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燕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青春期

[复制链接]
1041#
发表于 2009-10-1 04:44:50 | 只看该作者

re:燕原,其实,我很担心你回国去,你在我眼里...

燕原,其实,我很担心你回国去,你在我眼里真的就是单纯得像水晶似的一个人,不知道你回去怎么活下去。还有孩子们,文化的差异,你要费很大力气让他们适应,一旦回到美国,又是一番折腾。能不回去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09:40:03 | 只看该作者

re:可以不回去,可是不回去,在这里不知道做啥...

可以不回去,可是不回去,在这里不知道做啥,因为不想让大都马上回到学校,12岁以前,就打算全陪了。

中国挺好玩的,很多做生意的人没底线,但是我们这一代的同学,还不乏理想主义。 有时候,只要一点点理想主义就够了,不需要太多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09:42:53 | 只看该作者

re:上半身运动困难,只能保持一个姿势坐在这里...

上半身运动困难,只能保持一个姿势坐在这里,和胡哥同步灌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发表于 2009-10-1 09:46:40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上半身运动困难,只能保持一个姿势坐在这里,和胡哥同步灌水。。。。


玉体欠安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09:50:57 | 只看该作者

re:农民工职业病

农民工职业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6#
发表于 2009-10-1 09:56:07 | 只看该作者

re:燕原 ,你太用功了,当心腰背。传...

燕原 ,你太用功了,当心腰背。

传授私密方法:

一边扭动一边看胡哥,一边踢腿一边盖楼房。

电脑用手提,上网用无线,怎么摆弄都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10:06:17 | 只看该作者

re:6. 自我调节或者说自我控制。...

6. 自我调节

或者说自我控制。 情绪和行为,不出大的差错;自己心理不出大的问题。

对我家孩子,这个目标差不多要定在18岁到25岁。 如果要求一个小学生,在学校里做到完全自控,是不可能,因为他心智不完善,脑子也没发育完全,对环境,对自己的认识都不完整。 特别是对感统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表达又不好,大人理解不了,就很痛苦。 像我十岁以前,根本不可能向其他人清晰地描述我遇到的感统烦恼。

对小学生来说,要教:
1. 认识自己的情绪
2. 分析自己的行为
3. 控制自己的方法

大都现在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烦恼和意愿,虽然小说也看了不少。 对于大部分有关情感的问题,他要想上好半天,然后说不知道。 也许是时候,可以试试A博士的那套情绪量化教学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10:08:32 | 只看该作者

re:何子姐说晚了一步,现在踢腿没问题,扭腰就...

何子姐说晚了一步,现在踢腿没问题,扭腰就要抱着脖子一起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9#
发表于 2009-10-1 16:49:21 | 只看该作者

re:祝孩子生日快乐!如是颈椎问题,等能活...

祝孩子生日快乐!
如是颈椎问题,等能活动了后,常常做用头缓慢写米字的运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0#
发表于 2009-10-1 17:32:03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农民工职业病


唉,盖楼真盖出不少后遗症了。[EM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 00:35:23 | 只看该作者

re:颈椎一定是有问题,所以这个IT坚决是不能...

颈椎一定是有问题,所以这个IT坚决是不能做了,卖白菜就卖白菜,身体还好呢。

不过这次应当算是我第一次落枕,还特严重,估计大概需要一周恢复吧。

这两天电脑前也不敢久坐,慢慢运动着感觉好一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 01:28:40 | 只看该作者

re:7 独立我要多生几天病,孩子就长...

