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LH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潇洒过一生——迈进初中的门槛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5:57:05 | 只看该作者

re:儿子的小聪明:前一段时间和小小玩...

儿子的小聪明:

前一段时间和小小玩拖板车时主要训练描述。
比如我手里有一个柠檬卡片,我准备一步一停顿地进行描述:“它属于水果——它的颜色是黄的——它有很多水分——它的味道好酸呀——它是椭圆形的”。
我通常是把最容易判断的特征放在最后说,好让小小听完我所有的描述。
原本指望小小在听完第一句后会猜“苹果”,听完第二句后会猜“香蕉”,听完第三句后可能会猜橙子,听完第四句或第五句后才会猜到是“柠檬”。
但我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小家伙通常在听完第一句或最多第二句后就准确地说出了答案,让我又诧异又百思不得其解,空有一肚子的阴谋无法得逞。

后来我才观察到小家伙其实并不是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往往会在猜的过程中不停地观察已经摆在桌子上的卡片,而他自己手上有什么卡片也一清二楚,然后就很轻易的判断出来我手上有些什么卡片。
以琳训练用的成对卡片中,属于交通工具的只有小汽车,属于玩具的只有积木,属于文具的只有铅笔,具有几种相同属性的物品实在太少,每每让我的训练计划落空,迫使我不得不把制作一套相对完整的卡片作为当务之急。然而。。。

不过由此而发现的儿子的推理能力倒是一份意外之喜,只是希望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4:40:08 | 只看该作者

re:[B]石头剪刀布(心智训练)[/B]...

石头剪刀布(心智训练)

石头剪刀布不仅可以用来解决游戏中的争端,对于儿童更是一项很好的心智训练。大家都要费尽心机地去揣摩对方的心理活动,甚至不惜利用欺骗的手段,以便自己能够胜出。

和小小玩拖板车时,我和他都争着要先出,只好用石头剪刀布来解决这个问题,事先说好谁赢谁就先出。
我问小小:“你想出什么呀?”“我想出——石头!”结果不用说,这楞小子果真出了个石头,被我的布包住了。我哈哈大笑:“你输了吧。你要出石头不能让我知道,我知道了就会出布,你就会输掉了。”
然后我假装告诉他我这次要出个剪刀,但实际上却变成了布,小子又傻乎乎的出了个石头,又输掉了。我又笑他:“看,被我骗了吧。妈妈说出剪刀是骗你的,知道你肯定会出石头,所以我出了布。你也要想办法骗妈妈才会赢。”
第三次,我又问小小出什么,小小又说出石头。我教他:“你要假装出石头,骗我出布,然后你再变成剪刀就赢了。”结果我出了一个布,被小家伙出的剪刀剪破了。我假装不高兴:“好哇,你骗我,你说了要出石头的,不干不干,重新来。”
第四次,小小宣布出剪刀,结果小家伙还是没算好,和我一样都出了石头。
第五次,小小说出布,我把头转到一边,假装自言自语:“嗯——他要出布,那我就出个剪刀把他剪掉!”然后再转过头来。结果这次是我出了剪刀,剪到小小的石头上了。哈,终于成功了一次!
后面的N次,我都事先故作神秘一脸奸诈地问小小:“你这次要出什么呀?”“我要出——剪刀。”我装作不放心地反复问;“你真的要出剪刀吗?”小家伙煞有介事地点头,“那你一定要出剪刀哦,不准变哦。”结果每次都是以我的失败告终,小小高兴得眉开眼笑。

下面是交换角色,轮到我来行骗了。
我宣布要出个石头,然后变了剪刀出去,准备减掉小小的布,结果却出乎意料,小家伙这次根本就不要我教,竟然自行出了个石头。心里疑惑着再试一次,我宣布要出个剪刀,变了个布出去,又撞在了小小的剪刀口上。接下来的多次试验我屡次失败,唉,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呀。但我每次都输得心花怒放的。[em04]

上面这个活动结果简直和杨教授录像片中,那个小男孩与他爸爸的游戏结果如出一辙。可见这些孩子只要掌握了规律,有时候连大人都算不过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2007-11-1 20:11:53 | 只看该作者

re:小小妈妈:每次看你的贴都很有压力...

小小妈妈:

每次看你的贴都很有压力哟。不行,我们还得加油啊!

对了,周六我要出差去不了啦。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发表于 2007-11-1 20:49:00 | 只看该作者

re:是呀,孩子太有潜力了,我们也需要努力呀!

是呀,孩子太有潜力了,我们也需要努力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10:36:51 | 只看该作者

re:多谢大家的鼓励,我才是最有压力的,害怕因...

