料。”或者他可能这么想:“这不是一篇好的文章,我觉得有一点累,因此没有办法搜寻所有想要的资料;而且我觉得自己的逻辑有一点站不住脚。”至于情绪的部分,某个人爆发脾气之后,可能会认为:“嗯,我实在奇怪,怎么会发了一顿脾气,平常我不会这样啊!”孩子根据自己的内在标准提出看法:“朋友考试作弊,我绝对不是这种人,我得想想:尽管自己不能接受他们的作弊行为,但是否还能跟他们成为好朋友?!”
    根据内在标准来评估自我、自己的行为及想法,比起日常与同龄人相处,需要更多的深谋远虑,才能让一个人评断自己的想法、感受及偏见。即使对大人而言,这个层次的逻辑和反省式思考能力也是稀世珍宝,因为实在太难学习了!为了帮助孩子学到这项能力——尤其是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儿童,必须安排许多意见导向的讨论机会,并且注重孩子正在发展的自我感。我们常常没有时间告诉孩子做的事情是对或错,因此也少有机会要求孩子评估自己的行为。我们需要给孩子判断的准则,给他们具体的标准,协助他们成为自己的裁判或自己的良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2#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8:41:37 | 只看该作者

背诵式的语言及仿说(摘自 自闭儿教养宝典)

    个性活泼、有着黑眼珠的六岁乔许,被诊断为自闭症,具有善于背诵词汇的专长。他除了接受“地板时间”取向的家庭和学校方案之外,还有语言治疗师协助他克服语言表达的问题,以及职能治疗师处理他的动作计划和感觉障碍。他的父母注意到,乔许感到焦虑时就会使用许多背诵的语言:他可以一整天都不跟别人相处,只是不停念着从书本或电视节目学来的话句。父母很关心这个新的状况,不知该如何处理。


    我们如何帮助习惯使用背诵式语言、复诵听到的话,而不是有意义地使用语言,或只会仿说的孩子?要处理这样的行为以及这个部分将提到的其他问题,我们主张将这些行为视为一个机会,可用来增强与人连结、思考及沟通等基础能力。我们需要问问自己:“这样的行为,透露出孩子在达到正常发展的过程中,缺少了哪些部分或哪些步骤?”
    之前我们强调过,将重点摆在重要的基础能力,而不是有问题的症状部分,确实比较能有效处理症状,且效果较能持久;这就像帮助一个走路老是跌倒的人一样:如果我们牵着他的手,他就不会跌倒;不过,如果我们加强他的腿部肌肉及协调能力,那么他不只不再容易跌倒,同时也有能力奔跑、跳舞、跳跃及走路。
    孩子若只是复诵书中读来的内容、听到的故事、从电视或收音机节目听来的事情,或只是仿说而不是以有意义的方式回应父母的话,我们会从中注意到下面几件事。正面的部分,我们看到他们确实能记住听到的内容,显示他们具有记忆声音或字汇的专长(或者,他们只是根据看到的内容,自己讲给自己听)。不过,这些行为也显示他们缺少的部分:他们还没有能力使用这些记忆的词汇,或者以创意或逻辑思考方式运用这些词汇。换句话说,他们不会使用这些词汇来论述,只会复诵而已。

关键在于个人的欲望
    我们治疗过的“自闭症相关障碍”儿童,大部分都具有学习使用这些词汇论述的能力。至于教导的方式,首先第一个步骤是需要制造互动机会,挑战孩子能超越只是复诵或运用记忆力。这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谈。若是孩子只会仿说或背诵语言,你要先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孩子展现温暖、愉悦及亲密的参与能力有多少?他的参与能力可以持续多久?
    2.孩子可以参与一段持续的双向情绪示意过程吗?
    如果孩子还不能有一段较长时间的愉快亲密关系,且不能参与一段以情绪示意的持续互动过程,我们就必须多放一些心力在建立这些基础能力,就像前面几章所提,否则我们就难以协助孩子克服只会以刻板或非常僵化的方式使用语言的问题。以上谈到的这两种能力,最难学习的是参与一段持续的双向情绪示意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协助建立以富有创造力及逻辑方式使用语言的能力;如果孩子已经发展到这个层次,我们并不需要停止语言能力或甚至学业技能的训练。这时可以同时处理这些能力,但是必须同时思考好几个层面的议题;有时候也要用到戏谑式干扰法,让互动能继续进行。
    我们先讨论孩子复诵你的话这件事。你问孩子:“甜心,你想要出去吗?”小汤米重复你的话:“甜心,你想要出去吗?”你再问:“甜心,出去吗?”孩子也说:“甜心,出去吗?”我们希望将这种鹦鹉式对话转换为一种有意义的对话。所以你可以带汤米走到门口,让他看到有些小孩在外面玩;你知道他很想出去,不过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思。你可以说:“来,我们看一看别人。”希望孩子看到外面的景象会增加想要出去的动机。接着你站到他跟门的中间,问他:“你想要妈咪帮忙你出去吗?”
    这个时候,如果他只是重复“妈咪出去”,你可以用更简单的方式问他:“出去玩?”接着打开门让他知道“出去”跟“玩”的真正意思,不过接着牵起他的手说:“还是要留在这里?”或许他复诵“出去或留在这里”。你可以用身体语言示范“出去”和“留在这里”,并且以较强烈的口气及情绪来呈现“出去”一事。经过三、四次尝试之后,孩子通常就能上钩,并只复诵自己想做的事:“出去”或“出去玩”。如果第一天他没有做到,你继续尝试,或许第二天他就能做到!
    当然,你不希望给孩子太大挫折而让他发脾气,不过你应该要建立一种情绪或欲望,让孩子对自己复诵的字句产生依附的感觉,知道自己可以获得想要的东西;这可能是一个零食、玩他喜欢的玩具卡车,或到外面去。做这些事时,你要放慢自己的说话速度,并且强调(以强烈的情绪)孩子动机较强的那部分语句。这样的做法可以因孩子的欲望而打破仿说的模式。
    有时候,我们使用非常结构化的学习技巧时,譬如:给他们看一张图片,让他们记住图片中东西的名称;由于记忆背诵的内容并没有与孩子的情绪相关,无形当中只是鼓励了仿说或背诵的行为。我们曾解释过,通常孩子学习语言的方式会将某个字汇与自己的情绪经验(不管是正向或负向)连结在一起,譬如:透过“拥抱”及“抚慰”的经验学习“爱”这个字汇,吃苹果酱而让他们学会“吃”这个字;当他们要出去时就学会“出去玩”这句话。如果他们只靠着记忆学习字汇——不管因为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教他,或因为他们擅长记忆却无法了解字的意义,以致于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我们都需要帮助他们能将自己的欲望与字汇连结在一起。我们可以将字汇与某些情绪升高的状况连结在一起——譬如:“就快要出去,就快要拿到苹果”——然后让孩子做出选择。你可以将他比较想要的答案放在前面,不受欢迎或好笑的答案放在后面,这样孩子就不能只是复诵最后听到的语句;他必须确确实实在脑子里比较这两个不同的答案,然后说出自己真正喜欢的答案。

