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燕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青春期

[复制链接]
1701#
发表于 2010-3-1 10:14:12 | 只看该作者

re:http://cache.chat.da...

http://cache.chat.dayoo.com/2006/node_3210/node_21450/  这是国内最多的资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10:40:01 | 只看该作者

re:邹小兵的访谈,比起那个记者写的报道来说,...

邹小兵的访谈,比起那个记者写的报道来说,还是靠谱多了。

看来他是仔细看过A博的书,说的大体上都是A博的思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3#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1:05:31 | 只看该作者

re:上网的日子关心大都,戒网的日子关心小都。...

上网的日子关心大都,戒网的日子关心小都。

发现我对小都关心的太少了,这段时间每天给他讲一个英文故事,因为从小到大,我很少有机会给他讲过。
所以搂着他,感觉像是搂着一个三岁的小胖宝,恍然不觉人家已经七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4#
发表于 2010-3-5 11:51:03 | 只看该作者

re:燕原大姐,特地来报告一下. 顶级...

燕原大姐,特地来报告一下.

顶级的生物疗法的专家认为4-A discorder (Autism, ADHD,Asthma,Allergy) 都是同样的原因三大系统的问题. Autism 包括PDD-NOS,Asperger,但是Autism本身是最严重的三大系统的问题.PDD 和Asperger依次要轻.ADHD还要轻一些. 到后面的Asthma,allergy就不涉及神经系统方面的.感兴趣可以看一下Dr. Bock的书.他本人治疗很多这些疾病的.Autism最严重,经常Autism也都有ADHD,Allergy. 很多Asthma的人也是有很严重的Allerg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5#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5:34:30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DD妈推荐,打算买来看看。大...

谢谢DD妈推荐,打算买来看看。

大都的过敏和饮食的关系有一半,其他一半是动物和花粉,马上春天,我又要开始紧张了。
另外情绪问题,我还没发现和饮食有关,还有睡觉和肠胃,最近好像都没啥问题。

三大系统是啥呀,神经,免疫和内分泌?
我这个医盲下次不敢和秋爸一起吃饭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6#
发表于 2010-3-5 18:55:18 | 只看该作者

re: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肠胃系统 对...

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肠胃系统

对了.书上说.因为免疫系统超负荷,所以才有过敏.所以在春天这种花粉多的季节.尤其大都的花粉过敏的话.更应该减少食物的过敏源,减少情绪上的压力会有帮助于减轻免疫系统的负担.

书的连接.非常值得一读.

http://www.amazon.com/Healing-New-Childhood-Epidemics-Groundbreaking/dp/0345494504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谢谢DD妈推荐,打算买来看看。

大都的过敏和饮食的关系有一半,其他一半是动物和花粉,马上春天,我又要开始紧张了。
另外情绪问题,我还没发现和饮食有关,还有睡觉和肠胃,最近好像都没啥问题。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7#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21:30:38 | 只看该作者

re:岳晓东知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博...

岳晓东
知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心理学会辅导心理学分会首任会长;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

看了他写的《登天的感觉》,很通俗的心理学介绍,主要写他在哈佛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做实习的体验,十个案例,有新生压力,找工作困惑,恋爱体验什么的一般人常见问题。
看到最后一个,叹气,一个可爱的AS么,岳博士当时没这个概念,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了。

慕贤27岁,言行举止不如17岁的青年。
很愿意和人聊天,但是思维跳跃,让人莫名其妙。
听不懂人家的暗示,渴望友谊。

岳博士当时是把慕贤的问题归结于小时候的经历,因为是黑崽子,父母隔离,从小和姐姐一起受人欺负。(他五岁,姐姐八岁)
两年以后被接到到姨妈家的时候,姐姐没问题,他的问题很明显了。
又过了三年,父母被释放,他见到父母后的第一句话是:你们食堂的馒头好不好吃?

