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燕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青春期

[复制链接]
5621#
发表于 2012-8-8 03:20:13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你感觉系统1是文科,系统2是理科?

这个说法倒也有趣。

那倒也不绝对,只是看到帖子里讲道许多用理工科的方法(比如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东东)来分析人的思维过程,故有此一说。
不过讲道系统1像文科思维,系统2像立刻思维,这个说法蛮有些道理。
接下来有一个问题:扬长避短还是扬长补短?因材施教还是整齐划一?
打个比方,某个孩子系统1思维发达,而系统2思维较弱,父母在培养和教育他的过程中,是侧重于发挥其系统1思维的优势,还是侧重于弥补其系统2思维的不足,或者根据社会要求(求学、就业、社会交往等等)对孩子进行规范化教育?(反之亦然)
好比诸葛亮智谋超群,但手无缚鸡之力;张飞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是缺少谋略;姜维虽然文武双全,但是文不如诸葛,武不敌张飞。是根据天赋专心习文或者练武,还是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后天努力而追求文武均衡?(比如可以规劝诸葛亮早点起床跑跑步、做几个俯卧撑,提醒张飞来个手不释卷、读春秋知大义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22#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03:53:08 | 只看该作者

re:我认为普通娃如果有能力的话,两手都得抓,...

我认为普通娃如果有能力的话,两手都得抓,毕竟有突出特长的普通娃少,大部分要靠综合素质混社会。
我恶补了一中午文学城,看普通娃爬藤、学琴、练体育、培养领导力等老中教育心得。

系统1除了先天因素,后天主要靠环境影响,除了广泛阅读好作品,好的现实环境有:成熟上进的同学,社区公益活动,学校社团和童子军培养领导力,好的体育社团,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家长的人文素质,感性爱好,和睦民主的亲子关系等。
当然这些环境因素除了培养系统1思维,还培养价值观,人品,成熟度,眼界,毅力,爱折腾的性格,对他人的影响力等,都是在社会大环境中生活愉快和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系统2是否能培养出来,有先天因素,后天主要得靠推,不是推学业成绩,而是推思维方法。
好的老师会推,但家长的角色也很重要,聊时事,讨论工作中的问题,一起读社科类的书等等,参加科技小组或者辩论小组也是一个渠道。

对系统1欠缺的AS来说,推系统2是融入社会的关键,我没法想象系统1和系统2都不足的话,怎么独立生活。
对系统1发达的NT来说,推系统2是更高一级的要求,看看《白宫风云》,再看看微博上多少公知说话不靠谱,只凭直觉和感性,就知道这个推,对教育系统可以说是推进全民进步的必要责任。(原来系统2只有贵族和精英才学,现在全民教育都得学,这就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23#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2:09:19 | 只看该作者

re:无论系统1还是系统2,都应当终身保持一个...

无论系统1还是系统2,都应当终身保持一个开放系统。

NT孩子在成长期,系统1是非常开放的,如果活动适合年龄,家长给予足够的鼓励,心理上不出问题,孩子就会非常喜欢参加多样化的活动,喜欢接触不同的人,因为系统1需要这些信息去优化和完善。一个完善成熟的系统1,是NT立足在社会上的基础,非常重要。

昨天看体育节目聊到中国的三大球为什么不行,有一段说的很在理:
“核心球员是队伍的领军人物,不同时期能否总有称职的中场、后卫、二传等组织者,最能反映出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有没有问题。这种位置上的经验很重要,身经百战,头脑清醒。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基础,又没有活跃的草根比赛,靠从小闭门接受专业训练,往往缺乏困境中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中国男女篮在这方面最明显。一遇到欧美国家高水平对手,教练员的布置无法得到核心队员的领会和实施,拖累全队。”

封闭式训练,没有开放系统,在集体运动项目中表现的差距最明显。

系统1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系统1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对NT来说,通常有个说法,30岁以后就定型了,不会变了。
这可能是系统1的生理规律,大脑稳定了成熟了,不再追求新的环境,新的信息去优化。
就古代来说,30而立,普通人30岁以后不会再有大的变动,这样就可以了,金字塔上面精英们自己折腾政治就好,没普通人什么事儿。

但现代快速信息和商业社会,特别是孩子们那代,一辈子换15个工作是平均值,事业会一直向上走。像我30岁刚刚博士毕业,事业在哪儿都不知道,所以30以后不接受新事物是不可能适应社会的。