多谢大家的鼓励,我才是最有压力的,害怕因为自己的无能耽误了孩子。

决定考级

小小爸提了好多次,想让小小去参加电子琴等级考试,一是想让小家伙多一些经历,知道什么是考试,二是想希望小家伙能有一项技能在身,以后别人不会随便轻视他。
我却迟迟不敢向老师报名。以小小平时的表现,我不太担心他的弹奏能力,但他不遵守规则、不听从指令、不知考试为何物的状态,参加考试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煎熬。不敢想象,万一。。。会给小小和我带来多大的打击。
然而这一道坎是必须得跨过去的,解决这个问题确实已经迫在眉睫了,否则在当今连小学入学都要考试的社会,很可能连小学的门槛都跨不进去。
以小小爸的意思,先从最简单的的一级开始考,考不过也无所谓,反正重点在于让小小熟悉考试的规则和秩序。
和老师一商量,老师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从一级开始考,可以直接考三级甚至四级,因为一年只有一到两次考级机会。考级的曲目由自己任选两曲,我初步决定考三级,曲目为“友谊地久天长”和刚学的“花儿与少年”。老师还说考察的重点在于乐曲弹奏的流畅性,和弦的准确性和乐感如何。主要以鼓励为主,并不要求一点都不能弹错,但要求脱离乐谱弹奏。
当天回去就试着让小小脱离乐谱弹奏了“友谊地久天长”,小子竟然已经熟记于心,虽然还时不时习惯性地看一看空空的琴谱架,长达三页的曲子却弹得分毫不差。现在离明年年初的考级还有好几个月的时间可以练习,一时间我的信心大增。光就弹奏水平来说,考三级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临场的发挥和配合。
看来从现在就要开始给他灌输有关考试的概念和规则了。然后再打算和幼儿园老师商量,希望能在学校给他制造一些公开表演的机会,规范表演礼仪、锻炼胆量和提高自信。
希望儿子能够顺利地闯过这一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11:24:56 | 只看该作者

re:经过一段时间的搜索、筛选、归类、编辑、冲...

经过一段时间的搜索、筛选、归类、编辑、冲印、剪裁等一系列工序,我自己制作的部分卡片终于新鲜出炉了。精心挑选了两类:交通工具和水果类,把典型的特征写了两张纸,贴到透明的玻璃餐桌下面,不用专门提醒和灌输,小小吃饭时自己就会看到。

交通工具类:
小汽车、火车、飞机、公共汽车、轮船(客轮、货轮)、跑车、小木船、吉普车、摩托车、轻轨、乌篷船、航空母舰、卡车、帆船、自行车、翻斗车。

在地上跑的交通工具:小汽车、公共汽车、跑车、吉普车、摩托车、卡车、自行车、翻斗车
在水里航行的交通工具:轮船(客轮、货轮)、小木船、乌篷船、航空母舰、帆船
在天空中飞的交通工具:飞机
在轨道上跑的交通工具:火车、轻轨
有两个轮子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车、
有四个轮子的交通工具:小汽车、公共汽车、吉普车、跑车、卡车、翻斗车
速度很快的交通工具:飞机,速度很慢的交通工具:小木船、乌篷船、自行车
运送客人的轮船:客轮;  运送货物的轮船:货轮

水果类:
苹果、橙子、香蕉、梨子、桂圆、樱桃、草莓、菠萝、山楂、葡萄、西瓜、石榴、椰子、桃子、芒果、木瓜、杨梅、猕猴桃、柠檬、桔子、荔枝、哈密瓜

红色的水果:苹果、草莓、樱桃、山楂、桃子、杨梅
黄色的水果:香蕉、梨子、木瓜、柠檬
圆圆的水果:苹果、橙子、桂圆、樱桃、山楂、葡萄、西瓜、、杨梅、荔枝、香瓜
酸酸甜甜的水果:苹果、橙子、梨子、樱桃、草莓、菠萝、葡萄、石榴、杨梅、猕猴桃、桔子、荔枝
甜的水果:香蕉、桂圆、西瓜、桃子、芒果、哈密瓜
酸的水果:柠檬、山楂
有壳的水果:桂圆、荔枝
皮上有毛的水果:猕猴桃、桃子
热带水果:香蕉、桂圆、菠萝、木瓜、椰子、芒果、荔枝

晚上用这些新卡片来玩拖板车猜图案的游戏,小小自己发现了两套卡片的区别:“新卡片好薄,旧卡片好厚。”由于同一种类的物品较多,小小难以施展小聪明,只得老老实实的向我提问题。
“妈妈,属于什么?”——“属于交通工具”
“会在天上飞吗?”——我摇头:“不会”
“会在水里航行吗”——我摇头:“不会”
“会在地上跑吗?”——我点头:“会”
“它有几个轮子?”——我伸出四个手指
“嗯。。。是什么车?”——我提示:“跑得很快,比小汽车还要跑得快。”
“?。。。”——“它是敞篷的,不能挡雨。”
“跑车!”——我开心地笑,点头,把卡片展示给他看:“哇,猜对了!你太厉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13:24:51 | 只看该作者

re:一直觉得撕纸比较难,没有专门进行针对性的...

