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中的鸟儿唱不停

[复制链接]
78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01:43:26 | 只看该作者

re:"没有讲出来的故事"最近看到几个...

"没有讲出来的故事"

最近看到几个家长在说,看看"宝贝"栏里的那些孩子,表现太好了,怎么自己的孩子左看右看看不出这么好来呢.
这也让自己审视一下自己有没有在做"春秋笔法",也就是在这里光说好的,没说坏的,其实我想很多的人在这里也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在那里,只是没写出来罢了,谁叫这个栏目是"我的宝贝进步了",而不是"我的宝贝还没进步啊".
但是确实也是,并不是一些缺点不想写,但是提不起劲来,只要事情一忙,或是又有什么好事一来,立刻就把那些烦心的事丢开了,我自己过去准备过好几个这样的话题,想就事论事好好地记录一下,但是后来都不了了之.麻烦每人都有,不然的话也不会到这个网站上来了.

其实自己想想,这样的不如意处处皆事,举闻森在上星期五下午回家后五点到八点间的事:

今天的作业有个问答题,因为他的书写歪歪扭扭的,字母间的间隙很大,字和字之间却没了间隙,写得让人没发看懂.过去是一直依仗着学校里的精细动作训练老师的,现在觉得自己也要抓一抓了,所以我在他的答题区划好了一个个均匀的格子,让他一格写一字,这样他的书写就好多了.
但是没多久,看他眼睛越来越低,原来是他把字母越写越小,想把一个长长的单词挤进这个格子里去,急忙出来干预,"这格子只是个参考,你不能死板啊,长的字就往宽处写,短的字你也不用拉开来填满格子啊".

在他做完作业后,我说,现在该做我给你的作业了吧,今天我们不写作文了,今天就练习算术吧.
闻森上学期学的两位数加减,但是这学期进到了三位数加减,他就在那里乱写一气了,在他做作业时,我没去更正他,因为老师想要知道他们真实的水平,所以我等到了周末才让他练习.其实这一点拨他也就会做了,但是要让他从"两位数的加减"自己推理到"三位数的加减",他自己就过不去了.

等洗澡时,他裤子一脱,我火就上来了,原来他大便自己没擦干净,半个屎屁股,也不知多长时间了,却跟个没事人似的,都说他触觉敏感,剃个头象砍他头似的,但怎么这大便粘在屁股上,他到触觉不灵了?好在今天他表现不错,我忍住了火,命令他重新坐回马桶去,自己再擦一遍.

洗澡完了,换衣服,他一直是穿那种白色的小棉裤的,上次我看到那种牌子的小内裤有一套包括了白,黑,蓝三色,我知道他会抗拒不是白色的内裤,但还是买了试试,果然,这小子一看我拿出条没穿过的黑色小内裤,连连摇头,自己去找那种白色裤子去了,气得我喊了一声,因为前面有"大便事件",他也不想太过分了,乖乖穿上了.有了这一次,以后就好办些,总是向打破刻板进了一步吧.

这短短的几个小时,闻森的问题从认知到行为都或多或少地显露出来,到这里来开帖的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如果看了人家的好事,灭了自己的志气,那就太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15:46:47 | 只看该作者

re:"教育的用心"在美国一些以儿童为...

"教育的用心"

在美国一些以儿童为对象的动物园,博物馆等机构里,有些很细微的地方能看出美国人的教育理念和用心良苦来.

在纽约的布朗士动物园里的鸟类馆,常常可见有这个那个的展览窗玻璃上被涂上了一圈圈的白沫,看边上挂着的小牌子上,特意说明了这是因为这里面刚进来只新鸟,因为怕那只鸟一时不适应玻璃的位置,怕它飞着飞着就撞上了,就在玻璃上涂上白色的肥皂沫训练鸟儿知道这玻璃墙在什么位置,几天后它适应了,管理员也就会把玻璃擦干净了.

本来这是一个动物园里的工作程序,他们大可不必费这个周折,外面挂块牌子说"工作中"就行了,或者干脆什么也没有,但是管理员发现这会引起一些孩子的好奇,而且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体裁,又有趣又易懂,又能体现出管理员的细心,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从小学习爱护动物.爱护动物的另一个结果也就是爱护人类,因为孩子们从爱护中学到了同情心,如果他们能想到如何帮助一只新来的小鸟不被玻璃墙所伤害的话,他们自然也会帮助任何一个在新地方手足无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这道理是相通的.

在长岛儿童博物馆里,专门开了一块讲解展览体验残疾人的生活,有讲解导盲犬的功能,教导小朋友不要去摸导盲犬当宠物对待;有展览专门为轮椅人士设计的面包车,浴缸等等,还有专门为孩子们体验而特制的拐杖,假肢等等,闻森和妹妹就在边上嘻嘻哈哈地学着老人的样子,现在还不能期待到他们能领悟到什么,但是应该会有一天他们会回忆起这些经历,会发觉原来拄着拐杖,套着假肢并不好玩,其实很费力,很难受,而且那些人是天天如此,他们应该会真正理解那些残疾人吧,他们应该会发自内心地去关心帮助他们吧.

以人为本,不是靠开大会做报告讲大道理制定方针政策,就能把这些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人一个个点化为活菩萨.以人为本,靠的是心灵,靠同情心,靠从小培养雨露滋润,靠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也同样在这个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块是讲解"工具的作用",有一个工作台,放了很多的边角料木块,一些钉子,几本榔头,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我看到有个孩子做了个飞机的样本,就鼓动闻森也来做一个,榔头,铁钉太危险了,我让他帮手,我来做,三块木头,两枚钉子,一架飞机就制成了.让他去征询过了管理员,我们可以带作品回家.闻森高高地举着,小脸上放着光,郑重地宣布,"我要把这架飞机叫着:Cross Nature---飞越自然号".