维持一个终身学习,开放的思维系统,我感觉系统2是强大的推动力,特别是培养专业系统1,是在系统2的辅助下,利用系统1的硬件做出更高级软件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可以脱离原始系统1到一定年龄就不变化的惯性,不断突破自己的“常识”思维模式,能进一步优化大脑。
这样的一个NT,就是会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不固步自封的,能真正理解新生事物的人。

系统2不发达,30岁以后,人就很容易被成熟的原始系统1拉着保持原来的想法,特别是如果有情感因素的话,更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常识”。
人会认为,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生命的目的,很本真,很纯粹,原始系统1就是自我认同,其他都是外界的。
结果那些新的信息和新的想法,只会挑选着接受符合自己框架的,那些不符合自己的框架,就被排斥和屏蔽了,甚至会认为那些信息都是不人性的,是来控制人的,虽然有些打着科学和真相的旗号,但看着就反人性,不是自己这个“完整的人”的一部分。

如果毒舌一点,这样的NT,不能算是一个现代人,因为被原始系统1 绑架进入了一个封闭思维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24#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00:34:22 | 只看该作者

re:很难和具有系统1封闭思维的人解释系统2的...

很难和具有系统1封闭思维的人解释系统2的益处,也很难和圈外人解释为什么这个年龄的AS孩子不需要多样化的开放环境去培养系统1。
我决定今天过后一切就不解释了,累。

伪装系统1实时比较累,在网上其实不累,只要我愿意,可以把这里打造成乐园,而不是课堂。

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信息,特别是在生活困境中,无非是:
正能量,正面情感,美好的愿景,和原来区别不大的生活模式,美好的人性,吃喝玩乐,乐观面对生活困难等等。

这些表面信息,不难打造,只是我感觉没啥用(当然是对我来说没啥用)。
迎合他人的愿望,我几乎没有,只有说服他人接受事实和想法的愿望。
但事实是,先迎合,才能更好地说服他人。

我可以练习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25#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02:41:18 | 只看该作者

re:【张佳玮】其实少关心点他人的意见,你...

【张佳玮】
其实少关心点他人的意见,你就能活得简洁高效点的
2011-03-10 12:44:54

昨和人聊,人烦躁,对我说:“你不上班你可能不能理解,就是每天生命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我答:“我明白的。就是‘不产出任何东西’。”
人答:“对!!”

关于浪费,我当初跟我爸聊过。我说,基本上,我写字而不上班,是因为我特珍惜时间,不想浪费了去。
听着有些绕,重新理一理。

我爸小时候不大管我,随我自喜,玉米棒子掰了扔。吉他横笛,围棋国象,蜡笔水彩橡皮泥,自制弓箭削竹枪,诸如此类。后来我上大学,他稍微紧张起来,因为发现我“不干正经事”。这些焦虑,直到我的收入开始让他觉得我还算安全时,才算消除。按这为例,在许多父母那里,大体上,世界上是分两种事的:
A 所谓不正经的闲事。
B 所谓仕途经济。

如果你一直在走A的路,父母亲戚就会把你往B方向纠一纠拉一拉扯一扯,等等。用王小波的话说,“周围有种热烘烘的气氛,好像谁都在关心你”,但是呢……

我一直这么相信:一个人是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这时代,大家了解旁人,习惯是拿些物化标签往人身上一插,加上一些浮光掠影的只言片语,就大致构成印象里的一个人了。然后,就和昨天流行的“学XXX的孩纸你伤不起”一样,谁在干点啥,其实谁都不了解。最后总是归于一些表面的标签的片断的印象流东西。这挺正常,谁都没权利要求别人来彻底了解自己。本来,被误解和误读是人生最不可避免的义务之一。

许多压力,其实来自于外界“热烘烘的气氛”。在那个你所认识的小圈子,或者,你想像出来的小圈子里,你希望自己显得强大,你希望自己受到重视,然后开始顺从外界的标准。阿甘在电影里说,人需要的钱很少,多数只拿来炫耀。这话我国也有,家财万贯,只睡六尺床,诸如此类。所以我一直觉得:
为什么要为一些也许并不怎么了解你的人,去争一些很物化的标签贴自己身上呢?

