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燕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青春期

[复制链接]
144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23:54:45 | 只看该作者

re:思维的东西,就像 T版说的,是头脑风暴,...

思维的东西,就像 T版说的,是头脑风暴,然后就要专注于执行,才有成果。 接着备课啦:

4. 阅读的态度,当然是越主动越有效。
   调动主动性这点,我还做不好,兴趣狭窄怎么办,有时候一着急,还要强迫着来。
   
5. 阅读的目的
   泛读 ---  娱乐
   速读 ---  掌握大量讯息
   精读 ---  培养理解力,思考能力

   要把大都的娱乐性读书,往咨询性读书拉一拉。

   当作者的思路,和读者的思路吻合的时候,这种书最好读。 但是一味专注在好读的书,就培养不出更多的思考能力。 就大都的兴趣狭隘来说,不好读的书应当是大部分。 我需要观察出不同的类别,然后把不好读的内容,先用小篇幅,精读的形式来分析,让他熟悉起来不同的思考模式,再用泛读来巩固。

   像爱因斯坦说的,思考的过程就是先理解概念,然后建立关系,然后通过头脑风暴,把更多的概念和关系建立在脑子里,人的思考能力就更进了一步。 掌握的不同思考模式越多,不同领域的不同概念越多,建立的不同关系越多,思考起来,就越快速,越容易。

   所以这类学习,是一个由难到易的过程,一开始孩子脑子里东西少,觉得什么都难,持之以恒,就会越来越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00:20:34 | 只看该作者

re:大学的教科书比较难读,因为一上来,就是大...

大学的教科书比较难读,因为一上来,就是大量不理解的概念。 一般老师不讲太多关系链接,讲的都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如果学生也就记忆概念和知识点,把考试应付了,那其实啥也没学到,过不了几年就全忘了。

我读博士的时候,因为在化学系,做物理化学方面,老板那年招了三名中国人,两个化学系的,一个物理系的,因为他们意识到,现在的研究不能分的那么开,如果物理化学生物都精通,就最好。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那个印度人就是这类)
老板给了我一本很薄的书,让我看通。 我看了三遍,没看懂,里面没有高深的数学,就是把一些物理和化学概念联系起来,用我们课本上从来没有讲过的思想。

概念我都理解,关系我怎么也理解不了,现在我觉得那本书真是好,可惜忘了名字。 这样的作者,才是大牛。

跑远了,呵呵~~ 回来再说中学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00:36:36 | 只看该作者

re:为什么我总觉得 NT 的框框多,他们不太...

为什么我总觉得 NT 的框框多,他们不太容易接受其他人的观点,很坚持地维护自己的立场。
其实这话不对,我接触的一些 NT,比我还灵活,虽然他们读的书很少。

这样的人,一般不喜欢知识分子,觉得脑子都读呆了。 和他们谈话谈多了,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虽然他们脑子里概念不多,但是关系多;他们所谓的呆知识分子,是概念多,关系少。

这里的关系,不太好定义,不过很多创造性思维训练里有,就是怎么把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事情联想到一起。

定义思考能力,应当是概念 + 关系的组合。 对于做生意的不读书 NT,他们的概念只要平时够用就好,什么物理化学生物,忘的越彻底脑子越灵活。 当他们觉得需要去读一些管理的书,哲学历史书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一些新的概念和关系,很兴奋,马上和脑子里的少许概念和大量关系产生作用。 如果我们坐在一起,看同一本书,我脑子里产生的关系,一定没有他们多,所以是他们收获大。

框框多的 NT,或者说常识多的 NT,脑子里面概念和关系都不多,很少思考,大多数情况,调用的是记忆层面的模式。 这样的人,就是妞妈说的邻居们,大多数的美国人。

中国人在这点上,的确更聪明,但是中国的大牛不多,和美国精英的差距,客观来讲,还是比较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4#
发表于 2009-12-18 00:57:33 | 只看该作者

re:我也被燕原搞晕了!上来看看没有花边我...

我也被燕原搞晕了!
上来看看没有花边我一般就溜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01:07:03 | 只看该作者

re:当然建立社会关系,不是光在自己脑子里运动...

