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语晨3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晨宝,蒙福的孩子!愿神拣选你!

[复制链接]
214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8:23:08 | 只看该作者

re:《纲要》中幼儿语言教育精神的解读 ...

《纲要》中幼儿语言教育精神的解读


  [摘要] 根据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精神的领悟,笔者阐述了对幼儿园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理解;同时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如何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另外,对如何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倾听能力进行了必要的分析。
  [关键词] 纲要解析; 幼儿园语言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以下简称《纲要》) 颁布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在理解和执行《纲要》的过程中, 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有些做法不免失之偏颇, 或背道而驰,却美其名曰“《纲要》精神”, 令人担忧。在此, 笔者根据学习《纲要》的体会, 发表一些拙见, 供大家讨论。

  一、对幼儿园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理解

  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活动是学前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教育活动, 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重要的活动类型。《纲要》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句话已经把幼儿园开展儿童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概括得相当清楚。

  首先, 要考虑选材问题。所选择的古今中外儿童文学作品, 必须是符合现代儿童社会生活和儿童发展特点的, 是儿童易于并乐于接受的。教师要进行筛选, 并充分提供让儿童接触文学作品的机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以前过于看重文学作品对儿童社会性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而《纲要》比较注重的则是文学作品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因此, 让幼儿在教师所提供的文学作品中充分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是一种组织和设计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活动的新导向和新思路。

  其次, 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这就要求不仅要有正式的语言文学教育活动, 还要有非正式和随机的语言文学教育活动。教师在“茶余饭后”时间随口的吟诵和讲述, 幼儿的睡前倾听, 自由活动时间给幼儿播放文学作品录音、录像, 上网观看卡通片等, 都是很好的学习和教育形式。

  再次, 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性、艺术性、知识性和启蒙性等功能的发挥, 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感知、欣赏、理解、想象和体验等活动来帮助幼儿深入思考、评价和创造。因此, 正式的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不可能是单一的形式, 多媒体手段可以成为教师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体验和理解的一种辅助技术, 但并不是必然手段。儿童的直接经验较为贫乏, 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一些直观手段来帮助儿童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画面和意境, 从而充分理解。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应该包括对文学语言、意境、作品的思想脉络以及文学结构和特殊表现手法的理解。至于“体验”的含义, 幼儿完全可以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充分地表达和表现。但现在, 我们在幼儿园看到的多数是形式主义的“体验”, 幼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场面已非常鲜见了。语言教育活动不是重在 “表达”, 而是变成了重在“表现”, 这不能不说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退化和悲哀。

  二、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理解

  《纲要》明确提出, 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 引发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 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下面分别就幼儿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的能力及其发展规律等三个方面, 讨论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 幼儿前阅读能力及其发展规律

  图书阅读能力是幼儿早期阅读能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图书是幼儿阅读发展的重要媒介。有关研究表明, 阅读能力强的幼儿, 一般生活在语言丰富的环境中, 幼儿的早期图书阅读能够带领他们超越其原有的语言形态。苏日比( 1985) 研究幼儿萌发的图书阅读行为发现, 两三岁幼儿的口语阅读图书的能力发展, 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 注意图画,但未形成故事。幼儿指着图画, 述说所画的物品名称, 将每一页当做是独立的, 常跳着翻页, 不能按顺序翻书, 因而不能联结成一个故事。2.注意图画并形成口语故事。幼儿边翻书边看图画, 跟随画面内容,用讲述故事的语音语调说话, 串连起一个完整的故事。3. 注意图画, 阅读和讲故事。幼儿看着图画念读, 有时以讲述的语音语调念读, 有时以朗诵的语音语调念读。 4. 注意图画, 并开始形成书面的故事内容。幼儿看着图画念读, 念读的字句和语调好像是在读书。5. 注意文字。这个阶段会依次出现四种情况: 先是只关注文字而忽略故事; 接着是部分阅读, 重点关注自己认识的字; 继而以不平衡的策略读书, 在读书时过度省略不认识的字, 或者凭猜测取代某个不认识的字; 最后过渡到独立阅读文字书。在苏日比的研究基础上, 台湾学者杨怡婷( 1995) 对汉语儿童图画书阅读行为发展, 进行了同种研究, 她将汉语儿童图书阅读行为发展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1. 看图画, 未形成故事。幼儿从跳动翻页、说出物品名称, 到手指图画、述说画面中人物行动, 逐步发展到用口语说图画内容的能力, 但是还不能形成完整的故事。2. 看图画, 形成故事。在这个阶段, 幼儿能够从图画中看出故事的连贯性, 开始用口语说出与书中部分情节内容相似的故事。3. 试着看文字。幼儿这时开始注意到书上的文字, 他们从部分地读, 到以不平衡策略地读, 再进一步到独立地读, 最后学习独立而且完全阅读。

  (二) 幼儿前识字能力及其发展规律

  幼儿识字,主要是对字形的再认, 一般不包括对字形的再现。幼儿前识字能力的发展与他们形象视觉的发展特点有密切联系。心理学家认为, 处于幼儿期的孩子, 已经具有模式识别的能力, 即他们能够通过反复观察, 把整个图案或面孔的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为一个模式印进大脑, 以后再遇见同样的印象, 就能够认识。新近的有关研究也证明, 幼儿掌握字形与实体的联系比掌握语音与实体的联系更为容易, 他们往往把一个字甚至由两个字组成的词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 因此, 与其说幼儿在识字不如说他们在辨认图谱。作为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幼儿前识字能力的发展与他们的口头语言发展密切联系。前识字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萌发、初期、流畅三个阶段: 1. 幼儿能够有兴趣地捧着书看, 注意周围生活环境中的文字, 会给书中的图画命名, 能改编书中熟悉的故事内容, 能辨认自己的名字, 开始辨认某些字, 喜欢重复儿歌和童谣。2.幼儿开始了解文字是有意义的, 改编故事时注意原作品的文字, 愿意念书给别人听, 能够在各种情况下辨认熟悉的文字。3. 幼儿能够自动处理文字的细节, 能够独立阅读各种文字的形式( 如诗歌、散文或菜单等) , 会以适合文字形式风格的语速和语音语调阅读。研究发现, 幼儿的阅读行为发展主要处于萌发阶段和初期阶段, 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探索文字, 逐步扩展他们处理多种文字材料的能力。

  (三) 幼儿前书写能力及其发展规律

  幼儿学习书写的方式与学习阅读和识字的方式相似, 都要有一个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他们先觉得好玩而在纸上涂涂画画, 慢慢地了解写字的各种形式, 进而开始试着写出了类似“字”的东西。只有知道了写字的用途之后, 幼儿才能够真正学习并逐步写出一些文字。幼儿的前书写能力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了解书面语言是有意义的; 然后认识写字时一再重复使用少数几个笔画; 进而发现这些笔画有许多变化的形式; 经过探索, 幼儿再进一步认识形成字的笔画只能有限度地变化; 最后发现写字次序和方位的规则。

  目前, 由于缺乏对早期阅读内涵、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发展及其规律的认识, 我国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如将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看书、早期识字、早期写字或早期诵读等。我们知道, 教育绝不是可以任意妄为的, 但目前却有人打着《纲要》的旗号, 对早期识字、早期诵读等曲解盲从, 令人担忧。笔者在此抛砖引玉, 希望引起大家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探讨和研究。

  三、对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理解

  《纲要》指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 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倾听, 是幼儿感知、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 也是幼儿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的人, 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 掌握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纲要》在制订和实施的过程中, 十分关注学前儿童倾听行为的培养,这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一个可喜的进步。

  一般来说, 幼儿的听音和辨音能力早于发音能力。有调查表明, 我国幼儿现有的倾听状况并不理想。因此, 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当逐步帮助幼儿建立三种倾听技能。

  一是有意识的倾听技能, 即集中注意倾听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幼儿一出生就开始。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 幼儿与成人面对面地进行交谈时, 会产生交际倾向, 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成人与幼儿面对面的语言交流, 可以帮助幼儿将语言与动作建立同步反应, 久而久之, 幼儿就会养成集中注意倾听的习惯。幼儿教师要了解并依据幼儿这种倾听的特点, 在与幼儿交谈时, 尽量保持面对面的交流和个别交流的状态, 使幼儿获得最佳的倾听效果。

  二是辨析性的倾听技能, 即分辨不同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的能力。出生以后四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已经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幼儿园,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提高嗓音跟幼儿说话, 仿佛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听得见, 幼儿在回答问题时也是大喊大叫。甚至在以前的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中, 还有“能声音响亮地或大声地回答问题”等字样的出现。其实, 正是因为在幼儿周围环境中长期有“噪音”刺激, 幼儿的听力才会有所减弱, 从而造成一种“喉咙不响, 儿童就不听”的假象。殊不知, 幼儿的听力比成人更为敏锐,因为他们内耳基膜纤维的感受能力比成人强, 能接收到成人所不能接收到的频率刺激。因此, 教师对幼儿讲话时应该是“低声调”, 而不是“高八度”。国外的一些幼儿园就十分强调教师的“低声调”教学,当然也更强调教师与幼儿的“面对面对话”。这既是幼儿辨析性倾听技能培养的要求, 也是对幼儿尊重的一种表现。

  三是理解性倾听技能, 即掌握倾听到的主要内容的能力。这就需要让幼儿在大量的日常交际活动和语言文学教育活动中, 通过与人交谈、文学欣赏和讲述活动, 学习正确地理解语言, 增强对不同语境中语言运用、语词排列等的敏感性。这种理解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语境”的。正是因为幼儿具有这样的“语境依赖度”, 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游戏、认知活动中, 对倾听到的不同的语言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和重组。而语义、语法、语用和幼儿主体认知水平之间又常常发生矛盾和不平衡, 教师要利用幼儿希望并尝试直接与成人对话的需要, 为幼儿提供调整语言交际策略的机会。从而使幼儿更加主动地倾听、理解加工和表达语言信息, 达到相互作用中新的平衡; 从而促使幼儿在交往语言建构中, 更多地迎接语料倾听的挑战。幼儿的听力是有差异性的,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 在幼儿语言教育中要因人而异, 有的放矢地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42#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8:24:28 | 只看该作者

re:在唱歌教学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唱歌教学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教育研究表明,在活动中,要糅合多种幼儿发展因素,允许多种于幼儿语言及其他方面发展有关的符号系统的参与,从而促进幼儿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强化作用下,积极地运用语言与人、物、交往,在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中动脑、动口、动手,成为主动探求的语言创造者。现就对唱歌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幼儿语言谈几点尝试:

  一、唱歌教学前的观察、讨论。

  大自然之神奇,生活之美好,给幼儿带来无穷的乐趣和遐想,也为激励幼儿用美的语言和动情的歌声,去体现自然之美提供了条件。

  在唱歌教学之前,应有意识地让幼儿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与景象,启发幼儿用语言描绘美丽的景色。如教唱歌曲《秋天多么美》,在带幼儿观察秋天的田野后老师问:你看到了秋天什么美丽的景色?有的幼儿说:棉桃裂开了嘴,露出小白牙笑哈哈欢迎我们的到来;有的说:金黄的谷子笑弯了腰,红薯拖起了绿秧秧;还有地说:高粱笑得红了脸,黍子被风一吹,他们一起舞动着绿色的绸带,一扭一摆的像是在跳丰收舞。接着,再让幼儿欣赏配乐歌曲《秋天多么美》。这样,不仅为唱歌教学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唱歌的欲望和兴趣,同时更丰富了幼儿描绘秋天的语言。   

  二、唱歌时的讲述                                                         

  幼儿喜欢故事,在教唱歌曲后,让幼儿根据歌词进行丰富的幻想编讲富有情节的小故事。比如:《教唱人人叫我好儿童》这首歌曲,可在示范演唱和教唱歌曲之后,让幼儿根据歌词编讲故事:秋天,菜园里的青菜绿莹莹的,辣椒红红得像一盏盏小灯笼。爸爸在忙着锄草,我看到青菜叶上有小虫,就捉起虫来,一只、两只……我捉了许多小虫。回到家,妈妈正在做饭,我就去提水。爸爸笑了,妈妈也笑了,都夸我是爱劳动的好孩子。这样,幼儿通过讲故事中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加深了幼儿对歌曲的印象,发展了幼儿的语言,增强了唱歌的兴趣。

  三 、唱歌后的评价

  幼儿喜欢唱歌,所以唱歌后的气氛仍然是很热烈的。这时,要安排时间让幼儿用语言出来,完善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幼儿园里好事多》这首歌曲,优美的乐曲,通俗的歌词,犹如一幅情景图画,深深感染着幼儿,这时教师让幼儿说一说:歌曲中说了一件什么事?我们要学习什么?幼儿很快就编出一个“做好事不留名”的小故事, 并且能讲出:我们要学习解放军叔叔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好品质……这样,对幼儿来说,也是一次锻炼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

  总之,在唱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给幼儿提供潜在的语言材料时,应考虑幼儿的经验,即孩子知道什么熟悉什么;同时还应考虑幼儿的兴趣,即幼儿喜欢什么关注什么。在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下,幼儿的语言,便在轻松、愉快的唱歌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43#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8:25:55 | 只看该作者

re:浅谈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创造...

浅谈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创造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怎样去培养呢?教师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是模仿,发音、用词到掌握语法规则等无不如此。因此,幼儿所生活的家庭、幼儿园、社区中的成人、伙伴所使用的语言,便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这种语言环境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成人的言语范例的作用更大。成人应发音正确、标准;词汇丰富、用词确切;口语清楚,文理通顺;讲话要适合幼儿水平,在内容、语调、速度等方面均应做到。不能错误地以幼儿语言为标准,迁就幼儿。同时,应努力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使幼儿有事想说,有思想感情表达。广泛地接触自然,参加多种活动。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会使幼儿产生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愿望。向别人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注意发展语言交往能力紧密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冬天,教师可在班上的自然科学角里,种植一些白菜头、胡萝卜根。萝卜挖空后,可在里面种蒜等,让幼儿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要求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嫩绿的叶子","绿油油的麦苗。"在下雪天,让幼儿去接雪花,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看雪景,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是一片片,一团团飘落下来的。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可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厚厚的毯子。"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形容白雪,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春天,教师可带幼儿种植,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从中得到丰富的印象。带幼儿松土、选种、种植、移植……在做每一项工作时,都是边干边讲,使幼儿知道这种劳动叫什么,相应地丰富幼儿词汇。教师选几种种子,让幼儿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幼儿会说:"有的像小米粒,有的像桔子瓣……"出苗了,幼儿观察得更仔细了,兴趣更浓了。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

  (二)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是注入式多,这是由于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幼儿背诵了一些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但如何运用并且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却考虑不多。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还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如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以后,老师让幼儿用撕纸的方法,用橡皮泥和各种自然物,每人做一套故事角色:青蛙、蝌蚪、鹅、金鱼、乌龟等。做好后,让幼儿边演示边讲,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像力。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知识,开拓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知道在浩翰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还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 多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多创造条件。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 幼儿学习的兴趣。如: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大树、天气、人、花、草、小动物呀,都有一些变化。一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春天到了,你们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些什么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幼儿回家之后,仔细观察、查找,当老师讲完故事之后问他们:"除了故事里大树、小草、小动物的变化外,还怎样知道春天到了?"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判断的内容,亲身的体会,积极地发言。幼儿说:"小燕子飞回来了;青蛙妈妈有宝宝--小蝌蚪了;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春天到了,可以放风筝了。"等等,幼儿列举了许许多多他们生活中的经验,幼儿兴趣很高。图画读物是幼儿的精神粮食,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形象生动可爱,色彩鲜明美丽,深受幼儿喜爱。欲想发挥图书作用,也需要教师与家长做具体指导。光知道给幼儿买书不成,还要教给幼儿看书的方法。幼儿不理解书意,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幼儿看图画书。先教幼儿看书的方法,拿到一组图画,要求幼儿先看数码,或按情节排好顺序,然后找出书中的主要角色,记住他们的形象,观察他们的动作,想象他们在干什么?联想组合成故事。如《刺猬树》是由6幅画组成。让幼儿按顺序找好每一幅画,看完(一),看(二)……第二步让幼儿看里面有谁?第三步让幼儿看它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看完后,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像讲述故事。如此,幼儿虽一个字都不认识,却能看出画中的内容,并能根据图画内容讲述,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多听

  培养幼儿注意地倾听,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讲故事是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因为幼儿不识字,他们是文学作品的听众。将不识字的幼儿引入文学世界,就需要找人给幼儿讲,让幼儿认真地倾听,达到教育目的。给幼儿积极创设听的环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给幼儿听录音故事、听别人讲故事;邀请幼儿谈话,互相倾听并交谈;带领幼儿听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让幼儿听后模仿,想像,并讲出他们听到的声音好像在说什么。让幼儿多听,是为了发展倾听和区别周围声响的能力,发展幼儿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的声音结构分析。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幼儿会听,听得懂,认真听不打断别人的话,这也是文明习惯的一种表现。

  (三)多说

  为了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不但要发展幼儿听的能力,还要培养幼儿说的能力。我们要给幼儿创设"说"的环境,在说话中练习说话,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与幼儿接触的一切时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建立感情,使他们无拘无束,有话愿意讲出来。当幼儿用语不当时,教师及时予以纠正。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幼儿来园、饭后、游戏、离园等分散时间,有计划有目的与幼儿交谈。在交谈中,教师和幼儿易于进行感情交流,关系可更加亲密,幼儿有什么事就都愿意告诉老师。这不论对幼儿发展语言能力,还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在组织幼儿集体学习时,更要注意启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克服教师说孩子听的教法。还要克服说得好的让说,说得不好的不让说的做法。鼓励幼儿说错了没关系,老师会帮助的。教师应注意给每个幼儿"说"的机会。幼儿学习语言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

  (四)多练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幼儿正确的发音,吐字清楚,丰富幼儿词汇,并能正确运用。教会幼儿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讲话。这些内容,都得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掌握。这就要让孩子多练习,重复地练习,逐渐地掌握。给幼儿提供多练的机会,创造多练的环境。幼儿的发音不准,教师和家长注意及时纠正、练习,就能掌握得快,说得好。幼儿还经常讲出不合乎语言结构的句子,如:"老师,我要一本书,小糊涂神。"教师就要给予纠正说:"老师,我要一本小糊涂神的书。"并让幼儿反复说两遍。这样,幼儿渐渐地就会说了。又如"老师,"幼儿经常说成"老希",等,凡属幼儿用词不当时,老师就给予纠正,并让幼儿重复练习。幼儿学习语言,主要靠模仿,因此,我们就需要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三、教幼儿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幼儿的礼貌言行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成人。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地打招呼、称呼人,会问早、问好,道别。教育孩子当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会说:“请您帮我……”受到帮助后,会说:“谢谢”。 教育孩子当自己不注意影响别人时,会主动诚恳地道歉,而当别人影响了自己时,能克制、谅解别人,会说:“没关系,不要紧。” 教育孩子当别人在谈话时,应不插嘴、不妨碍;成人和自己讲话时,要专心地听,不打断别人讲话,不离开,不嫌烦。有急事需要及时谈时,要打招呼。别人向自己提出问题时,要认真地回答。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语言习惯,讲话时声音要大,让大家能听见;速度要适中,不快不慢;语言要准确,吐字要清楚。说话时,要看着对方,不要东张西望,漫不经心,不骂人。 进行这些文明礼貌的言行规范教育时,我们应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与具体行为相结合,”使孩子直观地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并会正确使用。如称呼问题,我们教给孩子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场合,会用礼貌语言称呼别人。看见老年人,知道称呼:“爷爷、奶奶;”看见像学生一样的人,知道称呼:“大哥哥、大姐姐”班上来了参观、看课的人时,知道问:“客人老师好”等。通过反复的教育,孩子们掌握了许多人称名词,他们逐渐会合乎情理地称呼人了。

  另外,利用文学作品,如故事、诗歌等,向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语言美”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如通过诗歌“客人来了”使孩子知道妈妈不在家时,客人来了,小朋友要像主人一样热情有礼貌地招待客人,给客人倒上一杯茶,说:“阿姨,请喝茶。”客人走时,送到门口,会说:“阿姨再见。”孩子在文字作品里,学到了礼貌言行,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用礼貌语言进行交往。这也是全社会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家都应做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说话要做到温和有礼貌。

  总之,在培养幼儿的语言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44#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8:27:32 | 只看该作者

re:幼儿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

  


幼儿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初探


    多元智能理论因其独特的科研视角和广阔的教育视野,在许多发达国家产生了很广泛的影响,甚至影响和促进了他们的教育改革。视觉-空间智能作为其中的一员又有着它独有的重要性。人类存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却利用无限的想象力创造出了更加美好的世界。作为人类享受和驾御高质量生活的一种基本能力,视觉-空间智能不但有利于发展人的观察能力,促进人对事物观察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自身的艺术能力、综合能力,帮助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发现和感受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东西。因此,发展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视觉-空间智能在生活中的运用

    生活中,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不认得路,有的孩子却能指出东南西北?为什么有的孩子只会画歪歪扭扭的框框,有的孩子却能画出色彩鲜艳的复杂图画……难道,真是智商惹的祸?其实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八大智能之一的视觉-空间智能。还有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的这则广告:幼儿面前放着一些数字卡片,他边爬边拿着三个数字说:“一只小鸭子,爬过了一座山,找到了蛋宝宝。”其中,“一只小鸭子”就是数字“2”,“爬过了一座山”就是把“3”逆时针旋转90度变成了“M”,“找到了蛋宝宝”就是数字“0”。这则广告反映出的也是幼儿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特点。它不但说明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把抽象的数字想象为具体的事物,而且还说明了幼儿具备三维视觉空间与二维视觉空间之间的相互转换能力。这样,幼儿才能把三维的、立体的鸭子、山和蛋与二维的、平面的2、M、0进行灵活地转化与想象,进而展现出幼儿的聪明智慧。

