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中的鸟儿唱不停

[复制链接]
1181#
发表于 2008-6-17 21:08:46 | 只看该作者

re::“我希望我的女儿,首先能够从生活中懂得...

:“我希望我的女儿,首先能够从生活中懂得生命意义。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那天下还有什么功课她拿不到A的呢?
太同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21:26:05 | 只看该作者

re:我只订了这书,还没看过呢,但是想接着她的...

我只订了这书,还没看过呢,但是想接着她的话给自己加几句:"如果拿不到A就拿B有什么关系呢?拿不到B拿C不是也可以吗?拿了C的学生中,还不是出了个美国的笨蛋总统小布什吗?拿D或F呢?不还出了个大富豪马云吗?即使什么学分也不要了,不还有个比尔盖茨吗?即使当不成了大人物,做个小人物,开个小店,做份小工,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心满意足地过日子,不是更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3#
发表于 2008-6-17 21:40:52 | 只看该作者

re:是的,我们现在可能感觉能做个小工,平平安...

是的,我们现在可能感觉能做个小工,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心满意足地过日子,是最满足的。但如果一切都是常态的,我们会有这样的超然吗?即使有,那也会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4#
发表于 2008-6-17 21:52:30 | 只看该作者

re:顶一下,不仅是她的教育理念,还有对家乡作...

顶一下,不仅是她的教育理念,还有对家乡作家的偏爱。嘻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5#
发表于 2008-6-17 21:57:50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sx...

下面引用由[U]sxy[/U]发表的内容:

是的,我们现在可能感觉能做个小工,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心满意足地过日子,是最满足的。但如果一切都是常态的,我们会有这样的超然吗?即使有,那也会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所以我感谢我的孩子呀,孩子以不正常换来妈妈的正常,让妈妈懂得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态,张雁姐帖子里说过啊。
如果没有孩子,我们心里的“常态”其实是非常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6#
发表于 2008-6-17 22:09:46 | 只看该作者

re:一个朋友最近总是给我打电话诉说一些工作上...

一个朋友最近总是给我打电话诉说一些工作上的烦恼,好像要崩溃的样子,问我有什么建议,我不以为然“这也算点事啊,我的孩子如果能达到你孩子的程度,收废品我都会幸福得要命。”
朋友连连摇头,说我简直是不正常。
可按嘟嘟妈妈的感言,我是正常的啊,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7#
发表于 2008-6-17 23:21:10 | 只看该作者

re:有个在瑞士的中国女友,为了将来老有所依,...

有个在瑞士的中国女友,为了将来老有所依,不那么寂寞,特意拽来姐姐留下一同发展,不同的是,她在德语区,姐姐在法语区,这也没什么,但后来姐姐妹妹都有孩子了,她们的孩子都不愿学中文,姐姐的孩子讲法语,妹妹的孩子讲德语。这两姐妹这个急、这个气,原本打算将来孩子之间能有个照应,现在搞得根本无法沟通,伤透了脑筋。
我不以为然,这也算点事,我的孩子随便流利的讲哪国语我都愿意不惜一切去交换。
人拥有的越多,换来幸福感满足感所要花的单位价值就越大。
我可能比她们拥有的少,但上帝一样赐给我幸福和快乐的权力。没有谁值得去羡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8#
发表于 2008-6-18 10:10:58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女儿...

下面引用由女儿是天使发表的内容:
人拥有的越多,换来幸福感满足感所要花的单位价值就越大。我可能比她们拥有的少,但上帝一样赐给我幸福和快乐的权力。没有谁值得去羡慕。...

讲得好!幸福感与一个人的心态有很大程度的相关,当然也得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9#
发表于 2008-6-18 15:22:07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Li...

下面引用由[U]LittleKoala[/U]发表的内容:

讲得好!幸福感与一个人的心态有很大程度的相关,当然也得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完全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0#
发表于 2008-6-19 09:40:38 | 只看该作者

re:池莉是武汉的骄傲啊,她的小说我是一贯...

