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际关系漫谈之四(答疑篇)
呵呵,我来个答疑篇。试着答一答。满意不满意由你们说了算啊。
To 牙牙乐:
你的优秀的家人在布满“地雷”的单位工作,呵呵,安全第一。不过也不用紧张,地雷只要不去引爆,本身威胁不大。我随便说点感受吧。在这样的单位,首先是否应该把可能的地雷探出来以便心里有底呢?应该是的吧。
探雷的好方式是设法结交一位友善的略年长的女同事,最好是那种办公室工作的,眼界开阔,掌握的情况比较多,用适当的方式和她关系处好。当然你也不能直接了当地去问她“哎,小A什么背景?小B的老爹是干啥的?”要自然点。比如,一起吃饭的时候,貌似不经意地提到“昨天我看到小A搭一辆好车来上班的呢。那是她爸吗?她爸干什么的呀?”诸如此类。
其实年轻的地雷未必是难相处的,比较麻烦的往往是较年长的、业务水平不咋地、拈轻怕重的那种地雷。还不便招惹他们。或许需要用点小小的代价,时不时地把彼此的关系保温一下。出差回来的小礼物、特产之类,记得给地雷带一份,不必做得太特意,放松自然点。关键是让对方体会到你的一点“向心力”,一点心理优越感,差不多就行了。哪怕去超市随手买一包产自新疆的特产(比如圣女果干),放在地雷办公桌上,轻松地说“我老公去新疆出差带回来的,给你尝尝”。谁知道你老公到底出差了没?随便说罢了。就是为了有个自然点的说头而已。并且,一包圣女果干如果不是出差千里之外带回来的还算有点特别之外,算什么玩意儿啊?
To Xiaolian:
难为你还逐条辨析我的帖子。都是随便写的,哪里经得起你这么开放性的思维和推敲啊,呵呵。以那个举办活动的例子来说,得看具体情况的。比如活动的大方向,一般如果是领导定下来的话,就不要多嚷嚷。领导觉得安排个两天就够了,一帮人一定要觉得四天才过瘾,这种热闹就甭去凑了吧。但是具体的一些安排细节,比如晚餐是自助还是围桌,这种安排如果有意见,提出来也无妨,领导不会关心这么细致的安排。
那个A和B审核的例子,如果更高一级的领导B吩咐不用通过A了,肯定有B这么说的理由,一般来说就照办吧。----这种都是要看情境的,没法在这里泛论。
那个用餐对象的例子,没那么绝对,我前面就说了嘛,特意回避也不需要,别时常粘一块就行了。自然点。 ---这也是个举例,没法这么细究的。
To 燕原:
关于如何教孩子变通,的确是个问题。我先说个自己的小事情。我们单位有个女同事,有个女儿6、7岁,学钢琴的。本来妈妈给她买的教材都是某个版本的,花花绿绿的还带演示光盘,贵一点。到后面的一册,她妈妈觉得没必要买那个版本,就买了一个简装版。这下女儿不高兴了,觉得妈妈说话不算数,买个这么差的版本给她。她妈妈找不出好的理由去说服,勉强说“这个版本虽然不花花绿绿,但都是绿色的字体,对眼睛有好处”。这个理由女儿也不满意。所以这个妈妈就向我请教。
对这个具体的例子,我给同事的建议是,不妨告诉你女儿,教材有好多种,那种花花绿绿的版本,是给琴弹得还不够好的孩子用的,他们还需要看示范光盘呢;你现在长大了,琴又弹得这么好,根本用不着那么小儿科的书了。而且这个版本还省下好多钱,可以给你买别的东西啊。----这个理由她女儿坦然接受。因为女儿好强,说她琴弹得这么好,很受用,不好意思再纠缠了。
或许这个例子不太说明如何让AS变通。我是想说这种需要就事论事分析的,要说有个解决框架,还真不容易。先把问题再细化一下,先谈计划的变通吧。也就说,假如一开始给孩子确定了一个计划,那么如果改变了,怎么让他接受。
我想是否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都是我从项目管理的工作实践“移植”的,或许有参考价值。一个是“风险意识”、一个是“计划优先级”。
所谓风险意识,是指我们对计划要做的任何事情,都要有个风险的考虑。先预估风险,然后考虑好规避风险的策略,还要有风险万一发生时的应急策略。用这个思路去看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有好处的。比如我们计划明天要上火车站,交通工具可以出租车、可以是公交车。如果你一门心思就打算出租车了,预留半个小时出门,结果一旦打不着车,就可能歇菜(特别是那种五一、十一的日子)。有风险意识的话,多提前点时间出门,并且在公交车站等出租车,到某个时间点万一没有出租车可打,马上改乘公交车。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和孩子练习这样的思维方式。比如原先计划要做一件事情,和他先说好,“或许不一定能按计划执行哦”。到时候如果要改变计划,可以视作一个原计划不能如期执行的例外来对待。
所谓“计划优先级”,是指在平日里和孩子多探讨事情优先级的意识。比如我们作为金融应用系统研发的单位,第一优先是投产环境的问题解决、第二优先是投产前版本测试的问题解决、第三优先是系统测试版本的问题解决、第四优先是集成测试版本的问题解决、最后优先才是研发中的版本工作。原先的研发计划订得再详细,万一有前面更优先的事件出现,一定得要按照规定的优先级来做时间管理。
那么同样地,在生活中也可以给孩子确立一些优先级的概念。比如人身安全第一优先,生病了要上医院比什么都重要;比如家里有急事出现,应该比预先的夏令营计划要优先。等等。多经历几次变更,或许慢慢会让孩子适应这种计划的调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