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ww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生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23:09:15 | 只看该作者

re:抵抗力极低的力没能跺过任何一次因季节气候...

抵抗力极低的力没能跺过任何一次因季节气候变化的流感,昨晚又开始病了,发烧、咳嗽。在五岁之前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月病三次,一次病10天,现在则一个月病一次。瘦瘦弱弱,小脸蜡黄蜡黄的,很令人心疼。因每一次都反反复复,大包小包的药都吃了也不见好,对医生也没信心了,所以病一次都要看好几个医生。
听人说,有个医院退休的老医生很专业,现在在一间私人药房里坐诊,早上爷爷已去排队挂号,晚上才开看病。终于等到晚上,,我带力去到药房,天,全是小孩和只有少数几个老人,咳声一片。因力发烧,所以可优先看。
医生把了脉,用手电照了照,说了句喉咙发炎的,便刷刷开药方了。
我有医生开方前综合症:医生,不能开阿斯匹林。
“有什么病啊?”
“ 没有什么病,你不要开就是了。”
“有蚕豆病啊?”
“没有。”
“那为什么啊?”
我看了眼人群:“我,我是在网上看的,我儿子不能吃阿司匹林,吃了会兴奋睡不着。”
“现在又不是婚嫁的时候,这么小有什么可隐瞒的?我不给你阿司匹林,不能吃阿司匹林的同时有很多药不能吃的。算了,开中药 算了,你知道吗?中药也有很多不能吃的,嘿,我不知道怎么开了。”
我悄悄扫了眼,等候的人群也正在看我呢:“是的是的,”我陪着笑脸连声说。
最后,开了张9味中药的共两剂的方子。
我的医生开药方前综合症症状又加重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00:37:44 | 只看该作者

re:人类认识事物其实都是由浅入深的,先观察是...

人类认识事物其实都是由浅入深的,先观察是什么,然后是为什么,然后是怎么样(怎么办?)。接下来,是和其他事物的联系,最后是和万事万物的规律之间的关系。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无论是认知还是阅读,不能离开这个规律。在提问和互动环节的设置上,要抓住几个点:某个现象的特征,为什么产生这个现象,何解决现象背后的问题。按照这个规律,教课的会觉得很容易提纲挈领,学习者也会觉得层次分明。
   练习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他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自己掌握这样的规律,最终,他所得到的是一个科学的思考方法,一套有体系的知识,而不再是零碎的知识点。世界上的书是读不完的,问题也是处理不完的。只有掌握了一套科学的剑法,才能在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更从容地处理。

ky:
    看了我们这几次的站短,再看了“求学荆棘路”中的帖子,我认为,小玄还可以有提升空间。
    首先,能在普通小学做到4年级而基本不掉队。说明他学习潜能不会很弱。
    其次,既然最近他在做正规练习的时候,在“被启发一下”的情况下,就有进步(而且不是那么畏难),那就说明对他来说,他的内在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更多地是需要引导,以激发他的能力。
    第三,先天因素到底有多重要?我最近见到了我一个亲戚的女儿,上四年级。算个好学生。和她交谈,我明显感觉到她是一个普通人——在对方转换话题的时候,她可以跟上别人的节奏,不会沉浸在刚才的话题里。在别人发表言论的时候,她会顺着别人的思路发问:你为什么要说这个?但是让我奇怪的是,她的父母认为她在学业上,反应很慢很不灵活。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的很多盲点,从来没有反复练习过。所有的东西,她都满足于看会了就可以了。而不是自己“会做了”。家长暗示孩子:聪明就是一遍就记住。不用练习也不会忘。我非常恼火:这完全是她的家长的误导。任何人,如果想熟练掌握什么技能,再有所创新的话,就必须需要一套科学的规律。都需要学而时习之,都需要反复思考。在我四年级的时候,注意力和反应速度要比她差很多,但是所幸的是,我们从来不信什么“不学就会”这种谬论。亲戚们非常“羡慕”我在当年考高中的时候,进入了“天王”级的高中——那所中学,中科院科研人员的子弟占了将近一半。实际上,我的高中同学,之所以很多会做得不错,是因为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套方法,都以每天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为目的。而不是在追求“我比你反应快几秒钟”。
    第四,水到渠成。掌握一个科学的方法,比急急忙忙得到一个暂时的结果,有用得多。学习是一个过程,工作是一个过程,人生也是一个过程。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先天的东西)和外在的世界(reality)融合,最终达到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无我之境是结果,其实是很科学的一个东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要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每天努力地寻找一个正确的方法,更正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全家在精神上每日力求反省,更新。结果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这不是不追求结果,而是有了过程,自然有结果。
   第五, 君子坦荡荡
   担心是没有意义的。(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长远)但凡设立了目标之后,人能做到的,就是每天更新自己,每天按照科学的方法前进,最后上天会带来意外的惊喜——因为这是自然规律。着急和焦虑,只能造成这样的结果:走一步,退两步。所以,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每天要“三省吾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23:38:09 | 只看该作者

re:甲型H1N1的大流行,无论学校或工厂只要...