二、视觉空间智能理论及发展阶段  

    视觉空间智能是人透过眼睛看到外在的事物与空间,并产生相应的反应。也就是眼睛对于线条、颜色、形状、立体感与空间关系的敏感度,并将视觉所接收到的信息,在脑中呈现出来的能力。它是观察力、图像力、美感、空间感、方向感等多种能力的整合能力。其焦点在于观察和设计,既能接受又能表达。儿童的空间智能有一个从感知静态空间到获得动态概念空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其各自的发展特点:

第一阶段: 0~1岁

    这一时期,虽然宝宝并没有什幺明确的空间概念,视力也不是很好,但他出生时就有听觉,循着妈妈的声音和他的本能寻找乳头就是他最初的空间概念的表现。等他会抬头、转头时,就会开始积极地寻找声源。

第二阶段:1~2岁

    这一时期的孩子能够熟练地爬,开始蹒跚学步,而且乐此不疲,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在摸索着爬和走的过程中,他对空间的意识更加明确。

第三阶段: 2~5岁

    幼儿空间智能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6岁,尤其是在3岁以后。这一时期,孩子空间智能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理解空间和表述空间。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发展,孩子能够对物体的大小、形状、上下、前后、左右、远近产生准确的空间概念,并能通过自身的运动来确定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

第四阶段: 5~7岁

    这一时期,幼儿的空间智能又前进了一大步,能够利用明显的标记或路标对物体定位,并开始学习利用较为复杂的标记,熟悉常走的路线,会看简单的地图。

三、视觉空间智能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如果没有色彩感,也许眼前很难看的搭配会被认为是“绝配”;如果没有方向感,走在陌生的地方,迷路就会是常有的事。甚至有研究表明,空间智能强的儿童在学习时会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他们的视觉非常敏锐,通常可以一目十行,或者注意到室外景象的细微差别,或者能够绘制出一幅画的意义。可见,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不但有利于幼儿获得普通的生活能力,甚至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一些特殊的能力。

1、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安全感和自我保护能力。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喜欢爬,即使爬到了床边也不知道收住,结果有时大人不注意,孩子就摔下去了。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孩子视觉空间智能中的深度知觉没有发育好,他没有发现床面与地面之间的落差,并且没有对这种落差产生恐惧感,所以他“勇往直前”,却没想到“险象环生”。因此,凡是喜欢攀爬、跳跃或者走台阶的孩子,都需要较好的视觉空间智能,这样他才能玩的开心。

2、有利于培养孩子发现和发展美的能力,是从事某种艺术领域的基本素质。视觉空间智能有利于幼儿对视觉美感的体验,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雕塑、建筑、绘画、摄影、航海、飞行员、设计师等行业也都需要特殊的视觉空间智能。例如,美术家能分辨物体大小1/60-1/150的变化,染色专家可以区分40-60种黑色色调,这些能力都是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的。

3、有助于幼儿成长为灵活的动感少年。较好的视觉空间智能能使人灵活地转动身体,在拥挤的交通道路上自如的骑车、驾车,在适宜的路面流畅地轮滑,或者在河流上平稳泛舟,或在没有足迹的森林和荒漠中找到方向,所以视觉空间智能是人类探索世界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它让孩子充满了灵性与动感。

4、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数学能力。视觉空间记忆能力较好的孩子,会在大脑里积累大量的视觉和空间形象,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素材,也更容易理解比较抽象的点、线、面等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原理,为学习数学打好基础。

四、帮助和促进幼儿视觉空间智能发展的方法  

    幼儿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培养幼儿视觉空间智能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我们可采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在细心呵护幼儿的感知器官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其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

(一)用环境创设刺激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

    我们在培养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时,要给幼儿足够的色彩刺激,这是发现和培养孩子视觉空间智能的首要一点。带幼儿经常去公园或郊外等室外游玩,引导幼儿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活动的路上引导幼儿观看闪烁的霓虹灯和五光十色的橱窗,谈论行走的方向;室内装饰品尽量选择受他们喜欢的色彩和造型,墙上的装饰图、插花等让他们自己选择装饰用品,做一回小设计师等等,都可以让幼儿更多地接受色彩、形状和空间布局上的视觉刺激,从而使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得到锻炼发展。

(二)用适当的方位游戏培养幼儿的空间概念  

    大小、高矮、上下、前后、左右、里外都是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对于幼儿来说,这些概念的掌握不能仅凭口头传授,而应主要通过幼儿的亲自运动来感受。游戏是童年生活的主题,在游戏中幼儿既能轻松愉快的学习辨认了方向方位,建立了空间感,又得到无穷的乐趣。比如:

1、“镜中人”游戏——咦,镜子前后的两个宝宝怎么长得一模一样,而且动作也一样呢?你往上,他也往上;你往下,他也往下……  

2、“坐公共汽车”游戏——放好小凳子,由一名幼儿来当司机,一名幼儿来当售票员,另有几名幼儿排队上、下车。在游戏的过程中跟幼儿交流:“排在前面的先上车呢,还是站在后面先上车?谁坐在驾驶员的前面(或后面)?某某的左面(或右面)坐着谁?谁在汽车的里面(或外面)?

(三)用益智游戏锻炼幼儿的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它是指人们能够认识到客观事物是不依赖自己的感知而独立存在的实体,是空间智能发育的重要方面。当幼儿有了这种客体永久性的认识时,其注意活动就更加具有了持久性和目的性,而不再受物体出现与否的影响,这也使其注意活动更具有探索性和积极主动性。对于刚刚入园的幼儿来说,幼儿入园时,便会知道妈妈走了是还会回来的,而适度减轻幼儿的分离焦虑。比如:  
“藏猫猫”游戏——把整个物品或物品的某个部分换个地方藏起来,或教师和幼儿藏起自己身体让对方寻找等,都是幼儿乐而不疲的益智游戏。

(四)放置各种形象化工具和空间益智玩具  

    彩色的卡纸、手工纸、粉笔、铅笔、油画棒、水彩笔、颜料、剪刀等材料保证充足、多种多样,幼儿可以随手、随时利用,任意实践他的想象和创新。在美术活动中,鼓励孩子使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进行创作,然后,让他们自己比较效果的不同,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

    水彩画在白纸上和画在黑色卡纸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哪个更漂亮?利用水不能覆盖油的原理,先使用油画棒,再把水彩大块刷上去,会产生什么结果?用画笔画画,再用自己的小手画画会怎么样?用牙刷又会怎么样?

    一些空间益智玩具也同样不可或缺,比如积木、不倒翁、橡皮泥、拼图、跳绳、迷宫、指南针、放大镜等,幼儿在把玩这些玩具的时候,可以锻炼对线条、色彩、形状的把握,是提升空间智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五)开设幼儿美术作品展示区角

    选择教室的特定区域开设展示区,展品既可以是家长收藏的贵重的艺术作品,也可以是幼儿自己满意的美术作品。尤其幼儿的作品往往带有色彩明艳、对比强烈的特点,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有时也可以意外地达到与展览馆展示品相媲美的效果。

   “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启发幼儿的无限潜能”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面向未来的幼儿教育,应着眼于将幼儿培养成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发展潜能的人,将幼儿培养成为幸福快乐的人。我们是幼儿教育的主力军和实施者,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应重视幼儿的智能培育,为他们的一生打下无比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45#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8:28:15 | 只看该作者

re:个案分析与反思:教师应如...

  


个案分析与反思:教师应如何介入幼儿间的冲突


案例描述:  

  一天晚餐后,我正在对孩子进行晚检。突然,瑛祉哭着走过来说:“老师,川川掐我的手啦!他还抢我的小椅子!”出于对安全的敏感,我急忙放下手中的工作,连忙观察瑛祉左手背上的“伤势”。果然,手背上已经出现了一块手指甲掐红的伤块。我的视线立刻开始寻找川川的身影。此时的川川正双手按着椅子,一副“霸者”的姿态。见我的视线正在盯着他,川川自觉地向我身边走过来,握住瑛祉的小手一边吹一边说:“我都给她吹了,老师。”那紧张的样子让我是又好气又好笑。我连忙拉着川川的手说:“即使你帮她吹了,你也做错了,你看瑛祉的手都被你掐红了,你们俩还是好朋友呢!赶快和好朋友道歉。”川川红着眼圈转过身来和瑛祉说了“对不起”。看着瑛祉的手没什么大问题,我便让他们回位子坐好!我又开始忙起了晚检的工作。本想事情到此为止了,可当小朋友都搬着椅子回位坐的时候,他们俩又为了一把小椅子而争抢了起来。“瑛祉,别抢了!哪个椅子不一样啊!”看到此情景,我连忙喊道。可瑛祉一点没有松手的意思,反而哭得更厉害。没办法,我又开始招呼川川“川川,你过来,老师给你拿个新椅子!你快过来!”听着我的话,川川不情愿的向我身边走过来,此时他的眼圈已经开始有些红润,表情也开始有些不自然。“川川,你不是男子汉吗?这点事儿算什么?”我拉着他的小手,鼓励他“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我们再拿个新椅子好吧?”我把川川搂在怀里,试着鼓励这颗“受伤”的心!听了我的话,川川红着眼圈搬起小椅子回位子坐了。  

  事到如此,我庆幸自己没有发脾气,而且观察到了孩子的情绪变化,很好的安慰和鼓励了川川,自我感觉处理得挺满意。可当离园时,在与川川的妈妈交流起这件事情时,川川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一句话,让我不禁心头一颤。“今天,我有点生气,” “为什么生气?”妈妈问。川川不好意思地趴到妈妈身后小声地说“我不愿意把椅子给瑛祉。” “川川不是男子汉吗?你应该让着小女孩对不对?再说老师批评你也是爱你的,哪能掐小朋友呢?……。”  

教育反思:  

  听了川川和妈妈的一席话,一方面非常感谢家长朋友的理解和正面教育!另一方面,我也开始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思中!为什么我煞费苦心地调解和安慰还会伤害到川川的心?为什么川川到离园时也不愿意接受老师处理的结果?究竟在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该如何介入?怎样介入才能公平、平等的照顾到每位幼儿的情绪情感?怎样才能保护好每个幼小的心灵不受到伤害?……,慢慢地我才觉悟到自己在处理冲突过程中教育观念、教育角色定位和教育行为上存在的问题!经过认真反思,我觉得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冲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当幼儿之间出现冲突时,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帮助幼儿解决冲突的基础。如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角色。《纲要》曾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学习新纲要理念的同时,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当面对幼儿间的冲突时,教师不能再以高高在上的评判者的角色出现来客观的给予他们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应该以引导者、鼓励者的角色出现,帮助幼儿自主去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其次,教师应该尝试“蹲下来”与幼儿交朋友。其实,“蹲下来”不只是身体上简单的一个动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身体蹲下来的同时,思想观念同样要“蹲下来”,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状态,与幼儿保持平等自然、融洽和谐的关系,形成同伴、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幼儿感受到老师是在和自己一起玩,一起成长的朋友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约束者和管理者。最后,教师要和幼儿一起经营已经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用心和孩子一起在教育教学以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去营造,一旦建立则需要教师和孩子一起用心经营,使之对幼儿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鼓励幼儿自主解决是手段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不能站在成人的立场上,给予他们一个评判的结果,而是应该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全面了解事情发生的全过程后,鼓励他们自主解决冲突。例如:在川川和瑛祉在发生第二次争抢椅子的时候,教师就不应该从同情弱者(哭)的角度出发,主观地判定了椅子的归属,替孩子解决了冲突的后果,而是应该在帮助他们理清事情发生经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办法解决两个人抢一把椅子的冲突和后果,让他们想想现在应该怎样办?怎样做才是对的?。只有让他们自己尝试去解决,他们才容易愉快地接受冲突的后果。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引导鼓励幼儿自主解决冲突呢?  