  池莉是武汉的骄傲啊,她的小说我是一贯先睹为快的。学习池莉的生活境界!最近在读《于丹讲论语》和《于丹讲庄子》,尤其是后者,真是人生的大境界啊!我们不能改变拥有这样一个孩子的现状,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18:27:06 | 只看该作者

re:"青春恐惧"下午送兄妹俩去上钢琴...

"青春恐惧"

下午送兄妹俩去上钢琴课时,华语电台里有个节目讲忧郁症的,说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来看,某些严重的忧郁症的病因是和小时候的人生经历有关的,可能当前的某些困境可能是触发因子,但是心理上的根源要追溯到小时候的经历.比如说,一个人可能因为人到中年,对自己的期望要求很高,但是现实中不可能事事心想事成,所以自己心理上的高标准就成了把自己逼上架的"鞭子",进而因为自己担心不能达到期望中的目标而担忧而自责,这份忧心日积月累不能释怀,就有可能成了忧郁症.

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来看,要治疗这样的忧郁症的关键,还不是把他的当前困境解脱了就能治疗的,还要寻根问底到了他的童年经历,看看是不是有些特殊的经历在心理上留下了渣滓.我自己打个比方:这就象是一池清水,当前的困境就是那根搅水的棒棒,水底的淤泥被翻了上来,这才是水浑了的原因.

那么到底人的童年发生了什么事情才可能会在人生以后的道路上留下这样的隐患呢?童年时会遇到大地震大海啸的毕竟不多,更多的却是在平常生活里点点滴滴毫不经意之间造成的,这里面来自于两大源泉:一是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二是与自己同龄人的关系.父母是人生的第一课的班主任,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孩子很快地就会试图挣脱父母庇护的羽翼,走向了同龄人之中.这其实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当他摆脱了父母呵护的手,跌跌撞撞地奔向小朋友的时候,他不但是在征求独立,也在寻求在心理上能融入同龄人之中.

所以,对孩子来讲,能不能得到父母的呵护?能不能得到同伴的认同?---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尽管他当时不会意识到,但这样的影响会在潜意识里深深地隐藏下来扎下了根.以后说不定在那个心理关口,大浪淘沙沉渣浮起而让人在心理上迷失.

这就是我对青春期恐惧的原因之一了:当孩子从童年到少年到青少年,从本能上寻求同类,同气相求的愿望越来越强,他需要越来越多地和朋友们在一起,他需要穿入时的衣服,讲摩登的话题,他需要呼朋唤友同气相求.如果说,从他的父母身上,他得到的是自己被爱被保护的肯定的话,那么从同伴身上,他得到的是自己能够独立于世的肯定.有了这两个基础,就开始了一个阶段,叫"成熟".

那么我的恐惧就是:如果这个孩子有社交障碍,他没办法没能力也没兴趣和同龄人交往,那他会不会就因此失去了这个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寻求独立"的机会呢?如果这么一个不能得到同伴肯定的孩子,不能从同龄人身上得到友谊得到认同得到鼓励的话,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会因为这个先天不足而遭受怎么样的挫折和磨难呢?

固然我们可以从小抓起,从小训练,从小融合,讲社交的重要性千百遍也不会过,但是我也可以从另一种道路上来准备万一"社交"不足的"补偿办法".我想可以从这两种途径来考虑:

1) 融合于"同类",而不仅仅于"同龄".

同类者,就是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脾性,甚至是共同的社交障碍,但是至少这样的人有相同的话可讲,可以少而精.而同龄人,差距太大,不要说人家能不能容你,只要人家不打击你不欺负你,就算好的了.

既然是同类,那就不一定要是同龄的了,这也正好是闻森的现实,他能和大一些的孩子玩,和小一些的孩子玩,就是不能和同龄的孩子弯.

