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关于吴韵喆 去年4月,...
关于吴韵喆
去年4月,我曾经带儿子一起参加琴行举办的《小虎归家》留学英国小提琴手吴韵喆见面会,虎爸给我们讲了有关神童不是天生的,而是人造的。吴韵喆也讲了他在英国上学的情况,还表演了巴赫著名的曲子,当时我还让他小萝卜向哥哥发问呢。
最近我比较关注虎爸如何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如何在家实行教育。
父子档案:吴韵喆,男,现年13岁,2011年进入英国伦敦梅纽因学校,获全额免除学费。该校学费每年4.2万英镑,比一般中国人熟知的伊顿公学和哈罗公学还要贵出一万多磅,堪称世界最牛中学。
吴骏,37岁,中国最早的投资金融专业毕业生,曾在金融系统工作8年,2005年为了钻研学术,辞职考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
南京“小提琴才子”考入世界音乐名校
父亲曾让他在家上学一年,自称“非暴力虎爸”
实习生 徐雯 本报记者 郝也
13岁的南京孩子吴韵喆去年成功考入了号称“音乐天才培养摇篮”的梅纽因学校,并获得4.2万英镑(约合42万人民币)奖学金。在吴韵喆爸爸回国观摩4月份即将在北京举行的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之前,本报对其进行了专访。
据已知资料,中国大陆目前只有金力、陈响、吕思清、吴倩四人上世纪80和90年代就读于这所天才学校,他们现在都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音乐家。
有感于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大多数孩子为练习器乐而丢弃文化,最后两样都没有忙好,吴韵喆父亲写了一本书,记录儿子的成长历程,呼吁社会对音乐儿童的特殊性给予更多的关注。
他将书名暂定为《谁说琴童没文化?——中国少年小提琴手吴韵喆成长纪实》,书中记叙了他们夫妇是如何帮助孩子全面发展,从而成为“小提琴神童”的。
他说:“其实神童都是人造的!”但他的培养方式不是“狼爸、鹰爸”式的严苛和暴力,是用“爱心和智慧”。他和儿子都属虎,他是地道不打折的“虎爸”,但他是“非暴力虎爸”。
全力支持孩子的梦想()
很多人认为学艺术需要一点天分,最好家长是搞这行的,否则就算入了门,也很难出类拔萃。但吴韵喆并不是来自一个音乐家庭,虎爸只是喜欢欣赏音乐,自云“可以算是个文艺青年吧”。
吴韵喆这个家庭有太多的不同之处。例如,父母都是在孩子出生后先后考取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先后做过全职妈妈和全职爸爸;父亲已经连续7年是全日制学生,家庭收入微薄,但在教育方面可谓“不计成本”,全力支持。
当初,他们夫妇让吴韵喆接触小提琴,也只是想让孩子增加一些艺术上的修养。吴韵喆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曾告诉他:这世界上有一种人叫小提琴家,他们可以到世界各地演奏小提琴,可以去很多地方玩儿。
吴韵喆便对拉小提琴充满了向往。6岁那年,他开始了启蒙学习,学习了一个月,就稚声稚气地对父母说:“我以后要当小提琴家!”
