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r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秋天的美丽

[复制链接]
721#
 楼主| 发表于 2025-8-21 10:27:59 | 只看该作者
儿子写的《爱因斯坦学习法》读书笔记。


《爱因斯坦学习法》的读书笔记

率真

一、词语

班门弄斧: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断言:十分肯定地说。

蜻蜓点水:做事肤浅不深入。

初出茅庐: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

苦差事:需要付出较大精力但物质回报较少的工作,或令人感到厌烦的辛苦事务。

惜字如金:写文章时不轻易落笔,节省文字。

索引:特指将图书、文献中的关键信息按照特定顺序编排形成的检索工具。

二、彩蛋(略)

三、感想


读完《爱因斯坦学习法》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人会变得聪慧,一方面取决于先天智力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后天努力。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家中学习,都要明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一哲理。不管父母或老师教授知识,自己当时听完之后,还要抽时间温习,对人生哲理不断揣摩,不断调整思维模式,才能准备接收和处理非常多的信息。

在这本书里,我学习到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是在学习新的课题时,遇到困难,拥有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努力想各种方法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固定型思维是面对简单的课题学得更好,但遇到困难的课题总是想办法避免,认定这一困难的课题不适合去做。因此,在习得新一技能或本领时,只要付出时间和努力,相信自己就会一步一步做得更好。

在这本书里,我学到了阅读的三大能力:速度、效率和记住信息。首先,提高阅读速度,能改善自己的专注力,防止因为走神而忘记书中的核心内容。提高阅读速度,采用的方法是将书中的短语组合在一起阅读,放宽视野,慢慢领会故事的主旨。其次,更有效地阅读。每阅读一本书,第一步,浏览这本书的封面、目录和摘要,找出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二步,花7分钟再次浏览本书,找出每一章的前两段话,浏览每一章的中心思想;第三步,花20分钟更详细地阅读书中的特定部分。寻找为书中的中心思想阐释的部分,汇总自己所读的内容,并总结每一章的要点。最后,记住更多信息。带着目的和问题去阅读,提升自己的专注和敏锐。在每读一句话,或者每读一个段落,或者每读一个章节,可以尝试预测出下一句话或者下一个段落或者下一个章节的内容。边阅读边思考,发现并分析规律。

参与实践活动能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不能仅限于书本,还应该包含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能锻炼人的意志,还能让人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拥有敏锐的直觉和判断力,加强动手能力。石油工人、铁路工人、港珠澳大桥建筑设计师他们之所以有非凡的成就,是因为他们社会实践能力比较强。

科学运动,强化学习能力。据研究统计,人在运动的过程中,血液、氧气和葡萄糖被输送到大脑。运动有利于大脑储存信息,有助于学习和记忆,提高唤醒水平,增强免疫力。

在这本书里,我学到了费曼学习法。第一步:选择你的概念。第二步:用通俗易懂的话写出对这个概念的解释。第三步:找到盲点。假如对概念不能进行简短的描述,说明所学知识有重大盲点。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分解信息,最后再深入理解。第四步:使用类比。为自己要解释的概念找出一个类似的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2#
 楼主| 发表于 2025-8-27 20:50:31 | 只看该作者
儿子,中级社会工作师考试成绩出来了,三科都没有过,考的最好的一科58分,60分及格,没过的一个原因就是复习时间没到两个月。所以儿子接下来的学习,准备明年中级社会工作师的考试是个重点。


读《语言游戏》([丹]莫滕·克里斯蒂安森 [英]尼克·查特  肖志清 译),我收藏了三个故事:《战胜盲与聋的劳拉》、《纳瓦霍密码词典》和《土著居民的表达》。

故事一:战胜盲与聋的劳拉


想象一下,忽然间,你身处漆黑之中,什么也看不见;周遭寂然无声,什么也听不见;舌头打结,什么也说不了;味觉、嗅觉统统消失。此刻,你就只剩下触觉来感知世界。对于多年来需要结合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体验生活的人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但好在你仍然拥有使用语言的能力;虽然你难以理解对方,但至少你能写下内心所想,让对方理解你。再想象一下,你才两岁就丧失了上述感觉,此时你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好,更别提拼写了。这正是劳拉·布里奇曼(Laura Bridgman)所经历的。

1829年,劳拉在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郊区的农庄出生。她从小体弱,娇小纤瘦。两岁时,全家人感染了猩红热,其中有两个孩子因此丧命。虽然劳拉一度命悬一线,但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可是高烧夺走了她的视力、听力,而味觉和嗅觉也近乎消失。发烧之前学会的一点点语言也很快遗忘殆尽,不到一年,她就完全说不出话了。两年之后,她的身体才康复,可这一病让她变得消瘦,看上去十分孱弱。触觉成了她唯一感知世界的方式。尽管如此,她依旧活力满满:她用旧靴子当洋娃娃,还会用一些基本的手势与家人交流。

在查尔斯·狄更斯笔下,劳拉仿佛“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光线和声音的大理石房间里;她从墙缝窥视外面世界,用那白皙可怜的小手向好心人招手求助,以期唤醒她不朽的灵魂”。七岁时,她的灵魂终于觉醒。塞缪尔·格里德利·豪(Samuel Gridley Howe)医生得知劳拉的不幸遭遇后,将她带到了自己管理的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当时,世俗认为聋哑人是不可接近的低能儿,注定要活在沉寂和黑暗之中,一辈子无法与人交流;而豪希望通过证明聋哑儿童可以学习语言来展示人类思维的力量。

他没有使用每个物体或情况都有特定手势表示的手语,而是决定使用可以通过触觉分辨的凸起字母来教劳拉英语单词。刚开始,他会给常见物品贴上凸起的字母,比如勺子、小刀、书和钥匙。劳拉很快就学会了匹配每个物品和它对应的字母顺序。当劳拉拿到了还没贴上的标签时,她会小心地把它们放在对应的物品上:SPOON放在勺子上,BOOK放在书上,KEY放在钥匙上,等等。接下来,豪把每个凸起的字母分别放在纸上,然后组合,拼出劳拉认识的单词:S-P-O-O-N,B-O-O-K,K-E-Y。然后,豪把所有字母混在一起,提示劳拉要按顺序将这些字母组成标签,与她认识的物品对应。这花了一段时间,不过她最后还是学会了。经过几周坚定不移的模仿学习后,豪发现劳拉茅塞顿开:“真相开始涌现,她终于开窍了——她意识到有一种方法可以标记她脑海中的任何事物,并让他人了解其中的含义。”

劳拉明白了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可以用语言与他人谈论它们。她开始渴望学习她世界里所有事物的单词。接下来,豪教她手指拼写,也就是“说话者”用一只手的手指模拟字母外形,“倾听者”将手放在“说话者”的手上,感受“说话者”要传递的字母形状。劳拉很快就掌握了手指拼写,语言运用能力突飞猛进,不再局限于摆在桌子上的凸起字母。她现在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指说话”了——她的好奇心永无止境,很快就缠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抛给他们一连串无休止的问题。劳拉甚至学会了用手书写。