2) 父母"以亲代友"

父母亲中,至少要有一方,要努力地把自己改造思想,从家长/学监/警察/老子的思维框框中挣脱出来,屈尊附首,和孩子做"朋友",这样才可能给孩子一些"同龄人的补偿".

当然,从根本上讲,能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仅仅是父母,也确实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了,但也可能是最难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2#
发表于 2008-6-19 20:40:4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3#
发表于 2008-6-19 21:11:16 | 只看该作者

re:回想我小的时候,我的社交圈子一是哥哥和哥...

回想我小的时候,我的社交圈子一是哥哥和哥哥的朋友,二是若干表弟表妹,三是街坊邻居伙伴们。事实上,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不是比我大,就是比我小,真正同年龄的少之又少。自己正是在这样一个自然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自然正常的社会交往。记忆中,和同学建立起牢固的友谊,并不再情愿和比我小的孩子玩,大约是快小学毕业了。现在的小孩多可怜,从两岁起就被逼着发展和同龄的陌生孩子的社交,而他们之间是根本没有感情挂钩的。在此之外,他们中的大多数几乎没有和其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们共同住在一起,睡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的有趣经历。孩子的社会交往是从家庭开始的,而现在的家庭结构和居住环境是多么的不适合孩子----即使是普通孩子的成长。

认识一个印度的星妈,她的大儿子自闭,小儿子是健康的。今年孩子们回印度度假,据说那里亲戚的孩子成群,她的大儿子非常非常开心,回来ABA训练进步飞速啊。可见,即使是两个孩子的家庭,也和一群孩子是不同的,同是一群孩子,游乐场里不相识的和家族里有血缘关系的,也是不同的。孩子在他们感到安全的地方和信得过的并能包容接纳他们的同龄人首先融合,有助于他们和社会的进一步融合。

再补充一点"社交"不足的"补偿办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80年代早期的时候提到“多重智力”,并指出,人际间智力非常重要,一个高智商的人完全可以与一个低智商但有着高水平人际交往技巧的人很好的合作。我推而广之联想,国内有人批判把自闭症孩子和智障孩子融合在一起,认为是欠妥当的,但事实上在发达的国家也是这么做的,并且人们发现,这有助于提高自闭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即是说,不妨接近另一个“另类”。

斗胆在这里讲这么多,如有不妥,请版主海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8:14:27 | 只看该作者

re:"与生活相关的阅读" 星期六女儿...

"与生活相关的阅读"

星期六女儿有个同学的生日聚会,社交好有社交好的麻烦,老婆坚决地抱怨:"实在是太多的生日聚会了,难道每个人都非得请你去吗?",问了闻森,他说不去,社交不好有社交不好的好处,就是生活简单.闻森说,那你带我去书店吧,我们不是要买新的<<贝贝小熊>>吗?妹妹听了说,那我要买<<too many birthdat parties>>,妈妈赶紧同意说,"买!买!一定得买!",后来在书店没找着,上网还真找着了,看来有社交带来烦恼的妈妈们还很多.

在去书店的路上,先去了图书馆还我的书,顺便闻森在儿童室找他喜欢的图书,他总希望找到那些他原来读过的低幼读物,看见一本犹如老朋友相见,一定要借回家,我少不了一番口舌,但是我给他找到了两本适合他年龄的书,一本叫:<<Everyone makes mistake!>>,有这样题材的书真是太好了!另一本书是<<老鼠>>,这是闻森的特殊爱好,很怪很特别,但是他去动物园最喜欢去的是"鼠类馆".可能是我们家以前养过宠物鼠的缘故.