很多大人对孩子的话不会太当真,可是虎爸很上心,他认为,“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又是这个国家和时代需要的事情,家长就应该坚决支持”,并且,只要家长用心支持,孩子美好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当时我想得很简单——现在也是想得很简单——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好了。他要追梦,我就帮他追梦。父亲就是干这个的!但是我有我的事情,我一直在读书,我喜欢翻译和写作,喜欢各种社会交往,我从没有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他是我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健谈的虎爸说起自己的育儿感受,滔滔不绝。
虎爸希望琴童家长带着平常心去帮助孩子学习音乐。“我知道,有些家长把宝全部押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那很危险。因为那样,一旦一个人的生活重心失去,所有人都会不堪重负。”
对于吴韵喆是不是一个小提琴天才,虎爸说:“天才这个词儿太大了。我只知道我的孩子是一个人才。和其他琴童家长不一样,吴韵喆学琴的前三年里,我甚至从来没有想过他的手指是否足够长之类的问题。也没有人在乎这个,包括一些老师。第一个指出吴韵喆是不可多得的小提琴人才的,是张靖平教授。他很认真地在吴韵喆的一次比赛评语上写下了他这个看法。那已经是孩子学琴近3年之后的事情了。回头看,这样最好,一开始把事情搞复杂了,事情的方向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九拜小提琴名师()
父母想方设法帮孩子寻找小提琴名师来指导。吴韵喆先后在中国和英国拜过9位名师,其中中国四位,英国五位。每一个老师都很喜欢他。每一位老师都在教授吴韵喆琴艺的过程中,成为一家人的亲密朋友。对此虎爸感慨道:“其实我们父母要感谢孩子,是孩子帮助我们打开了生活的窗子,扩大了社会交往。” 专门从事幼儿小提琴教育的黄佳音先生是吴韵喆的启蒙老师,他曾评价吴韵喆:“这个孩子拉琴既有理性也有感性。”
南京甘家大院的名门之后、知名小提琴教师甘本先生在教了吴韵喆一段时间后,就经常不计时地为他辅导。他常常将吴韵喆安排在最后一个上课,有时从晚上7点一直上到9点多钟,一个音一个音地帮他纠正。
吴韵喆8岁半时参加一个比赛,演奏完毕后,南京艺术学院的小提琴作曲家张靖平教授主动找到他:“你刚刚拉得不错,只是结尾部分有个地方不对。”原来,这首曲子正是张老师作的。吴韵喆父母后来借助这个机会,主动提出让吴韵喆跟张老先生学习。从此他琴艺又上了一个台阶。有一段时间,学琴的费用普遍上涨,可是张老师对吴韵喆一家,仍然只收其他孩子一半都不到的学费。
2008年年底,吴韵喆参加鼓楼区青少年弦乐团的演出活动,出了一个独奏节目。没想到小红花校长祁坚达老师正坐在台下。演出结束后,祁校长邀请吴韵喆到小红花来学习。这样吴韵喆在小红花又学了1年半,得到很多演出机会,锻炼了胆量。其间,吴韵喆父母又“主动出击”,先书信,后上门,联系到了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培养了很多优秀小提琴手的上海音乐学院的方蕾教授,安排吴韵喆拜她为师,帮助孩子进入更专业的基本功阶段。
去学琴,除了飞机轮船,什么都用过
求学之路无疑是辛苦的,但是这个琴童家庭不中不同的是:南京城里,他们经常一家三口一起去学琴。花再多的时间和力气也不惜,因为一家把“苦”当作一种体验,一种趣味。
启蒙黄佳音老师家住在新街口,那时他们住在仙林大学城,单程就要20几公里。为了往返快捷,基本上是爸爸开摩托车接送吴韵喆上课,要花一个多小时来回。妈妈也去记笔记,一家三口,就这样往返奔波。后来为了上学和学琴方便,他们三口就住在鼓楼区归云堂孩子的爷爷奶奶家里。
有时候,吴韵喆放学后,晚上去学琴,去第二任老师甘本老师家的路上,已经累得睁不开眼睛,会站在公共汽车上打盹儿。可是到了甘老师家门口,他总会精神起来,从妈妈手里接过琴,响亮地喊一声:“老师好!”好在爷爷奶奶家离第三任老师张靖平老师的家比较近,算是给了一家人“修养”的时间。
第四任老师方蕾住在上海,父子俩坐火车去上课。为了一小时的琴课,一去就是一整天,经常凌晨一、二点才到家。去时南京的始发车都有座位,回来有时候无座,父子俩就坐在车厢地板上。吴韵喆会靠着爸爸睡觉,有时虎爸会带上一本书,和吴韵喆一起阅读。有一次,他带了一本很薄的、从旧书摊上淘来的《左传选译》,在拥挤的火车地板上讲给吴韵喆听。虎爸说,那时候还没有高铁,很不方便。只有来一些晦涩难懂的东西,才能帮助父子暂时“逃离”火车上的嘈杂环境。
在孩子学琴的路上,一家使用人力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共汽车、火车、地铁作为交通工具,除了私人汽车,常用的陆上交通工具几乎都用遍了。虎爸笑言:“除了轮船和飞机,真的是什么都用过了!”
