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thankstoyil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转帖!!

[复制链接]
1661#
发表于 2011-5-28 11:17:37 | 只看该作者

re:大爆炸,俺在功夫熊猫1之前就推荐过了,现...

大爆炸,俺在功夫熊猫1之前就推荐过了,现在推荐的该是功夫熊猫2。好莱坞的动画大片都值得追捧,比真人的还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2#
发表于 2011-5-28 13:20:13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Ea...

下面引用由[U]Ean妈妈[/U]发表的内容:

看了两本琼瑶就看不下去了。。。发现老爸居然看的比我多,彻底鄙视。。。
...


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3#
发表于 2011-5-28 14:48:49 | 只看该作者

re: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 是AS吧 就数他有...

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 是AS吧 就数他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4#
发表于 2011-5-28 23:01:35 | 只看该作者

盲协主席说如此设计可以理解 - 呵呵,我懂的,我表示可以理解

广州地铁1条6米盲道出现3直角弯      2011-05-28 11:12:56 来源: 南方网 有12182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晓港站内盲道成“之”字形。网友供图
近日,广州多家媒体报道广州地铁晓港站A出口出现“史上最整人盲道”,该盲道设计让人摸不着头脑,在短短6米的直行通道上,竟呈“W”形出现了3个直角拐弯。有市民质疑:“在一条直行通道上把盲道设计得这么左拐右拐,是为了增加娱乐趣味性么?”也有市民直称该盲道为“史上最整人的盲道”。
网友微博爆料“最整人盲道”
据《信息时报》报道,网友“阿福的足迹”日前在微博上提到,他在晓港站A出口发现“整人的盲人道”,“真不知当时设计的人是怎么想的,一条直行通道把盲人线设计得这么左拐右拐,增加娱乐趣味性么?”
记者体验:走完6米盲道 正常人都晕头转向
装修方面人士:为节省材料、图方便
有媒体记者体验“整人的盲人道”后,直呼晕头转向,更让人忧心的是,盲人如此在直行人流中左右穿插,很容易与行人相撞。
据《广州日报》报道,晓港站A出口盲道是顺着通道地面的地砖走向铺设的,所以才这样曲折。熟悉装修工程的刘先生说,通道地砖是呈45度角方向铺设的,为了节省材料和工程方便,盲道也呈45度角方向铺设。“如果直线铺设,盲道所经的地砖就不得不进行裁割,当中不仅增加工程难度,还要造成材料浪费。”刘先生说。
广州地铁相关负责人:按国家标准设计
盲协主席:如此设计可以理解
广州地铁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表示,地铁公司对网友们提出的疑问和建议高度重视,正抓紧研究和评估,会充分征求市盲协的意见。至于晓港站A口盲道的设计,是按照国家有关设计标准进行设计,一般转弯地方设计为直角90°,主要是考虑盲人无法判断转弯角度,这符合盲人出行习惯,所以形成了现在的“之”字形。
记者采访广州市盲人协会主席陈阳,“90°的设计是有依据的。”陈阳称,现在盲道地砖一般有两种,一种地砖表面是突起的平行线,意思是前方无障碍,盲人可以大胆放心前行;另一种地砖上面有凸起的圆点,是提示砖块,意思是提醒盲人要停步,前方是路口或是拐弯处。由于盲道所用砖块都是正方形,因此不太可能将盲道设计成弧形。对于地铁晓港站的“之”字形设计,陈阳表示可以理解。
◎飞机榄 资深网民
“真话缺失”越来越成为一种复杂的痛楚。“广州晓港地铁站内盲道走之字形,市盲人协会主席称可以理解”(之类的言不由衷就,是其中表征。网友调侃称这是学跳舞的好地方,盲协主席却先声夺人,让人很无趣。其实这事很简单,裁割取直地砖就可以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5#
发表于 2011-5-29 14:05:22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秋爸...