这名字取得真不错,这就是创造的乐趣和魅力.



下面引用Jinglenn在另一个帖子里的留言,讲得非常好,特摘录如下:
******************************************


在我学习的时候,我的系主任就很强调我们去做社工的工作,就是在一些特殊的机构照顾这些有智障人士的生活起居(不一定是自闭症,也不一定是孩子,那些机构有各样的人群)。当时他就对我们讲,如果你们不是24小时和那些人呆在一起,你们就无法了解家长的感受,你们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治疗师。我真的去做过那些的工作,很累很辛苦。给孩子做饭、洗澡、穿衣服、整理他们的房间、在有意外情况发生的时候清理他们的排泄物和呕吐物,这些事情我都做过。值夜班的时候,我从来都没能睡上一个整觉。我当时工作的地方,有个孩子晚上十点都不睡,早上四五点就起床了,起床后又站在沙发上往地上撒尿,真的没把我给折磨得疯掉。所以对比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我们这些治疗师所作的真的不及万分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05:37:36 | 只看该作者

re:"玩具香蕉事件"下午闻森回家时,...

"玩具香蕉事件"

下午闻森回家时,我一眼看见他手里拿着个小小的玩具小香蕉,心里有些警觉.他和妹妹最近一直在要求再买些食品水果的玩具,他们可以多玩些过家家或是购物的游戏,但我还没时间去帮他们办,这个闻森手里的小香蕉是怎么来的?

等我们都收拾停当了,我句问他这个小玩具香蕉是怎么来的,他说是在店里买的,我说你们今天有购物课吗?你也没钱呢,怎么去买呢?
闻森说,我给收银台二十块钱,她找给我了两毛钱,我就这样买下来了.
我说,你那来的二十块钱呢?
闻森说,这都是假想的,装着给她二十块钱.

我心里有数了,这小子肯定是自己拿学校的玩具回家了,就严肃起来,把他叫过来说话,一边脑子里飞快地想着对策:这小子开始说谎了,但是这事情也是事出有因的,他想要这玩具,家里又没满足,所以有了这下策.第一,我要严肃对待,让他明白撒慌和擅自拿学校的东西回家都是不容许的;第二,我也不能过激,如果反应过大,下次他就不敢讲实话了.

我对闻森说,"你要给我讲实话",但这里用的是他自己的口气,因为某部动画片里有这样的话,闻森和妹妹老是说着玩,我就拿来用了,使自己看起来不怎么象兴师问罪的凶相,但是我的眼神很坚决,他就知道他混不过去的,在打了几次哈哈后,他终于说了是在学校的"壁炉"里拿的.

我给闻森解释:1)从学校里拿东西回家,又没经过老师容许,这就叫"偷",这是不对的;2)明明是自己从学校里拿的,却对爸爸说是"买"的,这叫"骗",这更是不对的,这不是你和妹妹玩"假想游戏",这是真的事,所以不能这样做.你把玩具香蕉放进书包里,明天放回学校里的"壁炉",要是明天我还看见这个在你手里,我就要告诉你老师了.要是你实在想要玩具,你应该跟父母说,我们觉得有道理的话,会给你买的.

我觉得这效果还好,既把事情搞清楚了,也把道理严肃地给他讲解了,又没有激化他的情绪,所以这番说教他应该是能理解,能听的进去的.闻森把玩具香蕉放回包里,又过来和我贴着耳朵说,"这样的话,我就要你给我买玩具香蕉,西瓜,草莓,还有玩具麦片等等",我说好的,我一定帮你买.闻森紧盯不放:"什么时候?星期六好吗?","我推托了,"星期六太紧张了,我们不是还有那新的社交课吗? 我保证给你买,星期天吧?",闻森还要敲实,"星期天什么时候?是教会之后吗?","好吧,我们就在星期天的下午吧".

看起来事情很圆满解决了,他有高高兴兴地去玩了,不过,在后面他开始做作业时,他被压抑的情绪还是借机发泄出来了,说这作业怎么这么难,脸拉下来就要哭.我说,这么办吧,你自己冷静一下,要是现在不想做,自己再去玩会儿,你给我定个时间,到时间了回来再做吧.

后来再做,他就冷静了,也顺利地做了下去.

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能不能明白这"假想游戏"和"真实世界"的差别,两者的界限在那里;第二点,他现在能知错,能知耻,也能改正,但是同时他也是有自尊的人了,特别是在他的身体越来越壮,他的"我已经是个大孩子"的意识越来越强的时候,作为家里的权威主体的我,应该越来越要注意软硬兼施,注意在心理上的分寸权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7 17:50:14 | 只看该作者

re:"平常中的奇迹"该写点我女儿的事...

"平常中的奇迹"

该写点我女儿的事了,免得这小丫头老是说我向着她哥哥.记得电影<<夏洛蒂的网>>里的电影主题曲"平常中的奇迹"(Ordinary Miracle),就象是这个标题所写的,其实看看我女儿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背后却有着惊人的奇迹,如果不是我儿子的这个自闭症,我是永远不会认识到这些,认识到其实生活中已经有了很多的奇迹,却远远没能去珍惜.

故事一: "透视心思"

星期天,俩兄妹在家里闹,我威胁道:"你们再这样闹下去,你们今天就别想出去玩了."
但两人刹不住车了,再三警告,我最后通牒:"行了,今天我们那里也不去了,大家都待在家里吧".
闻森听了,老实了.妹妹却眼珠子乱转,偷看我的眼色.一会儿,她有点把握了,就嘻嘻笑着,逗我:
"爸爸,我知道你不是真的,你是逗着玩的,是吧?"
我继续绷着脸,反击回去:"你怎么知道我不是真的?你们也太闹了,就得让你们关一天".
女儿继续试探着,"我就知道你不是真的."
她是对的,因为如果把他们关在家里,只有闹得更厉害,我们巴不得送他们上路.但是我还得装下去.
我女儿见我没送口,就过去鼓动起闻森来,她自己不出面,却让闻森出头.
闻森过来是来求饶的,"爸爸,我们能不能去教会后到儿童博物馆去啊?Please!"
------他是真以为我不让他们出去的,而妹妹心里知道我是装的,这一点点之差,背后却有着一个很大的体系:心智论.