  首先,要引导幼儿学会如何与人交往。观察生活中经常与人发生冲突的幼儿一般性格要强而倔强,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和同伴发生争吵,分析其原因就是不会与人交往,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不懂得谦让。面对有类似问题的孩子,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教给他们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周围的小伙伴会喜欢?给幼儿一个正确的行为指导,让他们学着与他人友好相处。其次,要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想法。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理清事实的基础上,让他们自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最好不要过多的干涉或者评判,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引导即可。这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自行化解了心中的不愉快。第三,增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和谐关系。幼儿之间的冲突往往是因为一些芝麻大的小事,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冲突而成为冷面相对的仇人,然而在冲突发生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不管对错,都要和发生冲突的好朋友互相道歉,并友好的拥抱或者握手,以增进同伴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和谐关系的建立。  

  三、适时地引导教育是目的  

  发生冲突的幼儿毕竟是少数,如何减少幼儿间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让他们友好和谐的相处是我们教育的目的。那么在平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合理解决幼儿间冲突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对其他幼儿展开讨论、交流、教育,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多种形式教给幼儿正确的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让幼儿从中获得终身受益的教育影响。如:当幼儿间为争抢椅子而发生争吵时,首先,教师在正确处理冲突以后,可以以故事或者情景表演的方式,将发生冲突的真实情况描述下来(最好不要以幼儿真实的姓名去讲述,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他们做得对吗?”“哪做的不对?为什么?”“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样做?”,让幼儿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明确什么样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大家不欢迎的?让幼儿获得正面的教育信息。其次,还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故事,如《孔融分梨》让幼儿从中学会和感受谦让的益处,获得正面的行为指导。另外,可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类似于评比的活动,定期评出“最乐于助人的小明星”、“最谦让的小明星”等,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行为习惯,让幼儿在谦让中享受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快乐!  

  教育无小事,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充满着教育的因素,教师如何抓住这些教育的契机,对幼儿实施积极、有意义、有长远价值的教育,需要每一位教师用自己的慧眼、用自身的教育理念、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去发现、去影响、去把握。就让我们一起点亮每一个教育的契机,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46#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8:29:13 | 只看该作者

re:充分挖掘资源支持幼儿探究活动...

充分挖掘资源支持幼儿探究活动

  近年来,我们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注重挖掘一切教育资源,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支持的环境,使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探索过程中,激发了认知兴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较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一、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以全新的观念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

  1、帮助教师确立新的课程观。

  新的课程观要求教师由原来的知识技能传授者,转变为幼儿学习过程的观察者、合作者和支持者。通过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瑞吉欧项目课程等相关理论,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幼儿的兴趣,引导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积极思考讨论,并为幼儿创设探索的条件,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创造,积极表现与表达。教师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在活动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2、尊重信任教师,发挥教师在幼儿探究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促进者、鼓励者,也是幼儿真诚的、可信赖的指导者,教师只有合理地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才能使幼儿的主动发展成为可能。为此,我们针对教师的实际,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改变已往那种教师只带着耳朵被动听和带着笔记本机械记的习惯,让教师成为培训活动的主角,使他们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不仅要听和看,更重要的是要想、说和做。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交流自己的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变了原来培训者一人讲、一人说的做法。同时,我们注重将培训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或困惑作为培训的切入点,引导教师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要讨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良好的建议,在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认识。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学习培训,教师们学会了不断思考,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树立全新的课程观念,积极地进行幼儿园课程实践。

    在生成性主题活动实施的进程中,我们始终以教师和幼儿为主体,指导教师科学地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活动。在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确定了主题之后,我们不是盲目地对教师的主题活动方案指手画脚,而是组织教师开展讨论,每人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主题确定依据、设计思路,然后大家针对该方案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该教师修订形成更合理的实施方案,这样教师们在一起互相交流,群策群力,使每一个活动更加完善,较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同时,在这种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们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在合作中得到了共同发展。

  3、相信幼儿,使幼儿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在新的课程实践中,我们时刻从幼儿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幼儿的探究学习。

  首先,遵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确定生成性活动主题。我们注重观察幼儿的活动,倾听幼儿的对话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无声语言,发现他们的兴趣点,根据他们的原有经验和认知特点,和幼儿共同确定活动主题。并在主题的开展过程中,从幼儿的行为表现、符号表征中把握幼儿的活动方向,引导幼儿有选择地改变一些活动主题或适时扩展出新的主题。

  其次,积极创设条件,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

  生成性主题活动是师生共同建构开展的,需要在时间、空间和材料上给予保证。为此,我们以幼儿为主,尽可能想幼儿所想,多准备各种材料供幼儿活动选用,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以支持和保证。如当幼儿正兴致勃勃地制作玩具的时候,该加点了,就灵活地安排一部分幼儿先去加点,其他的允许他们完成后再加点,还可以将材料放到活动区,使未完成的或仍感兴趣地幼儿到活动区中继续进行。在主题开展的阶段,应为幼儿提供一切空间来支持活动。如在进行“汽车”主题的时候,将幼儿收集到的各种汽车的图片布置在教室里供幼儿欣赏,并将幼儿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汽车展示在走廊上,既利用了公共的环境,又可以让其他班的幼儿共同分享。在布置环境的时候,也尽量地尊重幼儿的意愿,鼓励幼儿集体去构思、去布置,全面体现幼儿的思路,体现幼儿的创意。

  4、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参与课程实践。

  幼儿家长的职业、专长各不相同,有许多可利用的资源,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使幼儿园课程资源更加多元与广泛。我们立足家长的实际情况,利用家长会、信息栏等渠道,将每一个主题的开展情况及时向家长公布,请家长参与帮助孩子收集资料、和孩子一起做实验记录等,家长们认识到开展生成性主题活动的意义,对活动的开展给予了很大支持。如在开展“生活中的标志”主题活动时,家长主动地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带孩子到公共场所认识了各种标志,还和孩子一起用绘画的方式进行了表征,有的家长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在我们周围少见的标志送到幼儿园,丰富了幼儿的认知。又如开展“鸟”的主题活动中,家长主动带孩子到书店购买了几本关于鸟的大图书,让孩子带到幼儿园,为孩子们丰富了相关资料;还有一位家长在书店工作,他主动送来了关于鸟的光盘,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真正觉得,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广大家长的支持参与,家长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二、充分挖掘社区、自然资源,拓展幼儿发展的空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课程的实践离不开社区的支持,我们充分利用社区有效的教育资源,共创幼儿探索的空间。在“关心爷爷奶奶”这个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谈到不只是自己的爷爷奶奶需要关心,根据孩子们的意愿,我们带孩子们来到社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礼物送给老人们,和他们聊天,替他们捶捶背,并表演了节目,表达了对老人们的关心、爱戴之情,回到家里,也更加关心自己的长辈。在“我爱隐珠”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带幼儿参观超市、居民新区、隐珠广场等公共场所,他们回来后都用自己的语言符号对社区的环境进行了表征记录,交流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幼儿在社区中,既表达了自己对社区的关爱,也体验到了关爱别人的快乐。

  自然环境是我们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条件,带幼儿走向自然,走向田野,扩展幼儿的活动天地。春天来了,我们到田野里找春天,孩子们有的趴在地上瞅瞅小草,有的闻闻野花,有的折一根柳条儿做个口哨,有的挖来几棵野菜,有的到小溪里捉了几只小蝌蚪……就在这找一找、看一看、闻一闻、比一比的玩耍中,幼儿获得了春天的信息,而且,每个人的感知是新奇的,是独特的,又是丰富的。秋天到了,和孩子们来到田地,帮助农民伯伯收花生、刨地瓜、掰苞米、摘苹果,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体验到了劳作的辛苦,培养了爱惜粮食的情感,萌发了爱家乡的情感,也获得了丰富的认知,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技能,更拓宽了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幼儿园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只要我们转变传统观念,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合理利用,积极为幼儿的探索发现创造支持的条件,为幼儿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就能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4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8:31:00 | 只看该作者

re:谈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主体性发展的几点思考...

谈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主体性发展的几点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使我们强烈地感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他们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喜欢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就像杜威先生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本能的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惧来的特点。我们认为,科学活动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它有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那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促进幼儿的主体性的发展呢?通过实践,我认为:

一、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营造主动探索的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的探求新知的欲望,他们的探究能力才能得以发展。新《纲要》中强调:“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点燃幼儿心中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从兴趣入手,尊重幼儿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1、物质环境和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

幼儿与身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使他们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因此投放有教育价值的材料是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必要条件。区角是幼儿园科学探索的主要场所,它是把幼儿自发的探索活动和教师对此所进行的支持与引导相结合的重要渠道。比如,我园的科学发现室和自然探究角,都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需要出发所设置的。从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观察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有序列地提供趣味化、游戏化,寓含教育价值的材料,同时不断关注材料是否能持续影响孩子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促进他们主动探索。

2、安全的心理氛围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前提。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因此,营造鼓动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孩子“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孩子的“自由精神”,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展。

在一次“沉浮游戏”的操作活动中,一些孩子把操作用的鸡蛋、糖、盐、面粉等全部放在水里搅拌,结果鸡蛋没有象想像中的浮起来,于是孩子们得出结论:鸡蛋是不会浮起来的。如果这时我们立即否定孩子的结论,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只会错过与幼儿一起主动探索事物的最佳时机。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们与幼儿一起动手操作寻求答案,实事求是地做一个与幼儿平等的探索者。最终,孩子们通过一次次的操作试验发现生鸡蛋在清水中沉到水底,放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便漂在水面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们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幼儿主动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的形成和发展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愿望,挖掘求知欲