之后,他们跑遍北京各大医院也说不清他是否正常,他在家不闹,但是不能上学。
80年代,他们一家去了美国,姐姐很快上了大学,然后毕业工作,弟弟一直在家,虽然一直找心理医生看,但是总没有改善。

之后他们找到岳博士,希望看看怎么办。
岳博士应当是不知道AS这回事,不过专业心理医生的知识,让他自然而然地RDI了一把。

他们陆续交往了几个月,慕贤智商没有问题,因为这个“好朋友”,慢慢建立起了自信。而且岳博士应当是一直鼓励他,明确指出他社交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建议他上了社区大学,而且后来一直上的不错。

真希望现在有更专业的专家依然在帮助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8#
发表于 2010-3-6 09:58:10 | 只看该作者

re:他还有本“少年我心”,解析自己少年的经历...

他还有本“少年我心”,解析自己少年的经历对成年后心理的影响,我觉得题材很好,但是写的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9#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8:30:43 | 只看该作者

re:Lauren slater 在《Open...

Lauren slater 在《Opening Skinner's Box: Great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里面,提到一个实验,并自己亲身在当代做了一遍。

1972年,心理学家罗森汉找了八位正常人朋友,装扮成有幻听症状的病人,去不同医院的精神科看病。
他们除了坚持有幻听“砰、砰、砰”,其他一切表现正常。结果八个人全部要求住进精神病院治疗,每天吃红色小药丸和接受心理治疗。
他们和高仓健一样,都偷偷吐掉,说明自己没问题,每天要求出院。
不过他们的一切正常表现,在医生眼中,都可以归结为病态。
奇怪的是,除了医生,所有病友都认为他们是正常人,不是记者就是教授,来体验生活的。
他们九个人,平均住院19天,最长52天,最短7天。
实验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引起轰动。

时隔30年,作者模仿罗森汉再访精神科,全部按照原始流程说话,不过是她一个人去了九个医院。
因为已经是DSM-IV,不是当年的DSM-II了,现在这样的症状不会立即被要求住院。
所有医生都友好和蔼,不过让她惊奇的是,九次就诊,
被开出25种抗精神病药物和60种抗抑郁症药物,没有医生进行全面的精神鉴定,每次会诊不超过13分钟。

把精神病医生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对象,招致了整个业界的愤怒,大概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的梁子就是一直这么结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0#
发表于 2010-3-7 00:23:19 | 只看该作者

re:燕原: 看来仗是打定了。...

燕原:
    看来仗是打定了。
    你别研究心理学了,打仗时顾不上这个了。
    我这两天忙,你先研究地道的问题。咱两家加汪汪的最好能连在一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1#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09:28:02 | 只看该作者

re:打仗的时候的确顾不上,不过打完仗就有用了...

打仗的时候的确顾不上,不过打完仗就有用了,还是要一边抓革命,一边促生产,特别是旺旺同学。

地道啊,转一篇革命同志的文章:(http://news.bbcmart.com/ShowNews_2_201_871.shtml)

  在越南战争期间,帮助越南和老挝武装顶住美国战机的狂轰滥炸、最终打败装备精良美军的,是一个神秘的地道系统。由于这一地道系统具有太多的传奇色彩,兼有国家战略价值,所以,即便在越战结束30多年后,老挝政府仍将其视为国家机密,直到最近才首度向外界部分开放。21日,英国记者报道了他们在这一地道系统中的所见所闻。

  战略地道非常偏僻

  30多年来,美国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做梦都想知道,当年,美国轰炸机无论如何也炸不烂、帮助老挝和越南人民军打败美军的老挝境内的神秘地道,到底是个什么样。如今,老挝政府终于满足了美国人的好奇心,部分开放了该国东北部的文格斯战略地道。

  不过,想看文格斯战略地道可不容易。从老挝的首都万象,或者第二大城市琅勃拉邦乘车出发,需要两天两夜才能到达那个偏僻的地方。不难想像,在越战时期,到那里去要经历怎样的千辛万苦。

  “偏远”是当年老挝共产党将战略指挥所安在这个“隐蔽山谷”里的一大原因;另一个原因是,该处山谷有500个大小不等的天然山洞。

  九年间无一人被炸死

  记者的导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地道里当了9年警察的奥巴察·索马尼说:“那时候,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0点,美国人的轰炸机不停地轰炸,他们想炸断桥梁、公路,炸毁运输车辆。我们部署在山顶上的英雄战士们,试图击落他们的战机,许多战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在地道里工作和生活的我们却非常安全,在整个战争期间,奇迹般地无一伤亡!”

