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知识产权法•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儿子已经看完了,在看另一本他新购的法律书。
《主见》([美]维克拉姆•曼沙拉马尼 著 陆霓 译)的书摘:
推荐序3:
我思故我在:AI时代的独立思考指南(部分)
檀林
北大汇丰商学院导师、未来实验室首席未来学家
尤瓦尔•赫拉利的警示言犹在耳:未来最危险的不是AI超越人类,而是人类主动让渡思考的权利。
当AI以指数级速度进化,人类面临的真正危机并非技术失控,而是在“算法推荐+专家意见”的双重规训中,逐渐丧失对生活的解释权。
是的,AI淘汰的从来不是努力的人,而是失去思考能力的人。当我们把注意力交给热搜榜单,把判断力让渡给行业权威,本质上是在复杂系统的迷雾中,亲手折断了独立思考的羽翼。
一 打破迷信专家的死亡螺旋
在选择过载的时代,人们习惯将决策权外包给权威,却往往陷入思维盲区。
专家的判断如同取景器,聚焦重点的同时也可能遮蔽潜力:橄榄球巨星布雷迪曾因体测数据平庸被低估,《哈利·波特》差一点因“篇幅过长”被拒稿,皆因权威视角的局限性。技术工具的便利同样暗藏代价:跟着GPS开上飞机跑道的司机,过度依赖自动驾驶导致因操作失误而发生的法航空难,都在警示“工具理性”对人类直觉的吞噬。
死守规则的思维更是会导致系统僵化:车管所因手册未收录老车型数据而拒绝服务,埃博拉防控中因“唯体温论”而漏判密接风险,皆因脱离实际的规则成为进步的绊脚石。法航AF447次航班的悲剧堪称经典案例:当飞行员的直觉判断被自动驾驶程序取代,人类最珍贵的情境感知能力便趋于退化。
破解“专家依赖症”的关键在于培养“例外思维”:倾听建议时追问“是否存在例外情形”,决策前尝试“局外人视角”。《哈利·波特》的成功源于儿童试读的“非专业判断”。真正的智慧,是在尊重权威的同时,保留对“沉默变量”的敏锐洞察。
二 掌握重建思考坐标系的五大关键
在算法与专家编织的信息密网中,独立思考者需要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坐标系。学会像导航系统般精准定位:既要有聚焦关键的“探照灯”,也要有俯瞰全局的“卫星地图”,更要掌握筛选信息的“过滤芯片”。书中提出的要做有主见的人的五大关键,正是在复杂系统中锚定思考主权的核心密码。
关键1:注意力管理,拿好聚焦终极目标的探照灯。
人类的注意力如同手电筒的光束,当它照亮局部时,必然会在周围形成盲区。魔术师阿波罗·罗宾斯便是掌控这种注意力盲区的大师,他通过眼神交流、肢体触碰等方式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扒窃。
这就如同现实生活中,“小心小偷”的警示牌本是为了提醒人们注意财物安全,却反而因引发人们下意识检查财物的动作,暴露了贵重物品的位置。在职场中,过度关注短期任务的细节,就像只盯着手电筒照亮的方寸之地,容易导致对整体目标的认知偏差。
破解之道在于养成“主动变焦”的习惯。我们可以每日预留“新视角观察时间”,定时切换任务,避免思维陷入僵化的窠臼。在决策时,学会追问“谁在定义我的选项”“我忽略了哪些沉默线索”,从被忽视的细节中挖掘关键信息。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定期进行“逆向提问”:“若这是人生最后一年,我还会做此事吗?”“当前行动对五年后的我意味着什么?”这种时间维度的拉伸,能帮助我们挣脱“可见的紧急”的绑架,将注意力聚焦于真正重要的目标。
关键2:以终极目标为决策导向,握紧锚定方向的罗盘。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若没有终极目标作为指引,我们的决策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失去航向的船只,随波逐流。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罗盘”来指引决策。例如,在职业选择上,不要被短期的薪资待遇或职位头衔所迷惑,而应思考这份工作是否与自己长期的职业发展目标相一致。定期进行“目标校准”,将当前的行动与终极目标进行对比,确保每一步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像登山者始终盯着山顶的旗帜,而没有被沿途的荆棘和迷雾干扰,我们也要在生活的重重迷雾中,坚守终极目标,避免因小失大。
关键3:忽略噪声,学会独立思考,打造过滤信息的净化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各种声音此起彼伏,试图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要学会独立思考,就需要为自己打造一台“信息净化器”。
首先,设定信息边界,明确哪些信息是与自己的目标相关的,哪些是无意义的噪声。可以制定一个信息获取的优先级清单,避免在无关紧要的信息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其次,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质疑和验证,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观点。
关键4:综合多重视角寻求解决方案,拓展认知的多棱镜。
单一视角就像透过一根吸管看世界,只能看到有限的风景,而综合多重视角则如同拥有一块多棱镜,能让我们看到更丰富、更立体的世界。在医学领域,科室壁垒常常导致误诊,不同科室的医生只从自己的专业角度看待病情,缺乏整体的系统思维,这便是单一视角的致命缺陷。而在商业领域,乔布斯将书法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融入电脑设计,创造出史上第一台拥有精美字体的Mac电脑,这正是跨学科思维的奇妙之处。
为了突破思维惯性,我们可以尝试以下3种练习:
•“魔鬼代言人法”:在决策前强迫自己扮演反对者的角色,系统地列举风险漏洞,从相反的角度审视问题。