全面发展,双管齐下,心态第一()
教过吴韵喆的小提琴教师,和接触过他的其他中外音乐界人士,都看好吴韵喆的发展潜力,为何会这样?
虎爸说,一是音乐演奏基本功比较扎实;二是全面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父母高度重视教育,同时心态比较放松,一直都在对孩子各个方面进行培养,包括社会交往能力。
“心态好是因为全面发展。退一步说,假使吴韵喆不是大家眼里的一个‘小提琴神童’,也会是一个‘象棋神童’,‘外语神童’,或者‘话剧神童’。那样的话,今天我还是在接受这个采访,只是你们写的稿子不同了而已。”虎爸的幽默里带着父亲对孩子的信心。这份自信,来自于他对孩子的“通才”教育。
在教育上,吴韵喆的爸爸妈妈总是同时行动,连开家长会,只要时间允许,也是双双出席,还因此受到过老师的表扬。虎爸回忆说:“有次家长会,我迟到了,吴韵喆妈妈已经到了,坐在里面。我很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刚想往里混。老师看到我进来,大声对全体家长说:‘我们欢迎吴韵喆爸爸妈妈一起来开家长会!’这个表扬把我弄了个大脸红。”
“如果没记错的话,类似的事情发生过两次,刚才那次是财大附小数学陈老师的表扬。第二次是小红花叶老师表扬过。”虎爸认为,父母一起去开家长会,尽管大人辛苦一点,但是孩子会感到父母的支持和重视,回家的路上也方便亲子间的沟通交流。“但是如果一个班里所有的父母都同时去,座位肯定是不够的。呵呵。”
在学音乐过程中,吴韵喆也会碰到一些“瓶颈期”,这时候,心态的调整很重要。虎爸告诉记者,一段时间感觉不到进步的时候,孩子和家长就会开始怀疑自己。虽然他一直都对吴韵喆信心满满,但是他所认识的家长中,有的就是在“瓶颈期”放弃了对孩子的支持。孩子也从此没有继续走音乐道路,这非常可惜。对于这种“高原状态”,父母可能没有办法从技术上给予孩子帮助,那么,可以从心理上安抚孩子,分析原因和情况,帮他自己找到办法,重新树立信心。“时间,能解决大多数问题,不管是技术问题,还是神马问题。家长需要的是耐心,如果不能直接提供解决办法的话。”
虎爸回忆,吴韵喆9岁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学琴的“瓶颈”期,他作为父亲,没有太关心技术问题,只是问孩子:“你想不想做小提琴家?”得到吴韵喆肯定的答复之后,就没有再多说什么。
“学琴学成仇人了,这是何苦呢?”虎爸表示,他能够理解有的琴童家里,因为学琴,孩子和父母关系有时候搞得很紧张。但是,他觉得,如果家长能够及时调整心态的话,注意语言技巧的话,很多亲子间的对立情绪,是可以避免的。
“虎爸”在家教子有秘方
吴韵喆读到三年级时,父亲发现他的作业里开始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小错误,看起来都是因为粗心造成的,“其实是因为作业对他来说太没有挑战了,他是在用半个脑子写作业”。
虎爸意识到“该想办法了”。他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跳级。也许在周围人看来,会有疑问:你家孩子的成绩有多好?你跳什么级?家长也太拔苗助长了吧?