当然建立社会关系,不是光在自己脑子里运动,还要出门做。 出门怎么做,把阅读理顺了,再接着写。

6. 阅读,比起直接和人沟通,有一个缺点,就是没有实时的另一种思考方式的反馈和启发。
   优点是,可以控制难度,进度,不会让孩子一下子进入太多的信息。

   从什么类型的文章,什么难度开始,需要学习什么概念,建立什么关系。 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等我看完这本书就开始做这个技术活吧,脑子现在又乱了,呵呵~~

   我开始梦想,语文课的安排,要是像现在数学课一样,多好啊。 不是随机的,而是有逻辑性的,整数学完了学分数小数,然后负数自然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01:09:14 | 只看该作者

re:方姐脑子里太多更重要东西要考虑,不强迫你...

方姐脑子里太多更重要东西要考虑,不强迫你思考问题,玩的时候叫你哦。

语言思维是我现在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所以我每天用功是合理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02:05:04 | 只看该作者

re:7. 涉及到高层思维的学习,应当是越来越...

7. 涉及到高层思维的学习,应当是越来越简单的过程,自学能力越来越强,处理问题越来越顺手,虽然每天进入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不同的人,但是自己的能力也在提高,能够面对更复杂的问题,担负更多的责任。

   如果孩子觉得功课越来越难,那么停下来,想想问题出在哪里。 除去感统,注意力,心理,情绪,动机等等,最后审查到大脑功能部分。 如果是概念理解有问题,就反过来加强一遍;是关系链接不理解,就用他理解的关系多绕几遍;如果是学的太快超过孩子能力,就放慢新东西的学习,多做练习。

   总之,记忆知识和培养思考,时间安排上要掌握好。 很多对以后学习没用的知识,记了就为了考试,然后就忘记的那种,那么就考试前几天,用记忆法多记几遍完事,千万不要忽视了最重要的学习过程。 中国的学校太吓人,一年级就开始做大量的卷子,我回国还得给小都好好减压。

8. 阅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孩子很难去做的,是想象作者写作的过程。 写作是一个剧烈脑力劳动,阅读相对不是,所以仿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手段。

   仿写之前,需要把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中间有什么新的关系是孩子需要巩固的,列出来。 然后给孩子一些其他的概念,让他用作者的思路写出来。 至于学习作者的写作风格,修辞的运用,我觉得倒不重要,孩子思路明确了,用自己的风格写作,反而是应当被鼓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02:26:27 | 只看该作者

re:9. 思考能力不强的人,在生活中,不喜欢...

9. 思考能力不强的人,在生活中,不喜欢与自己不同的人来往,不喜欢看费力的书,不喜欢接触新的东西。

   说明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越过由难到易的过程。
   在他们眼里,思考太难,无法完成,熟悉的事物,熟悉的人让心情愉快,生活如果一直这样平平淡淡不是很好。 但是一旦生活有危机,必须要思考,要改变,自己又没有思考能力,怎么办呢? 最常见的就是这里的迷信帖子,迷信中医,迷信手术治疗,迷信有快速的,不费脑子的方法,孩子就好了。

   思考能力强的人,喜欢接触不同类型的人,喜欢看另一个领域的书,学习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种人,适应社会能力强,处理危机不慌乱,无论 NT/AS,这样的人都有很多,在某一个层次上,NT/AS 看不出区别,道理就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06:09:21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清潭...

[QUOTE]下面引用由[U]清潭[/U]发表的内容:

燕原姐也没怎么休息啊!
思路上来,刹不住车啦?


[QUOTE]

脑子还真停不下来了,决定用一狠招,出门血拼。

明天计划也定好了,一大早就去看 Avatar,然后吃饭,然后继续血拼。。。。  [EM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0#
发表于 2009-12-18 08:09:21 | 只看该作者

re:说到概念和关系,在写文章或者发表意见的时...

说到概念和关系,在写文章或者发表意见的时候,很常见的问题是概念没界定好就展开论述发挥,最后说完了是另一回事。或者是因为概念一般是带前提的(科学结论本身就是带前提条件的),但在概念的前提没有弄清楚的的情况下开始论述,最终也导致关系混乱,说不到正点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1#
发表于 2009-12-18 08:52:30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老板给了我一本很薄的书,让我看通。 我看了三遍,没看懂,里面没有高深的数学,就是把一些物理和化学概念联系起来,用我们课本上从来没有讲过的思想。

概念我都理解,关系我怎么也理解不了,现在我觉得那本书真是好,可惜忘了名字。 这样的作者,才是大牛。

...

