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闲书一摘"世事不测,家事拖累,...
"闲书一摘"
世事不测,家事拖累,何以解忧,唯有闲书也.
去年读了两大本厚厚的<<吴法宪口述>>,是香港去的,估计国内还没有,过去我的印象中,吴法宪只是那个脑满肠肥的"空军司令",是"林某反党集团"中的一个,真到了看他的回忆录,最让人惊骇的还是他对战争年代的描写,从长征路上能活下来就是一个奇迹了,过去我们对"长征"的印象基本上来自文人们的煽情描述,事实上当然是残酷无比.
吴法宪也是出身一个很穷的人家,没有上过学,但是人却是很聪明,自己学了很多的文化,别人好象说的不多,但是他后来能写出这两大本书来,古往今来事事非非清清楚楚,没点文才是拿不下来的,要知道这时候的吴法宪刑满释放,是不可能由上面派个秘书或枪手下来捉刀的,全凭老汉自己动手,或许还能赚点稿费养家.
那本书配了一张照片,有一些是晚年的吴法宪在练书法,但是不知道写的如何,没想到在另一本闲书了得到了回答,新出了一本叫<<为林某和四人帮反党集团特别法庭辩护记实>>,估计上头也允许这些陈年八古的事解密了,但是从那个时代来说,为那些人"辩护"现在看起来真象是笑话一般,这些"辩护人"在书上把他们的"辩护对象"一一丑化一番,但是讲到了他们看吴法宪写字时,却难得地写道"辩护人暗暗地在心里说:这字写得真不错."
这两天借了本<<从战争中走来>>,回家一看原来是张爱萍的儿子写他老爸的,本来我对那些高干子弟们写自己权贵爸爸的书不怎么看好,因为这里面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关系太深了,但是这本写张爱萍的书不大一样,他儿子也当过总参的高官了,给老爸来歌功颂德也没必要了,儿子到想是记录一下老爸的"心路历程",所以讲了老爸的荣耀也讲了老爸的失落, 张爱萍大起大落一生,却最后以"核武器先驱"者以九十三高龄去世,可谓功成名就,这里面的故事不说也众人皆知.
但是这书里面却有点小故事是和吴法宪有关的,到很引起我兴趣,一个是说当年张爱萍在苏北开创根据地的时候,受过当时掌握军队的吴法宪的照顾,另一个是说,当年吴法宪的夫人,张爱萍的夫人和曹荻秋的夫人汪云一起去了上海避难,但是一到了上海,负责接应的交通员拿了夫人们给的交通银行的支票去银行换钱,却一去不复返,也不知道是跑了还是被抓了,三位夫人只好去了张爱萍夫人的老家宁波,再回到上海去找老家的远亲投靠,奔波之中,汪云却要临盆了,结果孩子生下来了,汪云却死于产后大出血.多年后,张胜在偶尔一个场合遇见了汪云的儿子,告诉他妈说,那孩子叫"曹纪云",张夫人马上问:是不是纪念的那个纪?我一定得见见他.
对于张家和吴家的关系,本来是有不寻常的生死之交,但是张胜说很遗憾在文革以后两家断了来往,这其中的原因不说也罢,但是从张爱萍的儿子嘴里说出来,而且本身也曾是高官的张胜嘴里说出来,总还是很有情义的.
在书中有一段是儿子和老子关于<<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里的那段名言,儿子说现在的年轻人会有不同的意见了,每个人真的需要为碌碌无为而悔恨吗?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难得真的需要现在青年去解放别人吗?老将军听了,眼睛里里充满了疑惑,问难道现在的年轻人都是这样想的吗?儿子只好安慰年近九十的老爸,你看人家一炸我们的南斯拉夫大使馆,大学生们不也上街去了吗?和你们当时一样的.
张爱萍在当海军司令时填词一首:"巨鲲沉,大鹏起,寰穹低.胸中日月,扶摇与天齐."这样的大将军,去和他说"碌碌无为也没有什么好悔恨的",估计很难说得通,我对张爱萍最后几年里想些什么没多少兴趣,我对吴法宪的生命最后几年里想什么却很好奇,当然可能他后来是什么也不想了,即使想了也不会说些什么,在他的回忆录里,当他被放出来后,组织上给他安家在济南,按老红军的待遇给他了房子,但是一直到了他和夫人团聚和孩子们团聚后,吴法宪才如释重负,欣喜之情在笔下毕露.
我在想,如果当时让这两个老将军一起来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话,他们的真实反应应该会很不同的吧,估计吴法宪也是万事想开,在生命终点还能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相守,这份满足不一定会比张爱萍回忆第一颗原子弹在他手里升爆时的满足差些.
对我来讲也一样,碌碌无为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不好,让那些有作为的去成功去荣耀去传奇,我不会羡慕也不会自责,过去的农村里有个名称叫"自留地",就是给了每家一小块地,让各家自己种点粮食家用,所以农民们对自己拥有的这一小块土地也特别上心,下乡时常常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自家的自留地里转悠,看看这里需不需要除除草,那里需不需要施点肥.
我现在的志向大概也和那老农差不多了,能把自己眼皮底下的这块地弄好,就非常心满意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