甲型H1N1的大流行,无论学校或工厂只要发现一个有发烧迹象的都好言相劝回家医治好才回。力已在家呆两天了。
力虽烧得不高,却咳的厉害,像狗吠一样。因担心他在家无所事事,爷爷奶奶又不懂。连续两天下午我都带他回我学校,今天下午在校门口见到校长时发觉他脸色就不大好了。
课堂上,我在檫黑板,假装够不着,思绪游离的力立刻产生了兴趣:妈妈,我来擦。说着已来到了我面前,从我受中那过黑板擦就开始擦了,够不着,他踮起脚吃力地伸直手还是够不着,他有点泄气了,把擦子往字上一丢,企图把字擦去,谁知这滑稽的动作引来了全班同学“轰”的笑起来,力一听生气地冲出了教室,头也不回地跑到一棵树下捏小泥了。这若是发生在两个月前,他会立即边哭边大声地叫嚷了“叫公安来捉你们去,拿刀来杀了你们”。
我走过去对他说没关系的,他不肯回,后来我说在课堂上无论遇到什么事也不能离开教室的,他才回来。
在这件事上我处理得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23:43:52 | 只看该作者

re:开学一个多月了,还没正式和力的班主任科任...

开学一个多月了,还没正式和力的班主任科任老师拉好关系,挺烦恼的,其间在电话上表示过都被一口回绝了。深深感到自己的社交能力非常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6 23:27:34 | 只看该作者

re:从方老师菜地偷来的: 一个美丽的...

从方老师菜地偷来的:

一个美丽的祷告

我求上帝拿走我的坏习惯.
上帝说:不,不是我拿走而是你要舍弃;

我求上帝使我残缺的孩子健全.
上帝说:不,他的灵魂是健全的,身体只是暂时的;

我求上帝赐我忍耐.
上帝说:不,忍耐是磨难的副产品,不是赐予的而是要学来的;

我求上帝给我快乐.
上帝说:不,我给你祝福,快乐取决于你自己;

我求上帝拿走我的伤痛.
上帝说:不,苦难让你远离属世的挂虑使你更亲近我;

我求上帝使我灵命成长.
上帝说:不,你必须要自己成长,但我会修剪使你结果更多;

我求上帝赐我一切让我可以享受生命.
上帝说:不,我赐你生命让你可以享受一切;

我求上帝帮助我爱别人,像他爱我那样多.
上帝说:啊,孩子,你终于明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00:22:56 | 只看该作者

re:生活好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同样对你...

生活好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同样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同样对你哭。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被上面的话,引起了深深的共鸣。



包容、相信、盼望、忍耐、若能做到离成功就不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01:10:41 | 只看该作者

re:浅谈一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摘)...

浅谈一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摘)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初入学的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园游戏型教学到课堂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一年级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作为一年级的老师不可忽视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今后学习或生活的重要影响。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就形成于其中了。多年来在低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年级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在开学初,我们学校教导处就把九月份定为“教养月”,安排部分老师制定了一系列的养成教育方案和计划,如:午餐、行走、环保、课堂、问候、集会、安全等,并利用班会、关心班等时间对全体新生进行了各种常规礼仪培训。学生在背诵儿歌、观看录像、实地演习等多种生动、活泼的训练形式中,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开学虽然还不到两个月,但大部分学生都已适应了小学生活,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正在逐渐养成。
当然,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通过“电话热线”、“家校路路通”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的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用着它的利息。”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所以要重视它,而且习惯的养成要抓准时机,用对方法。最后使学生形成习惯,内化为素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7 01:12:28 | 只看该作者

re:责任心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如何培养孩子的...

