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转:心智论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发现...
转:
心智论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发现自闭症儿童很明显地在推度别人的心理活动时常常不知所措,无法正确地理解他人的想法,情绪和思想,这种缺陷或者造成了他们对社交活动的畏惧和躲避,或者让他们常常在年少时出些啼笑皆非的社交洋相.我在上面的帖子里讲的闻森问老奶奶是不是要死了,看起来是童言无忌,但实质上很可能是他在心智上的缺陷造成的. 关键在于,所谓正常的孩子在作出重大行为时,他思维里会本能地想到他的这些行为会不会产生什么后果?自己要挨骂挨打,不是狗胆包天的都会打退堂鼓的.这种从自己的思想演绎出将来的行为,从而推测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了解别人的心理活动,再反过来修正自己的思想.听起来好象那么玄妙,其实这些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这就是本能,是正常脑神经中枢天赋具有的能力.
这种一见面不久,就提出要到人家家去,听起来好象很可爱,其亲呢信任的程度常常也让对方感动,但是这里是有点问题的,你要是想想一般的孩子在第一次见面时,很少会有这样的举动的,一方面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家和别人家的差别,另一方面他们也会知道需要别人的同意才能到人家家去.
但是对于自闭症的孩子来说,(至少对闻森是这样的),只要你对我好,我就能拉你的手,吃你的东西,去你家,你的也就是我的,中间他不会本能地意识到差别的.
这让我想起他老师提到过的,想多训练闻森的"界线"(boundaries)的概念,这是因为她经常看到闻森去碰别人的身体,这在美国文化中是不适当的行为.这种情况和他想去苏珊家一样,我想本质上都是可以联系为他对自己本体感的认识模糊,在他的思维中不会下意识地把别人当成一个对自己具有约束力的个体来对待,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以自己的需要为中轴,不会本能地顾忌到社会及他人对自己的约束.当自己的目的没法实现时,他们会愤怒沮丧,觉得这个世界都在和他们过不去.
我想,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只能是我们有意识地多加引导,在任何一个机会里,我们要告诉他,他是和别人生活在一起的,自己的行为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喜欢和反感,自己的行为会引起后果.
在天宝和其它人合写的<<社交关系中的潜规则>>中.她描述了作为正常的社交关系的四大基石:
1)设身处地的能力.(perspecitive-taking)
2)灵活应变的思维(flexible thinking)
3)积极进取的自尊自信(positive self-esteem)
4)探索世界的动力(motivation)
所谓的"设身处地的能力",也就是英谚中的"put in other people's shoes",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的世界,体会别人的感受,了解别人的思想,认识到自己和别人一样可以有不同的行为和想法.天宝把这种能力称为是自闭症谱系的人是否能发展成一个健康成功的社交关系的第一首要因素.
这也是"心智论"中关于自闭症的关键是其缺乏"透视别人思维的能力"(mind-reading)的一个
例证,这里所谓的"透视别人思维的能力"并不局限于那些心理学实验中显示的那样,他们对别人的面部表情的模糊认识,也说明了他们在体验别人的思想感受时的天生迟钝和缺陷.
撇开这些有些拗口的名词,让我们来看一个最基本的能力,也就是怎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后果,从而以其后果的严重程度,而达到自制的目的.我想这里面就是牵涉到了这个"设身处地的能力",举前例来说,让闻森明白他把滑板车扔在路中间,别人会绊倒,这好象不难,但是他是不是会象我们一样在心里下意识地感受到别人撞在滑板车上时的痛苦,
在心里到吸一口凉气?
这种'设身处地,以心比心"的本能或许正是他们所缺少的.
如何提高他们的这种"设身处地的能力",无论是RDI还是"心智论"都是有所论述的,比如说,RDI中的"参照"一说.但这些依我看都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某一部分,专精一处,未及全面.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个观点.在天宝的上述书中引用了心理学家Michelle Garcia Winner 的书,<<里里外外----是什么造成了社交认知上的缺陷?>>(Inside Out, what makes the person with social cognitive deficits tick ?),其中她讲到了"设身处地能力"(perspective-taking)培养的一些纲领:
1)在思想上认识到别人的存在
2)认识到别人存在的独特性
3)认识到其他人也有他们自己的感情
4)认识到其他人也有他们自己的愿望和动机
5))认识到其他人也有他们自己的个性
6)对他人的兴趣和个人历史具有本能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7)运用记忆来保持发展个人关系,并能据此理解别人的行为
8)能够运用语言来询问别人的兴趣
9)能够理解某些场合中的社交常识
10)能够理解某些场景中的社交常识
11)能够用眼神交流来会意对方各种交流阶段的转变
当我看到这一段时,不由得从皮包里翻出一张烂纸片,上面是过去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们大家都认为社交障碍是自闭症最难克服的核心之一.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为他们对别人在精神上的疑惑,不解,猜疑,恐慌,抵制和回避.我们的任务之一便是要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随机应变地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每个人,每个行为,每个思想其实都象一张无形的大蜘蛛网一样丝丝相连.
我把当时的笔记不惴冒昧也摘录于下:
1)引导,或"逼"他注意到他人的存在
2)引导,启发,提醒他注意避而别人的言行,表情,情绪.
3)注意到自己与他人言行上的不同.
4)接受,容忍他人不同言行的存在
5)在上面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注意到并接受,容忍自己和他人在思想上的不同
6)体验,体会到别人的处境,和不同处境下的不同感受.
7)接受,容忍,体会别人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想法
8)在长大后,能接受与自己绝然相反的信仰和信念.比如,无神论者能到西藏体会顶礼膜拜的虔诚,基督徒能拜读<<可兰经>>.
我想无论是我们用了那种方法,我们都应该知道孩子社交能力的最终提高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在思想上能融入这个社会,并不一定在于他是不是和其他孩子讲话.而是在于他能不能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能不能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即使他不会和同伴讲话,不会玩,不会社交,也不会是什么大不了的缺陷,大不了也就是个孤僻者.
我们的任务是准备着时时刻刻地引导他们走进这个世界,慢慢地,无时不刻地,想尽办法地,
当时正在读<<蜗牛不放弃>>,我想我就叫我的办法为----"天下无敌蜗牛步法"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