下面引用由[U]秋爸爸[/U]发表的内容:

云帅,我哪里敢越线谈文学啊,都只是跟着帖子后面写读后感。俺说过,世界是秀才的,也是兵的,但归根结底是兵的。这里的“秀才”,既

呵呵,还是‘归根结底’的问题啊。

老V(上世纪的优秀理科生,本世纪的‘叛徒’):“世界是理科的,也是文科的,但归根结底是文科的。”

老Q(前首席,铁血理科):“世界是秀才的,也是兵的,但归根结底是兵的。”

老鹤(兼具革命浪漫主义和小资颓废腔调的正统文科生):喜爱谍战、战争片,热心于军事演习、中美军事对抗,在祖国和民族需要的时候准备投笔从戎。

把上面几条抗蒲肉一下,最新的statement就有啦:“世界……归根结底是兵的,也即是文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6#
发表于 2011-5-29 17:31:48 | 只看该作者

re:举手,文科兵我知道,国母们么。...

举手,文科兵我知道,国母们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7#
发表于 2011-5-29 18:19:05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vi...

下面引用由[U]vincent[/U]发表的内容:

  
老鹤(兼具革命浪漫主义和小资颓废腔调的正统文科生):喜爱谍战、战争片,热心于军事演习、中美军事对抗,在祖国和民族需要的时候准备投笔从戎。...


可怕的老V,什么时候献身不知道,什么帖子他没看过也不知道,嬉笑热说之间,气逼人前,“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老V才是真正的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8#
发表于 2011-5-29 19:47:04 | 只看该作者

re:老鹤,您和老Q都是‘帅',我是不是兵还不...

老鹤,您和老Q都是‘帅',我是不是兵还不是您们说了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9#
发表于 2011-5-30 12:34:41 | 只看该作者

re:没有母语的人民黄章晋 @ 2011/...

没有母语的人民
黄章晋 @ 2011/5/28 11:35
http://www.bullock.cn/blogs/huangzhangjin/archives/152942.asp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0#
发表于 2011-5-30 12:50:08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vi...

下面引用由[U]vincent[/U]发表的内容:

老鹤,您和老Q都是‘帅',我是不是兵还不是您们说了算?


我不是帅,就算是兵,也都是列兵。你不同,至少是兵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1#
发表于 2011-5-30 12:53:58 | 只看该作者

re:Qiu Ba,不就是“兵”嘛!不想当兵的...

Qiu Ba,不就是“兵”嘛!不想当兵的元帅,不是好元帅!
看来世界末日真的要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2#
发表于 2011-5-30 13:05:45 | 只看该作者

re:推荐长篇小说:《兵王》。在线阅读网址:h...

推荐长篇小说:《兵王》。在线阅读网址:http://www.qidian.com/BookReader/30806.asp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3#
发表于 2011-5-31 09:16:42 | 只看该作者

re: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必有一方是虚伪的...

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必有一方是虚伪的
同人于野发表于2011-05-30 16:26:13

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奥曼在197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 《不一致的达成》,这篇堪称传世的论文说的是: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二人达成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

我们往往会为一些跟自身利益比较远的事情,比如说美式民主制度是否适合中国,超弦是不是一个好的物理理论,或者阿根廷队是否能获得本届世界杯冠军这类问题争论。这种争论的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大家各持立场,很少妥协。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事不对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争论过程中是真诚的。是吗?

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在 1976 年发表了一篇论文《不一致的达成》( “Agreeing to Disagree”),这篇论文影响深远堪称传世之作,它对上面问题的结论是: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二人达成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

这是一个有点令人吃惊的结论。我先把奥曼的原话抄下:

    If two people have the same priors, and their posteriors for an event A are common knowledge, then these posteriors are equal.

这段话中有很多专业术语,比如什么叫 priors, 什么叫 posteriors,什么叫 common knowledge,都需要外行学习一番。奥曼在文中非常谦虚地说,我发表这篇文章感到有点不好意思(diffidence),因为其中用到的数学实在太不值一提了。我从来没在任何一篇其他的学术论文中看到有人使用 diffidence 来形容自己的工作,大家都是猛吹我的工作多么重要。实际情况是,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很难看懂此文。

借助于一篇后来人写的综述,我大概可以解释一下奥曼的意思。如果你跟我对于一般足球理论的认识一致,换句话说,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梅西对阿根廷队很重要,我也这样认为,这就可以说我们的“priors” 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两个理性的人就好比两台计算机,如果给我们完全相同的输入,我们可以计算出相同的结果来。