一直觉得撕纸比较难,没有专门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一放竟然差点忘记了这个项目。赶紧制定撕纸训练计划:
1、撕直线:撕的长度由短到长,将一张A4纸沿宽度平均分成三段裁开,再用铅笔每隔1-2cm画一道竖线,让孩子沿着线条撕纸。然后再慢慢的把撕纸的长度增加到A4纸宽度的一半,最后增加到A4纸的整个宽度。
2、撕直线的图性:三角形、正方形、梯形、菱形、五角星等。
3、撕曲线:由弧度小的曲线过渡到弧度大的曲线,再到波浪线。
4、撕简单的曲线图形:圆形、半圆形、月亮形、心形、四瓣花等,图案由大到小。
5、撕复合形状的图案。

撕纸练习进行了四天,每天晚上弹完电子琴后开始。小小很不愿意撕,原因是“太难了!”“我不会撕纸!”每次撕纸总会出现几次撕断或撕得很歪的情况,小小无一例外地饱受挫折:“我不喜欢撕纸!”把纸一扔,开始伤心地抹眼泪,任我百般安慰也不能减轻他的失败感,撕纸奖励的硬币也不要。
今天早上吃过早饭后还有一点时间,见小小心情不错,我赶紧又拿来一张纸给他撕。这次他撕得很小心,边撕还边自言自语地:“要慢慢撕,要一点一点的撕,不然就撕坏了。”撕了十来条,自己比较满意地说:“这个不难,跟弹电子琴一样的。”(以前弹电子琴学新曲子的时候总是大叫:“好难,太难了!”我总是在他弹会了后说:“电子琴不难吧,练会了就不难了,要是不练习就很难。”),现在他自己用到这个地方,还比较准确。赶紧给他奖励了三个硬币,这次小小乐滋滋都收下了。
不过早上和晚上的练习结果相差这么大,我感觉有点奇怪。是不是晚上的时候,小小惦记着后面的游戏(飞行棋、拖板车等)而导致了急躁和分心呢?看来这个练习时间以后可以调到早上来做,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放回到晚上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11:57:34 | 只看该作者

re:[B]猜数字(心智练习)[/B]...

猜数字(心智练习)

和儿子玩了几次猜数字的游戏,进步很快。前天玩的时候,小家伙主动要求先由他来写我来猜。我提示他写的时候不能说出来,也不能让我看见。写好之后我就开始提问了。
我:是几位数呢?
小小:是3位数!
我:比500小吗?
小小摇头:不是!
我自言自语:哦,不是比500小,那就是比500大咯。
我:比700大吗?
小小点头:是比700大。
我:比900大吗?
小小:是!
我:比950小吗?
小小:是!
我做思考状:比925大吗?
小小:是!
我:926!
小小:不是!
我:927!
。。。。
我:929!
小小高兴地:是!
在这个过程中,小小的互动很好,眼神一直在他写的数字和我的脸部之间转移,能正确判断数字的大小并回答我的提问。此外,还有一个明显的进步,就是终于可以在短时间内随便写出一个数字了,不象以前半天都不知道写什么数字好。不足的地方是,写数字时不知道保密,有时还一边写一边说了出来,写好之后也不注意我是否可以看见。

角色交换,轮到我来出题小小来猜了,小小提要求了:“妈妈要写两位数,三位数太难了。”我故意不答应:“不行,我也要写三位数。”我用手挡在笔的前面,神神秘秘地对小小说:“你不准偷看哦。”装作要写的样子,然后又突然抬起头对小小说:“你不准偷看!”小小一直笑嘻嘻地看着我。写好后,我用手盖住数字:“我要把数字遮住,不能让小小看见了。”然后宣布:“写好啦,该你猜啦!”
小小:是几位数?
我伸出手,快速作了1、2、3的手势,最后才变回2的手势,定住不动。
小小笑了:是两位数。比50大吗?
我笑嘻嘻地点头:Yes!
小小:比60大吗?
我建议:最好加上20再问,要问‘比70大吗’。
小小:比70大吗?
我笑嘻嘻地点头:是的!
小小:比80大吗?
我撅着嘴缓慢摇头:No~~
小小:比75小吗?(有进步,以前总要再问一遍‘比80小吗’)
我高兴的点头。
小小兴奋地中气十足地(知道胜利在望了):74!
我摇头。
小小:73!
我停顿,盯住小小看了几秒钟,再摇头。
小小:72!
我盯着小小看,然后才吃惊地:哇!猜对了!你好厉害呀!
随后又写了37,48等数字让他猜,都能很熟练地猜出来,提问次数都不超过10次,看来猜两位数字地技巧已经基本掌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17:18:10 | 只看该作者

re:打羽毛球昨天和儿子打羽毛球,用一...

