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又回看了新家长十步连环坑中,DU贴276...
又回看了新家长十步连环坑中,DU贴276的回复,觉得需要贴过来方便!
转:
插播:这一楼写给想做DTT,正在学习DTT、想系统科学干预的新家长。否则请绕道。
先介绍DTT,摘自 时大人 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a1c6e75e01016ufb.html#page=9
插播这一楼的背景,是方老师的帖子
两位老师讲强化辅助以及DTT的操作。这个讲座已经是第三次讲,对她们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但即使如此,她们还是静心准备,我看到她们每个例子都是标注过的,可以清楚看到课题分解的轨迹,以及如何辅助,以及对应辅助或者独立完成所需要给予的强化。
家长们踊跃上来操作。休息的空隙,家长们告诉我,原本看着这些操作是很简单的,但是自己操作的时候却是手忙脚乱,而且不是没有及时辅助,就是辅助过度。强化的时候把握不好度,并且强化的手段比较单一。最难的是区别强化,家长操作起来确实是有难度。
大家对一定要按操作流程来进行DTT操作总是有疑惑,我很理解。去年我出去学习的时候,也总是想越轨,但总是被严格又火眼金睛的老师发现,其他同学也都作案不成。后来老师们一再强调,这样的操作方法是多少年来经过数据的记录并研究后证明是有效的,要求大家必须这样去操作。
去年培训回来,我们重抓以琳的DTT操作,要求规范化操作,老师们都苦练如何发指令、如何辅助、如何强化,看似简单看似早就会了的DTT,可是真的要求按规范化去操作,并且加上课题的分解和辅助要绝对合适,真的不是容易的事。
周末随机翻了几个新人帖,发现一些新家长对DTT的态度很不明确。不屑、不想、不愿、不会做的太多。
常见问题:
要不要DTT?要!必须!
要不要家长亲自学习操作?必须!
要不要按流程操作?是的。
DTT就是ABA吗?不是。
可以绕过DTT直接学ABA的其他技术吗?绝对不可以。
DTT有刻板的副作用吗?没有。
做不了DTT怎么办?是你没学会,洗洗睡吧。
自己做不对怎么办?看书、上论坛、去机构观摩。
更详细的解释,以下发言,均摘自以琳论坛:
朱老师发言(略有删节):
DTT是ABA理论下的一种训练模式,它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五个部分:1)前导刺激物, 例如图片或实物;2)指令;3)行为,也就是训练孩子的目标行为;4)强化物;5)回合间隔。
举个DTT的训练实例,如命名水果图片,一个DTT的回合包括:1)给孩子看一个水果图片, 2)指令:这是什么?,3)孩子回答“苹果”——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入辅助,并且慢慢淡化辅助;4)夸讲和强化物:“对了,这是苹果”,然后给强化物;5)回合间隔,孩子消耗强化物(可以是食物或者是玩具),家长准备下一个图片;
一个DTT的训练项目应该做多少次,理论中是没有提及这个数字的。DTT的优势在于,每一个回合只训练一个小项目(一个简单行为),一个DTT的回合可以在2-3秒之内完成,因此它可以进行多次的重复回合;同时,孩子要掌握一个新的知识或技能,多次重复的练习是必要的。在使用中,10次渐渐成为一个标准数字,这是经验谈,也说明了大部分DTT的人总结出来:10个回合左右的训练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所谓比较理想的效果是指1)训练能取得进展;2)孩子不会因为觉得不断重复的训练而觉得太烦。
在训练中,我们要保持孩子80%以上的正确率。这个正确率是怎么保持的?当然不是靠孩子,而是靠训练师的辅助。一个有经验的训练师,会提供最适当的辅助,既保证孩子能学,同时又避免孩子在训练中出错,然后在保持正确率的基础上慢慢地淡出辅助,直到孩子自己能独立达到这个正确率。事实上,一个有经验的训练师,可以在训练中达到更高的正确率。高的正确率,既保证了孩子能学习,也保证了孩子能接触到更多的强化机会。
纠错过程在训练中是必要的。但我们要尽可能地使用辅助,而不是纠错过程。如果一个训练过程里,纠错程序使用超过20%的回合,训练师就要好好思考怎么样改善自己的辅助过程了。
孩子在训练中的逃避行为。孩子在训练中的逃避行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不能正确做每个回合,于是接触强化物的机会明显减少,从而动力不足;二是孩子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这个指令,而训练师的辅助又没有跟上,孩子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逃避;三是孩子没有养成做DTT的习惯(这个和训练师的经验以及与孩子的互动有很大的关系),从而想要离开桌面训练。
大部分的人觉得DTT很枯燥和机械,说实话,这个真的和训练者的个人能力有关,而与DTT没有关系,与孩子听不听话也没有关系。试想想,有谁规定了玩乐就一定是要跑来跑去的呢?很多桌面游戏也可以让孩子玩上几个小时,是不是?关键在于乐趣在哪里,怎么样让孩子感觉到坐在这里和这个人互动是好玩的事。
我的理解:新家长学了之后,在家做不下去,往往是因为:流程不完整、回合数不够、撤辅助太快、项目太难、自己太无趣。
总之:没学会!