参与活动是发展幼儿的重要条件,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使幼儿不断主动地完善自己,发展各种能力。因此在进行科学游戏时,应注重让每位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进行“称物体重量”的游戏中,孩子们用教师提供的玩具、海绵、泡沫、铁块、木珠、布、棉花、笔等进行称称比比谁重谁轻,孩子们和好朋友边称便记录着结果。这时,姚磊小朋友大省的叫了起来:“老师,快来看呀,我称的木珠和铁块一样重了。”听到他的叫喊声,我走过去一看,果真如此。其他孩子纷纷开始试试如何使天平称的两端物体一样重。韦烨小朋友很想看看他称的雪花玩具和布娃娃能不能做到一样重,试了好几次,不是布娃娃重,就是雪花玩具重,韦烨皱起了眉头,我轻轻的走上前提醒了一下,“玩具一块轻了,可不可以一块一块慢慢往上加的试试呢?”经过我的提醒,韦烨又试了试,最终他把四块雪花玩具放在天平秤上才和布娃娃一样重,这次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通过此类活动,激发了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这种欲望又推动了幼儿主动操作其他的探究活动,自信心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三、点拨幼儿探究思路,帮助幼儿建立质疑、求真意识

21世纪需要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人才。没有发现就没有探索、没有创新。科学活动恰恰为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提供了路径。但幼儿知识经验不足,主动探究和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点拨幼儿的“探究与创新”思路,为幼儿的发展作引路人。

1、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幼儿求异创新

幼儿通过探究操作材料和实验后,都有了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这时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幼儿与同伴、与老师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与困惑。在讨论中孩子们可以从同伴那得到许多的信息、新经验,同伴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都能促进幼儿的不断思考,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认识水平也能得到提高。这种小组讨论活动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更有助于将幼儿的发现引向深入。

2、在“质疑”中学会思考的方法

在一次有关“沉浮”的实验中,幼儿对“铁的东西会不会沉下去”展开讨论,有的说会沉,有的说不会沉,“船不会沉”、“钥匙、铁钉会沉”。他们各自争论着,最后,我们找来铁盒放在水里它浮在水面上,但反过来放就会沉下去。从实验中孩子们发现,会沉的东西可以改变它的形状让它浮起来;而浮在水面上的东西也可以增加它的重量让它沉下去。孩子们还运用感知到的沉浮原理,收集了空罐和家长共同制作出了形态、功能各异的小船等玩具。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探索思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都获得极大的发挥。

再比如在《玩色》活动中,我们通过三原色相互交朋友这一形式,让幼儿自己尝试着运用三种原色相互调配,最后发现原来三种原色会调配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来。我们设计让幼儿把每一次的颜色调配都记录下来,并进行颜色找家的游戏,这样把科学记录的方式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尝试,懂得了三原色会变化出各种各样的颜色的原理。通过对比,有的孩子会提出“为什么我和别的小朋友同样是用红色和黄色调配,可调出来的颜色却不一样?”“为什么蓝色和黄色在一起会有这么多不一样的绿色呢?”等等,这些问题说明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对比观察发现了新问题。为了让这些问题得以解决,我们在科学发现室专门为幼儿设置了“玩色”区,供幼儿再次尝试探究颜色的变化。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探究,获得了广泛的科学经验,感受了发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四、激发幼儿主动观察周围的环境,发挥自然资源的妙用

良好的观察能力可以使幼儿主动获取知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科学活动中有趣得现象吸引着幼儿长时间的观察,幼儿渐渐养成了观察的习惯,他们不仅能仔细观察所作的实验,周围环境的变化也能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带领幼儿去园内开辟的种植园地看看种植的蔬菜发生的变化,有时会带幼儿去野外看看花草树木。充分利用环境中的资源,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存在于身边的科学现象。如:在进行《昆虫王国》主题活动时,我们就带领幼儿在草地上观察小蚂蚁如何爬行,如何运粮食,我们还捉了西瓜虫、小螳螂、小蚂蚁等带回班里供大家在游戏时观察。秋天到了,我们在自然角里种了豆子,孩子们天天都去看豆宝宝的变化。在“豆宝宝发芽”活动中,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自己提出种豆需要水,我们就根据孩子们的问题设想几个瓶子,有的缺少水,有的缺少空气,有的缺少阳光的照射,并根据设想制作了记录纸,孩子们通过记录纸与老师设计的装置对照,详细记录豆宝宝生长发育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们发现植物因为在我们的地球上,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有一个瓶子被密封但豆宝宝能发芽,跟瓶子里有空气是分不开的;豆宝宝发芽还需要一定的水分,没有水分,也是没办法发芽的。幼儿还提出了新的问题:豆宝宝在哪种环境中(水、沙、土)长得更快呢?幼儿的观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发展,他们的求知欲也随之增强了。

总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让自己成为一名和幼儿一样的探索者,尽量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疑问,尊重他们的想法。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探索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激起幼儿强烈主动的探索欲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48#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8:32:13 | 只看该作者

re:对小班幼儿生活活动中生成科学...

  

对小班幼儿生活活动中生成科学教育内容的探析


《纲要》中关于科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中,多次提到了诸如利用“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入手”等要求,这是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要求的具体体现。


《纲要》还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的确,对于幼儿来言,身边的事物和现象都能成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是他们每天能遇到,每天都会做的事。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的途径很多。尤其在一日生活中除了学习、游戏以外的其他环节,在幼儿科学教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小班幼儿,在园的吃、喝、睡、玩乐中,随时都隐藏着科学现象和教育的动因,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随机进行,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把握一切有利于幼儿科学教育的锲机来实施科学教育,生成科学教育内容来促进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在领略了《纲要》的精神以后,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挖掘小班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中生成的科学教育内容。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的途径很多。不难发现幼儿生活活动中包含了多领域的丰富的科学教育内容。如:吃点心时,幼儿不仅能认识各种食物的名称、形状、大小、颜色、味道,还能学会数数、比较、排序、分类,又能了解食物的来源、加工方式、其它用途等等。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的每一小事中,时时隐藏着科学现象和教育的动因,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随机进行,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把握一切有利于幼儿科学教育的契机对小班幼儿实施科学教育。让幼儿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成方式由教师预设、幼儿自发生成、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成三种形式。在小班,由于孩子年龄特点的限制,自己生成活动机会较少,主要还是要教师善于捕捉时机,根据幼儿的兴趣,从他们尚未明确但有价值内容中,有选择的直接提出主题,生成科学内容来推动幼儿学习。经过实践和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生活环节中随机生成内容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


来园活动中生成科学教学内容


1、      幼儿来园,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开端。“凡事开端最为重要。”小班幼儿刚来园表现情绪不稳,哭闹不上,教师细心观察后自然而然地会策划系列的活动,如“我真棒”、“我不哭”、“我喜爱的幼儿园”等主题,让幼儿用眼睛、手、口、耳,尤其是用心去接触与感受幼儿园的人、事、物与气氛,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从有的孩子来园时拿着茶叶蛋进教室吃早饭开始,一次、两次,孩子们对蛋产生了兴趣,由此产生了“可爱的蛋宝宝”、“生蛋熟蛋大比拼”、“蛋宝宝站起来”等科学教育内容。


一次,一个小朋友带来了一瓶吹泡泡,孩子们被在空中飞扬的五颜六色的、大大小小的泡泡吸引住了,由此,生成了“找泡泡”的科学主题活动,当孩子们在操作活动中发现刷牙时有泡泡;用洗衣粉、洗洁精、肥皂时有泡泡;开饮料时有泡泡;有的孩子说:在修自行车轮胎时看到了泡泡,在卖鱼的盆子里发现了泡泡,在海底世界里看到了泡泡……”,这些回答使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小班孩子年龄小,但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并能从中生成许多科学教育内容。


2、户外活动中生成科学教育内容


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包括早锻炼和散步活动。在早锻炼中体育活动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在一次“赶小猪”的体育游戏中,老师让幼儿比较各种体育器械的特征,感知圆形物体的方形物体哪一个赶起来又快又方便?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到游戏中,体验到圆形物体的优点和特性,游戏结束后幼儿对圆形物体特别感兴趣,以此生成了主题活动“好玩的气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如:怎样让气球鼓起来,给气球扎口、设计装饰气球、玩气球等,在操作中不断探索气球的奥秘。


日常的散步更是科学教育的好机会,让幼儿注意各种花草,树木的变化,大气的变化或者让幼儿闭上眼感受一下风吹到身上,太阳照在身上的感觉,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这样对幼儿的发展十分有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机会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幼儿经常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会下雨?”“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我是怎么长大的?”……只要留心观察,都可以看到许多由幼儿自发生成的主题。如:在带领幼儿外出活动时,听到小朋友突然惊叫起来:“蚂蚁!蚂蚁!”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群小朋友围在一起唧唧喳喳议论着:“蚂蚁出来干什么?”、“蚂蚁的家在土里吧?”、“它有没有翅膀。”……应该说,蚂蚁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却谈不上,而此时正值春夏之交,正是蚂蚁出洞的季节,面对孩子如此高涨的探究欲望,这不正是主题生成的最好时机吗?于是“有趣的蚂蚁”的主题教育活动生成了。


3、睡眠活动中生成科学教育内容


睡眠活动是幼儿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生理需要,睡眠前的准备工作和巡视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在午睡前有的幼儿很能干,自己穿脱袜子,有的脱下袜子到处乱扔,有的不会脱,不会穿------。针对这种种现象,我们认为让幼儿对自己的身体发生兴趣,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是很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于是,形成了以“可爱的小脚”、“能干的小手”等主题。例“小手和小脚的本领”在午睡前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如:木珠、筷子、纸团等,让他们用小手和小脚试着做以前没做过的事,如用脚趾夹物、团纸团、撕纸、印脚丫等。通过亲身实践和对比,他们发现小手和小脚各有不同的用处。小班的一个小朋友边玩边得出结论:小手比小脚能做的事多,小脚比小手力气大。通过玩玩、讲讲、做做等各种活动,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小脸、手、脚进行观察探索。通过这个主题活动使幼儿零碎的生活经验得到了整合,有利于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自理能力。


4、在幼儿基本生活需要中生成科学教育内容


生活活动是指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主要包括:盥洗、进餐、睡眠等活动。盥洗这看似一个普通的日常生活环节,却隐藏着许多教育的契机。我们成功地开展了“水”这个主题活动,它的灵感就来自于盥洗室。水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每天都会去接触到水,可我们仍发现有些小朋友最喜欢逗留在盥洗室里洗手玩水,常常溅湿衣服,而又忘了关水笼头……为了让幼儿们正确认识到水,关于“水”的主题活动像“会变化的水”、“水笼头不哭了”、“沉浮游戏”等等开展得都很成功。幼儿从原来只了解水从管子里流出来发展到后面了解水的形成,特征与人们之间的关系等,从家长的反馈信息看,不少幼儿在家逐步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在幼儿进餐中,我们常会发现许多问题,从中也能根据幼儿的兴趣所在,并生成教学内容。如我园在午饭后给幼儿吃水果,幼儿常会针对当天的水果进行讨论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一次吃香蕉,幼儿针对香蕉里有没有籽发生争论,吃猕猴桃时,幼儿都在议论猕猴桃和桃子是不是“一家人”?针对这现象“好吃的水果”主题酝酿发生了,让幼儿认识了各种水果的特征和味道。这样,幼儿的印象更为深刻。