对于这个<<贝贝小熊>>,或者叫<<Berenstein bears>>,现在是我们家里的热门了,上次我们算了下,大概有二十六本书了,再加上五套共二十五集,但兄妹俩还在继续不断地提出要求.我查了一下这套书现在已经出版了二百多本了,而且还在以一年十几本的速度增加,我明确宣布我不会买所有的<<贝贝小熊>>,我也不能容许他们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只能买和他们相关的题材,这样有一些和我家实际不符合的题材,象"妈妈再生了一个熊宝宝","和外婆在一起"之类的题材,他们很自觉地不会提出要求,有些和季节相关的,我就可以提出延后购买,比如十月买关于鬼节的,十二月关于圣诞节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他们能节制欲望.我觉得对孩子来讲,可能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的欲望不能为所欲为,让孩子自己为愿望付出代价.我决不会一下子满足孩子的所有的要求,尽管有的时候我也知道一定会全给他们,比如说象<<贝贝小熊>>之类的书,我会满足他们的一小部分愿望,但是剩下的大部分,我留着作为刺激物,强化物,让他们达到了我的一定要求后,由他们自己来"挣",这样非但没有让他们失望,反而让他们得到了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这次去书店,妹妹想买的书却一本没有,所以我们根据情况挑了几本:<<Moving Day>>,是因为我们准备买房子以后要搬家,闻森提出了要这本;<<Lose a friend>>,是讲家里的金鱼死了的故事,跟我家相似,我提出买了;<<see a dentist>>,闻森要买,因为他得去看牙医了;<<too much teasing>>,我建议买的,是因为妹妹对闻森的态度越来越让人要敲警钟了.最后,又紧跟时尚,买了两本<<功夫熊猫>>的图书.

所以,这买的书全是和闻森和妹妹相关的,<<贝贝小熊>>的书是和他们的生活相关的,<<功夫熊猫>>和他们的娱乐相关.这也是我对过去的阅读计划的修正,过去一味地找那些文学作品,找那些"和心理活动相关的作品",找那些"社交性的作品",找那些"心理活动的作品",结果学得累教得累,实在是不如这样的能把他们的生活和阅读紧密联系的作品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5:58:30 | 只看该作者

re:"为什么我们要改变?"刚才闻森回...

"为什么我们要改变?"

刚才闻森回家,在上楼的路上我们讲了今天的安排,因为商老师这几个星期把我们几年来一惯的星期二的钢琴课换到了星期三了,尽管从上星期就开始换了,但是我还是得给闻森提一下醒,因为他转个弯总需要些时间和"弧度".

果然,闻森又开始较真了,现在的他已经不大会为生活次序的改变而大发脾气,但是他还是不能心安理得的接受变化,他要知道的是变化的理由,他需要找到一个他能接受的原因,没有一个他能接受的原因,他仍然不乐意来接受改变,这本来不是件坏事,但是如果你要在生活中事无巨细地找出理由来,往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这样的结果就是让他更加受挫,更加焦虑,更加古怪,更加落落寡欢.

所以在他开始钻这样的"牛角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注意如何来引导,如何帮他找到解脱之路,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象是西班牙的斗牛士,一方面自己努力控制不要被这头小蛮牛惹火了脾气,另一方面挥动着手里的红布,让他去我想让他去的地方.

比如说,就今天的话题,闻森的问题首先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换星期二的课到星期三去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是:"商老师有其它的学生换到了星期二去了,所以我们要换到星期三".
接下来闻森的问题可能会有两个方向:一是紧盯着换到星期二上课的其他的孩子,要问他们是谁,为什么要换,换到什么时间等等,如果这样问我们就不知道答案了,所以要把他的牛角尖卡断,明确提出别人的很多的事情我们是没办法知道的,这是人际关系的一个界线.

第二个方向他自然地就会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和人家一起在星期二上课呢?",今天闻森的反应很快地找到了出口,他说:"如果每个孩子都在星期二上课的话,商老师大概有一百多个孩子一起在星期二上课了,那可乱了".我紧跟他作戏:"那样的话,商老师有二十个孩子上初级课,二十个孩子上一级课,再二十个孩子上两级课,其他孩子上三级,四级课,那太乱了,忙不过来了,商老师肯定会说:我不干了!"----在嘻嘻哈哈之间,这个议题就这么过去了.

