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thankstoyil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转帖!!

[复制链接]
1181#
发表于 2010-10-27 08:49:58 | 只看该作者

re:自比鲁迅?也想闹个羊羔皮诗歌奖?以谁...

自比鲁迅?也想闹个羊羔皮诗歌奖?
以谁的名字命名奖项是不是应该得到本人或家属的同意啊,如果同意是应该收取使用费还是应该拿出钱来赞助奖项?谁花钱、花谁的钱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思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08:55:03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张雁...

下面引用由[U]张雁[/U]发表的内容:

自比鲁迅?也想闹个羊羔皮诗歌奖?
以谁的名字命名奖项是不是应该得到本人或家属的同意啊,如果同意是应该收取使用费还是应该拿出钱来赞助奖项?谁花钱、花谁的钱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思考中……


呵呵,真是巧合。我最近在转帖别人的博客。上面的这条是张发财的。碰巧了,里面有无聊两字儿。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3#
发表于 2010-10-27 15:38:21 | 只看该作者

re:感谢世界不断地给中国“上课”——[URL...

感谢世界不断地给中国“上课”——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885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5:57:46 | 只看该作者

不靠谱的怀旧

人到了某个年纪就会开始怀旧。当社会、家庭的重担落至力不能胜的肩头,人生之初无忧无虑的时光自然显得格外美好。捎带着,那个时代的风物也就变得令人怀念了。

“拨乱反正”后出生的一代如今已年过而立。曾经心比天高的期许已随老校舍的“四化”宣传栏一同斑驳。还贷、育儿、奉老……如此种种让生活变得无比现实且令人疲于奔命。于是,80年代就成了记忆中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某个传遍校内的帖子里,作者情真意切的描绘了童年生活中的各个温馨画面:“在弄堂里乘风凉”“清早拿着钢种锅子去打豆浆”“看到邻居亲切的喊‘阿姨’‘爷叔’”……在作者看来,这样的岁月是“精致,恬静,虽然陈旧但富有韵味”的;而与之形成对比的当今时代则是“浮躁”“喧嚣”的。

读罢此段,笔者不禁哑然失笑。当你在夏夜因室内的高温而有家不能回时,你的生活称得上“精致”吗?当你在寒冬老清老早被闹钟叫起,只为免排买豆浆的长队时,你的生活称得上“恬静”吗?当左邻右舍因为几平方公用面积,几立方公用自来水而十几年如一日的明争暗斗时,这样的生活称得上“富有韵味”吗?

很遗憾,撇去矫情的成分后,那个时代的市井生活就是这么的煞风景。

就该作者的笔下景物判断,笔者可能要痴长其几岁。谈起彼时往事,笔者也会如数家珍,同时心底泛起脉脉温情。但笔者明白,这种温情仅仅源自人所难免的自恋。若以此为据指摘时代的倒退就大错特错了。

近日酷暑,但我们晚上仍旧可以舒舒服服待在家里,或娱乐或学习,而不用像80年代那样在楼顶街沿摆开躺椅阵,任时间白白流失。这完全仰赖于收入的大幅提高,从而使得拥有和使用空调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再是沉重的负担。想必该作者也正吹着凉风查看帖子的阅读量吧。这难道不是一件幸事吗?

如今,快餐厅鳞次栉比,便利店星罗棋布,点心摊更是遍及街巷。笔者幼时常于广播中听到的“解决市民早饭难”之呼吁现若再提必会使人莫名。对于早起晚归的上班族而言,不也是值得庆幸的吗?

谈到饮食问题,怀旧派人士往往会祭出“食品安全”这一杀手锏。他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在制造一种错觉,即当代的食品是不安全的,老底子人们则放心的大快朵颐着。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当年的酱瓜、榨菜里一样有亚硝酸盐;当年的果蔬一样沾着有机磷;当年早点铺的烹调油里一样有苯并芘。这些知识笔者最迟在初中时就已从报刊上获悉。可是在炒菜的剩油都会被小心翼翼倒回油罐的当年,又有谁会在乎那些事呢?即便你在乎,你又有什么选择呢?你用什么来帮你咽下那一碗碗泡饭?你上哪儿去找无公害蔬菜水果?提醒早点铺的大妈换油?抱歉,大妈和排在你后面的顾客会一致劝你去精神病医院就诊。

只有在鱼肉几乎吃腻的今天,食品安全才会成为关注的焦点。所以,食品安全之成为问题,本身就说明了时代的进步。

宅居的人文环境也是怀旧派热衷的题材。所谓的“人情味”往往是他们叙事所围绕的主题。我们都知道,“美就是一定距离的欣赏”。这种距离既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随着住所的迁移,时间的流逝,许多硝烟弥漫的事件会渐渐失去狞厉的面孔。但若是因此而将过去描写成一派祥和,便是罔顾事实了。

如果要对比今昔的邻里关系,则必须谈及住房条件的变迁。很多人或许不满于当今高企的房价,但是须知30年前的人们连得到住房产权的机会都没有。不仅如此,那时上海人住房条件之恶劣恐怕是新式小区甚至别墅里出生的一代所难以想象的。

笔者少时全家五口挤一间20余平米的居室。这样的住房条件在亲朋好友里居然属于中上水准。在当时的上海,半张床支在门外的人家都为数不少。那时候“蜗居”一词尚停留于书面。然而一句“螺蛳壳里做道场”却流行了好多年。活动空间的边际效用既然如此之高,则邻里间为尺寸之地而大动干戈便是寻常事了。据笔者的经验,那时候左邻右舍爆发战争的频度大约和现在冲击钻响起的几率差不多。走廊里也往往堆满了杂物以宣示各自的地盘——姜昆相声里跨越千难万险搬钢琴上楼的情节正是当时公房生态的写照。

而在住房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邻里纠纷自然鲜有所闻。可是人的心思有时真是匪夷所思。有人廿多年前星星日日想换一套“独门独户”的住宅。如今住进了高档小区,却又开始怀念起老早石库门里的闹猛日子。全然忘了当年是怎样用钢丝绑住自家在公共厨房的龙头以防邻居偷水。

现在上海仍有煤卫公用的石库门或老公房。恋旧的人完全有机会重归故里。但有人这么干么?所以哪种生活方式为众望所归已是板上钉钉。那些“以古非今”的姿态说好听点是矫情,说难听点就是犯贱。

记得小学时有段时间常写一种畅想未来的作文,如《2000年的我》之类。今天再看那些文字难免忍俊不禁。因为泛黄纸张上的那些上天入地的想象是如此的不靠谱。其实,许多人对逝去时代的追忆也同样的离谱。眷恋金色童年固然可以理解,但若因此而将那个时代描绘成香格里拉甚至为衬托香格里拉而将今日贬为“魔都”则难免贻笑大方。

几十年来,我们社会在可比较的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放弃了束缚创造力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使得巨大的财富在各个社会领域内以惊人的速度被生产出来。未来的发展若以进一步减少体制的桎梏为方向,则为正途。而这样的发展有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在观念上的准备。因此,我们必须斩断与那个荒谬时代间的精神脐带。须知,倘若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在国营豆浆铺前一边排着长队,一边念叨着昔日满街的便利店——这样的怀旧方式才是真正的悲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5#
发表于 2010-10-27 16:48:19 | 只看该作者

re:台湾高考试题 九十九学年度学科能...

台湾高考试题

九十九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试题
国文考科

-作答注意事项-
考试时间:120 分钟
题型题数:
˙选择题共 23 题
˙非选择题共三大题
作答方式:
˙选择题用 2B 铅笔在「答案卡」上作答,修正时应以橡皮擦拭,切勿使用修正液(带)。
˙非选择题请在「答案卷」上作答,务必使用笔尖较粗之黑色墨水的笔书写,且不得使用铅笔。更正时,可以使用修正液(带)。
˙答案卷每人一张,不得要求增补。
选择题答错不倒扣
祝考试顺利