5、幼儿讨论的话题中生成科学教育的内容


不论是周围日新月异的大环境,还是各自生活的小环境,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有趣的事和物品刺激着孩子们的各种感官,令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而孩子也在有意和无意之中,以他们特有的敏感(锐)的眼睛和心灵收集着这些信息,享受着其中的乐趣。当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琐碎碎,就会从他们的嘴里源源不断地流露出来。老师作为一个倾听者,只要仔细辨别,就不难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以此来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幼儿感兴趣的且熟悉的活动内容。例如:中秋前夕的一个早上,幼儿一边游戏,一边交流着早餐的情况。一个小朋友说,“我今天早上吃了一个月饼。”另一个小朋友接着说,“我也吃了月饼,因为妈妈告诉我要过中秋节了。”旁边的小朋友则兴奋地告诉大家,“我还要坐着汽车到很远的地方去看月亮呢!“孩子们露出好奇的目光。“月饼”——“中秋节”——“看月亮”,这一系列的话题,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是既熟悉又陌生。“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为什么中秋节的月亮又圆又亮?”“月亮到底是怎么变圆的呢?”对于孩子们的种种好奇,我们生成了“中秋月圆”这一主题活动,孩子们将在这个活动中,通过探索来解开这些谜团。再如:在开展“美丽家乡”这一活动时,幼儿参观了蔬菜大棚,令孩子们兴奋不已。“咦,黄瓜的花是黄黄的 ,象星星一样多,太漂亮了!”“那又是什么?圆圆的西红柿有绿绿的有红红的!好看极了”孩子们如此津津乐道,我们就此趁热打铁,以“好吃的蔬菜”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探索活动。


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全都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之中,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有幼儿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因势利导,适时教育,让幼儿体验科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许多帮助,科学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离不开科学等等,这些科学的意识与情感对幼儿终身受益。


二、对小班幼儿生成科学教育内容教师回应方法


自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的要求以来,如何发现和捕捉幼儿有价值的生成活动,并对此进行有效的回应,成了我园教师关注的热点。我们是这样做的。


1、走近、关注、倾听幼儿


《指南》指明了教师应关注、支持、引发幼儿的生成,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幼儿的生成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只要走近孩子,关注幼儿日常活动,与幼儿平等相处,观察孩子、倾听孩子,就不难发现幼儿的生成活动的话题与兴趣。


如:有一天下午起床后,毛毛不去吃点心,而是一个劲的盯着窗外一动也不动,神情是那么的专著,原来外面修剪树枝的工人在工作,深深地吸引了他。他的举动引来了更多孩子的好奇。老师顺势对孩子们说:我们吃完点心一起去看看那位爷爷到底在干什么。孩子们听后很快就吃完点心来到了外面。他们好奇的问:“爷爷到底在干什么呀?”有的孩子说他在给小树理发,有的孩子说他在砍小树,有的孩子说他在捉虫子……孩子们仔细观察,还自己问叔叔问题,“爷爷你在干什么呀?你是谁呀?为什么你的剪刀这么大呀?为什么要给小树剪头发呀?你在给小树捉虫子吗?”看,一次自发生成的活动,却让孩子收获了很多新的生活经验。


2、观察幼儿,寻找教育契机


幼儿的生成活动常常是在成人的意料之外产生的,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交往,满足儿童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在与幼儿同行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幼儿,观察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活动中的需要、无法解决的问题等,才能发现幼儿生成了什么?才能从中寻找到有价值的教育契机。


如:在自由活动中孩子们会自然地对某一个小朋友带来的新玩具发生兴趣,围在一起反反复复地看着、玩着、议论着,谈论与这个玩具所相关的话题;带孩子外出散步时,偶尔飘过的一片树叶、头顶飞过的一架飞机都会成为孩子关注的热点;甚至中午小朋友吃药时,有很多孩子也会围着看看药瓶的形状颜色、拧拧药瓶、说说药的名字等等……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或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一个个是什么、为什么、哪里去了的问题串联、累积、转化成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这时教师就应从孩子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适时适宜地回应,并引导他们去探索。


3、回应幼儿把握课程生成时机


幼儿的生成活动是无限的,老师的回应是有限的。但只要老师在一日活动中,尽可能地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多留意幼儿相互间交流的话题与活动的兴趣,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场所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在观察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根据价值判断的需要和教育的可能进行回应,由此,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对幼儿生成活动回应的方式也就会应运而生,回应才会有效。


如有一次在带孩子到外面去捡落叶活动时,发现小朋友关注的是:垃圾桶上为什么画图案?公用电话上为什么要画一个话筒?······针对孩子们的好奇心,我就让他们收集小区、商场、马路边等各种各样的标志,通过收集,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标志有什么用?”“为什么标志要这么多?……”孩子那一瞬间生成的主题火花,十分有教育价值,孩子们是那么的感兴趣,而且标志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我想孩子们不会感到遥不可及的。对于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教师需作出积极的回应,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做出明确的回应,教师的点头、微笑都是对幼儿的一种回应,允许做下去也是一种回应,关注和支持也是一种回应……


三、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形成对小班幼儿生成科学教育内容的回应策略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孩子生成活动时,作为教师如何回应是一个很大的难点,也是我们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在活动中作为教师,我们虽然能顺应幼儿的情绪情感并给予幼儿活动兴趣的满足,但对于幼儿在活动中诸多的即时生成的经验与表现、需要与体验、以及孩子之间在活动中的经验落差和发展缺乏自觉关注,不能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现代教育研究发现: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本身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儿童本身就具备了教育价值,他们虽是教育的对象,但只有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再加上教师建立在儿童学习基础之上的引导、促进作用,才能使教育发挥巨大功效。针对回应指导幼儿的生成活动我们课题小组专门进行实践研究,探索出了回应小班幼儿生成科学教育活动的策略。


我们在回应幼儿活动的过程中,首先采用了关注策略,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关注小班幼儿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关注幼儿教育环境的适切性和促其成长的发展性。我们在幼儿的活动中,学会了看懂幼儿行为,分析幼儿行为,正确了解、判断幼儿行为背后的经验支撑点。


在与幼儿一起实施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明显发现小班幼儿的生成活动还存在着“散”的活动特点,因此,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则应站在幼儿活动的特点上来实施幼儿自发的生成活动。在教师与幼儿一起活动时,我们都会在每一个活动中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工作激发每个幼儿的潜力,推动小班幼儿的生成活动。生成课程是在孩子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中由孩子自发生成的问题而形成的课程内容或主题。教育实践证明:孩子的生成活动往往是以幼儿生成问题引发而来的。因此,关注孩子的生成活动,必须要关注孩子生成的问题,赋予孩子更多的生成问题的机会和条件。


例如:在我们的主题活动《好吃的糖果》中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糖会融化的特性,我引导孩子们猜猜想想 “为什么糖会在水中不见了呢?” 孩子们很好奇。教师也加入了小朋友的行列:“你们说,糖为什么不见了呢?”  “糖在水里化没了。糖躲起来了”孩子们七嘴八舌说开了。 真的是这样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动手做个实验吧,区域活动《糖怎么不见了》自然生成了。……


其次,采用支持策略。生成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长点与孩子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展开以孩子内在的需求做动力。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做到尊重孩子的原有生活经验、关注儿童发展的寻常时刻,支持和推进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从幼儿行为表现中,反思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完善教育行为。由于幼儿生成活动是幼儿意愿行事,带有极大的兴趣性和随意性,幼儿遇困难和挫折容易半途而废,特别是小班幼儿,活动时间短,不稳定因素大,所以,对幼儿具有发展意义的生成活动予以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早晨来园,一个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许多小蝌蚪,孩子们就围在了一起,有的幼儿用手碰一碰它,有的幼儿干脆把小蝌蚪捧起来。看着孩子们“乱轰轰”的场面,教师并不干涉,反以支持、欣赏的态度鼓励他们去捉蟹,在与小蝌蚪的直接接触中,孩子们产生了许多的问题:“这是谁?”“它的妈妈是谁?”“看,它的眼睛在这里!它的嘴巴在哪里呢?”幼儿就这样自发生成了研究小蝌蚪的主题。为了让孩子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蟹的情况,教师在活动室的一角为孩子们提供了有关小蝌蚪的图书、VCD、图片及更多的小蝌蚪,孩子们也从资料中了解了小蝌蚪的生活习性等知识。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更高层次上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


最后,采用引导策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


教师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关注生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如果不进行价值引导,他们只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而已,毫无价值可言。生成活动对教师价值判断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活动中,教师要发现、设问、参与、帮助,教师要对孩子的反应作出快速的价值判断。在生成活动中,利用幼儿提出的问题或向幼儿提问的方式,经常使幼儿面临问题情境;我不急于指导或释疑,使幼儿轻易获得成功,而是要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不怕幼儿遭遇挫折、失败而急于求成。通过设问或幼儿的问题来激发幼儿的思维,这有助于幼儿明确活动的方向,激发进一步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面对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我们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支持和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整体发展。在运用引导策略时,我注重将幼儿的个体活动引发为集体活动,为集体创设共同生成活动空间,在经验共享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中,进一步提升幼儿经验、发展能力。


我的思考


根据园本课程的要求:课程来源于幼儿生活世界,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技教育内容时要注重从新课程新教材中进行挖掘,从幼儿的周围生活世界中挖掘。同时,紧密结合《 纲要》精神,要将科学态度、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等四个方面内容有机整合。


对幼儿来说,他们的有限经验主要来自耳闻目睹的亲身体验(直接经验)。由于他们没有形成一个可供接受知识的概念系统,所以幼儿认识和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把新知识(包括活生生的事实)与以往的经验作比较,以便吸收和学习。所以,在生成科技内容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远离幼儿生活的科技内容即使再有价值也是不适宜的。


 对幼儿来说,无论概念、判断和推理都异于成人。因为幼儿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如:他们会把玉米、香蕉归为一类,认为这些都是黄色的,所以对幼儿进行科技启蒙教育,应特别关注他们的思维水平。但是,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与成人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他们更少的具有思维定式,这就是开展创造思维的良好条件。在教育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幻想,都会使教师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全都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之中,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有幼儿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只要我们在日常活动的每个环节留心观察,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或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一个个“是什么、为什么、哪里去了……”的问题串联、累积、转化成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因势利导,适时教育,让幼儿体验科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许多帮助,科学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离不开科学等等,这些科学的意识与情感对幼儿终身受益。


幼儿的生成活动是无限的,老师的回应是有限的。因此,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对幼儿生成活动回应的创新方式需要不断更新;对幼儿的生成,教师应该引导并加以适时的回应才会有效。在生成性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面对着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活动过程,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准备,丰富的材料准备,更需要在与幼儿互动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多种策略“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


在幼儿生成活动过程中,“关注”是回应幼儿生成活动的关键。通过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就能了解幼儿生成活动发生与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支持幼儿的生成活动,就能从幼儿的行为变化中提升有关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及发展潜能;引导幼儿的生成活动,则促进了幼儿全面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49#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8:33:31 | 只看该作者

re:幼儿老师论文:浅议幼儿合作能...