7 独立

我要多生几天病,孩子就长很多本事。 自己做饭,帮我起床,帮我贴膏药,就是不肯洗碗,有点太洁癖了。

不会问寒问暖,但是呼之即来,来之即干,还是很好使的。

所以我不担心他的独立问题,以后等他认识自己多一些,知道什么时候找什么人帮助的时候,就更没问题了。

8. 社会关系

我前面说过,我和NT最大的差距在于对待陌生人的社交技巧,除了这些,家人的关系,朋友的关系,都不差。

所以这个社交技巧我不着急,先把小环境做好,主要从感情上和个人素质上,而不是技巧上下点功夫。 对外主要抓礼貌,大规矩和行为,只要立下了纪律,孩子还是完成的很刻板的。

同理心和理解力,大概要一起上,现在感觉他的能力还不够。 如果让他打招呼,他会完全照做,不思考,不反抗,不纠结,那就说明他社会性思维能力不够,需要接着解说,讲故事,提问,让他脑子转到那个地方去。

9 Self-Advocacy

这个词的意思是,作为残疾人,需要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权益。

作为孩子,家长承担了保护的责任。 当孩子到了16岁,需要他自己认识到这个责任和权利,这是自我认识和走向独立生活的重要一步。

10 自立

美国学校里,对孩子的职业教育,是从学前班开始的。 从了解家长的职业,到了解其他职业,从在家里做家务,到10岁当学长,和学前班做一对一辅导,12岁做义工,14岁可以打工,16岁会开车,18岁很多孩子就完全从经济上脱离父母的支持了。

我觉得让孩子早点体会挣钱的过程,没什么坏处。 美国的大学本质上不是做职业培训,而是人的再提高,所以任何年龄都可以去。 大多数公司看重经验不看重学历,我遇到很多同龄人,简历上写着,25年职业经验,没上过大学,老板非常欢迎。

职业训练要从小做起,不要等着上了大学,然后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抓瞎。
需要的方面有:
1. 诚实正直
2. 认真工作的态度
3. 分析能力
4. 计算机水平
5. 团体合作
6. 时间安排和计划能力
7. 交流技巧
8. 灵活性
9  人际关系
10 主动能动性

谱系孩子的长处是 1. 2. 4. 一些有可能有 3,其他都是弱项。 所以,很多事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 01:35:16 | 只看该作者

re:这本书翻完了,最佩服作者的是,她把她能找...

这本书翻完了,最佩服作者的是,她把她能找到的AS/ZB的故事和书都看过了。 作为一个NT妈妈,有这种精神,她对孩子的了解一定是非常的深入。 她孩子的功能不是特别高,到高中才能和她一起讨论一些问题,中间退学上学几次,不过从一些引用的对话来看,她孩子现在的分析能力,对未来的认识,都非常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4#
发表于 2009-10-3 04:38:40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燕原发表的内容:

颈椎一定是有问题,所以这个IT坚决是不能做了,卖白菜就卖白菜,身体还好呢。

不过这次应当算是我第一次落枕,还特严重,估计大概需要一周恢复吧。

这两天电脑前也不敢久坐,慢慢运动着感觉好一些了...



看来得这“鸡脖子”病不是一个两个呀,我记得方老师以前还叨叨呢,估计她别的毛病太多了,现在已经排不上这个了。

我也是这毛病,别看学习不好,可是照样得这病,都是在美国看paper,考试等弄的。每次都说看10分钟活动活动,可惜总做不到。每次都是落枕引发,一次能疼好几天。这1年来陪着孩子,这毛病倒没怎么犯,我也觉得卖白菜这活儿不错。

有啥好招儿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发表于 2009-10-3 04:39:44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忘了...

下面引用由忘了我是谁发表的内容:

燕原,其实,我很担心你回国去,你在我眼里真的就是单纯得像水晶似的一个人,不知道你回去怎么活下去。还有孩子们,文化的差异,你要费很大力气让他们适应,一旦回到美国,又是一番折腾。能不回去吗?



我也是这担心,怕你回去热闹劲儿过了,就不适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 06:42:53 | 只看该作者

re:为啥呢? 我觉得我最不适应的就是热闹劲...

为啥呢?  我觉得我最不适应的就是热闹劲儿了。

让我每天带孩子,看书,在哪里都一样,山里啊,城里啊,都是一样的隐居。
北京的好处是活动多,积极的人多,可以强迫我出门社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00:04:24 | 只看该作者

re:美国的大学本质上不是做职业培训,那么是做...

