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燕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青春期

[复制链接]
3261#
发表于 2010-12-20 03:48:47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下我更肯定我家三个都是AS了,所以一团...

这下我更肯定我家三个都是AS了,所以一团和谐,大家都再习惯不过。问题是太习惯了AS话语方式,碰到NT都不适应,大的无非或过于当真或不合时宜,还有自己累和紧张,小的就直接上脾气了,闹得我们一贯觉得除了我们两没人知道怎么和他说话。另外就是家里有NT光临,或者跟NT吃饭出游,人家就看着出奇,这AS之间,日常少废话各自看书,而讨论起虚的来又不分时间场合滔滔不绝,怎一个怪字了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6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4:33:06 | 只看该作者

re:多数人是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环境中长大的。...

多数人是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环境中长大的。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或监护人给我们爱和支持,但这些都不是无条件的。 就是说,大多数父母都只是在孩子们满足了自己的期望的时候,才会爱他们。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的时候,他们就收回他们的爱。孩子们逐渐懂得,只有做了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情,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孩子们需要的积极关注是以他们自己的行为为条件的。这种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结果就是,孩子们学会了抛弃他们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而只是接受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他们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最终,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在将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一个心理和谐的人。作为成人,我们也还在继续这这一过程,我们只是把那些最有可能被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赞许、爱和支持的内容纳入自我概念。其实每个人身上都还有另一部分内容,它们不被赞许或有可能被反对,与接受和表达这些思想和情感的做法相反,我们会否认或扭曲它们,把它们从自我概念中剔除出去。那么我们就失去了与自己真实的情感的联系,也不可能成为心理和谐的人……我们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受我们人格中的所有方面……一直爱孩子,接受孩子,在这种条件下,孩子就会觉得不需要去隐藏那部分可能会引起爱的撤销的自我,他们就可以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中,自由地体验全部生活。——罗杰斯

44楼抄的话,让我感觉作为NT来说,他们从小就在天性和社会性中选择,大多数人无意识向社会性妥协了,继承了传统价值观或者同伴价值观,
但是如果小时候有不良经历,长大以后就很可能出现心理问题,这个时候,心理医师需要让他们在以前的模糊记忆中探索,到底冲突是怎样产生的,不良的社会关系如何压抑了自我,然后再去理解和释放。

对社会性不好的ASD来说,很多价值观是通过ABA强迫赋予的,和天性自然有冲突,心理问题自然也会多。无条件接纳是消除心理问题的起点。

当然这是人本主义的观点,和行为主义吵了很多年,后来都被认知学派给垄断了,认知学派的做法是讲道理,CBT,用已经理解的概念去解说不理解的概念,最终的价值观不通过灌输,而是在讲道理的过程中,由孩子自己分析选择,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我自己感觉在讲道理的同时,还需要身体力行,ABA日常行为的习惯,其实最能够带来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快乐的每一天和谐生活。(据说快乐 50% 来自天性,10%来自教育,40% 来自日常生活方式。)

如果能结合人本主义的理想,认知学派的科学性,和行为主义的执行力,感觉就最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63#
发表于 2010-12-20 05:06:41 | 只看该作者

re:燕原这样推荐CBT,我真得去找本书来看了...

燕原这样推荐CBT,我真得去找本书来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6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6:13:24 | 只看该作者

re:常规CBT就是一个方法,应用到ASD上面...

常规CBT就是一个方法,应用到ASD上面要修改,A博强调过。

那本书在国内没带来,要不就分析分析,NT写的CBT在AS眼里,是否有出入。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Adult Asperger Syndro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6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6:50:05 | 只看该作者

re:对于批评敏感的心理,104楼有一个左撇子...

对于批评敏感的心理,104楼有一个左撇子的例子:

通常情况下,被改造过的左撇子的最显著标志,应该是那种强烈逆反的“是-但是”态度。对这种“批评瘾”态度的成因,现在有一种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其实,这种逆反的态度是左撇子的一种自卫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左撇子常常因为某些异常的地方(如对右和左的不断混淆)而一再地受到批评,久而久之,左撇子就会开始用反批评来进行自卫。在他的潜意识里产生了这样的信念:“我只要对一件事进行不断的批评,总有一天,其他人就会按照我的想法来行动了。他们一直是这样对我的,而且他们已经成功了,我将予以还击。” 根据自己的经验,我知道要彻底改变这种态度是极其困难的。并且,如果这个被改造的左撇子常常怀恨在心的话,那么这就越发困难了。不过,虽然改变这种逆反心理很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与许多体贴的、乐于助人的右撇子在一起的时候。如果右撇子们宽容地对待左撇子的这种批评瘾,不把这种批评当做人身攻击,而只是单纯地将其视为一种怪癖的话,这将对左撇子们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像一个左撇子曾经可以改变他使用左手的习惯那样,他同样也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格,并且开始从新的角度观察世界——但这些需要右撇子们用持续的关怀使他明白这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6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8:25:35 | 只看该作者

re:作文是不是介于自我和社会性之间的东西,好...

作文是不是介于自我和社会性之间的东西,好的作文需要对语言有很好的感受,再加上逻辑和社会性。

我在这里写字,大部分情况是为了整理思路,不是为了记录生活。如果看了书,不写点什么,好像就没经过再一次消化,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我写东西,应当是纯自言自语,特别是看书看到关键处,写下来才感觉清楚。因为不具备社会性,所以人家说什么对我没影响,除非是讨论问题。

所以我还不会教大都写文章,如果是写自己心情,他感觉没必要,写了两天日记就放下来;如果是整理思维,他还没到年龄,没遇到大量问题需要思考;
如果是社会性的,给其他人看,必须首先是有用的,比如应用文,他现在可以在网上和弟弟聊天。

从160楼抄来的小学作文题目,如果要写,首先需要知道目的,我不想让他感觉写作业是为了我高兴,至少需要一个听上去过得去的大目标,然后说写作业是练习,为了我们以后能做的更好。

1. 记录活动: 爬山,打球,下棋。。。
2. 观察和描写:街道,动物,人物,工具。。。
3. 想象:   想象你是老师,想象你是蝴蝶,想象你是爷爷。。。
4. 假如:   假如房子着火了,假如三天没有电,假如你第一天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5. How:   怎么使用微波炉,怎么和陌生人说话。。。
6. Why:   为什么树叶会落,为什么医生比老师挣钱多。。。
7. 回忆:   我做过的梦,我最喜欢的一件礼物,我最早的记忆。。。
8. 计划:   计划一次出行,一周锻炼计划,计划明年的花园。。。
9. 设计:   设计一种纸牌游戏,设计一种发热的帽子。。。
10. 我最喜欢的: 老师,季节,玩具,朋友。。。。
11. 调查:  调查同学的零花钱,调查同学的课外活动。。。
12. 感受: 我伤心,我高兴,我很烦。。。
13. 读后感
14. 写信
15. 诗歌

写这些是为了什么呢?我想可能只是一些生活中的开拓思路,如果我有这个意识,不时和他聊天,应当也用不着写下来。如果要写,就要照着SAT考试要求来写,明年开始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67#
发表于 2010-12-20 20:53:28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燕原发表的内容:

对于批评敏感的心理,104楼有一个左撇子的例子:

通常情况下,被改造过的左撇子的最显著标志,应该是那种强烈逆反的“是-但是”态度。对这种“批评瘾”态度的成因,现在有一种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其实,这...


这个解释有道理。所以有些表现并非AS天生的特征,而是与环境互动的产物。确实,由于环境宽松,我家小AS的逆反消退了。按这个思路,我家大AS顽固的负面思维肯定是在成长环境中接受了太多负面信息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6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01:06:29 | 只看该作者

re:自己忙了半年,没抓大都学习的细节,光盯着...

自己忙了半年,没抓大都学习的细节,光盯着大方向肯定不够。
除了数学语文作业,他的时间主要花在阅读和大量的视频,他喜欢的就会翻来覆去看,比如伟大工程那套,最近他喜欢的是刚下载的美食节目。
时间倒是也没有荒废,他的知识面很宽,地理的,历史的,工程的,大多数是他喜欢的图像信息输入。
回来最有成绩的是戒了动画片,没有装电视节目,他整天看下载的BBC类节目也感觉很好,长大了。

翻了翻过去做的笔记,感觉下面需要加强的是语言信息输入,需要从网上下载一些有主题的资料让他学习,不光是固定信息类的,还有观点讨论的。
相比图像,他肯定一开始不能顺利接受大量语言信息的学习,我需要花时间好好筛选。

主题应当是各个方面的,贴近生活和他已经熟悉的视频内容。
备课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6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01:32:01 | 只看该作者

re:离同龄人的社交活动越来越远,大体上打算放...