幼儿老师论文:浅议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

        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强调了要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所以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是我们早期教育中必不可的一项内容。对孩子今后能否取得成功相当重要。
  一、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兴趣是推动幼儿探索和学习的内部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使幼儿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完成任务。没有兴趣地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求知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对合作的兴趣呢 ? 就是要珍视孩子的好奇心,让幼儿感觉到与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激发幼儿想尝试与人合作的欲望。帮助幼儿克服不良心理,大胆与幼儿交往合作例如;用故事《大象家的房子》和看图讲述《等明天》以及情境表演等,来激发幼儿要向故事或表演中的小朋友一样,只有和大家一起玩,才感到快乐。通过文艺作品和身边的事例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从而使幼儿喜欢与同伴合作。对与同伴合作保持一种持续的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奠定基础。
  二、培养幼儿合作要有爱心、友爱互助等良好品德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要让幼儿有关心他人、团结同伴、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由于父母的溺爱、娇惯,使他们处处以我为中心、自私、跋扈、任性攻击性行为较多,使他们不愿与人合作。我们老师和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及时沟通,发现孩子这方面存在问题,就要及时采取恰当的教养方法,互相配合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教育幼儿在和小朋友相处时要关心他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遇事与人商量。幼儿只有具备了关心他人、宽容、友善、互帮互助等良好的品德,才能在与人合作时感到顺利和快乐,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三、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要为幼儿创造其发展的物质条件 , 这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前提。现代社会独生子女问题使幼儿合作能力在家庭中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同时独生子女的任性 , 自私、处处以我为中心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使幼儿在合作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就尤为重要了。首先,教师要有目的 . 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合作游戏,如:共同完成一幅画或采取二人合作或几人一组的体育游戏等,为幼儿的合作创造机会。这样,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需要二人或几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溶进去,这时二人或几人协商的过程,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其次,把幼儿合作的培养贯穿在幼儿的各个环节当中,如:大带小活动,这样可以拓展幼儿合作对象的范围,巩固幼儿对不同合作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经过这样与人商量、讨论的锻炼,使幼儿合作能力大大加强,体验到与人合作中遇到种种问题。这样幼儿的合作能力就会在反复的锻炼中得到提高。
  四、让幼儿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幼儿在与小伙伴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后,在交往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会继续产生合作的需要,产生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这时,教师让幼儿体会合作成功的快乐情绪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成果展示法如:展示幼儿的合作画,让幼儿欣赏到合作后的成果,产生愉快情绪。 2. 表扬法,表扬合作顺利的幼儿,让他们讲一讲是怎样做的对他们的好的合作方式给予表扬。老师的赞赏对他们是一个促进。 3 激励法,对合作中有冲突的幼儿要给予指导和激励使他们也产生积极情绪。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情绪很重要,这是使幼儿能否体验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对幼儿合作后的结果给予恰当的肯定和激励。对合作不好的幼儿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免对合作对方产生抱怨情绪,从而打消继续合作的积极性。
  总之,幼儿合作能力是一种品德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激发幼儿合作兴趣,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合作的技巧,为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http://www.yejs.cn/Article/List/List_9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0#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8:37:20 | 只看该作者

re: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陈锦云...

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陈锦云

    早期阅读,是指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度的前期阅读准备。这种阅读对幼儿早期的语词概念能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和技能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三岁以前,幼儿就可以经过感觉—运动的探索初步形成具有因果关系的观念。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年龄很小的孩子,不管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如何,也可以发展一种早期的语词概念能力,这是幼儿早期阅读重要的身心基础。在现实的生活中,一部分家长认为对幼儿开展阅读太早了,那是上学以后的事;另一部分家长把早期阅读归结为认识几个汉字,因此家长们把对孩子实施的阅读当作是一种追求纯记忆的汉字学习,如何指导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阅读能力发展的特点,给予孩子们科学合理的早期阅读的指导,就成为了我们的研究任务。

一、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阅读不同于完全意义上的阅读,它是孩子们运用特殊的阅读技能对特殊的阅读材料进行理解的过程。阅读特点是没有识字的基础,他们完全不识字或只能识个别的字,这就决定他们的阅读不能针对词语、句子、段落、文章。同时,因为此时孩子年龄小,身心发育尚不完善,关于生活、自然、社会的知识经验极少,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推理水平比较低,表现在:自觉性差,孩子们往往答非所问,思考问题不以当前的目的任务;概括性差,孩子们一般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从前后连贯的阅读信息中进行总结,这就限制了幼儿理解的水平。

二、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最初是随自己的意愿去“看书”的,这种“看”是幼儿初期的阅读方式,他们甚至会表现出许多奇特的特征:拍书、咬书、把书当作是他们的玩具;有时他们还会出现假装性的阅读行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关注一些随意翻阅到的阅读疑惑,所以我们应该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帮助幼儿开展好早期阅读。

(一)从兴趣入手,激发幼儿阅读的内部动机

在早期阅读过程中,幼儿的内部动机可以保证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的阅读效果。但并不是每个孩子生来就喜欢看书,而且部分幼儿对图书的好奇心最初也只是受潜在的动机力量驱使,需要通过实践获得成功和乐趣才能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

1.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我们不可能期望孩子用意志和努力来阅读,但只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及时发现孩子兴趣,并为幼儿创设早期阅读情境,就能够引起幼儿的阅读积极性。我们还引导家长潜心观察幼儿生长过程中的兴趣点,并在家庭的阅读区域中根据幼儿的兴趣,提供满足幼儿兴趣需要的早期阅读读物,吸引幼儿主动地参与早期阅读活动。如:任子豪是个车迷,无论是马路上、电视上,还是图书上,只要有汽车的出现,韬韬就不会放弃……于是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将任子豪对汽车的兴趣作为阅读情境创设的内容。老师和家长开始收集一些与汽车有关的读物:《小老鼠的蛋壳车》、《鼹鼠的皮鞋汽车》、以及“一些介绍汽车类图书”等,这样任子豪就特别衷情于阅读活动。

2.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小班幼儿进入阅读情境需要教师特意创设一些问题,即在阅读的读物内容和幼儿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幼儿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由于幼儿的思维非常具体,且生活经验有限,所以在提供问题的情境时应该尽量将问题提得小、具体,且带有一定的启发性,给幼儿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激发幼儿产生想阅读读物的欲望。

二)设计游戏方式,引导幼儿体验阅读的快乐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因此早期阅读应该是幼儿与教师或同伴一起玩耍的一个游戏。

1.利用角色扮演,挖掘读物的娱乐功能

  角色扮演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教师指导幼儿阅读时,利用故事当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模仿,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参与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幼儿学习语言、学会表达的能力,促进幼儿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在角色扮演的阅读游戏中,教师应该指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要十分的投入如:在《小老鼠的泡泡糖》中教师选择合适的音乐,引导幼儿模仿小老鼠这个角色,让幼儿体验阅读物本身的愉悦特性,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得他在活动中特别投入。

2.挖掘读物本身的游戏性,提高幼儿阅读的参与性

3.设计游戏的环节,增强幼儿阅读的兴趣

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教师指导可在阅读中设计一些游戏参与的环节,一方面减轻幼儿阅读过程中的疲倦感,另一方面增强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如:在《猜猜我有多爱你》指导中,教师引导设计“投股子”的游戏,将兔妈妈和小兔子的故事情节的故事片段图片贴在“股子”上,让孩子通过抛“股子”增强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另外,拼图、说相反的、改错法、猜谜法等方式,都是幼儿阅读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三)运用表象原则,提高幼儿阅读的能力

  所谓的表象原则是指引导幼儿依据读物所提供的文字内容,通过绘画、图解在婴幼儿头脑中将阅读材料形象化,在头脑中建立一种有力的搭配(内容与表象),从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1.用绘画、图表的方式表达或迁移幼儿对阅读作品的理解

  幼儿没有文字的基础,对于作品的理解往往通过阅读材料所提供的图形符号进行语义链接的,因此,绘画和图表的方式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如:毛毛特别爱漂亮,但却不能好好的吃饭,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想变蝴蝶的毛毛虫》故事与幼儿分享,在阅读毛毛虫努力吃好每一顿饭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用“贴粘纸”的方式和妈妈共同制作自己的就餐计划。如此,引导幼儿愉快地投入阅读,充分地体验阅读表达的快乐。

2.用迁移、延伸想象的方式为幼儿提供学习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途径。

   小班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喜欢进入阅读的情节,把角色当成自己。根据这一特点,教师用迁移法,引导幼儿站在角色的角度,感受角色的处境、心情、欲望,提出思考的问题,提出表达的要求。如:在指导孩子开展《猜猜我有多爱你》的阅读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兔子发夹,吸引幼儿迁移作品“如果你是小兔和兔妈妈,你们会怎么变呢?”引导幼儿根据角色所处的情景,设身处地地体验从故事中迁移出来的母子亲情。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喜欢反复的阅读曾经读过的图书,并喜欢以角色的身份进入图书所提供的故事世界,如何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有新的收获与感受?教师指导幼儿在熟悉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想象,以满足幼儿反复阅读的新鲜感和追求完满的心理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1:01:49 | 只看该作者

re:以琳培训搭档童妈给我的建议。这几个温州家...

以琳培训搭档童妈给我的建议。这几个温州家长太有行动力了,佩服啊!LISA姐也是温州人,到时候可以和几个老乡见面了!

-----------------------------------------------------------

    晨妈关于促进晨宝和其他小朋友互动的招,我现在对童童是这样做的。东方爱婴的老师来家教了一个多月,效果不错,老师的课程中我就让老师安排一些简单的RDI游戏,课程结束后,自由活动时间,小朋友在一起玩游戏:开小火车(轮流当列车长)、用沙发垫做汉堡、大风吹、拔山涉水等等。我看了你给我的视频资料,也想给他们加点心时间。
    今天晚上我请了金宝贝的老师来家教,刚刚联系的,其他家长一听是金宝贝的老师都很感兴趣,所以这个课一下子吸引了五个和童童同龄的小朋友。老师是一小时的课,课后也有自由活动时间,我想带着他们做RDI游戏。所以我现在很缺好的游戏内容,要为这个伤脑筋。
    另外,我还加入一个宝宝群,群里的妈妈都很热心,每周安排节目,让家长跟帖报名。这样一来,童童就不缺孩子玩了。既然陈医生说童童绝对不是的话,我可以放心的让他和正常孩子呆在一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2#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1:32:49 | 只看该作者

re:昨天是混乱和奇怪的一天,不断有不好的情绪...