打羽毛球

昨天和儿子打羽毛球,用一种短把的儿童玩具拍子,竟然有两次都打了25个回合。打完后我故意问:“这次打了多少个呀?”“25个!”他尖声回答,兴奋得脸都红了,还不忘补充一句:“打破记录了!”“原来的记录是多少啊?”“23个。”

唉,想起当初刚开始练习时小小的那个困难,我几乎就绝望地认定,也许他一辈子都学不会。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时刻提醒自己以后在遇到困难时不要那么容易失去信心,不要再那么轻易就下结论。

很早就发现小小喜欢看别人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绳一类的活动,我多次试图让他尝试时却又表现得非常的抗拒。我心里明白,其实小小对打羽毛球极其向往,同时又因为能力不足自信不够而完全拒绝尝试——追求完美但又恐惧失败。平时在生活中我和他爸爸总是鼓励孩子多接触羽毛球,带他到羽毛球馆看别人打球,我和他爸爸经常打给他看,我握着他的手和爸爸打球,打上几个回合小小就会高兴得咯咯直笑(这更加坚定了我教会他打羽毛球的决心)。
经过上述铺垫后,加上打完羽毛球可以奖励硬币的好处,小小终于想要自己尝试打羽毛球了。但同时,最困难的也就是这个时候。以小小目前的运动能力,可想而知,离开了大人的协助,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掌握发球的技巧的。往往是3到4次发球中,球拍才会有一次碰到球,仅仅是碰到而已。但我我马上热情高涨的表扬:“这次好棒啊,成功了!”屡试屡败的打击使小小不停地瘪嘴、尖叫、发脾气甚至摔拍子,而我除了安慰和示范以外也无技可施。这种情况持续了有两三天的时间,在我觉得快要坚持不下去时,小小开始时不时地发个好球出来,让我由衷地为他赞叹。坚持就是胜利——这话说得太正确了。
的确是万事开头难啊,一入门就好办多了,尤其是在小小可以接球打几个回合后,信心和兴趣大增,成就感空前高涨,每天主动要求打羽毛球。我向他许诺,最多打了多少个球,就奖励多少个硬币。我们每天坚持打20分钟左右,为了让他打几个回合,我小心翼翼地尽量把球喂到离小小球拍不超过30公分远的地方,还要前后左右地及时扑救,否则他就可能因老接不到球或回合太少而产生挫败感。
我有时救球球都到了小小跟前,小小觉得很好玩,笑得乐不可支地说:“妈妈跨了一步。”还说:“打羽毛球好高兴,妈妈垮了一步我就笑。”我就趁机教他:“接球的时候要是球很近,就要向前跨一步,球很远就要往后退一步。”结果每次打球时他都会把我这句话重复几遍,自己也在努力这样做。我不放过任何一次表扬他的机会:“哇,好棒啊,往前跨了一步!”“太厉害了,都会后退了!”哪怕他并没有接到球,仅仅是做出了正确的反应。
当然小小在接不到球的时候仍然会急躁,会哼哼唧唧,但已经有过的成功经验还不致于让他信心全失,只会让他越败越勇。硬币的诱惑使他一次次刷新了自己接球的记录。从开始的几个,慢慢到十几个,最后到了二十几个,进步神速。我现在陪练也用不着那么小心了,回球的范围开始变大,我慢慢地故意打一些难接的球,速度快的球,小小也能接住。

打到精彩时,我大声叫LG出来观战,看看儿子的出色表演:会向前跨一步了,会一边后退一边接球了,回得很偏的球也接得住了,反应越来越灵敏了。。。LG笑得合不拢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17:29:19 | 只看该作者

re:重新开始到此为止,似乎羽毛球运动...

重新开始

到此为止,似乎羽毛球运动可以一帆风顺了,可是又出现了新的困难:我们使用的短柄儿童玩具球拍已经不堪重负,要结束它的超期服役了。
我想干嘛不换真正的羽毛球拍呢,马上决定试一下。这一试才发现短柄和长柄的手感大不一样,连我自己都不容易适应过来,用这个拍子打羽毛球,家里的场地和空间也成问题,没有那么方便了。
试着小小发了几个球,大多数又是以失败告终,退回到刚开始的水平,挫折感强烈:“这个拍子太长了!”“不喜欢长(拍子)!”
看来又得从零开始了。不过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这次应该容易多了。
他最大的困难其实并不在于技巧或体力,也不是学不会,更多的在于心理上的困扰。只要肯尝试、肯下功夫去练习,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做得很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08-1-8 12:53:56 | 只看该作者

re:再听武汉RDI讲座的几点体会我们...