离同龄人的社交活动越来越远,大体上打算放弃中学年龄的小团体活动,直接进入成人大团体了,据说好的社区大学,比一般的公立大学低年级风气要好,因为学生平均年龄大(29岁),都是高中毕业没钱读大学,或者生孩子早需要马上工作养家,然后生活稳定了才真正想读书的人。这样年龄的人做大都的大朋友同学最好。

从我现在的认识,大都因为已经有了社会性的底层能力,目前的障碍就是ToM不足和执行力不足带来的社会性思维差异,而这个差异是伴随终身,一直要学习到60岁的。
那么无论是从道德的六个阶段,还是语言思维的发展,还是ToM,模仿NT的发展脚步,从训练社会性能力入手发展语言,思维,道德,友谊,工作等成人能力,都是不现实的。
我们需要依靠认知能力和低级社会性能力,去发展语言,心理成熟度,思维能力,道德感,最后才是能够融入社会的能力,和人互动的能力,和人合作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7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02:20:36 | 只看该作者

re:885楼抄来大师的话,时看时新,经常强化...

885楼抄来大师的话,时看时新,经常强化。


41、智育的真谛  --  原文都抄下来吧,说的很好,有高度,我就不画蛇添足了。

    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
    智育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在教养程度和智力训练程度之间,在学校里所获得的知识分量和智力发展程度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虽然后者也有赖于知识的分量。智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世界观的形成、智慧的思想方向性和创造方向性的形成,与个性的劳动、社会积极性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个性的社会积极性又把学校内的教学教育工作跟社会生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着智育的主要目的——发展智力。在共产主义建设时期,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HeBeждa)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愚蠢的人本身不可能成为幸福的人,而且会给别人带来危害。一个人离开校门的时候,也可能有些知识没有学到,但他必须是一个聪明的人。应当再三重申:智力训练程度并不等于所获得的知识分量;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在人的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中,知识的生命是怎样进行的。
    阿•勃•平克维奇写道:“我们应当努力培养灵活的、生动的思维——即能反映自然界本身的运动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对个性的智育,只有当教师把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看做是发展认识力、创造力的思维(灵活的、生动的、好钻研 的、探求的、永远不以已知为满足的思维)的手段时,它才得以实现。在这种教师那里,知识就是工具,学生借助这一工具而在认识周围世界和创造性的劳动中迈出自己的新步伐。因此,智育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生产劳动,研究,实验,独立研究生活现象和文献资料,文学创作尝试等。
    智育对于人之必不可少,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无论是未来的数学家,还是未来的拖拉机手,都应当学会创造性地思考,都应当成为聪明的人。智慧应当给人以享受文化财富和审美财富的幸福。真正的智育指引人去认识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如果智慧只是被训练去从事狭窄的职业劳动,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贫乏、沉闷、远离共产主义的理想。
    智力训练性的核心,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信念的世界观方向性。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践中要遵循这样一条重要的真理,即:科学的世界观不仅是对世界的正确观点的体系,而且是表现在情感、意志和活动中的个性的主观状态。智力训练性的意思就是,人对世界的观点不仅表现为能够解释世界,而且表现为他具有一种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证明、确立和捍卫某种东西的志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7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02:26:13 | 只看该作者

re:这句话可以代表我对唯科学派的不认同:人对...

这句话可以代表我对唯科学派的不认同:人对世界的观点不仅表现为能够解释世界,而且表现为他具有一种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证明、确立和捍卫某种东西的志向。

这个志向,就是个性化的,主观的,文科的。我们自己认为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在没有科学结果的时候,需要有这样的志向,而不仅仅是等待科学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7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04:37:05 | 只看该作者

re: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最大的感想是,有些地...