教文法之前先学习字的意义
    如果孩子使用的措辞拙劣,其实不必担忧,重要的是他使用的字汇是否能传达意义,或者只是一味背诵而已?如果你问他:“你想出去玩还是留在这里睡觉?”孩子或许回答“玩出去”,这算是不错的答案了,因为这句话已经传达出意向及意义;不要矫正孩子的话,或要求他在这个时候说出正确的名词、代名词、动词等。只要注意“意义”的部分,回答:“太棒了!走,我们出去!”采用孩子所用的词句,因为它确实具有意义!然后等到孩子“上钩”了,再开始使用有意义的语言(一个大进步!),他就会根据你的正确用语,说出正确的语句。
    如果孩子习惯使用背诵式语言及仿说,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去纠正他的文法(如果你曾经这么做过,请停止并保证自己不再犯同样错误)!你不必在意他现在是否用对词性,这是以后的事。你可能会认为:“但如果我就让他用错文法,他一直用不正确的方式,以后就一定很难纠正他了。”我慎重建议你先不必理会这一点;你的目标值得重视,但此时就重视文法的部分,实在太急了!这有点像孩子还在学二加二时,你却烦恼着:“我孩子还不会计算”!
    第一个目标,是先吸引孩子能有意义地使用字汇,先不必管用字粗劣与否。如果我们没有这么做,如果我们很努力地要他使用正确的语句或搞清楚词类的关系,等于又回到结构化、背诵的学习方式了!你可以教孩子记住一个语句——“妈咪,亲爱的,你好漂亮;你可以带我出去玩吗?”或“奶奶,我好高兴看到你;我可以亲你一下吗?”你可能觉得很骄傲,可能让奶奶开怀大笑,不过孩子可能根本不知自己说了什么。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能够有意义地交换肢体动作(例如:脸部表情、点头、用手指、出示东西)、字汇及语句。
    等到孩子能够有意义地使用语言,就能教他正确的文法。举个例子:孩子可能搞不清楚“我”和“你”,他把“妈咪,我要出去”说成“妈咪你出去”。这时候,我们可以玩“谁先”的游戏,且做出一副困惑的神情。我们可以回答:“好,我要出去。”然后就真的走出去。“不,不是妈咪!”你再问:“好,那么谁要出去?”用手指着孩子,再指指自己。孩子指指自己。接着你可以站在他后面提示他:“我要出去!我!”接着他可能就说出“我要出去!”你赶快回以:“好,我们走吧!”下一次,他可能还是犯同样的错误,你必须再重复上述的整个程序。让他指着自己,同时学习“我”这个字汇。如果孩子有很强的动机想要出去,他会想要学习正确的字汇,自然就学会辨别这个慢半拍的人就是“我”!
    同样方式也可用在其他的文法;你可以制造互动机会以澄清每一则文法。一旦孩子可以使用字汇进行十分钟有意义的对话——不管使用的字汇或文法多么不恰当,只要不是背诵的语句就可以;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开始专注于文法了!所以请不要抢先开跑,要有耐心,按部就班,建立好基础,正确的文法自然就接踵而来。
    对于许多孩子来说,这些能力都是自然产生的;根本不必刻意去处理文法的部分。孩子的互动性越高,能交换越多的肢体动作、字汇及短句,那么他们就越可能自然学到正确的文法。我们所提出的语言获取理论认为,孩子透过与外在世界相连结的方式学习文法的微妙之处。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想要一块较大的蛋糕,因此开始学习“较大”这个形容词。首先,他必须先知道有大块和小块的蛋糕,他必须先觉察自己要什么。接着,要在这么多块蛋糕中做个决定,选择大块或小块蛋糕。(早在他会使用“蛋糕”、“大”或“小”等字汇之前,就可学到这些能力!)接着,他必须分别有吃过大块蛋糕及小块蛋糕的经验,以及对于大块或小块蛋糕的个别情绪感受,然后他自然就学到了形容词。透过这些方式,大多数孩子就能开始自动且自发地学会运用正确的文法。不过,如果我们真的需要以文法为工作重点,那么就试着制造出一些经验,让孩子必须挑选出“较大——较小”的东西或“我——你”的选择,以选出正确的文法。

背诵式语言及压力
    与本章开头提到的男孩乔许类似的一些孩子,虽然能够温暖地与人连结、也具有不错的语言能力,但是一旦碰到压力情境就容易出现背诵式语言。他们以自我刺激的方式出现背诵式语言,让自己能够抽身且重新整顿(下一章会介绍自我刺激行为)。只要孩子一改变模式——譬如:开始出现比平常更多的背诵式语言——我们必须立即做两件事。第一,必须回到“地板时间”的基础,协助发展阶层的进展,从平稳的调节及有节奏的活动开始,让孩子能重新参与、回到互动式沟通及共享式问题解决,然后再回到以互动方式使用语言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需要减少让孩子情绪过度负荷或有压力的因素。以乔许的案例来说,增加一个新方案来处理他的听力问题,虽然目标看似合理,压力还是太大了,他失去的可能会多过得到的。碰到这些个案,我们希望能修正工作取向,给孩子休息机会(慢慢减少活动,避免突然的转变),不过同时处理基础能力,直到孩子能回到原来的基础线。换句话说,面对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若是基础能力出现退化,你必须回头重新建立这些能力;绝对不能因为要强调孩子的其他功能而放弃他的基础能力。等到孩子回复原来的基础能力,你可以重新再引入该项活动——之前他花费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时间从事的活动——然后看看他的耐受力有多好。如果他的忍受力不错,可以再花更多的时间(或许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做这项活动。不过,当第一个压力的征候出现时,必须先退后一个阶段;通常,假如你能及时发现孩子出现过度负荷的征候,那么就不会有任何闪失。你能了解孩子的能力,以适合他的速度提供新的活动,先退一步帮助他精熟这个新挑战,然后以更缓慢的方式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充实语言能力
    有些孩子使用语言的能力虽看似合宜,采用的方式却极为狭隘、刻板且反复。他们会说八到十个句子,譬如:“要饼干”或“出去”,不过却没有能力扩展或充实所使用的字汇。这时你还是得退回一步问问自己:“孩子是否能参与一段持续的肢体动作互动过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再进一步了解内容是否丰富?换句话说,这些互动只是来来回回滚球,重复同样的动作;还是,你跟孩子可以一个活动换过一个活动?孩子可以交换许多不同的脸部表情和声音吗?你们一起散步或在家玩假扮游戏时,他是否能自在地牵起你的手,指给你看一些事情?
    如同我们在第八章所提过的,要扩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必须先开始扩展孩子的情绪经验及范围。你必须按照“地板时间”的原则,不管去远足、动物园、海边、乡下的市集或超级市场等任何地方,都应该跟随孩子的带领;尽量用玩具或填充玩偶来进行假扮游戏。如果孩子不喜欢玩具,你们可以用一些戏服、道具,模拟书中或电视节目的人物,玩戏剧假扮。为了鼓励孩子,你必须找出孩子确实喜欢做的事情。他热爱什么?吃?跑步?动来动去?先从你们平常在家做的事开始,由玩偶或填充动物玩偶模拟情节,试着诱使孩子愿意参与假扮游戏;这样就能充实他的情绪经验。
    如果孩子还未准备好参与假扮游戏,那么就先充实他的感觉经验——也就是充实他看、听、闻、触碰及尝的东西。若是孩子已经会说话,你也可以同时告诉孩子这些东西的名称,开始有一点点的对话。你可以指导孩子,并加上一点点的激励,不过得确定这个过程应该是相互且能持续的。你必须尽量让孩子能进入假扮游戏,因为这种形式可以刺激孩子更有创造力及想像力,且扩展及充实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孩子只会说“妈咪——要饼干”,还不会以更完整的方式表达,你可以运用他想要的动机,帮他说出更精致的内容,而不只是重复他要的东西名称。举一个例子:你可以慢一点给孩子回应;你拿东西给他之前,可以先说:“好棒!要哪一种饼干?大块的还是小块的?”用手比划大小的区别,或者给他选择要巧克力还是燕麦饼干?他可能不了解这些字的意思,所以你可以指给他看,告诉他:“这是巧克力饼干,那是燕麦饼干;你要哪一种?巧克——?或燕——?”他的答案可能吓你一跳——“两个都要!”然后抓起来拔腿就跑。不过若是他能说出你不知道的他会的字汇,那就更惊人了!
    你不应该让孩子只是藉着反复行为就得到想要的东西,因此你必须装笨,不要陷在他的反复游戏当中。你可以像个顽童、以戏谑的方式挑衅他;不断以好玩新奇的方式挑战他,让对话能够持续。试着从简单的单一循环对话延展到五个循环的对话。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想像力不够丰富,无法刺激孩子更多的语言或假扮游戏,那么你可以先退一步,而且只要好好观察孩子。孩子绝对会给你线索,让你察觉他热爱些什么,对什么最有兴趣?因此,要好好地看和观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3#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23:25:49 | 只看该作者