秋爸爸发言:不一定非在桌面才是ABA,但是桌面的回合教学法,是ABA最精华最浓缩最精彩的技术实践,短短的一个回合操作中,就涉及到行为矫正技术的各个要点环节,做好它,在其他环境下在日常中,应用ABA自然会更得心应手。
我的理解:新家长不要觉得DTT短,短不等于做好!
Stoneg1201发言:
第一,回合试验教学技术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缺陷性行为而开发的成体系的教学技术。这套教学技术是定式的,按照特定程序进行的。不管训练什么项目(当然是适合这个套路的项目),程序上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个体的儿童,选择什么样的项目,哪些项目进行回合试验教学,或者从回合试验教学的哪个阶段开始回合试验教学,是因人而异的。前者需要对技术程序熟悉,后者需要对儿童进行个别评估,大家在讨论时分不清楚这个区别,很容易各说各话。
我的理解:新家长去学习,首先得要学会DTT的程序。很难。再结合项目选择,更难。练习是明白的唯一路径。
第二,即使进行回合试验教学,在我走过的全国多家机构中,连基本的程序范式做的象模象样的都不多,更不用提具体的教学细节了。举个例子来说,很多人在回合试验教学里没有执行错误矫正程序,辅助也是乱七八糟,凭着主观印象乱上。
我的理解:新家长总以为辅助容易、辅助得对!其实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新家长最大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
第三,从执行策略上看,很多人进行回合试验教学忽略了两个法宝级的策略,搞的训练中的问题多多:其一,没有利用行为动量原理及时穿插维持项目;其二,没有及时评估和调整强化物的效能。前者在吸引儿童注意和兴趣,保持高度配合方面至关重要;后者则是维持对学习项目兴趣的根本保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者除了呈现的物质等成分以外,还包括操作者自身的表情和语态、内容等传递关系的成分。如果操作者注意到这两个策略并灵活应用,可以说,国内训练中90%以上的问题都可以避免。
第四,回合试验教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要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成功率。这是指的在整体的训练互动中,被辅导者的成功率要保持在80%左右的成功率,这基本上是对学习项目进阶的一个要求。对学习项目很难保证每次训练都达到80%的成功率,那么靠什么维持高成功率?那就是穿插维持项目。注意,这里是穿插,而不是转换,更不是转换到另一个学习项目。对于穿插的维持项目要进行间歇强化,对于学习项目,要进行连续强化,这也是不同。
对不起,楼主水平有限,云雾中。。。
第五,对于学习项目,每小节10次试验(可能多于10个回合)是定式。如果有天才儿童,一学就会,那么在摸底的时候就能测出来,所以,耽误不了他的时间。从我的经验来看,多数儿童不是因为会了才逃避,而是因为做不到才逃避。如果因为做不到而出现逃避的问题行为,则缩短训练次数,不仅教不会他,还会强化他的问题行为。这个时候,坚持对于他也是一种学习。
我的理解:新家长不要主观觉得一学就会、那是幻觉。能不能通过自有"考试"说了算。考不过的,练吧。尤其是:回家也别幻觉,那是偷懒。
第六,ABA还有很多教学技术和策略用来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缺陷性行为,回合试验教学只是其中之一。但我个人的经验,回合试验教学是孤独症领域ABA操作的基本功,就像我小时侯读到的要想成为画家先得画好鸡蛋那个故事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很多人是自己做不好回合试验教学转而投向其它技术,并反过来批评回合试验教学技术,对于这一部分人,我很怀疑他用别的技术的质量。
我的理解:新家长别犹豫学DTT的,别学ABA了,干脆别训练了。没有基础就没有灵活。
第七,不要把所有的教学都搞成回合式。比如穿衣服,洗手,刷牙,比如游戏,运动等等,这些都不适合回合式的套路。回合式的套路也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要求。因此,对于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回合试验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但显然还应该结合其他ABA教学技术。
我的理解:新家长不要看了七就想"限制",进而逃避DTT。做好DTT再谈其他吧!
话说完了,做不做后果自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