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帖——《不完美的生活》
作者:谢刚
2012年11月17日晚,一位12年级学生CL坐在好友的车里回家的路上发生车祸,他是唯一一位系牢安全带的,却阴差阳错,也是唯一一位受冲击力最大而重伤脊椎的,脖子以下完全瘫痪。CL从小是运动健将,是学校棒球队和足球队主力,2011年被选为 All Star,运动是他的生命。可在飞来横祸面前,他没有任何抱怨,一再强调“focus on my ability, not disability”,不但积极配合治疗,而且在老师和家人的支持下继续完成课业,坐着轮椅参加了毕业晚会和典礼。当他上台领取Gail Meyer 励志奖学金时,全场师生起立,掌声雷动。
看到生活的不完美,却可以用完美的态度去面对。
九年级时我曾为CL做过教育复测,因为他虽然视觉分析,动手操作和运动能力出众,但语言和听觉处理能力有障碍,从一年级起就接受不同程度的特殊教育服务。大部分学生顺手拈来的阅读,写作和记忆能力,对他象负重爬山一样艰难。但当年翻阅他历年的教育记录,每一位老师都赞叹他积极的学习态度,友好的个性,深受周围同学和老师的喜爱。
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肯定和遗传有关,但他从小就不断面临困难和挑战,体会生活的不完美,这和灾难来临时的从容,应该不无关系吧?
很遗憾的是,我接触过的高中生,特别是智力出众的学生,很多的成长环境走向另一个极端。小学时没经历过任何学习困难,中学时继续生活在一个假象里:“全A就是一切!”到高中时覆盖面更广,不但成绩要全A,社团活动要做领导,参加竞赛也要拿第一。日子久了,孩子觉得这就是生活,一切要这样完美。
可现实生活中呢?
以为万事俱备,如探囊取物般自信的大学申请居然给拒了;
倾心追求的人不一定喜欢自己...
再好的球队,在每年的赛季里能赢近60%的球赛已经是不得了的成绩,完美的“全赢”是不存在的。所以职业球员一定要习惯“输赢乃兵家常事”,不然这个工作会很痛苦。
哪一个工作不是这样呢?
朋友臧木铭总结的好:“我们成长的过程,谁没有一路坎坷和失败?谁是出生到现在,学业一帆风顺、事业婚姻家庭健康全都是一路绿灯一路凯歌?举例来说,三十岁以上的,没有被公司裁员过的,有几成?四十岁以上的,身边的朋友或者自己的婚姻里面,没有亮过红灯的有几个?读书到现在,从大学到研究生院到博士,一门课程都没有低于 A 甚至补考过的,有几个?我们自己常常选择性忘记自己这些负面的事情,给孩子一个错觉:父母永远都是成功和完美的。这,是很不负责和很不公平的。”
他观察到:“可能越是高学历高收入的父母,尤其是第一代移民,越容易对孩子在教育的时候,施加过大过多的期望值,并且很少或者从来不讲自己当年失败和不完美的经历。孩子们常常听到的,就是父母亲当年多么多么厉害,在各种数理化学科竞赛中轻松地过关斩将,免试上大学、出国上名校、找工作进大公司,全是这些高大形象。时间长了,连父母亲自己都忘了自己的失败和生活中的酸楚,以及自己的奋斗。”
他说自己以前也没认识到这个现象,和女儿说小时候的事情,总是说那些自己觉得很励志很鼓舞的事情。“直到有一天,女儿说,对啊,你和妈妈都很厉害,很小你们就很独立自主,我不如你们,那又怎么样!你们在中国,我在美国,我们不一样!原来我们以为的励志训导,其实都成了高压气筒,打到一定时候,再能耐压的都要爆胎了。从那以后,我常常和女儿分享我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心路历程,让她更真实地了解她的父亲,虽然不甘平凡做了点事情,但绝不是完美的超人。也让她了解她的世界里面,可以并一定会有不完美,这其实是很正常的。”
如果孩子在这种教导中成长,在高中毕业时一定已经学到了现实生活的不完美,那不论他/她选择大学里学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工作,和谁生活在一起,我们做父母的都可以放心:不论发生什么天灾人祸,孩子都会从容面对。兵来将挡,天塌下来地接着,任何问题总有解决的方法。
能够看到并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并不是让孩子去“降低目标”甚至“逆来顺受”。临床心理学家 Jeff Szymanski, Ph.D., 2011年在 <<完美主义者手册>> (The Perfectionist's Handbook: Take Risks, Invite Criticism, and Make the Most of Your Mistakes)一书中总结近20年对完美主义的研究,发现“健康的完美主义”(healthy perfectionism)帮我们达到自定的目标,和工作/学习上的成就,对生活的满意度等都相关。“不健康的完美主义”问题不在于目标太过完美,而是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方式,特别是过度担心期间会发生的错误及过度怀疑自己。在自己努力做到最好的同时,可以接受本身力量的有限,才能更从容地面对结果;在意外到来时可以想到,很多事情的发生是在自己的控制能力以外的,不把时间浪费到怨天尤人上,才能踏实地面对新的挑战,该做什么做什么。
感恩生活的不完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