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onewa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性的烦恼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08-1-3 12:53:48 | 只看该作者

re:Otherway。道理是写在纸上,振...

Otherway。
道理是写在纸上,振振有词,长篇大论;而情绪在细胞里,在血液里,没人能感同身受。道理理直气壮地站着,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情绪偏安一隅,没有任何话语权,为自己争取任何权利。
一个女人,不能爱,就是不能爱了。如同星儿,他失去了这个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08-1-3 22:26:24 | 只看该作者

re:81楼鲶鱼的话,有着深切的悲哀在里头。我...

81楼鲶鱼的话,有着深切的悲哀在里头。我这里的“悲哀”不是指狭义的悲伤和哀痛,而是一个普遍的命题。正如我们不知道余虹教授这等一流学者为何选择如此决绝的方式一样,所有的道理、所有生命的意义和尊严、所有留给生者的苦痛,余教授会不知道?“道理振振有词,情绪偏安一隅”,我们往往不得不承认:的确会这样。

但是,但是,我们所有的讨论,目的就是摆脱“情绪偏安一隅”困境。

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胡适的心路历程。胡适1910年开始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在美国一共呆了7年。

胡适离开中国时,意志消沉精神颓唐,见日出而霜犹未消,便做骚人状:“日淡霜浓可奈何。”自踏上美国之后,融入了一种新的文明,四年之后,他记道“此间忽大风,寒不可挡。风卷积雪,扑面如割。”在这样一个悲苦日,独身一人滞留他乡,胡适长诗明志:“明朝日出寒云开  风雪于我何有哉  带看东尽春归来”,“何有哉”的胡适此时一扫当面“可奈何”的无奈之气。胡适自言,对于悲观主义“今决不能复作此念矣”。

什么是乐观主义?在胡适看来,希望就是乐观主义。“余年来以为今日急务为一种乐观之哲学,以希望为主脑,一位但有一息之尚存,则终有一毫希望在。 ...此邦有一谐报,自命为《生命》,其宣言曰:‘生命所在,希望存焉。’(W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此言是也。...故吾为下一转语曰,‘希望所在,生命存焉’。”爝火不熄,日月出矣,光华在前,这就是乐观主义。

BTW,校园歌曲《兰花草》就是胡适的小诗,在凋零的深秋却预言它明年春天的“花满盆”,这就是典型的胡适之式的乐观主义

(以上材料来自邵建先生文章《负笈北美时的胡适》,刊登于《历史学家茶座》2007年第一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08-1-3 23:14:57 | 只看该作者

re:余虹教授自...

               余虹教授自杀:应该谴责更应反思教育观念
        【作者: 石华宁 | 2007年12月09日 22:00 | 栏目: 学术  | 本文地址: http://shihuaning.blshe.com/post/760/136663】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余虹12月5日13时,从小区10层楼跳楼自杀。一个50岁的学者在人生的高峰阶段选择自杀,这是一幕悲剧,让人惋惜。据报道,他有两段不成功的婚姻,有严重胃病,生前患抑郁症,身体消瘦。网上一些专家学者给予余教授的自杀以极高的评价,将其自杀看成是为了尊严与勇气,更有些学者将其演义为对现状不满而自杀。而我的看法是,自杀者是懦夫,自杀是逃避社会,对亲朋好友没有责任心,应受谴责。中国高校的文科高知自杀,让人反思中国长期以来的教育观念,是培养理想主义人格,纵容自杀。如追求真理光荣追求金钱庸俗,追求清高光荣追求实际庸俗。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博士生,20多年这样的教育,整个人格全变了,变成了完全超凡脱俗,难以面对社会融入现实。特别是学文科的更是如此。

自杀该吹捧还是该谴责

政治学博士生导师张鸣评论说,“的确,一个有良知的学者,活在今天,有时候感觉活着比死还难——难受。我理解他的选择,但我不会死,现在等于是站在生死交界处,就这么站着,令某些人讨厌地站着,除非有人把我干掉。不知道,余虹去的地方,是不是像中国传说中的,有专横跋扈的阎王,有为虎作伥的判官,有蝇营狗苟的群鬼?不会,这些鬼蜮东西,已经搬到了人间。余虹去的地方,应该是西方的天堂,那里,只有上帝和天使。”

张鸣认为一个有良知的学者,活着比死了更难受。如此逻辑,举目四望,我们周围那些快乐的学者便是没有良知的学者。今天的中国大概是百年中国最好的时代,生活有保障,学术氛围很宽松,有什么牢骚还可以在网上尽情的发泄。然而他体会到的是站在生死交界处,活比死还难,而且所有人都是如此的感受。死了是进天堂,天堂里有上帝和天使。今天的社会如果大家都感觉生不如死,那在过去社会的人就该自杀完了。

无论如何,自杀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在压力和困难面前,没有克服压力和和困难的勇气,将一时的困难看得比生命还要严重。这是完全的懦夫行为。这种人的生活勇气不如街头乞丐,不如流氓,不如癌症病人。因为这些人尚有求生的欲望和信心。对于自杀者来说,自杀也许算是一个壮举,但对于他人来说,这是懦夫最后表现的一点勇气。

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对家庭对社会不负责。就余虹教授来说,他不顾给年已70的老母亲可能带来的创伤,不顾亲朋好友,不顾社会的培养,完全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如果一个人真是有一点人性,还有一点社会责任感,就不应该如此。你的生命并不完全属于你自己,而是关乎到亲人和朋友的幸福。你一死了之,脱离这个尘世,却将痛苦留给了别人,应当受到谴责,而不是吹捧。

