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燕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青春期

[复制链接]
1421#
发表于 2009-12-16 06:46:32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BM...

下面引用由[U]BMW[/U]发表的内容:

赞同1415,这老F在别人地里抡棒排砖,自家园地柔情似水,苦心经营,可称散文集。



我不写点柔情似水,我早就发疯了。要么就Y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06:53:55 | 只看该作者

re:那就对了,你写散文的目的就是调节心态么,...

那就对了,你写散文的目的就是调节心态么,所以大家看了也同样作用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3#
发表于 2009-12-16 09:11:50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个语言差别,不对照还真不觉得.以前看翻...

这个语言差别,不对照还真不觉得.以前看翻译文章总觉得绕得难受.后来被逼看一点原文. 发现更绕,因为有很多的从句,句子长得常常找不到北.读者感觉最舒服的是把英文的长句切短.符合汉语的阅读习惯.一般的译者不把自己绕晕就不错了.但是牛逼的作者取长补短,既精密又简洁,把译文真能当成艺术再创作.
不行,还得逼着自己看英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4#
发表于 2009-12-16 09:27:06 | 只看该作者

re:检讨。我最近是心态不好。不能静下心来看书...

检讨。我最近是心态不好。不能静下心来看书学习。老在时间上浪费还觉得不够时间。。。 其实我也知道知识都是长期的积累阿。。。 哪有一口吃成胖子的阿。。。 还是心态不好,  容易有挫折感。。 急躁。。。 其实我都知道这要不得。。 我觉得这可能老家长也会有吧。 我自我感觉我的心态调整只几天就好了。。。 没有接受不了。。 但是估计这是个反复的过程。 心态不会像刚开始的时候那样搞到自己睡不着。但是现在比较浮躁。。急功近利。。患得患失怕误这误那得。想什么都搞,又怕上太多的项目DD承受不了,反而事倍功半。。。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DD妈,我已经了解你说话的模式了,忍不住说两句。  我和K妈,火炉妈个性不一样,说的可能太尖锐。

“太难了。。。我做不了。。。”

这些话本身,反应了你的心态,但是不是事实。 事实上,以奥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1:31:40 | 只看该作者

re:一检讨我就不好意思了,是不是我太凶了?...

一检讨我就不好意思了,是不是我太凶了?  有损形象啊,我网上可能是比网下凶了点。。。。

情绪不好是大家常事,就像我一直觉得 F版心态特好,见面的印象也是,但是人家自己不觉得,没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1:33:59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张雁...

下面引用由张雁发表的内容:

这个语言差别,不对照还真不觉得.以前看翻译文章总觉得绕得难受.后来被逼看一点原文. 发现更绕,因为有很多的从句,句子长得常常找不到北.读者感觉最舒服的是把英文的长句切短.符合汉语的阅读习惯.一般的译者...


我真看不下去英文小说,特别是从句多的那种。 专业书倒是看习惯了,生词也不多。

我的语言思维方式可能特别简单,因为我中学只喜欢古文。 还是没思路啊,这两天也不想看书了,歇一阵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7#
发表于 2009-12-16 12:34:14 | 只看该作者

re:燕老师累了就歇歇,歇完再继续看、继续写哈...

燕老师累了就歇歇,歇完再继续看、继续写哈。

跟着燕老师博览群书,都看上瘾了。
揣着小板凳,时刻等着坐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02:22:54 | 只看该作者

re:休息休息,把《爱因斯坦文集》翻出来,八卦...

休息休息,把《爱因斯坦文集》翻出来,八卦之。。。

现在的情况是,ZB/AS 孩子,天生的社会思考系统缺失。 不过很多孩子,后天的语言思考系统能够逐步建立起来。 我们这种,天生的数字图像思考模式比较强,在大众中是个别情况,但是在 高功能/AS中,不能算太稀有。

爱因斯坦是天生的数字图像思考模式非常强,但是社会性和语言思考也不弱,反映在:

1.他自我回忆是个早熟的孩子,很早就觉得低级社会模式没意思,开始思考高级问题 (和比尔盖兹的感觉差不多)

2.因为他的思考模式,使得他对于通俗宗教的信仰,在 12岁的时候终止了。 他后来会回答一些信仰问题,和大多数科学家一样,信仰一种超人类的规律和能量,但是不信仰一种特定的现实模式。