燕大侠,麻烦您在脑海里google一下,想想这本书大致的名字或者作者,俺想读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2#
发表于 2009-12-18 09:01:33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思当作者的思路,和读者的思路吻合的时候,这种书最好读。 但是一味专注在好读的书,就培养不出更多的思考能力。 就大都的兴趣狭隘来说,不好读的书应当是大部分。 我需要观察出不同的类别,然后把不好读的内容,先用小篇幅,精读的形式来分析,让他熟悉起来不同的思考模式,再用泛读来巩固。

   像爱因斯坦说的,思考的过程就是先理解概念,然后建立关系,然后通过头脑风暴,把更多的概念和关系建立在脑子里,人的思考能力就更进了一步。 掌握的不同思考模式越多,不同领域的不同概念越多,建立的不同关系越多,思考起来,就越快速,越容易。

   所以这类学习,是一个由难到易的过程,一开始孩子脑子里东西少,觉得什么都难,持之以恒,就会越来越顺。

7. 涉及到高层思维的学习,应当是越来越简单的过程,自学能力越来越强,处理问题越来越顺手,虽然每天进入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不同的人,但是自己的能力也在提高,能够面对更复杂的问题,担负更多的责任。

9. 思考能力不强的人,在生活中,不喜欢与自己不同的人来往,不喜欢看费力的书,不喜欢接触新的东西。

   说明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越过由难到易的过程。
   在他们眼里,思考太难,无法完成,熟悉的事物,熟悉的人让心情愉快,生活如果一直这样平平淡淡不是很好。 但是一旦生活有危机,必须要思考,要改变,自己又没有思考能力,怎么办呢? 最常见的就是迷信。

   思考能力强的人,喜欢接触不同类型的人,喜欢看另一个领域的书,学习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种人,适应社会能力强,处理危机不慌乱,无论 NT/AS,这样的人都有很多,在某一个层次上,NT/AS 看不出区别,道理就在这里。



...

燕大侠,俺很受启发和教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3#
发表于 2009-12-18 09:11:07 | 只看该作者

re:每天追看,要好好思考才能跟得上。加油...

每天追看,要好好思考才能跟得上。
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0:56:12 | 只看该作者

re:没有疯狂到半夜看首场,但是一定要一大早去...

没有疯狂到半夜看首场,但是一定要一大早去看正式第一场: Avatar 3D

除了我们两个 AS,电影院还有三位中年 NERD 大叔,学生们最后一天还上课,晚上就会蜂拥而来。

喜欢技术的,喜欢想象的,喜欢人性里面最简单一部分的,不喜欢这个星球的,Avatar 是我们的节日。

崇拜 James Cameron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1:03:57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qi...

下面引用由qinhantang发表的内容:


燕大侠,麻烦您在脑海里google一下,想想这本书大致的名字或者作者,俺想读一读!


因为没看懂,所以没记住,一点细节的印象都没了,抱歉啊。

等我找机会问问我原来老板,他不做这行也很多年了。 AMAZON 没找到,是本圈子里流行的小书,实在没有其他 CLUE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1:24:18 | 只看该作者

re:从看书培养起来的社会性,和从小在幼儿园学...

从看书培养起来的社会性,和从小在幼儿园学校开始培养的社会性,一定是不一样的。

当然前提是,我相信一定程度的社会性是可以培养出来的,特别是高层的。

不一样不是坏事,至少现在我看到几个好处:

1. 心灵更纯洁,更简单,更容易接受好的教导,容易形成好的人生观。
2. 10岁的时候,比同龄孩子幼稚,但是 20岁的时候,可能比同龄孩子成熟。
3. 好的学习习惯会伴随一生。
4. 每一件事情,都会先思考,不盲从。
5. 这种社会性,不太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周围环境不好的话。

如果有这样的孩子,我不会担心他独立,对吧。 接着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7#
发表于 2009-12-19 01:39:04 | 只看该作者

re:燕原大姐的帖子我都不敢仔细看。首先就有畏...

燕原大姐的帖子我都不敢仔细看。首先就有畏难心理了。T版和燕原让我好生佩服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2:19:46 | 只看该作者

re:我真的不太建议你看,因为你孩子岁数小,我...

我真的不太建议你看,因为你孩子岁数小,我计划的差不多都是中学的课程。

你要做的,大家都建议的差不多了,你把心态安静下来,跟着大家的经验走,一定没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3:10:07 | 只看该作者

re:笔记有点散,序号还是连上吧,以后查起来,...