美国的大学本质上不是做职业培训,那么是做什么的?

在家读书的孩子,需要怎样才能符合上大学的程度,除了SAT,社会工作经验,自述美文之外。。。

这几天歪着头,看了几段《法律之门》,觉得比较经典,美国的大学里的大师们,的确就是这样上课的,开放式的问题,多元化的视角,培养的不是职业法官和律师,而是有自我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公民。

书的引言是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的一部分,有寓言性质,我关心的是后面的问题是怎样设计的,和这类问题怎样引导思考。 给孩子做阅读和讲相对简单的故事的时候,这类开放性的问题,应当占很大成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提高难度。

1. 法的门前

一个守门人在法的门前站岗。一个从乡下来的人走到守门人跟前,求见法。但是守门人说,现在不能让他送去。乡下人略作思忖后问道,过一会儿是不是可以进去。 ‘这是可能的,’守门人回答说,‘但是现在不行。’由于通向法的大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守门人也走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探出身子,朝门里张望。守门人发现后,笑着说:‘你既然这么感兴趣,不妨试试在没有得到我许可的情况下进去。不过,你要注意,我是有权的,而我只不过是一个级别最低的守门人。里边的大厅一个连着一个,每个大厅门口都站着守门人,一个比一个更有权。就是那第三个守门人摆出的那副模样,连我也不敢看一眼。’这些是乡下人没有料到的困难。他本来以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到法那儿去;但是,他仔细端详了一下这位穿着皮外套、长着一个又大又尖的鼻子、蓄着细长而稀疏的鞑靼胡子的守门人以后,决定最好还是等得到许可后才进去。守门人给他一张凳子,让他坐在门边。他就在那儿坐着,等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反复尝试,希望能获准进去,用烦人的请求缠着守门人。守门人时常和他聊几句,问问他家里的情况和其他事情,但是提问题的口气甚为冷漠,大人物们提问题便是这个样子;而且说到最后总是那句话:现在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出门时带了很多东西;他拿出手头的一切,再值钱的也在所不惜,希望能买通守门人。守门人照收不误,但是每次收礼时总要说上一句: ‘这个我收下,只是为了使你不至于认为有什么该做的事没有做。’在那些漫长的岁月中,乡下人几乎在不停地观察着这个守门人。他忘了其他守门人,以为这个守门人是横亘在他和法之间的惟一障碍。开始几年,他大声诅咒自己的厄运;后来,由于他衰老了,只能喃喃自语而已。他变得稚气起来;由于长年累月的观察,他甚至和守门人皮领子上的跳蚤都搞熟了,便请求那些跳蚤帮帮忙,说服守门人改变主意。最后他的目光模糊了,他不知道周围的世界真的变暗了,还是仅仅眼睛在欺骗他。然而在黑暗中,他现在却能看见一束光线源源不断地从法的大门里射出来。眼下他的生命已接近尾声。离世之前,他一生中体验过的一切在他头脑中凝聚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还从来没有问过守门人。他招呼守门人到跟前来,因为他已经无力抬起自己那个日渐僵直的躯体了。守门人不得不低俯着身子听他讲话,因为他俩之间的高度差别已经大大增加,愈发不利于乡下人了。‘你现在还想打听什么?’守门人说。‘你没有满足的时候。’‘每个人都想到达法的跟前,’乡下人回答道,‘可是,这么多年来,除了我以外,却没有一个人想求见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守门人看出,乡下人的精力已经衰竭,听力也越来越不行了,于是便在他耳边吼道:‘除了你以外,谁也不能得到允许走进这道门,因为这道门是专为你而开的。现在我要去把它关上了。’