3.12 岁的关键是,他开始看欧几里德的平面几何。 对数字图像的强大思考功能一下就展现出来了,这个时候,他对于逻辑本身的思考能力还不够强,但是他发现自己有很多直觉。

4.这种对自己的认识,使得他在 12-16岁,深入学习很多数学知识,但是后来,他决定学习自己直觉更强的物理,而不是数学,因为数学方面,需要太多逻辑推理,容易有太多框框。

5. 直觉的感受,需要更多自由的气氛,当时的物理学,正处在一个有史以来,最激动人心的转折点,爱因斯坦 17岁的决定,与其说是他自己的命运,不如说是全人类的幸运。

6. 一般做科学的人都知道,创造力最强的时期是 25-35岁,之后大脑这方面功能就减弱了。 所以后来爱因斯坦在社会活动上,写作上,艺术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充分反映他的其他能力是不弱的。

7. 爱因斯坦一些关于教育的文章,在文集第三卷。 爱因斯坦没怎么大量教过书,他所说的,大多数都是个人经历得到的经验。

8. 从澳洲陶氏三兄弟的例子来看,老大是爱因斯坦类的天才,可能数学天赋比图像直觉更好,公认为数学界百年一遇,而且他为人处世完全没有问题。 老二是高功能ZB,全澳象棋冠军,数学博士,现在为国防部工作。 老三没有天生数学图像思考能力,是个正常人。

9. 我有同学当年是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社会性特别好,但是语言思考不好,喜欢看小说,写不出东西。 所以说,世上人五花八门,教育特殊性一定要跟上,不能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没指望大都怎样,至少他现在还不喜欢看几何读本,再强大也不是天才,只是全面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希望以后生活的快乐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05:05:14 | 只看该作者

re:陶家老二的出路看上去很美,但是风险系数太...

陶家老二的出路看上去很美,但是风险系数太大了,焉知国防部是看上了他的数学博士/象棋冠军,还是看上了他的天才哥哥? 要知道在纽约,有大把的数学博士在开出租车。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一直认为,平衡全面发展的人,才容易有健康的心理,和快乐的生活。 所以,还是要努力做全面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06:12:18 | 只看该作者

re:以下都是爱因斯坦自述中的一些话,就不加引...

以下都是爱因斯坦自述中的一些话,就不加引号了:

  准确地说,“思维”是什么呢?当接受感觉印象时出现记忆形象,这还不是“思维”。而且,当这样一些形象形成一个系列时,其中每一个形象引起另一个形象,这也还不是“思维”,可是,当某一形象在许多这样的系列中反复出现时,那末,正是由于这种再现,它就成为这种系列的一个起支配作用的元素,因为它把那些本身没有联系的系列联结了起来。这种元素便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概念。我认为,从自由联想或者“做梦”到思维的过渡,是由“概念”在其中所起的或多或少的支配作用来表征的。概念决不是一定要同通过感觉可以知觉的和可以再现的符号(词)联系起来的;但是如果有了这样的联系,那末思维因此就成为可以交流的了。

    我们的一切思维都是概念的一种自由游戏;至于这种游戏的合理性,那就要看我们借助于它来概括感觉经验所能达到的程度。
“真理”这个概念还不能用于这样的结构;按照我的意见,只有在这种游戏的元素和规则已经取得了广泛的一致意见(约定)的时侯,才谈得上达个“真理”概念。对我来说,毫无疑问,我们的思维不用符号(词)绝大部分也都能进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地进行的。否则,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完全自发地对某一经验感到“惊奇”呢?这种“惊奇”似乎只是当经验同我们的充分固定的概念世界有冲突时才会发生。每当我们尖锐而强烈地经历到这种冲突时,它就会以一种决定性的方式反过来作用于我们的思维世界。这个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