昨天看新到的黄伟合的<<用现代科学来治疗自闭症>>中讲到的情绪控制的办法中,其中之一是自我调节,把事情本身往其他的方面想一想,或许能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本来是无可回避的冲突,再看可能是一场滑稽戏.具体的办法就是这么想:"如果我这么这么想,这么这么做,结果会怎么办呢?"这里闻森往反方向一想,这么多的孩子挤在一起上钢琴课就理所当然地不合理了,那么把他的课从几年一惯的星期二晚上换到了星期三晚上,就自然而然地合理起来了.

所以,其实人的很多的情绪,很多的行为,是由他的思维决定的,他怎么想,往往决定了他怎么感受,怎么行动.就今天这个事情,让闻森接受星期三上钢琴课不是一件难事了,我可以不理他,我可以强迫他,我可以训斥他,软的硬的他都会最终接受这个新安排的,但是抓住这个小小的机会,让他自己在思维上找到一个出口,找到自己能接受变化的理由,这比什么都重要.

话说到我们结束完这段对话,我就进了厨房给闻森弄吃的,因为刚才我学着商老师的口气说:我不干了,用的是"Quit",闻森在后面问,"Quit是什么?",我随口回答:"Quit就是Give up",他知道这些词,但是就是明知故问地,我也就随口而答.但是后来他跟我到了厨房问的问题就让我莫名其妙了,他问:"为什么Q后面一定要跟U?",我实在没反应过来,问了他几遍他什么意思,闻森不知道怎么解释,还是一遍遍重复着同样的问题,立刻他就开始急了,大叫道:"你为什么不回答我的问题?!",我只好让他冷静,让他把想说的写下来,或许我能明白点,闻森拿手指在冰箱上划了个大写的Q字,再划了个大写的U字,我才明白了原来他是在问为什么英文单词里由Q开头的词后面总要紧跟着U,象是"Quit","Queen"等等,这我还真没想到,我想大概是因为发音的原因吧,光是"Q"音读不出音节来.我建议我们查一下英文字典,果然所有的Q开头的字都是紧跟着U的.我对闻森说,"我也是第一次知道,看起来你是对的啦".

但是我没忘记了最后给闻森一个启示:"我刚才没给你回答,不是我不想给你答案,是因为我不明白你的意思,我要是不明白你的意思,我就没办法给你答案,所以你急也没有,发火也没有,你最好是帮我把问题搞明白了以后,我才可以帮你找到答案,是不是?"
闻森点点头,但是我并不会期望他一次就能学会了,以后有机会再给他现身说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6#
发表于 2008-6-25 06:22:41 | 只看该作者

re:我以前不明白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瑞士人都常常...

我以前不明白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瑞士人都常常把我的名字错写成Quing,过了好几年才发现,原来德语字典里所有的Q开头的字都是紧跟着U。我要有闻森的脑袋,就不至于迷惑那么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7#
发表于 2008-6-25 09:09:4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8#
发表于 2008-6-25 09:26:39 | 只看该作者

re:就那句启示,在我们家是:你不说出来(你不...

就那句启示,在我们家是:你不说出来(你不来解释清楚),我们就不明白,我不明白就会误解你。
估计已经有百来遍了吧。这样做,孩子可以明白事情为什么会没有按他设想的那样。
这样说是有用的,因为孩子因此而越说越多了。每当这时,我们都会表扬他做得好,把我们说明白了,让我们理解他了。

曾有几次,我自己带上情绪来说孩子没说清楚,我没有明白,他就会反抗:“那下次我就什么也不说了。”这可就惨了。
所以,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格外地要提醒自己。

班主写得真好。尤其是斗牛士的比喻很是贴切,每次简直是场战斗,一点也不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9#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16:43:52 | 只看该作者

re:"树欲静而风渐止"现在闻森放学回...

