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9-4-28 13:13: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转一个 今天上学怎样?”“好啊!” 社交分享语言和指令式语言 山姆刚从学校回来,妈妈很渴望知道他这一天在学校过得怎样,可是,他们的对话并没有走多远。 “今天上学怎样?” “好啊” “今天都做些什么了?” “没做什么” “休息得怎样呢?” “好” 说着在他妈妈面前冲过,挂起他的夹克,然后跑去看电视了。 山姆,是一个11岁,有着10级阅读理解和词汇量的自闭症孩子。 在自闭症的一个极端,孩子完全没有语言,父母焦急地期待着孩子开口说话的一刻,孩子说出的任何一个字都能让父母兴奋不已;在另一个极端,一些自闭症孩子总是说个不停,重复地讲述着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和问题;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象山姆一样,尽管有不错的语言能力,可是却很难和他们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为什么会如此困难呢? 语言是交流的一个子集 事实是,口语只是我们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对于自闭症患者而言,核心的问题如社会参照、社会协调等障碍很自然地从非语言行为扩展到语言的使用上,形成自闭症的语言问题。而正常的孩子在他们学会说话之前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参照和协调能力,在学习说话之前他们能够使用非语言的方式对情感和经验等信息进行分享,在他们学习说话的过程中,这种能力也被扩展到他们对语言的使用中。 自闭症孩子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他们在学说话之前没有学会参照和协调,他们学会说话仅仅是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自闭症症的底层问题而已,然而,对于相信语言是一个正常发展里程碑的家长来说,看到孩子学会说话(不管是否通过传统的语言治疗)确实是一分安慰。 语言的作用 不可否认“指令性”的语言对于自闭症人士而言当然是重要的,他们能够“社交正确”地使用语言(丛简单的“请”“谢谢”到学校或工作环境下使用的功能语言),他们能够提出请求、发问或对事物做详细的说明,所有这些都是语言的重要功能,即是是正常人也是需要的。但是,自闭症患者对于语言的使用大部分或者完全失去了对于正常人来说很重要的情感分享成分,这种局限是“情感共享”这个基础障碍在语言层面上的表现。 如果你曾经和一个高语言功能的自闭症孩子进行对话,见识过这些孩子如何完全不顾旁人的不适、无聊和暗示而一直谈论一些牛头不对马嘴的话题,或者体会过让一个自闭症患者集中注意力和你维持一段协调的对话是多么的困难的话,你就会明白“语言”是怎样变成经验共享的重大障碍的。一旦缺乏情感共享或协调的欲望,对话便会变得狭窄、无聊和一边倒(要么他顾着他说,要么你顾着你说)。 什么是社交分享式的语言 那么我们是怎样利用语言来进行情感分享的呢?事实上,正常的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法,例如: 直接提起共同经历的事情(“记得上回我们安装那张桌子时多快吗?还有那勺子掉地上了。”)发出惊叹(“看!好大一只蜘蛛!”) 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评论(“Milsteletoe喜欢玩蝉”) 表示赞扬(“你的新宠物很可爱!”) 谈论自己的事情(“我很兴奋!”“今天玩得真高兴!”) 我们把这些称为“社交分享式”的语言,社交分享式的交流是用语言或非语言方式分享我们内心感受的交流方式,这种语言通常是没有期待什么特定回答的,只在于引起注意和情感共享。对于非自闭症儿童而言,这种交流方式的学习是非常自然的,而自闭症儿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却几乎排他性地只学了指令性的目的的语言。事实上,一份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使用社交分享式语言的时间不到1%,相对于其他发育迟缓的儿童社交分享式语言的使用率达33%的情况,对比相当明显。 什么是指令式语言 自闭症儿童使用的是指令式语言:提出请求、提出问题、发出命令等所有用于指令性目的的语言。研究指出,这种缺乏社交分享语言的形成与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和语言能力无关,这种现象实际上是自闭症儿童“思维”问题的一种反映,因为我们的思想决定了我们的语言。反过来说,自闭症儿童的语言也放映了他们的思维问题。 社交分享式交流的使用是有它的意图的,社交分享式语言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互动——和分享对象一起分享活动、情绪、知觉、想法、感觉、意见、参照和信仰,它的目的是为了相互交换意见,而且需要真正的相互好奇心作为内在驱动的,因此社交分享式的语言远不只是语句结构,我们并不能告诉一个自闭症患者什么是社交分享式语言,然后在他们适当地使用了这种语言后给他们一些奖励,这样做就像让一个严重阅读障碍的孩子去假装阅读一样残酷。 为什么社交分享式的语言至关重要 当自闭症孩子受困于指令式语言,或者只是被教会如何使用一些刻板的社交礼貌用语,这些孩子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同时被改变,使得孩子无法明白体会到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的互动获得的许多许多,它还限制了自闭症孩子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关系,还限制了他们在有效掌控动态系统的能力,而动态系统是正常儿童习得灵活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 训练提示 因为RDI关心的是自闭症长远目标和核心缺陷,我们认为首先要为社交分享型交流打好基础,这必须从第一级第一阶段——情绪共享开始。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孩子对于交流和扩展交流方式的渴望,我们建议: 在训练时间和日常生活中增加非语言交流成分; 通过你的表情、声音和动作创建“对比效应”,通过夸张与平淡的对比,让孩子比较容易关注到交流中最有意义的元素 减少主动发起对话或提示进行交流的次数。弄清楚你主动发问、发指令或提示孩子作出一个响应的频率,我们建议家长先把自己的指令语言减少到20%以下 增加家长自己的社交分享式语言的使用,我们建议80%的时间使用社交分享式语言强调“交流”比“语言”更重要 接着上一期的话题,我们继续讨论社交分享型交流的重要性。 