下面为简单起见,假设世界杯决赛是阿根廷对意大利。在决赛前夜,如果我向你宣布,我认为阿根廷队将获得世界杯冠军。而你向我宣布,你认为意大利队将获得世界杯冠军。这样一来我们两人的观点就被亮出来了,也就是说不但你知道我的观点,而且我知道你知道我的观点,而其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的观点…… 这叫我们的观点是 “common knowledge”。

奥曼的数学定理的伟大之处在于,我不必告诉你我为什么相信阿根廷队夺冠,你也不必告诉我你为什么相信意大利队夺冠,我们两人就可以最终就谁夺冠这个问题达成一致!

我们的争论过程大约是这样的:

我:我认为明天决赛阿根廷队将夺冠。
你:了解。但我认为意大利队将夺冠。
我:收到。但我仍然认为阿根廷队夺冠。
你:意大利队。
我:阿根廷队。
你:意大利队。
我:好吧,意大利队。

我们就这样达成了一致。

这个争论过程有点像古龙小说的情节,但并不好笑。当我第一次说我认为阿根廷队夺冠的时候,你应该了解,我一定是掌握了某些赛前信息才敢这样说,比如我深入研究过双方的实力对比。而当你听到我的观点之后却反对我的观点的时候,我就知道,你一定掌握了更强的信息。也许你有内幕消息知道梅西伤情严重上不了场。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信息,但我可以从你此时的态度判断这个信息一定很强。而我如果在这个情况下仍然坚持认为阿根廷队夺冠,你就得进一步了解我一定掌握更强的信息,比如我知道裁判向着阿根廷。以此类推,直到几次往返之后我发现你仍然坚持意大利队,那我只好认为你刚刚从未来穿越回来,于是我决定赞同你的意见。

所以两个理性的人只要进行古龙式对话就可以达成一致。据我最近看 The Big Questions 这本书介绍,更进一步,经济学家 John Geanakoplos 和 Herakles Polemarchakis 证明这个对话不可能永远继续下去——也就是说最后一定会达成一致。再进一步,计算机科学家 Scott Aaronson 证明,如果对话双方都是诚实的,那么这种对话可以在不太多的几步内结束。

有人可能会提出,前面说的一致的“priors” ,是一个特别强的条件。毕竟生活中的理性人并非都学习过足球理论。也许两个人对梅西的重要性有不同看法。但是这个“不同看法”也是可以通过古龙式争论达成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两个真诚而理性的人应该对事情有相同的看法。如果争论不欢而散,一定是有人不诚实!

我做了一点小调研,这个理论有很多推论。比如说一个真正理性的人,如果他认为其他人也是理性的,那么他不应该买股票。为什么?如果他买股票,就必然有人卖这支股票 — 这就意味着两人对这只股票的升值前景(不一定是确切的预测,可以是一个概率)有不同看法。可是奥曼已经证明理性的人不应该有这种不同看法。

这个定理中所假设的理性的人,被学者成为“truthseekers”,真理追求者。如果我们是诚实的真理追求者,我们终将能够达成一致。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很多人认为搞科研主要是人跟自然的斗争,但真正的科研工作也包括人跟人干——不是说官僚主义或办公室政治,而是科学家跟科学家因为学术观点不同开打。从某种意义上讲,往顶级学术期刊投稿跟打仗差不多。所谓同行评议(Peer review),也就是编辑找几个跟你同一领域也是搞科研的人来审查你的文章。一个最可怕的消息是,这帮人有时候跟你一样,常常以为只有自己才有资格在这个期刊上发文章。如果他们直接说你的结果不够重要所以不适合发表,那你基本完了。但如果他们说你的文章错了,则是一个比较好的消息,因为很可能他们错了。

你要做的是写一个答辩状,证明是审稿人错了。然后有可能会发生一件也许只有在学术界才能发生的奇迹:审稿人将承认错误,改变想法,允许你的文章发表。

生活中的成年人如果不被双规,很少承认自己的错误。一场日常争论之后没人会说“我以前想错了,原来是这样”。但是科学家可以。科学家也会拉帮结派,也会有各种偏见,也会以证明别人错了为乐,但是所有科学家有一个共同优点:他允许你改变他的想法。这种允许别人改变思想的氛围可以刺激人在审稿的时候采取更为大胆的态度。

为什么?因为科学家是真理追求者。实际上,搞科研的一大乐趣就是被别人改变想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4#
发表于 2011-5-31 09:49:12 | 只看该作者

re:读后感,文章的最后1/4截还好,前3/4...