对于余虹教授,他是因为患了抑郁症,是因病而死,就如患癌症一样,是病而不纯粹是逃避。对于他的死再做道义上的谴责,似乎不人道.但为了直率地表明与博导张鸣的不同观点,又不得不这样.张鸣对这种无生活勇气的人以极高的道德评价,给予自杀以进入天堂的赞美,是在诱导自杀。这是鼓励人们以自杀手的方式,来换取空想的精神自由。鼓励自杀,是一种邪教观念。恐怖分子因为相信死亡可以进天堂,见天使,对自杀爆炸无所畏惧。博导张鸣的思想观念与此已差不多了。

任何社会都有自杀者,任何人都可能面临生活和精神的困扰。张鸣教授将一个人的自杀引申为对政治现状的不满,本身就是误导。余虹完全是因抑郁症自杀的,不是政治观念问题.如果以此来丑化中国社会,就更是幼稚。欧洲和日本的自杀率很高,不可以据此便得出欧洲和日本社会不如中国。中国的高知人群自杀率高,不能就此得出社会对高知人群不公平。精神的困扰,主要原因还在于个人观念和精神追求太高。


文科高知自杀多 教育观念值得反思

以下为有人整理的自杀者名单,值得人们反思。

●2007年12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余虹在家中坠楼身亡。警方经现场勘察,排除他杀的可能,属于高空坠亡。按照死者遗嘱,其个人藏书将全部捐赠给人大文学院。

●2006年6月28日上午8点40分左右,北师大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文力从该校主楼西侧跳楼身亡。其同事表示,该校的老师工作压力都很大。

●2007年1月20日凌晨4时左右,寒风阴冷,细雨无声。家住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新村B栋5楼的中山大学女教授、硕士生导师杨静(化名),选择在这样一个凄冷的冬夜从家中纵身一跃,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03年12月23日晚10时20分许,家住陕西理工学院的该校文化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张兆文从学院一教学楼五楼坠下死亡。据当地警方介绍,初步认定张兆文自杀。

●2006年5月1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40岁女博士生,从8楼窗户跳下,当场死亡。据其好友透露,女博士曾因压力过大有过轻生念头,与她同班的一名博士生说,她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入校那年同时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的新闻学博士生。

●2004年9月22日,一名北大女博士跳楼身亡。

●2004年4月21日,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一名33岁的哲学博士,割脉跳楼身亡;

●2005年2月2日凌晨,厦门大学一在职博士生上吊自杀。知情人透露可能是因健康和学业造成的心理压力过大导致悲剧发生;

●2005年5月7日晚9时许,北京大学一姓冯的数学系博士生坠楼死亡;

●2005年6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一博士生从徐家汇校区某大厦11层实验室坠楼身亡;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自杀多发生在文科,高知,女性,理想主义者当中。这些人事业心强,心底善良,看重道德胜过看重金钱,对人格和正义的追求看得比金钱更重要。一些高校的老师,更是将对政治信仰的追求,看得比金钱更重要。明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个人改变不了现实,但还是在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余虹教授及众多高知自杀的现象,真正要反思的是长期以来的教育思想。

大学里的老师,很多是大学毕业后留校的。这种人有才华,但没有在社会上奋斗竞争的勇气。因为不敢面对竞争,才选择了考研,考博,留校。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更是养成了没有实际能力,只有嘴上功夫的书生。即使生活清贫,也不敢走出去。为长一级工资,掏钱发论文,掏钱出书。从校门外面朝里面看,纯粹是一群傻瓜,不给十万八万,凭什么我给你投稿写文章。但学校的老师就是这么没本事,没自信,但谈起政治来却是满嘴唾沫星子。将国家大事看得比自己的钱包更重要。尽是些长于扯淡,不长于赚钱的书生。

反思中国的教育,我们从小就授受了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如追求真理光荣追求金钱庸俗,追求清高光荣追求实际庸俗,追求知识重于追求能力。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博士生,20多年这样的教育,整个人格全变了,变成了完全超凡脱俗的人。特别是学文科的更是如此。整天浸泡在书本之中、理想之、正义之中,脱离社会,不理解社会现实的艰难和复杂,是高智商的低能儿。没做过村长乡长,但对应当如何当总理当总书记,想法蛮多。没经过商,搞过投资,但对怎样成为比尔盖茨李嘉诚,想法蛮多。没当过银行行长财政部长,但对宏观经济管理,想法蛮多。结果是都是些书生的空谈。

是什么让高校里的高知们喜欢自杀,是教育。我们的教育思想,培养了太多的低能的理想主义者,适应不了社会现实,又然以低下自己理想主义高贵的头颅。更可悲的是,由于高校的文科老师多是些理想主义者,他们想学胡适,想学李大钊,以一个个理想主义的书生为榜样,培养了更多的理想主义书生。特别是那些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多是些不知天高地厚又不服从领导的书生。一出校门就到处碰壁。丢了工作还和他的老师一样,不是检讨自己不适应社会,反而是一堆牢骚说社会不适应自己。真是傻啊。

中国高校的文科教育,真是害人不浅。将一个个本来聪明的孩子,变成了书呆子。等到那一天,高校学文科的高知们,不谈民主自由而谈如何赚钱的时候,不抱怨社会而抱怨自己的时候,不关注书本上的美国而关注现实中的中国的时候,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生存能力会赚钱的人才来,不然,就是引导着一个个人走向天堂。而谁都知道,那个天堂就是死亡。

