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转》童年的仇恨——记英国儿童小说家Ro...
《转》童年的仇恨——记英国儿童小说家Roald Dahl
(一)“Parents and schoolteachers are the enemy.”
好的儿童文学常能唤起早已尘封的记忆,或者使模糊的儿时感受变得清晰鲜明。比如看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就会想起小时候生怕父母走失、孤身面对陌生世界时的恐惧。
《龙猫》则唤起孩提时对神秘事物的憧憬和幻想。宫崎骏擅长刻画的是儿童的孤独心理
;如果也用两个字来概括英国著名儿童小说家Roald Dahl笔下的孩子特征,那就是仇恨
。儿童常被誉为天使,一贯以天真可爱的形象出现;但Dahl充满狠毒、复仇的故事能在
孩子中大行其道,销量一亿以上,与《指环王》的作者J.R.R. Tolkien并列为战后英国
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可见人性的阴暗从小就有,不容忽视。
我最先接触的Dahl的小说是《Fantastic Mr Fox》,因为看Wes Anderson改编的同名电
影觉得有趣,所以找来原著读。原作完全没有电影的温情脉脉的sentimentality,而有
一种很男性化的冷酷的底子,杀人要赶尽杀绝,复仇的也绝不留情。看得我倒抽冷气,
这不是鼓励小孩变得残忍么。人物描写也不美,邋遢的农场主耳屎满得掉出来,很倒胃
口。后来发现Dahl小说中的反面人物都是这样的肮脏丑恶,令人厌恶。他们常常开门见
山地出现在小说开头;Dahl不惮以最大的恶意,主观武断地斥之为silly, ugly,
beastly, poisonous, gormless, horrible, half-wits, nincompoop, blunderhead…
…英国人在尖酸刻薄方面向有师承,从Jonathan Swift到D.H. Lawrence都不遑多让。
而他骂的这些人,往往是常人眼里亲善的代表——老师、邻居、亲戚甚至父母。
这与Dahl自己的童年有关。他三岁时,七岁的大姐患阑尾炎去世。两个月后伤痛过度的
父亲也得肺炎而死。Dahl从此变得内向寡言。入学后他恶作剧,被严厉的老师用藤条抽
打后开除。九岁被送入更严格的寄宿学校。他后来在传记中写道:“Parents and
schoolteachers are the enemy.”他的作品充满强烈的报复心理:《Magic Finger》
里的老师因为骂了拼错单词的小孩一句silly,小孩回嘴,老师让她罚站,小孩便气红
了眼,运气于她的magic finger,让女老师满脸长出黑猫胡子,屁股后面长个扫把尾巴
,满堂哄笑。《Matilda》里的父亲对女儿漠不关心并时常呵斥,女儿就把万能胶涂在
他的帽子内沿,把母亲的强力染发水倒到他的发胶瓶子里,差点让他头发掉光。《The
Twits》里还有一对老夫妻互相报复,女人把自己的玻璃眼珠放到男人的啤酒杯里;男
人把青蛙放在女人床上;女人又把蠕虫拌在男人的spaghetti里……竭尽种种恶毒之能
事。
我没有什么强烈的恨,看他的小说总觉得难以企及他的仇恨的高度,更对他的种种报复
手段望而生畏,避之不及。不过我把《Magic Finger》的故事讲给领导听,领导却很拍
手称快。领导小时候的老师不好,对学生欺骗恐吓打骂兼施。领导满腔仇恨,也曾幻想
有神奇魔力惩治恶人。可见不同经历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另外Dahl的小说是否更受男孩
的欢迎,男孩更不惮以武力手段除暴安良,惩强扶弱,以牙还牙。
(二)推荐作品:《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和《The BFG》
好在我和领导在《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和《The BFG》上达到共鸣,
这两本书的温情最多,想象力最丰富活泼。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讲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食不果腹,每年生
日时全家凑足一毛钱给他买一块巧克力做礼物。他把它在盒子里放上几天,直到忍不住
,就掀起a tiny bit of 包装纸,露出a tiny bit of 巧克力,咬上a tiny nibble,
全身心享受从舌尖流到心里的巧克力味道。每天一小口,一块巧克力能吃一个多月。我
把这段讲给领导听,我俩共同唏嘘,争相忆苦思甜,穷人家的孩子最懂得吃的美好。
Dahl擅长描写口舌之欲,《Fantastic Mr Fox》里Badger喝一口苹果酒后喃喃道:“It
’s like melted gold… It’s like drinking sunbeams and rainbows”,尽显酒鬼
心中的灿烂天堂。
这个小说被Tim Burton改编成电影,主演Johnny Depp,稍有点做作过度。更喜欢贫穷
家庭的成员:妈妈朴素得很美;爸爸像《Life Is Beautiful》里的爸爸一样聪明乐观
,把牙膏厂的废品牙膏盖带回家给孩子当玩具。同样聪明的孩子用它们搭起他的理想王
国——巧克力工厂的模型。还有一个耳背的奶奶最可爱,看似天真得一无所知,关键时
刻却只有她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Nothing’s impossible”。电影里最甜蜜的
一幕是小男孩坚持全家一起分吃他的巧克力,每张瘦骨伶仃的脸上都是满足的笑容。我
一直觉得小时候苦中作乐、全家紧密相依的日子最快乐;长大后有钱了,反而容易生出
种种嫌隙和矛盾。不过也可能是小时候不懂事。
最体现Dahl的奇幻想象力的,是巧克力工厂里各种匪夷所思的巧克力:有cows that
give chocolate milk,有invisible chocolate bars for eating in class,有candy
-coated pencils for sucking,有fizzy lemonade swimming pools,看得人捧腹不止
,心情大好。同样有趣的是《The BFG》(the Big Friendly Giant)中的吃人巨人对
各国人的滋味的品评:巨人称人为human beans,说Turkish beans吃起来像turkey,
Greeks吃起来很greasy;Chile的人吃着chilly,夏天可以当冰淇淋;Hottentots很hot
,冬天吃可以取暖;Japanese beans很小,吃六七个才饱;Norwegians or Yankee-
Doodles很大,两三个就吃撑了。书里最温柔的情节是巨人在夜里站在小孩卧室的窗前
——是不是每个小孩都有过这样的恐怖幻想,会有个巨人或天灵巨掌从窗口伸进来把自
己抓走;我就曾设想过种种逃脱之计——但这个Big Friendly Giant却是带着一书包的
梦,用一支长长的喇叭,把梦轻轻吹进每个孩子的梦乡。
除了这两本书,Dahl还有一篇《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也很有趣,改编的电影
更好看。另有一篇《The Gremlins》,是和迪斯尼合作未果的产品,说的是二战飞行员
中盛传的在飞机上搞破坏的小精灵的故事,也很可爱。我家孩子最喜欢这本,儿子喜欢
飞机,女儿喜欢女精灵的蓝头盔、粉裙子、白靴子和头上的弯弯角:
迪斯尼的造型看多了有点甜腻,和Dahl叛逆不羁的文风似乎不合,不知道是否是合作告
吹的原因之一。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