责任心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既要讲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
  一、营造氛围,提高认识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其中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1.认识到“应该做什么”;
  2.认识到“怎样去做”;
  3.能够判断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恰当。
  把握了这三点,方才算是认识到位。例如,家里设宴,打扫卫生,房间整理得井井有条,然后可以点拨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铺上洁白的台布,布置一些插花,摆上新鲜的水果,再喷洒些室内清洁剂。这些事情做的时候,伴着轻快的音乐,孩子的角色知觉是好极了,不时地会哼着歌曲。一个家庭小主人的责任心便显而易见了。所以角色知觉能衡量、判断自己或他人是否达到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创造条件,学习规范
  个人总是在社会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使是儿童也不例外。比如成人扮演着“父亲(母亲)”“领导”或者“职员”等等的角色,而儿童则扮演着“儿子(女儿)”“学生”等等的角色。任何“角色”的行为都应该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这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有的人“神经搭错”,就是违背了社会规范而出格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要创造条件,加以引导。如在家里的阳台上养些花草、摆只金鱼缸、放些巴西小彩龟,让孩子定时浇水,给小动物喂食。渐渐地养成习惯,变成规律,从中对花草有了兴趣,对小动物有了感情,产生了关爱,格外呵护。这种社会规范的养成是通过活动载体来“物化”的。由此看来,责任感的培养决不是靠唠叨的说教所能奏效的。
  三、适时激励、塑造人格
  有一父母分得了新房,夫妻双双白天上班,一下班就奔向新房搞装饰,忙得精疲力竭,饭也顾不得吃。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看在眼里“计”在心里,便搬出了学会的手艺——摊面饼。做好之后,拿着点心,提着茶壶,来到新房子慰劳父母。夫妇俩望着油亮亮、金灿灿、香喷喷的面饼,激动得热泪盈眶,津津有味地嚼着孩子摊的面饼,品尝着儿子情感智慧的温馨。望着面前的儿子。父亲伸出大手,抚摸着孩子的头,挚爱地说:“儿子懂事了,是个称职的小男子汉!”宝贝儿子眼睛一壳,胸脯一挺,朝着窗外呼唤着:“我长大了!”
  父母善于捕捉时机,及时适当的激励,是塑造孩子人格的有效机制。激励是人格的雕塑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00:26:20 | 只看该作者

用量词说话

力很有兴趣用量词说话。
一条
妈:一条头发
力:一条绳子
妈:一条舌头
力:一条尾巴
妈:一条。。。。故作沉思状。
力抢着说:一条眉毛,一条电线,一条鱼,一条。。。卡住了
妈:一条血管。
力:妈妈,血管是什么啊?
我伸出手,指给他看:人的全身都是血管,一条条的,不小心割伤了就会流出血来。
力突然间神情恐惧:妈妈,我们说“一块”的吧。
不知到为什么会这样。力以前很喜欢在睡前听故事的,但这半年来我只要在睡前说到故事两字,也准会惊恐地叉开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9 23:50:49 | 只看该作者

re:Ky: 我曾经因为注意...

Ky:   
     我曾经因为注意力的问题,阅读很困难。那个时候,我家里开始比起以前更注重我的学业。
     我们无时无刻都要做精读的工作。内容无所不包。以体育报纸为例,可以抽出当天的报纸的头版头条,然后开始分析题目,全家讨论,题目中有几个关键词?然后各自看一遍文章,说说哪几段是围绕着关键词写的?这样的方法常常被很多人诟病,认为是肢解文章,但其实它本身是一种基础训练。就如同画图和拼乐高要有图纸一样,看文章也需要题目和提纲。读到最后可以舍弃这个过程(因为已经内化成自己的),但是在初期是不可忽略的。
     对分析文章的内容分析,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顺着文章的内容深入,达到一定高度。这和我们已经推开了一栋楼的门继续沿着台阶往上爬,是一样的道理。这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家长的准备,另一方面取决于小孩的悟性。家长在准备的时候需要了解文章的背景和整体文化的背景(纵向),以及这个作家的同时代作家和这篇文章的比较(横向)。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但对于家长不来说,这个准备的过程也是自己充实的过程,是非常值得的。如果是很值得回味的文章的话,可以每隔一个月,就重新讲一遍。一是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的新的理解,而是看看小孩的理解力有没有一点点前进。
   做精读,每天阅读的字数不宜过多。在起步阶段,200字应该足矣。现在的阶段是个小孩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的阶段。可以从日常生活的中规中矩的报刊入手。但避免流水账式的和没有个人感情的叙述。
   阅读除了精读,还有泛读。这个目前阶段,找小孩感兴趣的东西就可以了。   
   任何小孩(无论多么多么优秀)都是不能“放养”的。需要天赋,也需要严格的训练。只有把他的天性和训练结合起来的时候,他才能自发地去完善自己。家长要做的不是教训,而是自己以身作则。
   我以前非常非常抗拒文字(因为我觉得文字是一个个扑过来的,非常“拥挤”,我的感官和注意力不能承受)。但是现在,我觉得不阅读就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莫过于完善自己。
   