•“事前析误法”:提前模拟失败场景,推演可能的原因,从而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视角转换术”:每日以不同身份视角重新审视问题。
关键5:自主决策,做专家意见的指挥官。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需要借助专家意见做决策,但盲目跟从可能让我们陷入被动。专家的知识往往局限于单一领域。
此外,专家也可能因过度自信或依赖模型而犯错,如法航飞行员因盲从仪器而导致坠机,而萨利机长在引擎双失灵时,结合经验自主决策迫降哈德逊河,从而拯救了全员。
如何避免盲目依赖?肯尼芬框架为我们提供了思路。面对不同情境,需采用不同策略:
•简单问题(如计算利息、修理漏水):直接用专家的成熟方案,高效解决。
•繁杂问题(如汽车故障、复杂疾病):求助专家拆解要素,但要明确需求细节,避免笼统建议。
•复杂问题(如新兴技术影响、长期健康管理):以系统思维整合多领域意见,专家是“素材提供者”,而你是“决策者”。
•混乱问题(如突发危机):优先稳定局面,再引入专家。如萨利机长先自主迫降,再参考塔台建议,而非死守程序清单。
自主决策的关键在于提问与质疑。面对专家时,要问依据(“结论基于什么数据?”)、问利益(“是否存在利益关联?”)、问情境(“适用于我的情况吗?”),同时警惕专家的结构性偏见。
交叉询问不同领域的专家,能帮我们跳出单一视角。最终,我们要以“终极目标”为核心整合专家意见。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还探讨了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对AI这种新型“专家”的过度依赖,强调人类的勇气和智慧在保持人的自主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 在算法之外看见第三种可能
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悲剧,早在14年前就被作家摩根·罗伯逊通过《徒劳无功》预言。这并非通灵能力,而是基于航海经验对技术隐患的理性推演。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对权威与技术的盲目信任,本质是逃避不确定性的生存真相。
未来学家提出的“情景规划”提供了破解之道:不预测单一未来,而是构建多种“可能剧本”。荷兰皇家壳牌集团20世纪70年代模拟“石油危机情景”,提前布局应对策略,最终在1973年危机中领先同业。这种思维要求我们为人生准备“应急预案”,而非押注某个“正确答案”。
系统性思维则能穿透复杂表象。跨领域的知识连接,往往能催生突破惯性的创新。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普通人可从三方面培养在信息爆炸中保持清醒的习惯:
•反直觉训练:每日用“如果……会怎样?”句式挑战默认假设;对“理所当然”的观点保持质疑:当专家说“这不可能”时,追问“基于什么假设?哪些因素可能改变?”
•构建“T型知识结构”:
垂直深度:精通本职工作的核心技能(如程序员的算法、医生的诊断能力)。
水平广度:每月阅读1本非专业书籍(历史、科幻、心理学),参加跨领域活动,积累“无用知识”(这些知识可能在未来意外串联,产生创新)。
•拥抱“可接受的失败”:像拳击手泰森那样理解“计划的脆弱性”,提前规划B方案,但保持随机应变的能力
当AI能瞬间生成行业报告,人类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从“知识储备”转向“系统洞察”。《主见》揭示的终极隐喻是:AI是新时代的电力,而人类不能沦为被电流驱动的机器。
第2章的书摘:
被拒绝的“火焰杯”(bird:我没读过《哈利·波特》,只是摘录。)
J.K.罗琳(J.K.Rowling)创造了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系列丛书已经卖出了数亿册,影视化作品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票房,创作元素也成为几个最受欢迎的主题公园的灵感来源。不难理解,《哈利·波特》系列成为人类传播史上最赚钱的故事。粗略估算,该系列的相关收入高达200亿美元,这一切使罗琳这位曾经无家可归的作家成了亿万富翁。
然而,哈利、罗恩、赫敏、伏地魔和其他角色的精彩故事差点儿就被埋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所有初次读到这个故事的专家眼中,它太过冗长,他们认为孩子没有足够的专注力来读完这个故事。罗琳在投稿之路上屡屡遭拒,后来她将希望寄托在一个名为克里斯托弗·利特尔(Christopher Little)的文学经纪人身上。她之所以选择利特尔,是因为她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像儿童读物中的角色。一名利特尔的助手在给罗琳写退稿信时,她被书中的插图打动,继而促成了经纪公司代理罗琳的书稿。
此后,出版商原先发给罗琳的退稿信开始发给利特尔的公司。利特尔走投无路,只能运用自己的人脉向布卢姆斯伯里出版公司(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董事长奈杰尔·牛顿(Nigel Newton)寻求帮助,情况这才开始好转。正如阿伦·威尔伯恩(Aren Wilborn)在美国讽刺网站Cracked上指出的那样,“牛顿做了其他儿童图书出版商从未想到的事情,那就是把书交给一个真正的孩子试读”。牛顿将《哈利·波特》的手稿交给了他8岁的女儿,女儿在几个小时内就读完了,并要求读后续内容。牛顿从中嗅到了一线商机,他向罗琳支付了一笔名义上的预付款,并将首期发行量定为500本。这个例子并不是要佐证专家的判断力,因为牛顿没有洞察到《哈利·波特》会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丛书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