  这的确是一个奇迹——如果根据美军投掷的炸弹数量与当时老挝的人口数量来衡量的话,老挝是当今世界上遭轰炸最严重的国家,在不宣而战的9年时间里,平均每个老挝人要摊上半吨的炸弹。

  奇迹源于这个神秘而复杂的地道系统,无论美军怎么轰炸,越南北部的人民军仍源源不断地通过地道开往南方。1975年8月,在从南越和柬埔寨败退几个月之后,老挝境内的美军扛不住了,被迫狼狈撤走,而打败他们的正是在地道里工作、生活了9年的老挝共产党指挥官们。

  奥巴察还透露说,老挝和越南人民军的地道战战术是从中国学来的。当年,老挝共产党选派优秀的青年指挥官前往中国军事院校学习。根据老挝境内热带丛林覆盖和天然洞穴数量多的特点,中国教官系统讲述了中国抗战期间所用的游击战术和地道战。受此启发,老挝青年指挥官回国后,提出了“入地抗美”的战略,最终确定把文格斯战略地道作为反美的指挥中心,将这些地穴全部打通,最终建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地道系统。

  神秘地道可容纳两万多人

  根据老挝政府和当地导游透露的最新数字,在越战时期,在地道里生活和工作的老挝游击队以及越南指挥官有23000人之多,地道里容纳了制服工厂、野战医院和高级指挥所。

  带领记者参观地道的另一位导游名叫索希德。他告诉记者,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老挝政府并不同意开放所有的地道,但游客们可以看到当时老挝领导人工作、居住过的地道,以及其他一些重要设施,比如接待友好社会主义国家慰问演出团的地下剧院。一些曾经参加过慰问演出的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员回忆说:“我们真不敢相信,在满眼绿色的热带雨林地下,居然有一个可以容纳500人同时看演出的剧院!几天下来,我们也适应了地道里的生活,跟外面的天地没有什么两样,这真是一个奇迹。”

  然而,地道里的生活总要受到一些限制,就连老挝共产党的最高层——政治局常委也只能挤在一个卧室的吊床上。与其他人相比,老挝共产党总书记、最高领导人的空间稍微大一些,能跟孩子们挤在一起。

  在老挝共产党总书记居室的后面是紧急情况室。导游介绍说:“如果美军战机投掷毒气弹的话,洞里的每个人都得赶紧进入紧急情况室,戴上苏联提供的防毒面具,同时启动能过滤空气的制氧机。不过,因为美军没有朝这里投过毒气弹,所以这个紧急情况室从来没有使用过。”

  “胡志明小道”真正的指挥所

  令参观地道的记者们感慨的是地道背后的故事。

  “胡志明小道”是胡志明部队向南方游击队秘密运送兵力和武器装备的通道,包括从北方经过中部非军事区通往南方多个地区的多条路线。事实上,美军一直没有搞清“胡志明小道”到底有多少条路。军事历史学家普拉多斯分析说,“胡志明小道”应该有5条主路、29条支路,还有“捷径”和“旁门左道”,总长近两万公里。

  1959年初,胡志明下令开辟支持南方作战的“特殊通道”,这就是“胡志明小道”。随后,胡志明部队专门成立了第559运输大队。当年6月10日,胡志明部队首次通过“特殊通道”向南方运送武器装备,每名运输工运送4支步枪或大约20公斤弹药。

  1960年,“特殊通道”意外被发现。1961年初,胡志明部队不得不将路线进行调整,绕道老挝运送作战物资。每位运输工用改装的自行车,运送大约200公斤作战物资南行,先后有10万余人参加了运输工作。1964年,根据南方作战的需要,胡志明部队使用中国和苏联的机械,对“特殊通道”进行扩建,使其可以行驶卡车,以提高作战物资运送的速度和数量。新的“特殊通道”还秘密建造了地下兵营、仓库、车间和油库等设施。

