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生活篇>>
"虚幻和现实"
我一直在注意观察着闻森和妹妹是如何认识,区分,尝试和实践这个"虚幻和现实"的,这话说的本身就玄,但说白了,就是我给了他们看很多很多的卡通片,我能看出了这些卡通片象桥梁一样引导着他们学习和体验,尤其是对于闻森,从他一遍一遍地看同样的片子,慢慢地他开始学到了语言,语气,对话,情绪,态度,应变,折衷,幽默和快乐.渐渐地兄妹俩越来越多地用卡通片里的语言来和你对话了,不熟悉这些片子的大人一开始还真摸不着头脑,我想这是所有的儿童都会经历的阶段,就象当时我们小时候满口的"缴枪不杀"一样,这也是正常的儿童发展阶段.
对于闻森来说,这动画片曾是他认识外在世界的第一座桥梁,在他三四岁前,他唯一对电视屏幕感兴趣的,只是当时纽约刚兴起的中文台里那几个翻来复去的中文广告,当时我们都还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个自闭症这回事,还以为找到了终于能让他安静下来的法宝,我还把那几个中文广告全录在一盘带子上,一共三小时,他会全神贯注地一动不动看到底,也让我们有个喘息的机会,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他当时会痴迷于那几个单调的中文广告而不去看他应该更熟悉的英文广告,因为那几个中文的广告播了一遍后马上就会再播一遍,因为当时的中文电视台就这么几个,对于这么简单刻板周而复始的东西,正好适合了他当时的认知能力,而美国的英文广告就太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他当时的能力.
我曾经在这里很早的时候,写了<<人海里的机器鱼>>回忆我们带闻森第一次去看电影的情景,看的是<<海底总动员>>,其实那电影他没看进去多少,后来基本上是在睡觉,但是后来我们给他买了同名的光盘,试了好久才让他愿意看,但是他一看就陷了进去,除了这本片子其他都不看,而且从早到晚地看,这近两小时的片子,他一天看至少两遍,看得我们心里发毛,为了防止这光盘磨损而导致闻森发脾气,我们还特地再买了一份备用.直到快一年以后,我们才听到了他能摹仿里面的尼姆爸爸教儿子出门是要小心谨慎:"出来,进去,出来,进去,再出来,再进去....",这时候我们心里才多少有点释然,好歹他还是听进去了一点啊.
这第一步走的太慢,太长,太让人提心吊胆疑心重重,也太因为我们的无知而不知所措,但是这第一步走通后,却打开了新的一道大门,这以后,我是拿动画片当成替他敲开外在世界大门的一块敲门砖:用<<猫和老鼠>>,<<The Pink Panther>>,让他(和妹妹)享受幽默和欢笑,用<<Dastardly and Muttley>>让他们接受荒诞,用<<极地快车>>,<<汽车总动员>>来提升闻森对火车汽车的痴迷,用<<千与千寻>>,<<Foster's Imaginary Friends>>来培养他们的想象,用<<博物馆之夜>>来让他们重新认识博物馆,因为以前我其实是将博物馆里嘈杂的环境当成是闻森的感统训练基地的,而现在是让他们开始在博物馆里学习的时候了;我们用<<鬼屋>>开始训练他们的胆量,看完后不久闻森就敢坐游乐园里的"吸血鬼屋"了.<<精灵小鼠弟>>,<<夏洛的网>>,是结合闻森的阅读课买的,也是很好的人生教育片子,而那些迪斯尼公主王子的经典,除了满足妹妹的需要,也是让闻森一起来接触另一个世界里的生活.
现在我们家里几乎是每出一部新的动画片,我们全家去看,看完后两个孩子就会告诉我他们是不是喜欢,要不要去买光盘,这扇门打开后,却有比原来预计的更丰厚的成果,比如说,现在闻森最喜欢的是<<汽车总动员>>,妹妹的是<<阿拉丁>>,所以妹妹的第一个"性心理"知识是她自己总结出来的:"男生喜欢车,女生喜欢公主",在她自己的生日给班上的小朋友们准备礼物袋时,她就照着这个原则行事.在迪斯尼,我们到处寻找那些卡通人物合影,闻森如愿以偿,妹妹却很遗憾没能和茉莉公主合上影.
这里我觉得有个认知能力上的例子,正好可以来说明一下.迪斯尼有很多根据电影人物制作的玩具,一般我们对他们买玩具总是讨价还价不轻易松口的,但是这次对闻森喜欢的<<汽车总动员>>和妹妹喜欢的<<阿拉丁>>玩具,基本都让他们如愿了,除了那些重复的玩具还是不同意.如果你看到闻森和妹妹在玩那套<<汽车总动员>>的汽车玩具时,你一定会诧异他们有那么多的玩法,那么多的情景,那么多的事件,那么多的"人味儿",我们过去也给闻森买过很多的汽车玩具,但是那些玩具基本上只是玩具而已,最多是因为汽车的功能而分为警车,赛车,消防车而已,闻森玩车只是机械式地刻板地"运动着",但是现在玩这套<<汽车总动员>>玩具时,就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对电影情节烂熟于心,这里的车早已不是"车"了,而是"人".今天早上,我在把我们在度假时拍的照整理到电脑上去,闻森来看照片,他清清楚楚地记得每一张照片在那里照的,我们是在那一天去那里玩的,但是他还是喜欢这样刻板地来问我:"星期一我们去那里了?星期二呢?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我故意和他搅:"星期五我们去肯尼迪宇航中心看阿拉丁公主去了."