再听武汉RDI讲座的几点体会

我们这个RDI活动小团体进行了将近半年,基本上可以做到每周合作开展一些活动,很多时候都是爸爸妈妈孩子老师一起上阵,又唱又跳又跑又叫,竭尽全力制造乐趣。等待、制造意外、夸张、肢体语言等策略及手段用尽,尽管孩子在社会参照、互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想要再上一个台阶,仍然感到困难很大。
有幸在参加过深圳RDI培训讲座之后,又一次在武汉重新聆听杨宗仁教授的教诲,再次感受到自己对RDI认识上的差距和不足。总结一下前面的活动,以下几点是我在今后的活动中特别值得反省的地方,同时也希望能对后来的家长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1、融入日常生活
RDI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孩子能将在活动中学会的社交技巧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
家长常犯的错误是费尽心机去设计很多活动,却忽略了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抓住的互动机会,是严重的本末倒置。
在RDI初期,精心设计的游戏对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是功不可没的,但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融入生活就显得日渐重要。小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参与感兴趣的活动时,社会性趋向表现得非常好,一旦不感兴趣或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就少了很多,两者的表现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不过RDI式的生活风格的确对家长的要求更高,这远比设计活动困难,需要更多的技巧、耐心及灵感。要是我自己就是一个比较呆板无趣的人,怎么可能带给孩子乐趣呢?这方面我还需要向各位RDI前辈多加学习才行。

2、把孩子的兴趣放在第一位
兴趣是互动和分享的前提,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乐趣,应及时调整活动内容或方法,不应勉强孩子进行。活动的设计要让孩子感觉是在做游戏而不是在上课。
杨教授提出孩子的“笑容”是一个衡量游戏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笑容代表孩子在享受游戏,乐意参与。如果孩子没有笑容,表情冷漠,请调整或更换活动。
而在实际操作中,家长包括老师都经常有一定程度的功利思想,急于看到孩子出现我们预期的目标行为。当绞尽脑汁设计的活动孩子竟然感到兴趣索然,设计者往往就先有了挫败感,于是想方设法也要让孩子参与游戏。这种勉强的结果造成是孩子的被动参与,带来不好的社交经验,比不参与的后果可能会更遭

3、重“质”不重“量”
由于倍感时间的紧迫性,家长常常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忘记最初设定的活动目标,把活动本身变成了目标:我今天要完成×个活动,训练时间要达到×个小时,孩子应该有×次的眼神交流和回馈等等。在这种单纯的追求训练数量的目标指引下,什么等待、延时、制造兴奋点、间接提示等等,统统都忘到爪哇国去了。一旦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家长自己的情绪问题反而先出现了,指令性语言大幅回升,脸色也越来越冷峻,甚至不惜使用强迫、斥责等强权手段,完全背离了DRI的宗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楼主| 发表于 2008-1-8 14:43:25 | 只看该作者

re:运动技能方面的提高前一段时间由于...

运动技能方面的提高

前一段时间由于对实际操作上和活动效果上的一些困惑,每天在家里的RDI训练变成了运动训练——纯粹的体力活,既不用动脑筋,还可以达到自己锻炼身体,孩子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一个多月下来,RDI活动原地踏步,运动能力却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

1.打羽毛球:
学会了打羽毛球,现在已经成功由原来的玩具球拍过渡为正规的儿童用羽毛球拍,随随便便地打几个回合不成问题,最多一次打了12个回合。
有家长看见小小和我打羽毛球时忍不住惊叹:“他都会打羽毛球啦?好厉害呀!打得好棒啊!”又问我是怎么教的,我虽然口头上说“这其实没有什么技巧,就是要坚持练习”,但心里也忍不住暗暗得意——无论如何也算是一次成功的案例吧,我也需要有成就感来抚平频繁的挫折带来的伤痛。

2.传接球:
传接球以前一直没有坚持系统的训练,因为小小不喜欢(能力不足)。经过这一个多月的练习,从传接一个球到轮流传接两个球(一个篮球,一个足球),从近距离到远距离,从站在平地上到站在平衡台上,每天传接球200个左右,手臂力量和动作调控能力都大大提高。
小小现在已经可以很自如的进行传接球运动了,甚至还可以用足球投进标准高度的篮框里(投篮球力量还不够)。
小家伙有时候故意把球往天花板上扔,我警告后不见成效,就改为罚做下蹲,扔一次做10个下蹲,而且要在平衡台上做。
小小开始不敢单独上下平衡台,我就找机会多让他练习。他每次传球不好我没接住,或我传过去的球他没接住时,就要自己下平衡台去捡回来,再自己站上去。这样不仅有很多上下平衡台的练习,也不敢随便乱扔球了,否则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练习中间,奖励吃砂糖桔,自己站在平衡台上剥皮,皮要放到勉强够得到的果盘里面。

3、推小车:
练习手臂力量和前庭觉。刚开始做这个运动时,小小只能走几步远就趴在地上。慢慢地可以连续走几米远,现在是从客厅的一边出发,绕着茶几转一圈到客厅的另一边,再沿过道走到书房,自己用力爬到沙发上,最后翻一个跟头再结束。每天可以做6次,每做完一次我自己气喘吁吁的,比小家伙还累,真是很好的减肥运动(可怜我本来就很瘦弱,多次增肥都不成功),同时也节省了坐在沙发上烤电暖气的电费。