问题1.  寓言是一种古老而古怪的教育形式。 在《圣经》旧约和新约当中,寓言被广泛用于教育目的,在中东和远东的宗教中更是如此。 我们没有能力将寓言归结为一个论点,一条信息或一句口号,这使寓言成为意味深长的教学工具。 师生们即使对寓言有所研究,仍然可能迷惑不解。
        寓言还有其他独特的面貌,它不能被诋毁为不知所云的纯粹抽象或者极端模糊。 到我们想要诋毁寓言的时候,我们已经被它吸引住了。 我们的心智拼命去发现它似乎尽在掌握同时又无法扑捉的含义,寓言的每一行,分开来看是可以理解的,但它的整体意思却无从把握。 我们原以为再读一次就够了,不,不是这样,也许要三次或更多次。 不过,我们能够胜任反复的阅读,因为寓言一般都很短,并且每读一次我们都有新的收获。 关于法,卡夫卡告诉你什么? 他勾画的图景是令人愉快的还是令人烦恼的? 卡夫卡的教诲在什么场合 -- 法律的或者其他的 -- 可以被运用呢?

问题2. 理查德。迪尔戈多是一个叫做“种族批判理论家”的组织的主要学者,他争辩说,讲故事以及其他叙事体,可以具有革命的潜能:

       “故事,寓言,编年史和叙事体是强有力的摧毁思想定式的工具。 所谓思想定式就是一组预设观点,公认至理和共享知性,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法律和政治理论产生了。它们像一副我们佩戴已久的眼镜,近在眼前却视而不见,只被用来扫描和诠释世界,而其自身却几乎从未受到检视。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公认至理,使当下的社会安排似乎显得公正而自然。 那些当权者夜里也睡的非常安稳,他们的举止似乎不像是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压迫。”

        这就是为大家所接受的论述形式,也就是可靠的学术资料中的论述。 它们属于权威人士和未来的权威人士。 什么样的魔力使叙事文学能够消弱权威人士的权力,并给非权威人士一个较为有利的防守阵地,可以有一点儿发言权? 迪尔戈多主张,被压迫者所讲的故事:

        “通常是冷嘲热讽。。。贴近底层,不加渲染的。。。讲故事有巩固共同体的作用: 故事,建立一致性,建立共享知性的共同文化,从而建立更深厚,更重大的道德规范。 但是,故事与反故事有着同等重要的摧毁作用。 它们能够显示,我们过去的信仰是荒谬可笑,自私自利或者残暴冷酷的;它们还能显示,我们怎样可以躲避非正义的排斥;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应当重新分配权力;它们是有创造力的雄辩的另一半 -- 有摧毁力的一半。”

        在进一步阅读之前,思考一下迪尔戈多对叙事文学的看法:它们是强有力的,被压迫者的冷嘲热讽,它们兼具建设性和毁灭性。 这些看法适合卡夫卡的“法的门前”吗? 比如说,卡夫卡的寓言具有革命的潜能吗?

问题3.  卡夫卡的寓言对你有什么影响? 你觉得沮丧,愤懑,还是烦恼不安? 如果有这些感受,那么这些不良感受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问题4.  你可能想亲自尝试一下叙事问题,比如写一篇简短的报道,叙述自己感受过的一次非正义。 想到一次非正义的事件,总是比想到一段正义的情节更加容易。 当然,这个事件或情节不见得非要牵涉警察,法庭或者法律机构的遭遇不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只可能在偶然的情况下冲撞正式的法律: 相反,在家庭,学校,运动队,社交俱乐部和工作场合,我们经历了更多的不公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00:23:53 | 只看该作者

re:2. 教士与K的对话 (这部分是卡夫卡自...