想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依据。对一件事情,如果你的想法和别人的不同,要么你想法说服别人,要么改变你自己。只有真正对生活中的事情,不仅要有自己的想法,更要了解别人的想法,还要根据实践的结果反思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有能力从听过的故事中体会心得并应用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他所学的东西,才有价值。随着时间的流失,他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才越来越恰当。
最近,陪儿子写日记时,不仅培养其要写出重点,写清楚外;特别就其中涉及想法的地方,和儿子进行沟通。渴望长期坚持下去,能够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4#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09:36:44 | 只看该作者

应付各种情绪感受(摘自 自闭儿教养宝典)


    六岁的泰拉,被诊断为亚斯伯格症,常出现很多负向情绪。如果碰到她自己或她关心的人哭泣时,特别容易令她发脾气,而且即使自己受伤了也常忍住不哭。她也无法忍受看到电影或故事申的主角出现不愉快的事,这容易令她感到生气而不是难过。父母希望知道如何帮助泰拉处理悲伤情绪。


    我们该如何协助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感受,并学习以建设性且有利的方式处理这些情绪,特别是一些强烈的情绪?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一个人更熟悉自己的情绪感受;有能力标定、辨识并讨论这些感受;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用这些感受做为社交互动的工具(亦即解读及回应别人的感受),且避免因为实际表现出这些感受而过度负荷(特别是负向的情绪,譬如:愤怒、哀伤、沮丧、忧虑及害怕等)。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更难应付这些强烈的情绪感受,他们需要学习一些建设性的因应方式。
    观察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我们看到一些两岁左右的孩子,想要跟你亲近时,只能爬到你身上抱住你,不像有些孩子会挑逗你、露出笑容、发出一些可爱的声音逗弄你。有些两、三岁的孩子,生气时就只会咬人或伸手打人;有些则会以严厉的口气或手势表示自己生气了。他们会用手势指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会做出生气的“动作”说明自己现在就要;而你也可以跟他们协商,告诉他们必须再等一会儿。
    这种发出内心感受信息的能力——不是以遭受天大灾难而影响整个身体的方式表达,譬如:咬人、打人或自我沉迷及退缩等方式——是处理情绪感受的第一个步骤。我们能协助孩子达到第一个步骤,就可以进到第二个步骤:认识及应付这些情绪感受——包括:使用字汇、象征,或在游戏中以假扮的方式呈现出这些感受。举个例子:玩偶可以彼此打架或拥抱,妈眯玩偶可以问婴儿玩偶:“为什么你生气了?”或“你想要什么?”这时孩子就有较高层次的情绪表达方式及应付方式。如果孩子因为另一个小孩生气,他可以拿某个玩偶打另一个玩偶以发泄怒气。