很高兴经常可以从RDI的最前线――在线交流中得到反馈,最近的一次交流中,一个家长说“最近我们决定试一下使用陈述型的语言来和小孩交流(而不像以前那样提很多问题)。我们对结果感到十分惊喜,我们发现孩子对于陈述性的语句的响应确实要比对问句的响应要多。我们因被孩子忽略无视的沮丧感也因此降低了。” 在RDI中,我们鼓励家长80%时间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20%可以使用指令性语言,包括训练时间和日常生活时间,主要有三个重要的目的: 1)为孩子树立榜样; 2)增强前额皮质的执行功能; 3)鼓励互动交流; 下面逐条来说明一下: 1.树立社交分享型交流地榜样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们这些“正常”的家长在与自闭症儿童进行对话时往往过多地使用了指令性语言。大家可以自测一下,想想你向小孩发问或者发命令的频率,你会发现出奇的高!如果我们希望小孩更多地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那么首先我们自己要先多用,给孩子做个榜样。 (我们不能狭隘地把“榜样”理解为一些“显而易见”的行为,小孩子的模返能力真的是很强的,对于很多我们不以为然的细节习惯,都可能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包括语言、行为甚至性格,不要低估了自己的影响力,为了孩子,尽快改掉自己的坏习惯,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吧。--飞飞爸) 我们认为以8/2原则来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和指令型语言是比较健康合理地,询问、请求、命令等指令型语言固然有其使用的必要性,而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广泛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的环境。 经验分享:请求他人分享观点、感觉和意见,分享、说明、讲述、示范 调节和修补:尝试通过自我的或者相互的交流提高协调性 好奇心:表达一种好奇心 参照:在困惑的时候参照别人的情绪反应 Allying:strengtheningemotionalbonds(the'we-go'). Celebrating,encouraging,bonding,empathizing,commiserating. Co-creating,joking. (这一句不懂译,大家自己看吧) 期待:计划未来、预演 反思:反思过去的经验 (上面列举的是一些社交分享型语言的具体分类,我们期待孩子最后懂得真正地发至内心地使用这样的语言,但是首先我们自己要多用,原文列出这些类型,我想来想去好像都译得都不是很准确,建议大家还是自己去看看原文吧吧--飞飞爸) 2.强化前额皮质的执行功能 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有共同的信息处理紊乱问题,他们缺乏整合大脑“情感部分”(边缘系统)和“执行中心部分”(前额皮质)信息的能力。不管孩子有怎样的并发现象,不管孩子的功能有多高,这种信息处理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大脑迅速地进入“信息过载”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自闭症儿童总是倾向于限制变化而建立一个静态的系统。这种拒绝“动态系统”的来降低自身焦虑的倾向,对于自闭症孩子的交流、社交功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性、适应性、情感发展和执行功能都有重大的影响。 最近一份研究显示,社交分享型的交流能够刺激大脑前额皮质,而指令型语言不会。可以测试一下你自己有没有这种感觉,假设我们正在看一幅农场的图画,有马、驴子、山羊和鸭子,想象一下以下两句话哪一句更能让你产生联想:1)指着驴子说“这是什么动物?”;2)指着驴子说“哦,好胖一只驴子!它好像在笑诶!” 我们从多年的康复研究中了解到,受损的或未充分发育的大脑区域是可以通过治疗得到强化的,RDI的目标就是刺激和强化大脑情感部分和执行中心部分的回路,建议使用更多的社交分享型语言已经成为RDI2.0的一个核心内容。 3.鼓励互动交流 通过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是“邀请”(而不是命令或要求)孩子进行互动交流。提出预设正确答案的问题、请求、提供选择、命令会给孩子造成压力,这些语言是指令型的而不是社交分享型的。 在最近一次网上消息板上,一个家长提供了很好的实例:“读完上一期关于社交分享型和社交工具型语言的文章后,我们决定试一下。我们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得到的反应比起不断向他发问要更快更多,我们觉得很惊喜! 例如,我看到孩子的身上有一些棕色的油漆,往常,我可能会问“你身上那些是棕色油漆吗?“”是怎么弄到的?“,我很可能需要重复问一次,然后可能得到一个不冷不热的简单回复,今天我换了个说法”我看到你身上好像有些棕色的油漆“”我觉得很奇怪是怎么弄到的?“,孩子立刻生动地开始解释他是怎样在课室里突然撞到棕色油漆然后把衣服弄脏的” (对于文章中引用到部分家长很正面很立杆见影的效果,我觉得不必过分夸大,具体情况不同,我相信也不是每个孩子一听到社交分享式的语言就会马上变了样似的,事情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关键的是要从根本上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更多地使用社交分享型的语言,更多地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是如何对孩子产生影响的,然后持之以恒,改变我们的语言习惯--飞飞爸) 注意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的意图是“邀请”孩子参加互动。有一个家长曾经在在线交流中提到了如何利用社交分享型语言来“提取答案”,例如想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怎样。经验分享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活动,RDI的一项原则是做一些与发展水平想适应的活动,如果孩子对于分享他在学校的情况不感兴趣,那么很可能这个话题并不适合孩子。所有孩子,包括正常的孩子,他们都会分享属于他们发展级别的事物。在最初的级别,孩子能够分享多种的“元主题”如:即时的感情、怪脸、运动或者协调活动,我们越多地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我们就越自然地聚焦于情绪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