故事二:"冲突"

前天晚上,突然女儿跑过来说,"爸爸,今天学校里有件不好的事情".
我问是什么啊?
"今天我去厕所时,两个女孩把住门,不让我进去".
"那你怎么办呢?告诉老师了吗?"
"我去告诉宝太太了,老师过来对她们说,这样做是不对的,她们打开门,我就进去了".
"你做得很对,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就告诉老师,再告诉爸爸妈妈."


故事三:"取悦"

下午闻森放学回家后,就在满屋子找他的宝贝赛车玩具.
"爸爸,我的Lightning McQueen不见了,你能帮我找找吗?"
"你应该把自己的玩具放好啊,不然我怎么知道放那里啊?"
"可是,妈妈在早上把车拿走的啊"
我明白了,一定是闻森在等车时在玩,校车来了,他妈妈就把玩具拿回来了.
"那你就等你妈回来时问她吧"
他妈妈一进门,闻森就问:"我的车呢?"
妈妈说,"对不起,你妹妹上学时带走了,说是要在课后补习班里给奥斯卡看看".
妹妹回家时,妈妈急忙把玩具车从书包里拿出来,还给闻森,同时也教导妹妹以后拿闻森的东西要先征求他的同意.

女儿拿闻森最心爱的玩具去取悦别人,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她是不用教就能知道悟出来的:她从周围熟悉的几个男孩身上得出结论,"男孩都喜欢玩车",所以她就准了这个新认识的大男孩奥斯卡也会喜欢,就拿哥哥的心爱之物去取悦人家去.

补习班的林老师在接触我女儿的第一天,就知道了:"你女儿太精了!"

我估计以后的话,我女儿肯定是玩她老公于股掌之间的,反正这也是我女婿自找的,别人管不了,我到是很担心那位不幸可能成为她婆婆的女士,如果命中注定要成为我女儿的婆婆的话,那您现在得抓紧了:练身体,练气度,练涵养,练忍耐,练斗智,练宽恕,练受曲,练ToM心智论,等等,否则你们家以后很难安宁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5#
发表于 2007-10-17 18:01:37 | 只看该作者

re:斑竹的关于"性感先生"的帖子令我想起了周...

斑竹的关于"性感先生"的帖子令我想起了周六看过的韩国电影《马拉松》。片中的妈妈坚持认为草原有长跑的天赋,直到遭遇一次惨败,她木然地对前来劝说的教练:“不一样,他和别人不一样,我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明白了这一点。”

我也曾经经历过为孩子的某种特长而想入非非的阶段,三年的时间在这条道上跌跌撞撞走来,到现在总算明白了--只要有进步,我们的人生一样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9 12:26:31 | 只看该作者

re:最近几天没刮胡子,对镜一照,乱草丛生,颓...

最近几天没刮胡子,对镜一照,乱草丛生,颓墙败壁,只见除了两鬓有白发外,下巴的一团白胡子更是触目惊心.这真不是我这个年纪该有的啊.凑了几句记下当时心情:

身当盛年华,
须发已染霜.
有志伸不展,
对镜自神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9 15:41:47 | 只看该作者

re:"有用的和没用的"昨天傍晚武术课...

"有用的和没用的"

昨天傍晚武术课下课回来的路上,看见巴士站有张新电影的广告,是<<Fred Clause>>将在十一月九号上映.
闻森就说了,"<<Fred Clause>>十一月九号星期五上映."
我注意到了他说了星期五了,但那张海报我也看了,没有说是星期五啊.就问闻森,"十一月九号是星期五吗?"
他说是,我就不怀疑.这就是他的本事.

在近两个月前,我们去迪斯尼最后一天,在从海洋世界回来之前,我打了电话去出租车公司预定了一辆回酒店的车,公司的人给了我一个登记号,但我没纸和笔,怕自己记不住,一转身想到了闻森,就给他复述了几遍,让他帮我记住.结果他就真记住了,那号码后来也没用上,昨天路上我就想,要不要再试试那个号码,看他还记不记得?

等他泡进了浴缸里,我说,"闻森,你还记得我们在奥兰多海洋世界里我让你记住的那串数字吗?你还能记起来吗?"
他顿了一下,马上就念出来了:"22,34,好象是434,550".
我被他一点,也记起来前面这两位数和后面这三位数,肯定是对的,中间的我也判断不了了,毕竟两个月了,中间有没有用到过,本身也是一些随意的数字,很难记住的,但是要赌的话,我肯定会押在他身上的.

但这样的"奇能"对我们来讲,没有带来多大的喜悦,几年前,看了石头小时候有猜年历的天赋,我老婆说,要不要我们也给闻森试试?我说免了吧,知道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有用吗?这电脑里的万年历都全了.那种机械式的记忆力没太大的好处,倒是能麻痹人的,我到情愿他把那些活的数字,象那些应用题搞搞清楚.

昨天闻森老师让他带来一张条,说是本来是准备让闻森参加明年一月份三年级通考的,但是试了几次模拟题,觉得他还不行.美国的小学前几年好象跟放鸭子似的,到了三年级才开始认真起来,我们买了本模拟题,真的数字运算还不难,但是有很多的知识,语言,背景知识是闻森所不及的.
老师让我早上给她打个电话,商量下下面怎么办,这事也怪我,没有早早地准备,或许是心里不愿意现在就把儿子这只"鸭子"赶上"求学"的架上去吧.但是事不由人的,我也跟闻森讲通了,人长大了,功课也会加多了,现在除了他带回家的回家作业,还有我给他的作业,那些大部分是根据他作业中的薄弱环节我随机定的.