他给财大附小的校长写了一封信,然后找到当时的校长肖大明先生面谈,说想让孩子在家自学一年,然后跳级读五年级。理由有三:1.孩子自身条件好,一直发展的不错。2.孩子家庭学习氛围浓,父母都是南京大学硕士。3.亲子关系良好,孩子一直很配合父母的教育。肖校长充分了解情况之后,当场表示支持。
半年后,吴韵喆被南京市艺术小学(暨南京市小红花艺术团)校长祁坚达先生看中,“引进”到了小红花。
虎爸是这样培养孩子的。
启蒙教育——
体育、音乐,大量阅读()
孩子出生后,父母一直对他进行语言方面的启蒙。6个月起,就开始和孩子一起阅读大量的婴幼儿读物;在小学入学前,他已经具有相当可观的词汇量。
进入小学后,在老师的悉心帮助下,他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8岁时他已经能完全独立阅读《哈利·波特》这样的书籍。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复述出来。这样,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虎爸看来,“一个人一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同情心,善良,友爱,分享,其实在幼儿园就已经学完了。”他常用讲故事的手法教育儿子,这和每个家庭一样,但是他力求把一些儿童故事里深刻的道理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讲给孩子听。他甚至把一些笑话和幽默里的哲理挖掘出来,和吴韵喆分享。
在体育方面,父母很小就为他准备了各式各样的体育器材。如篮球,排球,滑冰鞋,滑板车,自行车,解放他的手脚,让他尽情地玩。在有空的时候,父母偶尔也会陪他一起玩。
在幼儿园和小学低龄段,他还学会了游泳,虽然被晒得黝黑,但他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
吴韵喆6岁时开始学起小提琴,每周上一次小提琴课,坚持天天练琴1小时左右。父母让他学琴的目的是:1.通过音乐的学习,开发孩子的智能;2.培养他对音乐乃至对艺术、对生活的美感;3.养成他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品质,使他做事能沉得下心,处乱不惊。
语文学习——自编教材,重视古文经典()
吴韵喆爸爸认为无论是否出国留学,孩子都应该把文言文学好。“不懂文言文,枉作中国人。”是虎爸的一句俏皮话。出国前在家学习的半年里,古代汉语是吴韵喆语文学习的第一重点。
虎爸从《古文观止》等书中,选出30篇,以唐宋文为主,兼顾趣味性和思想性,和吴韵喆一起研读。和英语课的范文一样,每篇都要全文背诵。
不过他并不主张过多背诵,认为“大量的机械重复会降低孩子的创造力”。他所圈定的背诵内容都是他认为非常经典、值得背诵的篇章,如《桃花源记》、《滕王阁序》、《醉翁亭记》、《师说》、《陋室铭》、《捕蛇者说》等。
小时候吴韵喆喜欢“时间机器”一类的故事,爸爸告诉他:“古文就像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就能回到古代,看到那个时候人们的故事和他们的想法。”还让他自己决定这些文章学习的先后顺序。吴韵喆不知不觉就中了父亲的“圈套”,在正式学习之前就预览了这些文章。
每篇古文也是一个讨论的话题,在学习过程中,父亲会帮他了解所有的相关背景知识。比如讲《阿房宫赋》的时候,会跟他讲秦始皇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统一天下的,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他也时而会把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积极评价和批判性思考与孩子分享。
他还和吴韵喆一起研读了一些宋词。因为:“唐宋风骨,中国古代文学,同样可以成为西洋乐器演奏者的音乐养料的来源。”
父子一起分析古汉语的语法,在英语、现代白话文、古代汉语之间寻找共同点。现代文方面,父亲自编打印了一本教材,文章来源多样化,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朱自清、老舍、郁达夫等现当代作家的散文,也有一部分是当时的新闻时事稿件。
数学学习——
学奥数?那是在浪费时间!()
吴韵喆两次在家学习的一年过程中,父亲没有安排他做过一道奥数题,尽管孩子的数学基础比较好。二年级时,吴韵喆学过一星期奥数,他对奥数很感兴趣,但是爸爸没有让他继续学。