4、蹲走:
这个运动是从毛咪妈妈那里学到的,就是蹲在地上左右脚交替向前走。看起来很简单,但也需要有一定的运动协调性和腿部力量。开始小小不愿意做,我就陪他一起做,做起来的确很累。小小现在能连续从客厅的一边走到另一边,再走回去。连做3趟,一趟大约有十来米。

5、接乒乓球:
练习手眼协调、视线追踪和动作调控。
将乒乓球扔在地上,弹起来后用手接住。分为左手扔左手接,右手扔右手接,左手扔右手接,右手扔左手接,每次分别练习20个。
然后是两人对扔对接,可以加入语言和认知练习,比如宣布:我要扔高(矮、轻、重、歪)一点,熟悉玩法后还可以说反话,比如要扔高一点时故意说“我要扔低一点”等,在适当的时机加入停顿、假动作等都可以增加活动的乐趣。
另外还需要更换不同重量、大小、弹性的球,如网球、橡胶球、小皮球等。

6、撑双杠
增强手臂力量。双手一边撑在桌子边上,一边撑在椅子扶手上,家长一定要注意扶好椅子,以免翻倒。事先根据孩子的能力预定一个目标,一边撑一边计数,看能坚持多久。

7、单脚站立
左右脚交替单脚站立,一边站立一边计数,尽量达到预定目标。

8、跳高
将呼啦圈的两端搁在两个小凳子上,隔一段距离将一根塑料管子搁在两个稍高的小凳子上,最后用一根橡皮筋绑在椅子上,自己牵着另一端控制高度。让孩子连续跳过不同的高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13:27:01 | 只看该作者

re:根据RDI训练要融入日常生活的介入原则,...

根据RDI训练要融入日常生活的介入原则,制定近期的非语言沟通项目;

非语言沟通(肢体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手势

1、日常生活中发指令时:
吃饭、刷牙、洗脸、睡觉、穿衣、洗手、停止、前进、后退、跳、蹲下(坐下)、过来

2、在超市购物时让孩子看指挥拿物品:
点头、摇头、微笑、鼓掌、伸大拇指、皱眉、撅嘴、指、摆手

3、陪孩子一起玩洋娃娃或玩偶时的动作模仿:
梳头、照镜子、洗脸、睡觉、喂饭

4、根据动作猜物品:
苹果、香蕉、桂圆、葡萄、西瓜、柠檬;
面条、生日蛋糕、瓜子、冰激凌;
帽子、手套、袜子、外套、套头毛衣、裤子、围巾、鞋子

5、根据动作猜字卡:
吃、喝、睡、跳、跑、踏、走、坐、蹲;
推、拉、摸、搓、拧、敲、拍、按、捏、撕、剪;
哭、笑、听、看、闻、舔、嚼、咂、吹;
甜、酸、苦、辣、烫;
高兴、难过、生气、害怕;
冷、热、累、困、痛、痒

6、猜动作:
跳绳、游泳、看书、写字、唱歌、跳舞、弹琴、做操、踢毽子、打羽毛球

7、猜图片:
兔子、青蛙、蝴蝶、老鼠、老虎、猴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发表于 2008-1-9 17:39:19 | 只看该作者

re:天啦!你的RDI真是学到家了!建议贴到《...

天啦!你的RDI真是学到家了!建议贴到《RDI游戏总动员》,那样看到的人会更多,大家都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发表于 2008-1-10 14:45:38 | 只看该作者

re:你是典型的思考派加行动派,在不声...

    你是典型的思考派加行动派,在不声不响中已经做了许多许多,从你这里,我学到了很多,真的要谢谢你!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15:02:02 | 只看该作者

re:多谢顺子妈妈和毛咪妈妈的鼓励,没有大家的...

多谢顺子妈妈和毛咪妈妈的鼓励,没有大家的相互支持,我很难达到现在的平和心态。
只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共勉!

另外,我是典型的光说不练型,别看我好像想了很多花招,在实际操作时用得却不多——和孩子相处时大脑常常一片空白,平时想得好好的步骤都忘得精光!
唉,还是脑子不够用啊!
所以有什么闪念时就赶快抓紧时间整理下来,也可以慢慢的积少成多了。所谓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生活中的RDI——吃水果

1、征求孩子的意见:你要吃什么水果?
家长做剥香蕉、削苹果、剥桔子等动作,孩子判断并选择。孩子能力提高后,也可以让他自己演示动作。
2、让孩子帮家人拿水果
通过肢体语言配合少量语言提示,也可以故意选家里没有,或不当季的水果,教孩子正确的表达。
3、吃水果前示意孩子伸出双手,家长对脏手做出夸张的表情(皱眉、咧嘴、偏头斜视,且嘴里发出不屑的啧啧声),并用动作提示孩子去洗手
4、吃水果时发口令(把苹果切成小块,可以多次练习):“谁要吃苹果?”“想吃苹果的请举手!” (注意语气的煽动性)“看谁先举手!1——2~~3!” (注意变化声调高低和节奏快慢的不确定性,制造紧张刺激的气氛)
5、让孩子给家人喂水果:
家长用手指、努嘴、歪头等动作提示孩子应该给谁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17:06:54 | 只看该作者

re:[B]眼神追踪——我的目光有奖品[/B]...

