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LittleKoala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殊孩子的平常事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8-1-7 09:03:47 | 只看该作者

Dr Lovaas 谈ABA训练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3-4)

三,如何选择和提供强化物
强化物对训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学生喜欢和愿意为之而努力的强化物,就很难取得任何进展。但每个人的爱好又有很大的区别,需要努力去探索。假如训练中有问题,请尝试如下的方法:
1. 避免使用单一的强化物,例如仅仅是食物或者是社会性的鼓励(social reinforcement)(如说“好”)。也可能刚开始你会局限于他们,但很快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种选择。也可能你会发现,刚开始仅仅说“好”并不能起到强化的作用,因为一般而言,社会性的强化物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掌握。
2. 避免让学生对一种强化物产生厌烦(become satiated)情绪。例如,有些老师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夸“好孩子”。但是,在初始阶段,对这个夸奖的厌烦情绪可能使之没有任何强化的作用。即使食物是很有效的强化物,但是如果在饭后1-2小时进行训练,而用大量的食物奖励学生的每一个正确的反应,学生也很有可能会厌烦。如果是这样,每一次只给很少量的食物(如一小快饼干,而不是一整块饼干),让孩子只喝一小口水,而不是喝很多水。
3.积极有效地把使用初级和次级强化物结合起来。初级强化物包括食物和饮料,运动(physical activities)(根据个人偏好),感官刺激,还有回避不愉快的处境。这类强化物很有效,一般独立于对孩子们使用过强化物的经历。相反,社会性的强化物,如关注和口头表扬,属于次级强化物,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的(acquired, learned)。这就是说,他们开始时必须与初级强化物一起使用。在孩子明白次级强化物的作用后,可以独立使用,但仍然需要时常配合初级强化物一起使用。例如,孩子做对了,重复地夸他“好孩子”会很快失去效果,除非这个夸奖时不时伴随着初级强化物,如食物和短时间的玩耍。
4.要考虑到孩子是否喜欢非常高兴和夸张(exuberantly)地夸奖,如鼓掌,大笑,扔到空中等等。有的孩子对声音很敏感,这种奖励会是一种惩罚。这需要事前做好评估。
5.强化物的提供要及时。有时候,有的老师在孩子正确完成任务后,超过4秒钟才提供强化物,这会有鼓励其他行为而不是真正需要鼓励的行为的危险。要想起到鼓励的效果,必须在孩子完成任务后的1秒中之内提供给孩子。所以,做训练的时候,这些强化物必须随手可得。唯一的例外是,老师在延迟提供强化物的同时,采用社会性的强化物,如看着孩子微笑,并且夸“好孩子”,同时在拿和给强化物。这样实际上是两种强化物在同时使用。
6. 避免强化错误的联系。例如,老师拿着鞋子问“这是什么?”,孩子回答一个发音类似的词(如 ooze 而不是shoe)。老师说“不对”,然后辅助孩子正确发音。孩子答对了,老师予以鼓励。然而在这里,孩子并没有因为说出类似发音的词受鼓励,而是因为模仿老师的辅助而得以奖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老师拿着鞋,重复一遍问题“这是什么?”,同时辅助孩子正确回答,并予以奖励。请记住ABA的一条通则,不要同时给予很多指令。同时,按照正确的汇合教学法(discrete trial procedures)的程序重复指令。
7.避免假设孩子会明白你所说的,因而以为说很多话能够起到强化作用。这种强化叫做特定行为的奖励(behaviour-specific praise)。例如,当孩子把积木正确放在小桶里以后,老师说“你把积木放在小桶里,非常好!”或者,当孩子仿说正确后,老师表扬说“你这样说‘妈妈’ 非常正确!”正常的4岁以上的孩子可能明白这些,但是,很难相信发育迟缓的孩子在接受训练的第一年就会明白这些。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孩子会从老师这些随机的评论中学会并明白它们的意思。作为一个通则,我们建议老师的话不要太多。假如孩子不明白老师所说的,时间长了,他们会学会如何忽视这些。
8.不要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让他逃离训练,因为这会无意中起到负强化的作用。所以,每次训练不能让孩子在不高兴的时候结束,一定要有一个很高兴的结尾。
9.避免强化错误。因为孩子发育迟缓,很多老师和家长会鼓励孩子付出的很小的努力。尽管这种鼓励是真诚的,但有鼓励错误行为的危险。