豪擅长宣传,他在珀金斯年度报告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劳拉日益增长的语言能力。劳拉的语言觉醒吸引了公众的关注,她很快就在美国家喻户晓。1842年,查尔斯·狄更斯在北美旅行时遇到了劳拉,于是将她的故事写进了自己的游记《美国纪行》(American Notes for General Circulation)。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劳拉的名声迅速传遍全球,成为备受瞩目的女性人物。成千上万的人参加珀金斯展览日,希望一睹劳拉的语言技能,并大喊着要她的签名、作品甚至头发。女孩们纷纷制作了自己的“劳拉”娃娃,她们取出娃娃的眼睛,再系上一条绿丝带遮挡,模仿劳拉的样子。

但是,相较于五十年后与自己经历相同的海伦·凯勒,劳拉·布里奇曼几乎已为今人所遗忘。今人以为凯勒才是学习英语的第一位盲人。但是,19世纪80年代早期正是劳拉教会了安妮·沙利文(Anne Sullivan)手指拼写技能,凯勒才有机会在沙利文的带领下迈入语言世界。

劳拉的案例不仅是人类精神胜利的精彩例证,更是人类语言能力惊人适应力和灵活性的生动写照。首先,她可能是唯一一个最初通过印刷文字接触语言的人。通常情况下,人类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口语才能学会阅读。可劳拉的情况恰恰相反:她通过书面语言走进语言世界——即使在手指拼写的学习过程中,她仍需拼写出每个单词(不像现在的手语只偶尔使用手指拼写)。劳拉的语言也有其他一些特点。例如,她经常创造单词。在学alone(独自)的意思时,她被要求独自往返自己的房间。她照办了。过了不久,她想和她的一个朋友一起去,就说:“劳拉两人去!”(Laura go al-two!)虽然她学的是“标准”英语,但她经常使用自创的缩写,并省略单词以提高交流效率。

劳拉能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语言,同时周围的人也能心领神会,这一事实证明了人类语言交流最基本的特性之一:非凡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因为语言并不是根据基因蓝图展开的,而是通过文化进化出现的,只要语言能通过“事不宜迟瓶颈”,并锚定交际冰山的水下部分,就可以自由变化。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异质性——“无限形式,美丽至极”也许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地球上所有其他交流系统的真正标志。但是,只有将语言与更加统一和固定的非人类交流系统进行比较时,我们才能充分认识到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多么独一无二。尽管不同生物的交流方式存在惊人的多样性,但在同一物种中,个体之间的交流方式几乎没有差别。

故事二:纳瓦霍密码词典

一个人刚开始学习无线电报代码时,他听到的每一声嘀嗒都是单独的语块。很快,他就能把这些声音组成字母,随后又能把这些字母作为语块来处理。再之后,这些字母又组成单词,成为更大的语块,这时,他就能听出整个短语了。

——乔治·米勒(George A.Miller),《神奇的数字:7±2》(The Magical Number Seven,Plus or Minus Two,1956)

1942年8月,战争在世界各地肆虐。在太平洋战区,窃听盟军军事通信的日本情报人员突然目瞪口呆,因为他们听到的不是熟悉的英文代码,而是令人费解的奇怪杂音:toh-bah-ha-zsid ah-ha-tinh ah-di tehi bilh-hash-ahn dzeel be-al-doh-sid-da-hi al-tah-je-jay jo-kayed-goh nal-dzil tshin-tliti dzeh a-chin d-ah klesh shil-loh。他们听到的声音来自“风语者”(Windtalkers),这是盟军新型秘密武器的代号。

太平洋战争似乎正向有利于盟军的方向发展,但他们仍经历了许多重大挫折。有一段时间,日本人一直在窃听盟军之间的电子通信。许多日本情报人员都曾在美国接受教育,因此他们能够破译英文代码,得到关于盟军作战计划的预警。但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时,使用了一种巧妙的对策:征召纳瓦霍人担任密码员,让纳瓦霍语成为不可破译的密码。

盟军正是利用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曾有过的经历。如果我们听到一门陌生的语言,滔滔不绝的流利口语会让缺乏经验的我们感到困惑,就像密码一样难以破译。这些密码员使用他们的母语纳瓦霍语,通过无线电和电话线“明码”传递关于军队动向、战术和其他战争细节的信息。即使敌人监听到这些信息也无关紧要,因为他们只能听到由每分钟几百个完全无法理解的声音组成的语音流。按照通信传输模型,语言就是这样运作的。发送方使用自己的密码对消息进行编码,并将其传输给接收方,接收方再使用完全相同的密码对其解码。日本人无法破解这个密码,因为他们(以及他们的盟友)对纳瓦霍语一无所知。

由于纳瓦霍语的语法和语音体系极为复杂,并且没有书面形式,因此它提供了一种快速且安全的战地通信方式。为了进一步阻挠敌方的密码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们甚至在密语中设置了代码:纳瓦霍语中没有什么军事术语,所以这些密语者使用了熟悉的词汇进行代替。例如,在纳瓦霍密码中,“战舰”变成了lo-tso,直译过来就是“鲸鱼”;besh-lo(铁鱼)表示“潜水艇”,而ca-lo(鲨鱼)表示“驱逐舰”。600多个这样的代码汇编成了纳瓦霍密码词典,“风语者”将其牢记于心。

故事三:土著居民的表达

1769年1月16日下午2点,经历了几天的狂风暴雨后,库克船长和英国皇家海军“奋进号”(Endeavour)考察船船员终于靠岸。他们停泊在南美洲东南端火地岛的好胜湾(Bay of Good Success),想先补充些淡水和木材,再开始为期两个月的航行。他们将穿越空无一人的南太平洋,前往塔希提岛观察金星凌日。晚饭后,库克与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瑞典博物学家丹尼尔·索兰德(Daniel Solander)博士一起,带领一队人上岸寻找水源,并像库克特意强调的那样,“与土著居民交谈”。

一上岸,他们就遇到了三四十名土著居民,很可能是一群豪什(Haush)狩猎采集者;这些人出现在沙滩的尽头,然后就离开了。班克斯和索兰德脱离了库克的队伍,继续向前走了90米左右。两名豪什人朝这些欧洲人走了大约45米,展示了一些小木棍,又把它们扔到了一边。库克一行人认为这些土著表现出了和平的意图,他们的猜测是对的。根据班克斯的说法,豪什人“做出了许多粗鲁的友好手势”,接受了库克一队给他们的礼物。其中三名豪什人甚至登船吃了面包和牛肉(虽然没有明显表现出很激动的样子),但他们拒绝喝朗姆酒和白兰地,打手势表示这些酒会带来烧喉感。班克斯写道:“在船上待了大约2个小时后,他们表达了上岸的愿望,于是库克派了一艘小船来送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3#
 楼主| 发表于 2025-8-29 19:39: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ird 于 2025-8-29 19:50 编辑

周末,儿子从手机龙源网APP上买了一本电子杂志《派出所工作》,我给他30元红包,让他再添一本有关世界知识的杂志,他购买了一本《世界博览》。

读《语言游戏》([丹]莫滕·克里斯蒂安森 [英]尼克·查特  肖志清 译)的笔记:

一 语言是猜谜游戏

无论是口语还是手语,我们必须将语言视为一种能相互传递线索的手段,该手段具有丰富性、类比性、隐喻性以及潜在的高度创造性,还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独创性甚至游戏性。而对这些线索的解读不仅取决于话语本身,还取决于之前说过的话、我们对当前话题以及彼此的了解。