闻森说,"Daddy, do you want to be silly with me? Do you want to be Mater?"
"Mater"是谁?就是<<汽车总动员>>里那个傻得可爱的破拖车.
其实在这个论坛上的朋友都知道,那套由剑桥的自闭症专家出的<<运输汽车>>光盘,我是Simon Byron-Cohen教授"心智论"的信奉者,但是我不会把那套光盘用在闻森身上,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有<<汽车总动员>>.<<运输汽车>>再好,再专业,再权威,在我这里却比不上一部到处买得到的动画片,这是因为,对于我们家的两个孩子来讲,<<汽车总动员>>已经有了事实基础了,是已经他们很熟悉了,我再给他们买了动画片的玩具汽车,这就象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特别是对闻森来讲,我特别注意在他的认知过程中,做到有准备,有铺垫,有预热,有循序渐进,在他已经熟悉的环境中再进一步发展拓宽.我尽量不让他突如其来地处于一个新的环境中,或者从头开始一项事前毫无准备的学习.他最好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和心态下,这样他就能排除不必要的焦虑和分心,将自己的精力有效地投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这个他熟悉的背景,就象是一粒种子需要的土壤,如果说对于正常的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多情况下他们能够自主学习,象一粒生命力比较强的种子,即使贫瘠的土壤里也能生存的话,那我觉得对于自闭症或其他的特殊儿童来讲,这个土壤就至关重要.你就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你把种子一撒,它就会自己发芽.特殊的种子需要特殊的呵护.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把<<运输汽车>>比喻为一粒人参种子,而<<汽车总动员>>只是一颗普通的树种的话,我还是会把树种请回家来,因为我家里已经有了适合于树种的土壤,却没有养人参的条件.
话扯得离题了,这些讲的都是这看动画片带来的好处,如果光讲好处的话,也就没有这篇文章了.之所以想了这么多,说了这么多,是因为这动画片带来丰厚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麻烦.
这麻烦就是他们,尤其是闻森开始学着电影上的一些负面语言,来对付我们来了.这第一个例子,也是从<<海底总动员>>里来的,记得当老爸反复阻止小尼姆出海,让小尼姆在同伴前丢脸时,尼姆狠狠地说:"我恨你!"? 我儿子当时就一模一样地学来冲我说,连眉头皱得都一样.渐渐地他愈演愈烈,稍微不顺他意他就来一句:"我恨你",最后他妹妹也学样了,我们家常常就是"我恨你",终于把我惹火了,多次警告无效后,最后一次我强行关了闻森的禁闭,这也是他唯一的一次禁闭,考虑到他确实怕独处,这个禁闭还是我把自己和他关在同样的屋子里.但是他感觉到了我的较真,以后那句话就没讲过.这样的情况此起彼伏,压下葫芦浮起瓢,而最近的例子的例子是他和妹妹有肢体冲突而我们去干涉时,他会借口他们是在玩"Storm Hawk"的游戏,那是一部动画片,电视台里正放着,有点动作片的内容,他们也不是很喜欢看,但是偶然地看一些,闻森就拿来摹仿了,或者说给自己的行为找个诡辩的借口.
其实这些本身也不是坏事,这些象所有的儿童成长过程中一样,是很正常也是很有益的一环,问题不是在这上面,问题是在当这些模仿导致了不当行为时,他能不能自己意识到?我们能不能很快地帮他矫正过来?这里面也是有很复杂的原因,有父母的处理是否得当,有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时的故意抵抗,反叛权威,有孩子试图越轨时的蠢蠢欲动,有明知故犯也有故意装傻等等,把这些因素都撇清后,却还是觉得对于闻森来说,为什么总要说几乎是无数遍后或者是让我火冒三丈而动手后,他才能真的有所改变呢?显然要把闻森说改变了,需要比他妹妹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技巧,也需要更多的耐心,除了那些寻常的因素,是不是背后有些独特的思维方式或是认知方式,造成了他对某些从电影电视上学来的语言行为有着他自己的独特错误理解,而导致我们很难去改变呢?
这次在迪斯尼看一部立体电影时,我突然意识到了这可能正是他们思维能力上的一个弱点造成的.立体三维电影过去我们在荷喜乐园里也看过,闻森怕得很,我几乎是连逼带哄,中间还帮他把专用眼镜摘了让他躲过某些吓人的镜头,因为这些立体电影总会弄点噱头出来,所以我也没觉得闻森有太多的异常,归根于他对新事物的不适应,却没想更多的联想.而这次在迪斯尼看的是一部以迪斯尼电影为线索的立体电影,这其中就有我女儿最崇拜的茉莉公主,当茉莉公主和阿拉丁乘着魔毯飞来时,我女儿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想和茉莉公主拉手;而我儿子呢,在座椅上缩成一团,生怕魔毯过来碰到了自己的头.