  鲜为人知的是,这条“胡志明小道”的真正指挥所就在文格斯战略地道里。

  美军“绞杀战”毫无效果

  美军发现了“曲径通幽”的“胡志明小道”后,十分恼火,首先展开了“秘密战”。1964年初,美国向老挝施加压力,要求摧毁其境内的“特殊通道”。当年8月,美军侦察机开始对“特殊通道”的老挝段进行空中侦察。当年10月14日,老挝出动了T-28教练机进行空中侦察。当年12月,美军战机独自对老挝境内的“特殊通道”展开袭击,企图拦腰炸断“胡志明小道”运输线。1965年4月,美军战机开始发动经常性的空袭,几乎每天都有美机飞往老挝进行轰炸。此后,美军发现了文格斯秘密地道是“胡志明小道”的指挥所,于是频频轰炸,只是一直没有任何结果。

  为了不引起外交上的麻烦,越战美机飞到其他国家袭击的行动并没有对外宣布。美军飞行员也熟知这一不成文的规定:飞机在老挝上空被击落,飞行员因此死亡或被俘,家属得到的消息只能是“他在东南亚失踪”。

  1965年2月,美国陆军特种部队指挥官率领的“非常规战”越南南方雇佣军地面组前往老挝。这些小组名义上叫“学习观察组”,实际上是专门破坏“胡志明小道”的。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这些小组执行了数百次秘密任务。一旦他们确定目标,就立即呼叫美机进行空中袭击。

  美国发现胡志明部队仍在通过“特殊通道”源源不断地向南方输送兵力和作战物资后,极为恐慌。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曾明确表示,要设法阻止胡志明部队向南方渗透。

  1965年3月,美军借口越南南方航空基地遭袭,展开“滚雷”战役,猛烈空袭北方的胡志明部队。与此同时,美军对“胡志明小道”老挝段展开“绞杀战”,这就是代号“钢虎”的轰炸行动。当年4月3日,美军首次出动两架B-57轻型轰炸机,对老挝路段实施轰炸。随后,美军其他战机投入空袭作战,包括F-100、F-105战斗机和B-26轰炸机。当年12月,可携带近30吨炸弹的B-52重型轰炸机首次轰炸“胡志明小道”老挝路段。

  面对疯狂的空袭,“胡志明小道”的运输卡车不得不选择夜间行驶。驾驶员都比较熟悉路况,夜间行车不用开灯。卡车不得不在白天行驶时,就会涂上绿漆或盖上树枝进行伪装。

  令人感到恐怖的是,美军为了阻止“特殊通道”的运输,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使用UC-123飞机向沿途的森林喷洒落叶剂。这样,美机就可以透过光秃秃的树林,清楚地看见地面目标,以便实施攻击。

  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到1967年,美军出动战机18万多架次,空袭“胡志明小道”,造成胡志明部队的大量车辆毁坏。胡志明部队英勇反击,先后击落了132架美军战机。1968年10月,“滚雷”战役结束,“钢虎”行动停止,文格斯地道系统安然无恙。

  欢迎美国游客来参观

  战争结束后,地道仍属于老挝的战略要地,也是老挝高级军官忆苦思甜的基地,所以一直没有对外界开放,这大大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直到不久前,在荷兰援助机构SNV的帮助下,当地才向外界开放,希望凭借这个神秘的地道,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当地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老挝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而我们这里又是老挝最贫困的地区。”

  不过,迄今为止,当地还没有从地道的开放中获得什么利益,因为交通不便,每天最多只有20名游客到此一游。但是,当地人并没有因此放弃希望,昔日平静的山谷开始热闹起来,当地的村民开始兴建小宾馆,准备招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越来越多的游客。

  为了进一步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老挝旅游部长、曾在地道中战斗的宋蓬说:“越南已经向外界开放了许多历史地点,但在老挝,许多地方仍是保密的。可从现在起,过去的一些秘密地点也开始向外界开放了。”宋蓬表示,他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参观地道,包括那些当年曾经试图除掉他的美国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2#
发表于 2010-3-8 16:32:18 | 只看该作者

re:估计他们一定是受到我们当年华北平原上地道...