贪官的结局是进监狱,理想主义者比贪官更惨,是进天堂。理想化的思维,自杀是可能的,不自杀是万幸的。在大学里的学生,建议最重要的是学庄子哲学,能拿得起放得下,放弃理想,看透尘世,与世无争。避免像老师那样,走向极端。


救治自杀的怪点子  

我的一位朋友曾因抑郁症自杀。在抢救过来后,很多人劝他不要自杀。我不是这样劝,而是大骂他不负责任,骂他没良心,没道德,没勇气,懦夫,说到气头上,搧他的嘴巴。我说,我怎么能有你这么个没良心的朋友。那么多人在医院里挣扎着要活下去,你却急急忙忙要钻进棺材里。生与死你自己的事情,挡不住,下次要死提前通知一声,我把棺材准备好了再死,免得发臭。

我的话严重的伤害了他的自尊,让他猛醒。一番话救下了他。他说,别人都劝他不要死,结果越说越想死,不然就很没面子。我的臭骂,搧嘴巴,让他丢尽了面子,才让他感觉自己也是一个俗人。抑郁症病人多数都很爱面子,是完美主义者,是大好人,自尊心很强。这是好人病。坏人得不了这种病。坏人做坏事,根本不在乎面子,那能得这种病。

得这种病的人一般会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完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因此常对社会现实不满,奋斗精神很强。二是都是大好人,从来不做坏事,特别爱面子。尽管心情很忧郁,但表面却很开朗,很坚强。越是表现开朗,越是为了掩饰。三是性生活空虚,长期性饥饿。总结三条就是,表面性格开朗的大好人,长期单身,最容易得这种病。

小时候为掌上明珠,家中有教养喜欢追求完美,娇生惯养自尊心强,容易得这种病。小时候经常挨骂,没皮没脸的人得不了这种病。要治疗这种病不用吃药,一是做几次坏事,二是性生活充足。对男人来说,可以包个二奶试一试,对于女人来说,生活出轨找个情人试一试。比吃药管用。


余虹是因抑郁症自杀的

据报道,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吴兴明是余虹的挚友,也是他读研究生时的同学。吴教授介绍,余虹因长期潜心学术研究,忽略了对自己的生活照顾。几年前,余虹患了胃病,一直未愈。今年9月,他的胃病再次发作且恶化。因不堪病痛折磨,余虹逐渐患上抑郁症,长时间内难以入睡。由于余虹是位非常自强的人,患病以后,他不想因此让亲友牵挂,很少向人倾诉苦闷,他把一切痛苦都积压在心底。

 今年9月,余虹回四川大学参加恩师石璞先生百岁华诞的庆典,他在博客《一个人的百年》中主要谈了他对生与死的思考(附后)。他忆起一位美国老太太,95岁高龄因为信仰上帝快乐和自信的活着。“在世靠国家,去世有上帝,她没有生老病死无着落的不安,换句话说,她的生死是有依靠和庇护的。”“在石璞这位中国的百岁老人身上怎么也有那位美国老太太身上的阳光?那阳光从何而来?在社会和精神庇护遭到严重破坏的百年,她靠什么全身避害且持守了生命之光?”

 他说,“对石璞来说,一切是非利害都是身外之物,不必上心,尤其是恶意伤心之事,更不要上心。因此,无论白天的处境多么险恶,晚上她都能呼呼大睡。川大一位教授对我说:石璞低调,所以长寿。此言甚是。但我要补充的是:低调不低,所以高寿。一块对恶没有激烈反抗却有持久拒绝的石头,一块对善没有悲壮献身却有耐心执着的石头以她不绝的微光烁伤我正在死去的心。”

 他在文中说,“就在去参加石先生百岁华诞庆典前不久的5月16日,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一位女博士生跳楼自杀,去年的同一天新闻系的一位女博士生跳楼自杀。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像一个人样地活着太不容易了,我们每个人只要还有一点人气都会有一些难以跨过的人生关口和度日如年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些轻生放弃的念头,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自杀不易,活着更难,当然不是苟且偷生的那种活。

这是他患抑郁症时写下的探讨生死的文章,反应了当时的心态。他处在跨过人生关口和度日如年的时刻,思考生与死的意义。他在思考百岁恩师,能在一个动荡的百年里长命百岁的原因。可惜的是,他从老师那里学来了知识,却没有学来最根本的东西,对人生的态度。老师活过百岁,他却在50岁时选择了死亡。石璞先生获悉噩耗后禁不住老泪纵横。老人当即拿起笔墨,为爱徒写上“七月寿辞温暖还在,八月华意睿智犹存。顷刻间师生阴阳两隔,哭无泪,痛看老天无情!你走了,却永远在我心里”的唁电词,托人立即发去。

在三个星期前的11月12日,他的老师朱立元去北京开会,原本约好的见面却因为余虹的胃疾而取消了。余虹在这天忍着胃痛给学生连上数节课之后感觉犹如虚脱一般,在电话中他对老师说:“非常想念,但这样的状态不适合碰面。”一些熟悉余虹的同事友人也表示,他最近人显消瘦,身体状况不是十分理想。余虹有两度不成功的婚姻,生前处于单身阶段。母亲已年届七十,儿子今年9月留学美国。