第壹部分:选择题(占54分)
一、单选题(占30分)
说明:第1题至第15题,每题选出一个最适当的选项,标示在答案卡之「选择题答案区」。每题答对得2分,答错不倒扣。
1. 下列各组「」内的字,读音相同的选项是:
(A)堂「庑」之上/言之「怃」然 (B)「胯」下之辱/「刳」木为舟
(C)政治「庇」护/夫妻「仳」离 (D)「倭」寇入侵/江水「逶」迤
2. 下列文句,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是:
(A)学问贵在实用,因此,知识理论和实务经验两者应该要相辅相乘,不可偏废
(B)由于家当全被土石流掩埋,又没有受到良好照顾,灾民餐风宿露,苦不堪言
(C)这本书的内容兼容并叙,又能在写实之外,留有如幻似真的余韵,诚属难得
(D)本届牛肉面大胃王比赛,在高额奖金的诱惑之下,大家驱之若骛,争相报名
3. 阅读下列甲、乙、丙三诗,并推断每一首诗所吟咏的对象依序应是:
甲、秋天,最容易受伤的记忆/霜齿一咬/噢,那样轻轻/就咬出一掌血来
乙、我不算博学/但我很多闻/从开始就听/唇枪舌剑/窃窃私语/口沫横飞/滔滔不绝
丙、夜夜,在梦的边缘飞行/在耳朵的银行存入/比金币、银币还响亮的/声音的阴影
(A)枫叶/电话/蚊子 (B)蚊子/电话/风铃
(C)枫叶/电视/蚊子 (D)蚊子/电视/风铃
4. 古人常藉「水」的意象比喻人生道理。下列文句,藉由「水」的意象比喻「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选项是:
(A)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
(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D)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5. 「飞鱼季」、「天才梦」两个词,是由「飞鱼+季」、「天才+梦」所构成,「飞鱼」对「季」、「天才」对「梦」都具有限制和界定作用。下列选项中,两者皆属于上述构词方式的是:
(A)错误;下棋 (B)种地瓜;谈友谊
(C)问候天空;再别康桥 (D)荷塘月色;蕃薯地图
6. 阅读下文,选出□□□□内依序最适合填入的成语:
在光天化日、□□□□之下,歹徒竟公然持刀抢劫银行,行员们一时都吓得手足无措。这时警骑及时赶到,只见刑警□□□□,闪过歹徒的袭击,将他制伏在地,令所有在场民众□□□□。
(A)千夫所指/有板有眼/大谬不然
(B)千夫所指/眼捷手快/人心大快
(C)众目睽睽/有板有眼/大谬不然
(D)众目睽睽/眼捷手快/人心大快
7. 下列是一段古文,请依文意选出排列顺序最恰当的选项: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
甲、则国家之治薄,  乙、贤良之士寡,
丙、故大人之务,   丁、则国家之治厚,
将在于众贤而已。(《墨子‧尚贤》)
(A)甲乙丁丙 (B)甲丙乙丁 (C)丁乙甲丙 (D)丁丙乙甲
8. 请依下列各组人物的关系,选出正确的书信「提称语」的用法:
(A)苏轼写信给苏洵,可使用「左右」
(B)李白写信给杜甫,可使用「大鉴」
(C)曾巩写信给欧阳修,可使用「知悉」
(D)左光斗写信给史可法,可使用「钧鉴」
9. 阅读下文,选出叙述正确的选项:
《宣和遗事》一书把许多零散的水浒故事编缀起来,成为《水浒传》的雏形。所谓水浒故事,大致有两个主要的内容,一是行侠仗义,济困扶危的故事;二是上山落草,反抗政府的故事。这些故事并非产生于同一时间,而是宋代、元代、明代都有。说书人把这些故事都编织到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去,所以北宋的史书上就查不到有关史料。(改写自史式《我是宋朝人》)
(A)水浒故事可弥补北宋史书中缺少的史料
(B)《宣和遗事》是以《水浒传》为底本缀辑成书
(C)《水浒传》的素材是由不同时代的说书人汇集而成
(D)《宣和遗事》记录北宋至明代许多侠义人物反抗政府的史事
10-11为题组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10-11题。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10. 下列文句「靡」的意义,与上文「天下靡然从公」的「靡」意义相近的选项是:
(A)「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B)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C)起自隋代,终于割让,纵横上下,巨细「靡」遗
(D)于是张、孔之势,熏灼四方,大臣执政,亦从风而「靡」
11. 下列关于本文的解说,正确的选项是:
(A)苏轼赞扬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句中的「文」是指骈文,「道」是指道家学说
(B)苏轼以「道」、「文」总括韩愈的文学成就,以「忠」、「勇」表彰韩愈文武双全的从政勋业
(C)文中两用「独」字,既凸显韩愈早年孤独无依的身世,也感慨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孤立无援的处境
(D)在苏轼看来,儒道的发扬与古文的提倡,对国家均有深远的影响,韩愈的贡献是「道」与「文」两者兼具
12-13为题组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12-13题。
许多作家我们都先读他的作品,再读他的小传,梭罗对《湖滨散记》那种隽永,抒情的优美文体给我极深的印象,从观察自然的细微抒发为文,他居住在华尔腾湖畔小屋中,过着耕读的生活,小木屋是他自己造的,用泥粉涂抹室内,还造了壁炉以备严冬时取暖,他种地出售自己收成的豆子、玉米、蕃茄,维持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以达成追求精神生活的愿望,梭罗极反对人为物质金钱所桎梏。
罗马诗人荷瑞斯表示他最后所希望的生活是有足够的书籍与食物以维持自己不陷入精神与物质的贫乏。人不能为金钱所腐化,成为物质的奴役,但像文学天才爱伦坡、夏特顿连温饱都没有,尤其是少年天才夏特顿不幸在贫病中自杀,如果天假以年,以他十七岁就能写出最严谨的《仿古诗》的才华,必能将文学这片园地耕耘成繁花之园,贫病为天才敲起丧钟,当人们追悼这位早逝的天才,挽歌的声调中含有无比的惋惜。
美国当年在新大陆开创天地,脱离君主政治的约束,并不意味绝对的自由,如果人面对生活绝境经济上燃眉之急,一家人没有温饱,那是另一种生的桎梏,谈不上尊严自由。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得享天年,创作源源不断,逍遥湖上,靠友人的赠款与政府印花税的收入得以维持生活的尊严,终于被戴上英国诗人的桂冠,在夏特顿与华兹华斯之间,后者更令人羡慕。
莎士比亚说:「富有升平喂养懦夫,坚苦是意志之母」。但生为现代人既不能浑浑噩噩,沦为物质的奴仆,也不能为了理想不顾生计,如何选择一个精神与物质都不贫乏的局面,不锦衣玉食,能有栖身之所,维持生计,进一步追求精神的富足,这样的社会才能达到安居乐业的尺度。(吕大明〈精神与物质〉)
12. 依据上文,符合作者观点的选项是:
(A)强调有志于道而不耻恶衣恶食,才是真自由
(B)认同梭罗、华兹华斯之先得温饱再从事创作
(C)对荷瑞斯的看法、莎士比亚的名言均不以为然
(D)推崇爱伦坡、夏特顿于贫困中不改其乐的精神
13. 下列叙述,最能总括全文意旨的选项是:
(A)贫困可以淬炼人的意志,进而充实作品的内涵
(B)安稳的物质生活与富足的精神生活,应兼顾并重
(C)宁可物质生活匮乏,也不能放弃精神生活的追求
(D)生计问题容易解决,改善精神生活则有赖长期努力
14-15为题组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14-15题。
以提洛为首的腓尼基人的城市,一直饱受亚述帝国的威胁。但因拥有充沛的财物,腓尼基城市才得于亚述人的屡次席卷后幸存。自此,腓尼基人专注于交易买卖,他们的目标不是危机四伏的内陆,而是地中海,他们的贸易据点一个一个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公元前814年,提洛的公主伊莉莎逃到北非建立迦太基王国,想必是认为:与其战战兢兢地留在危险区域,不如到一个不受侵扰的地方继续经营。毕竟对一个商业国家来说,能安心从事商业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希腊人与迦太基人一样很会做生意,但狭窄的希腊无法容纳因生活富裕而大增的人口,于是便展开殖民活动。地中海东边,有强大的亚述帝国挡道,只好转向与意大利半岛相邻的西西里岛。但在公元前七世纪希腊进出西西里岛东部之前,迦太基早已把该岛西部视为重要的贸易基地了。这两个民族在此鹬蚌相争,日后引来罗马这个渔翁。
希腊人在岛的东边不断扩增殖民城市,他们一旦落脚,除了做生意之外,也盖神殿、剧场、竞技场等,将希腊文化根植在那里。迦太基人在岛的西边也有几处地盘,但迦太基人不建设城市,因为他们厌烦占领之后的琐碎杂事,这些城市只是得到财富的据点,只要有进出船只的港口、修理船只的船坞、堆放商品的仓库就够了。因此希腊人不但认为迦太基人的城市无聊透顶,甚至形容他们是「为了搬运烧洗澡水的木柴而弄得灰头土脸,却始终没去洗澡的驴子」。(改写自森本哲郎《一个通商国家的兴亡》)
14. 依据上文,下列关于迦太基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建国前饱受亚述帝国侵扰,建国后征服希腊与罗马
(B)殖民策略舍弃当时惯用的武力侵略,改采文化收编
(C)专注于海上贸易据点的扩张与运用,藉以累积财富
(D)发挥强大的商业实力,不断在地中海沿岸建设城市
15. 依据上文,希腊人眼中的迦太基人是:
(A)赚取财富,却不懂得享受
(B)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钞票
(C)贪婪奢侈,却对别人一毛不拔
(D)寅吃卯粮,赚五毛钱花一块钱