读后感,文章的最后1/4截还好,前3/4混乱,整体写得不清不楚,标题更是烂得稀里哗啦。
文科诺贝尔奖得主?用到了数学,就吓唬人啊?奥巴马也是诺英雄,还能用上原子弹呢。
反复吹这是“传世论文”,问问有多少和我一样愚昧的,是第一次听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5#
发表于 2011-5-31 09:54:35 | 只看该作者

re: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

 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1930 年6月出生于法兰克福,1950年毕业于纽约大学并获数学学士学位。之后,又于1952年和195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分别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和数学博士学位。1966年,罗伯特·奥曼被选为经济计量协会会员,现任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纽约州立大学斯坦尼分校经济系和决策科学院教授以及以色列数学俱乐部主席、美国经济联合会荣誉会员、青岛大学名誉教授等。

  他担任多家专业杂志社的编辑,如《国际对策论杂志》、《数理经济学杂志》、《经济学理论杂志》、《经济计量学》、《运筹学数学》、《应用数学和博弈和经济行为的siam杂志》等。

  罗伯特·奥曼作为一名杰出的经济学家,在决策制定理性观点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对博弈论和其他许多经济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乃至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他于1983年获得了以色列技术机构颁发的科学技术哈维奖,1994年获得了以色列颁发的经济学奖。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0日晚19:00,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罗伯特·奥曼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因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6#
发表于 2011-5-31 10:15:17 | 只看该作者

re:你不用贴这个,你只要古龙体就够了,因为我...

你不用贴这个,你只要古龙体就够了,因为我作为理性的,会相信你的理性,被几次古龙体轰击,我就会认为那个家伙是个数学好生了得的优秀理科生。这就是1673的论点。不然,你我之间总得有一个是坏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7#
发表于 2011-5-31 10:44:00 | 只看该作者

re:受教了,下次就古龙体,四次之后,看谁是坏...

受教了,下次就古龙体,四次之后,看谁是坏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8#
发表于 2011-5-31 11:51:36 | 只看该作者

re:房间里的大象副标题: 生活中的沉默和...

房间里的大象
副标题: 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
原作名: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作者: [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
译者: 胡 缠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1-6

  伊维塔•泽鲁巴维尔(Eviatar Zerubavel),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现为罗格斯大学社会学教授,在认知社会学领域声望卓著,著有《七日周期》(The Seven-Day Circle,1985)、《完美界线》(The Fine Line,1991)、《时间地图》(Time Maps,2003)等。
  胡缠,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后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电影导演专业。回国后和罗永浩共同创办老罗英语培训,担任英语应用能力部门主管和托福雅思的主讲教师。

译者序

 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并不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其中大象指某种巨大而无可回避的真相,而房间里的大象,则具有尽管无法回避,但人们又可以和它相安无事共处的意味。以此为书名,是因为作者注意到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人们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会集体保持沉默的现象(在本书中将此种现象称作合谋性沉默)。这是一本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观察和剖析这种集体沉默行为的著作,这也是一本为人们如何打破沉默提供可能的帮助之书。像作者自己描述的那样,《房间里的大象》是在尝试着“打破沉默谈沉默”。作者伊维塔•泽鲁巴维尔在当代西方社会学领域享有声望,作为出生在以色列的犹太裔学者,其个人经历也让他格外关注二战期间纳粹和犹太人之间,以及战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那些惨痛却无法回避的历程对人们私下和公共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特别是由此引发的合谋性沉默。从此出发,他对于各种日常生活中的沉默行为开始探究,引用作者本人的评价,本书是第一部“系统地对此(合谋沉默现象)进行初步讨论的一个尝试”。
  