所以现在闻森的口头禅之一是:"这作业我得花多长时间才能做完啊?",英文是:"How long it is going to take?",然后嘴一歪,手一摆,神态完全是学那电影<<赛车总动员>>里当那赛车Lightning McQueen让他把被他毁坏的路面全修复一新时的情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0 06:51:42 | 只看该作者

re:"宪法的意义"今天闻森带回来的"...

"宪法的意义"

今天闻森带回来的"社会课"(social studies)的内容很有意思,是讲美国宪法的,对这么小的孩子讲"大宪法"该怎么讲呢?我很好奇,但是看了以后很钦佩.

这是从这本课外读物上来的,"scholastic news",活页少儿读物,过去闻森他们就是一直用来作为社会课"教材的,我也一直很喜欢,这次找到他们的订购热线,一下子就定了一年的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教师版本",如果美国有同样的家长,我也推荐你这套资料:www.scholastic.com/sn1

这课本分两部分:1)美国的宪章是什么? 2)我们自己班上的"规则"又是什么?

第一部分,那些深奥的内容简化为三个基本宪章:

1)我们的领导人是选举出来的.
2)我们用同样的货币.
3)我们能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前提是我们的话不能伤害别人.

第二部分:我们班级的规则:

1)我们举手发言
2)我们自己整理清洁教室
3)我们听老师的话

在第一部分的问题中,问"在这三条国家规则中,那一条你可以用在家里的呢?",闻森抓了瞎,胡乱地开始猜了,我就和他一个个把这三个国家规则分析给他听,最后他得出了那条同样可以用在家里的规则:"我们能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前提是我们的话不能伤害别人".

常常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怀疑美国的教育制度,觉得这些孩子尽玩了,什么也没学,但是事实上他们教了那些"软知识",那些社交的,行为的,做人的道理,上面那条不正是一条很好的"社交规则"?而这以"宪章"的方式来表述,对象闻森那样的孩子,自然更容易接受.

我宁愿他能多学点这样的知识和道理,而不是把乘法口诀表背得滚瓜烂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1 08:27:27 | 只看该作者

re:"无奈"今天去了第一次在外面的社...

"无奈"

今天去了第一次在外面的社交训练,这是纽约一个儿童脑科医生开的,但是主要的工作人员都是些语言训练师,或是精细动作训练师.闻森这个班有三个男生,一个还没进去就哭哭啼啼,另一个出来时没见到父母,就钻进桌子底下去了,看起来这两孩子还不象是典型的自闭症,可能还是PDD的诊断,但是一比之下,闻森就很突出了,果然,两小时,机构打来电话,说下星期六让闻森换个班,现在这个小组还是对他低了点.看样子以后我再报这样的班,不能再把PDDNOS这个标签挂上去了,闻森已经和诊断的当时不可同日而语了.

回来路上正好经过中国人的超市,就顺便把菜买了,结帐时,闻森看见边上有包别人不要了随便放在货架上的饺子皮就想拿起来放进自己的小推车里,这饺子是闻森的最爱,但是其实他妈妈今天中午就已经包好饺子等着我们回去呢,所以我不让闻森再买了,当然他不肯,我们两人对持了一会儿,我说要是你买了这饺子皮的话,我还得买韭菜,肉馅,我知道你吃完中午这顿就不会再吃了,你怎么也得把这饺子皮放回去.

闻森看看杠不过我,老不情愿地把饺子皮放回去了,但是看得出来,他还是心里很不舒坦,突然他拿定了主意,抓起那包饺子皮往里跑去,我知道他肯定是去放回冷藏柜去了.因为在他心理上,这饺子皮不在顾客的购物车里,就应该在冷藏的货架上,如果出现在其他地方上,就不合逻辑了,不合理了,也就不能容忍了.所以他非要去把本来不是他的任务去做好,做完了这这一步,他就更心安理得了,因为他心目中的那个"事出有因,井井有条"的世界被拯救下来了.但是他的这一行为,虽"合理"却不"入俗",就显出了他的"怪"来了.

这种心理,随着闻森年龄的增大,这样的心理现象也越来越隐蔽了,但是就象是钞票上的水印,看上去不明显,但是明眼人一眼就能感觉出来.

看闻森高高兴兴地从冷藏区放好了饺子皮,我还是夸他做得好,但是心里在啼咕:"无可奈何,以何奈之,何以为之,奈何,奈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0#
发表于 2007-10-21 22:44:52 | 只看该作者

re:闻森这行为,要是在瑞士或德国,即“合理”...

闻森这行为,要是在瑞士或德国,即“合理”,又“入俗”,一等一的好公民,一点都不怪,是每个孩子学习的榜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07:41:26 | 只看该作者

re:"爸爸,你别自杀,我还没进过孤儿院啊!"...

"爸爸,你别自杀,我还没进过孤儿院啊!"


我过不久总要去借点中文书看,大部分是在等闻森的校车间歇翻翻,碰到好的书一时放不下手,就一直抓紧了看完,把老婆的鸹噪和孩子的吵闹,一起关在耳朵外面.

上次借的有<<如焉@SARS>>,不怎么喜欢,据说被查禁了?但是<<明朝的那些事儿>>,很好看,只是借的只是其中一册,其他的借不着,却把胃口吊得高高的了.

今天借的有<<于丹评论语>>,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开复的一本书,但最喜欢的是黄永玉老头的一本<<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连写带画,喜笑怒骂,几十年的风雨坎坷,说起来却象是家常闲谈.