=
二、多选题(占24分)
说明:第16题至第23题,每题的五个选项各自独立,其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选出正确选项标示在答案卡之「选择题答案区」。每题皆不倒扣,五个选项全部答对者得3分,只错一个选项可得1.5分,错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不给分。
16. 阅读下文,选出叙述正确的选项: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曹丕〈与吴质书〉),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既然如此,而上述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出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出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李泽厚《美的历程》)
(A)生命无常、人生易老的命题,于魏晋诗篇中首开其端
(B)魏晋诗人处于战祸不已、疫疾流行的年代,更能感受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C)魏晋诗篇的美感魅力,来自即使自知生命微渺,仍积极寻求生命丰富满足之道
(D)由于无法再以外在的功名事业肯定自己,使魏晋诗人进一步探索个人存在的意义
(E)既定的传统和信仰全被否定,新的存在价值又尚未建立,遂使魏晋诗人流于荒诞颓废
17. 对于因果关系的叙述,下列文句属于「先果后因」的选项是:
(A)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B)(项脊)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E)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8. 一般疑问句需要回答,但「反问句」虽采疑问形式,却是无疑而问,不需对方回答,而是藉由提问引起对方思考,属于特殊的疑问句。下列文句画底线处,属于「反问句」的选项是:
(A)瑜问孔明曰: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
(B)世界还是时时在装扮着自己的。而有什么比一面散步一面听蝉更让人心旷神怡
(C)做戏有什么好笑?我金发做一世人的戏,辛辛苦苦把一大群儿女养得好汉,这有什么好笑
(D)他(黑妞)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几年来好玩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
(E)人世间,什么是爱,什么是恨呢?母亲已去世多年,垂垂老去的姨娘,亦终归走向同一个渺茫不可知的方向
19. 对于内心的真实想法,刻意改用相反的语汇来形容,以达到讽刺或嘲谑的效果,在修辞手法上称为「倒反」,例如:「你的眼力真好啊!居然把『十』看成『千』!」下列文句中画底线处,属于此种表达方式的选项是:
(A)这时候,武则天才知道大家多么痛恨她用了好多年的走狗人物。为了表明态度,她下令将来俊臣抄家灭门,「以息民怨」。来俊臣是凶手,武则天是为民除害的大法官哩
(B)他故意气她道:「我以为妳养了个姘头。」这是极大的侮辱,她却抱手笑道:「那是承你看得起。连你熊应生都不要我,还有人会要我吗?」这一来连守带攻,把熊应生也贬低了
(C)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D)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E)我洗脸的时候,把皮球也放在脸盆里用胰子(肥皂)洗了一遍,皮球是雪白的了,盆里的水可黑了。我把皮球收进书包里,这时宋妈走进来换洗脸水,她「哟」了一声,指着脸盆说:「这是你的脸?多干净呀!」
20.阅读甲、乙、丙三则叙写古代女性的诗句,选出诠释符合诗意的选项:
甲、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国微不自宠,献作吴宫娃。
乙、自倚婵娟望主恩,谁知美恶忽相翻。黄金不买汉宫貌,青冢空埋胡地魂。
丙、旌旗不整奈君何,南去人稀北去多。尘土已残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
(A)三诗主角的命运皆与政治相关
(B)三诗中呈现的空间变动,亦代表三诗主角际遇的转变
(C)甲、乙二诗以「顺时」方式叙述事件,丙诗则以「逆时」方式叙述事件
(D)甲、乙二诗皆言及主角本身形貌之美,丙诗则藉「香粉艳」暗示主角之美
(E)甲、丙二诗以「作者」的第三人称观点叙述,乙诗则以「作者化身主角」的第一人称观点叙述
21. 阅读下文,选出叙述正确选项: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的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  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A)以玫瑰带刺象征振保对爱情的畏惧
(B)「床前明月光」一方面呈现洁净的美感,一方面寓托思慕向往之情
(C)「蚊子血」、「饭黏子」分别由「红」、「白」联想取譬,表达碍眼生厌之感
(D)以「普通人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讽刺男人要求女人从一而终,自己却拈花惹草
(E)「娶了红玫瑰,……;娶了白玫瑰,……」的排比句,描述既「喜新」又「恋旧」的矛盾人性
22. 阅读下列秦国君臣的对话,选出叙述正确的选项:
(A)商鞅与秦孝公意见一致,杜挚与甘龙立场相同
(B)秦孝公原有意变法,但经朝廷大臣讨论后决定暂停变法
(C)商鞅、甘龙、杜挚各自援引前代兴亡史实,以强化论辩依据
(D)甘龙的看法近于「照老路走不会错」,杜挚的看法近于「请用利益说服我」
(E)商鞅的观点是:拘泥旧制是「愚」、「不肖」,变更旧制才是「智」、「贤」
23. 下列引用《论语》文句诠释经典名篇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诸葛亮于〈出师表〉中,充分展现「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的行事态度
(B)苏辙于〈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表述基于「仕而优则学」的体悟,进京求师
(C)韩愈〈师说〉中举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为例,寓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意
(D)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心理,等同于「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观
(E)〈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深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道理,故向郑伯委婉推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第贰部分:非选择题(共三大题,占54分)
说明:请依各题指示作答,答案务必写在「答案卷」上,并标明题号一、二、三。
一、文章解读(占9分)
阅读框线内王家祥〈秋日的声音〉中的一段文字,说明:(一)作者对「悲秋」传统有何看法?(二)作者认为万物的心境与四季的转换有何相应之处?(三)「真正的声音」从何而来?答案必须标明(一)(二)(三)分列书写。(一)、(二)、(三)合计文长限150字—200字。



二、文章分析(占18分)
阅读框线内的文字,说明:(一)欧阳修如何藉管仲的言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二)顾炎武「自己」所强调的观点是什么?(三)三人(管仲、欧阳修、顾炎武)言论所构成的文意脉络,呈现何种论述层次?答案必须标明(一)(二)(三)分列书写。(一)、(二)、(三)合计文长限250字—300字。


三、引导写作(占27分)
2009年8月,莫拉克台风所带来的惊人雨量,在水土保持不良的山区造成严重灾情,土石流毁坏了桥梁,掩埋了村庄,甚至将山上许多树木,一路冲到了海边,成为漂流木。
请想象自己是一株躺在海边的漂流木,以「漂流木的独白」为题,用第一人称「我」的观点写一篇文章,述说你的遭遇与感想,文长不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6#
发表于 2010-10-27 17:04:47 | 只看该作者

re:穿真维斯的青年作者:王老板...

穿真维斯的青年

作者:王老板     来源:喷嚏网

2000年去北京上大学之前,我妈特意带着我去了一趟太原,走走亲戚,顺便给我买件体面的衣服。在大型商场里,我挑了一件真维斯的纯棉衬衫,穿在身上显得特别柔软熨帖,而在这之前我穿的都是硬邦邦得的确良。在我眼里,真维斯就是不折不扣的名牌,——而且还是外国的。住进宿舍之后,上铺的北京同学瞄了一件我的衣服,点点头说了句:恩,真维斯,我中学时也有这么一件。那一刻,我有一种欣喜的认同感:瞧,他也知道。

当然,后来我就不提真维斯了。但这件衬衫我一直没丢,十年了,它质量还是那么好,秋天的时候我还经常穿在身上,回忆自己曾经的样子。后来我目睹着那些像我这样从县乡一级走出来的青年,他们穿着当地流行的服饰,走进北京上海,嚼着一线城市的残渣,填饱自己三线城市的胃口,一如现在的中国;或者继续留在家乡,被挤兑而不自知(穿森马的男孩和穿以纯的女孩),像乔伊斯笔下的斯蒂芬迪达勒斯一样,“同卑下的生活和狂乱的思想不停地作斗争”。

贾樟柯在电影《任逍遥》里曾经细致的描绘了这样的状态和这样的青年:在死水一般的小城市,青春期的荷尔蒙如癌细胞一样扩散,他们无法用更丰富的精神来摆脱虚无,想要得到更多,却被身边无处不在的权力所敲打。最后,他们决定去抢劫银行。失败之后,其中一个被抓,另外一个则骑着摩托逃跑。他沿着国道想要远离那个地方,但最终还是停了下来,搭上一辆过路的大巴,返回那个让他充满绝望的城市。然后青年就这样被警察逮捕,遭受了一番奚落之后,电影结束了。

如果你曾经经历过这些,有些事情你就会理解的更清楚。每次我给在山东一家工厂打工的表弟打电话,里面的铃声始终都是慕容晓晓之类的“农业金曲”。几年前他给我写信,一个小学文化的人,在信中提到了绝望、折磨、自杀,还有路遥。贫瘠的精神生活像锅盖一样压在他头上,他觉得自己快要被煮熟了。在我眼里看来,他的痛苦和思索跟多数人一样,只是他找不到一个向上的出口。而他花一块钱购买《爱情买卖》的铃声,和那些坐飞机到金边看柯恩演唱会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当然,在文化品位上阔起来的新青年们或许不这么认为。

我有一个在西安上班的老同学,他曾经穿着新款的美特斯邦威回农村的老家炫耀,如今他给老婆买新款的LV,有了更好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他曾经跟我一样漫无目标的愤怒,如今他尽管也愤怒,但看上去似乎比较理性了:“反日青年全都是——”他在MSN上毫不客气地下了一个定语,”傻逼脑残!“我不知道该回答些什么,只是想起了那两个试图抢银行的瘦小身影。

如今,谁都会脱口而出几句名言:爱国主义是流氓的遮羞布,或者民族主义是政府的障眼法。那些夹杂在队伍中的青年,就这样成为了主义的一部分,成为了被利用的笑柄和被排泄的马桶。他们最大的缺点是不自知,不知道教科书的真实斤两,不知道真维斯其实是个国产的三流牌子。总之他们是无脑者,被可笑的主义弄昏了脑袋,被文明和时代远远甩在身后,却以为自己在参与某种崇高,有一小撮甚至对自家人民干出了打砸抢的丑陋行径。

这些都说的没错,我当然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我更想知道,他们内心的想法究竟是什么?有一个叫W的人是这样回答的:我总感觉特别愤怒,但我不是很清楚源头在哪里。喝醉了我就容易搞破坏,砸学校展览板的玻璃,把别人晾衣架上的内裤扔掉,诸如此类。不管怎么说,日本难道不是侵略过我们吗?我姥爷身上还有日本枪子呢。反正很搓火……社会也好家庭也好……为什么?我说不上来……我就是想表达一点什么,我希望让人知道我很重要。

如你所知,十年前,我就是那个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7#
发表于 2010-10-27 20:05:02 | 只看该作者

re:sasdfghnkl

sasdfghnk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8#
发表于 2010-10-27 23:36:54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仰望...