昨天是混乱和奇怪的一天,不断有不好的情绪从心中涌起,烦躁怨恨郁闷,晚上还做了奇怪无比的梦。撒旦在攻击我,我在攻击身边的人,谁都不好过。

早晨平静了,开始向主认罪并祷告,请他遣使圣灵做工,洁净我的心,避免我受撒旦邪灵的攻击。以他的大能大爱给我力量,给我指引,给我方向。渐渐地平静起来,喜乐又慢慢回到我的心。

感谢主赞美主。灵修和灵粮都是每日的必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3#
发表于 2009-8-19 15:21:18 | 只看该作者

re:语晨妈,看了你的帖子,我很感动,也很振奋...

语晨妈,看了你的帖子,我很感动,也很振奋,跟你一样我以前也是活在蜜罐里的人,但老天给了我这么大的考验,我家多杰一岁六个月,以前有眼神交流有模仿有听从指令,虽然出去不爱理人和拉我的手去解决问题,也没有什么主动语言,但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最近发现他完全不看人,叫他也没有反应,兴奋的时候还斜着眼睛转圈圈,无来由的发笑,这才发现是ZB,感觉天塌了,好在以琳给了我力量,让我有勇气面对,虽然我家多杰的程度比语晨差很多,但我仍然很有信心带着他走出ZB,也恳请你们这些走过来的妈妈给我指导和鼓励,愿神拣选我家多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4#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22:21:53 | 只看该作者

re:晨宝现在就是在孩子堆里混了,不过还未能发...

晨宝现在就是在孩子堆里混了,不过还未能发展出个固定玩伴来。早晨亲子班,据说他大喊一声其他孩子都跟着喊,他爬窗台其他都跟着爬。他跳大龙球,小弟弟哭喊着也要跳,他不让。。。太自然的互动啊。晚上没事儿就带他去反斗乐园啊金宝贝啊,一帮小孩和他在一起。今天和他在金宝贝玩‘缩成一个球’的游戏,我缩还不行,他指着一个小朋友的阿姨说-阿姨缩成一个球,人家才不理他呢,把他郁闷的。

晚上回来给他讲个巧虎故事-谁的鞋?用郭医生的方法,我一次半提示地他竟然能全讲出来,后来才想明白他看过DVD,好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5#
 楼主| 发表于 2009-8-20 14:33:10 | 只看该作者

re:晨宝今天据说在亲子班表现非常不错,老师拿...

晨宝今天据说在亲子班表现非常不错,老师拿了四个物体,让大家把眼睛闭上,只有晨宝闭上了,老师拿掉球拍,问少了什么,答-少了拍球的!手工表现很好。外婆心情超舒畅。回家了,小子自己藏起来,说‘藏起来了!’让我们找。我放童谣,他自己跟着唱-我们不怕大野狼大野狼!放到一个‘娃娃’歌的时候,他说‘娃娃呢?’满屋子去找,找不到,自己说‘娃娃上班了,睡觉了!’我们一说上班就消失,估计他以为上班就是不见了。

最搞笑的,自己用乱七八糟的东西做了个飞机,走了没两步摔倒地上散开了,他扭头伤心地看着我们,所有的想法都写在脸上,一头扑在婆婆怀里,我趁机旁白,飞机散了,宝宝很伤心,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6#
发表于 2009-8-20 20:42:23 | 只看该作者

re:晨宝真的很不错,有个小建议,不知道晨宝设...

晨宝真的很不错,有个小建议,不知道晨宝设问句的回答如何,大量给孩子提设问句,比如:好不好?喜欢不喜欢?漂亮不漂亮?尤其是用“好”做总结性回答,学会这个句式,孩子会更愿意和人的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7#
 楼主| 发表于 2009-8-20 21:56:56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忍,他现在比较多的问句出来了。好不好...

谢谢忍,他现在比较多的问句出来了。好不好这些的他也早就会回答了,语言现在是不担心了。主攻社会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8#
发表于 2009-8-20 22:52:37 | 只看该作者

re:啥时候出发?

啥时候出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9#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6:36:08 | 只看该作者

re:今天下午出发和大侠们去相会喽!

今天下午出发和大侠们去相会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60#
 楼主| 发表于 2009-8-21 06:53:14 | 只看该作者

re:会说的孩子比较快乐提升孩子的表达...

会说的孩子比较快乐

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
郭乃钰 8月9日讲座提纲及笔记

一、      纲要

二、      叙述事件能力的重要性
1.      叙事的内容包括
----描述当下的事件
----描述过去经验或所见的事件
----描述想象的意念,说故事、脚本描述
2.      叙事的能力与语言发展的关系
叙事是一种运用语言的复杂认知活动
----由记忆系统中启动与述说主题相关的知识
----选择适当的词汇或表达概念
----将词汇按照语法规则结合在一起形成句子
----老驴述说内容的组织架构
3.      国内外相关研究
----叙事能力是正常儿童与学障儿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预测因素之一
----幼童需要运用叙事能力与同侪互动,发展社会关系
----叙事能力不佳的幼童容易出现较多的情绪与社会互动的问题
----学龄前幼童的叙事能力可反应出学龄时的阅读与书写能力

三、      幼童的叙事能力发展
1.各年龄层叙事能力表现
2岁——堆积方式
   >有一只狗,他在走路,有一只猫,在走路,小弟弟在睡觉,妈妈在抱他,公交车来了,要上车
2~3岁——关连顺序方式
   >妹妹跟爸爸住在一起,也跟奶奶住在一起,爷爷跟奶奶住在一起,还有三个小孩跟奶奶住在一起。
3~4岁——初期核心叙述方式
   >我爸爸去上班,妈妈在家里睡觉,哥哥在玩玩具,我在跟小狗玩,他咬我,我一直哭,哥哥就说怎么了?就叫他出去。
4~4.5岁——非焦点的连贯叙述方式
   >有一个人在走路,他那个女生,他走到她后面说“嗨,你要不要跳舞?”他们就去跳舞。然后回家了。然后还有两个别人来了,就说“要不要去吃饭?”,他们就去吃饭了。
5岁——焦点性的连贯叙述方式
   >从前有一个小孩叫小波,他有一个小狗好朋友。他们喜欢一起去游泳。小波不会游泳,他都用游泳圈;但是小狗会游泳,他会用狗刨势。他们一直玩,玩到很晚才回家吃饭。吃完饭他们还在一起看电视还有睡觉。他们都喜欢一直在一起。
5~7岁——完整的叙述方式
   >有一天,动物要比赛放风筝。第一个是鳄鱼,他放一个很大的风筝。但是他的风筝没有飞上天,因为太重了。第二个是狐狸,他放一个很小的风筝,他的风筝也没有飞上去,因为太轻了。第三个是地鼠,他放一个蜈蚣的风筝,可是他的风筝掉在树上,因为太长了。最后有一个兔子,他用风筝的线来晒衣服,他的风筝飞得很高,上面还有漂亮的衣服。最后是兔子得第一名,因为他的风筝最厉害。
7~8岁——叙事摘要
11~12岁——复杂叙事方式
13岁~——叙事内容分析技巧
   
   2.故事文法结构分析《我变成一只喷火龙》
   A 故事背景
     从前,有一只蚊子叫波泰,还有一只恐龙叫阿古力。
   B 引发事件或问题
     波泰他最爱吸生气的人的血,因为他们的血最好喝。有一天波泰看到阿古力,阿古力很爱生气。蚊子就在他的鼻子上咬一口,恐龙的鼻子上就肿一个大包。
   C  内在反应
      被咬到的恐龙非常生气,于是对着蚊子大骂,嘴巴里喷出了熊熊的火焰,把蚊子和恐龙都吓了一大跳。中午,恐龙的肚子饿了,他想要吃汉堡,可是他一张嘴巴,火就从他的嘴巴里喷出来,把汉堡都烧焦了。他只好饿肚子。晚上,他想刷牙,他拿起牙刷,张开嘴巴,牙刷也被烧焦了。
D 计划
   他什么事都做不好。他好烦恼。他想要灭火。
E 尝试解决问题
   他看到水,他想要用水来灭火,可是没有办法。他跳到水里,水马上变成火锅,热腾腾的。他想用泥土来灭火,也是没有办法。他把自己的嘴巴放到土里,可是土里面的蚂蚁都被他烧死了。后来他用冰箱和灭火器来灭火,还是没有办法。
F 尝试后的结果
  恐龙好失望,他急得都哭了起来。他哭得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说也奇怪,奇迹出现了!恐龙嘴巴和鼻子的火都被灭掉了。
G 回应
  恐龙的朋友和家人都为他感到高兴。
  恐龙从此不再爱生气,大家都爱找他玩。
H 结束
  从此以后,阿古力就变成一只大家都喜欢的恐龙了。

四、      提升叙事能力的策略
1.      提升倾听能力
2.      利用生活化的事件脚本
3.      教导故事文法(如《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
A 故事背景
B 引发事件或问题
C  内在反应
D 计划尝试解决问题
F 尝试后的结果
G 回应
4.      陪同孩子重整组织每天的生活作息
5.      教导顺序因果的关系
6.      藉由操作的顺序一边描述
7.      以接句型的方式做引导
8.      利用重复情节以及重复的句型
9.      逐渐抽离视觉提示
10.      书籍的选择
   


五、      提升对话能力的策略
1.      开启话题
O 停顿、等待
O 利用引言
O 示范
O 教导吸引他人注意的技巧
2.      维持话题
O 利用一定要回答的问句
O 知道有适当答案才给增强
O 然后~~接下来~~
3.      拉回主题
4.      我已经知道了,你去跟~~说,他还不知道
5.      利用行为制约规范相同问题提问次数
6.      让孩子从错误后修正,而后再增强回馈的情境下学习。
7.      避免提问者教导孩子回答问题

六、      训练活动
1.      倾听
O 闭眼睛
O 悄悄话
O 生活化的卡通内容(如《小小救生队》)
O 听声音找图片(如《耳聪目明》)
O 有声故事
O 结构重复的简单故事(如《想吃苹果的鼠小弟》、《THANKS MOM》)
O 复杂故事先听,再给予图片对照
2.      叙事能力
O 选择不用阅读文字,看图就可以理解故事内容的故事绘本
O 在尚未习得文字前,可以以线条符号呈现固定句型与故事文法
O 共同观看生活化卡通,利用暂停解说状态
O 用相机将孩子喜欢的卡通做成故事书
O 外出侧拍
O 一起听故事音乐CD
O 规则性游戏,并拍摄过程照片
3.      对话
O 固定对谈时间
O 请孩子教导如何玩游戏
O 给他意想不到的答案
O 给予视觉线索立即增强
O 利用代号做提示修正不适切反应
O 拍摄交谈过程,并一同观看讨论

七、      怎么帮助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感受
1.      不要受孩子情绪影响
2.      了解导致情绪的原因
3.      示范自身情绪的描述方式
4.      藉由他人经验解说
5.      从故事中的情境形容角色的情绪与原因
6.      允许负向情绪出现
7.      教导情绪减缓的方法
8.      事后讨论情绪出现的原因



八、      提问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12 01:5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