这标题的话,是引自老人女儿小时候说的,当时是文革刚起,社会上不断有他们熟悉的人自杀的消息,孩子怕了,

------
一天早上在爸爸上班去时,孩子站在阴暗的屋子里轻轻对我说:
"爸爸,你别自杀,我还没进过孤儿院啊!怎么办?爸爸!"
我拍拍她的头说:"不会的!孩子!"
------


我想要是黄老头现在突然也得了个自闭症的重孙子,估计他也不会再自杀吧,也不会得忧郁症吧.
我看了这样的书,也不会成忧郁症的吧.

2005年8月29日,我去听天宝和她妈妈合办的讲座,教师家长济济一堂,大家如同仰望开国元勋一样的敬仰.
最后,天宝妈妈言之切切,犹如恳求般对家长们说,"大家一定保持自己原来的爱好,不要放弃,这样可以让自己在时时刻刻的压力之下,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避难所,我的爱好就是戏剧,所以我也常常地把小时候的天宝交付给别人代管一天,或一下午,自己可以去听场戏".

我的爱好就是做个书呆子,看些不用考试的闲书了.
所以我也将继续保持这个优良传统.
所以我应该不会忧郁太多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2#
发表于 2007-10-23 08:45:23 | 只看该作者

re:太同意了。我们所面临的,真的不是一天两天...

太同意了。我们所面临的,真的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问题。保持点自己的爱好,给自己一点放松喘息的时间,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爱,良好的心境,才可能更好地爱孩子。


下面引用由binfeng2000发表的内容:
"大家一定保持自己原来的爱好,不要放弃,这样可以让自己在时时刻刻的压力之下,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避难所,我的爱好就是戏剧,所以我也常常地把小时候的天宝交付给别人代管一天,或一下午,自己可以去听场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03:31:48 | 只看该作者

re:(转录今天报纸上的一篇短文,却是讲"同情...

(转录今天报纸上的一篇短文,却是讲"同情心"的最好的文章,大力推荐给大孩子们和家长们看)


六十八

【李家同】老杨是我们银行里的首席分析师。在总经理要做重大决定以前,老杨一定要给总经理作一个相当彻底的分析。分析永远在于这个决定的得和失。所谓得,当然是可能的得,所谓失,也当然是可能的失。老杨在分析的时候,会用很多数学,可是他在做报告的时候,却不会强调数学,而用非常直观的方法来解释他的分析。
为什么他的分析一直受到重视,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资料非常正确而完整。如果我们要在某个地点设立分行,老杨一定会知道这个地区居民的收入、职业等等。我们有时会奇怪老杨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得到资料,据他说,他其实是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据我所知,他的统计学学得非常好,这使得他的资料得以非常完整。

因为老杨常常要收集资料,他养成了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有一次,我们在一家百货公司一楼的咖啡馆喝咖啡,一个小时下来,他告诉了我这百货公司情况不妙,因为提袋率太低了。果真不久,这家百货公司传出了财务危机的消息。更有一次,我们一齐到国外出公差,他又表演了一手,他猜那个城市的收入是多少,事后查证,他的确猜得很准。据他说,他是看街上汽车的牌子以后估算出来的。

老杨一直是一个很快乐的人,这也很自然。他的工作得心应手,薪水非常高,他从来没有感到什么压力,因为他仅仅负责分析而已。最后决策的决定总是别人做的。何况他的分析向来非常有用。

前一阵子,老杨忽然显得有点心情不好。他过去很喜欢讲笑话,现在比较少讲了。有人和他聊天,他也会发呆,好像没有听到你在讲什么。有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去找他,谈完公事以后,忽然发现他的墙上挂了一个镜框,框内只有一张白纸,纸上写了阿拉伯字的六十八,这个数字代表什么呢?我当时百思不得其解。

老杨看出了我的困惑,他立刻叫我不要离开,他要解释给我听是怎么一回事。他说前些日子,他到印度去出差。住在一家旅馆里,他住的房间有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街景,他注意到对街有一个小乞丐,来来回回地向行人求乞。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开始计算平均这个小乞丐在经过多少次求乞以后,可以得到一次反应,因为绝大多数的路人是不理会他的,一个小时以后,他得到了答案,这个小乞丐平均要乞讨六十八次以后,才有一次成功。

老杨得到了这个答案,心中难过至极。因为他这一下可以完完全全地了解做小乞丐的滋味了。他想,如果我每次求职,要写六十八封求职信,才会有一封回应,已经非常沮丧了,这位小乞丐却终其一生,都要在街上向人乞讨。老杨想,这种生活,他一天都受不了,如果要过几十年如此没有尊严的生活,他是无法想象的。

老杨当天晚上睡不著觉,他想起有人用数羊来使自己入眠,因此他就数起羊来,可是他每次数到六十七,就数不下去了。六十八忽然变成了一个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他从头再来,依然到不了六十八。所以老杨在床上醒了好久,才能入睡。老杨的经验使他觉得人人都应当在平时就假设自己是一个小乞丐,因为唯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乞丐没有尊严的痛苦。他的儿子才参加饥饿三十回来。老杨却告诉他,他应该虚拟实境,假设自己是一个乞丐。他的儿子试了一次,发现做乞丐的痛苦并不在于感到饥饿,而是感到个人毫无尊严可言。

老杨已经不能去豪华饭店吃饭了。对于任何奢侈的东西,他都失去了兴趣。他常常去一家专门照顾穷苦老人的单位做义工,有人曾经看到过他做义工的情形。有一位同事说他从未看过这种态度的义工,我问他是怎么一种态度,他想了半天,最后结结巴巴地说,老杨不是普通地在做服务而已,他是在侍奉。我懂得这是因为老杨知道穷人最需要的不是面包而已,而是尊严。老杨当义工时的态度,无非是要使穷人感到尊严。自从老杨开始侍奉穷人以后,他自掏腰包改善了很多设备。老人吃饭的碗换成了比较好看的磁碗,是淡蓝色的,茶具也换了。最使老人感到高兴的是新的床单和被套。