下面引用由[U]仰望山林[/U]发表的内容:

台湾高考试题

九十九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试题
国文考科
  
-作答注意事项-
考试时间:120 分钟
题型题数:
˙选择题共 23 题
˙非选择题共三大题
作答方式:
˙选择题...


很像大陆的在职研究生考题,理工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9#
发表于 2010-10-28 09:13:54 | 只看该作者

re:方绍伟:李敖、韩寒与“文化糟粕”六特点...

方绍伟:李敖、韩寒与“文化糟粕”六特点
作者:方绍伟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0-10-25
本站发布时间:2010-10-25 3:58:50
阅读量:4727次

    经常听到有人说,文化是“老祖宗那传下来的东西”,文化“很虚”、“大而不当”,等等。其实,这是仅从“价值观念”看文化造成的弊病,本文将通过一个最近发生的例子,从“行为规则”方面来看文化以及文化的“糟粕”。

  前些日子,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中国男篮对巴西一个俱乐部队大打出手,正在惊叹不已,又看到了杨澜对李敖的更加令人惊讶的采访。李大师对韩寒的“大打出手”,顿时使中国男篮的“超水平发挥”黯然失色。

  杨澜护着韩寒提问,李大师则使尽浑身解数,对答中处处护着儿子李戡。古人说的就是好,“上阵父子兵”,李戡的“韩寒算老几?连大学都考不上”太过直白,李敖的“韩寒只会写感想,文章是臭鸡蛋”就老辣过人、令人叹为观止。

  杨澜搬出了“你是不是在护犊”的疑问,又搬出了李大师的成名作“老年人和棒子”进行对质。李敖不愧是久经沙场的斗士:“动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说的事情对不对”。在他看来,韩寒根本没那个知识水准跟他谈《资治通鉴》,至于长处:“韩寒是长得蛮好看的,人也很活泼,他知道媒体要什么东西,所以他给出来的就是媒体所要的肤浅的那一面。可是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有很多深度的东西,需要很多时间累积的东西,如果否认了知识活动,那努力念书的人,去发明的人、去研究的人,这些努力都被抹煞了”。

  在李大师那,什么歌星影星都是如此,投机取巧,社会不需要这么多这种人,所以韩寒是坏的样板,而他儿子是根据档案的真实资料来写文章,不是写感想。接下来就是李大师关键的那句话了:“不止韩寒,在我看来,凡是我不读的书,通通臭鸡蛋”。

  李敖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也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现代最杰出的批评家”。不幸的是,他言谈举止体现的不是别的,是中国文化中最糟粕的东西:恶毒的“骂人文化”。

  ****************

  “骂人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随心所欲、不讲逻辑”。替韩寒鸣不平的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李大师让人大开眼界之处。问题不是他数落韩寒有没有道理,问题在于,他刚说完“如果否认了知识活动”等批评韩寒的大话,余音还在,他就用“凡是我不读的书”来全盘否认别人的“知识活动”。按李大师的逻辑,随感不是“知识活动”(李大师好狭隘),“档案资料”和“典故史料”才是“知识活动”;而且,只有他选择出来读的书才包含“知识活动”,他选不中的“通通臭鸡蛋”。所以,韩寒的“知识活动”根本不算“知识活动”,我李大师的“知识活动”才是真正的“知识活动”。

  这就道出了“骂人文化”的第二个特点:“自己活且不让人活”。如果韩寒似乎是“投机取巧的坏样板”,我倒觉得李敖的“知识逻辑”是更坏的样板。就为了突出自己和儿子的“档案资料”和“典故史料”,你至于如此打压别人的“人生感悟”吗?李氏父子的“自己活且不让人活”正中了李敖本人说过的话:“大家只看不良少年问题,却忘了看不良老年问题。不良少年的许多问题,其实是不良老年引起来的”。这就是传说中的“有其父必有其子”?

  更重要的其实是“骂人文化”的第三个特点: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一个作者的创作有三层境界:随感,史料,理论。“典故史料”是李敖的强项,但并不意味着他没有随感。只要翻开洋洋洒洒四十卷的《李敖大全集》,“档案资料”和“典故史料”之外,通通都是“随感”。实际上,“随感”正是“李敖式杂文”的本质和基础。例如,在李敖的代表作《传统下的独白》里,人们看到的是二十个篇篇都是名副其实的“杂”文:男人的爱情、女人的衣裳、妈妈的梦幻、法律的荒谬、不讨老婆的快乐,等等,杂乱中透出的正是藐视传统的“随感”。难道只有我李大师的“喜怒哀乐”才算“知识活动”?

  这还不是为了指出李敖其实“没资格”批评韩寒的“人生感悟”,而在于指出,李敖自己的致命之处是:没有理论。李大师忙活了一辈子似乎还没搞清楚:不管是“李敖式”的民族主义还是“李敖式”的反传统精神,档案和史料不是理论,即便有妙语连珠,那也只是残缺的思想和破碎的激愤。经济学家科斯说过一句中肯的话:它“除了一堆需要理论来整理,不然就只能一把火烧掉的描述性材料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我们无需如此刻薄地对待李敖,但李大师缺失的,确实是更有自知之明和更有榜样作用的“层次感”。

  “层次感”的缺失指向了“骂人文化”的第四个特点:藐视社会的多元化。“不讲逻辑”其实是唯我独尊,“自己活且不让人活”也是唯我独尊,“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更是唯我独尊。韩寒再有不足,再“连大学都考不上”,他身上也全是“社会多元化”的时代气息。李大师的套路是:“我骂人的方法就是别人都骂人是王八蛋,可我有一个本领,我能证明你是王八蛋”。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象您李大师那样,把功夫全用在“证明王八蛋”上,这会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社会(谢天谢地,“文革”过去了)?现在韩寒又被你证明为“臭鸡蛋”,这下过瘾了。歌星影星怎么啦?难道下里巴人就没有“庸俗”的权利?更何况,您李大师也不过只处在“没理论”甚至“反理论”的层次上。在别人看到他“能言善辩”的地方,我看到的是他“行为规则”上的“文化糟粕”。

  “骂人文化”的第五个特点是:不知何为“学会吃亏”。即便“得理不饶人”说得过去,李敖也远没有到“得理”从而可以“不饶人”的地步。“吃不得亏”就是处处用强、不知进退,“得饶人处不饶人”。用李大师自己的话讲:“不做无聊之事,难度有生之涯”;“你不知道我的性格吧?我一点亏都不吃的。我很像犹太人、以色列人。我反应是立刻的。我们中国人相信说'吃亏占便宜',我从来没有这样。过去吃亏就是吃亏了,可是现在我要占便宜占回来。我这人就是这样,绝不吃亏!”

  李大师在自己的成名作“老年人和棒子”里说得更透彻:“第一、从感觉上面说,老年人肯不肯交出这一棒?第二、从技巧上面说,老年人会不会交出这一棒?第三、从棒本身来说,老年人交出来的是一支什么棒?我担心的是,老年人不但不肯把棒交出来,反倒可能在青年人头上打一棒!”李大师的座右铭是“争一时才能争一世”,根本不存在什么“与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一支什么棒”?