我一方面看到感觉经验的总和,另一方面又看到书中记载的概念和命题的总和。概念和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逻辑的性质,而逻辑思维的任务则严格限于按照一些既定的规则(这是逻辑学研究的问题)来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概念和命题只有通过它们同感觉经验的联系才获得其“意义”和“内容”。后者同前者的联系纯粹是直觉的联系,并不具有逻辑的本性。科学“真理”同空洞幻想的区别就在于这种联系,即这种直觉的结合能够被保证的可靠程度,而不是别的什么。概念体系连同那些构成概念体系结构的句法规则都是人的创造物。虽然概念体系本身在逻辑上完全是任意的,可是它们受到这样一个目标的限制,就是要尽可能做到同感觉经验的总和有可靠的(直觉的)和完备的对应关系;其次,它们应当使逻辑上独立的元素(基本概念和公理),即不下定义的概念和推导不出的命题,要尽可能的少。

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06:44:46 | 只看该作者

re:看得我很累,不知 T版如何,也许是翻译的...

看得我很累,不知 T版如何,也许是翻译的原因。 训练语言类思维,大概这种文章算是一类吧。

试着解析到社会性思维方面,看看需要做什么:

当某种感官形象,包括相联系的感情印象,一起在某系列中重复出现多次之后,就成为这一系列的一个起支配作用的元素,因为它把一些本身没有联系的系列链接了起来。 这种元素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概念。 但是概念本身,并不需要感官输入和语言而存在,这些媒介是为了交流。

  还是从打招呼说起,ABA了打招呼的步骤,RDI了打招呼的感情基础,实践了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场合,留下一堆分散的记忆,然后希望孩子能将记忆在一定量化的基础上,形成关联,泛化出自然的打招呼的行为。 但是以上这些,还都没到思维过程。 小都同学的思维过程明显要比这个复杂,在他脑子里,打招呼会逐渐成为一个元素,是和人交往的其他步骤的第一步,什么样的态度,会导致什么样的下一步后果,在他脑子里会自由联想,然后确定下来,成为自己行为的指导思想。

这个自由联想过程,小都是随时都在做的,要不我总觉得他脑子里很忙。 想不明白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比如为什么同学对班长热情,对我不热情。 初级社会性思维大体上就是这么在 6-8岁孩子身上发展的。

思维过程,和记忆过程不一样,不能强迫,我有可能制造大量的社会环境,给大都大量的视觉记忆,教给他很多社交模式,但是我没能力去强迫大都思考,让他自由联想打招呼的结果和对方的表现,然后形成概念,和其他社会性概念联系在一起,作用在社会交往中。 至少在年龄小的时候,不行。

那么,当他通过数学和语言的学习,学习了思考的过程,概念,逻辑,结论,经验。。之后,回头再看脑子里记忆的社交场景,他有没有可能,把这些记忆层面的东西思维化呢? 我自己的感觉是有可能的,虽然不会像小都一样圆滑,敏捷,但是不会出大的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07:11:32 | 只看该作者

re: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坐下来学习语言思维,...

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坐下来学习语言思维,累了就出门找人玩,不追求社交的结果,先积累社交记忆,最好都是正面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 1940年出版,1972年大修订,依然是畅销书,阅读领域的经典。

阅读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电视媒介的引入,读小说的人越来越少,读功能性书的人多起来。
我也觉得读小说,没有看电视剧对我有帮助,不过现在为了占满大都的泛读时间,让他看了大量魔幻类作品,回国之后,资源少了,打算上经典作品。
从阅读中得到咨询,在网络时代,一定比从电视中,和一般社交中有效,所以快速阅读能力很重要。 社交模式在变化,网络社交越来越重要,对大都也不是坏事。

不感想了,接着记笔记。。。

1. 这本书是前网络时代写的,所以还在担忧图像媒介超过书籍的问题,不过世界变化快,阅读网络应当已经超过看电视了, 所以阅读没有过时。。

2. 作者也不用担心另一个问题了,就是电视在精英手中,通过大量被包装的信息,成为操纵大众的工具。 网络时代,信息更多,但是有助于大众培养思考能力,辨别能力,选择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3#
发表于 2009-12-17 08:17:59 | 只看该作者

re:不知道燕原问“不知T版如何”是否指下面这...

不知道燕原问“不知T版如何”是否指下面这段文字?