我们通常会说我们应该同情穷人,要对穷人有慈悲心。老杨显然在告诉我们,我们该尊敬穷人,因为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别人对他的尊敬。这种想法,来自一个数字:六十八。老杨常常强调数据的重要性,他是对的,因为这个数字改变了他的一生。



2007-10-23
<<世界日报>>

注:"饥饿三十"是一项慈善活动,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3%A2%E9%A4%93%E4%B8%89%E5%8D%81%E4%BA%BA%E9%81%93%E6%95%91%E6%8F%B4%E8%A1%8C%E5%8B%95
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簡稱飢餓三十,香港稱飢饉三十,是世界展望會(香港稱為世界宣明會)為了幫助世界各地受到天災人禍、疾病威脅的人免於痛苦的活動。活動名稱的命名,來自聖經中禁食禱告的原意,親身感受飢餓,體會遭逢不幸者的感覺。世界上第一個飢餓三十活動,是1971年一群加拿大的青少年,在亞伯達省卡加利市的一所教會中,體驗36小時禁食,來為衣索比亞的飢民募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7:57:07 | 只看该作者

re:"我是一个古怪的男孩"今天的回家...

"我是一个古怪的男孩"

今天的回家作业有点多,其中一页是算术题,三位数的减法,里面大概列了有三十多题.
闻森做了两题,但是眼睛就往下面密密麻麻的题目扫了下去,嘴一咧就开始了哭腔:"这么多作业,我怎么做得完啊?"
这点题目照中国人的标准,算多吗?但我不能拿自己的经历去对他要求,只能对他说,"这是老师布置的,你必须做完,你只要专心地做,就很快会做完的."
"那我要做多长时间呢?一个小时,二个小时,十个小时吗?"
这自然是他在耍赖了,但是从一个心理观点他也有他的独特的难处,这其中之一是:他不能忍受等待的折磨,剩下的作业到底还要多少时间,当然现在不好说定,这一份不确定性就在他心里滋长开来,成了困惑,成了焦虑,也成了情绪.
我知道怎么去对付他的这一个心理包袱,也就是在他的不确定性上给他敲实了.这下面再讲.
我在一边坐了下来,变相地给了一个"临场压阵",闻森在我的眼皮底下,不得不继续做了下去.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突然想起来一件很重要的事:
"为什么班里只有我和塞莱丽雅有这么多的数学作业,其他人没有?"
这确实是个问题,而且是好问题,说明他已经在观察了,而且还在琢磨.
我知道这肯定是因为这两个程度好的孩子,老师在加作业量,向"正常学生"看齐,其他的孩子根据具体情况了.但是这些是不能向闻森这样解释的.
我就说,"因为你是一个聪明孩子啊,you are smart kid,所以老师希望你能做完这些作业啊?"
闻森不乐意了,"我不要做聪明孩子,我是一个古怪的孩子",说着,他跑去拿了张纸,写了个条给自己的:

Dear Vincent:

I am not a smart boy, I am a bizarre boy.

Love. Vincent


( 亲爱的闻森:

我不是个聪明男孩,我是个古怪的男孩.

爱你的  闻森)

这本来写的有点怪,写给自己的,但是他说是带给老师看的,这或许是他的一种抱怨的形式,但是这里面的内容足以让我警觉:这个"古怪"(BIZARRE)他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有人已经在取笑他了?我很想问出个出处来,但是闻森也讲不清楚,我还不想把事情再弄紧张了,还得作出一付笑面虎的样子来,毕竟现在的任务是把作业完成.

但我也看出,他的这个情绪要继续下去也不好,就给他一个台阶,让他把其他作业做完后,再回来做数学,结果其他作业很快完了,他也不愿意立即继续做数学,我就借机让他把吃了饭以后再做.

等他吃了饭后,心情舒畅多了,要坐下来做数学时,我没忘了前面的一件事,就是他因为不知道剩下的作业到底还要做多久,因为这一点的不确定性,又引出了他的焦虑和沮丧,现在我要把他的那点疑虑给敲实了.

我的法宝是钟.我让他开始做数学题前看好是几点几分,在他安心后,作业其实做的很快,做完后再看时间,这样又生出一个应用题来了:4:36 开始,4:58 结束,用了多长时间?他算了两遍,算出了结果,是16分钟.

我笑他,"你用了几个小时做的作业啊?"
闻森笑了,"只是十六分钟".

他笑的轻松,我心里沉沉的,或许他前面说的那两句话另有深意呢?或许是他现在开开始了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开始了自卑,开始了自我怀疑?总有一天他会知道自己其实是那些"和别人不同,也比不过人家"中的一个,这一天总会到来的.现在我想,在他小时候他惊恐地回避着其他人,孤单只影地封闭起来的时候,家长看了痛苦,但是孩子自己并不一定就痛苦了,孩子真的痛苦时,是当他准备投进社会,却发现自己原来这么"苯",这么"怪",被取笑被嘲弄被排斥,这时候孩子才会真正地痛苦.就象是一位社会学家说的:"对孩子来说,真正的社交痛苦是被拒绝的痛苦".