黄花菜 :
    ky,我真的非常感激你关于阅读的建议。我仔仔细细看了几遍,消化其中的内容。操作性很强。
今年小玄的阅读有了一些进步,他的理解力提升了很多,不过阅读还没有演变成他自己内心的需要,只要我不坐在旁边,他就毫无兴趣读下去——你很幸运有非常好的父母,我要向他们学习,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不是因为他的懈怠而放任。


ky:
    小孩(无论是“笨”孩子还是超常儿童)没有阅读习惯或者不喜欢阅读,真的是非常非常普遍的事情。习惯从现在培养,并不迟。
    人人都可以成“圣人”,但人和人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是不是每天在努力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9 23:53:50 | 只看该作者

re:ky: 谈语文书的应用 ...

ky:
    谈语文书的应用

   自从上次我们的站短之后,我想了很多。
   阅读,其实最离不开的,就是课内的语文书。可以每周选一篇比较容易的文章(比如写景色的,写家人的等等)在家做精读。
   比如这在小学课文中,有一篇《日出》。开头是这么一句话。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对于这两句,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个是两句之间的关系。一个是这句话在文章总体中起到的作用。
    两句之间的关系,可以这么讨论:这两句,哪句话更重要?或者:哪一个是因?哪一个是果? (早起是因,周围安静是果)。然后,可以让小孩再造一些类似的句子:比如说“暑假,为了去韩国,我早早就准备好了东西。
   接下来讨论整个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一句话呢?从基本的方法和结构说,题目是“日出”,作者肯定要写一个看日出的过程。而早起。显然是“看日出”整件事情的起点。
   然后还可以接着这个进行启发:那下面该写什么?(写看日出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对于初步进行阅读训练的小朋友,理解到以上这些应该够了。
   不必担心语文书的内容已经讲过一遍,因为很多老师(基于我看过的我的表侄女三年级的笔记)讲得可能很粗糙。从简单做起,把简单的阅读做好。将来才可以做难的阅读。
   祝小玄新学期进步。

黄花菜:
    ky,我把你的信都拷贝下来了,认认真真地读过,真的很有帮助。知易行难,现在我需要动手去做。
    小玄的新学期开始了,他有良好的情绪,也有一定的自觉性,这点令我开心。学业对他而言有些难,但还不是不可逾越。我看过他的数学书,还好,这个学期我们能过关。至于语文,我需要下更多的力气。
    他原先阅读常常会偏离文章的原意,字词的理解方面他的困难不大,整合成句子后,其中隐含的意思他就容易曲解。
    还有一点,他感知美的能力很弱,比如一篇散文,他看不到其中写得好的部分,读下去只是任务,这样阅读对他还是难事。有情节的文章稍好些,提醒之后他能看懂其中的故事情节。但同样的问题是他明显兴趣不足,能坐下来读书,都仅仅是任务——这点有时会令我灰心。是否这也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呢,只要坚持不懈的读书,总有一天他能够迷上阅读?
    他现在喜欢看的唯一的书是奥特曼的画册,是我不需要提醒就看的书。唉。
    谢谢你。

ky:
    偏离句子的意思和感知美的能力不足,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就是在中高年级的时候的典型问题。无论是ASD的谱系还是其他人都有这些问题。但前者更明显。
    针对第一个问题(只懂得字面意思),应该不断地找出具体的语境。在哪一篇的(可以是三四年级用过的课文)哪两个句子间的联系他理解有困难?(大人此时需要把这个盲点记在一个本子上)小孩可能表达不出“不明白”,但是大人按照日常经验,是可以看出来的。接下来,大人再引导他找出这两个句子间的关系。之后立刻让他复述一遍。第二天,再把同样的句子拿出来,练习,先测试他是否还记得这个内在逻辑关系?然后大人说一个句子,和书上的逻辑关系相同,看看他是否能理解?如果能理解的话,就让他自己再造一个句子。如此往复,从两句话,过渡到三句话,四句话。。。直至一小段。我认为,在阅读练习的初级阶段,精读一篇文章,比泛读十篇文章更有利于提高。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是应第一个问题而生的,也就是有第一个问题,肯定要有第二个问题。因为只有理解了两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才有可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要用那些优美的语句,那些优美的语句,是为了适应文章的结构才放上去的。它们只是“应该在那里”而已。否则的话,就不是优美而是赘述。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要借助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对句子间和全文结构的理解。
    孩子喜欢看奥特曼,自闭症的影响是一部分原因,另一方面原因,是他没有掌握阅读的方法。没有进入轨道。
   这并不是“多读”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让他在实践中,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科学和美感不冲突)。只有掌握了方法,才可能养成阅读的习惯。能读得有数量也有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9 23:56:09 | 只看该作者

re:人类认识事物其实都是由浅入深的,先观察是...