 从读书到教书、治学,余虹的一生几乎全部处于象牙塔内。1999年,在复旦博士后毕业后他先后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海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2002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现为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的老师饶芃子说,“尽管他的学术道路相当顺利,颇多创见,但他对人生的终极主题有追求,多思善思,并不开朗。” 广东省作协《作品》杂志社副编审艾云是余虹的多年好友。在艾云的印象中,余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艾云说,余虹在北京的生活还不错,有房有车,不过是一个人生活。他的前妻在广州一所大学教书,儿子和前妻一起住。

 “他在人前越是表现得开朗乐观,他回家后可能心里就越凄苦,人前人后是不一样的。”心理专家于瑞丽说,有些人的人格看似很“强大”,很积极,追求完美,对自己他人要求都很苛刻。越是这样,在遇到挫折时他越不会把自己软弱的一面向别人倾诉。“这样的话,抑郁的情绪在心中长久积累,是很危险的。”从一些迹象看,余虹自杀并不是一时冲动,可能是婚变、工作压力等长期积累的抑郁所致。

  这些情况说明,余虹是因患严重胃病和抑郁症而自杀。不是有人猜测的遭遇了外界的不公,或是政治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08-1-4 09:04:51 | 只看该作者

re:反对对学院派高知的批判。在这个阅读十分艰...

反对对学院派高知的批判。在这个阅读十分艰难的时代,除了个别文化恐龙似乎还在高瞻远瞩外,很多人呼吸都比较困难。高知自杀也好疯了也罢都不是弱者,只是没有选择普遍意义上的自我放逐。对于死者,我保持起码的敬意。
男人意欲以文救国的在这个时代大多数是太理想主义,他们自杀是正常的。
当然,对于不自杀的男人,我们更应该致敬。

女人绝望大多因为爱情罢了,再遇到星儿,千万不要再多想。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把孩子带出进步来比那胸怀天下的男人要伟大几百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08-1-4 11:53:38 | 只看该作者

re:性的烦恼怎么和于虹扯上了?以琳网真是个跑...

性的烦恼怎么和于虹扯上了?以琳网真是个跑题的好地方。呵呵
一个人的生与死自有他个人的理由,没有必要扯上那么多意义。张鸣教授只是说“有时候感觉活着比死还难——”我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时候吧,不知那文章的作者怎么据此推出快乐的学者都是没有良知的。
煌煌长文,只这一段歪曲原意的引用,就该抹倒。说严厉一点,这是构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08-1-4 12:01:57 | 只看该作者

re:高知自杀率高?不会吧。应该相反,高知和大...

高知自杀率高?不会吧。应该相反,高知和大城市里的,更有机会得到有效干预,比率低才对。而农村婆媳吵架、邻里纠纷引发自杀或心理问题的更多,影响小,他们缺乏好的干预对策。
高知的自杀更引人关注而已,同“高知的孩子自闭症多”类似。

个人觉得,反思教育干吗?倒是该直接思考心理健康的问题。一个医学问题,就这么单纯地转成了社会文化问题,属文科干的“傻事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08-1-4 12:45:33 | 只看该作者

re:张雁说的好:以琳网真是个跑题的好地方。呵...

张雁说的好:以琳网真是个跑题的好地方。呵呵!都怪我,就因为T版说了余虹自杀的事情,我就把我原来看过的帖子贴出来,并非我赞同这个帖子的观点,但这个帖子的感性观点在现实中是有一定针对性的,而在理性上去审视又可以得出也许相反的评价。所以对待生命、对待婚姻、对待性爱,也都是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和个人情绪反应。现在到这年纪,我觉得看问题都有了成见了,但一深究却难以确信,于是产生困惑。四十而不惑,我是过了四十以后,一年比一年有更深的困惑,提得起,就是放不下;做得来,就是想不透。所以,我有时宁愿自己是一个简单的行动者,也许问题就简单了,很多问题也不成为问题了。不过,这个帖子看来还是跑题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08-1-4 14:14:35 | 只看该作者

re:在放个跑题的帖子,虽然帖子中的教授很变态...

在放个跑题的帖子,虽然帖子中的教授很变态,但是也只有这样的教授生命力才强,才能在如今的社会中如鱼得水。


http://bbs.sysu.edu.cn/bbstcon?board=PS&file=M.1199425054.A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在流泪。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面孔走进艾云灿老师实验室,不久又不
惜任何代价离开或准备离开。身为其中一员,我看到的不幸实在太多。我最终决定把真相
说出来,希望有良知的人们给以评断,同时也给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提个醒:我不反对你报
考,只希望你三思而后行。
  
   我将要说的都是真的。就象你将要看到的,我用的都是真实的名字,可以查证。
  
   艾云灿老师很会忽悠。在你进来之前,他把来实验室的前景描述的天花乱坠;等一切
手续办完无法悔改时,艾老师才开始他的一贯作风:先摧毁你的自信心再摧毁你的意志。
直到你跟他在一起紧张的浑身哆嗦(如潘子强),就达到了他的最高境界,他认为这才是
对他真正的尊重。这是他给我们训话时说的,他沾沾自喜模仿潘子强哆嗦的样子我永远忘
不掉。
  
   与你有关的一切都是他攻击的目标,包括你的人品、人格、以前的师长及父母。只要
能打垮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你的父母可能随时被拎出来踩上两脚(详见后文)。农村出
身的学生更惨,因为艾老师极端鄙视农村出身的学生。每次他训话都要2-3小时,有的女生
(段丹华,荆丽丽)被训导到晚上实验楼关门也不许离开以至于其不敢回寝室。有的女生
(段丹华)顶不住晕倒,艾老师立刻确认该女生是低血糖,并找人证明他没有攻击她。