愤怒
    许多父母担心,如果他们跟孩子演出攻击的情绪感受,这种假扮的剧情或许会鼓励孩子更有攻击性。不过事实胜于雄辩,如果你不能帮助孩子用想像方式或字汇表达出感受,他就只好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感受就会一直存在着;愤怒或害怕,就跟爱、好奇或其他温暖感受一样,都是个人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如果孩子能够将这些感受转换成想法,他就不必透过行动表现,或必须压抑,因而造成紧张、焦虑及冲动的表现。
    因此,透过游戏表达某种情绪——尤其是强烈的感受——绝对会对孩子有帮助。不过,一个只会反复打玩偶、扯破他的腿,或用它来破坏东西的孩子,跟一个会制造出想像情节(玩偶因为被抢走玩具而生气)的孩子,两者之间确实有差异。孩子若只会殴打或扯坏玩偶,他就不会玩假扮游戏;他就只会利用玩偶直接表达出愤怒情绪,就跟他打别人或摔破盘子的行为没有两样。这个孩子还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模式处理事情。
    演出攻击的剧情,编造的剧情可能是:有人抢了孩子的玩具,孩子生气了,不过最后两人言归于好。或是另一个剧情:妈咪玩偶没空理会婴儿玩偶,小宝宝生气了,接着有别的事情发生了。真正的想像游戏会制造出深度及细致度越来越好的故事内容。因此,如果孩子只会反复表现某种感觉,就要协助他说出主角为何做这些事的理由,以发展更深度且更复杂的剧情。
    你并不需要编造很好的剧情。如果孩子演出两个士兵正在打仗或两个老师争辩的情节,你不需改变这个内容,只需增添更多的情节;问他:“他们为什么争吵?”“接着会发生什么事?”如果你能采用同理心,孩子最后一定能表达出生气以外的情绪感受——如:温暖、爱或合作等。如果你只想改变剧情,说:“难道他们不应该对彼此好一点?”或“我们一起来修补玩偶断掉的腿。”那么你就是在掌控剧情的发展,而不是由孩子主导。真正的假扮游戏是由孩子主导,你只是帮助他加深及丰富剧情,最后达到情绪的平衡和更多的情绪表达。
    我们帮助孩子在假扮游戏中尝试表现攻击行为,并逐渐感到自在,这是建立良好坚持态度的正确方法。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建立妥善调节及约束攻击行为的个性发展。如果孩子的玩偶因为你的玩偶生气,想用皮带打它的鼻子,你就问他:“为什么你要打我?我对你做了什么?”如果孩子开始撞击玩偶,或出现身体攻击,你就必须减缓所有的动作,尽量保持柔和及安抚的声音;不过继续处理攻击的主题,转换到比较具有调节效果的情绪基调。
    孩子学到假扮游戏及知道回答“为什么”的问句后,你就可以开始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对话,协助孩子探索并标定出情绪感受。你可以问他:“你喜欢跟强尼一起玩吗?”或“玛莉抢走你的玩具,你觉得如何?”如果孩子回答感到快乐或生气,你可以接下来问他:“哇,你觉得生气时,会做些什么事?”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以及最后会做些什么,就已经开始学习将自己的情绪感受与接连而发生的行为连结在一起。你只需关心孩子一天的生活与出现的感受和行为,就可以协助他建立表达及应付情绪感受的能力。我们常常低估一些闲聊内容(这种对话可能出现在车子里、在浴缸里、晚餐时间等等)的价值。如果你能关心孩子的生活,只要你不操控整个谈话内容或问些跟课业相关的问题,他们会很喜欢这样的对话。
    超越“基于真实的对话”的能力,取决于较高的情绪表达及因应能力。我们可以跟孩子玩“想一想明天”的游戏,帮助孩子预期明天可能会发生的事,以及可能出现的情绪感受。孩子藉由这种方式,准备好面对即将发生的事,因此事情发生后不会太感惊讶。对于有困难处理某些情绪感受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棒的技巧;因为他们在学校很容易感到难过或出现攻击行为,或因为太兴奋而抢先别的孩子大声回答问题,或因兴奋而做出推挤或撞到别人的举动。
    跟孩子玩这个游戏,我们可以提出超越真实的话题,问他:“哇,我们一起想想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你可以告诉我明天可能发生哪些不错或你会喜欢的事?”让孩子描述一些会让他高兴的事,然后再问他:“等一下或明天会不会出现一些困难的事,或你不希望发生的事?”孩子也许会说,希望哥哥不要欺负他,或老师不要考试,或教室里不要那么吵闹。
    如果他想不出来,你可以提示他;譬如:“你昨天告诉我,老师给你的点心太少;你觉得可能再发生同样的事吗?”或“昨天你告诉我运动场有个孩子不让你玩他的球。”……。主要目标就在帮助孩子能预先想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情况。一旦你能找到某件事,孩子就可多描述一些(即使在你的协助之下也无妨),看看他是否能清楚描绘出整个情景。有时孩子需要闭上眼睛才能想像;有时也能张开眼睛想像。有些孩子喜欢用蜡笔、铅笔或圆珠笔画出来;也有些孩子会用行动演出来。不管用什么方式,就是帮助孩子能清楚描述出处在这种情况下的感觉。看看你是否能帮助他变成善于描写自己内心感受的诗人,能够以具有深度又细致的方式描述自己的内心世界。
    因此,如果孩子只是说“我生气了”,你可以问他:“这是什么感觉呢?”跟孩子用一样的字汇,不要任意变换成你的字汇。问他:“生气时,你心里的感觉如何?”“我就是生气!”“试着再说说看;每个人生气的方式都不一样;你是什么样子?”最后孩子可能就会说:“我的肌肉感觉很紧”,“我觉得自己想打人”,“我会胃痛”,或“我觉得自己快要爆炸了”。描述的内容越好且越丰富,孩子学到更多的字汇描述自己的感受——不管是生气、爱或害怕,那么就更能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有些孩子只能用动作的字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譬如:“我想打人”;有些孩子利用自己的特性来描述感受:“我就是非常、非常、非常生气。我就是觉得生气,快疯掉了!”还有一些孩子会提到跟感受相关的后果或场面。不必担心孩子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只要帮助他能用更丰富的字汇描述即可。
    同时也要帮助孩子描述他认为跟此事有关的其他人会有什么想法。有个孩子跟别的孩子争着用电脑,而起了冲突。这时你可以问他:“你们两个吵架时,你觉得莎拉会有什么感觉?”从这点开始教导孩子同理别人。或者孩子提到妈妈让他生气的某个情况,在他讲完自己的感受之后,你可以问他:“你希望妈妈专心陪你,可是她也需要陪你的小弟弟,你想妈妈会有什么感觉?”不用告诉他妈妈的真正感受,只要询问孩子的想法。你也可以用“苏格拉底式反问法”,譬如:“这是你唯一想到,妈妈可能会有的情绪感受吗?有没有其他可能呢?”
    等到孩子会形容自己的感受及别人的可能感受之后,再请他说明:当这些情绪升高时,他通常如何处理——与这些情绪感受相关的典型行为。孩子可能说他会推人、撞人、跑走、躲在自己房里等等;接着可以协助孩子探索他为何要做这些事——因为他不想与人对抗,只好跑走,或因为他“不希望别人得到最好的我”,所以动手推人或撞人。
    接下来,继续探讨孩子碰到这种状况时,还可以有哪些作为。有其他的选择吗?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应付这些情绪感受?你不需要孩子承诺尝试这些方法,我们也不希望听到孩子模仿别人的说词。我们听过太多孩子说“我知道应该用讲的,而不是动手打人”,不过这只是别人教他们讲的话;他们并没有完全肯定这样的说词,第二天还是照常动手打别的孩子。孩子常会对我们说“强尼在运动场打我,我知道自己应该走开”,不过脸上却露出不怀好意的笑容。我们会回应他:“你看起来似乎没有那么肯定这是一个最好的做法。”孩子可能就会告诉你:“没错,如果我这么做,别人就会取笑我,认为我是胆小鬼,所以我绝对不会这么做。不过这是我爸妈要我说的话,所以我就这么说。”因此你应该帮助孩子开动脑筋,想出其他可能的方法。
    如果孩子想不出其他的好方法,你可以多问一些问题:“你还可以倣什么?一定还有别的方法,让你不会惹上麻烦或逼你必须离开。”或许第一次问他时,他根本不愿意想事情再度发生的状况,不过你可以再提出来,直到他能想出其他的可能方法。如果孩子很难成功做到,你必须尽量花时间跟他讨论,让他能了解自己的感受以及惯用的行为,且可以想出其他可能的方法,然后带领他尝试其中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并给予一些正向的回馈,而不能只是针对他的惯用方式予以回应。
    如果孩子的状况与攻击行为无关,而是需要更好的策略应付害怕、焦虑或悲伤等情绪,那么新行为本身就会带给孩子奖赏的效果。举例来说:如果孩子碰到别的孩子时会害怕且感到焦虑,帮助他找到一些可以玩在一起,且不会让他害怕的同伴;或者找到学校里具有激励能力的某位老师或协助者。此外,帮孩子找到一些他可以自我安抚的方法。同样情形,针对悲伤情绪,你可以帮助孩子辨识哪些事会引发悲伤情绪,以及找出一些可以让他感觉好一些的步骤。也许父母没有太多时间陪他时,他会感到难过;那么他该如何让父母知道他希望他们能多陪陪他?或许他可以用稍微强硬的方式,让他们愿意将视线由电脑萤幕或报纸移到他身上。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够察觉到他们的难过心情,需要他们多给他安慰,不过孩子自己应该学习坚持且勇于表达自己。当孩子多了一点肯定,如果父母愿意给予回应,那么他就会确实感觉自己可以处理难过的情绪——也就不会感到那么无助!
    “想一想明天”的游戏——这个游戏以调节情绪的能力作为基础,演出实况,并以非常实际的方式讨论——不只是教孩子应付情绪感受,同时也协助发展语言、认知及社交技巧等能力,以及学会利用越来越健康的方式与家人和同龄人互动的能力。显然,对于有严重语言及关系问题的孩子来说,若能做到以下每个步骤——从学习发出情绪信号与人互动、到运用假扮游戏、到有合乎现实状况的对话、到会玩“想一想明天”的游戏——就代表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孩子应付及表达情绪感受的能力越来越好之后,这整个过程就具有自我增强的效果。这些进展虽然不会很快出现——通常要花很多年的时间——不过这却是我们一向鼓励的进展方向!
    利用图片或象征,可以帮助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学习表达情绪感受。许多电脑器材或沟通辅助策略都可以用来促进孩子表达情绪感受的能力;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使用这些工具时,不能只追求全有或全无的答案。问孩子以下问题:“你有多饿?多难过?多兴奋?”鼓励他描述自己情绪感受的内涵。不要让这个活动只能在工作台进行;帮助孩子能利用图片、象征符号或电子仪器等工具,表达他心中确实出现的感受,而且就像使用宇汇一样的方便!
    孩子做到这部分之后,你可以运用自己的情绪表达——声调、脸部表情以及身体的姿势——帮助他藉由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即使使用工具也无所谓),表达出自己情绪的特质。听力障碍的人使用手势语言,也可以传达许多情绪内涵:举个例子:“我感到很烦”的手势,可以用轻柔的方式代表只有一点点心烦,若是很用力变换手势,则代表心情非常烦躁。同样情形,若孩子使用沟通辅具,你的回应要尽量生动活泼,以鼓励他也能尽力表达自己的感受。


焦虑感
    对于某些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特别是对于感觉刺激过度反应者,他们的问题是常常感到焦虑、害怕,且始终认为有什么不好的事会发生。他们常因自己的感觉而过度负荷,而且对自己的情绪有很强的反应。他们需要获得肯定,以尝试调整过度负荷的感觉。
    一开始,我们希望协助孩子藉由自我疗法(例如:放松肌肉、深呼吸及心中刻划出平静的影像),以保持冷静及稳定的调节状态;当然,绝对少不了一个具有抚慰作用的居家环境。孩子越焦虑、越害怕,父母及环境就必须具有更强的抚慰特质。如果孩子已经会说话,讯问他的意见:“明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能让你过得比较愉快,不再那么害怕?”这个做法主要就是跟他协商出一个令他安心的节奏。同时,由于这些孩子都太注重细枝末节,因此不善于大图像思考。“想一想明天”的游戏对于大图像思考能力很有帮助。
    此外,容易忧虑的孩子也常常无法接受生活中具有侵略性的部分;他们害怕出现愤怒的情绪。你可以跟他们讨论引起心烦或生气的情况,让他们比较能接受这些情绪,并且减轻害怕的感觉。如果老师处罚孩子,孩子认为老师不公平,你可以问他:“哇,你觉得如何?我知道你绝对不会这么做,假如你是世界之王,你会怎么做,才能得到老师的公平对待?”孩子(特别是已经会说话的孩子)能分辨这种幻想式谈话以及实际计划一个行动之间的不同,而且面对自己的愤怒情绪时会更自在一些!