人类认识事物其实都是由浅入深的,先观察是什么,然后是为什么,然后是怎么样(怎么办?)。接下来,是和其他事物的联系,最后是和万事万物的规律之间的关系。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无论是认知还是阅读,不能离开这个规律。在提问和互动环节的设置上,要抓住几个点:某个现象的特征,为什么产生这个现象,何解决现象背后的问题。按照这个规律,教课的会觉得很容易提纲挈领,学习者也会觉得层次分明。
   练习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他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自己掌握这样的规律,最终,他所得到的是一个科学的思考方法,一套有体系的知识,而不再是零碎的知识点。世界上的书是读不完的,问题也是处理不完的。只有掌握了一套科学的剑法,才能在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更从容地处理。

ky:
    看了我们这几次的站短,再看了“求学荆棘路”中的帖子,我认为,小玄还可以有提升空间。
    首先,能在普通小学做到4年级而基本不掉队。说明他学习潜能不会很弱。
    其次,既然最近他在做正规练习的时候,在“被启发一下”的情况下,就有进步(而且不是那么畏难),那就说明对他来说,他的内在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更多地是需要引导,以激发他的能力。
    第三,先天因素到底有多重要?我最近见到了我一个亲戚的女儿,上四年级。算个好学生。和她交谈,我明显感觉到她是一个普通人——在对方转换话题的时候,她可以跟上别人的节奏,不会沉浸在刚才的话题里。在别人发表言论的时候,她会顺着别人的思路发问:你为什么要说这个?但是让我奇怪的是,她的父母认为她在学业上,反应很慢很不灵活。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的很多盲点,从来没有反复练习过。所有的东西,她都满足于看会了就可以了。而不是自己“会做了”。家长暗示孩子:聪明就是一遍就记住。不用练习也不会忘。我非常恼火:这完全是她的家长的误导。任何人,如果想熟练掌握什么技能,再有所创新的话,就必须需要一套科学的规律。都需要学而时习之,都需要反复思考。在我四年级的时候,注意力和反应速度要比她差很多,但是所幸的是,我们从来不信什么“不学就会”这种谬论。亲戚们非常“羡慕”我在当年考高中的时候,进入了“天王”级的高中——那所中学,中科院科研人员的子弟占了将近一半。实际上,我的高中同学,之所以很多会做得不错,是因为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套方法,都以每天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为目的。而不是在追求“我比你反应快几秒钟”。
    第四,水到渠成。掌握一个科学的方法,比急急忙忙得到一个暂时的结果,有用得多。学习是一个过程,工作是一个过程,人生也是一个过程。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先天的东西)和外在的世界(reality)融合,最终达到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无我之境是结果,其实是很科学的一个东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要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每天努力地寻找一个正确的方法,更正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全家在精神上每日力求反省,更新。结果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这不是不追求结果,而是有了过程,自然有结果。
   第五, 君子坦荡荡
   担心是没有意义的。(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长远)但凡设立了目标之后,人能做到的,就是每天更新自己,每天按照科学的方法前进,最后上天会带来意外的惊喜——因为这是自然规律。着急和焦虑,只能造成这样的结果:走一步,退两步。所以,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每天要“三省吾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9 23:59:42 | 只看该作者

re:世界上,有暂时无法解决的事情,但没有永远...

世界上,有暂时无法解决的事情,但没有永远无法前进的事情。有不完美的人,但没有不进步的人。

Ky:  
   以下是对于精读和泛读的关系的建议
   精读的目的是提高能力(如同数学书上的例题)。其最后的目的,必然是提高泛读的能力。所以,精读是一个模型和钥匙,并不是终极目的。目的是读更多的泛读。
    精读是一套剑法,泛读是实战演习。

     如何把精读扩展到泛读?
     注意泛读的材料的选择:一是和孩子目前的能力水平相当。二是他的兴趣所在。三是泛读材料应该和精读的材料的内容和语言摆到有一定的重合。(这是一种巩固和强化,并且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巩固和强化。)
      泛读的几个“阶段”(level,stage):
      1.让阅读者随意去看。
      2.无意中提问一些关于主题或者句子用法的问题(这并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的,因为读任何文章,必须要对主题也就是“topic”或者subject有意识去把握。)
      3.自己融会贯通,甚至能阐发。(这个视孩子的综合水平而定)
      2和1我应该是结合的。是家长在一旁点一下。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在他似是而非的时候,指点一下(当然不是板着面孔提问)。家长要起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会让他的泛读变得也很有水准(主要不至于读了之后变成一堆碎片)。现在我们家必须讨论话题

      结合小玄的情况:总体认知能力不错,但是明显地过于“孩子气”。我认为操作如下:
      保留精读课程——如果课业太多,密度可以不太大。但是要精,做扎实。哪怕一周只有一篇,两篇短文。

     泛读的内容可以比精读简单一些,不仅仅是让他感知,而是很轻松地和他提一提:昨天晚上你读的那个,是什么来着?题目是什么来着?讲了什么事情来着?这几个回合的问答,对他是一个刺激。让他不得不去重复思考主题,内容之间的关系。
如果他没说出来。也没什么的。让他再翻翻书就是了。(忘了很正常,谁也不是神仙)

     这样做主要的目的是:反复练习和强化在精读中学习的“剑法”。直到成为他自己的为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发表于 2009-10-20 00:15:29 | 只看该作者

re:力妈你总是半夜来充电,是不是晚上“偷东西...