我们有一种错觉,认为意思是通过词语本身“透明地”传递的。恰恰相反,意义存在于观察者的眼中。

二 语言运作的核心


必须由对话参与者协作构建。我们发出的声音或做出的手势只是我们想表达的意思的线索。我们需要根据语言线索、我们对世界和彼此的了解以及之前的交流来完全理解他人在说什么。这个意义构建过程是语言运作的核心。它在大多数情况下运行良好,但是,有时我们的理解可能会出错,这就需要通过协作解决。就像在“你比我猜”游戏中一样,我们需要与交流的人“合拍”,从而达成共识。我们至少要在一定程度上读懂对方的心思,才能成功地进行语言游戏。

当我们彼此交谈时,单词、短语、句子只是我们所说的交际冰山(communication iceberg)的一角(图1.6)。语言科学的许多工作都集中在这个可见部分。但是,要让语言发挥作用,即要让我们理解别人所说的话,我们还需要了解交际冰山隐藏的、被淹没的部分。我们之所以能够为婴儿鞋的八字故事补充出详细情节,是因为我们具有共同的文化规范、习俗、价值观、惯例和期望,以及对潜规则、社会角色、关系和世界及其运作方式的事实知识的理解。我们需要掌握所有的文化、社会、事实知识以及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来保持交际冰山的语言一角浮于水面之上。没有它,我们的语言交流就会陷入难以理解的境地。

这种语言观点也有实际意义:无论是机修工向你描述汽车故障、医生解释疾病的治疗方案,还是科学家阐述最新的突破性成果,如果我们更关注交际冰山的隐匿部分,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沟通者。这不是随意猜测别人在想什么。成功的沟通需要同理心——我们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尽我们所能)从他们的角度看待世界。只有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而不仅仅关注自己想说什么,我们才越有可能被他人理解。

对话实际上是协作项目,目标是理解相互谈论的内容。

(描述)交际冰山(图1.6):交际冰山显露的部分有单词、短语和句子。交际冰山下被淹没的隐匿部分包括事实知识、技能、价值观、潜规则、习俗、规范、社会角色、情感、惯例、协作、同理心和文化。

三 我们一生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使用和磨炼我们的语言技能


无论是和别人聊天、听广播和有声读物、看电影、阅读、写作,还是自言自语,我们大多数人在清醒时几乎都沉浸在语言中。如果没有这种反复练习,语言交流就会变得缓慢、吃力甚至无效。

四 难以忽视的真相:“挤过事不宜迟瓶颈”

尽管我们大多没有意识到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显著局限性,但我们都体验过它们对语言的影响,例如短暂的注意力不集中就会让我们完全失去谈话的思路。由于我们的感官和记忆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因此这并不奇怪:这些限制共同形成了一个极为狭窄的瓶颈,语言必须通过这个瓶颈进行传达。因此,如果我们的注意力从当前的对话转移到其他令人分心的、可能一时更有趣的想法或事件上,那么这短暂的分神将阻碍我们的大脑理解汹涌而来的语言洪流,而我们想要记住“刚才所谈论的事情”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真正的难题不是我们对语言的理解会脱轨,而是我们到底能不能跟上语言的冲击。要想成功应对,大脑必须在声音或手势出现后、永远消失前立即理解。我们称这个狭窄的区间为“事不宜迟瓶颈”(Now-or-Never bottleneck)。我们如果想理解任何东西,无论是口语还是手语,都必须迅速挤过这个狭窄的思维瓶颈。

五 语言的核心是互动、流畅,在匆忙中共同创造意义


我们会在当下共同即兴创作意义,通过“事不宜迟瓶颈”来解决当下的沟通问题。虽然我们只注意到构成交际冰山一角的单词、短语和句子,但隐藏的部分,即我们对文化、社会结构、世界、彼此的了解,对我们的相互理解至关重要。事实上,只有首先将语言视为对话,其次才是独白,我们才可能理解语言的意义。从根本上说,语言的核心是互动、流畅、合作:语言猜谜游戏是优美协调的对话舞蹈,一步一步合拍地与他人在匆忙中共同创造意义。

六 驱逐语言衰败的幽灵:继续集体创造的语言,满足需要

语言一直在发展变化:它是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来语音演变、词汇变迁、语法化等多个方面不断叠加的产物。尽管这种修补和改进反复无常,但它们的结果却是有序的、令人愉悦的,并能够涵盖诗歌、法律、科学以及人类全部的经验。然而,每一代人往往都将任何语言变化的迹象视为语言退化,甚至是精神堕落和社会衰退的前兆,而未能意识到这些新的变化实际上是语言的活力和创造力。

语言秩序源自语言混乱:尽管不完美,甚至有残缺,但它仍然可以实现良好的效果。我们集体创造的语言,从一个即兴情节到下一个即兴情节,非常有效地传达了人们感兴趣的东西,让他们可以轻松地学习、表达和理解。经过数百万次的人际互动,我们拥有的表达资源已然成形,能够满足我们的即时需求。

七 能够预测儿童语言能力的是话轮转换的次数,而不是父母或孩子自己说了多少单词

每个孩子对语言的熟练掌握都来自数万小时的反复使用。要学会从“事不宜迟”的狭窄瓶颈中挤出语言,需要大量练习,这样才能跟上日常对话中快节奏、不断交替的话轮。我们正是在反复交谈的经验中培养了倾听时对输入信息快速组块,说话时运用及时策略将语块串在一起的能力。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

事实上,日常交流所需的词汇量少得惊人。对对话语言的分析表明,仅1000个单词就涵盖了日常交谈中90%的内容。也就是说,只要掌握言语共同体中最常用的1000个单词,我们就可以轻松地与家人共进晚餐,和邻居、同事闲谈,也能看懂大部分电视节目内容。当然,大多数儿童和成人认识的单词远不止这1000个。

在读写能力方面,词汇量确实举足轻重——尤其是在学术环境中,需要知晓专业词汇才能脱颖而出。

但是,所有这些关于单词的讨论,包括孩子们听到的和知道的单词,实际上只是交际冰山的一角。更重要的是,抛开无数的多词结构和由此构成的句子不谈,单词也只是冰山一角的一角。如此,我们或许就不会奇怪为什么缩小词汇量差距的努力大多以失败告终,因为它们几乎只关注增加孩子听到的单词量。真正重要的是给孩子们更多锻炼语言技能的机会。如果增加单词量就是解决方案,那么只需让孩子看电视或是听有声读物就可以了。但根据“语言是猜谜游戏”的观点,这不大可能奏效。研究支持了“语言是猜谜游戏”的观点,表明儿童不会通过被动观看视频学习新单词,只有在积极与他人的互动对话中才能学习新单词。儿童并不是等着被单词装满的空瓶子,他们需要的是互动式、有趣、引人入胜的对话。

最近几项针对婴幼儿的研究确实表明,通过幼儿参与的互动次数,而不仅仅是在家中偶然听到的单词数量,可以预测他们未来的语言能力。例如,哈佛大学的蕾切尔·罗密欧(Rachel Romeo)的一项开创性研究强调了互动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她和同事使用一个可以放在孩子衬衫口袋里的小型数字录音设备来记录一个周末中其他人对孩子们说的所有话。接着,对孩子们的语言能力进行测试,并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罗密欧发现,能够预测儿童语言能力的是话轮转换的次数,而不是父母或孩子自己说了多少单词。她甚至发现,我们与孩子进行对话的交互程度对他们的大脑发育会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可以衡量的。具体来说,孩子进行的对话互动越多,他们的布罗卡区就越活跃。这就突出了语言经验的重要性——它是大脑语言交流区域网络(包括布罗卡区在内)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正如上一章讨论的那样。就像练习是精通数字记忆等后天习得技能的关键,要成为语言猜谜游戏的高手,反复的互动语言经验必不可少。

