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怎么没有年味了?...
怎么没有年味了?
我的童年时光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的我家里非常穷,更盼望,更期待的就是过年,腊月一到,年的氛围一天比一天浓郁,大人在忙碌着,小孩在憧憬着,贴年画、吹气球,扎灯笼、买鞭炮、备年货,除夕夜晚虽然没有“春晚”的直播(那时没有电视),但小朋友们拎着灯笼、放着鞭炮东走西串,其乐融融,第二天拜年,一角,二角,五角的压岁钱也让我们兴奋好几天。我们老家过年特别重祭祀,从我上初中开始,每年过年都是我拿着家里做好的祭祀品领着弟弟妹妹,上村里和村外两座庙去祭祀菩萨和财神,除了把供品放在神龛上,还要对各路菩萨一一朝拜,上香,点燃蜡烛,烧草纸,最后放一串鞭炮,等庙里祭祀朝拜完后,再在家里按照在庙里朝拜的程序,一一完成各种祭祀礼仪,放完鞭炮就宣布开始过年,大家围坐一起吃年夜饭了,这时平时吃不上的肉啊,鱼啊,都能在这一天非常难得地吃上.年三十那天,家中的对联和年画都是我用米汤刷好张贴,每次都需要用长木梯爬到很高的地方刷,那个时候总觉得只要贴上几副对联,再张贴好花花绿绿的年画,再破烂的屋子都觉得亮堂了不少.我特别留恋当年父亲给全村人写对联的场景,感觉那时的年味真的很浓,村里人把咱寒酸的家围得水泄不通,可惜伊人不在,他写的一手好字一个都没有遗传到我们几个儿女身上.
岁月如梭,转眼要奔四了,对年的憧憬荡然无存。我想可能是我年纪大了,但我看现在的孩子对年也基本没有兴趣。我小时侯也曾经怕放鞭炮,但自从我到了12岁后,家里所有需要放鞭炮的活都是我放,甚至大年初一开门大吉的鞭炮都是我负责放.初一凌晨5点左右我会放一卷特别大的鞭炮,等大鞭炮放完后才能开大门,所谓图个吉利,叫开门大吉,但现在到了城里年味真的越来越淡了.儿子都不敢听鞭炮,我也不怎么买鞭炮了.曾经的南京过年一点声音都没有,那时竟然禁放鞭炮,就更少了年味.
现在哪里能找到年味,除了“别有用心”的商家以外,谁对这年更热心?您信不信,只要去大超市,大商场,那年味真的很浓很浓,你会被商家不自觉地买了很多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所以总的感觉是“被过年”。我想,在这种情况下,年味的消逝就很自然了。不过,对于我来说,现在所谓的年味,就是单位给我发年终奖,老公的收入大增,就是带给我最大的年味,当然了,最大的年味还是家里难得的团聚在一起好多天.
我们为什么要过年呢?其实,任何节日的功能不外三点:
1、纪念功能。按说过年是纪念一个时刻的开端,一年又一年,从起点到终点,终点又变成了起点,在这岁月轮回的关键时刻,真该纪念一下。但问题是中国从1912年起采用公历纪年,一度废除了农历,所以在民国的时候,本来禁止人们过旧历年,因为禁不住,索性掩耳盗铃地改称“春节”。那时中国人使用农历的还不少,所以,过年的积极性高,现在谁还使用农历?可见,现在的旧历年已经不具备纪念“一年的开端”的意义了。
2、改善生活的功能。就是吃大鱼大肉、穿新衣。过去中国人穷,但不管生活多么艰辛,过年的时候也要装点一下,哪怕是扯上二尺红头绳,称二斤白面。现在不同了,我们每天都可以穿新衣,吃鱼肉,何必等到过年?
3、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中国过去是农业社会,一家一户一个生产单位,人们之间很少走动。过年了,通过拜年走动一下,很有必要,也很温馨。现在不同了,人们每天聚在一块儿,造谣生事,里挑外撅,无事生非,好容易放几天假,都愿意关起门来独处几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