力妈你总是半夜来充电,是不是晚上“偷东西”好下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17:29:30 | 只看该作者

re:哈哈!攸妈,夜深人静时的确是下手的好时机...

哈哈!攸妈,夜深人静时的确是下手的好时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9:03:41 | 只看该作者

re:浅谈自闭症孩子的语言训练(一)说...

浅谈自闭症孩子的语言训练(一)

说到语言训练,我想问问大家语言是什么?语言的用途?语言对自闭症孩子的康复有什么意义?

    从教近20年,做特教也有小10年之久,特别是做特教过程中,接触了太多语言发展障碍、语言能力退步的孩子。其中有为数不少的孩子,是因为语言发育迟缓或语言退化去求医,而被诊断为自闭症、疑似自闭症的,于是这些孩子就需要开始语言训练及其他各项康复训练。

    今天主要谈语言训练,语言首先是交流的工具,是表达情感思想表现情绪的一种形式,也因此语言能力的提升和重获,对自闭症孩子社会性的重建和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两部分,人类获得语言能力均从生活环境而来。获取的顺序是先有语言理解力,包括对语音、表情、肢体动作、话语的理解,在理解力积累到一定量后,开始出现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包括语音、表情、肢体动作、话语的表达。

    婴儿期的孩子,就能通过环境的声音和家人的表情、肢体动作及话语来和家人互动,这就是理解力的表现。例如妈妈亲切的呼唤孩子名字和亲吻孩子,孩子就会发出“咯咯”的笑声;孩子有了第一次去医院打针的经验后,看到大夫或进入医院就会联想到疼痛表现出恐惧并哭闹;孩子咿呀学语时,家人亲切模仿孩子的声音,和孩子交流,孩子就会更多的积极的开心的“咿咿呀呀”;再如孩子如果尿了拉了困了饿了,都会用哭闹叫喊等方式来引起家长的注意获得帮助,这时家长如果用语言表示理解和明白了孩子的意思亲切悦声说:“妈妈,知道宝宝饿了,宝宝想喝奶了”等,孩子的情绪比较容易平和。这一切都是人类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前期形式;

    到了幼儿期,孩子开始说话了(注意是孩子开始说话了,而非学说话),这是孩子的理解力积累到一定量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孩子会用自己的理解力来表述和表达一些特有的名词或意义,故这一时期又被成为命名期,例如有孩子在吃过“鸡蛋灌饼”后,没有完全记住这个名字,他会用他理解和会使用的相关特征来命名,如称其为:“酱饼”“楼下饼”等等。随着孩子理解力的进一步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随之提高。

    人类的语言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特征,是由具象到抽象,也正是这个特征所以孩子最先掌握的多是名词及动词,然后才是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等。所以才会出现孩子在看到小心火车的警示牌后问:“妈妈,小心火车和我们坐的火车一样吗?”一个孩子在被家人举高高的时候会说:“放你下来,你害怕啦”;(代词混淆,先掌握和会使用的是第二人称“你”)。

    患自闭症孩子在语言理解力的获取上存在着困难甚至缺失,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了制约,出现语言发展迟缓或退化也就是必然的。

    给自闭症孩子进行语言训练需遵循人类获取语言能力的规律,从日常生活着手,点点滴滴的渗透和提高孩子的理解力,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做语言理解力的积累,语言表达能力能自然会得到提升。切记也切勿:急于要求孩子仿说和强迫跟读,这样的结果很容易形成“鹦鹉学舌”及“自言自语”现象,孩子并不明白语言的用途和意义,不能真正的学会使用语言,那就谈不上获取和形成社会性更谈不上自闭症的康复了;反之,孩子的语言理解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法开口说话,还可以用书写或手语或图片交流系统来做表达,这对孩子获取和形成社会性促进自闭症康复是极为有利的。并且理解力是与孩子所有生活学习息息相关首要能力。

    09年春季学期,我新接了一个9岁自闭症孩子的课,家访时我看到,这是个典型的“鹦鹉学舌”的孩子,没有一句正常的交流语言。孩子妈妈介绍,孩子从3岁确诊起一直到8岁,几乎去遍了北京所有的训练机构,孩子仍然只会“鹦鹉学舌”的跟说和仿说。原来以为会跟说仿说了应该很快就能有交流性的语言出现了,可一直没有。从8岁起请家教到现在教了1年了,孩子连苹果、西瓜都不认识(命名困难)。看到孩子的情况和听到这样的介绍,我很心痛!