  中国“文化糟粕”里“最糟粕”的,是这个“骂人文化”的第六个特点:永远先出“恶招”。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李敖却认为:“人有远虑,必有近忧”,想那么远干嘛?李敖研究了一辈子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不能或不想“为人师表”也就罢了,他还决不罢用“国粹精华”中“先出恶招”的“黄金规则”。对他来说,“先出恶招”可能已经是一种“无意识”,但是,“先出恶招”却是有代价的,对韩寒“大打出手”的结果也应了他自己的话:“笨人做不了最笨的事,最笨的事都是聪明人做的”。

  李敖在当“台湾立委”期间的那些“闹剧”,我们也不能因为其动机和结果而忽视其“行为规则”上的丑陋。讨论任何“反规则”的“恶招”都不是小题大做,中国人心中的那个“永远的模糊”就是:“动机事小,结果事中,规则事大”。当代中国人永远要问的问题是:结果和动机,有多少人以此名义牺牲“程序正义”?李敖“堕落”的次数已经太多,不能容忍他这次又这么“堕落”。

  人们不能期待李敖会有什么遗憾,他自己已有总结:“我生平有两大遗憾:一是,我无法找到像李敖这样精彩的人做我的朋友;二是,我无法坐在台下听李敖精彩的演说”。先别忙着说李敖是个自恋狂,他给自己的盖棺定论是:“当我要找我崇拜的人的时候,我就照镜子”。你说什么叫“深得厚黑真谛”吧?

  ****************

  我们中国人常常用“晚节不保”,去描述本来令人敬重的老年人的“失足”。在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的《清虚子此君轩赋》里,就有最早的“愿坚晚节于岁寒”一说。“祖先崇拜”与“敬老传统”本来是一个古老文明的特征,但中国历史上却不幸充满了“滥用声名”的制度悲剧:从皇帝、高官,到名流、雅士,再到家长、乡绅,例子俯拾皆是,其危害常常令人痛心疾首。

  本文讨论的“骂人文化”的六大特点,就是从“行为规则”而不仅仅是从“价值观念”来理解文化及其糟粕的视角。在李敖的言谈举止里,“文化”一点都不抽象,“文化糟粕”就更是活灵活现了。韩寒做的对,能忽视这个人就忽视这个人,李敖早就过时了。下回李敖再“照镜子”时,我们祝他好运。

  有人说揭中国文化的短是“把人类一般的东西当成了中国独特的东西”,我的研究否证了这种说法,李敖的例子就更加鲜活。我们要从范围和程度看问题,再从对比和鉴别中找出类型。“里外有别”、“先出恶招”在中国人身上是明显的(见“腐败的中国人”以及即将发表的“腐败的中国人新论”),只不过卫星电视把我们李大师展露得更加淋漓尽致而已。

  李敖通过“杨澜访谈录”给全球华人上了生动的一课:一个“精通”中国文化的老人,实践的却是中国文化中最糟粕的“行为规则”。中国人应该因为有过一个叫李敖的“名人”而感到又增加了一份羞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0#
发表于 2010-10-28 09:15:44 | 只看该作者

re:韩寒呛李敖:有一种姿态叫独立!问...

韩寒呛李敖:有一种姿态叫独立!

问:可不可以告诉台湾读者,韩寒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人家怎样形容你的时候,你最爽,怎样形容的时候,最不爽?
韩寒:人家不需要形容我的时候,我很爽,人家硬要形容我的时候,我最不爽。

问:我们站在台湾,读你的发言与行动。感觉你是个很自在的人。面对中国群众这么高的期望,媒体怎么大的关注。你怎么能这么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说想说的话?
韩寒:除了我喜欢的姑娘和家人,视一切为无物就可以了。

问:大家赞美你时,你怎么想,贬低你,你怎么疏解?台湾的陈文茜跟李敖对你的重炮抨击,你不予回应,这代表的意思是?
韩寒:我很少对贬低疏解。以前我在博客上经常打笔仗,后来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规则,七十岁以上老人,二十岁以下小孩与全年龄段的女人,一概不动手。李敖,陈文茜,李敖的儿子正好卡在这三个原则之中,所以我选择不说话。

我只在李敖的儿子的微博上祝愿他在大陆一切顺利,还留了一句话。可以不为自由而战,但不能为高墙添砖。这也是我想对李敖老先生说的一句话,最后想对他说,A和B有过节,A和你有过节,不代表你要投诚于B,还有一种姿态,叫独立。

问:有个大陆的出版人说你无欲则刚,你怎么想?
韩寒:对于男人来说,有欲才刚,无欲则软。谁都有欲望,无欲望就不会还出版什么书回答什么问题了。只是我的欲望可能未必那么直接。

问:也有人评论,说你的自在,是因为敢直言,但你聪明,写作起来的尺度往往拿捏得好,因此能在官方容忍的界在线起舞。难道,你每次写作完,都会自己来个文字检查?这「度」的拿捏,你是怎么做到的。
韩寒:你觉得我拿捏的好,是因为那些拿捏的不好的都被删了,所以你觉得留下的那些还算不错。其实写文章太直接,一来不好看,二来比较危险。大陆无论如何,信息已经慢慢开放,对文人的压迫要比以前好很多,最多就是删除你写的东西,禁止你公开讨论,已经很少进行人身威胁,但言论限制,出版审查和新闻自由被限制,一直是大陆备受诟病的一部分,无论你以什么代价在其它方面得到多大的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文化的开放,那些所谓的成就都大打折扣,官方也将更加没有公信力。我希望大家早日可以畅所欲言。

问:能协助你获得自由最重要的工具,你觉得是书籍,还是网络,还是钱?
韩寒:是打开家门的钥匙。

问:你觉得自己,从网络上获得了甚么?
韩寒:获得了大量的信息,知识,乐趣,当然,还有松岛枫小泽玛利亚的A片。但是我是一个支持正版的人,我去日本的时候特地买了几张作为支持。

问:我们这次访谈大量80后的年轻人。大家在这个凝固的社会里,有人选择另闢蹊径,有人愤怒,有人则变成新周刊眼中的橡皮人:无痛,无感,无效率。你会不会担心,未来这群纠结的年轻人,会把中国带往何处?
韩寒:我相信,这一代的年轻人会把中国带往一个好的地方,因为信息的开放,旧信仰的崩塌,相对自由的话语系统和曾经面对的压力以及不公,都将让他们改善这个社会。

问:平心而论,你觉得,现在的八O后,在中国有自在,好好做自己的能力跟条件吗?因为如果所有人,都必须赶在二十五岁买房子,否则就得接受娶不到老婆的命运。
韩寒:有,如果他们愿意把房子的首付拿出来去创业,哪里怕失败了。着急娶老婆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着急买房子为了娶老婆的都是白痴。边创业、边嫖娼,甚至边手淫的人都比他们伟大。

问:如果有年轻人问你,如何可以做到跟你一样自由去追逐梦想,你都怎么回答?
韩寒:能这么问的人都没有决心去自由追逐梦想的,有决心的人基本都不问别人。

问:如果,今日台湾也有一个,像你这么有影响力的青年,你最想问他甚么议题,或是想听他问出甚么问题?
韩寒:恩,希望是个女青年,那么一切好谈。
转自《商业周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09:40:32 | 只看该作者

re:人老了会糊涂,李敖也不能免俗。挺...

人老了会糊涂,李敖也不能免俗。

挺韩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2#
发表于 2010-10-28 13:24:22 | 只看该作者

re:和“鲁迅”算算账 南都周刊记者_...

和“鲁迅”算算账

南都周刊记者_黄修毅  上海报道

教了半辈子鲁迅课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摄影_姚松鑫

钱理群从北大退休后,相继在南师大附中、北大附中和北师大实验中学进行了一轮“读鲁迅”选修课实验。

  “瞿秋白说,鲁迅是吃兽奶长大的,我是吃了鲁迅的奶长大的。”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夫子自道”。

  就在10多天前,3000人满座的复旦大学体育馆,黄玉峰气守丹田、一字一顿地说:“进复旦附中之所以成为孩子们的梦想,不是因为升学率高,而是因为国权路383号(复旦附中)还保留着一方净土,在这里,孩子们还活得像个‘人’,能过上几天‘人’的日子!今天,教育专制主义、功利主义的大火正在我们的故土燃烧。我们怎能熟视无睹,袖手旁观!我们每个附中人都愿做小小的鹦鹉,为拯救我们的民族,洒上一滴水!”