八 语言学习的社会基础

我们在第一章中讨论过,词语仅仅是意义的线索,必须与上下文、之前发生的事情以及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中的所有其他线索结合起来,才能理解所说话语的含义。虽然词汇和话语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融入所属社群文化的更广泛的社会化。

为了追随他人脚步,加入“对话舞蹈”,我们要共同遵守所处社会的文化规范、习俗、惯例、社会禁忌和无穷无尽的潜规则。尽管库克船长和豪什人表明,语言猜谜游戏可以纯粹基于共同的人性,但我们与对话伙伴共同点越多,玩语言猜谜游戏就越容易。如果没有构成交际冰山隐藏部分的社会化,构成冰山一角的个别词汇和话语就会变得难以理解。

不能简单地要求父母多和孩子说话,而是应该鼓励他们找到时间,与孩子积极交流。沐浴时间以及亲自相处的其他时间都是和孩子交流的绝佳契机。就连购买杂货这样的平凡小事,父母也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买了什么、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以及怎么使用。

我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与我们生死与共,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

九 无穷无尽的交流方式,美丽至极

细菌与真菌也有这种“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它能让简单生物开启或关闭特定基因,适当改变自身行为,适应群体密集或稀疏的情况。群体感应很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交流形式。群体感应传递的信息很简单,即“我在这里!”。

虽然我们都算得上语言方面的“专家”,但每个人擅长的语言都有微小的差别。我们对单词和构式的特殊储备,以及将其即时运用于语言猜谜游戏的方式,使得每个人的语言都独一无二。

语言不过是所谓的个人语型(idiolect)的集合,每一个人的言语方式都融合了特定个体所持有的构式、词语选择和个人表达风格。人人都会说一种独特的语言,而且无论好坏,这种语言都将伴随我们一生。

人类的语言能力实际上在不同语言以及同一语言内部都呈现出多样性,这是文化进化的明确标志。

十 人类无穷无尽的语言即兴创作能力为创造令人眼花缭乱的人类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催化剂

正是因为发明了语言猜谜游戏以及由此引发的语言、文化和大脑的良性循环,人类才得以统治整个地球。

十一 人类智能核心的语言:即兴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4#
 楼主| 发表于 2025-9-4 14:18:19 | 只看该作者
8月25日,儿子就开始看中级社会工作师辅导资料。网上购买的指导教材到了之后,他又开始看教材。他首选《社会工作法律与政策》,因为他说如果有人咨询这方面的法律和政策,他能够回答。

昨天晚上,我和儿子唠嗑。我说:“一个人要是干和别人一样的活儿,可是不如别人,说明已经比别人落后。”他说他知道。

儿子已经和一个小伙伴定好了下一次见面时间。我对儿子说:“要是和小伙伴已经定好下一次的见面时间,就应该在这段时间认真学习,把东西学懂了并记住,然后见面时就交流出去。”儿子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5#
 楼主| 发表于 2025-9-5 18:54:39 | 只看该作者
我和儿子说:“‘废退’是个魔鬼,它总是盯着懒惰的人,你什么时候能把学习中级社会工作师收获给我?短文就可以。”儿子说:“下周四。”我说:“好的,我们收获‘用进’。”

儿子从龙源网上又买了三本杂志《现代世界警察》、《民生周刊》和《百科知识》。《派出所工作》看完了,《现代世界警察》看了一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6#
 楼主| 发表于 2025-9-10 11:18:47 | 只看该作者
儿子,9月7日发了微信公众号。他边阅读边学习。


我在读一本清新的书《兰生于野:紫金兰科植物荟萃》(主编 郑裕庭 叶芹良),做了一点笔记:

兰花化石


第一个被发现的兰花化石的花粉块以附着在Proplebeia dominicana(一种灭绝的无刺蜂)胸背上的方式,被保存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1500万~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琥珀中;之后,另一个更古老的兰花化石被发现在中新世波罗的海的约4000万~4500万年前的琥珀中。然而,分子系统进化树研究表明,现存兰花的最近共同祖先可能早在7600万~84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就已出现。而结合兰科生物地理学和系统发育推测兰花最早出现在11200万年前的澳大利亚。总之,目前已知的兰花化石仍然稀少,且比理论上的兰花共同祖先更为年轻。因此,兰科植物的起源仍然是一个谜,而通过兰科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为探索其起源和进化提供了新方法。

兰科植物概况


兰科植物作为被子植物的大科之一,全世界约有28000种,广泛分布于大部分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尤其是南美洲和亚洲热带地区种类最多。

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到南跨越寒、温、热三个气候带,地形复杂,生态条件各异,植被类型多样,所以,我国的兰科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据统计,目前,我国有野生兰科植物181属1663种,其中682种为我国特有种,主要集中生长在长江流域和西南、东南各省份,以云南、四川省为最,总体呈现由南至北数量递减的趋势。

兰科植物作为世界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之一,全科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予以保护。

紫金县兰花种类

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东江中游东岸。全县总面积3228平方千米,80%以上为山岭、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经过野外科考调查统计,资金县域兰科植物总计有38属78种。

我喜欢的兰花

1黄兰(野生)


草本,生于海拔约450米的密林中。

黄兰多喜欢生长在密林下含丰富腐殖质的潮湿土里,叶片婆娑宽阔,植株高达1米,非花期的时候,容易令人以为它是姜科植物。一进入秋季,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嗖嗖”冒出花箭,开出黄灿灿的花。

2绶草(野生)

草本,生于山坡林下、灌丛下、草地或河滩沼泽草甸中。

绶草、线柱兰、美冠兰,并称“华南草地三宝”。绶草花色白中带粉红,十分娇艳,花序旋转上升,犹如蛟龙盘柱,因此,别名亦叫“盘龙参”。它喜欢生长在草地上,与杂草混生,如果不是在花期,看到徐徐冒出来粉红色的花序,几乎无法识别出来。不同分布地方,其花色及植株形态等也变化较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7#
 楼主| 发表于 2025-9-15 12:32:01 | 只看该作者
上周三,儿子把学习中级社会工作师三本辅导用书的收获已经给了我。

星期六,我和儿子一起去了菜市场,买了鱼、鸡、胡萝卜、香菇和山药等。卖鱼的把鱼都收拾好了,回来之后儿子又清洗了,做了鱼,还晒了微信朋友圈。鸡是由我来做的。他在厨房还帮我收拾卫生。

星期日,他发了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8#
 楼主| 发表于 2025-9-16 22:15:31 | 只看该作者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指导教材,儿子已经看了前六章内容,目前在看第七章。


我的《概括力》([日]山口拓朗 著 冯元 译)学习笔记:

一 对“概括力”的认识

概括力是指抓住关键信息,顺应场景,简洁明了、有逻辑性地进行表达的能力。


对概括能力弱的人而言,其大脑就像没有整理过的电脑硬盘一样,即使存有相应的数据,也找不到在哪里。而对概括能力强的人而言,其大脑就像一个分类整理过的电脑硬盘,里面的各种数据分门别类,被整齐地存放在各个文件夹中。因此,大脑很容易找到所需信息。也就是说,这种大脑可以快速灵活地提取各种所需信息。整理好信息后,它就能更容易地发现信息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可以更顺利地进行信息分析和信息验证等。