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最大的感想是,有些地方看不懂。
这就是自言自语的坏处,当时写的时候自己感觉特明白,其实只是自己当时明白了,别人看就不一定看得懂,我写其他东西也有这个问题。

如果是写作,改进的方法很简单,隔天再看一遍,应当能看出不少语言上省略的地方,然后隔月忘了之后又看一遍,应当能看出不少逻辑上省略的地方。
但是说话就是大麻烦。我自己说话的时候肯定不觉得,但是听大都说话就很明显,只说半句。明显是自己脑子里明白了,从来没ToM过其他人脑子里是什么感受。


和去年此时相比,我今年书看的更多,认同很多事情不是外界努力就能教会的了。
去年我很努力,写了很多计划,努力教,希望有进步。
今年我好像更放松,也许是因为该看的书都看完了,什么地方能教,什么地方要等都明白了,反而针对孩子没那么抓紧了,专心做了好多自己的事情。

心态的确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73#
发表于 2010-12-21 06:45:52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最大的感想是,有些地方看不懂。
...


呵呵,等待已久的话你自己说了。[EM04]  不知道我看得有多吃力,以至于只能失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7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07:08:03 | 只看该作者

re:可见语言思维方式差距太大,基本上看不懂那...

可见语言思维方式差距太大,基本上看不懂那些的都是读书笔记,特别是去年这个时候,狂看书,我现在都看不懂写的是啥。


你在1436楼说,你基本不会把想的东西写下来,只记录生活小事,以及阶段性成果和思考,你这种方式肯定就不会写出错误的观点,也不会导致不理解。

我不行,我如果不写,脑子就不动,也不知道下面应当做啥。边看书边写是为了实时思考,因为我要做的事情没有现成的老师教,没有其他人给我写计划,一切都是现学现卖,特别需要讨论和分析。自己写一遍,相当于自言自语思考一遍,其他人估计的确是看不懂了。

现在回头看,我能看出当时思考的轨迹,虽然脑子里不记得了,很有意思,有我现在保留的,也有被抛弃的,如你所说,是头脑风暴。等做完事,才知道原来哪些思考是对的,哪些是有偏差的。

F版写东西都是事后写,所以有思考,有分析,有做事过程,有结果,有经验教训,就很是一篇又教育意义的文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75#
发表于 2010-12-21 08:37:45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你在1436楼说,你基本不会把想的东西写下来,只记录生活小事,以及阶段性成果和...


难为你准确地翻出我是在哪一楼说的话。

我的情况是,孩子遇到的问题,在论坛里积淀的解决策略中,基本上能找到对策,关键是执行的过程和效果。所以我不太习惯一事一议,而是写点时间跨度大一点的小结。另外的原因完全是感性的,比如我不想详述每天fighting的过程,心底里有些模模糊糊的理由,比如不愿意显得自己多辛苦似的。[EM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7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08:47:57 | 只看该作者

re:不难为,我正顺着看呢。论坛里基本都是...

不难为,我正顺着看呢。
论坛里基本都是小孩子,处理的大多数是行为问题,像大都这样变化快的少,我心里肯定比大多数人都慌,特别是在家读书需要计划,去年此时就是最心慌的时候。
今年不怎么心慌了,但是也不够用功在孩子上面,翻一翻前面努力的成果,接着备课。

终于看到我想翻出来的那段了,1507楼。

NT的复杂性,是从小到大积累出来的,因为环境太复杂,人太复杂,脑子既然好使,想不想积累全都积累在那儿了,到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就用出来。

抄一段《心理学与生活》中的例子(NT部分),我是想不出这么复杂的东西的(AS部分)。

X: 你去过纽约么?
NT:1992年我去过一次。
    (NT心里想:我不知道X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因此我可能应该稍微多说点儿,而不只是“去过”)
AS:去过。
    (AS心里啥也没想)

X: 我应该去一趟,但是我担心会遭到抢劫。
NT:我想许多地方是安全的。
    (NT心里想:我不能说他不应该担心,因为这样说他不会相信的。 我能说些什么听起来是真的,会让他感觉舒服的话呢?)
AS: 这个,不知道。
    (AS心里没答案,这种问题怎么回答啊。)

X: 你住的宾馆怎么样?
NT: 我们没有在那儿过夜。
    (NT心里想:如果我说“我们没有住在旅馆里”,那么,那可能表示我们住在了别的什么地方。 我需要说一些有关联的,能解释为什么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的话。)
AS: 我们没有住在旅馆里。
     (事实啊)

X: 你愿意和我一起去纽约么?
NT: 让我想一想,看看我能不能去。
    (NT心里想:我不想去,但是我不想显得不礼貌。 X会从我的反应中注意到我正在推托么?)
AS:我很忙的。
    (AS也没那么傻,也不想去,但是一时没啥好的借口。)

学复杂,我学不会,看都看傻了,脑子转的过来才怪呢。
可是NT这么绕来绕去的,有意义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77#
发表于 2010-12-21 09:44:39 | 只看该作者

re:我觉得你先不必要先入为主地认为NT“绕来...