  两分钟的演讲,三次被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呼声打断。事隔多日,黄玉峰仍在食堂、校园和路上被人拉住。“黄老师,您的话太精彩了,言人所不敢言。”

  “鲁迅的话语还是沉淀在我的骨子里。”这个憨直的汉子眉间纠结,一声慨叹,“我已经65岁,活过了鲁迅。但直到现在,用了50多年,我才刚刚从他那一套东西里钻出来。而钱理群们,还没有。”

  钱理群是北京大学教授,鲁迅研究专家,曾经是黄玉峰的偶像和“战友”。如今,因为对待鲁迅的评价出现分歧,黄玉峰对这位昔日的师友已颇“不以为然”。

  爱上“鲁迅”

  1947年1月,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黄玉峰出生绍兴鉴湖街,距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只有五里路。不过黄玉峰第一次通读鲁迅,则迟到1970年出狱以后。“文革”中,他因刷标语写错字,被诬为“反革命”关进监狱,在狱中,唯一的要求是读“雄文四卷”和鲁迅的书。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至今就像两撇浓黑的唇髭,勾勒出大众心目中的经典鲁迅形象。这两句诗正是毛泽东挑出来,给人民大众垂范的座右铭。

  “‘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添加的注释,也曾深刻地左右了黄玉峰对鲁迅的接受。

  下了冤狱,后又被发配到上海市郊进行劳动改造,终日在草场上晒麦,捆扎,堆垛,天黑后又要将一船谷子押运到几十里外的粮仓,支持黄玉峰的自觉于“改造”的,是心里含着那个“吃进去的是草”的“孺子牛”形象。

  他在狱中曾以绝食100小时抗议,求鲁迅的书不成,最终只得到一套《毛选》,但难解饥渴。“两年后,我出狱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买了一套《鲁迅全集》,如饿汉扑在面包上。”

  1968年,毛泽东对全民下了“读点鲁迅”的指示,“文革”时期的语文课本上也是毛语录与鲁迅的箴言并举。在书页的边缘,鲁迅的“敌人的痈疣就是我们的宝贝”,与加粗加黑的毛语“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互为引证。出狱后,黄玉峰当过乡村代课教师,他一次次在课堂上诵读《药》,直到痛哭涕零,“又红又专”的红卫兵小将们“被我的课煽动起来了”。

  1986年开始,黄玉峰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教语文课。听过黄玉峰上鲁迅课的人,听过黄玉峰课的人,都会对他气足声亢的“唱”课文留下深刻印象。这个出生在绍兴的鲁迅同乡,甚至会用浙东韵味的普通话,一口气把《药》读完。“什么叫麻木的国民性,什么叫革命者的孤独感,什么叫明线与暗线,一读就都出来了,何必喋喋不休地分析?!”有人听出,这种“唱课”有钱理群的影子。

  鲁迅早年的几篇文言大文,如《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经他一腔古韵十足的普通话“唱”出,更似有青年时期声气相通的少年老成感。“……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遵个性而张精神。”

  因为对个性张扬的共鸣,以及多年来对鲁迅的推崇,让黄玉峰和钱理群一拍即合,成为追随鲁迅的同道。时在1999年,松江二中一位善文的“留级生”掀起舆论波澜。在那篇一时纸贵的《杯中窥人》里,韩寒开篇即言,“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出口狂傲,让这个叛逆的少年招致一片攻击。和晶主持的《有话大家说》节目中,黄玉峰是仅有的“挺韩派”,不过他得到了当时身在北大的钱理群的声援。

  此间,黄玉峰又在上海当地的《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说,“我读过那位‘留级生’的三篇文章,其文笔之老练,内容之丰富,令我辈自叹弗如。本世纪初,鲁迅深情地写道:‘个性张,则沙聚之邦转而为人国。’即将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教育,难道不该为培养真正的人而好好反思吗? ”

  发现另一个“鲁迅”

  然而,吊诡的是,当新世纪来临之后,黄玉峰对他烂熟于胸的鲁迅课的态度,悄然出现了转折。“有一次读林语堂日记,无意中看到鲁迅设了‘鸿门宴’请北新书局的人吃酒,终于为了讨还稿费的事情闹翻,但对并不知情的林语堂,他也一并拍案骂他。林是个晚辈啊,吓得他在日记里直记了鲁迅‘有神经病’。”

  “鲁迅的这一套都是我们绍兴师爷整人的招数,先扣上一个大帽子,过去叫‘刀笔吏’。‘文革’里我们受的不就是这个苦吗?”联想到他给人起的绰号,比如厦门大学时期的同人顾颉刚,因为有个酒糟鼻,鲁迅私下提起他,从不称名,总唤做“红鼻”,或者“鼻”,有时干脆就画一个鼻子的符号替代。蔡元培因为清朝时做过翰林,就被起了个“太史”的绰号。更不用提把梁实秋叫做“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把施蛰存干脆叫“洋场恶少”。

  就像“狂人”读二十四史,满眼只见“吃人”二字。一夜之间,黄玉峰读鲁迅,似是凭空冒出很多“恶”字来。鲁迅的日记向来只是记账,一日却添了笔“下午得妇来书,颇缪”。这个“妇”指的是鲁迅的原配朱安夫人,他给同在绍兴的弟媳妇写了很多信,却从不写一封给自己的原配,连附一张纸条也没有!鲁迅对好友许寿裳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在许广平面前,他又这样开脱,“当时正在革命时代,以为自己死无定期,母亲愿意有个人陪伴,也就随她去了”。

  “为什么伟大的思想家,代表中国文化的新方向的旗手鲁迅,却不能解放自己妻子,而让她陷入深深的苦难?是谁在迫害朱安?如果说封建礼教是迫害妇女的后台,那么,实施这迫害的人又是谁?”黄玉峰问。

  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的鲁迅博物馆,朱安住过的房间被称做“储藏室”,以避开“鲁迅夫人朱安”几个字。“这是公然的瞒、骗、哄,鲁研界为大众构建出一个虚幻来。”

  黄玉峰在最近一次重读鲁迅后,说他发现“鲁迅的‘孺子’,并非指什么人民大众,只是说他自己的儿子罢了。”“孺子牛”典出《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说的是齐景公爱他的孩子,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绳,让孩子骑着玩,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五十得子的鲁迅也和齐景公一样,有些溺爱自己的儿子,他可以用二十元给孩子买玩具(当时工人一个月工资不到三元),有人批评他,他反唇相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感到受了“蒙蔽”的黄玉峰,写下了《反封建不能成为鲁迅对朱安冷暴力的理由》、《鲁迅留学七年为什么没得到一纸张文凭》、《鲁迅和他的命中贵人蔡元培》、《鲁迅的生活并不朴素》、《鲁迅研究的误区》、《鲁迅的傲气及其他》等一组十余篇文章,十多万言,质疑鲁迅“为人夫、为人兄、为人友、为人师”的所作所为。“我不是要把鲁迅拉下神坛,我是要把他拉下人坛。”

  告别“鲁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这段《纪念刘和珍君》中的文字,黄玉峰曾经成百上千遍地带领学生们在课堂里诵读过,每一处衔在喉头不发的停顿,都灌注了直需细味的“斗争精神”。但读着读着,黄玉峰却觉得不是滋味了。后来他知道鲁迅“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的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最终是为了保护学生而被日寇刺死的。“杨荫榆是在美国读教育的,他们的教育理念对否可以讨论,但不必煽动学生闹事,搞斗争。学生很容易受骗,‘文革’就是一批小将上了某些人的当。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鲁迅的最后十年,尤其是加入左联之后,作品以杂文为主,尤其是费了大量笔墨在与太阳社、创造社、新月派的论战,这向来是鲁迅研究中比较模糊的一块。在此背景下,毛泽东对鲁迅的大加抬举就格外凸显。尽管鲁迅的作品中渗透着“与大多数人”联系的张力,但他对胡适主张的“愚民民主”终是看不上眼,鲁迅坦陈的“个人无治主义”也多少暴露出他在政治社会学方面的知识结构缺陷。作出此番分析后,学者朱学勤断言:“鲁迅精神不死,能够活到今天的遗产只有一项:对当权势力的不合作。”

  “我们常说鲁迅是在拆台,而胡适擅长补台,但与今读来,胡的文字鲜少歧义,更应该介绍给学生。”黄玉峰说。“‘争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胡适能把思想表达得这么明白晓畅,鲁迅却对胡适、梁实秋、罗隆基等‘三剑客’不顾迫害向蒋介石要人权不以为然,还讽刺挖苦其为大观院里的焦大。”黄玉峰在接触胡适之后,对鲁迅的偏狭就更生敏感。

  恰恰在对待鲁迅与胡适的态度上,黄玉峰与钱理群出现了分歧。“我和黄老师的争论,主要就一个问题:中国到底需要鲁迅,还是需要胡适。”钱理群说。早在八年前,黄玉峰便在《新民晚报》发表题为《少一点恨,好吗?》文章,提出在语文课本中应减少鲁迅的恨的文章。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有一次,我问钱理群先生:“鲁迅为什么不自杀?”这位可爱的老人看了看我,似乎早有准备,很动情地说:“因为他有爱,因为他爱得深,因为他的爱大于恨,因为他的恨中渗透着爱!”