此外,将概括出的信息进行组合,也会产生不少新的信息(创意)。如果大脑可以很快地输入和输出,并组合相关信息,你也就可以很容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了。

实际上,你现在的人生,正是你迄今为止所接收到的“所有信息”概括之后的结果。

二 提高概括力是适应快节奏社会的最好办法

1 概括,识人


在人际交往中,除了要了解对方的想法、意见以及需求,还要具备立刻概括出对方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的能力。一个人概括力越强,越能精准地概括出对方的信息。

2 脑海中快速概括,语言上利落表达

概括力强的人能够精准地掌握信息,并且总是知道说什么(说话的中心内容)、说到什么程度(说话的分寸)、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说话的顺序)。他们在讲话时少有偏题,即使不小心偏题了,也能在绝妙的时机将话题引回主线。


概括力弱的人由于不会整理信息,有时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会不假思索地将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如果可以边说边整理信息,就尚且还好,但是有些人越说越乱,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样便会给对方带来不悦的感受,比如厌烦、失望、生气等。

相反,如果一个人概括能力强,即使面临突如其来的难题,比如他人突然交代一项工作时,也能沉着冷静地应对,完成最好的输出。因为他在开口说话前的短短几秒钟内,就已经在头脑中迅速地完成了信息概括。即兴交流自不必说,他甚至还可以随时应对谈判和即兴演讲等。

概括力强的人无论遇见什么样的问题,都能瞬间给出准确答案,或者总能提供一些合适的信息。

三 概括力的六个关键

1明确传达目的


实际上,我们的大脑拥有高性能的导航系统。只要设定好目的地(终点),大脑就会开始高速运转。

例如:

﹡为了让策划案被采纳,什么时候说最好?

﹡如何表达才好?

﹡展示什么优点才好?

2明确传达对象

我会根据听众的属性和倾向,有针对性地调整演讲的内容、说话的方式、语言的选择等,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

3满足对方的需求

了解对方需求的最佳方法便是与对方交谈。

4想象对方理想的反应

5确认概括的信息量

6语言信息与非言语信息的概括


很多场合下我们还需要对非语言信息进行概括。非语言信息是指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信息,比如,我们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触,这些都是广义上的非语言信息。此外,在人际交流中获得的情感方面的信息等也属于非语言信息,例如,感受到对方“生气”“高兴”等。如果不能概括出非语言信息,我们输出时就无法传达问题的本质和我们做事情的诚意。

收集非语言信息需要观察力。观察人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人类的主要非语言信息(部分示例)

﹡眼睛:善意的眼神,不服气的眼神,充满敌意的眼神;

﹡表情:开心的表情,愤怒的表情,明朗的表情,阴暗的表情;

﹡声音:洪亮的声音,明朗的声音,干脆利落的声音,弱小的声音,沉闷的声音,嘈杂的声音;

﹡态度:给人积极印象或给人消极印象。


四 提高概括力的三个步骤

提高概括力的三个步骤,它们没有优劣之分,所有的过程都很重要。这三个步骤为:

第一步:收集信息——收集足够的有效信息

第二步:整理信息——分门、排序整理信息


﹡具体化分类时,按优先顺序排序

﹡信息具有实时性,要注意更新

第三步:传达信息——简明扼要地将信息传达给对方

五 提高元认知能力,避免偏差

元认知能力弱的人和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具有不同特征。

1 元认知能力弱的人

﹡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

﹡视野狭窄;

﹡容易被眼前的问题所左右;

﹡容易感情用事;

﹡目光短浅,不会长远思考;

﹡沟通能力差(说话时不考虑对方)。


2 元认知能力高的人

﹡能够客观地看待事物;

﹡视野开阔;

﹡不被眼前的问题所左右,而是找出解决方案;

﹡言行理性;

﹡能够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

﹡沟通能力强(说话时考虑对方)。



六 五种正确的信息收集方法

1培养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收集本质信息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面貌。

看清信息本质的能力,对于强化概括力极其重要。如果在输入阶段(即收集信息阶段)就能看清本质,我们会大大提高概括的精确度。

要想看清事物本质,就必须锻炼观察力和洞察力。观察力是指对事件的状况、事物的样子等一些眼睛看得见的信息仔细观察的能力。洞察力是指以亲眼可见的信息为线索,洞悉眼睛看不见的事物本质的能力。以树为例,观察力看的是树干和枝叶,而洞察力看的则是埋于地下的根。

人类只擅长在自己特定的意识领域内思考。因此,多观察事物,拓宽眼界,是提高看清事物本质能力(即洞察力)的唯一方法。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当遇到问题和难题时,便容易采取一些看上去略有成效,但是治标不治本的临时措施。而拥有看清事物本质能力的人则会采取合理的方法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你想成为后者,就要培养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即增强观察力和洞察力。

2 激活类推思维

看清事物的本质有诸多好处,其一便是激活类推思维。类推思维是指将已知的信息和经验运用到未知的事物上。

3 总结对方的个人特征

如果一个人不仅清晰地了解对方的意见和心情,还精准地了解对方的人品、性格、气质等个人特征,便可以完成高质量的最终输出。

要想看清对方的个人特征,不仅要斟酌他的说话内容,还要观察他的姿态和表情等。因为有时这些比语言更能展现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通过这些观察来获取人们语言背后的内心感受和真实想法。

要想看清对方的个人特征,就必须充分运用听觉和视觉,仔细观察对方。


4 灵活切换抽象信息与具体信息

收集信息时,要养成一个习惯:收集各种主题的关键词。

5 借助目录进行概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9#
 楼主| 发表于 2025-9-19 20:58:51 | 只看该作者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指导教材,儿子已经看了前九章内容,目前在看第十章。


我的《寻找正确的单词:一个关于文学、悲伤和大脑的故事》([美]辛迪·温斯坦 布鲁斯·米勒 著  鲍伟奇 译)的学习笔记:

一 父亲患阿尔茨海默氏病去世对女儿(辛迪)的影响


第五章中的“缅怀:杰瑞﹡温斯坦”一节描述了在我父亲患阿尔茨海默氏病之前,我和他共度的大约二十五年时光。讽刺的是,作为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的女儿,我这个认知正常者居然也遗忘了那些岁月。直到回到伯克利、学习神经病学、守丧,以及写这本书之时,我才回忆起那些珍贵的细节。(辛迪)

配偶、父母、孩子、祖父母和朋友,这些人对我们的世界——我们大脑中的世界——特别重要。(布鲁斯)

二 爱的重要性

然而,如果我们的婴幼儿时期是在孤立环境中成长,从未接触过语言,即使后期再如何全面辅导,我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也将终生受损。(布鲁斯)

虽然神经科学家还无法告诉我们爱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但很明显,大脑中存在一些对爱与共情的表达和体验至关重要的独特回路。我们面部和身体的外在表现与我们心里的内在感受密切相关。(布鲁斯)

三 几乎所有神经退行性疾病,都涉及认知、运动和行为的改变

事实上,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病在内的几乎所有神经退行性疾病,都涉及认知、运动和行为的改变。(布鲁斯)

阿尔茨海默氏病、额颞叶痴呆、帕金森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都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布鲁斯)

辛迪借助隐喻提到,她父亲罹患的阿尔茨海默氏病正缓慢但持续地擦除他脑中的内容——单词、事件、等式,直至所有事物。(布鲁斯)