眼神追踪——我的目光有奖品

活动方法:
家长和孩子隔着小桌子相对而坐,将两个小物品相隔一段距离摆放在桌子上。指挥者发出口令后,眼睛看着哪一边的物品,两个人就要争先去抢,谁先抢到谁就是胜利者。

活动要点:
1、刚开始玩这个游戏时,两个小物品的距离要离得远一些,眼神的注视方向要辅助以头部的转动,以降低孩子判断的难度。
2、不能直接将奖品或强化物作为游戏的道具,否则孩子的注意力大部分会被吸引到物品上面,而难以关注对方的指令和眼神。
3、发口令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如慢数、快数,停顿数、连续数,顺数、倒数,大声数、悄声数,声调延长、声调干脆,汉语数、英语数,做手势等),伺机延时、中断、等待、制造意外等,这是主要的乐趣来源。
4、在孩子稍有分心的时候打破规律,如加快发指令的速度,或控制竞赛的输赢(适当地让孩子输几次),都可以抓回孩子的注意力。
5、游戏的时机放在运动之后,需要补充一些能量的时候,选取孩子比较喜欢的小零食作为游戏胜利一方的奖励。

活动过程记录:

刚开始游戏时,为了引诱小小上钩,我错误的把他喜欢吃的旺仔小馒头作为道具,结果小家伙的注意力全都在小馒头上,根本不看我,只要一发口令,他就随便抓起一个放进嘴里。连续几次都是如此!活动以失败告终。
我把小馒头收起来,四处打量一下,随便拿了两块橡皮做道具,宣布先抢到橡皮的就奖励一颗小馒头。下面是活动过程的记录。

示范:我先充当指挥者,我缓慢的发出口令:1——2——3!然后看向左边的橡皮,并停顿了1-2秒钟,见小小迟疑着没有动,我就伸手去抓了左边的橡皮在手里。小小马上伸手把右边的橡皮抓到自己手里。——根本没有明白游戏的规则和要点。

辅助:讲解一番后,又进行了第二次尝试。这次我发指令的时候,小小根本就没有关注我的眼光在哪里,他的目光一直都在橡皮上,而且事先就自己锁定了一个目标。当我数出3后,就飞快的抢到自己手里。我故意夸张着把头转向反方向,看着橡皮定住不动,大声说:“不对不对,你看我看的是那边呀。”小小两次不成功,有点不不耐烦了,开始哼哼唧唧的。

初步成功:再次强调必须要看我的眼睛后,小小终于开始看我了,我发出指令后,看向橡皮时伴随了轻微的头部转动,并故意迟疑让小小先抓到橡皮。“哇,你嬴了!你好棒啊!”小小也高兴得眉开眼笑的,满足地吃一颗奖励的小馒头

接下来的几次去掉了头部转动的提示,小小都成功完成,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哼,我还有招数没使出来呢,兵不厌诈嘛,呵呵。

改变:看小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有点心不在焉的时候,我一改前几次缓慢的风格,飞快地连续数出123!并抢先把橡皮抓到自己手里,“这次我嬴了,谁让你开小差的。”我夸张地嚼起小馒头来,把小小给馋的!
疑兵之计:眼看着小小玩的越来越熟练了,N次之后,我开始换招数了:1、发指令的过程中一直看着左边,最后数出3的时候却转向右边;2、发指令时看看左边,然后又缓慢地转向右边,两边来回转动;3、眼神在两块橡皮之间快速转移;4、用余光瞟到小小的眼神看着一边时,我就故意看另一边。
小小的眼神就几乎全部在我的脸部和橡皮之间来回游走。开始发指令之前我故意停顿…1…2…小小紧张地注视我,手伸了一半出来。我用手势示意手要放好,然后重复2…延时5秒,突然做个假动作,手突然伸出一半又迅速地放回原位,然后大笑。小小先是一愣,接着也开心地笑起来。

第N+1次:小小主动说:“妈妈,我想指挥!”[em06]...[em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发表于 2008-1-14 17:19:20 | 只看该作者

re:楼主写的东西太棒了,我已经全部打印下来。...

楼主写的东西太棒了,我已经全部打印下来。十分感谢!十分景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7:26:29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鼓励,小瑜妈妈太过奖了。我坚信每个妈...