  受一系列新思考的触动,黄玉峰在学校开设了《鲁迅与胡适比较研究》选修课。他在复旦大学体育馆演讲中所说的“小鹦鹉”,就是胡适塑造的形象:古代有一个寓言说:一群鹦鹉见山中起火,便潜入水底,浸透翅膀,飞而洒之。有人问:“这点水,有用吗?”鹦鹉说:“这是我们的故土,我们不忍心看着它被毁了。”

  而作为国内研究鲁迅的权威,钱理群从北大退休后,相继在南师大附中、北大附中和北师大实验中学进行了一轮“读鲁迅”选修课实验。

  10年前,因为痛感课本中的鲁迅选文,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我们不该受骗》、《文学与出汗》等檄文已受学生疏远,黄玉峰策划过一场面向全校师生的一场讲座,题为“痛苦而伟大的灵魂”,在全校掀起了一股争读鲁迅的热潮。10年后,黄玉峰却与钱理群分道扬镳了。

  而这10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课,也呈现出逐渐撤离的趋势,几乎每一次鲁迅篇目的调整,都会引发“如今还需不需要鲁迅”的大争议,最近的一次,是今年又传出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去掉多篇鲁迅名篇的消息,社会的痒处再一次被搔中。其实,在这一轮鲁迅撤出课本的“引退潮”之前,在黄玉峰老师的印象中,近几年关于鲁迅的试题几乎在考试中绝迹。

  “课本中减少一点鲁迅,问题并不很大,但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其背后隐藏着的对鲁迅的认识。”钱理群说。但在黄玉峰看来,“脱离了毛泽东时代的影响以后,鲁迅对学生的影响不再是理所当然的。现在的孩子本身就越来越独立、叛逆和多元,为他们提供精神底色的不必是鲁迅。”

  今年春节前,黄玉峰欣然致电韩寒,夸他“成熟了不少”。那名昔日青涩的“留级生”,如今已成为赫赫有名的小说作家、博客写手,他对当下社会问题尖锐而不失机智的发言,让数以万计的网友津津乐道。有人说,韩寒便是当代鲁迅,但黄玉峰并不认同这一说法:“把韩寒说成鲁迅第二,是对韩寒的侮辱。”
2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3#
发表于 2010-10-28 21:07:25 | 只看该作者

re:罗伯特·弗丘的博客《每日镜报》记者...

罗伯特·弗丘的博客
《每日镜报》记者 英国愤青日记

感谢上帝,中国放弃了2026

当听到中国人放弃申办2026年世界杯的消息时,我热泪盈眶,我双手举过头顶,朝东方跪下,并把身体伏在地上,哆嗦着感谢上帝。

我想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整个伦敦,整个大不列颠,整个世界都松了一口气。在未来20年里,只要场面专家中国人不出手,整个银河系都不再会出现一届能被称为完美的,规模宏大的运动会了。

现在的中国意味着什么,富裕,强壮,性感……想想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就不寒而栗。开幕式免费发放矿泉水的费用,就足够让英国政府破产。奥运村食堂的精美食物与我们的食物对比,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简直就是吃了一辈子屎……再看看还没结束的世博会,那蜂拥而至的观众潮,那美丽得吓人的一个个展馆,我只能承认我之前太没见过世面了。

在历史上,大不列颠政府得罪中国人的次数太多了,于是我们得到了报应。我们从法国人手中抢来了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当时我们兴奋得像吃多了宫保鸡丁一样,现在我们才恍然大悟当了法国的当。2008年北京所做的一切都会让2012年的伦敦丢脸。想想那天空中映红半个世界的烟花,伦敦政府也许录下北京奥运烟火的声音,在2012年开幕式上时助助兴。视觉效果?对不起,我们的大屏幕会重放北京奥运烟火的盛况。全世界在比较了2008年奥运与2012年奥运后都会严重鄙视我们,鄙视我们这个号称创造了现代文明的国家。虽然2012年还没来,但囊中羞涩的我们连想死的心情都有了。

还好,中国人放弃了2026年世界杯申办权。这对于正在申办2018年的英格兰,也许申办2022年的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都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谁想在整运动会这件事上和中国人较劲,那就是找死。

这对于未来的英美领导人来说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们不用再屁颠屁颠飞到北京,坐上几个小时等待中国新领导人的接见,还得担心是否在开幕式上被安排坐在伊朗或者朝鲜领导人身边,一不留神被揍一顿。

如果中国人正式提出申办,布拉特会放下手中一切事情飞往北京,亲手内定这一举办权,只要中国办,一切好商量。那些投票的执委,放心,他们绝不是什么高尚的人。只要承诺在他们退休后可以移民中国,定居北京,那么中国肯定获得全票。

如果中国人举办世界杯,那么开幕式肯定不会像美国那样小家子气,请几个街舞小孩跳上半小时,至少会有五十万人统一舞出中国力量;意大利之夏的时装秀会从历史纪录中抹去,中国人会让全世界的模特穿上或不穿上最贵的衣服,秀得全场眼花;谁来唱主题歌?届时先进的医药技术会让中国人把杰克逊从墓中请出来复活五分钟,唱完最后一曲……

谢天谢地,中国人让这一切仅存在于想像之中,他们放弃了申办,他们给全世界一条活路,他们让欧美强国能够有尊严的活着。我祈祷中国永不申办任何世界杯奥运会世博会了。    译/亮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08:30:21 | 只看该作者

re: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离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仓央嘉措《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IMG=0,absmiddle]http://ss14.sinaimg.cn/bmiddle/66d7ecf2g93b15af778ed&690[/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5#
发表于 2010-10-29 09:34:15 | 只看该作者

r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4:51:12 | 只看该作者

re:孟德尔和达尔文  作者:饶毅...

  孟德尔和达尔文

  作者:饶毅

  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以自己的特色,能做出内容不同、但都有意义的重要工作。

  孟德尔(1822-1884)和达尔文(1809-1882)几乎处于同时代。他们有很多不同,也有相同:以其长期的钻研,做出杰出的发现,成为不仅十九世纪、而且是迄今以来最伟大的生物学家。

  他们都不是以科学研究为饭碗,而是自己有兴趣,有强烈的喜好,才能持之以恒。

  虽然他们都不以科学为职业,但都有必要的正规科学训练,在科学共同体的规则中进行科学研究,没有违反科学规律,即使提出革命性的新思想,也仍达到科学所要求的标准。所以,都不是所谓“民间科学家”。

  两人的科学成就,运气的比重很低。虽然说,孟德尔选的豌豆正好是二倍体,而不像小麦那样是多倍体,如果用多倍体做实验,不仅会增加实验难度,而且规律更不容易让一般人接受。另外,他选择的7对性状的基因分布较远。但这些运气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因为他仔细选择和做过多种实验材料。达尔文他在Galapagos岛上看到所谓“地雀”虽然重要,但他到了很多地方、有大量观察,所以也不是依靠运气。

  两人写文章风格很不同。达尔文的文章很长,叙述仔细,罗列很多事实,现在读起来显得慢斯条理。孟德尔的清晰简明,直指要点。可以说,现代的论文,基本是孟德尔式,而早期生物学论文可能像达尔文的比较多。

  他们出身差别很大。孟德尔没有显赫家世,没有优越环境。他父母无法支撑他的智力的追求,中学就开始靠做家教支持自己的学业。他将农民父亲给自己的一份田产给姐夫后,获得的经费并不能用多久。要想离开体力工作,追求头脑中的趣味,就必须做出其他方面的牺牲,他被迫放弃结婚生子的权利,到修道院获得谋生的物质基础。达尔文不仅自己家庭出身好,太太家里更有钱,无需任何人资助就能做研究,一生是自我陶醉于科学。

  16岁的孟德尔要为生计苦苦挣扎,而达尔文在那样的年龄有学不好好上,他父亲出于担心把他提前送到大学。孟德尔自己清楚地知道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得不决定要靠进修道院来谋生。而达尔文在自传中说,他年轻时就算过,只要父亲给点遗产,生活就就没问题。

  他们两人都与当地的学术界联系紧密。但孟德尔的同道们并非举世闻名,而达尔文的老师和同事们多半不仅是当时著名科学家、而且还有世界历史上著名科学家,有他们承认达尔文的工作也就很容易获得全世界承认。假设达尔文是在孟德尔的修道院工作,而Wallace首先发表进化论,就不可能有人要达尔文你赶紧把你告诉我们你想了很久的进化论也写出来,我们知道你是世界第一。就是修道院人说了,世界也不太可能接受。

  他们两人的才华可能不同,但他们精神相同:他们都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坚持科学研究。他们都不是由于外界压力做科学研究,而是自我动力。孟德尔珍惜自己获得的修道院和中学老师条件,空余时间做了很多研究。在主要论文发表后,在接任修道院道长后,他继续研究植物、动物、气象。达尔文也没有因为家境好而成为纨绔子弟,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科学。如果要求抄写一遍达尔文的全部论文、论著,可能有些人都会觉得工作量太大。

  单纯从研究的重要性来说,有些人可以认为达尔文的贡献大于孟德尔。但是,从工作的创造性来说,孟德尔是迄今仍被低估的、极为聪明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工作,部分内容以前其他人提出过,而且华莱士也有同样理论。直接比较孟德尔和达尔文,是因为达尔文不仅希望理解遗传以充实进化论,而且还做过类似孟德尔的实验,但没得到孟德尔的结论。

  他们的研究方法有同有异。孟德尔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初步理论,再实验,证明理论。达尔文主要是观察和推导。但是,虽然一般人误以为达尔文只观察、没做实验,其实,他用花做了十一年的实验,主要结果发表于两本书:1876年的《植物界异花和自花授粉的效果》和1877的《同种植物不同花型》,也见于其他书和论文中。但是,在《孤独的天才》一文中可以看到,达尔文做了遗传实验,却没有提出理论。

  他们的工作方式不同:孟德尔在生物学上主要研究一个问题,达尔文研究了多个问题,而且都有重要发现。

  他们产出不同:孟德尔在生物学上,只有两篇论文。达尔文出版很多书籍、论文,笔耕不断。读孟德尔的文章,容易感叹“真漂亮”;读达尔文的书,则容易感到“真全面”。

  达尔文的工作不仅有科学意义,而且有很大的社会意义。但是对于科学内部的学科来说,进化论直接催生其他学科作用较小。而孟德尔的工作,催生了多个近代科学学科,包括分子生物学。