  
   除此之外就是打人。只要艾老师生气,随时都可能飞脚踹人(李猛刚,王鹏)。要命
的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脚会在什么时候飞起。“说我打人!我就是打了,怎么的?我这是
为提高学生质量!”艾老师微笑着说。他的微笑比他的愤怒更让人恐惧。
  
   这还是在你很听话情况下。如果你确实惹艾老师生气,那后果就更严重:艾老师不时
找你麻烦,小鞋你可能一直穿下去,而且绝没有机会脱下来。所以只要艾老师来了,实验
室立刻非常安静,没一个人敢说话,没一个人敢做实验,也没一个人敢不做实验,能躲避
的就躲避出去——去公共实验室假装离心,假装做PCR,去本科生大实验室看文献等等。如
果你去中山大学生科院的公共实验室你可以经常看见他们,看上去好像很忙(有时候是真
的)。只要艾老师不在,感觉就像过年。
  
   艾云灿老师对待学生这么凶,是不是他的学术水平很高啊?我不敢妄下断言,您可以
到NCBI和中国期刊网输入:艾云灿,Ai yuncan或Ai Y.C.搜搜看,近5年没有像样的文章,
SCI更别提。发不了文章就美其名曰保密,否则“我一年可以发50篇SCI!”
  
   艾老师对待学生这么恶劣,学院领导就不管吗?实际上学院领导可以说伤透了脑筋。
院党委书记黄治河老师,主管学生工作的何建国副院长曾多次找艾老师谈话。黄治河书记
还亲自到实验室调解学生问题。但要走的学生太多,时间一长艾老师不愿意了,认为学院
是通过行政手段“压”他,跟学院闹的不可开交。实际上如果不是学院出面,很多学生是
走不了的:艾老师报复学生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放下教授的身份捏造事实污蔑
学生,恨不得将每一个背叛他的学生置之死地。所有想走的学生都无一例外被扣上各种帽
子,无一例外被逼着退学,绝不允许转导师。艾云灿教授对待学生不是“屠杀”,是“屠
宰”啊。这里是精神屠宰场啊。
  
  ======================================
  
   让事实说话吧。下面是近几年艾云灿老师实验室学生的经历和命运:
  
   2004,黄礼潮,博士,现在何建国副院长实验室;结局:延期;
  
   2005,汪凯,硕士。利用课余时间考上公务员,艾老师不放,最后逼着汪凯的父亲给
他下跪才放人。结局:算是成功逃脱;
  
   2006,张斌,硕士。结局:退学。
  
   2006,李猛刚,硕博连读,转到陆勇军副教授实验室,结局:以硕士身份毕业;
  
   2006,欧艳华,硕博连读,认为其缺乏家教,不允许毕业。不顾其父亲生病的事实,
要求其父母来广州道歉,其父打电话道歉不理。后来在学院干涉下总算毕业,错过了答辩
时间。结局:以硕士身份答辩,毕业证尚未拿到。
  
   2006,钟晓琴,硕博连读,博士读了1年。结局:以硕士身份毕业。
  
   2006,徐民俊,博士后,艾老师要求其退学。转到周世宁教授实验室,结局:延期;

  
   2007,搞实验室内部实验操作培训,潘子强授课,每个学生上交100块钱做培训费;

  
   2007,陈田,访问学者,到实验室一个星期即与艾老师发生分歧。现在被当作透明人
。结局:挣扎。
  
   2007,王鹏,硕士。在大学城联系到新导师,新导师要求试用2个星期。艾老师要求
其退学。现住中大本部,在大学城做实验,每天来回奔波。结局:挣扎中。
  
   2007,顾琼,博士后。联系好导师,艾老师强烈要求其退学并威胁其新导师。结局:
挣扎中。
  
   2007,潘子强,博士,要求毕业答辩不被同意。潘子强奋争,被艾老师没收实验楼门
卡和实验室钥匙,第二天艾老师又因实验不得不打电话召回潘子强(因为已经没有人员可
供分配,课题没有人做,艾老师只好自己动手)。门卡和钥匙发回,允许答辩。结局:无
文章,无学位。
  
   2007,赵磊,博士。要求以硕士毕业不被同意。自己要求退学。结局:挣扎中。
  
   2008,谁是下一个?
  
  ====================================
  
   我有艾云灿老师骂人的录音,是用MP3录的。录音文件比较大,约30M,我不知道如何
才可以使它缩小,所以没办法传上来。其实实验室几乎每个人都有,录音的机会太多了。
只是没有人敢说。
  
   很抱歉我不能公布我的名字。艾老师整人的手段让我发自内心地害怕。只是我的良心
促使我不得不说出来,因为我不想看到更多的人受害了。如果需要,我可以对质。
  
   我不想控诉艾云灿老师,要说的事情实在太多。
  
   我只想告诉后面的学弟学妹们事实真相,你们自己去调查,去判断。
  
   我只想感谢那些接受了这些逃难学生的老师,谢谢您!你们拯救了他们的命运!请相
信这些学生,他们真的很努力!
  
   我真诚地希望艾云灿教授能对学生好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是希望好好努力顺利毕业的
。谁不想做好啊?
  
   我真诚地希望社会上有良知,有能力的人看到这些文字,帮帮这些可怜的学生,他们
很大的精力耗在逃避和讨好艾老师,他们的身心都是被控制的。求求你们!!
  
   艾老师:请您不要再害人了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08-1-4 18:19:40 | 只看该作者

re:ZC:像这样涉及具体人物的人格判断、又是...