估计他们一定是受到我们当年华北平原上地道战的启发并发扬光大了,看来在装备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唯有靠这样的小道才可能出奇制胜。
倒是一直满心期盼着能在这儿找到一条让孩子通往社会的燕原小道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3#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22:29:27 | 只看该作者

re:有时候仿佛极端的革命才能带来结果,而生活...

有时候仿佛极端的革命才能带来结果,而生活本身带来的,只能是问题。

接着转贴,关于革命:

路之尽头  by 艾小柯 (http://www.douban.com/review/1616458/)

  (一)
  
  惠勒夫妇住的那条街竟然叫“革命路”!
  
  维基百科上定义的革命,是“一种激烈的变革。往往是一个利益集团采取暴力等激烈的方式打击另一个利益集团,从而形成不同的利益格局的系列性变革。”革命代表变化,打破原有的和谐关系,寻求并建立新的秩序。
  
  惠勒夫妇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争执基本可以说是一场正在进行中的革命,对婚姻围城的革命。但革命的内容仅仅停留在婚姻关系上吗?换句话说,如果惠勒夫妇最后离婚了,他们是否就能各自冲破那沉闷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找到新一层的精神自由?
  
  《革命之路》是作家Richard Yates 的第一本小说,这部发表于1961年的作品是充满政治意图的,代表了一种对程式化美国梦的叛逆,和对美国五十年代反叛精神消亡的强烈不满。小说改编成电影,从导演到演员选择都可谓精益求精。导演Sam Mendes 以指导《美国丽人》一举成名,对美国中产阶级中年危机的刻画可谓传神之至;男女主角Leonardo DiCaprio与Kate Winslet在1997年《泰坦尼克》中的情侣早已成为银幕经典,十一年后再度携手合作饰演一对要打破围城桎梏的夫妇本身就十分令人期待。二人在片中的表演几乎无懈可击,每个人都被推搡到无路可退的边缘之上恣意爆发,真实得可怕。
  
  纵观全片,Yates属于六十年代的政治主张在电影中已经淡化到踪迹皆无,Sam Mendes 似乎刻意的将重点全放到了惠勒夫妇身上,就事论事,避免谈到April或者Frank所代表的时代意义。尽管缺少了原著的政治气味,这个也许“降格”了的围城事件竟也相当的恐怖,灰暗得让人毛骨悚然。
  
  
  
  (二)
  
  故事中居住在康州的惠勒夫妇努力打破定势追求理想生活的出口是去巴黎,尽管巴黎与近在咫尺的纽约恐怕并没有多大的实质差别。“革命”的具体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走上“革命道路”的勇气与决心。这样的决定,在沉闷保守的康州社区真可谓惊天一炮,邻居大囧,同事震撼,就连惠勒夫妇房产经纪人的精神病儿子约翰(Michael Shannon)也敬佩加赞叹的说:“很多人都能意识到生活的空虚。但承认绝望,这可真需要胆量!”
  
  这样的决定让本来已走上下坡路的夫妻关系重新振奋,二人都着实的自我感觉良好了一番,一边享受人们的异样眼光,一边为自己脱离绝路的出脱与不俗沾沾自喜。
  
  这里,我想一个非常关键的“革命”动机便是这种超然大众的源动力,与极尽全力保存这种超越性的努力。在惠勒夫妇的邻居眼中,这种特立独行的行为艺术是不被理解并令人怜悯的(如果不是更为激进的鄙夷的话)。但“超越大众”的想法本身有错吗?或者换句话说,一个人如何界定自己究竟是普普大众的一分子,还是在某个角度某种程度上超越一般大众行为准则与思维理念的不凡之士?再追问一句,思想上的超越与行动上的超越是否常常脱节?而这种脱节,是否本身便是大众的,普遍的,是一种常态?
  