  孟德尔虽然条件不好、考试失败,却因祸得福,被送到维也纳大学,学到了组合数学,成为用数学研究生物的先驱。达尔文要什么条件有什么条件,却没有学很多数学。所以,数量摆在他面前,他没有看出关系。有传说,达尔文曾称:数学对于生物来说,是木匠铺里用剃刀。说一流俏皮话是英国人的特长,木讷的德国人,没有这个名声,但俏皮话不能战胜事实,恰当地应用数学可以在生物学研究起很重要的作用。

  他们生前的声誉不同:孟德尔的科学成就没有被认可,更没有声名远扬。达尔文工作不仅发表后很快产生很大影响,甚至有些工作还没发表就有人知道。

  达尔文留下很多原始材料可以供后世研究。孟德尔的遗物很少,就是最重要论文的手稿,也曾在1911年被丢到字纸篓里,幸亏有人抢救。二战后,手稿失踪将近半个世纪,直到近年才重新发现。

  不是说达尔文没有痛苦和烦恼,并不少,但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没被忽略。不是说孟德尔没有高兴和开心,但他在有生之年没看到最重要工作被认可。

  也许因为达尔文的英国,不仅是近代科学最重要的国家,而且是公共关系最厉害的国家,所以不断有对英国科学家的纪念。而孟德尔获得的推崇少很多,并且倒霉的是对他的非议不断。哈佛大学的政治立场左派的遗传学家DanielHartl认为科学界有偏见在作怪,贬低出身低、来源于非英文国家的科学家。

  两位科学家的贡献都很大,可能更多人认为达尔文的贡献更大。

  但是,有些人可能对受过较多委屈的孟德尔更偏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7#
发表于 2010-10-29 22:15:50 | 只看该作者

满襟清泪渡黄河


满襟清泪渡黄河
吴澧
原地址:http://www.bullock.cn/blogs/woodlee/archives/141884.aspx
假期里,老农清点本专栏目录,惊讶地发现:自从今年4月之后,半年以来,俺居然没有拿诗歌酸过读者!真是不好意思啊,趁大伙儿过完假期心情好,今天赶紧补救一下。

  话说清代有个大才子叫龚自珍(题头图:出生地杭州的龚自珍纪念馆内景),即使你没有听说过这名字,大概也知道他的两句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毛爷爷曾经借用,所以在红朝大地流传了许多年。现在城里招个管厕所或扫马路的,求职者也是拿着本科学历加英语六级加各类证件去应聘,对这两句诗,人们一定感触更深。

  龚兄自己就吃够了文凭的亏。十九岁首应乡试,仅仅中了个副榜贡生,“专科”而已。二十七岁时第四次乡试,方才得中举人,现在的说法叫“专升本”。然后就要到十一年之后,考到头昏眼花,才算勉强糊弄了个进士出身。博士学位是到手了,但年龄也到线了,因此龚兄一辈子只是任些闲职小官,很不得志。

  龚兄当年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而流连京师当“北漂”,却也记得常回家看看。沿着京杭大运河每次来回,都要在淮河北岸的清江浦(今江苏北部清江市)投宿。龚兄在当地有一相好灵箫,还为她写过不少诗,文人间一时传诵。

  那时的相好,自然是青楼女子。龚兄过世后,有好事者特意去清江寻访美人,结果大失所望。房子破破烂烂的,人也不过是江南人不怎么看得起的江北“辣块妈妈”,不懂名满天下的龚大才子为何如此迷恋。老农没见过灵箫,不知长相到底如何,不过,既然有人慕名调查,龚兄写给灵箫的情诗必有可观之处。小农读书时到处搜罗情诗,追城里姑娘时当话引子,听老辈讲起龚兄掌故,赶紧找来揣摩学习。果然古人不我欺也,特别是下面这首,读罢抚膝激赏:

风云材略已消磨,甘隶妆台伺眼波。
为恐刘郎英气尽,卷帘梳洗望黄河。

  前两句是夫子自道。尽管龚自珍一再上疏,警告清廷防备从西北陆路来的俄国人和从东南海路来的英国人,但鄙陋的“肉食者”听不进去。壮志难酬,如今他是甘心做个随女人眼色跑腿的下人(隶),在妆台边伺候梳洗了。后两句是灵箫的口气:就算你沦落到象刘备一般在大街上卖草鞋,也要留着皇叔的一口傲气;让我们卷起帘子来,就算你只想看我的眼波,姑娘眼睛里还有一条滔滔黄河呢。

  “刘郎”这个典故,辛弃疾也用过。收在高中语文课本里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曰:“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据《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刘备和许汜在荆州牧刘表处议事,许汜说起他曾拜访名士陈登(字元龙),陈登对他很冷淡,自管自睡大床,让他睡下床。刘备讽刺许汜道:“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间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刘备谦称自己〕,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龚兄只是在诗中把“刘郎才气”写作“刘郎英气”罢了。


  自珍当有刘郎世象之叹。他人觉得大清朝正在繁荣昌盛的“治世”——大红朝官话叫“盛世”——龚兄却深感身处“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的衰世。两者之关键不同,是衰世没有人才。从上到下,从学校到社会,都没有人才。“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更绝的是,还要偷偷摸摸戮之。“戮之权不告于君,不告于大夫,不宣于司市,君大夫亦不任受”——当官的都说自己没干,不是他的责任。

  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当时在清江浦转入淮河古道,东流入海。灵箫虽是青楼女子,按从前的规矩,接了客人,却也要说话行事象个闺秀,并不会随便卷起帘子任外人窥视。自珍有材略和英气,灵箫自有那一行的温柔,本是对立的性格。但自珍因爱灵箫而温柔,甘愿伺候妆台;而灵箫复因爱自珍而豪爽,慨然望着黄河梳妆。从前两句到后两句,诗人与灵箫竟是将你心换我心,在心心交换之中,各自都成了对方性格的延伸。

  打个比方,这有点象欧·亨利的著名故事《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美国一对小夫妻吉姆和德拉,虽然贫穷却有文化追求,喜欢念着中国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自嘲,“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自嘲管自嘲,圣诞节快到了,礼物还是要送的。德拉剪掉自己的金发,为吉姆身上唯一值钱的物品、一只金表买了条链子;而吉姆恰恰卖掉了金表,为德拉的金发买了套梳子。不过自珍在诗里把结局改了。仍然是各人放弃自己最好的东西,去配对方最好的物事,但灵箫感激自珍为了她宁愿失去“金表”(风云材略),微笑着接过自珍梳子的同时,又把“金表”(英气)还给自珍了——灵箫“卷帘梳洗望黄河”之时,不但是理顺自己的如云乌发,也是理顺自珍的勃勃英气。

  这大概就是比较理想的搭配了——两人的性格既是对立的补充,又是同一的延伸。在爱情的驱动下,两人都吸收了对方的特色,让自己成长到新的情绪空间,性格变得更为缤纷多彩——英语里的赞美话叫作 have a wide range of emotion 。

  而且,有了第二句的“眼波”铺垫,“卷帘梳洗望黄河”又是一个很美的意象。当你望着女人的灵魂之窗时,进入的竟是一条深沉绵远的大河。

  写情诗,说些“我爱你”、I love you a million、“我最最爱你”之类的话,这个并不难。难的是写出情人间那种不须明言的感情交流,情绪上的你取我予。龚兄能用二十八个字把这种交流写得如此饱满,也难怪读者要对灵箫有很多美丽的猜想。

  读罢这首诗,再过黄河,即使所见的不过是又浅又窄的黄泥汤,似乎水中也有眼波汨汨。姑娘的胸次如此,“辣块妈妈”又何足道哉。还是龚兄说得好:

明知此浦定重过,其奈尊前百感何?
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08:2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08:30:06 | 只看该作者

re:某微薄说:杭州行知学校门口。居然把陶行知...

某微薄说:杭州行知学校门口。居然把陶行知写成“陶知行”。强烈表示晕眩。

某回复说:陶行知本来一生都在探讨,是先行后知还是先知后行,因此,他一生都在数次改名行知或知行。而且,他当初在题这句话的时候就用的陶知行。连我这一90后都知道这其中的缘由,可见,博主和那些骂工匠没文化的人才是真正没文化啊。

更准确的回复:陶行知原名文濬,大学期间推崇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 的“ 知行合一 ”学说,取名“知行”。43岁 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

唉,害死人了。

[IMG=0,absmiddle]http://ss2.sinaimg.cn/bmiddle/64e7e631t93e8205ef211&690[/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0#
发表于 2010-11-1 13:39:37 | 只看该作者

re:知和行应该是并列关系,所以“知行”和“行...

知和行应该是并列关系,所以“知行”和“行知”才数度易首嘛。“知行”是先验论,“行知”是唯物论,两者对立,陶氏或许还在挣扎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11 07:1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