"树欲静而风渐止"

现在闻森放学回家后基本上是这样的:从校车上下来到走进家门途中,我们已经简单地把今天的项目大致说定了,是上钢琴课,还是去游乐场玩,还是只待在家,所以进了家门,我去给他准备饭菜,闻森就自己找桌子做功课,如果当天有回家作业,他就自己把作业做好了,做完后放进了书包,一般他的回家作业我不看,因为大部分是他把学校里做过的重做一遍;但是如果当天没有回家作业,我就要求他做课外阅读,做多少他是会讨价还价的,但是说定了做几页,他也就自己完成任务,这课外阅读我是做完要看的,但是他越来越顺手了,因为现在他在学百分数的概念,所以我也就以答对百分之几来给他评分了,昨天做的三组阅读,得了两个"百分之七十五",一个"百分之百",错了的给他讲解,他接受的也快也乐意改正,因为做对的多了,他也就有了信心,因为有了信心,他也就更乐于练习了,再不见爹妈耳边吼,总算是车轮滚滚良性循环了.

当然两三年前的状态,是比较恐怖的,老爸的大眼睛象监狱里的探照灯一样地罩着,儿子一把眼泪一把鼻滴,老爸强压怒火恨铁不成钢,那时"白色恐怖时期",总算是拨乱反正过来了,到了现在的状态,正好象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了.

如果要总结一下的,可能会有这么几点:

1)长期培养的做作业习惯很重要,闻森一旦做熟了,他也就坚持不懈不会因此而厌烦的.这方面包括:放学后先做功课,等人安静下来,在安静的环境下,关掉电视收音机,清除手边的玩具,等等.
2)对作业的分量轻重缓急的要求,如果是太超出他能力和忍耐力范围太多的话,要想让他保持这样的专心和坦然,也是不大可能的,好在我们来自学校的压力不大,这方面就有了很多的余地.
3)第三点是他的精神集中的问题,这也是在前面两点我们能够做到以后,在这一点上几乎就无能为力了,这就是闻森的时常思想开小差,我打个比方就象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闻森那时候也知道了他需要安静下来注意力集中做功课,这棵树是想安静下来,也是安静了下来,但是却冷不防地吹过一阵微风,树叶沙沙作响.这就是闻森在埋头做功课后十分二十分钟后,会分点神,要么玩手上的笔,要么想起什么好笑的事,自己在那里傻乐,只能是在边上的一声喊,才能把他的心收回来.
如果把前面这两点比作是让"树欲静"的大工程的话,那么这"风不止"就难控制了,因为你不能一直地盯住他,你必须要让他在独立地自觉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让他有机会自我控制,你能揪住他脖子但揪不住他脑子.必须是要依靠他自身的力量,或是外来的力量通过自身起的作用.这方面的进步也就是在这几个月里的,我不得不归功于药物的作用.这个多动症的药物,在大的方面没看出多大的差别来,但是在这里很微妙的地方或许达到了我所期望的效果,就象是在我们费了很大很长的劲把"大树"弄安静了以后,这最后的一着,靠着药物的力量,把"风"也弄安静了.

"树欲静而风渐止",或许可以形象地表达我对这类药物的期望和实际的效果.而在和医生商量后,我们决定下一个疗程再加剂量,加到30毫克,这类药的最大剂量是每天60毫克,今天就能去药店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0#
发表于 2008-6-26 12:27:51 | 只看该作者

re:冯版,没见你在考拉娘和我的关于ABA或T...

冯版,没见你在考拉娘和我的关于ABA或TEACCH的讨论中回过贴,不知你如何看待这两大方法?

这么问是因为看到你楼上的这帖。虽然我家好好才3岁半,还没上学,没有家庭作业。但我是不怎么担心她"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因为在日常的训练中,结构化有一个核心课程叫“个人工作”。好好在个人工作中非常认真。而个人工作是要求我们尽量少干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26 20:5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