“阿尔茨海默氏病就这样出现了,拿着一块黑板擦抹走了上面每一串数字、每一个单词……更诡异的是,这种疾病有个惹人厌的怪癖,那就是在它把脑中的数字和单词完全抛到九霄云外之前,它会先把它们篡改得面目全非。”这个黑板的类比准确地把握了现代神经科学家已然确立的多个记忆过程的原理——近事、远事和语义。(布鲁斯)

四 记忆方面的知识

1 记忆小概述


记忆是逐步形成的。当我们遇到的一段经历、一个单词、一个事实、一串数字或一首歌曲以任意形式的感知输入进入大脑皮质中并激活了相应功能区的皮质时,记忆便开始了。如果我们决定将信息保存得更久些,前额叶皮质就会变得活跃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工作记忆”。与此同时,海马体也参与进来,并将整段经历绑定在一小部分海马体细胞上。我们称这个过程为“编码”。如果刻意重复某段经历(也可以是某个单词或某件事实)的信息并使之强化(我们称之为“巩固”),那它就更有可能被保留下来,以便日后能被回想起来。有两个因素影响我们是否记得:刺激本身的强度,以及我们为了重新体验(即巩固)该事件所付出的努力。最后,假以时日,一些记忆会变得根深蒂固。我们为这些长远的记忆冠以“远事记忆”的术语。远事记忆可以是一段经历——我们称之为“情境记忆”,也可以是一个事实——我们称之为“语义记忆”。(布鲁斯)

编码:思想感知转化成记忆的过程。

2 工作记忆

记忆某段经历会以一种独特的模式激活大脑中的多组神经元,而这种激活模式取决于该经历的独特内容,以及捕捉它的感官,无论是听觉、视觉、嗅觉、触觉,还是这些感官的某种组合。随后,诸多因素决定了这段经历能否被大脑中复杂的记忆装置绑定,从而被记住。在记忆形成的最初阶段(长达三十秒),我们依靠额叶将信息储存于脑中。(布鲁斯)

3情境记忆:编码与巩固

下一阶段是建立情境记忆,这个术语用来描述我们针对一段经历的内容、地点和时间的记忆能力。我们能够持续地获取并建立新的情景,这是我们得以增长学识、拓展才智的正常能力的一个基本特征。情景记忆依赖于海马体这个位于颞叶深部的小巧结构,它允许我们捕捉特定的记忆和经历,以供日后回忆。(布鲁斯)

举个例子:……起床后,我透过敞开的房门向儿子的房间望去……我从卧室走下楼梯,来到厨房……坐在电脑前亟待写作……(布鲁斯)

我今早经历的这一连串神经元活动虽然动用了我的整个大脑,但正是海马体将所有这些神经元活动关联起来,成为一个可供日后回忆的事件。(布鲁斯)

大脑不仅会有组织地帮助我们记忆,也会系统性地让我们忘却那些对我们的生存而言微不足道、无关痛痒的琐碎小事。(布鲁斯)

良好的睡眠极其重要,如果深度睡眠受到了干扰,我们就不太容易巩固记忆。这个话题在阿尔茨海默氏病的研究中愈发重要,现在人们认识到,人体在深度睡眠时会清除大脑中的有害蛋白质——如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诸如苯二氮䓬类(安定、劳拉西泮)的一些安眠药会阻止我们进入深度睡眠。医生们现在会避免开具这类处方,以防止有害蛋白质在脑内聚集,从而帮助记忆。(布鲁斯)

如果没有海马体,人就只能获得极其短暂的经历,转瞬即逝,迅速被遗忘。这就是发生在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身上的情况。(布鲁斯)

如果海马体无法绑定记忆,我们就会被困在当下,迅速忘记新的对话、电影、书籍、演讲,甚至是重要的共同经历。(布鲁斯)

4闪光灯记忆

关于记忆的第二个原则是,如果一个事件伴随着足够强烈的情感,它可能不需要主动演练就能被永远记住——这根本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情感强烈的经历更有可能成为远事记忆,伴随我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布鲁斯)

只要它是特别私人的,并且能够唤起情感——极端强烈的情感——就行。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杏仁核和海马体会被同步激活,特定的记忆就会立即被牢牢铭刻。(杏仁核:Amygdala,位于颞叶内的结构,主要负责处理情感记忆和情绪反应,特别是与恐惧和愤怒相关的情绪。)(布鲁斯)

5语义记忆

我们储存的语义记忆类型包括许多我们在学校所学的事物:单词的语音、拼写及意义;著名的绘画或建筑;地理或文学事实;熟人、运动员、政治家、演员,或其他公众人物的名字和面孔。这类信息与前颞叶的功能密切相关。(布鲁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0#
 楼主| 发表于 2025-9-22 20:24:27 | 只看该作者
上周六、周日,儿子像一只小欢虎在家里清洁花盆、煮手巾、刷拖鞋,干得热火朝天。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指导教材,儿子在看第十二章。

这个国庆节全家计划要自驾出省游,我买了一本有关目的地旅游方面的书,儿子同时还看着这本书。有时,他也看新的《大众医学》。

上周日下午,儿子和一个工作之后认识的小伙伴去看了电影《731》。儿子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深恶痛绝。


我的《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原著第五版)》([美]迈克尔·S·加扎尼加 理查德·B·伊夫里 乔治·R·曼根 著  周晓林 高定国 等 译)学习笔记:

一 涉及额叶、顶叶和颞叶的一个左半球网络对语言产生和理解至关重要。但右半球也确实起一定作用:右侧颞上沟在加工语言节奏(韵律)方面起作用;右侧前额叶皮质、颞中回和后扣带皮质则在句子具有比喻意义时被激活。

二 大多数理论都同意:心理词典在语言中起核心作用


人类语言是大脑的机能,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自然语言。语言可以说,可以用手势表达,也可以写。任何自然语言都有词法、语法和句法规则;它以符合传递具体和抽象的信息。 那么,大脑是如何从口语、手势语和书面语中获取意义的呢?大脑又是如何产生口语、手势语和书面语来向他人传递意义的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章讨论语言的几个关键特征。首先是存储:大脑必须存储词的表征及其相关的概念。词的表征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心理词典——关于词的信息的心理存储,包括语义信息(词义)、句法信息(词如何组合成句子)和词形信息(拼写和发音模式)。

让我们先从语言理解的角度来探讨心理词典(当然这些概念同样适用于语言产生)。一旦我们从声音、印刷或手写字以及手势中对词进行知觉分析,就涉及心理词典的三个基本功能:

1词汇提取,指知觉分析会激活心理词典中对该词的词性表征(包括其语义和句法属性)这一阶段。

2词汇选择,指选择与输入信息匹配得最好的词语表征这一阶段。

3词汇整合,指将词整合进完整的句子、段落或更大语境中,以便理解整个信息的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

三 心理词典的四个组织原则

一个说英语的正常成人掌握大约50000个单词,且可以每秒轻易识别和产生约3个单词。考虑到这种速度和数据库的规模,心理词典必须是以一种高效率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相关心理语言学证据支持以下四个组织原则。

1语言中最小的意义表征单位被称为词素;它也是心理词典中最小的表征单位。例如,请看单词frost(结冰)、defrost(解冻)和defroster(除冰器)。这些词的词根frost是一个词素;defrost的前缀“de”改变了frost这个词的意思,也是一个词素;最终,加上后缀er的defroster包括三个词素。