ZC:像这样涉及具体人物的人格判断、又是目前无法确认真伪的帖子最好不要转帖为好,您说呢?我上面转的帖子虽然跑题,毕竟是宏观的讨论,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我们学文科的高校教师当中有一些人是存在“整天浸泡在书本之中、理想之、正义之中,脱离社会,不理解社会现实的艰难和复杂,是高智商的低能儿。没做过村长乡长,但对应当如何当总理当总书记,想法蛮多。没经过商,搞过投资,但对怎样成为比尔盖茨李嘉诚,想法蛮多。没当过银行行长财政部长,但对宏观经济管理,想法蛮多。结果是都是些书生的空谈。”的现象,我自己对号入座,觉得还真有些让自己汗颜的地方。至于余虹教授的自杀,我因为跟他原来工作过的单位原领导很熟,也认识他的博士生导师,对余虹教授的经历和个性有一些了解,所以感受比较深,只是出于对逝者的尊重不做议论,而从他的结局来说,我是有些警醒的,因为我表面看起来很乐观、开朗、好强,其实内心深处是有些抑郁或阴郁的,年前我所发的新年感言原本格调更灰暗,后来做了适当修改,但总的还是反映出与同事眼中的我迥然不同的一面,后来经网友提醒,自己也在反思,意识到自己生命底色当中的沉郁晦暗是非常不健康的心态,正在给自己做心理咨询,希望能让自己真的豁然开窍,开朗起来。从对家人负责的立场看,从对自己责任论,的确不应该放任自己消极的、病态心理,因为这样的心理是一种精神伤创和心理毒害。如果余虹教授早一点意识到自己的消极心态,早一点承认自己的凡人属性从而宽待自己或示弱于人,降低自己的人格完美度的尺度,他一定会生活得更从容一些,更真实一些,更凡俗一些,从而更达观、持续地生活下去。不好意思,想不跑题,还是一再地跑题。我不再谈论这个问题,向大家表示歉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08-1-4 19:02:27 | 只看该作者

re:我今天看见云鹤的转贴和中大的那个新闻,颇...

我今天看见云鹤的转贴和中大的那个新闻,颇有感触,因为象中大的那个教授那样的人在高校中并不是个别,尤其是在一些学校的干部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发表于 2008-1-4 22:58:49 | 只看该作者

re:云鹤兄提醒的对。我们在以琳网上突破了单纯...

云鹤兄提醒的对。我们在以琳网上突破了单纯谈论自闭症疗育的主题,而引入一些新鲜的话题,我想应该是岁末年初的一个新气象。因为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仅只是面对自闭症,而是面对更宽泛的方方面面。如何让我们大家都有“正常”的生活内容和相对正面的生活态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以琳网在这方面的拓展,大家都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我们大家也要遵从一些“默认”的规则。这些规则无法枚举,但是在大家心目中有共识。其中之一就是防止“八卦”的倾向。

比如讨论张斌和胡紫薇的话题,我就觉得展开讨论也未尝不可(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但是进一步深度挖掘很多个人隐私相关的具体细节,就没有必要。

zc网友的转贴,虽然不是“八卦”(呵呵),但是毕竟涉及具体的人和事,想来就未必很合适。

关于余虹教授,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讨论,没有大问题,只要守住对逝者的尊重这个底线就可以。

关于余虹教授的跑题,严格来讲是“鲶鱼”网友引起的。鲶鱼引向了一个新的话题,也就是我在82楼的随感。BTW,这个题跑得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08-1-4 23:08:59 | 只看该作者

re:另,对云鹤兄索引的文章之观点,本人非常不...

另,对云鹤兄索引的文章之观点,本人非常不以为然。

这和反思教育没有关系。

懦夫说、不负责任说,均可休矣。道理对,但属于冷冰冰的对。同意秋爸爸的观点,社会要关注的,是对自杀的干预机制,是对抑郁症危害的认知程度。这是一个理性客观的思考角度。

抑郁症患者的高度自杀倾向,不是常人可以用“不负责任”可以去指摘的。这是一种精神疾患,没有感同身受,无法理解。这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而是精神学科范畴的,是生理上有客观的改变所导致的。接受治疗才是正确的选择。

对余教授事件,完全没有必要去引申出长篇讨论。只需要像某些余教授的好友所悔恨的那样:“怎么不早点约他出来?怎么不早点提醒他看医生”等等,就可以了。就像崔卫平老师所引王小波的话“我们相互之间的阅读太少了。”这个相互“阅读”,王小波可能指的是“狭义”的文本阅读,但我想完全可以引申为广义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08-1-4 23:43:21 | 只看该作者

re:记得刚上大学(96年吧)就有胡河清自杀,...

记得刚上大学(96年吧)就有胡河清自杀,当时他不过三十多,被认为是最年轻的有深度的文艺评论家。随即沪上各位师生出力整理出遗作,到现在我还藏着,是值得一读。当时没有一位先生批评他软弱,而是充满敬意。而当时社会也确实不如今日之“开放”,知识分子大多对未来寄予很多期望。
余虹的文章偶尔看过,没有胡河清那么多的灵气,涉及现状的文章用笔直厉,似乎好“大手笔”,不善“微言”,可想见其为人。能把失望聚集至今,令人钦佩。死后不得安宁,我估计也在他意料之中。若死后有唏嘘一片,怕是想死也不得。
我自己是以为“存者且偷生,死者长亦已”。

云鹤大哥“不善者而改之”,出发点一点没错。我们以琳人不比他们,弱病穷困等不时来吓我们,我们是要时时提醒自个的。因为不能开空头支票给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08-1-5 09:34:33 | 只看该作者

抑郁症!