而或许现在的这种自怨自责的心理.真是那种痛苦的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5#
发表于 2007-10-26 12:55:23 | 只看该作者

re:让孩子自己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让孩子自己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管理的过程中他明白原来那些作业只要静下心来做很快就可以完成的,我就是这样来抓石头的,在他三年级以后他完全可以管理自己的时间,什么时候做什么作业,看什么书,预习什么功课,玩什么,玩多久我们都让他自己来分配,他很有成就感。
版主通过这次让闻森明白作业大致在什么时间里可以完成,因为他已经有了钟表计时的经历了,甚至细化到大概一道题要多长时间,下次再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就要提醒他回顾这一次的经历,别的不多说,让他自己学习用过去的经验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许需要很多次他才能彻底胜过去,但一定是能胜过去的。
石头三年级的时候,我也经常让他给我布置作业,让他在旁边监督我考试,帮我批卷子,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孩子更好约束自己,同时又养成检查作业的好习惯,否则考试时你让他们要多检查是废话,因为他们查不出错来,而通过批别人卷子的练习就可以练就这身本领。
闻森已经有非常好的能力,我想版主真的要在闻森的自我管理上下功夫了,这样你就可以退居其后了。
不要见笑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9 09:28:16 | 只看该作者

re:方老师讲的很给我启发,我前段时间在这些问...

方老师讲的很给我启发,我前段时间在这些问题上走了点弯路,看了些心理学的书以后,就想怎么样用阅读训练的方法,来针对他的思维特点,所以我就去到处找那些文学作品,想方设法地找出那些可能对他的思维特点有关的章节来,而闻森的很多缺陷也真的能在这些时候显露无遗,自己心里也觉得很满足,就好象自己配的药,却剂剂药都打在了病根上一样.
但是过了一年后,却发现了新问题,在准备闻森从特教过度到"普教"的过程中,发现这个重心还是不能摆正,闻森应该是先要抓作为小学生的一般能力,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抓针对自闭症的特殊能力,这基本能力上不去,那些"特殊训练"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而我理解的"基本能力",也包括了"基本知识",比如说,"三年级小学生应该理解的二百六十个英文单词"等,还有象方老师讲的"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等等.
按理说,对三年级的学生训练自我管理好象时间太早,但是因为这些孩子普遍的刻板,守时,乐于循规蹈矩的特点,从现在开始训练也是可以的,我也是这样想,今年给闻森的圣诞节礼物里,我就准备了一本"记事本",先让他学习把自己的"事件"管理好,以后再学习更细的时间管理和分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00:24:11 | 只看该作者

re:"玩具的故事"下午去儿童博物馆玩...

"玩具的故事"

下午去儿童博物馆玩,结束时闻森意犹未尽,懒着不肯走.我就想了个办法,说上次我答应你的玩具香蕉还没买呢,要不要我们去博物馆里的小店看看?
闻森和妹妹齐声赞同.他妈妈却立即反对:"不能再买玩具了!"
我还是想给他们买点新的食物玩具,因为他们现在玩这个很好,有很多花样翻新,但是那些塑料食物玩具已经是几年前的了,他们也有点腻了,闻森缠着我好几次了,要买那些他们没有的.所以我说,"只能买玩具,其他的不能碰!"
兄妹俩高声保证,"PROMISE!",人却早已冲进店门了.

玩具是很快找到了,没有香蕉,但是有其他的食物玩具,在"一人一袋,多了不买"的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坚决要求他们把看中的三袋玩具食物中放弃一袋,后来又逼着妹妹放回去那个她浑水摸鱼地捞上来的一个"睡美人"铅笔盒,赶紧赶鸭子一样催着去付钱,途中,妈妈对咕咕嚷嚷的闻森说,"下次要是你拿自己的钱出来买玩具,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我们决不干涉",闻森靠倒垃圾和其他人给他的礼物钱,也有几十块了,也应该是让他学着化,体验一下化钱的滋味了吧.

在上车去的路上,妈妈唠叨停不下来,对女儿说,"妈妈小的时候,那有这么多玩具玩啊?"
女儿说,"为什么?"
"因为外公外婆没有钱啊."
女儿登登地跑上前来,叫我说,"爸爸,下次我去中国时,我要带点钱去."
"为什么?"
"妈妈说,外公外婆没有钱,我要带点钱去."
"那你那来的钱呢?要不要你把每天吃的冰淇淋省下来,不吃了,这钱给外公外婆好不好?"
"好的."
老妈已乐得眉开眼笑,在我准备要揭穿这个弥天大谎的前一秒钟,出来说,"你先别管这是真还是假,就冲这句话,你以后养老还得靠这女儿.你什么时候能指望你儿子讲得出这个来啊".

回家路上,兄妹俩已经迫不及待地打开玩具袋来玩了,突然妹妹发现了问题,"爸爸,这是给三岁的宝宝玩的玩具,我们太大了,不能玩了!"
这是一般的玩具上写的适合于几岁孩子的字样,我们常常靠着这个让孩子们放弃那些我们不想让他们买的玩具.当然我也知道这是低幼玩具,但是这确实很能帮助他们玩过家家的游戏.
我逗他们,"那怎么办呢?我们总不能把玩具送回去吧,要不要我把你们切成两半?那闻森七岁,就变成三岁了,妹妹五岁,也就变成了两岁了,这样你们就可以玩了".
闻森说,"把我们切成了两半,我们就不能活了,你不能切,你只能把我们来压缩变小,但是我们家里没有压缩机,所以你就没办法把我们变小了."
这"压缩机"之类的话,源于那些电影故事,但是说那些"把人切成两半"的吓人的话,却不能贸然行之的,我们是经过了好几年的练习,因为一开始时,闻森会因文释义,这样说的话,还不吓死他!这些玩笑话也是可以从小培养的,希望这样的话,他长大以后能够习惯于各种各样的笑话,夸张,怪诞来.

闻森又想起来一件事来,"爸爸,为什么我总找不到上面写着'七岁孩子可以玩'的玩具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观察,但也是触到了我的痛处,七岁的男孩不应该玩这些低幼玩具了,应该是接触球类,各种体育,七岁的孩子尤其会很热衷于团体活动了,所以闻森不会在那些针对低幼孩子的玩具店里找到适合于七岁男孩的玩具的.
我的痛处就在于,我知道其实对闻森来说,他的游戏水平就就要比他的年龄低了几年,现在他玩起过家家到是得心应手的,但是要是和同年龄男孩一说,人家得笑死他!但我不会去主动阻止他,而且还通过给他们买玩具的方法去鼓励他们,因为我是能看出来这游戏本身有人为地不可达到的功效.但是另一方面,这闻森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在慢慢地看出差距来了,更要命的是,他自己在琢磨,总有一天他会明白原来他和同龄人的差别不仅存在,而且深远,这是我最怕的.想起来不寒而栗.