2高使用频率词比低使用频率词的提取速度更快;例如,提取people(人们)比提取fledgling(幼鸟)容易。

3心理词典的组织原则是,邻近词只在一个字母或音素上不同(如bat、cat、hat和sat)。音素是对意义产生影响的最小声音单位。音素或字母有重叠的单词在心理词典中会聚集在一起。当输入信息激活某个单词的表征时,其他邻近词起初也会被激活,所以从候选词中挑选正确的词需要花费时间。

4单词表征依据单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心理词典中进行组织。词义相关词在心理词典或大脑中被组织在一起。

四 语言的进化:新西兰心理学家迈克尔·乔尔巴利斯提出,生成语言可能源自能人(Homo habilis)的手势语系统,再转变为现代智人(H.sapiens sapiens)以发声为主的语言系统

1共享意图


沟通是指通过言语、信号、书面符号或行为来传递信息的过程。人类语言的功能是通过改变他人所知、所想、所信或所欲来影响他人的行为(Grice,1957),而且我们倾向于认为交流是有意图的。

2姿势和交流

人类言语进化的线索并不只能从发声上寻找。新西兰心理学家迈克尔·乔尔巴利斯(Michael Corballis)认为,人类语言始于姿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1#
 楼主| 发表于 2025-9-25 17:28:04 | 只看该作者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指导教材,儿子在看第十三章。他还在读另一本书《走遍世界寻国宝》。


我的《语言本能: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美]史蒂芬·平克 著  欧阳明亮 译)的学习笔记:

儿童学会语言的3大要素


所以说,3岁的孩子已经算得上是语法天才。他们精通大部分语法结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遵守语法规则。他们尊重语言的共性,即便犯错也和大人一样,往往事出有因,而很少犯下无谓的错误。

要素1:声音环境

我们知道,这种经验至少包括一个方面:这个孩子所处的语言环境。

几千年来,思想家们都极力想弄清一个问题:假如一个婴儿从小就被剥夺了接触语言的机会,他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在接下来的世纪里,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关于“野孩”的故事,这些孩子从小就与人类隔绝,在野生的环境中长大成人。在极少数情况下,一些现代儿童也会在类似野生的环境中长大,他们被狠心的父母关在暗无天日的屋子或阁楼里,完全接触不到任何语言。无论哪种情况,结果都是一样:孩子变成了哑巴。由此可见,先天的语法能力过于简单、粗略,单凭它是无法生成语音、单词和语法结构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野孩子的“失语”证明了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后天学习比先天能力更为重要。即便人类的基因已经规定了语法的基本设计,它也必须将语言的具体特征储存于环境之中,以确保每个人的语言都能与其他人的语言协调一致,而不会被自身的遗传独特性所限制。就此而言,语言更像另一种典型的社交活动。

要素2:母亲式语型

虽然言语输入是语言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只有声音是不够的。有人曾建议聋哑父母多让自己听力正常的孩子观看电视,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英语。面对只会自说自话、铁疙瘩一样的电视机,除非孩子已经懂得这门语言,否则他根本猜不出其中的角色在说些什么。现实生活中的大人都是在孩子面前谈论眼前发生的事情,孩子的表现则更像是一个“读心者”,他能够猜出大人的意思,特别是在掌握了许多实词的情况下。的确,如果让你听一段家长对孩子的谈话,即便他所说的语言你一窍不通,但只要将其中的实词都翻译出来,你就能轻易地推测出家长的意思。如果孩子能够推测父母的意思,他就不是一台纯粹的解码机,仅仅依靠接收的信息来破解代码。他们更像是面对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21)的考古学家,可以将未知语言的一段内容与已知语言进行对比。对孩子来说,这门未知的语言是英语(或者日语、因斯列坎普语和阿拉伯语),而已知的语言就是心语。

电视原声为什么教不会孩子说话呢?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因为它们说的不是母亲式语型。与成人之间的交谈不同,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会把语速放慢,语调也更为夸张,他们说话的内容主要涉及眼前的事情,语法也更为严谨(正确率可以达到99.44%)。无疑,这些特点使得母亲式语型更容易被孩子听懂。此外,母亲式语型在语法上并不简单,虽然它看似如此,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我们对语法有着本能的理解,因此只有当我们深入语法结构、试着弄清其背后的规则时,才能真正了解它有多么复杂。母亲式语型中经常出现包含“who”“what”“where”的问句,在英语中,这些其实都是最为复杂的语法结构。我们不妨以一个“简单”问句为例:“What did he eat?”“吃了什么?”没有哪位老师会把这种句型作为语法学习的第一课教给学生,但每位母亲都会对孩子说出类似的句子。

在动物界,不少动物会通过叫声来与幼崽交流,这和人类母亲与幼儿的交流有着相似的一面。母亲的话有着可以理解的丰富旋律:抑扬起伏的语调表示赞许,尖锐急促的声音表示禁止,音调变高是为了引起注意,低声慢语是用来安慰别人。心理学家安妮·弗纳德(Anne Fernald)的研究显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语言社群之中。母亲的语调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他们能够将这种声音识别为语言,而将其与肚子的咕咕声或者其他噪音区别开来。他们也能借助语调来区分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勾勒语句的边界,以及识别新的单词。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婴儿更喜欢听母亲式语型,而不是成人间的交谈。

要素3:父母的回应与自我实践


奇怪的是,虽然日常操练对说话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有些孩子因为神经方面的疾病而无法说话,但他们的父母却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卡琳·斯特朗斯沃尔德最近测试过一个4岁的男孩。虽然他不能说话,却懂得语法上的微妙差异。他能够区分“The dog was bitten by the cat"(狗被猫咬了)和“The cat was bitten by the dog”(猫被狗咬了)的图片,也可以区分“The dogs chase the rabbit”(这些狗在追兔子)的图片和“The dog chases the rabbit"(这只狗在追兔子)的图片。当斯特朗斯沃尔德向他提出一系列要求时,例如“Show me your room”(给我看你的房间)、“Show me your sister's room”(给我看你妹妹的房间)、"Show me your sister's old room”(给我看你妹妹的旧房间)、"Show me your old room”(给我看你的旧房间)、"Show me your new room”(给我看你的新房间)、“Show me your sister's new room”(给我看你妹妹的新房间),他都能够做出正确的回应。

这其实并不奇怪,语法的发展并不依赖于刻意的练习,因为开口说话不同于侧耳倾听。孩子在说话时所获得的语法信息只能来自父母的回应,根据父母的回应,孩子可以知道自己说出的语句是否合乎语法,意义明确。如果一个孩子会因为说出不合语法的句子而受到纠正,或者令父母产生误解,那么从理论上说,这个孩子应该会逐渐明白自己在语法的运用上还存在问题。然而实际情况是,父母并不十分在意孩子的语法问题,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诚实品格和良好行为。在一项研究中,罗杰·布朗将三个小孩(化名为亚当、夏娃和萨拉)所说的句子分成两类,一类是合乎语法的句子,一类是不合语法的句子,然后观察他们的父母在听到孩子说出这些句子时会做出怎样的回答。结果发现,无论句子是否合乎语法,父母的回答都是一样的。这表明,父母的回应并没有给孩子提供必要的语法信息。