    从孩子那天和我及他妈妈的互动中,我能明显感觉到孩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只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多于和超前于他的理解力,强迫跟读形成的语言表达孩子不理解自然就不会应用,所以孩子没有任何的正常语言交流还存在着很难逾越的“命名难”,甚至会在教学中,孩子出现了被“鹦鹉学舌”纠结难脱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理解力的提高在语言训练教学中的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对明明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我制定教学计划时就从明明能够理解的语言、行为开始,同时结合明明的生理年龄9岁和心智年龄3岁左右,利用游戏教学法教明明认字,字选择的是明明能够理解名词和动词;用生活场景教学法利用两节课之间的课间休息如:喝水、如厕、吃水果等等活动来帮助明明提高理解力。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一天妈妈在给明明洗葡萄的时,问明明这是什么?“葡萄”明明回答说。妈妈很惊讶,接着明明认识了“香蕉”“梨”等。命名困难得到了突破。

    在明明学会了一定数量的字后,为了帮助孩子摆脱“鹦鹉学舌”,我开始使用写字板来发指令,语言指令作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连同动作一起的辅助方式来用,比如:我们开始练习跳绳时,我会在写字板上写:“明明,去拿跳绳。”然后让明明看,孩子在注意力很好时基本都能去执行,但偶尔也会出现他没看,或者没仔细看,这时我才用语言:“明明,去拿跳绳。”同时把他带到挂跳绳的地方,取下跳绳练习跳绳。同时,在音乐教学中,我不再采用传统的教师教一句孩子学一句的教学方法,而是用同时跟唱的方式来教明明唱歌。一段时间后,明明已经不再处处学舌了,还能根据场景来回答一些问题,形成一定意义上的交流了。比如:在我准备离开穿鞋时,我会问:“明明,我在干吗?”“穿鞋”。“恩,老师穿鞋老师要回家了。”很多次后,一天我穿鞋时,没再问问题,孩子自己说到:“老师穿鞋,要回家了。”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问这样的问题,明明总是跟说:“明明,我在干吗?”(这时我从不去纠正孩子,而只是说出正确答案。)

    如何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提高孩子的理解力从自然生活场景中开始。

    生活里家长和孩子之间有非常丰富的互动场景和教学机会。因此自然生活场景是孩子提高和形成理解力的最佳场所。

    在孩子眼里生活处处是游戏,并且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效果更佳。正所谓:“寓教于乐,事半功倍啊!”
    自闭症孩子也有他自己喜欢和能理解的游戏,家长和教师如何参与其中加入有意义的内容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9:04:57 | 只看该作者

re:浅谈自闭症孩子语言训练(二)理解...

浅谈自闭症孩子语言训练(二)

理解力的重要性我想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现在来说说孩子语言发展的顺序。

孩子的语言理解力积累到一定时,由量变到质变就开始了“命名期”,这一时期有的孩子比较长,有的孩子相对短些;接着出现的是“需求表述语言”;“描述性语言”最后是“对话交流语言”。

自闭症孩子的语言发展突破也是需要遵循发展规律的,通常出现“命名期”是一个语言发展突破的标志,很多孩子从此就开始“说话”了。

前面说到,“命名期”有长有短,所以在“命名期”出现了一段时间后,观察孩子是否有了主动的“需求表述语言”,同时需要有意识的创造“需求情景”来鼓励和示范“需求表述语言”的运用。多示范,例如:下班回家,让孩子帮忙拿拖鞋,“宝宝帮xx拿拖鞋”。如果孩子做到了,要说谢谢!“宝宝我要吃苹果,帮xx拿个苹果”。(可以拿的东西很多很多,也就是可以示范及练习的机会也很多很多。)注意:让宝宝拿的物品都是孩子能够“命名”或能够“指认”的物品。制造“宝宝的需求”场景,比如吃水果时间,水果放的高高的;玩具在玩具柜里宝宝自己拿不到;吃饭的时候宝宝碗里是空的等等等等。随时给孩子制造开口的动力,还要给宝宝足够的反应和组织语言的时间,鼓励孩子开口。