“当某种感官形象,包括相联系的感情印象,一起在某系列中重复出现多次之后,就成为这一系列的一个起支配作用的元素,因为它把一些本身没有联系的系列链接了起来。 这种元素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概念。 但是概念本身,并不需要感官输入和语言而存在,这些媒介是为了交流。”

这段话读起来是很吃力,肯定是翻译得不好。

语言之间的差异肯定存在。个人觉得英文在表达复杂逻辑关系的时候(不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方面),强于中文。换作中文的话,一定要打碎,且加上“水泥”相互抹平滑,比较费劲。

在阅读原文的时候,往往会3、4行的一个长句,其表达的内容好比能够一整块搬到脑子里来理解。如果要用中文转述,有时候会抓耳挠腮,使不上劲儿。所以如果脱离原文看中文翻译,再加上中文翻译得差的话,理解起来就很困难。

好的翻译就必须顾及到这个差异。我个人的做法是“二度法”(自己定义的,翻译学界如有类似的定义,纯属巧合,哈哈),也就说第一遍先把英文比较直接地翻译成中文,目标是自己完全理解,但不追求中文表达的习惯和中文读者的感受,先对照过来;然后过第二遍,抛开原文的语言结构框架,尽量忘记原文是怎么结构的,在第一遍得到的中文基础上,调整、补足一些成分,使得阅读者尽量感觉是用中文原文在写的。这个过程中,强调自己要抛开原文很重要,否则就摆脱不开,译出来的中文就不“纯”。

很多翻译的东西之所以语句不顺,其实往往是译者没有完全读懂原文的意思。没完全理解,我上面的二度整理就不可能做好。

我贴在论坛里分享给大家的一些翻译文章,基本做过二度整理(虽然还没做到最好),我对比过另外一些自己信手译下来没做过整理的文字,差别还是明显的。

我们国家现在总体的翻译水平据说总体水平很差。在一些社会科学杂志上,经常会看到不少学者在评述某本很值得引进的著作,被翻译得面目全非。所以我平时在买翻译书的时候,如果对译者不熟悉,往往会先看看译者的自序。从自序中可以大概知道译者的学术背景,然后从自序的内容上,可以看到译者做此项翻译工作的动机和准备,另外很重要的是自序的文字水平,一个人中文的文字水平不好的话,翻译水平自然是有问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08:50:22 | 只看该作者

re:恩,我写的话,T版没看懂; T版写的,我...

恩,我写的话,T版没看懂; T版写的,我看懂了。 因为我脑子转太快,写东西从来不第二遍整理,这个习惯不好,要改。 (可是说话的时候怎么办呢?)

T版文章很宝贵,因为他在自己地里只写记叙文,很难找到思考一件事情,快速写下来的文字。 因为我觉得 T版是语言思维能力,大于社会思维能力的人,这种人也少见,特别适合做参考。 (知道 T版脾气好,我说的也是心里话。)

语言和社会习惯相关,看来让社会性强的小都主修中文,逻辑性强的大都主修英文,还是合适的安排。 第二语言一般只能作为交流工具,而不是思考工具来使用。 (有研究表明,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大脑位置不同,看来符合这个假设。)

我最怕 T版上来就说,你这个说法有什么科学依据? 只要不说这个,说啥都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0:14:52 | 只看该作者

re:3. 写和说,比读和听更主动。...

3. 写和说,比读和听更主动。
   
   对我来说,读,最容易  视觉 + 概念 + 逻辑, 马上开始图像逻辑思考
             听,累点    听觉理解 + 注意力转换 + 同时要看人什么的等等。。。
             写,不太会  正在学习中,现在发现,把写完的东西多读几遍,有用
             说,我一般说起来吧,就停不住,也不知道对方听明白了没有。 最近电话粥煲的多,有进步,感觉比写容易一些,大概因为说的都是废话吧。

   所以,现在对大都的策略,从读开始入手,重点在概念和逻辑关系,多扩展概念,多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思考。
   然后是写。
   同时把写的东西说出来。 说流利了,再强调在说的时候,加上对周围环境的关注。
   接着是听和说的结合,最难。

   对我们来说,通常交流的对象,都是和我们思维方式不同的人,影响到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不同,所以要本着老外的精神,在另一种文化下开始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6#
发表于 2009-12-17 10:20:21 | 只看该作者

re:其实我在试图理解你所说的这些。1433的...