害怕自己的情绪感受
    就像泰拉一样,很多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或其他发展障碍的孩子,都会害怕自己的情绪感受,譬如难过的心情:因为这些感受会干扰他们,让他们因情绪失控而感到难为情。碰到这种状况,我们希望孩子能学习接受自己的情绪。我们能保持参与、安抚相接纳的态度,孩子就能更放松地面对自己的感受。接着再鼓励孩子透过假扮游戏及对话,详细描述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说:“喔,我不想哭。”你可以问他:“你不要哭?你不想哭,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当你的身体想哭,而你却制止它哭,这一定很难!”换句话说,也就是同理孩子克制自己感觉的心情,当他描述自己所面对的冲突时,协助他感觉好一些。整个过程,你必须持续调节并安抚孩子,同时维持情绪面的接触。
    面对焦虑的孩子,下一个关键步骤是帮助他能更接受自己的坚持。很多孩子若表示自己不想哭或不想难过,其实是他们还不能自在地接受生命中坚持的部分(其中包括应付攻击及愤怒)。我们希望孩子能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参与,提出他自己的想法,并且鼓励他能坚持:“哇,我们该怎么帮你感觉好一些?”
    同时,在假扮游戏时,要找到机会帮助孩子表达并处理愤怒及攻击的情绪。发展障碍的孩子或许特别害怕攻击的情绪,因为如果他们有动作的障碍,可能就害怕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或者如果他们有语言障碍,就无法顺利表达出想说的话。即使是害怕哭泣或表达情绪,也都显示出他们担心自己的愤怒情绪会失去控制。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利用玩偶演出愤怒的情绪:如果他指出玩偶生气了,很好,接下来问他,玩偶想做些什么?此外,也要留意你跟他之间的互动方式:如果他能更坚持自己的意见,你会想要压制他或继续赞许他很不错?或者你很乐意跟他有一些争辩,这样他才能强烈表达自己的意见?虽然我们不希望孩子用一些不好的字眼或不尊重别人,不过我们希望他能以一种健康的方式,自在表达自己的强烈感觉或想法。要给他更多练习的机会以调节自己的坚持度。

广泛的情绪表达范围和平衡状态
  广泛的情绪表达范围和平衡状态,是发展正常功能的两个重要能力,不过两者很难同时达到。我们提到某个孩子或大人是健康的,通常指的是他们能展现各种不同的情绪、能控制及调节这些情绪、如果失去平衡时能重新组合——也就是说,这些人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又该如何促进及支持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能够拥有广泛的情绪表达范围及平衡状态?
    第一个原则,是照顾者应该接受孩子从婴儿最早期就出现的所有情绪。换句话说,不要任意假定哪些情绪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因为这样会造成限制。如果照顾者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绝对不能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生气,只能顺服和贴心,那么孩子可能会随时表现出冲动的生气或显得被动且畏缩。同样道理,如果照顾者认为孩子不应该哭泣或害怕,孩子就只会变得更害怕且焦虑,而且更不可能处理好自己的害怕情绪。如果照顾者认为孩子不该老是要求别人或依赖别人,因此就压制了重要的亲密感觉,孩子就会变得更依赖且对别人要求更多,或者只好否定自己的需要,出现假独立的状态,而不是真正的自立自足。
    因此,我们应该接纳所有的情绪。如果你有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正在试验自己的坚持度,那么你就好好享受跟孩子的这种坚持互动。如果孩子指着架子上的玩具,坚持自己爬上桌子去拿,你不需直接把他抱下来、告诉他“不可以”,而是问他:“我该怎么帮你?”与他互动,鼓励他用肢体动作发出信号,让你知道他想要拿什么东西;然后抱起他,帮他能拿到想要的东西。透过这样的方式,孩子的坚持就会是一个安全、与人合作的举动;而不再是一个你必须制止的抗逆行为。主要的重点就在于接纳他的情绪,然后自己也参与到这些情绪当中,并就此议题跟孩子互动。
    接着进到第二个原则:提供结构和指引,这样孩子才不会被自己的情绪干扰。我们不希望以过度刺激或威吓孩子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协调中带有限制的方式加入孩子的情绪当中。回到想要爬上桌子自己拿到玩具的案例,我们帮助这个孩子以一种安全无虞的方式做这些动作。如果孩子想做的事超过其能力范围且具有危险性,我们就必须设定一些限制——即使会让孩子暂时受挫也没关系!
    如果孩子需要拥抱,当然你就抱住他,并跟他交换一些令人感觉温暖的话及肢体动作。如果他还想抱抱,你又必须准备晚餐,那么就会变成一件麻烦事。这时你可以把他放在工作台上,这样你做饭时,他也能靠近你,你在空档时可以亲亲他。这样你就可以找到两全其美的做法,让孩子能获得相同的愉快亲密感;让孩子可以接近你,同时针对他的充沛精力也要设定一些限制。他能藉由这样的方式,交换情绪信号(以后则交换字汇及肢体动作——许多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虽然会说话,还是需要用肢体动作及字汇来互动。我们希望也把握到交换肢体动作的部分,并视之为参与及调节所有情绪的一部分能力),并学习好的调节能力.
    另外还有一个原则,就是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及你个人的特质。譬如:对于感觉刺激过度反应的孩子常会害怕太大的声音、严厉的声音或太粗暴的行为;不过一些反应过低的孩子则渴望各种感觉经验,不过经历悲伤时,却又很难不同时伴着攻击的感受,因此常会失去控制力。针对感觉反应过度而一直小心翼翼的孩子,你必须帮助他以一种安全的方式逐渐扩展自己坚持的范围。他可能不想马上玩很耗力气的球类游戏;那么你可以先开始跟他玩比较温和的拍手游戏;几个月之后,这个游戏可演变成小型的腕力竞赛。同样道理,一个杂乱无章的孩子,面对亲密关系时,可能难以放松且不自在。你可以先跟他一起跑步,并且牵着他的手,然后再转换到比较安静的规律活动,最后两个人可以一起躺在地板上,互相帮忙对方搓背。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每个孩子的个别差异,找到适当的路径,让他有机会尝试到所有的情绪。
    同时,你也必须留意自己的特性。或许你的感觉信息处理能力一切正常,不过情绪组合的部分可能因成长经验而出现障碍。有些照顾者能自在地表现温暖及亲密的情感,却无法呈现“难看”的情绪(譬如愤怒);还有一些照顾者面对温柔情绪及“被需要”时,常常手足无措,因此习惯跟别人大声争辩或玩一些粗犷的游戏。问问自己:你能接受哪些情绪?哪些情绪会困扰到你?通常,父母跟孩子在提升发展阶层的过程中,能一起学习经验新的情绪。我们看过许多父母,在他们的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很深刻的亲密关系及同理心,而且是跟自己的孩子一起;同时因为孩子学到坚持态度,让他们体会到自己也应该更接纳这种情绪,因而学到了“坚持”的新涵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5#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12:41:10 | 只看该作者

建立社交技巧(摘自 自闭儿教养宝典)


    威尔是一个十岁的阳光男孩,被诊断为亚斯伯格症;他就读于普通班,功课表现一直不错,但交朋友的能力却有问题。虽然父母在“地板时间”时能引起他的注意,不过威尔常退缩到书本、录影带或电脑游戏的世界里。父母不想看到孩子孤单一个人,希望能帮他建立交朋友的能力。