2. 教士与K的对话 (这部分是卡夫卡自己的思考,后面提出的问题也相应复杂多了。)

  “就这样,守门人欺骗了乡下人,”K马上说。他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住了。
    “别忙,”教士说,“不能不假思索便接受一种看法。我按照文章里写的,一字一句地给你讲了这个故事。这里并没有提到欺骗不欺骗。”
    “可是,这是显而易见的,”K说,“你对它的第一个解释十分正确,守门人只是在拯救的消息已经对乡下人无济于事的时候,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乡下人在这以前并没有向守门人提这个问题,”教士说,“另外,你还应该注意到,他只不过是一个守门人而已,作为守门人,他已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是什么使你认为,他已尽到了自己的责任?”K问,“他没有尽到责任。他的责任应该是把所有外人轰走,但应该放这个人进去,因为门就是为这个人开的。”
     “你不大尊重原文,在篡改故事情节了,”教士说,“这个故事中,关于是否可以走进法的大门,守门人讲了两句重要的话,一句在开头,一句在结尾。第一句话是:他现在不能放乡下人进去;另一句话是:门是专门为乡下人而开的。如果两者有矛盾,你就说对了,守门人是骗了乡下人。不过,这里并没有矛盾。相反,第一句话里甚至包含了第二句话。人们几乎可以说,守门人在暗示将来有可能放乡下人进去的时候,已越出了自己的职责范围。当时,他的职责显然是不让人进去;许多评论家见到这个暗示确实很惊讶,因为守门人看来是个严守职责、一丝不苟的人。那么些年来,他从来没有擅离岗位,直到最后一分钟,他才把门关上;他明白自己的职务的重要性,因为他说过:‘我是有权的。’他尊敬上级,因为他曾讲过:‘我只不过是一个级别最低的守门人。’他并不多嘴,因为那么些年来,他只提了几个不带感情色彩的问题;他不会被贿赂,因为他在收礼时声明:‘这个我收下,只是为了使你不至于认为有什么该做的事没有做。’只要是和他的职责有关,苦苦哀求也好,暴跳如雷也好,他都无动于衷,因为我们知道,乡下人曾经‘用烦人的请求缠着守门人’。最后,甚至他的外貌—— 那个又大又尖的鼻子,那把细长而稀疏的鞑靼胡子——也让人联想到,他的性格一定很迂腐守旧。谁还能想像出一个比他更忠于职守的守门人呢?然而,守门人的性格中也包含着其他方面,这些方面似乎对所有求见法的人都有利,这也使我们易于理解,他为什么会越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向乡下人暗示将来有可能获准走进法的大门。我们不能否认,正因为他头脑有点简单,他也就必然有点自负。例如,他提到自己是有权的,其他守门人更有权,那些人的模样连他也不敢看一眼时,说过几句话。这几句话我觉得是符合事实的,但是,他讲这几句话的方式却表明,头脑简单和自负把他的理解力搞乱了。评论家们就此指出:‘对同一件事情的正确理解和错误理解并不是完全互相排斥的。’不管怎么说,我们应该承认,这种简单和自负尽管表现得不很突出,但很可能削弱了他守门的能力;它们是守门人性格中的缺陷。还得附带说明一件事实:守门人看上去是位天生和蔼可亲的人,并非一直摆出盛气凌人的官架子。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开玩笑似地建议那人不妨在严格禁止人内的情况下闯进去;后来他也没有把那人撵走,而是像我们所知道的,给他一张凳子,让他坐在门边。这么多年来他耐着性子听那人的苦苦哀求,和那人作些简短的交谈,接受那人的馈赠,客客气气地允许那人当着他的面大声责骂应由他自己负责的命运——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推断出,他具有同情心理。并非每个守门人都会这样做。最后,那人对他作了个手势后,他就低低俯下身去,让那人有机会最后提一个问题。守门人知道一切就此结束了,他讲的那句话‘你没有满足的时候’只是一种温和的嗔责。有人甚至把这种解释方式再向前推进一步,认为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由衷钦仰的心情,虽然其中并非没有某种恩赐的口气。总之,守门人的形象与你所可以想像的很不相同。”
     “对于这个故事,你比我研究得仔细,花了更多的时间,”K说。他俩沉默了一阵子。然后K讲话了:“这么说,你认为那人没有受骗?”
     “别误解我的意思,”教士说,“我只是向你介绍了关于那件事的各种不同看法。你不必予以过分重视。白纸黑字写着的东西是无法篡改的;评论则往往不过是反映了评论家的困惑而已。在这件事中,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真正受骗的是守门人。”
     “这种说法太牵强附会了,”K说,“它有什么根据?”