    看了大家的感慨和分析,实际上这些人自杀,其主要原因是“抑郁症”。很多分析有点扯得远了,已经接近主观臆测。"thanks to yilin"得分析很有道理。
    还是讲点与论坛主题相关的吧,妇女在怀孕6-7个月以后 ,会出现比较强烈的产前焦虑,如果此时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就会影响心理健康。产后,容易出现“产后抑郁”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这种抑郁情绪就会加重,导致“产后抑郁症”,如果不及时的治疗和干预,严重的就会导致生命危险。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倾向以后,母亲会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地帮助,后果也会很严重。
    其实,在这个论坛里,有的母亲经历这三重考验,心理上很脆弱,已经不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如果她的家庭不能帮助她的话,就需要有人站出来主动给予心理援助。
    最近,论坛上接连出现了很好的,很实际的主题,有很多好帖子,触及到了一些实质性问题。“路漫漫修远,且上下求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08-1-5 11:45:54 | 只看该作者

re:抑郁症不是个性缺陷,既不是“闹情绪...

   抑郁症不是个性缺陷,既不是“闹情绪”、“思想有问题”,也不是人格软弱的表现。抑郁症是一种有着生物学病因的疾病。

    我们东方文化是很强调理性的文化,对自己情绪的健康却很少关注。
    大多数人对于精神类疾病心存疑虑,不愿正视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或是过多地强调抑郁症是精神压力或精神刺激的结果,片面地以为解决了现实问题,抑郁症就自然消失了,无需寻医问药。
   
  抑郁症属于情绪障碍,许多人很容易误把抑郁症视作情绪低落,这也是病人很少就诊的重要原因。抑郁症与情绪低落,两者虽然相似,却有明显的区别。
    情绪低落不及抑郁症那么严重,也不会持久两周以上。情绪低落者,不会整天都心情差,总有心情好转的时候。抑郁者就不是这样,他对什么都提不起劲。觉得人生没有希望,完全没有办法让自己好过一点。他们也知道,长期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也想让自己振作起来,但是采取什么措施都不行,这与情绪低落很不一样。
  
    疾病需要专业的治疗和干预。楼上的意见很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08-1-5 22:36:10 | 只看该作者

re:抑郁症对我和我的家庭来说是多么可怕、可恨...

抑郁症对我和我的家庭来说是多么可怕、可恨但又不可回避的两个字。
我的历程不代表所有病人的历程,但有一些我想是可以代表的,那就是抑郁症人士活得很辛苦,尤其是还没有控制住的时候,生理上、心理上的痛苦,大脑里面化学物质的异常会造成抑郁症病人认知能力的偏差。在常人眼里很小的一件事情,但在抑郁症病人眼里是天大的事情。虽然每个人得病的原因不一样,但和压力一定有关系,和完美也一定有关系,和要面子做两面人也有关系(对外笑,独处哭)
中国人怕吃药,包括我自己,在控制得很好的时候,我自己不经医生同意擅自停药,导致复发,复发只会比原来更严重。所以我在这里要忠告所有的家长朋友,如果你有了抑郁的倾向,一定要就医,一定要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最好是服满三年经医生同意后再逐步停药。
我也想对抑郁症病人的家人和朋友说,多给他们关爱和理解,不要老问你为什么要这样,你怎么可以这样。而是应该说你是不是很难受,怎么样可以帮你?聊天?散步?或者是什么也不说只是陪病人发霉。
我想每个抑郁症病人都有轻生的年头,只是程度轻重罢了。生死只是一念之间,请理解。在想死的时候,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存在,只想一了百了,所以家人和亲人要多理解,多开导。
要想让抑郁症病人康复关键有以下几条:服药、亲友的关怀、心理辅导。但对我来说信仰很重要,是最大的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08-1-5 23:46:43 | 只看该作者

re:补充一下:余教授生前在博文“一个人的百年...

补充一下:余教授生前在博文“一个人的百年”中有主题大致为“自杀不易,活着更难”的一段,大意是:“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

很多人把这段话作为探究余教授作此选择的切入点。我个人不以为然。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段话是余教授对生死这个命题的一个思考,这个思考任何正常思维的人都可以得出。

根子上还是疾病导致的悲剧。如果就此不幸事件衍生出其他更为“深刻”的命题探讨,我想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我希望社会回到“如何对待精神疾患和建立自杀干预机制”等切实的问题探讨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08-1-6 11:55:28 | 只看该作者

re:几年前我还在系里当书记的时候,我们一位平...