谢谢鼓励,小瑜妈妈太过奖了。我坚信每个妈妈和爸爸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小小的“数字化生活”

如今是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是个很流行的词语,小小的生活是怎么实现数字化的呢?

“昨天做了200个传接球,今天要做199个”“路灯都亮了。六点钟灯亮…五点五十九灯亮”。——小小迷恋数字,总是在数字上大做文章。对于钟,是早就会看了,即使没有小刻度也能精确到分钟。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可以断定他并没有留意到底是什么时间或一定要做多少个传接球,仅仅是自己在玩他的数字游戏而已,沉迷其中自得其乐。

稍稍思考一下,我突然惊讶的发现,任何事情在小小那里都可以和数字扯上联系。

早上上学:曾经早一分钟都不愿意出门:“还没有到7点半,太早了。”稍过几分钟又会着急:“今天都迟到了。”
放学后,曾经的刻板语言:“明天星期二,明天要上学。后天星期三,大后天星期四,大大后天…”
吃饭:吃到一半时,通常都会根据每个人吃饭的快慢及碗里剩饭得多少预测一下名次,并用手势做出来:“婆婆第一名,爸爸第二名…”还经常抗议“我不想得最后一名”。
弹电子琴:必定要事先确定今天弹×首曲子,然后调节节奏、音色、速度,无一不和数字有关;
打羽毛球:“22个才打破记录,打21个是平的(平了记录)”。边打边数,打得好时会高兴地说“这次打了11个”,打得不好时着急“才打了2个!我是怎么搞的?”一个都没有接到时更是受挫,硬要说打了1个,自己还喃喃自语“打了0个要说成1个”,以此求得心理安慰。
传接球:我让他自己边做边数,中间还有两三次停下来问他“还有多少个没做呀?”他总是思考几秒钟就说出了正确答案。还差十几个时,或许是不想被我再测试,他干脆开始倒数起来“19、18…”呵呵,我可没有被他的小花招拦住,照样停下来问:“已经做了多少个了呢?我都不知道了,你知不知道啊?”小小只好又老老实实地心算一次。
做下蹲:我规定在平衡台上做的话就可以减半,小小每次就会反复念叨“在地上做40个,在平衡台上做20个”
推小车:小小有时会讨价还价“今天只推5次”,得到我的否定后,经常反复说的是“妈妈推5次,爸爸推最后一次。”
至于其它的活动,如我的目光有奖品、踩脚等发指令时也都和数字密切相关,十点半,数字心脏病,空当接龙(电脑游戏)更是全部以数字为主!

我的天,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原来在小小的眼里,生活几乎都是用数字串连起来的呀!

刚才小儿放学回家,一进门就直奔电脑:“可以玩电脑了,因为今天是星期五!”我提示:“玩一个小时啊,自己来看时间。”噔噔噔跑到客厅看钟:“五点玩到六点,再吃饭。”稍停又继续他的数字游戏:“玩到五点五十九就吃饭!”——真是哭笑不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6:44:56 | 只看该作者

re:[B]听指令指五官[/B](身体部位)...

听指令指五官(身体部位)

两人面对面坐着,一人用左手握住对方的手(掌心向上),用右手轻拍掌心的同时发出指令(五官或身体部位),对方要根据指令迅速地用另一只手指出来。

以前做这个活动时的目的是教认知,让孩子熟悉自己的五官及身体部位,现在的目的是互动和眼神交流,能用到的技巧不多,仅仅是发指令时制造一点气氛。
玩了一会儿后,,小小要求他来指挥。指挥了几次后,他开始把两个部位一起说出来,我就指了这里又指那里。小家伙兴奋起来,一脸坏笑地连续说了好几个,我抗议:“说得太多了,一次说一个就可以了。重来重来!”小家伙还是我行我素连着瞎说一气,我就提条件:“一个只能说两个。”并要求用“先…后…”的句型说出来。果然小小就说道:“先摸耳朵,再摸眉毛。”我照做后,他又来一句: “一边摸手,一边摸裤子。” …哈,句型还有创新呢!我继续执行。小小:“先摸鼻子,后摸手,再摸嘴巴!”[em05]

后来我突发奇想,和小小约定用五官和身体部位的动作来执行指令,相信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加很多乐趣。具体动作如下:
眼睛——眨眨眼,眉毛——皱皱眉,鼻子——抽抽鼻子,嘴——咂咂嘴,牙齿——咧嘴露出牙齿,舌头——伸出舌头或做舔的动作,脸——鼓起腮帮子,头——点头或摇头,脖子——转动脖子,手——拍手,手腕——转动手腕,胳膊——举起胳膊,肩——耸耸肩,脚——跺跺脚,腿——抬腿,膝盖——蹲一下,屁股——扭扭屁股,腰——弯弯腰或转动腰肢。

小小自己马上就总结出来了:“只有耳朵和头发要用手摸。”[em05][em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2 00:3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