     “根据在于,”教士回答道, “守门人的头脑简单,理由是他不明了法的内部,他只知道通向法的道路,他在路上来回巡逻。他的关于法的内部的想法是幼稚的。而且他自己也害怕其他守门人,认为他们是拦住那人去路的妖怪。实际上他比那人更怕他们,因为那人听说里边的守门人模样可憎以后,还是准备进去,而守门人却不想进去了,至少据我们所知是这样。还有的人说,他一定已经到过里头,因为不管怎么说,他已受雇为法服务,这项任命只能来自里头。这种说法遭到了反驳,理由是,很可能是里头传出来的一个声音任命他当守门人;无论怎么说,他在里头不可能进得很深,因为第三个守门人的模样就已经使他不敢看一眼了。此外,这么多年来,除了有一次提到那些守门人外,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讲过什么话,能表明他了解里头的情况。也许禁止他这么做,但是关于这一点也没有提及。有鉴于上述种种,人们得出的结论是,他对里头的情况和重要性一无所知,因此他处于一种受骗状态。在看待他和乡下人的关系方面,他也是受骗的,因为他从属于乡下人,而自己却不知道他反把乡下人当作自己的下属来对待,许多细节可以说明这点,你一定还记得。根据对故事的这种解释,十分明显,他是从属于乡下人的。首先,奴隶总是从属于自由人的。乡下人确实是自由的,愿上哪儿就上哪儿,只有法的大门对他关着,只有一个人——守门人——禁止他走进法的大门。他接过凳子,坐在门边,待在那儿,一直到死,完全是自愿的;故事里从来没有讲起有谁强迫他。可是,守门人却被职责强制在岗位上,他不敢走到乡下去,显然也不能走进法的门里去,即使他想进去也不行。另外,虽然他为法服务,但他的岗位只是这一道门;换句话说,他只为这个乡下人服务,因为这道门是专为乡下人而开的。从这方面讲,他也从属于乡下人。我们可以设想得出,乡下人从小到大的那些年间,守门人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走过场,因为他必须等待一个人的到来,也就是说,要等一个人长大;因此,他必须长期等待,以便实现自己的工作目的;此外,他还得等那人高兴,因为那人只有当自己想来时才来。守门人职责的期限也取决于那人的寿命,所以,归根结底,他是从属于那人的。故事里始终强调,守门人对所有这些显然一无所知。这本身并不奇怪,因为根据这种解释,守门人在一件重要得多的、直接影响到他的职责本身的事情上,同样也是受骗的。例如在故事末尾,他提到法的大门时说:‘现在我要去把它关上了,’但是,故事开头部分却说,通向法的大门一直敞开着;如果它一直是开着的,这就意味着不管乡下人是死是活,这门在任何时候都应敞开着;既然这样,守门人就不能把它关上。至于守门人说这话有什么动机,有几种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他说要去关门,只是为了回答乡下人而已;有人说这是他强调自己是忠于职守的;也有人断言,这是为了使那人在弥留之际感到懊丧不已。不过,人们还是同意这个观点:守门人没有能力去关门。很多人认为,在智力上他也不如乡下人,至少在故事结尾部分是如此,因为乡下人看见法的大门里射出了光线,而守门人站岗的位置却决定他要背对着门;何况他也没有讲任何话,证明他发现了这种变化。”
    “说得有理,”K低声向自己复述了教士讲的几个理由以后说道,“说得有理,我倾向于同意这种观点:受骗的是守门人。不过,这不能使我抛弃原先的看法,因为这两个结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并行不悖的。守门人精明也罢,受了骗也罢,无关大局。我说过,乡下人受骗了。如果守门人头脑精明,也许有人会对此起疑;但是,如果守门人自己受了骗,那他的受骗必然会影响到乡下人。这就使守门人实际上不可能成为骗子,而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真是这样的话,就必须立即解除他的职务。你不应该忘记,守门人的受骗对他自己固然无害,但会给乡下人带来无穷无尽的危害。”
    “对这种看法也有反对意见,”教士说,“许多人断言,故事本身不能使任何人有权来评论守门人。不管他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他终究是法的仆人;这就是说他属于法,因此他完全超出人们所能评论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敢相信,他从属于乡下人。虽然他受职守的制约,必须守在法的门前,但是他却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要伟大得多,别人无法和他相比。乡下人只能求见法,守门人却已经固定在法的身边。是法把他安置在守门人的位置上;怀疑他的尊严就等于怀疑法本身。”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K摇摇头说,“因为,我们如果接受这种看法,那就必须承认守门人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可是,你自己也已充分证明,这样做是不可能的。”
    “不,”教士说,“不必承认他讲的每句话都是真的,只需当作必然的东西而予以接受。”
     “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K说,“这会把谎言变成普遍准则。”