回家后,大家各司其职,老妈做饭,老爸上网,兄妹俩忙着过家家,这次他们的身份是"爸爸","妈妈",而闻森的一个玩具熊变成了"闻森",妹妹的一个布娃娃成了"菲朗西斯",也就是妹妹的英文名字.另外妹妹的玩具小羊成了她的"宝宝".
如果你看到了我们家里的这一幕,你就能明白人类是怎样潜移默化代代相承的:
当真实世界里的妈妈在厨房里做饭时,游戏世界里的"妈妈"也摆出了一桌盛宴,而游戏里的"爸爸",搬来的长椅,把"闻森"和"菲朗西斯"放上去,说:"都给我坐好了,不能打架".妹妹把羊宝宝抱在怀里,自己喝一口真实的牛奶,再给宝宝一口假想的牛奶.
两个世界在各自和平地发展生息,而我在另一个世界里"网络世界",突然,老妈的一声乍呼,三个世界灰飞烟灭.
老妈喊,"闻森,你这是在虐待儿童!"
我回头一看,见闻森把"闻森"按倒在沙发上,用那根泡沫棒球棒在打"闻森"的屁股,我问怎么了,闻森气呼呼地说,"我今天非打不可."-----这话和语气可是我的翻版.
妹妹过来帮腔,"'闻森'不肯吃饭,警告了他两次,还不听!"----警告了两次不见效就开打,这也是我的家传啊,一般人类的警告是三次,但我脾气急,一般两次完了,就动手了,你看他们学得很彻底.
但是平心而论,我历史上有过一两次按在床上打屁股的劣迹,但是还不至于于拿棍子打啊,看来,孩子们不仅在"继承",还在"发展"啊.

这就叫"游戏见人生,游戏学人生".



附图:看看我女儿做的一桌菜,闻森对两个娃娃说,"一人一半,不能吵架".

http://photo.163.com/photos/binfeng2000ny/136569334/39980863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8#
发表于 2007-10-30 02:36:37 | 只看该作者

re:So cute:-)

So cut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15:19:08 | 只看该作者

re:"似是而非的天才"星期天,正玩得...

"似是而非的天才"

星期天,正玩得起劲的闻森,突然抬起头,问起我一个毫不相干的问题来:
"爸爸,我在月亮上的重量是十磅,对不对?"
我一听,妈呀,不得了,我儿子竟然知道自己在月球上的重量!因为我们不久前去体检,闻森是体重六十多磅,而从我残存的物理知识中,我知道月亮上的重力系数是地球上的六分之一.所以当然,闻森在月亮上就是十磅了.
我心里微微颤动了,这月亮上的重量只是地球上重量的六分之一,这可至少也是高中的知识啊,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大可能知道,也不大可能蒙对了.难道我们家里真出了物理天才了?我真能成"牛顿他爹"了?
但就象是核对彩票一样,越是大奖,越要心细.我紧盯着闻森问:"你是怎么知道你在月亮上是重十磅的?"
闻森答,"这书上讲的."
"那本书?"
"就是那本登月的书."

我赶紧把那本讲孩子登月的儿童图书找出来,一页页查过去,果然,有这样的内容:"如果你在地球上重六十磅,在月亮上就变成了十磅了".
原来我们家里也没天才,只是闻森把两个不同来源的事,凑在了一起,得出了一个很正确的结论而已.
但能这样推理出来,也非常不错了.天才没有了,能当个聪明的凡人其实更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7:57:04 | 只看该作者

re:"掩饰"平时闻森洗澡都是我在管的...

"掩饰"

平时闻森洗澡都是我在管的,一般我给他把头洗了,水放出足了,再掐着脖子把叽角疙瘩的地方给他洗了,剩下的就基本上由着他自己洗,到时间再催着他别玩水了,出浴吧.
但是昨天,等我放完水后,他就催着我出去了,说是"Privacy"(隐私),我出门后,他还再叮嘱一下不要进来了,后来我发觉他把门都反锁了.
我在外面耳朵听着里面的动静,估计着到那阶段了,就催他几句,等他洗完了,自己擦干净身子,出来换衣服,看起来挺顺利的.
但是后来我怎么也找不到他换下来的裤子,一般他洗澡时的衣服总是脱下来就地一丢,等大家都完了,就一起收进筐里去.但闻森换下来的裤子怎么也找不着,外衣,内衣,袜子都在,就裤子和内裤没有.
四下找了一遍,还是没有,正纳闷呢,却在衣筐里发现了.等我把裤子拎起来,一下子真相大白:
原来是他的屁股没擦干净,内裤上沾了一大块屎迹,原来他把我赶出去就是因为这个,还打着冠冕堂皇的理由来.
我当然不会放过他,把他叫过来,也没说话,只把那条脏裤子抖给他看,他当然就明白了,辩解道:"我怎么也擦不干净,我就不会自己擦!"
我强压着火气,尽量温和地对他说,下一次你自己擦不干净,我可以帮你,但是你不能再把脏裤子藏起来了啊.
闻森说,我保证.我就让他走了,自己把脏裤子先洗了.

这里就有这个矛盾,一方面是他的精细动作还不过关,包括象擦屁股这样的事,总是笨笨拙拙的,但另一方面人已经大了,有自尊心了,所以要躲起来了.这时候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脾气了,因为这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火气,其结果只能是让他躲得更远,却不能解决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27 02: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