这事说得有点远。按香港那边某几位先生的意思:咱们这儿是希望多宣传物质化的标签,来让大家忙于仕途经济,无暇去跟上头为难。马尔库塞也说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会制造许多产品来让人追逐。当然,这些也就是姑妄听之了。

有些人不随大流是清高出尘,这样的人我认识,少。我自己的原因挺简单:耐心很差,尤其在办各类证来往奔波时,总恨得咬牙切齿。我对无琐碎奔波和漫长等候都没耐心。但反过来,还是那句:我和某些朋友可以把许多时间花在看闲书和打游戏上。这或者是我一直不肯上班(当然现在也没法上了)的原因。做自由撰稿人的坏处很多,不踏实,无安全感,被拖欠稿费已成习惯,写到某个境地就很难上升了。有些聪明的人去做更聪明的事了。但好处还是有的,以下:没必要把时间花在堵车、应酬、打哈哈、虚耗之上,不用从属于哪儿,而且你写出一点就是一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知道自己的时间去了哪里,可以换回多少闲暇时间,大致如此。

“把时间花在别人身上”是个很广义的范畴,可以包括所有“我希望我在别人眼里是个什么样的形象”的尝试和努力。甚至摆出一副“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有时也会无意间变成一种姿态。聪明人会懂得利用这一点,不那么聪明的人常会在“我是一个我自己很满意的形象”中快乐着。人是一种善于自我暗示的动物,所以类似情结必然多多少少存在,只是自知或不自知而已。说到底,我的意思也无非是:

自己追求的东西,有多少是“希望他人知道自己拥有的以便夸示自己存在的”,有多少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就比如,我一个朋友说他并不喜欢孩子,爸妈也没给太大压力,但是“到这个岁数,都该要个孩子”。同样,戴什么样的手表(我妈以前不爱戴手表,后来因为被人撺掇戴了段,甚不惯),抽什么样的雪茄(我认识有人爱丹纳曼配清水结果被人嘲笑了于是改抽科伊巴而且认真的去配酒了,结果喉炎……),开什么样的车(“我其实根本不喜欢甲壳虫可是别人都说好”),看什么样的书(“我压根看不懂可是别人都说必须看”),等等等等。有许多需求并非我们需要,而是自我暗示出来的。世上并无不可不读之书,无不可不听之乐曲,无不可不看之电影,无不可不喝的酒不可不开的车不可不穿的衣不可不去的地方不可不知道的事情。本雅明说19世纪巴黎商品经济有种手法,就是“把商品诗歌梦幻化来制造一种理想的幻境”,这招宣传策略现在被时尚业和高科技电子周边玩得很花哨。当然啦你可以引马斯洛的说法人类五层心理需求,但用我外婆当年骂我舅舅的话:“活都活不开心了还要风光哪?!”

而他人对你的了解,基本是物化的标签的片段的——说来好玩,我上学时看历史课本,还说“西方青年沉迷于物质和金钱,精神空虚”来着——太努力经营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又着实会虚耗许多时间。除了能从中博取大堆利益的聪明人,其他的许多都在为他人忙碌。

所以,说到底,如果去掉“为他人忙碌”的虚耗时间,生活是可以大幅度简化的。把时间多留给自己真正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好了。拿小昭唱给张无忌听的歌:“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26#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02:57:29 | 只看该作者

re:这段文章对我没用,贴出来是感觉,用来教育...

这段文章对我没用,贴出来是感觉,用来教育像小都这样喜欢迎合他人的孩子应当是管用的吧。

但为什么对小都会管用,我不知道,我只是感觉这文章就是写给比小都再大点的,容易在社会里迷失方向的孩子看的。

很文科的一篇文章,张佳玮通常写玄幻想象类的小故事小寓言,很仙的那种,不太这么正经写东西教育人。
所以教育起来不免让人感觉有点罗嗦,不全面而且没有重点,比如如果一个人做自由职业者养活不了自己,不就还得去上班么。
或者感觉自由职业者不是自己的菜,在集体中才能体会到生命意义,那他也白说了。

我是喜欢简单生活的人,也正在努力做自由职业者,所以他说的那些我倒是都能理解,时间比什么都宝贵,不想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但写不出他这样罗嗦但可能更容易说服人的文字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27#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23:48:36 | 只看该作者

re:理科和社科书看到一定程度的人,自然会着迷...