  
  
  (三)
  
  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Frank可以说是他近年来最为成功的银幕形象,许多细节堪称经典,比如他穿着旧式灰西服,带着呢礼帽,从火车站出来,混入无穷无尽相同穿戴的上班族人潮中,画面几乎就是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René Magritte 1951年的名作Golconde再现!这里有一个安排非常出彩:Frank的西服是敞开的,露出里面的衬衫和领带,很明显,比较其他中规中矩墨守成规的上班族,Frank有一种内在的活力要爆发出来,他的表情一看就是“有故事的人”。而他在生日当天带公司秘书出去吃饭,说起自己老爸在Knox公司当了一辈子的推销员,自己本来多么不屑步其后尘的时候,满脸的落寞孤寂让人心疼;但与April几乎大打出手之时二人恶言相向,他的表情扭曲变形,眼珠凸爆,又让人不寒而栗。影片接近尾声暮色中他在绿树掩映的街区狂奔,人影树影屋影飞快掠过交汇一体,与他开始的意气风发和落寞相对比呼应,感慨,心痛,遗憾,五味杂陈,万语千言却只能化作一声沉默的长叹,随着音乐稀释在无穷无尽的黑暗中。
  
  电影中的Frank做错了什么?
  
  他不是一个十分称职的丈夫,但也还不坏。正如他所述,他日复一日做着毫无兴趣的枯燥工作,拼命赚钱养家,人父人夫的职责确实都算尽到;但他同时又是个懦弱而虚伪的人,他的言行不一体现在他对理想的不坚持,对婚姻的不忠实,和对自我的不诚实。Frank当然不是坏人,充其量就是有点小猥琐,把他放到现实生活中来分析他究竟做错了什么,还真没什么实质性有意义的答案。
  
  但往往,婚姻的解体,生活的崩溃,并不是因为有一方真做错了什么。表面对错掩盖的,从来都是更深一层的不调和:世界观,价值观,或者,生活的基本理念。
  
  Frank与April的悲剧总结起来,终是因为一个肯与生活达成妥协——不管途径是自我麻痹还是价值再发现;而另一个,固执己见死活不肯让步。
  
  
  
  (四)
  
  April的遭遇与英国导演Stephen Daldry于2002年拍摄的电影《时时刻刻》中的Laura Brown (Julianne Moore) 几乎异曲同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April的心路历程也许正反映了Laura走上绝路的原因。
  
  很多人并不同情April,就是因为以她为代表的这种自认为高人一等的生活态度,侵犯了大众的平凡堡垒。若在网络上,April也许会被称作 “二文青年”(“文学青年”+“文艺青年”)嘲笑一番,甚至可以对比顾长卫《立春》中王彩铃的遭遇延伸一下如果她真的去了巴黎,境遇与孜孜不倦做着北京梦的王彩铃会有何不同。
  
  有意思的是,《时时刻刻》中的Laura找到了出路,《立春》中的王彩铃也找到了与生活妥协的方法,倒是April义无反顾的走上了绝路,如同伍尔芙,与命运殊死抗争。而引致April终上绝路的家伙,竟然就是那个疯子数学家——他对世事的洞察何等精辟,措辞何等犀利,而由此带来的伤害又是何等的致命!疯子的母亲,房地产经纪人吉温斯太太(Kathy Bates)不停的为儿子的疯狂言语辩解,说“他有病,他有病”——可作为观众的我们禁不住颤栗着扪心自问,现实中,究竟谁才是颠倒黑白的疯子?
  
  是April欲望太多么?不甘平凡?
  
  我想这并没有正确答案,每个人对April的理解大概都有不同。但我个人不能认同压制欲望的处理方法,就如同妥协与不妥协根本性质的不可调和,欲望并不能被压制,它一旦产生便不可消除,只能被满足,或被转移。被压制了的欲望不过暂时隐身,将来会以遗憾、悔恨或者白日梦等各种方式跳出来如影随形。
  
  何况,April所寻求的,用Frank的话来总结,是对世界最纯粹最真实的感知("I wanna real feel things, really, feel them."),她不想浑浑噩噩度过余生,她想要寻找生活的真正意义——所有这一切都是马斯洛基本需求层次中的自我实现需求,是人之常情。婚姻不该是放弃自我实现需求的藉口,甚至家庭也不该是。April真正被囿的,是眼界,是自我实现的途径。
  