事实上,当要求严格的父母或者爱管闲事的研究者对孩子的语法错误进行干预时,孩子根本就不会理睬。

在语法学习上,儿童更像是一个自然研究者而不是实验研究者,他们被动地观察别人的语言,而不是进行各种操作,然后记录下最终的结果。儿童的这个特点有着深远的意义,因为“童年有涯,语言却无涯”。要真正掌握语言,儿童不能光靠记忆,他必须纵身跃入语言的未知海域,归纳出这片无限可能的语言世界背后的一般规律。

假如孩子的语法错误能够得到父母的纠正,那么他们就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2#
 楼主| 发表于 2025-9-28 14:48:25 | 只看该作者
10月1日,我们全家就自驾游出省了,10月8日才会回家。

前天下班之后,儿子和三个工作之后认识的小伙伴小聚了一次。

昨天下午,儿子发了微信公众号。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指导教材,儿子在看第十四章。


我的《惊奇岁月》([美]弗兰克﹡凯尔 著  马小凤 译)的学习笔记:

推荐序:创造令人“惊奇”的学习体验(摘录)


顾远

(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教育3.0》作者)

我在《教育3.0》中提出过“第一性原理”:每个人都是天生爱学习的,教育的作用是发挥这种天性并助力人的成长。在《惊奇岁月》一书中,作者用“惊奇”(Wonder)概括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这种学习天性。

“惊奇”不等于“好奇”,后者只是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前者超越了对基本事实或琐碎信息的好奇,让人渴望知道“为什么”以及“如何”,并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和行为。每一个被孩子整天的“为什么”折磨着的成年人想必对孩子们的“惊奇”都有体验。然而,我们却未必意识到孩子们在“惊奇”背后所展现出的强大的认知能力。

当孩子问我们“树有心脏吗”,作为成年人,我们很可能只会说一句“没有”,并把这个问题当作孩子因为无知而问出的一个幼稚问题。可孩子不会被我们轻易地打发,他们会追问:“树会长大的。如果没有心脏,那么它是怎么把养分运到身体各个地方去的呢?”此时我们才会意识到,原来哪怕是很小的孩子也已经具备了类比、因果、归纳等抽象认知能力。

遗憾的是,大多数成年人可能一直都在低估孩子们的能力,视他们的头脑为“一块白板”,把孩子们的“惊奇”当作他们无知的证据,把孩子们的探索当作充满错误的危险行为而加以制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孩子的年龄越大,能够提出的问题却越少。他们的“惊奇”被抑制了,他们的提问权被剥夺了,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因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而“发育不良”。

如今的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正是建立在这种对孩子能力的低估,以及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错误理解上的。人们以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只能从“具象”到“抽象”,只能从“简单”到“复杂”,所以教育便总是先用简单的知识点来填充孩子们的大脑,认为他们无法理解更深刻的道理。

我在一所学校参访时,曾经遇到一位愁眉苦脸的孩子。他告诉我,他和同学们想要在学校搭建一个鸡舍,给自己养的小鸡更舒适的住处。他们去向老师寻求支持,却被告知“测量是四年级的学习内容,而他们才一年级,所以不能现在就教给他们,教了他们也理解不了”。

这位教师显然不知道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那句名言:“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孩子们哪怕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对因果关系在构建知识体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的感知”,以及“感知不同要素如何以系统的和可预测的方式相互作用的能力”。事实上,孩子的“惊奇”对于学习和成长而言,所能发挥的最大作用正是对“机制模式”的特殊理解。

我在“教育3.0教学设计”工作坊里每次都会问教育者们一个问题:“你知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教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往往会让在场的教育者们一愣。很多人以为自己在教的是某个具体的学科,却发现孩子们记忆了一堆的知识点,却无法解释某种功能或者现象背后的原理;孩子们背得出一堆的公式定理,却对某个学科独特的认知方式一无所知。显然,这样的教育很难做到学以致用,也很难让孩子们真正地爱上学习。

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孩子们的“惊奇”背后是他们对世间万物运作机制了解的渴望,并且更妙的是,他们也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就会全然不同。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很多的教学设计实例。如果我们可以在孩子们叠纸飞机并比赛看谁的飞机飞得更远的游戏中,指引孩子们观察机头重量、翼展、机翼形状、机翼倾斜度等变量对飞行距离远近的影响,鼓励他们做出不同的飞机设计并比较结果,那么孩子们便会在持续不断的“惊奇”中开始感知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理解飞行的原理。随着他们不断长大,他们将会知道更多的变量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而对原理的理解则成为他们贯彻始终的、最重要的收获,帮助他们解释真实世界里的很多现象并将所学加以应用。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想要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正确的做法并不是在一年级教他们如何观察,二年级教他们提出假设,三年级教他们设计实验,四年级教他们搜集数据验证假设,而是在一年级就让孩子们体验这四个阶段组合的完整过程,只不过在更高的年级,这个过程中的变量将会更多,实验将会更精密,数据将会更复杂。

在“教育3.0教学设计”工作坊里,我把这样的教学设计称作基于“最小全局认知”的教学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具象和抽象的学习始终是同时发生的,事实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总是和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理相关,具体的学科知识总是会指向学科的素养。

在《惊奇岁月》中,作者提出充分借助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惊奇”和对“机制模式”的理解能力,让教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带来成长和改变。在作者看来,教育和学习的成果理应包含“一个人的想法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这意味着学到了新的知识或谬误,还意味着学到了新的因果模型或解释。
从这样的标准来看,如今很多的教育都是不合格的。更严重的是,如今步入Al时代,信息变得唾手可得,无须深思和探索,我们便可以获得很多问题的答案。此时,人们很容易滋生出一种“知道感”,并因此而日渐失去了“惊奇”的能力。人人都成了肤浅的“知道分子”,却并未真正了解世界运行的机制、功能背后的原理,难以回应生活中真实的困扰,更无法去创造。
是时候让每个人都能享有更多的令人“惊奇”的学习体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3#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3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天父的赐福,我们一家三口今日傍晚已平安地回到了家。在回家的路上,我就已经想家了。我们此次山西自驾游已圆满结束,参观了云冈石窟、黄河壶口瀑布、王家大院、平遥古城、晋祠、山西自然博物馆、五台山和河北博物馆。小帅虎儿子参与了整个山西旅游的规划和行程安排,负责了酒店和门票的预订。


我的《当大脑陷入孤独》([美]约翰﹡卡乔波[美]威廉﹡帕特里克 著  李婷燕 译)的学习笔记:

人类社会合作的5个维度


人类真正强于其他物种的适应行为是社会联结。通过类人猿研究,我们明白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社会联结带来的互惠利他主义的覆盖面越广,人类的健康、财富、幸福水平就越高。

马丁﹡诺瓦克指出了社会合作的5个不同维度,并简要而生动地对各个维度进行了说明:

•亲缘选择:“我会跳下河,救我的兄弟。”

•直接互惠:“你帮我挠背,我也帮你挠背。”

•间接互惠:“我帮助了别人,获得了好名声,并因此得到了其他人的回报。”

•人际网络互惠:“我帮助了别人,互相帮助的合作性人际网络就不会排斥我了。”

•群体选择:“合作者的群体比背叛者的群体更成功。”

人类在理解他人意图和团队合作方面的学习能力一枝独秀。几千年来,人类对狗进行了选择性繁殖,并把狗当作“伙伴”。如今,狗能够轻而易举地看懂人类的手势,从而获得食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0-9 23:2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