理科和社科书看到一定程度的人,自然会着迷那些书上讲不清楚的事情,因为能讲清楚的事情也就那么多,特别是对记忆好的人来说,看着看着就看够了,硬科学么,很硬,结果也就失去了想象和思维的乐趣。

难的是软科学,有点道理,但又说不清楚,科学在研究,但还处于童年,有大量没研究到的地方。
瞎琢磨也是一种乐趣。

今天感觉冥想,其实就是集中注意力在一点,让大脑思维不集中在自动运作的那部分(基本上是系统1范畴吧)的一个过程。
呼吸是最容易集中注意力的那点。
能摆脱一阵子系统1的无意识控制,对大脑其他区域的激活和发展看来是有好处,这大概就是冥想的意义了。

我断断续续总练不出什么心得,感觉不是不能失去关注系统1的问题,而是我的图像记忆片段总往外冒,结果注意力一下就从呼吸上被拉走,看自己放的小电影去了。(视觉区对记忆的链接如此强大,这也太活跃了)

小电影不是什么时候都精彩,也不受我控制,我只能被动地看,有的时候就是一些线条图案,精彩的时候是彩色照片以半秒一副的速度播放,基本不重复,大部分画面是我从来没印象见过的,通常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奇怪,很多比摄影作品感觉还好那么一些,也许并不单单是记忆的,也经过了视觉区的自动处理。

这种小电影一般能持续十分钟,我的冥想计划就泡汤。

还可以接着往下解读(给未知的东西套一个自己感觉靠谱的解释),不过我就到此为止吧,未知也是事实,没解释我也感觉挺好,有解释我也不信,写小说还行,写成理论就算忽悠人了。
我会接着试验能不能把视觉区的控制练微弱点会出现什么新奇的感觉。

有想象力的文科生可能会解读的内容我猜:
这些图像是不是上辈子经历的?或者是天堂的图像?

照这个思路写玄幻小说挺不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2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01:41:21 | 只看该作者

re:柴静专访剑桥大学校长http:/...

柴静专访剑桥大学校长

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598-39332.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29#
发表于 2012-8-10 22:40:35 | 只看该作者

走进青春期 哥哥家有奶奶,我们也要买奶奶

我孩子真是的。从姑姑家住了一天回来了。然后开始高呼:我姑姑家没有蚊子,是因为他们家都关着窗户。只要一看见哪扇窗户就赶紧给关上,还振振有词,为什么还开着窗户?(备注,尽管有窗纱,人家也要关窗。)

咱家的窗户外边也要装上防盗网,上面放上几盆花和油壶。
我们的新家的灯泡卸了,换上姑姑家那样的吊灯。
再买一个浴缸,就跟姑姑家的一样。
再买新沙发,也跟他家的一样。
我跟老公暗地里想笑:“窗户外边一定要装防盗网,上边放上油壶。”老公又加了一句:表哥(姑姑家的孩子)家有奶奶,所以一定要买一位奶奶。
姑姑家干净又漂亮,惹得孩子这样去模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30#
发表于 2012-8-10 22:50:11 | 只看该作者

re:我觉得三大球和国外差距越拉越大和中国的计...

我觉得三大球和国外差距越拉越大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系,现在的身体条件,技术,财力支持都提高了,但差距反而拉大了,独身子女政策有功劳,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31#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00:04:54 | 只看该作者

re:独身子女政策也可以算入非开放因素之一。...

独身子女政策也可以算入非开放因素之一。

不过据说管的不严的地方,现在都是生三个以上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3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00:05:46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ch...

下面引用由chutianshu发表的内容:

姑姑家干净又漂亮,惹得孩子这样去模仿。

...


审美意识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3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21:33:43 | 只看该作者

re:我比较迟钝,也很难一下子信什么,感觉对安...

我比较迟钝,也很难一下子信什么,感觉对安慰剂效应的反应应当很小。
但我这种人肯定不是大多数。

有个针对抑郁症药物的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安慰剂效应 30%,药物 40%。
也就是说,因为相信药物有好处,尽管服用的是安慰剂,情况改善的(和药物改善差不多程度的)有高达 30%。
(在某些疾病中,安慰剂效应会达到70%。)