几年前我还在系里当书记的时候,我们一位平时非常忠厚、慈善、老实的同事,突然采取极端行为之后跳楼自杀。此前,我们知道他有抑郁症,他也看了医生,我们也很关心他,跟他谈心,但谈不进,没过多久,惨剧就发生了。去年暑假,我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的妻子,非常善良、单纯的一个年轻生命,也是因为抑郁症跳楼自杀了。此前有自杀倾向,家人一直防着,跟着,但就是一转眼不见了,想上他们家楼顶去找,就一听一声重物坠地的声音,一看,她已经栽在楼下水泥地上,永远回不来了。此前,我朋友一直按照医生叮嘱坚持给她服药,医生也说情况好转了。结果,不幸还是发生了。因为朋友和她妻子都非常信任我,所以我跟她谈过心,也是谈不进去,认准一个话题或一个细节就出不来。方老师说的对:“在常人眼里很小的一件事情,但在抑郁症病人眼里是天大的事情。”“每个抑郁症病人都有轻生的年头,只是程度轻重罢了。生死只是一念之间,请理解。在想死的时候,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存在,只想一了百了。”对于我们这些家长来说,长年累月为生活打拼之外尤其要为星儿操劳、费心,其间的艰难困苦,真是“零落只合自知呢”。在这种情境下,自尊、好强、敏感、多思的某一类人群,是极易引发抑郁症等心理或精神障碍的。thankstiyilin说精神或心理障碍是有生物病因的疾病,但同时它也是有思想或心理病因的疾病,而后者实际上非常重要,甚至是可以说精神或心理病态产生了生理性病变,到那程度上的确主要靠药物干预了,但到那程度之前,如果及时做心理疏导或咨询,是可以避免、至少减轻它的症状的。所以,我更认同方老师所说的,“虽然每个人得病的原因不一样,但和压力一定有关系,和完美也一定有关系,和要面子做两面人也有关系(对外笑,独处哭)。”顺便提一句,余虹教授的“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并非一般性的学理思考,我相信“活着还是去死”在他头脑里不知到斗争了多长时间了,只是这样的学人不允许自己的自杀没有精神意义,所以他在寻找自杀的精神价值,当他貌似宏观地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他说出的那句话,显然是提前为自己选择了自杀动机或意义的诠释。如果仅仅因为胃病之类的折磨,完全不构成自杀的理由,想想那么多的绝症病人都在坚强、乐观地生活着呢!他是不能承受自己的思想困惑、心理困扰和自我期望在现实中的落差,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死于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他希望自己完美、超拔,但现实并不能让他真正获得这样的感觉。本来他已经足够卓越的,他的奋斗历程虽然有点艰难,但因为天资与勤奋,他一次又一次的走向新的成就,但他总是不满意自己所获得的,于是他不断地寻找,外在则表现为不断地换工作的大学,但那些矛盾或困扰并没有因为他从师专到川大,再到暨大,又到海大,最后到了人大就不存在或程度减弱。我觉得他是在求索,但求索的结果恐怕还是失望,因为与他的期望值或理想值比,这些都是那么的差强人意,包括对自己的评价。其他过于个性化的因素就在这里讨论了。仍然是因为出于对逝者的尊重。我讲这个话题,是因为抑郁症等心理或精神疾病,应该引起我们以琳人的重视,因为我这些家长也是特殊群体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08-1-6 13:04:22 | 只看该作者

re:云鹤兄的补充大部分是准确的。我也...

云鹤兄的补充大部分是准确的。

我也补充一下:云鹤兄认为余教授对自己要求超拔、要求完美,其实,这一点恰恰是抑郁症的一个典型症状。也就说,抑郁症病人在正常的时候,是可以允许自己的种种不足和缺憾的,但是在病态的时候,所有的这些不足都会成为他自责的来源。

除此之外,在病态的时候,很多在平时对他来说处理起来游刃有余的事情,困难程度会成倍放大,不自觉中,自己应付各类矛盾的能力急剧下降,这一点和前面一点是相互恶性循环的。

很多精神科医生对自认为不需要服药的病人说:我们担心的,是你不采取服药等积极措施的情况下,很多小事情对你的挫折感会“堆积”起来。请注意这个“堆积”效应,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效应。

必须承认,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缺了前者,生理上不能逆转神经递质方面的非常态;缺了后者,病人甚至会对自己的治疗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成了一个“需要服药的废人”。如果不加以疏导和沟通,也同样会产生后果。

让抑郁症病人清醒冷静地认识到上面的几点,是困难的。正应了俗话“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出来不足以认识到所有的这一些。

要帮助、控制住病人,亲人和朋友的密切“监护”是不可少的。必要的时候,需要住院。---这当然是病人及其抵触的一点。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也不会采取。但是,当亲属认识到病人的确“稍一放松可能就冲下去”的情况下,是有必要考虑进一步措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08-1-6 13:39:51 | 只看该作者

重视抑郁情绪

    如果能够在“抑郁情绪”阶段就进行及时地寻求心理援助,得到家庭的关怀,积极进行体育运动,多与家人朋友互动,就能够有效的缓解这种抑郁情绪,防止其恶化发展成为“抑郁症”。
    如果“抑郁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就会发展成为“抑郁症”。这时候情况就比较严重。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家人的关心与看护。而且十分危险。
    “上医治不病”,引用一下被秋爸爸批评中医的观点,其实这一句话与其说是医学技术,不如说是哲学思想,所以单纯从医学角度去批评有些偏颇。最佳的方法是重视“抑郁情绪”,当抑郁情绪出现后,积极应对,使其不至于发展成为“抑郁症”。
    星儿家庭成员是抑郁情绪的“高危人群”。可以说,每一位家长都曾经或者现在比较长时间的抑郁情绪,大多数能够通过家庭的帮助,自己的心理调节,朋友的帮助等等走出心灵困境,缓解或者逐步摆脱抑郁情绪。但是,仍然有很多家长(尤其是母亲),深受抑郁情绪的困扰。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主动寻求或者得到有效的心理援助,就能够缓解或者摆脱抑郁情绪,使之不至发展成为抑郁症。
    实事求是地讲,最好的办法是在抑郁情绪还不是十分严重的阶段,积极自助或者求助或者人助或者天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4-20 15: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