问题1.  将你对寓言的最初感触与教士和K的评论加以比较,哪一个更接近你的想法?

问题2.  教士与K争论的是什么? 谁赢得了这场争论? 赢得争论与正确之间有没有区别?

问题3.  K的论点似可归结为:正义抛弃了乡下人。 依你的判断,正义实现了没有?

问题4.  在对话中,教士主宰了谈话而K说的很少。 交谈中的这种失衡告诉了你什么? 作者卡夫卡是通过教士还是通过K在说话?

问题5.  教士似乎专业而自信,K却显得业余而胆怯。 这些特征对于赢得争论和说服读者的能力有何影响?

问题6.  在寓言中,守门人被描绘成一位低层次的法的权威,乡下人则是一个无权者。 在争论中,教士则更像一位权威,而K则像一个外行。 乡下人或者K是聘请一位律师有所帮助,还是他们自学法律更有帮助?

问题7.  教士的立场似乎随着K所提出的每个新问题而转变。 随着争论的进行,教士的论点是更强有力了,还是更软弱了? K的论点又怎样呢?

问题8.  教士的最后论点是: “不必承认他讲的每句话都是真的,只需当作必然的东西而予以接受。” 这句话的蕴涵是什么? K对这话的反应是什么? 你赞成哪种立场?

问题9.  时常有这样的想法: 坏的秩序比根本没有秩序要好。 是什么使坏秩序有强制力? 你怎样认为? 乡下人会怎样认为?

问题10.  在守门人与乡下人相处的过程中,规则似乎发生着变化: 开始时,法的大门不让乡下人进入,因为他被认为没有权利进入; 但是后来,他被告知法的大门是专为他开的 -- 他一直有权进入,并且,事实上是他的独有权利。 规则不断变化的地方,还可能有“秩序”吗?
         然而,还是可以说,尽管存在表面的不一致性,但却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一致性贯穿整个故事。 规则可能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 乡下人一直未能进入法的领域。 如果法从未为他服务,那么法又为谁服务呢?

问题11.  哪一个人物 -- 乡下人,守门人,教士或者K -- 是读者最认同的? 最想认同的? 这些人物代表了什么社会作用和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00:27:58 | 只看该作者

re:很多书上说,家长容易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因...

很多书上说,家长容易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因为他们连最简单的说话,和人相处,出门,都不会,上学很困难。

同样很多书上说,最后恢复的比较的好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长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比较高。

从AS的思维和逻辑分析来看,在18岁水平,完成上述功课应当是没什么障碍的,也许他们那时候还没有好朋友,经常和人冲突,但是不妨碍其他方面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0#
发表于 2009-10-4 13:52:12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很多书上说,家长容易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因为他们连最简单的说话,和人相处,出门,都不会,上学很困难。

同样很多书上说,最后恢复的比较的好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长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比较高。
...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对礼儿就要求得很低,要从这方面去着手改变方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7-1 06: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