还有一种反安慰剂效应,也就是说一开始就不信药物,而且认为副作用很强。
有个被实验者试图吞食大量安慰剂自杀(以为是药物),当然是没死成,但血压已经降到危险值。

信则灵,心理对身体康复或不康复的影响很强大,无论特别信药物的疗效,还是特别信药物的副作用,身体都会有反应,这应当是无可疑问的。

比较容易产生安慰剂效应的,通常是神经类失调,比如失眠、疼痛、肠胃不适,过敏,哮喘,压力带来的亚健康感觉等。
我能理解给病人开中成药的做法(如果不是因为中成药回扣高的话),特别是神经官能类疾病,本来也没有什么特别强大的药物可以起作用,因为普遍国人都信中医保健,那么肯定就会有益处。
某些打着怪名字的西药,国人反而可能会有反安慰剂效应,药效就不一定会好。
但我又希望那些中成药都是假药,至少保证没任何毒性和副作用吧。

默克诊疗手册上说,现在功能性疾病的比例很高,比如在肠胃疾病中,1/3是功能性的,不是器质性的。
我感觉这和现代生活方式有关,毕竟我们的身体更适合的是古代生活方式。
功能性疾病,最靠谱的应当是看心理医生,并且学习如何自我调控,但就是在美国,好像大家也不是很相信心理医生的作用。
替代医疗越来越火,因为过程美好,有文化氛围,有让人相信的因素,还有大量成功的案例(大部分应当是因为安慰剂效应吧)。
感觉总有一天,所有医生们都得学功能性疾病的软科学治疗方法,这不是假药或者不科学,而是人体自伤和自疗的一个过程,中间的转换必须得有人推一把。

其中我感觉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对孩子来说,安慰剂效应应当是很小的,因为他们还不太信什么,或者不信什么。
那些试图把成人安慰剂经验类推到孩子身上的,应当是效果不明显。
除非主观上,在观察孩子表现中产生了偏见,再说还有一个擅长产生偏见的系统1。

要排除偏见也很简单,让客观的第三方来观察孩子的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34#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07:33:21 | 只看该作者

re:《权力的48条法则》,一本挺靠谱的人精行...

《权力的48条法则》,一本挺靠谱的人精行为观察,看得我直抽冷气。

如果我25岁看到这种书,肯定认为是大毒草。
40多岁看有点晚,但内心不排斥了,和看棋谱一个感觉。

留着给小都长大了看,15岁以前肯定不给看。
大都么,不知道,估计30岁以前看不懂。

作者是个学究样作家,这本书我是当人类学研究成果来看的,也应当是他的主要写作目的。
译者在序中大义凛然地批评了书中明晃晃的功利主义,我感觉属于是没看懂美国自认为精英的知识分子那种求事实不评论道德的风格,况且他们还喜欢英国式的隐含讽刺,一方面当人生指南市场很好,到学院派面前还可以辩解说是社会观察和批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3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09:04:13 | 只看该作者

re:暑假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大都坚持锻炼的法子...

暑假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大都坚持锻炼的法子,早没解决是感觉他不可能喜欢跑步机,连走个路都不喜欢的人,难道不会更喜欢游泳么。
结果是不喜欢游泳差不多四年了,这几周一直都坚持每天跑步十几分钟(分几段完成)。

看来我思路还得再开放些,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不能预测,要多试验。

小都上了两期自由泳班,是班里游的最快最好的,老师很喜欢。
但小都不喜欢游泳,不想上任何提高班,一门心思要学羽毛球。

问题是美国除了李玲蔚师叔那儿和加州,就没有学羽毛球的地方了,还是游泳更普及,亚洲人差距也不是特别大。
不明白俩孩子为啥都不喜欢游泳呢,还都不告诉我为什么,猜测可能和感官有关。

准备开学,又看了一遍Homeschool指导书,感觉大都和大部分孩子最大的差异还是动机不足。
目前心理问题几乎没有,但学习动机也几乎没有,自己时间安排的很满,书和动画片自然总没有看完的时候,但其他方面几乎就不想,不考虑未来,也不考虑自己应当成为什么人,我一问就回避不谈。

还得想办法怎么推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36#
发表于 2012-8-14 06:51:44 | 只看该作者

re:去豆丁看breaking night b...

去豆丁看breaking night by Liz Murray吧,还是你已经看过了?这书看完估计NT的虎妈狼爸们想死的心都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3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07:33:44 | 只看该作者

re:没看过,我没时间看小说,只听八卦。据...