“我们认为,奥数对于吴韵喆,是一种没有时间享用的奢侈品,毫无意义。”虎爸说,一来他觉得孩子既然专心学习小提琴,精力不宜太分散,二来“即使吴韵喆不学习音乐或其他耗费时间的项目,我们也不会给他学习奥数。”
对奥数坚决抗拒,是因为他觉得,奥数不过是在教孩子用高年级的知识解决低年级的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有益于孩子思维水平的提高呢?如果说奥数有用,它的用处更多是在选拔孩子的这项功能上。
虎爸认为孩子在低小阶段,学习精力主要应该放在语言方面。当大多数家长都让孩子做一件事情,比如学奥数的时候,父母不要跟风,要清楚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做题效率第一,形式第二()
吴韵喆在家自学数学的主要思路是围绕教材,不多做扩展,保持每周一张试卷的测试颁率,以跟踪观察教学效果。
虎爸浏览教材后,按页数布置预习量,例如:“预习第10至20页,完成第13至14页的习题。”有时也会把一张单元测试卷当作作业,分数次完成。
虎爸把五、六年级4册数学课本放在一起研究后,调整了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他有个“理论”:小学主干课程完全可以3-4年读完,小学设计成6年,是为了充实了其他教学内容。
为进一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虎爸鼓励孩子心算口答题。一边是父亲一言不发,答案已经算好在他的脑子里;一边是儿子大脑高速运转。在旁观者看来,上课气氛相当紧张,简直是“大脑风暴”。
只要书上空白部分允许,父亲允许吴韵喆在书上直接演算作答,但必须保持整洁。口答和书上做题这两样,节省了很多时间,虎爸自称“大懒汉一个”,他教吴韵喆数学,是在培养“一个小懒汉”。
他的原则是“效率第一,形式第二”,注重学习的实效,不过分讲求作业的形式。节省出来的大量时间,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练琴和休息娱乐。
英语学习——
别把自己的知识强压给孩子()
当年,很多朋友经常问虎爸:你们家孩子为什么没有一直上少儿英语辅导班呢?他认为:假如把孩子玩的时间都占用,来学一、两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比如说利用父母自身的优势在几年之内教他大量的英文,即使他在小学时英语水平达到了高中水平,未必对他成长有太大的好处。
父母借助自身的知识贮备完成知识的代际传递,很容易,但是,这样做也许只是将许多年的学习内容压缩在几年内强行灌输给他而已。学习的动力,那个“发动机”可不是能随意传递的。
“我们可以把他的英文教得很棒,在亲友面前有所炫耀,但那也许使他成为满足我们虚荣心的工具”,也可能造成孩子的自满,对课堂英语教学失去兴趣。长此以往,甚至会对他英语这门学科失去长久兴趣。虎爸的想法是,让孩子在更长的学习过程中保持持久的兴趣,“这是我们父母在过去自身的学习中得出的经验”。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吴韵喆到11岁去英国之前,英语还是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到了英国后7天,他没有接受任何辅导,就和本地孩子同时上所有的课程。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语言的天才!”虎爸说,可能吴韵喆从小接触多元的语言环境,也对他后来学语言有帮助。父亲是南京人,母亲是东北人,平常说普通话。吴韵喆甚至曾经在东北延吉市上多一小段时间朝鲜族幼儿园,接触过朝鲜语;看日语版的《名侦探柯南》动画片,日语的发音不知不觉就入了门。他还自学了法语和文言文。父母经常给他看英文的卡通片,而且是在他作业和练琴都完成的很好的情况下,作为给他的奖励。总之,吴韵喆父母总是有意识地让吴韵喆接触不同的文化,通过开阔眼界而开阔心胸。
结束的话:虎爸在他的新浪博客里写道:他对孩子的培养目标,首先是一个“地球人”——具有国际视野;其次是慈善人、社会人,要“关注弱者,充满同情心,热心公益”。
吴韵喆,这位从南京的名片“小红花”走到世界著名音乐学校——英国梅纽因学校、拥有深厚文化底子的孩子,有可能是虎踞龙蟠的石头城的又一个骄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