四,如何做辅助
1.避免无意识的辅助。这些包括看着要求孩子识别的物体,嘴里念着正确的答案而没有意识到这会是辅助,持续把要孩子识别的物体放在桌子的中心而不知道这可能是位置辅助(position prompt),等等。假如老师没意识到这些辅助,它们就很难消退。相应地,孩子就有可能变得更加依赖辅助而不是对指令作出反应。
2.指令和辅助要重叠。也就是说,避免延迟提供辅助,因为这会影响孩子建立指令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3.辅助的消退。辅助既可以突然消退,也可逐步消退。前者也叫摸索法(probing)。假如辅助消退后,孩子对指令的反应依然正确,训练会得以加速因为不需要经历整个的消退过程。假如摸索不成功的话,可以试试相对弱一些(如从手把手到轻拍他的手,到只是指向目标)的辅助,这样就需要逐步消退辅助。
在选择何种消退方式的时候,先试一试弱一些的辅助,看看是否有效。假如孩子对指令的反应不正确,重复一次。如果孩子的反应依然不对,再试一下相对强一些的辅助。在辅助逐渐消退的过程中,老师要逐步从强一些的辅助到弱一些的辅助。
4.在消退辅助的过程中,请不要引起孩子的关注,这会影响他对指令的反应。如果有这种情况,可采用如下三种办法:(1)减少对辅助后正确行为的鼓励,同时加大对不辅助正确行为的鼓励;(2)探索没辅助的训练;(3)转换到另外种类的辅助。
5.清楚如何教孩子模范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教一个行为的时候,模仿比身体辅助更容易,高效和自然。

[全部译文可见《教育训练》栏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发表于 2008-1-8 03:10:25 | 只看该作者

re:翻译的很好啊!不学不知道,一学下一跳。

翻译的很好啊!不学不知道,一学下一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2008-1-8 10:00:13 | 只看该作者

Dr Lovaas 谈ABA训练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5-7)

五,如何安排训练节奏
1,要把每一个训练任务之间的间隔(指孩子完成任务受到奖励到下一个指令之间的间隔)尽可能缩短。这一点在训练的起步阶段尤其重要,否则老师不容易获得学生的注意。做好训练时,有专人做记录;如果自己记录,必须尽可能短。
2,教新任务的时候,要穿插复习已掌握的旧任务。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复习已掌握的旧任务,孩子会很容易得到强化物,这有助于增加他的注意力和减少发脾气的可能。当孩子学习一个新的任务的时候,不要让他连续经历3-4个失误,一定要及时穿插,给他提供成功的机会。
3,当教孩子困难任务的时候,要防止他的注意力转移。这是因为面对困难任务,逃避也是一种强化。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可及时进行注意力训练(attention exercise)。老师可以很快地要求孩子做4-5个已掌握的动作,如“起立”,“坐下”,“转身”等,然后再做1-2个非语言的动作模仿(non- verbal imitation)。要迅速对此予以鼓励和强化,然后立刻再介绍困难的任务。我们把这叫做唤醒(wake-up)或注意力训练,因为它有助于干预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4,当孩子在训练间隙休息的时候,要确保孩子没有沉溺于自我刺激的行为,否则,训练再开始时,孩子很难再进入状态。休息期间,可以让孩子玩合适的玩具或游戏,如体力活动等。