  April当然是固执的。一方面,她所处的时代有特定的局限,如果故事搬到现代美国,堕胎合法,或者离婚像在街边买苹果一样平常,独自旅行更是时髦,那么恐怕悲剧不会是唯一的结果。但正如同Sam Mendes对故事原本的时代意义的弱化,April面对的真正两难抉择觉不会因为时代的进步而消失。另一方面,即使历史局限消失,April依然面临着梦想现实不能照进的矛盾:如果无力改变现实,我们是否一定要放弃梦想才能继续生存?理想主义的消亡是否如同生命的衰老一样不可避免?当一个人走到路之尽头只能原地踏步的时候,是该用虚假的自我麻痹来给出剩下的生命意义呢,还是坦然承认绝望的境地?承认后呢?如何开辟新途满足那些不能被压抑的根本性欲望?
  
  我没有答案。
  
  我只有一个有趣的观察:在《时时刻刻》中,Laura躺在鄙陋旅馆房间中任凭绝望的洪水淹没全身,可最后还是想到了儿子;《立春》中的王彩玲领养了孤儿小凡(这名字的象征意义无法被忽略),终于放下了歌唱家的架子,洗手做羹汤;更有趣的是在另一部Kate Winslet饰演的相同题材的影片《身为人母》(2006,导演兼编剧Todd Field) 中,主人公萨拉对生活的最终回归,依然是因为孩子。
  
  孩子,是人类永恒的希望。用孩子与路之尽头的绝望相抗争,似乎无往不胜。但在《革命之路》中,迫使April与Frank最终解体的,除了精神病数学家,还有才刚三个月的胎儿。这一场“革命”绝对提出了比以往相同题材的作品都更为艰涩灰暗的问题:如果连永恒的希望都被绝望吞噬,如果眼前所有的路,所有的路,都走到了尽头,谁还能绝处逢生?
  
  电影中April 尝试了演员,主妇和未曾谋面的巴黎三条路,可惜纷纷落败;逃不成了,又回不去邻居夫妇那种麻痹状态,只有以死相拼。我同情April,尽管她清高,固执,不切实际,且最终“革命失败”,但她如同伍尔芙,至少是抗争过的。清醒的死亡未必可取,但抗争的态度应该赢得尊敬,尤其在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社会大潮中。
  
  
  
  (五)
  
  惠勒夫妇的例子也许是个极端,冲突在银幕上被戏剧化夸张化,而真实的生活中像April那样坚持钻牛角尖的人毕竟是少数。我觉得有些可笑,这样的想法,竟然是影片结束后我唯一的安慰。我想从《革命之路》的细节中寻求一些残留希望的启示,哪怕只是星点微光,可结果一片漆黑,冷酷得如同余华的小说,让人倒吸几口凉气,从头冰到脚。
  
  影片所激发的深层思考离不开原著小说的深度,也离不开导演的视角,更离不开精湛而逼真的表演。Kate Winslet与Leonardo DiCaprio自不必说,尤其Leo,进步惊人;但片中最为出彩的并不是主演,倒是各个配角精彩纷呈,微小细节精益求精,让人眼前频频闪亮。其中最为突出的,当然是Michael Shannon 所饰演的精神病数学家约翰:两次出场,均负责“点题”的精辟台词,每次都是将影片推向高潮的原动力,他若摘取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绝不为过。Frank在城里的小女秘书Maureen Grube(新星Zoe Kazan)娇俏可人,为影片收尾的吉温斯老先生(Richard Easton)也令人难忘:关掉与外界关联的助听器,没入彻底的孤寂与黑暗……
  
  这样密集而优秀的配角表现,让Kate与Leo很难在缺乏绿叶衬托的情况下在表演上脱颖而出。我预测二人大概都不会以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或男主(提名是必然的),但影片整体非常有望摘冠第81界奥斯卡最佳影片,Sam Mendes与Gus Van Sant也许会较逐最佳导演——我衷心希望如此。
  
  《革命之路》提出的问题远超过它给出的答案,或者说,它并没提供脱离绝路的任何具体答案。而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存在着解决的方法,有时候,也许只有通过承认脆弱才能开始坚强。如果一定要总结这部脱离了时代背景淡化了政治主张的电影留存何种现实意义,我想,那便是让我们每个人都仔细的重新审视生活并真正开始思考吧。
  
  而思考后,愿你我都终能看到,那绝路尽头的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4#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22:23:38 | 只看该作者

re:大都看完世界历史丛书,闲的乱逛,其他书都...