笔记有点散,序号还是连上吧,以后查起来,知道是主要备课阅读部分的:

10. 就我这几天的表现,大概就是某个系统的链接,和另一个系统的链接,连上了的意思,中间太多关系需要重新理顺,脑子动的停不下来。  大脑这个状态其实特别好,容易激发创造力。 T版的每样思考对我都有新的启发,其他各位也多写点就更好了。

    不想剧透电影,国内好像是一月份公映,不过今天电影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种人,和另一种人,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怎样去互相学习,沟通,和认同,甚至相爱,其中学习的过程太重要了。

    接着正题,说说看小说吧,我看小说一般就是看情节,很多经历啊,情感什么的东西不能共鸣,特别是通过某种语言手法间接表达出来的,我感觉不到。 所以我很少能看到特别激动的地步,大多数是功利性的,不是娱乐性的,为了了解他人的想法什么的。

    大都现在是挑小说看,能共鸣的才看,不能的就看不下去。 幸好现在魔幻小说多,也成了很大一个圈子,他一直都有书看,而且培养了一定的阅读速度。

    为了让大都和社会不隔阂,积累大量的社交,语言和图片记忆,我最近对电视的尺度又放开了一点。 打算等我把功课材料准备充分,再收回来,那时候人在中国,相对好收一点。

    如果大部分小说,不能从内容和语言上直接吸引我们,我觉得也没关系,可以拿来当联系思考和学习社会的媒介。 这时候看小说,就要和作者往一起想了,而不是单纯小说的情节,人物,语言表达等方面。 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什么环境,是什么性格,为什么编出这么一个故事,想直接说明什么,间接说明什么,公众对他的评价又是什么,他写作的目的达到了么?

    不懂语言思维的人,来大谈写作和作家,大概就我这种没“常识”的人才想的出来,哈哈,替上帝笑一笑。。。。。

    大胆地接着分析:

    一般来说,只有处女作才写的好的作家,不是真正的作家,他们就是自己有感受想发表一下,寄托在一个虚拟的环境和人物,时间段中,把话能说的更直接一些。 这种作家,如果语言能力特别好,或者写作手法特别好,可以写出一个系列,但是脱不出一种思考模式。

    真正的作家,在这个基础上,扩大了思考范围,不再为自己而写作。 他们开始作为一个思考者,旁观者,细致地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把某些特定的现象升华,用一种他认为能够和大众最有效的交流手段,把一个观念一个思想,用一个特别的故事,表达出去。 然后观看大家的反馈,决定下一篇作品应当怎么写。

    这样的作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特别是名著,和儿童文学作品。 写儿童文学非常难,每个作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孩子喜欢什么,不是安徒生那样的童话,至少我小时候不喜欢。

    教大都写童话,是个好主意也,先分析好的童话书是什么思路,然后分析小读者的心理,然后用好玩的想象,最简单的文字编一个故事,看看三岁的小朋友会不会喜欢。

    下一步就是针对大一点的孩子,加上一点想表达的观念,看看能不能给弟弟写出他喜欢看的故事。 比如主题是分享,但是不能用说教,要用故事间接地表达。 大都的想象力比我好,因为他还纯洁着呢,我觉得他一定能写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0#
发表于 2009-12-19 17:23:04 | 只看该作者

re:看看这本吧: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

看看这本吧:

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走近费曼丛书)
作者:(美)R·P·费曼|译者  



"科学家是怎样做成的
我有个朋友是个画家。他有时候持一种观点我不能同意。他会拿起一朵花,说:“看,这花儿多美,”这我同意。可是他接着说,“我,一个画家,能看到一朵花儿有多美,可是你,一个科学家,什么都来分析一番,就把它弄得索然无味了。”我以为他有点头脑不清。
首先,他所看到的美别人也看得见,我相信我也一样。尽管我的审美眼光可能没有他那么精致,一朵花儿的美我还是能够欣赏的。可是,与此同时,我从一朵花儿所看到的,要比他多得多。我能想象到其中的细胞,那些细胞也有一种美。不光在厘米的尺度上有美;在更小的尺度上也有美。
细胞中有复杂的作用和过程。花儿的颜色是进化而来,吸引昆虫为其传播花粉的:这件事很有意思;这意味着昆虫能看到那些颜色。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我们的美感,也存在于较为低等的生命形式吗?许许多多有兴味的问题来自科学知识,而这些兴味只会增加一朵花所引起的兴奋、神秘感和敬畏之心。科学知识只会增加点什么。我不明白何以会减少什么。
对于科学,我一向是很专一的。年轻的时候,几乎倾了全部心力在它上面。那些年月里,我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去学习所谓的人文学科。大学里开的文科必修课,我也是能逃就逃。只是到了后来,年事渐长,也有了一些余闲,我的兴趣才扩展了些。我学了绘画,也读了点书,可我仍然是个相当专门的人,所知不多。心力是有限的,只能把它用在某一特定的方面。
没等我出生,父亲就跟母亲说:“生个儿子,将来就是个科学家。”’我还是个小男生的时候,放在高脚童椅里只有一点点,父亲拿来许多铺浴室用的小瓷砖,各种颜色的都有。我两个一块儿玩。父亲把小瓷砖在我的高脚椅上一块块竖起来,摆成多米诺骨牌的样子,我推动一头,它们就全倒下。
玩了一会儿,我就下手和父亲一块儿排。很快,我们就玩起了更加复杂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如此这般。母亲看见了说:“才多大的孩子呀,别难为他了。他要摆块蓝的,就让他摆块蓝的好了。”
可我父亲说:“不。我要叫他看到什么是排列,排列是多么有趣。我在教他基础数学呢。”就这样,他很早就开始告诉我这个世界如何如何,多么有趣。
我家有一部大英百科全书。我小时候,他常常把我放在他膝上,给我读里边的条目。我们读到比如说有关恐龙的条目。条目里谈到霸王龙,会说:“这种恐龙高25英尺,头宽6英尺。”
这时父亲会停下来,说:“那,咱来看看这什么意思。这就是说,假如它站在咱们院子里,它的头能够到咱家的窗户,到这儿。”(我们那时在二楼。)“可是,它钻不到屋里来:它的大脑袋比窗户还宽哪。”不管读什么,他都要给我翻译一通,尽量让那东西有点现实感。
想想竟有这么大个头儿的庞然大物,真的是很兴奋,很好玩——而且它们全都灭绝了,还没人知道为什么。我倒不是害怕,于是有一天会出来那么一匹,从我家的窗户扎进头来。但我跟父亲学会了翻译:不管读到什么,我都尽力弄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说的啥,有什么意义。
我和父亲常去凯茨基尔山区,那是纽约的城里人消夏的地方。做父亲的都到城里上班,周末才返回山中。周末,父亲带我到树林里散步,那时候,他会给我讲一些树林里正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别人家的妈妈见了,以为那样很好,以为父亲们都应该带着孩子散步。于是她们就去做丈夫的工作,可是没有什么效果。她们便央求我父亲带上所有的孩子。我父亲没答应,因为他和我有种特别的关系。结果是,别人家的父亲们只好各自带自己的孩子去散步了。
周末过去了,父亲们都回城里做事去。孩子们聚在一起在地里玩。一个小朋友问我:“看见那只鸟了吗?那是什么鸟?”
我说:“我一点都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说:“那是只红颔鸫。你爸爸啥也没教你!”
正好相反。我爸爸教了。他教过我:“看见那只鸟了吗?”他说,“那是只斯氏鸣禽。”(我知道,到底叫什么,他也不知道。)“好罢,意大利语叫做查图拉皮梯达。葡萄牙语叫彭塔皮达。中国人叫它成龙达,而日本语里,它叫做卡塔诺特柯达。你可以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叫出那鸟的名字,可是到头来,关于那只鸟你还是一无所知。你仅仅是知道世界上不同的人怎样称呼那只鸟罢了。所以,咱们来仔细看看那只鸟在做什么吧——这才是重要的。”(于是,我很早就学会了,什么是知道一件事情的名称,什么叫懂得那件事。)
他说:“比如,你瞧:这只鸟一直在啄弄它的羽毛。看见了吗?它一边遛来遛去,一边还在啄弄羽毛。”
“看见了。”
他说:“依你看,为什么鸟类要梳理羽毛呢?"
我说:“唔,大概它们飞行时弄乱了羽毛,所以要理理整齐?”
“好嘞,”他说,“那样的话,刚飞完时,它们就要很勤快地梳理,而过一会儿以后,就该缓下来了。知道我的意思了?”