没看过,我没时间看小说,只听八卦。
据说小说比电影真实(《风雨哈佛路》),没那么吓人,也没那么感人。

孩子天生本质肯定是最重要。
我们这里今年上哈佛的有个天才(体育应当是不灵光),爸妈的经验是,五年级就非常自律了。(爸是数学博士,妈在我们这儿开课后补习班)
自律和有动机向上,据说是大脑边缘区的功能,逼着学和自己要学的效果肯定不一样。

”陈斯坦是亚城有名的天才少年,今年刚刚毕业于Northview高中(我们这儿华裔孩子最多的公立高中),被美国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五所顶尖大学优先录取。于此同时由于他的钢琴造诣以及他在钢琴方面取得的卓越成绩,他还被和哈佛大学在同一城市旳著名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录取。

陈斯坦是Northview高中五百多名毕业生中的第一名,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连续三年获得包括2010和2011年西门子科学大赛,以及2012年Intel科学大赛的全国大奖的学生。今年三月他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Obama的接见。他还刚刚被美国Business Insider杂志评为2012年美国最优秀的毕业生。在他学业有成的同时,他的音乐天赋也在他多年的锤练中得到造就。他先后获得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六次,因此他被邀请在纽约著名的卡内基大厅进行钢琴独奏表演共六次之多。

在2011年3月的国际钢琴协奏曲大赛中,他获得第一名,因此他被邀去莫斯科与Kostroma交响乐团进行钢琴协奏表演。
2011年11月,当他再次出现在卡内基大厅的舞台时,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和他同时登台的有来自包括朱利亚音乐学院的专业钢琴手。在这场特殊的表演之后,主办方还对演奏者再度佳奖,他在众多的业余和专业演奏者中荣获总冠军。

陈斯坦的PSAT、SAT都获得2400分满分成绩,他考AP数学、世界历史、英文与物理四门课,也都分别满分。陈斯坦的兴趣广泛,他在学校最喜欢数学、文学、物理与历史课程。他也是北景高中交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数学队队长、未来企业领导美国分会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3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07:45:16 | 只看该作者

re:这么天才好像都没拿到总统奖,估计是生活不...

这么天才好像都没拿到总统奖,估计是生活不够惨,还有更突出事迹的孩子。

每年这种八卦都得听一堆,我发现周围小孩子家长的心态都特好,一般到五、六年级,就知道自己孩子是不是天才的料。
不够哈佛的标准,那就安心不爬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39#
发表于 2012-8-14 08:37:33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个应该不能算是小说,应该算自传吧。...

这个应该不能算是小说,应该算自传吧。
Liz还有一个姐姐,也上了大学,现在是自闭症老师。
这姐妹俩的成长环境够暗黑的,爹妈都是贩毒坐牢后来还得艾滋病,住的地方都是领救济的穷人。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Liz的奶奶是一个单身母亲,拼死拼活做两份工作把Liz爸爸送去上了纽约最好的私立高中,结果Liz爸爸在学校里学会了吸毒,最后从大学里辍学,成了毒贩子。
Liz的爹妈从她小的时候就当她面成天吸毒,Liz上高中的时候是homeless,最后上了哈佛。
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4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09:51:02 | 只看该作者

re:是不是她父母都不是坏人,只是吸毒和精神分...

是不是她父母都不是坏人,只是吸毒和精神分裂导致无法正常生活?

这样的条件还不够暗黑,我感觉她们姐妹的心理应当还是健康的,没有因为穷而学坏,也没有家暴什么的。
美国穷人再穷,还有政府的社工和福利看着呢。

哈佛据说每年招一批权贵家孩子,一批天才有特长的孩子,各地好学校的第一名,然后就是一批经历特别奋发向上的孩子。
据说她不喜欢哈佛,转学去哥大了,为啥呢?

我感觉吸毒,也可能有先天基因成分,不是每个在环境里的人都会吸毒,也不是每个看得严的人都有毅力不吸。
只能说命当如此吧。

不记得那儿看的,说美国监狱里贩毒犯有一半,有点严打的意思,这些人要么很穷,要么吸毒没办法。
都不暴力也不恶,就是陷到毒坑里了。
我来美国还没听说过周围华人圈有吸毒的案例,大麻不算,在很多地方都合法了。
美国孩子比较担心的是高中最后一年和大学第一年,放羊之后就过于喜欢喝酒,然后出车祸,有自律精神的孩子,或者社会性一般的孩子,就会让人放心很多。

被宝马诱惑着下了《绝命毒师》,还没看,这个估计不能让孩子看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6 09:0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