大都看完世界历史丛书,闲的乱逛,其他书都看不下去,特别是中文,觉得没意思。
抓过来看CNN学生新闻,和BBC周游世界,和我一起学简单意大利文。
问他想学啥,他坚定地要学日文,也许法文也可以。

想学日文是因为,他最喜欢的一套游戏,日本已经发行了五种,美国才两种,心里空空的难受。
看来全世界的AS,都喜欢日本,原来是这样的。

想学法文,可能是没文化美国人的一贯情结,因为好像有文化的人,都会讲法语,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5#
发表于 2010-3-9 23:05:57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下我知道老V为什么说美国人没有文化了。

这下我知道老V为什么说美国人没有文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11:09:46 | 只看该作者

re:不想学中文,是因为喜洋洋和灰太郎,他能听...

不想学中文,是因为喜洋洋和灰太郎,他能听懂,刘谦的魔术,也看懂了。
最近还没找到其他有文化的东西来吸引他。
对于一个对出门吃饭没兴趣的人,中国文化在哪里呢?

说起文化,A博说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特别是面对全世界人民不耻英国人文化的做法,暗地里是要生气的。
再说了,英国是世界上最能接受AS文化的国家。

另外一个是日本,也在岛上。

除了文化,还有兴趣,从书面正确的角度来讲,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是无论文化,还是兴趣,健康的生活都应当是多元化的,包容的,不固执的。
如果做不到,就必须看心理医生了,A博这么说的。

AS本质上是容易狭隘和固执的,黑白分明地喜欢和不喜欢什么。
NT从小是不固执的,但是抗不过社会和教育的固执。
举个例子,小都同学写看图说话,山下有小村庄,河里有小鸭子。
老师说不对,因为标准答案还有一句,人们早早起来在做饭。(因为房子的烟囱在冒烟)
小都没见过烟囱冒烟,因为美国的烟囱除了圣诞老人,没人用。
老师很正确,只是太正确了,全班同学最后,都照着标准答案,改了自己的看图说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7#
发表于 2010-3-10 12:11:23 | 只看该作者

re:以后找机会送大都一个日本原装新干线模型。

以后找机会送大都一个日本原装新干线模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8#
发表于 2010-3-10 12:15:06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ky...

下面引用由[U]ky[/U]发表的内容:

以后找机会送大都一个日本原装新干线模型。



那还就再送正宗国产的"和谐号"模型,说不定就对中国文化感了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13:05:51 | 只看该作者

re:让AS喜欢火车,我怎么看着都像是往沟里带...

让AS喜欢火车,我怎么看着都像是往沟里带啊。

迪斯尼世界那边有个火车模型,大都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把所有小火车的轨道都看清楚了,才离开的,对周围的小房子,小人什么,全没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4:17:08 | 只看该作者

re:《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没看懂。...

《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
没看懂。

只看懂一个部分,就是维特根斯坦说,哲学从根本上是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的。
也许更多人会选择宗教、社交,一些人会选择大自然,音乐,文学和绘画。
不过如果那一切都没有用的话,最后的选择就是哲学了。
他认为其中并不包括科学,就是像佛洛伊德那样用对人类意识和精神的科学认知来解决人的心理问题,至少在人类充分认识大脑以前,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从早期研究严密安静的逻辑哲学,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到晚期开始关注日常语言和生活。
应当是想从人本身和人类社会的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当中(特别是表现在语言中的部分),发现某些根本性的东西。

估计汉斯·阿斯伯格当时在维也纳是位太不起眼的医生,以至于维特根斯坦他们没有意识到,有那么一些纯理性和追求确定性的人群还生存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上,他们的哲学应当是非常安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16 04:3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