    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孩子,常常无法发展比较进阶的社交技能。到了四、五、六年级阶段,虽然语言及课业能力都有明显的进展,许多孩子在社交方面却出现显着的困难。很多人推断这本来就是“自闭症相关障碍”的特性,即使是“高功能”的患者也都有这个问题。不过,如同前面章节所显示的,我们并不这么认为。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当中,有一小群患者可以发展出高阶的社交技巧——懂得同理别人、能解读情绪信号、与同伴协商事情——甚至能有很杰出的表现。
    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改变对这些孩子的期待,并非不可能。即使孩子因较严重的神经问题而进步速度慢,不过在这些重要的领域——温暖、同情心、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等——也都能进步;所以他们都能以更自然且更有意义的方式发展社交技能。(虽然不一定能相当于实际年龄!)想要以有系统的方式探讨自闭症孩子的社交技能,最好是循着我们提到的六个发展阶段及二个进阶阶段,看看孩子如何同时发展社交技能(就像协助孩子精熟每个里程碑一样)。
    请记住:我们的DIR疗法并不在强调建立某一特别行为,譬如:注视别人脸孔说你好,或知道如何讲电话。相反地,我们的重点是,希望能依照正常孩子的方式来建立这些特殊孩子的社交技巧。没有人会花时间直接去教一个发展正常的孩子说“你好”,一般孩子会从他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学到这一点。他听过父母跟别人打招呼,他看到别人时会有温暖的感觉,他看过别人似乎也带着这种温暖的感觉说“你好”,或使用其他的社交问候方式。一个人感觉温暖及快乐时,自然会露出笑容,因此查理叔叔来访时(跟他一起玩是一件有趣的事),两岁的宾就会对他露出开心的笑容,或许也会给他一个大拥抱,而且如果他已经会说话,或许会跟着发出“哈”的音,接着他们就玩在一起了。这些行为透过互动学习、一点模仿,以及社会脉络内的许多相互使用机会,也就自然发生了。
    在一般发展中,由情绪来决定表现的行为——一个拥抱或开心的笑容——接着,再以温暖且有实在意义的表情说出类似“嗨”的字眼。因此,建立正常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你必须由下到上,按部就班建立基础。你不可能要一个八岁孩子学习一些特殊的行为,在游戏场里同时与三个小孩协商——其中一个正在取笑他,另一个邀请他玩足球,最后一个则对他做些挑衅的动作。你必须回复到正常的发展顺序来学习事情。
    不过,如果孩子有“自闭症相关障碍”或其他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以不同的方式建立学习模式,依照孩子个别的神经系统状况打造适当的互动方式。我们要给孩子较多的练习,并且营造情绪升高的状态,让孩子能运用自己的情绪并与自己的行为连结在一起。孩子进展到较高的发展阶层之后,就能自动学到适当的行为。

注意力
    不管是一个月大或五岁的孩子,若想要看到别人的脸、动作及行为,以及听到别人说话的音调,他必须情绪平稳、专注且能注意,同时还要能察觉自己的身体感觉。五岁的孩子,若还未完全精熟这个阶段,处理的基本原则与协助婴儿的方法一样。在“地板时间”内,父母鼓励孩子看着他们,孩子也喜欢看到爸爸妈妈的脸、听到他们的声音;这里,同样是从孩子的兴趣着手。孩子玩拼图时,妈妈藏了一块在手里,当孩子伸手要拿时,会看到她微笑的脸,他必须注意去看妈妈把积木藏在哪一只手。这时就出现了我的同事彼得所称的“分享式注意力”的时刻,也就是指有能力同时注视玩具、父母以及当中所发生的动作。孩子会对妈妈产生兴趣,因为她就是他希望做的事情当中的一部分。

参与
    要具有社会性,必须能参与、能自在与别人相处,且喜欢人的世界。通常会先从照顾者开始。“地板时间”游戏也一样能建立这种愉快的互动,这时我们已经不只是单纯地关注于鼓励孩子闪烁的眼神、开心的笑容。如果孩子正在玩士兵玩偶,你可以让这些士兵手舞足蹈跳起舞来(做出让孩子开心的动作)。你试着成为他的开心果——或许可以用腿来充当一座山,让士兵们爬上来。你可以根据孩子能力的个别差异,给他比较多的声音线索或视觉线索。为了避免干扰他正在做的活动,你必须成为这个活动的一部分。如果他只对电脑有兴趣,你可以跟他玩电脑游戏,让孩子觉得更好玩。

沟通
    等到孩子达到有目标的沟通,就可以开始以一般的方式建立社交技巧。我们在前面提过如何协助进行一段持续的互动过程,你跟孩子可以交换肢体动作及声音。就像父母会跟一个发展正常的八个月大孩子玩互相发出儿语的游戏,你也可以跟一个还不会说话的五岁自闭症孩子玩相同的游戏。你应该随时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兴趣及坚持,看看能在不给孩子太大挫折或困扰之下,能产生多少个沟通循环。这些互动要有趣味又充满活力!

共享式问题解决
    建立复杂的社会协商能力,第一步就是从共享式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在此阶段,我们希望产生的互动,能协调孩子与目标满足感之间的平衡,譬如:设置障碍通道,孩子跟着你顺利走过障碍,拿到想要的糖果。你必须同时注重非语言线索及语言部分,因为要精熟社会互动,必须有能力解读情绪线索及信号。区辨一个八岁孩子的举动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主要是看他有没有能力解读其他孩子发出的微妙线索,而不是知不知道某个玩笑会不会引起别人反应。
    如果孩子还不能依序产生四、五十个沟通循环(不管是使用语言或肢体动作),他就还没有条件足以精熟复杂的社会情况,因为这些状况需要能解读各种情绪信号,譬如:脸部表情、声音的音调、身体姿势等等。字汇的意义就像是蛋糕上的糖衣。通常我们发现,语言能力还不错可是有社交问题的孩子,虽然从未被诊断为自闭症,却始终无法精熟这个阶段的能力:他们无法以精巧及复杂的情绪及社会信号,连续跟别人交换信息。所以这些孩子必须先能跟父母一起玩、再延伸至同伴,以安排很多练习让他建立解读及回应别人信号的能力。
    你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朋友及玩伴。跟孩子玩,你要表现得像个孩子;行为举止及说话模式都要跟孩子一样:“嗨,不是,这是我的!你要什么?这不公平!”表现出孩子常有的激动情绪,运用孩子常用的社交语言(当你要以父母的角色说话时,就转换成原来的口气)。使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感到好玩,他就会有欲望且知道自己可以透过这样的方式学习。
    在晚餐时间,家人可以有几分钟时间不要交谈,看看是否能够使用肢体动作沟通。如果有人想要某个东西,他可以用手势指示,让别人知道他要多少,或嫌他拿太多了。只用手势而不交谈,可以协助孩子能注意看其他的人。