接下来我们的宝宝该开始使用“描述性语言”了,自闭症的孩子在这往往会遇到一个坎,如果家长和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就会导致孩子语言发展的停滞甚至后退。培养宝宝的描述性语言也从生活中开始,原则还是:多示范,多练习,鼓励!练习示范先从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景开始,比如:带孩子去厨房门口,家长说:“xx在炒菜(洗菜、洗碗)”。出门时说:“xx,在穿衣服”,吃东西的时候说:“苹果真好吃”,“蛋糕甜甜的软软的,我喜欢。”外出:“今天车好多啊!”“真好今天没堵车”等等等等。同样有很多很多的示范练习机会。切记:你想孩子爱说话,你自己得先爱说话,你想孩子爱运动,你自己就不能整天在书房呆着。你的示范孩子会在某一天呈现给你的,当孩子尝试着来自己“描述”某一事时,一定记住给他时间,鼓励鼓励再鼓励。

在你给宝宝不停的示范“需求表述语言、描述性语言”时,其实你已经在开始和孩子示范“对话交流语言”的使用了。比如:拿一本孩子喜欢的书(玩具、食物),让孩子看见,等待孩子开口要,和他一起看(玩、分享),然后一起来回忆刚才发生的一切,让孩子转述这愉快的一幕给家人和朋友。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对话练习呢?

孩子是来提升父母智慧的天使!

当然作为自闭症孩子,语言发展的过程会进度偏缓,但只要我们掌握好指导原则和方法,孩子的语言发展一定能够得到突破的。

指导原则:“多示范、多练习、鼓励、不校正”。有很多孩子在开始使用语言之初,会出现语速快,吐字不清,甚至发错音等现象,这在普通孩子中也是常有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时,切忌呵斥孩子:“错了、说慢点、说清楚”等等,家长和老师只需心平气和的重复正确的发音和语速就可(再次示范),注意保护孩子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主动性、积极性,减少孩子的挫败感及不安全感。

语言训练中家长和老师都需要掌握的方法是“多、精、待(代)、引”,多自然是多示范、多练习,精就是示范语言精炼到位,练习语言也精炼到位,比如在“命名期”精就是只说“名”以此类推;待(代)就是从等待到代言,在孩子说话时给足够的时间等待孩子组织语言,等待时观察孩子如果确有困难,代而言之(其实这同时也是示范,一般不要求孩子立刻跟说);引既引导和引领,创造环境制造困难,引导孩子开口,发起话题寻找机会引领孩子正确使用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9:52:12 | 只看该作者

校运会

力的学校连续两天开田劲运动会。
起初我和力爸都有共识:就力喜爱运动的特点,训练力立定跳远,可是最终因为我们言行不能一致而泡汤。
送力去学校时见到是清一色的校服,我想回家拿校服送他后再去上班。
教室里小朋友们都在搬椅子,而力就坐在位上丝毫不动。
我奇怪地走过去问:力,你怎么还不去搬椅子排队啊?
力弱弱的说:我不想去。
我:大家都去了呢,有跳远跳高看啊,我们要去给同学加油啊。
力还是很平静:老师不给我去。
天,我的心一阵酸楚。我拼命忍住了泪水,走到在看孩子们搬椅子的老师面前:老师,让力出去排队看吧,他很喜欢的。
老师:我怕他乱走,跑出跑道给撞了危险。
可想而知,早操、体育课、课外活动都没力的份了。
我说:不会的,让他坐中间,叫两同学看好就行了。
老师不再说什么。
我提示搬着椅子的力紧跟队伍,力怕我离开不停回头看我。我跟他告别后悄悄躲起来看,他也只是偶尔站起回头看我离开的方向。
我不忍心,跟校长撒谎请了假,回家拿了相机带力尽情地看比赛。
当看到我再次出现时,力很奇怪:妈妈,你不是去上班了吗?
妈妈想和你在一起,就请了假了。
力对运动真是很喜爱,看完跳远看垒球,对跳高最情有独钟,每看到一个跳完落下海绵垫的瞬间就欢呼起来,但对跑步却不怎么感冒。

我幻想着我有既能保住工作又有时间陪力的这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23:47:02 | 只看该作者

re:我要求妈妈像我教石头写日记一样,在带孩子...

我要求妈妈像我教石头写日记一样,在带孩子出去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提醒他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别人怎么表现的,你当时是什么心情,当时要不停旁白,回来路上也重新叙述,然后到家写下来,写下来的东西也要经常拿出来看,或者即使不看也和孩子回忆非常有意思的场景。这个过程是帮助孩子加深影像,帮助孩子回溯,帮助孩子再现的过程,这对自闭症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意义的本身不在于是提高功课,而是让他的脑子想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而不是让那些无意义的东西去占据他的脑子,其实也是在帮助孩子建立他应该有的思维方式。
我还让ZQ妈妈陪孩子阅读,大量地阅读比他的功课简单一些的读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23:49:40 | 只看该作者

re:方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是宝贵的经验,路过时看...

方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是宝贵的经验,路过时看到了就挖了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13 06: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