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教育界之内或之外,都有一个人文化的派系,...
教育界之内或之外,都有一个人文化的派系,就是反对给任何孩子贴标签,因为孩子有学习问题,就已经是一重伤害,贴了标签特殊对待,往往带来的不是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而是另一重伤害。
《破茧而出》这本书就是在批评教育界贴标签的声潮中,由一位研究儿童发展的儿科医生写的。里面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内容,特别是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教育体系和专家老师们往往过于专注于孩子标签里说明的特征,而看不到孩子没有被标签说明的其他特征,从而在制定特教计划时,忽略了孩子的整体,只看到有问题的那一部分。
有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
比如一个八岁的孩子,在学校功课非常差,学习障碍很明显。
但在另一个方面,这个孩子在课外表现得求知欲很强,学做饭,学修东西方面,看不出学习障碍。
有人质疑说,学习障碍具有情景属性,而学校的知识教育是人为设定的,来自历史上的精英教育,脱离生活流程,把知识用那种特定方式灌输到脑子里的过程,有些孩子的确不具备。但这是否就代表着他们学不会某些知识,而必须在特教体系中用某种强化手段反复灌输,才能弥补缺陷呢。
也许让这个孩子换一种学习环境,比如有历史传统的学徒式教育,他长大以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学习过程中没有人会说他有学习障碍,没有人会痛苦。
当然任何风潮都是一种理念,在批判上有力度,在举例上很感人,但在具体实施上有困难,也都会带来某些的负面影响。
对一些特定的孩子应当有帮助,如果那个孩子的父母愿意让他在家上学,到一定年龄去学自己有兴趣又能学好的技术工作,的确可能比在学校教育得好。但应当不是普遍现象,也无法动摇教育体系的基础。
在AS领域,人文化理念的正面意义是:
激励父母和老师去面对孩子的正面特征,不要过于关注社会性缺陷。
正面特征包括对职业有意义的专注力,兴趣点,独特的思维能力,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甚至“学者综合征”特征。
如果特教系统只关注行为问题,语言问题,社会性问题,孩子的特长就没有机会得到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也得不到建立。
正面意义在天宝的书中和讲座中都反复强调了很多遍,我感觉她也是着急,圈子里看问题太多,看孩子的正面特征太少,而那些能独立有自信的ASD成人,都是大量依赖正面特征才在社会上站住脚的,而不是说首先得把缺陷都弥补了,才能进入社会。
这里我不重复天宝了,主要说一下负面意义,其实不应当有负面意义,但因为很多呼吁理解AS的教育工作者对AS其实很难理解,又反感科学,所以才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个负面影响就是,认为AS特征在人文化的环境中,是可以消失的。
你想如果做厨师的孩子,换个更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以后都可以成为被社会接受的好厨师,那么AS孩子,如果更人文地去对待,以后很可能就是NT了。
这样想的人,从我的经验来看不是少数。
AS怎么就人文得变成NT了?
他们不知道,只是感觉。
结果是,他们所谓的人文化教育环境,只不过是NT人文化教育环境,对AS孩子可能并不完全合适,AS孩子也不会如他们想象得那样,有了自尊心和快乐了之后,就变成NT孩子了。
还得接着宣传科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