  纯粹出于好奇,我统计了“沉默”一词在正文中出现的次数,答案是246次。作为一本薄薄的小书,这是一个让即使作为翻译者的我都感到很吃惊的数字。正是由于本书作者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声的那部分持续关注和不断提醒,读者得以逐步深入到一个我们自己身处其间,但却未曾注意(作者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是刻意回避)的潜在世界。在那里,生活着另一群我们,彼此默契,不发一言,我们被沉默所压制,恐吓和羞辱,同时,我们也是沉默的合谋者,在压制,恐吓和羞辱着别人。我们的沉默于是成为一种力量,这力量来自于彼此合作,但其意义却在于彼此阻隔。人们各自为政,但异口同声,集体参与了一场沉默大合唱,而指挥台上,往往空空如也……沉默的合谋成为了有生命的东西,自发地生长和运转,而这,正是合谋性沉默的诡异之处。
  
  我们所在的文化中,这样的现象也贯穿古今,俯拾皆是。在汉语中有大量对沉默性合谋的形象描述,比如“心照不宣”,“揣着明白装糊涂”,比如 “视而不见”,“掩耳盗铃”,再比如“顾左右而言他”,“非礼勿言”,和“自欺欺人”。其温和形式,我们称之为“得体”和“有城府”,其最严厉形式,大约是“道路以目”。这些都是中国人的语境中,对此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房间里的大象》还分析了人们对于打破沉默者所怀有的复杂心理和对应的社会行为。作者对揭示真相者和告密者这两种身份的区别辨析在先,对人们对这两者不加区别的憎恶解读在后。这一部分的比照,对于现时的中国读者来说,相信也是相当有趣,且意味深长的。
  
  本书的最后三个章节,作者也尝试着对于如何打破沉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我们同样也能在自己的汉语语境中找到共鸣,比如“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又比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等。结尾处,作者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我们为否认大象如影随行的存在所做出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这些大象成为庞然大物。一旦我们开始承认大象的存在,它们便神奇般地缩小。只有当我们不再商量好了去忽略这头所谓的大象,才能最终把它赶出房间”。这应该也正是这本社会学著作在它的学术价值之外,所具有的强烈现实意义吧。
  
  本书得以顺利翻译完成,首先要感谢孙炼和许迪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我无比巨大的帮助和鼓励。我还要特别感谢唐棣,你对译稿和英文原稿所进行的逐段逐句的比照和建议,让我感动,使我在书稿文字风格的推敲和修订上获益良多。一并感谢马里兰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郭瑀,你对书稿做了通读审核,让没有社会学背景的我,感到莫大安慰。最后,无尽的感谢献给此书的编辑彭毅文,你从最初选定此书,选择我做译者,到译成初稿后,和我一起进行字句的斟酌,以及细节上的建议,包括文字上的润色,一直到这本书的最终出版,你的贡献都远超于我,让我惭愧,感动,和敬佩。另外,此书虽薄,却并不好翻译,我又是个有文字洁癖的人,翻译得极慢,特别感谢你无尽的耐心和信任,希望这本书的翻译,能对得起我们花费的时间,和你对我的信任。
  
  胡缠
  2010年年尾 于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9#
发表于 2011-5-31 11:54:59 | 只看该作者

re:从人类的本性出发,以利益和风险为基础,最...

从人类的本性出发,以利益和风险为基础,最佳的结果一定是妥协 – 这就是博弈论最重要的结论。

纳什建立博弈论后,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有了崭新的发展,传统的文科经济学家们变得理科一点了,而那些数学系出身的理科经济学家们不再仅仅搞无聊的公式和模型了 – 文理科的世界大团结从此充满了希望。

老Q,咱不能太铁血,还是要抗蒲肉一点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0#
发表于 2011-5-31 12:08:33 | 只看该作者

re:逼我动用古龙体,是吧?看好喽前提,俩个都...

逼我动用古龙体,是吧?看好喽前提,俩个都是理性的人,才有机会被说服。再看好喽结果,不是妥协,是说服。
可咱们都是不理性的坏人,都是兵,法国萨科奇VS卡扎菲,那一套就不好使啦,就得从新计算啦,另找数学模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11 23: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