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俺特别喜欢!
贺卫方熟悉空调,李承鹏更懂马桶
看文科学者普遍存在的逻辑误区,兼评贺卫方转载的李承鹏《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一只抽水马桶》
作者:法律与科学
Blog:http://blog.sina.com.cn/u/1694510323
人们在评论自己陌生的事物时,往往会诉诸众所周知的其他事物,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或者说比喻推理)。说白了,就是打比方。
贺教授把三峡比喻成外机装反的空调,李承鹏则比喻成热水装反的抽水马桶。看来,由于贺、李对“三峡工程如何影响局地气候”的科学命题太陌生,所以他们都诉诸各自熟悉的事物。所不同的是,贺教授熟悉空调,李作家则更懂马桶。
由于所争论的话题本质上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贺教授与李作家对此好像漠不关心。那我就从他们擅长的逻辑推理上着手,揭示一下文科学者们普遍存在的逻辑误区。
比喻分两种,一种是修辞性比喻,比如“女人如水”;一种是论证性比喻,或曰比喻推理,比如告子用“水流不分东西”喻证“人性不分善恶”,孟子则针锋相对,用“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喻证“人性没有不善的”。修辞性比喻属于文学技巧,不是推理手段,我不做评论。但对于比喻推理,则属于法律和科学领域常用的推理方式,必须好好普及一下。
比喻推理是较难掌握的技巧,弄得不好很容易误导读者,甚至蒙骗自己。好的比喻可以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事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把
时间比喻成河流,很科学,很贴切。坏的比喻则会产生误导,比如前述告子与孟子的对话,流水的方向与人性的善恶没有任何关联性和相似点,不具有可比性,用流水来论证人性,是错误的比喻。再比如,古人有言“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可是,天上有几个太阳与人民需要几个君主有何关联性?放在现代语境下,天上有几个太阳与人民需要几个政党之间有何关联性?
用于类比的两个事物之间,一定要有高度相似性,否则比喻就是失败的。三峡工程与抽水马桶,两者差异之大,小学生都看得出来,而两者相似点则几乎为零。李承鹏所谓“(三峡工程)就是利用鸡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把高处的水先行存到一个叫三峡的水箱里,然后由一个叫三峡公司的阀门,爽了就冲一下,冲一下,不爽就憋着,憋着……至于什么时候它爽,什么时候憋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因此以发展的眼光看,它就是一只马桶,只不过安反了热水。”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三峡水库何时蓄水何时放水,取决于水利部门对汛期和旱期的监测,按照设计,三峡水库在每年长江汛期要放空水库至汛限以下(保证在洪水突然出现的时候,有足够的库容发挥出拦蓄洪水的防洪作用),汛末开始蓄水,并在接下来的枯水期释放存水为长江中下游补水。这跟李承鹏想象中的“爽了冲一下,不爽就憋着”完全没有可比性。李承鹏说三峡是按反了热水的抽水马桶,暗示三峡设计出了大问题导致极端气候。但是请注意,水箱里装热水,出来当然就是热水,因为水箱和马桶是相连的。而您冷嘲热讽的三峡水库,与300公里外的武汉、700公里外的重庆之间,却并不是相连的。三峡水库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不超过2公里”(见1992年中科院《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因此三峡水库与武汉、重庆气候的关系,不是水箱与抽水马桶的关系。不客气地说,李承鹏拿抽水马桶论证三峡,是一个完全失败的推理案例。贺卫方教授捧其臭脚,也是陷入思维误区的体现。
根据国际主流科学界的共识,由于我们排放了过量的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世界各地的极端气候正在加剧(水博语)。不仅是我国局地气候异常,国外情况也如此,美国德州遇到该州自1895年以来最干旱的7个月,而中西部和密西西比河下游谷地却是大雨连绵,泛滥成灾,密苏里州正在发生1950年来最致命的龙卷风。法国出现1900年以来第二个最热的月份,印度北方邦沙尘暴死40,马来西亚山体滑坡死16,俄罗斯勒拿河发生溃堤,洪水淹没217所房屋……如何解决温室效应带来的极端气候现象,是科学界和社会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水博的话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的三峡应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减排温室气体的工程,因此,我们非但不能说三峡工程加剧了气候的异常,反而应该说,建设更多的三峡工程,替代更多的化石能源,才是减少今后气候异常的最重要手段。”
我们愿意看到知识分子就公共话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同样期待知识分子在发表意见时,要特别讲究证据和逻辑。证据学和逻辑学可都是大学问,不要小看这哥俩,受没受过严格训练,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民主与科学当年是作为双胞胎引进中国的,可是我们遗憾地发现,这哥俩在当代学者中分道扬镳了。法学家和一些文科学者对科学、证据、逻辑的忽视(甚至蔑视),已经影响到了他们言论的公信力。
(XYS201105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