我觉得你先不必要先入为主地认为NT“绕来绕去”,再说“有意义么?”。上面的几个例子,还是有区分的。

如果换做是我,除了括弧里的注解之外,我的想法会是这样:

第一个例子,为了使得回答中包含更多的信息量,把对方极有可能接下来会问的问题答案一并奉送,所以我很可能也会回答“什么时候我来过。”,或许还会再附一个分句“当时是来公干”

第二个例子,明显体察到对方心里的不安全感,虽然万事没一定,但直觉会告诉对方“很多地方很多时候是安全的”

第三个例子,我认为会想到扩狐里“担心我住在别的地方”的人是少数,除非和对话者有特定的关系,或者自己有这样的撇清的必要(比如这儿有个情人)。大部分人会选择回答“我没住旅馆啊。”。当然,不少人也会回答“我没在这儿过夜”(谈何住旅馆),但不是为了撇清自己的嫌疑。

第四个例子,太依赖于两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前三个对话都可能发生在车厢里两个刚认识的人之间。但这个问题不太可能,除非两个人都是漫游者(特别是年轻人)。

NT中性格和说法方式差异自然也是非常大的。AS的人会选择这样回答可能会比较一致,但NT中差别会很大。其中有些人的答案也会和AS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7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0:16:36 | 只看该作者

re:那句话是去年写的,心态不好,不过也一并抄...

那句话是去年写的,心态不好,不过也一并抄过来了,今年的想法肯定不一样了。

只要存在就有意义,我最羡慕你的思维速度,如果给我一分钟回答问题,而不是一秒钟的话,我也能想的比较完全。
但是这个速度,感觉不是量变,是质变,让人没信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7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00:30:13 | 只看该作者

re:[FACE=宋体]我是看完A博的书,才开...

我是看完A博的书,才开始看论坛的,没有小家长的心态,就是T版说的:“孩子遇到的问题,在论坛里积淀的解决策略中,基本上能找到对策,关键是执行的过程和效果。”

我上来还得先自己想对策,而不是照着现成的策略做执行和看效果。
所以当QBB半截上来说,这个行为就是这个对策,你还乱想啥啊,做就行了。我一下子就没反应过来我们不是一条船上的。

A博的书为什么没有ABA,没有DIR,没有RDI,没有生物疗法,我当年听课的时候真应当去问问他本人。我的估计是,这些早期干预疗法对AS不是最重要的。不过我一圈看下来之后,发现借鉴意义还是有的,虽然不像小家长那样,感觉只需要在这些方法中间选择就足够了。

所以我看的书比较杂,教育的,心理的,大脑研究的,管理的。大多数小家长没那么多时间管这个,学好一个ABA都要三年呢。
如同QBB说的,我是不是越看越乱?肯定不是,我感觉自己越看越明白了,AS应当怎样发展,怎么走自己的路,我感觉我和大多数AS成人,以及理解AS孩子的家长站到了一起,而不是那些专家们。


QBB只看ABA行不行?就宝宝贝贝的情况来说,应当是最合理的,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座大山,ABA是登山的利器。
而大都和我面对的是草原,我们需要找一条路出来,决不是NT走的那些路,虽然我们和NT的目标差不多。

为什么就不能走NT的路,然后一路上讲解NT为什么这么走,NT家长肯定认为这是最合理的方法。
但是我看了这么多成人AS的书,结合自己的经验,认为这不适合大都。
结果如何,走下去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8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01:06:06 | 只看该作者

re:有人肯定说,专家的都不听了,危险了,家长...

有人肯定说,专家的都不听了,危险了,家长的感觉怎么能比得过做科学的专家给出的方法。
下面紧接着就该吵架了。

我如果不看那本ASD历史书,肯定心就虚了,不过看完之后,发现大专家们都说,目前没有一个康复方法是确认有效的,包括ABA。
那么那些做康复训练的专家的话,其实也是可以质疑的,虽然我们是专家眼里微不足道的家长,但是我们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28 13:4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