有创意且能自发地运用各种想法
    为了能建立社交能力,孩子必须学习以特殊的方式使用想法。只是背诵想法及强记一些词句,其实适得其反。孩子的社交能力越有困难,我们就越需要以更好玩且更多的机会,来训练他的自发性互动能力。有时可以用结构的方式教导某些基础能力,譬如:做一些口语动作活动,以帮助孩子学会使用更多的声音;不过这只是一部分的练习而已!否则,你就只是练习一些孩子原本就会的能力,而无法建立孩子需要的新技能。学习社交技巧,不管孩子的年龄多大,都不能采取从上到下的方式。
    假扮游戏是建立孩子想法及发展语言能力的有力工具,而语言的发展也必须根据孩子的需求及欲望。先前提过,孩子学到的许多语言,都是围绕在要如何帮助他可以得到想要东西的相关议题。我们就是教导孩子依据自己的情绪使用想法及字汇。等到孩子开始以创意的方式使用想法,你可以安排一周四次以上的同龄人游戏约会时间,照顾者在旁加强两个孩子彼此之间的游戏互动。这时,孩子不只能解读别的孩子的情绪和社会性肢体动作,也开始能有意义地使用字汇:“我的玩具,不要摸!”虽然可能是负面或不礼貌的字汇,却是发自孩子内心,而且是真正有意义地使用。如果他会说“看这边”,然后把饼干藏到你转身过来的背后,那么就表示他这阶段的发展已经相当不错了!
    稍后,他可以学习如何更有礼貌,才能顺利在游戏场玩,或长大成人后能周旋于鸡尾酒会中的不同宾客之中;不过他必须先从有意义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开始。他不可以用背诵的方式;如果跟同伴一起时,他开始使用背诵的语言,人家就会知道他与众不同。能有意义地使用语言后,才能说笑话、邀请别人到家里玩、跟别人讨论卡通里的趣事,玩游戏时才能说“不行,你要这么做”,以及会处理所有孩子都会碰到的被取笑经验。
    当孩子开始跟别的孩子一起玩,父母充当协调者及玩伴,是非常重要的。你们跟别的孩子玩红灯-绿灯游戏时,你可以牵着孩子的手,让他能持续参与游戏。有一个不错的方法,你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下一次的游戏约会,问他:“你喜欢做些什么事?”你可以跟他详细讨论,并画出小小蓝图:“喔,你要玩秋千吗?喜欢玩打开洒水器,然后跑着躲水的游戏吗?想要吃点心吗?”后来有没有做这些事并不重要,因为主要的原则就是遵循自发的兴趣及流程。不过如果你碰到瓶颈,或孩子好像没有参与,你可以带入孩子先前提到的想法。预先想像游戏约会的内容,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朋友”的概念;即使孩子还在前语言阶段,他也可以具有这个朋友的视觉影像。你可以拍下孩子跟朋友玩的照片,汇集成一本小本子,孩子可以指出“这是我的朋友大卫”,或“这是我学校的朋友”。跟孩子以照片中的内容作为互动主题,就可以讨论他喜欢跟朋友一起做什么,或下次他想玩什么;给孩子机会回顾过去经验,以及展望下一次的游戏约会。
    有时父母会问,在游戏约会当中,孩子是否一定得轮流玩?轮流,是很重要的一项社交技巧,很多游戏与习俗有关,不过如果你老是要用轮流的方式来规范互动,可能就会减弱孩子的自发性,以及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因此,与其一直采用轮流方式(因为你可能永远得不到真正的互动),不如让孩子有协商的机会(譬如:学习交换——“嗨,你要不要这个?那你可以给我什么?”);这样的经验能让孩子有机会站在其他孩子的立场。有时候,他们可能无法解决争执的场面。重要的是,孩子们意见不一致时,他们必须等待时,或孩子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事物时,你必须给予支持。接着鼓励他们说出感受,并了解不能看出朋友想要什么所产生的后果,以及不被朋友了解的感受。
    适合年龄较大孩子练习有意义地使用语言能力的社交团体,应该专注于自然且自发的谈话,即使这样的谈话刚开始时显得笨拙或内容空洞,也没有关系。批评或指责孩子“不可以这样说,要说……”,是一个绝对错误的方式!正确的方式应该就是让孩子能持续自由对话,然后透过互动、透过别人的脸部表情,慢慢了解:什么话能带给别人愉快感,什么话会惹恼别人,怎么做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反应。孩子从尝试错误的经验及别人的回馈,开始学习如何社会化自己的语言。
    戏剧,是一种很好的团体经验,具有固定的支持效果,且容易带出情绪。你可以组成一个戏剧俱乐部,不管是一个正式的戏剧班,或只是在游戏约会时,几个孩子凑在一起创造或演出一个他们都熟悉的故事。这个做法很适合让孩子一起分享象征式的想法。此外,强调肢体动作的游戏,也可以协助孩子学会解读并回应社会信号——譬如比手画脚的游戏。

以合乎逻辑的方式使用想法
    当孩子可以自发且创意地使用想法,就可以开始以比较逻辑性的方式使用想法——回答“为什么”的问句及连结不同的想法。这时孩子可以对别的孩子说:“来,任天堂比大富翁好玩,我们一起来玩任天堂。”或“我们先玩这个,等一下再玩你建议的游戏。”孩子要达到这个阶段,必须先跟照顾者一起,然后在游戏约会中跟同伴一起练习连结不同想法的能力。先学习解读别人的想法、比较别人的想法跟你自己的想法、争论各种想法——属于社会协商能力的基础部分。譬如:可以练习捉迷藏的游戏,三个孩子讨论要一起躲在哪里,你要想办法找到他们,不过他们必须协商如何互相合作,才不会被找到。
    学习遵守规则,也是社会技巧的一部分;通常必须加上理解事情的缘由——也就是逻辑思考。因此,如果孩子想吃晚餐,他就必须帮忙准备餐具。你可以多多鼓励孩子做这类事情,因为这才是真正参与家庭真实生活的经验。然后他们才能慢慢了解,若要成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就必须遵守社会中的规则。

更高层次的思考能力
    第十章所提的灰色地带、比较及多元思考能力,都是应付“游戏场政治”(了解某个人在大社会网络当中的地位)的必要能力。为了建立这个阶段的协商能力,孩子不只要能够以创意且自发的方式与别的孩子沟通,还要能够衡量自己在这个复杂大团体中的位置;这个能力必须以上述各项能力作为基础,因此这些基础能力必须非常稳固。
    最后,我们要谈到社交技巧的进阶能力!依据内在标准思考或思考各种想法的能力,譬如:“我朋友要我欺负查理,不过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此不想这么做,即使他会找我麻烦,我也不屈服”——这样的能力一般在十岁或十二岁以后才可能发展。这种评估自己想法、感受及行为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在较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与人协商,及反思他自己做过的事。这个阶段也必须以上述所有能力作为基础。
    之前提过,如果我们能给患有“自闭症相关障碍”的孩子多种机会,让他们能以自发且自然的方式练习社交技巧,加上高昂的情绪,并且仔细调整以配合其个别的神经系统状况,那么,这些孩子当中的某一小族群,绝对可以发展出最高的能力。其他孩子虽然不能发展到最高层次,也可以藉由这个方案的协助,学到一些社交技巧。他们可以学到温暖、参与、解读情绪信号,也能以自然及自发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他们可能继续保有固执性,以及某些“社交迟钝”的现象,不过程度的多寡取决于各自生理及神经系统障碍的个别差异。他们可能因为认知及语言的问题而停滞不前,不过还是可以藉由温暖、自发且愉快的方式继续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6#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08:22:04 | 只看该作者

散步时练习RDI活动(摘)

突然停步和起步
注视一个角落
快点和慢点
不同平常的散步,走路姿势(例:像卓别林那样走鸭子步)
假装“我看不见了”---请领着我走
肩并肩,在前面一点点, 落后一点点
假装它是一座山
装袋比赛
.小心。。。。
猜猜我们下一步看见什么
邻里录像纪录片
戴着耳机走路,只对非言语标志做出反应。
人行便道的裂缝是一条大河
看我发现了什么?
黏糊糊的人行便道
橡皮的人行便道
冰一样溜滑的人行便道
小心马路牙子!
亲密的走路伙伴
坐着小推车
选择照片来记忆。。
爬上‘楼梯山‘
二人互相走近,相会在中间。
假装每一处人行道上都有新危险。
拍几张照片,供以后观看或聊天。
为走过的不同的路标出路标。
拍纪录片
不同的路到达同一个地方。
不同街道的比较、对照。
假装寻找“猎物”——“我们这次能找到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7#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21:40:36 | 只看该作者