“知道。”
他说:“那么,咱来看看,是不是刚降落的时候啄弄得多些。”
这不难看出:那些落地以后遛了一会儿的鸟,跟那些刚刚降落的鸟,梳理羽毛的行为差不很多。于是我说:“得,我想不出来。那您说,鸟儿为什么要梳理羽毛?”
“因为虱子在困扰它们,”父亲说。“鸟的羽毛上会掉下一些蛋白质片片儿。虱子就吃这些片片儿。”
他继续说道:“虱子腿上沾有蜡质,而有些螨类就以此为生。螨类不能完全消化那些蜡质,就从后窍排出糖一样的物质,而有些细菌又以此为生。”
最后他说:“所以你瞧,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
现在我知道,不一定非得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父亲的故事或许在细节上是错的,但原则上却是正
又有一回,是我长大一些的时候。他采下一片树叶。叶子上有块坏死的疵,通常我们是不大在意这些东西的。那是一条C形的弧线,从叶子的中线开始,弯向边缘。
“瞧这条枯黄的线,”他说,“起头儿细细的,越往边上越粗了。这是什么呢?这是一头蝇,一头黄眼睛、绿翅膀的青蝇,飞来产下一枚卵。卵孵化,成了毛毛虫一样的小蛆,蛆吃树叶——就在这儿吃一辈子,哪也不去。它一路吃,一路便留下坏死的组织。小蛆边吃边长大,这条线也就越来越宽,吃到叶边,它也长够个头了,就又变成一头蝇,黄眼睛,绿翅膀,嗡的一声飞走,飞到另一片叶子上,再产卵。”
这次也是,我知道,这些细节未必都对,说不定还是只甲虫呢,可是父亲想要说明的那个意思却是生命现象中顶有趣的部分:整件事情就是繁殖。不管过程多么复杂,要点却只是:再来一遍!
生来只有这一个父亲,所以当时我并没以为他多了不起。他是怎么学到的那些深刻的科学原理,怎么爱上的科学,科学背后是些什么,为什么科学值得做?我从没有当真问过他,因为我想当然地以为,那些事做父亲的都该知道。
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车斗里有个球。拉车时,我注意到球的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嘿,爸爸,我注意到一件事。我一拉车,球滚到车后边。走一会儿突然停下,球又滚到车前边。这是为什么?”
“那个嘛,没人知道,”他说,“总的原理是,运动的物体趋于运动,静止的物体趋于静止,除非你用力推它。这种趋向叫做惯性,可是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你看,这便是很深入的理解。他不只是告诉我那叫什么。
他接着说道:“从边上看,开始拉动的时候,车动了,而球往后滚,位置好像没动。实际上,球在滚动的时候,是车板摩擦着球。由于这个摩擦,球相对于地面还是往前走了一点。它并没有往后走。”
我跑回去,把球放到小车上,从边上观察。父亲说的没错。开始拉车的时候,相对于人行道,球果然是往前挪了一点。
我父亲就是这样教我的,用那样的一些例子和讨论。没有压力,只有兴味盎然的讨论。这种教育成了我一生的动机,使我对所有的科学感到兴趣。我只不过碰巧在物理学上做得更好些而已。
人小时候,你给他一个极好的东西,他就会永远向往那个东西。我就是这样迷上了科学。我像个小孩子一样,永远期待着要去发现的奇妙,尽管不是每次都能得到。
说话间,我的表哥,他比我大三岁,上中学了。他学代数很困难,要给他请补习教师。我得到允许,老师教他代数的时候,我可以坐在角落里看。我听表哥在念叨z,就问他:“在费什么劲呢?”
“我在求x的解,比如在2x+7=15里面。”
我说:“你是说4吗?”
“对,可那是用算术得出来的。你得用代数。”
幸好我学过代数,不是上学学来的,而是从阁楼上找到姑妈的一本旧课本,明白了整个事情就是求出彤是多少,怎么得到的甭管它。对我来说,无所谓用算术法还是用代数法。代数法就是运用一系列规则,只要闭着眼睛瞎套,总会得出答案:“两边同时减7;两边除以z的因数”,如此等等——是一连串步骤,不用问为什么,只要一步步做来,就能得出答案。发明这些规则,就是为了叫那些小孩子都能学会,考及格。可是我表哥一直没能领会代数的诀窍。
本地图书馆有套数学书,第一本是《实用算术学》,然后是《实用代数学》,还有《实用三角学》。我从这些书里学了三角学,可是很快又忘了,因为没怎么学透。快13岁的时候,馆里又要进《实用微积分》了。这时候,我已经从百科全书里知道,微积分是一门重要而有趣的学问,我想我应该学学它。 终于在图书馆看到那本微积分的时候,我非常兴奋。我跟管理员说我要办借阅手续,她看了看我,说:“你这小家伙,借这本书干吗?”
我一生没有几次这么尴尬过,就撒了谎,说是我父亲要借。
我把书带回家,学开了微积分。我觉得这东西还算是简单明了。我父亲也凑着看那书,可是越看越糊涂。他总不能明白微积分,于是我就给他讲。我从来没想到父亲的能力也有限,所以还相当难过了一阵子。我第一次意识到,在某些方面,我已经学得比他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27 23: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