我女儿从迷恋<<野兽和美女>>开始,现在换了<<阿拉丁>>,我们家里的"茉莉公主"这个词听得耳朵起茧了,所以她会去拉茉莉公主的手不出意料,但是她最终没碰到手,她也没失望,因为她知道这是"虚幻"的;而另一方面,不管是魔毯飞来,还是唐老鸭从天上落到了头顶,米老鼠扔了件乐器过来,闻森一律惊慌,一律紧张,一律躲避,以至我时刻地防备着,一有情况就要去照顾闻森,但这次我没主动去帮他摘眼镜,只是轻拍他手,说:"这不是真的,别怕".同样是"虚幻"的经历,如果你真的要和闻森讲,他完全能明白这是"虚幻,不真实"的,他能回答得天衣无缝,但是真的"虚幻"来临,他或许不是那么自然地本能地意识到那只是"虚幻"而已,他本能地会信以为真把"虚幻"当成"现实",更何况这"虚幻"的立体电影做得那么逼真.
我们老话有讲"眼见为实",认为眼睛看见的就是真实,就是现实,这句老话其实是很粗糙的,经不起严谨地推敲.一方面是现在的工艺越做越精,从假古董假钞假药到立体电影,"VirtualReality",人的肉眼常常无能为力了.另一方面,从人的思维方式讲,确实"眼见为实"很重要,但是并不是人一亲眼见了,就完全确信无疑的了,人的思维方式里其实在紧接着还有更重要的一环,就是"再想一想",想想过去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想想有没有学过的书本或言传的知识,想想这事符合不符合逻辑有没有道理,等等,这些心理活动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可能是后天学习的,人对一个陌生新事物的判断,我想应该至少包括这两方面:1)"眼见为实",2)再想一想.
从这个假使看心智论的几个重要的实验,就能更明白些,比如说这个"莎琳和安恩"的课题测验(可见<<雨人的秘密>>第73页),自闭症的孩子们大部分回答莎琳会到纸箱里去找,而即使是唐氏症的孩子们,大部分也能答对.结论是"自闭症的孩子不能理解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人们的内在的心理活动世界".
这个结论太奥口了,其实要是从我的这个"思维两段论"来讲,这很明显对于那些在测试中答错的自闭症的孩子们,他们的思维被割裂了,"眼见为实"立即成了"信以为真",所以就把"自己眼里看到的球在纸箱里",当成了事实.但是没去"再想一想",别人没见到这球被"安恩从篮子里拿到了纸箱"里,对人家莎琳来讲,这不是"她眼见的事实".而对于闻森来说,当他看到了立体电影中的人物向他"飞"来时,他的思维里下意识地把自己"眼睛看到的"当成了"真实",所以他全身肌肉紧张,如临大敌,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不可能能从容地进行第二步的思维活动.他接下来的一步是生理本能的反应:"躲",而这时候妹妹的下一步却是心理主动的反应,去"摸".
再回到前面讲看电影的负作用时也一样,闻森可能是下意识地看到"电影上的人物能这样讲,这样做,所以我也能这样讲,这样做,那我也能这样讲,这样做",但是我们知道这不是一定对的,我想大部分的孩子们不用教就能意识到,小尼姆能在电影上对爸爸说"我恨你",但是自己在生活里不能这样说,但是对已经五六岁大的闻森来讲,他却想当然地把电影里的语言当成了生活中的语言,有时候是对的,有时候就触雷犯规了,我过去也意识到了有时候他挨训时那种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的表情,他确实并不是象他嘴里讲的那样坏,过去我把这些看成是他认知上,社交知识上的偏差,而现在我可能更会归咎于他的思维方式的欠缺.
我想如果这样想的话,多少能缓解一下我们自己对他们那些不可理喻的语言行为少些困惑,少些怒气,少些责骂,对些理解,有了理解才能帮助,象那些电影里的负面语言和行为,我们或许能在他们看了以后,马上教他们"想一想",以打破他们的心理定势,就象我在闻森看立体电影时,老在边上敲小鼓"这不是真的,别怕".
在迪斯尼EPCOT乐园里,有一个主题是"尼姆和它的朋友们",基于尼姆在我们家崇高的历史地位,这个节目当然是首选.在这个海洋厅的开始是改装成贝壳的小电瓶车,进入了一道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深海隧道",里面做得如梦如幻似假还真,人乎?鱼乎?龟乎?天人归一,浑然忘我.在隧道的尽头,是在真实的水族馆的背景下,用激光打出的<<海底总动员>>里的各个角色,说这人类的语言.我很高兴地发现我前天在看立体电影时的一点体会,在这里可以实习一下了,就和闻森兴致勃勃地指认着:"这是真的,这是假的".
整个海洋厅逛完后,闻森意犹未尽,又想回头再坐一遍"贝壳车".我欣然答应,留下他们母女俩在外面吃冰淇凌,我和闻森再排次队,一路上,我边看边想,我可以写这篇"虚幻和现实"的短文了.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