宣言式交流(摘)

运用80:20 法则:
经验分享:机械交流
非语言交流:语言交流
宣言式交流:命令,需要式交流。
宣言式交流是用语言来提供分享经验的机会. 当一个人用宣言式交流时,他的目的是为了同另一个人分享主意,观点,想法和预言.与宣言式交流共存的非语言交流含有许多丰富的信息.使用宣言式交流的人是在请教其他人的见识,并把他们加到他们已有的见识中去.这是自然积累的.对宣言式交流的回应不是机械的,而且不能被发起谈话的人照搬. 宣言式交流也可以用于’自我控制’.当一个人用自我控制的宣言式交流时,他们在用宣言来帮助调控自己的思路和行动.当我们计划将来,反省过去,思索一个困难的问题,或期待将来时,我们就在用自我调控的宣言式交流.
命令,需要式交流,正相反,是一种想要得到终点的交流方式. 命令,需要式交流的答复有对和错.回应命令,需要式交流的方法可以照搬, 且是可预见的. 非语言交流对命令,需要式交流不大重要.
情感信息和分享对命令,需要式交流也不重要. 命令,需要式交流从性质上来说是是机械的. 命令,需要式交流包括:命令,有照搬答案的问题, 提示和要求.
好的比例关于宣言式交流: 命令,需要式交流为 80:20.
以下为不同种类的宣言式交流例子:
注解,评论
我真喜欢玩汽车。
我们去了麦当劳吃午饭。
.我喜欢扔石头时水花溅起来的样子。
那个噪音真大。
他摔伤了。
声明
今天是我的生日。
要争取赢。
我不喜欢他喊叫。
我们赢了。
我想扮牛仔。
预言
我赌红车会赢。
这兔子没集中精力,所以乌龟也许会得第一。
今天是星期二,所以我打赌午餐有比萨饼。
我想爸爸肯定会喜欢这个。
沉思,反射
斯密斯女士招待我们真好。
你照了张漂亮的照片。
他跑得特快。
我喜欢我们同时拍手。
那东西是真好的!
我记得我们曾到海边找到了一些贝壳。
真是个好天。
邀请
我们下一步做什么?
下一步,我们可以玩汽车
我可以使我的(车)走得特别快。
你愿意玩我的赛车吗?(如答案允许为‘不’,也属于宣言式的语言)
尝试着调整
咳,那东西对我来说太快了。
你已经忘了我!
该我了。
杰克看来想试试。
自我调整
我能做这个。
我要慢点,再试一次。
如果他给我一个机会,我要再试试看。
唉哟,我忘了给她那个东西。
叙述性分享
太好玩了,我希望下次还会发生。
刚才,你下了山,现在,车就来了。
如果妖怪在那儿,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怎么让爸爸在过生日时大吃一惊?
自我叙述
当妖怪从豆包椅子堆里跳出来时,我向它砸了个球!
当我们去教堂后,我们早饭有鸡蛋吃。我喜欢他们。
我进来前,要脱掉鞋,还要把我的夹克挂起来。
激发热情:
噢,我们成功了!
我们真了不起!
哎哟,真疼!
噢, 我真害怕!
支持:
你可以做到!
她真是个好的蓝球运动员!
下次你就能得到它!
我能帮你做那个吗?
宣告:
我们今天去公园.
你的拼读考试做得很好.
我想要点儿冰淇淋.
我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
分享看法:
我不喜欢史古比.度狗.
坐秋千让我的肚子觉得怪怪的.
那本书不好读.
那只狗叫的时候吓了我一跳.
宣言式问句
(如果你已经知道了答案,这个问句就不是宣言式的了.)
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
为什么我们不一起试试看?
我想知道会发生什么假如我们把这两样东西混在一起?
你喜欢哪一个?
你觉得….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8#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07:31:03 | 只看该作者

生活在RDI的生活方式中(摘)

实验室的训练时间是有限的,一天也就是二、三个小时,可是如果我们把有针对性的训练放到日常生活中,放慢我们的节奏,在具体活动中突出强调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这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所以我们决定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建立一种健康的RDI式训练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家庭运作:
1、摆脱危机重重的心态。
2、突出重点,简化生活,检查一下每周活动安排,减掉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3、每个日常做的事要好好设计,但更多的时间,把它们做成是原本就要达到的目的。
4、积极主动地当好父母。
5、减少家庭成员的日常压力,把日子过得即是学习又是享受。
承认小的片刻时间是最重要的。
为日常琐事划出更多的时间并到此为止。 (Dr. G.在培训时多次强调要将生活节奏放缓,而且要简化)。
照些正性事件的照片并把他们放入你的记忆书中。常复习那些照片。
整天利用许多‘小的片刻’机会来练习。
创造许多产生不确定性的机会 (当孩子频频面临困惑或不确定时,会注视大人以求答案或帮助)

应付积极(有益的)风险的活动举例:
1、吃喝      2、烹调 3、洗澡      4、倒垃圾  5、洗衣服    6、洗车
7、收拾院子,种花草   8、扫地 9、骑自行车   10、打扫柜子、杂物间
11、铺床   12、锻炼  13、洗碗筷   14、散步 15、养宠物   16、整理收拾东西
17、阅读   18、游泳 19、玩接球   20、整理抽屉 21、买菜   22、修补东西
23、整理旧相册   24、订计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9#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13:11:59 | 只看该作者

价值

最近读RDI书,有人曾经费尽心机教会孩子玩心智类游戏,可是,在生活中,孩子根本不会应用。到底,该怎样开发孩子的心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0#
 楼主| 发表于 2009-4-7 17:40:03 | 只看该作者

日常RDI活动(摘)

把食物放到倒扣的盘子上
餐桌摆放变化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画不同的路径图
用观察面部表情和手势来找宝藏(孩子喜欢的物品)
一起叠洗了的衣服——折叠,收藏
两个扫帚扫地
超市里的参照(面部表情,手势,点头,摇头等---如买什么?去哪里?)
购物车的同等行动(二人推一车,或二人各推一车---高级的)
购物中心的参照(面部表情,手势,点头,摇头等---如买什么?去哪里?)
排队等候时摇摆
傻帽子的早晨---交换帽子
设计好的周六早晨“妖怪”
晚餐时的装配线
对立面(相反)的早晨
对立面的晚餐
念书时切掉某些字---添入字
戴上耳机,摘下耳机
我看不见---领着我
找破了的东西来修理
用两条水软管来洗车
录像纪录片---如何修损坏了的东西。怎么样作沙拉。
搬家具
新的早饭杂烩
傻傻的命名/贴标签给家里的不同房间
‘傻傻的’课后时间表
交换名字,为这一天命名。
穿衣
找宝藏
令人吃惊的书包
我今天在晚餐桌上做了什么(傻事儿版)
开车时的傻话/傻傻的声音杂拌
开车时的吟唱(如‘我们去,去,去 商昂昂昂昂店‘,‘去’字可一声比一声高)
我看见一头大象在开车
快,钻到桌子底下!好了,我们可以出来了。
悄悄话天 (这天只能小声说)
悄悄说或喊叫。我听不见你说的,你太。。。。
太近,太远
(傻版)谁在敲门?
两条线在按节奏移动
我把它藏在哪儿了?
它安全吗?
建一条家庭高速公路
做纸墙或纸地板写下你必须做的事
别撕破卫生纸!
偷偷摸摸的皮特
做饭小组---正常的或傻傻的
在黑暗里找我
采购物品单(小组工作)
帮帮我,我摔跤了,我爬不起来。
帮帮我, 我被粘住了, 我坐不下来。
帮帮我, 我被胶水粘到了沙发上。
帮帮我, 这个电话机粘到了我耳朵上。
藏起来! 有头大野牛来了!
我的手是个螃蟹,它正慢慢地爬向你(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29 15:0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