其实我在试图理解你所说的这些。1433的帖子只是对你所说的一个小局部跑了题而已,呵呵。

燕园现在的一系列帖子好比是头脑风暴,纵横恣肆,对于阅读者来说比较难跟上,因为彼此语境的求同就是个大问题,除非钻进她的脑子。

目前为止我没弄清楚语言思维和社会思维的定义和关系,仅从字面定义上我可以有些想法,但不知道提出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是否有更深的意义在焉。

至于说到我的自留地里只有记叙文,很少有思考的内容,这个问题一言难尽。简单说我隐隐觉得“我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对于孩子目前的情况和需要做的事情,我关注的是怎么操作,该做些什么事儿。有一些分析和思考,但没有冲动去写下来。相比于即时的思考而言,我或许更倾向于写一点时间跨度较大的阶段性回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0:41:30 | 只看该作者

re:社会思维呢,也是从我家孩子身上看出来的经...

社会思维呢,也是从我家孩子身上看出来的经验。 小都的思维和语言转换没什么关系,从英文到中文,他语言不太好的时候,都可以和小朋友打成一片。

你的社会思维,我大胆猜一下,是十几岁以后才建立起来的,因为你语言天分好,中文又是比较接近社会关系的语言,所以这个过程想来不是那么难。

我的过程就难多了,30岁还没有社会思维和语言思维,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学习。 我觉得无论学什么,35岁以后效率都不高,中学是最好的时间段。

我因为没有框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帮助自己理顺很多东西。 同时,大家参观另一种思维方式,虽然对本身的观念不会起根本性的转变作用,就算是一种启发吧。

上帝就是框框,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8#
发表于 2009-12-17 11:01:54 | 只看该作者

re:燕原姐也没怎么休息啊!思路上来,刹不...

燕原姐也没怎么休息啊!
思路上来,刹不住车啦?


下面引用由[U]thankstoyilin[/U]发表的内容:

至于说到我的自留地里只有记叙文,很少有思考的内容,这个问题一言难尽。简单说我隐隐觉得“我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对于孩子目前的情况和需要做的事情,我关注的是怎么操作,该做些什么事儿。有一些分析和思考,但没有冲动去写下来。


T版呀,要是你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我们思考的时候是个啥情形啊?(不敢拿上帝开玩笑!)。
盼T版在自己地里的“分析和思考”好多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9#
发表于 2009-12-17 11:19:58 | 只看该作者

re:我说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是一个简单化的表达...

我说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是一个简单化的表达。怪我表达能力不好。我想说的意思是,面对孩子的问题,我综合考虑之后,认为能做的是这么些内容,那就现阶段做这么些事情。我再思考分析,或者是无法转化成可操作的内容,或者是可能压根就不对。

举个例子,关于注意力。好像我在帖子里(不一定在自留地里)写过我自己的思考。我觉得孩子注意力的问题,分作“非不能,是不为”“非不为,是不能”两种成分。前者需要从常规、习惯等方面着手(比如注意孩子做事情时候的环境、时间安排方面的结构性,注意约束和激励等);对于后者,需要从孩子身体资源方面去着手,比如感统类的训练。对于注意力训练的内容,我认为有一些是“软性的”(类比于软件),比如我在“儿童注意力训练内容”帖子里介绍的那些项目;有一些是“硬性的”(类比于硬件),比如身体资源方面的训练。这两个方面,具体到我的孩子孰轻孰重,继续分析下去就困难了。那怎么办?只能两个方面都不兼顾。这种事情哪怕日后去回顾,也很难去归因到底哪个方面更起作用。

再说到兴趣狭窄的问题。兴趣狭窄从原则上讲,无法去限制孩子不去沉迷单调的内容,而只能去从拓展认知、拓展兴趣着手。

上面的问题是我孩子比较主要的问题,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再怎么思考,能做的就是这些比较固定的事情(具体的项目怎么选择是个第二位的技术性问题),而且这些事情得比较长期地坚持下去。

这也就是我在自留地里很少能发表思考内容的主要原因。同时当然也说明我的技穷,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1:49:28 | 只看该作者

re:T版不在我家地里说话很多时间,我今天像中...

T版不在我家地里说话很多时间,我今天像中奖一样美,嘻嘻。。。

决定就休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11 02: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