六,如何弱化问题行为
1.要想弱化问题行为,首先必须识别导致这个行为的强化物并取消该强化物(就是根除(extinction)此行为)。最好的办法是,在问题行为发生之后,立刻观察紧接着发生的事情,并通过取消它检查其与该行为的相关性。例如,孩子可能对老师是否在场无动于衷,但是在有自伤行为时很在意。当孩子在进行自伤行为时,你可能会发现孩子用目光偷看老师,以观察老师是否在看他。老师或者父母的一瞥都会起到强化该行为的作用,那么就不要看他。当然,老师或者父母的一瞥对其他自我表现刺激的行为也可能不起强化作用。请记住,如果采用根除法(extinction)[注:不知道国内心理学专业如何翻译该词],在取消该行为的强化物之后,问题行为在消退以前会比以前更厉害,这叫做根除前的大爆发(extinction burst)。这是因为孩子要更加努力以期获得他想要的强化物。当他明白无论怎样闹也不可能的时候,该行为就消退了。
2.当选用禁闭法(time-out),即如果孩子发脾气,就把他放在角落,请记住该方法不要起到负面强化的作用,例如逃避学习。禁闭法也可能会起到正面强化的作用,因为孩子能够不受干扰地从事自我表现刺激的活动。这双重的强化没准强化了老师想改变的行为,所以采取此法以前一定要做分析。
3.请记住,自我表现刺激行为的回报在本质上更多是感官上的刺激,老师很难去掉。正因为如此,忽视法可能不起任何作用,特别是低层次的身体行为。能选择的做法是用高水平的自我刺激行为(如不正确地操作物体,包括排线,配对等)代替,而这高水平的自我刺激行为需要外界的关注。

七,何时何地进行训练
1,在最初阶段,要在同一个房间同一张桌子上做训练。当一项技能掌握后,再转移到其他的环境中去,这个过程要逐步实现,避免突然的转换。例如,可以先到走廊,确定无误后再到另外一个房间。如果老师能够做到逐步的转换,孩子在泛化方面的错误就会少很多。
2,当训练的老师要换人的时候,要保证至少两周的时间进行交接,以使孩子在适应新老师的同时也接受老老师的推出。
3,不要假设在孩子接受密集的训练之前,把他放在正常的环境里,就会学习新的行为。没有任何数据证明,把自闭的孩子与正常孩子放在一起,会帮助孩子的发展。例如,很多自闭的孩子有兄弟姐妹,但是他们的成长并没有比那些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更好。
4,有数据表明,如果把轻微程度的孩子放在程度严重的孩子们在一起,会导致他程度的退化。
5,不要期望孩子接受每周少于40小时一对一的训练,就能够达到乐观的水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长期有效的数据支持每周20小时,甚至30小时的训练,能够达到足够的训练强度。[译者注:最新的研究表明,每周20小时的ABA训练是最低要求]
6,如果孩子一天有6个小时的训练,要争取把困难的任务安排在上午,例如仿说训练(verbal limitation),因为一般地说,上午的效率会比下午好。下午的日程可以安排一些时间做玩耍活动,艺术类活动,还有生活自理训练。下午的时间也可用于复习已经掌握的技能,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尝试泛化训练。

[已转到《教育训练》栏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发表于 2008-1-8 12:42:40 | 只看该作者

re:非常感谢!真的非常感谢!已经打印...

非常感谢!
真的非常感谢!
已经打印出来,仔细研究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11:43:03 | 只看该作者

小考拉趣事 (3)

1,儿子最爱坐车出门。最近家里换了辆车,小子如何反应实在心中没底。爸爸觉得问题不大,因为儿子并不十分刻板,只要在自己的座椅在就好;而妈妈更担心他会抗拒,旧车已经处理了,到时候不好收场。

车来的那天,我们事先把他的安全座椅挪了过来,也准备了摄像机记录他的表现。准备好了以后,爸爸回屋对他说“Let's go out”,小子一听,很高兴,拉着爸爸的手就往外跑。到了车库,看到新车,一脸迷惑,然后就走出车库到外面看看,因为爸爸有时把车停在外面。一看没有,又走了进来,还是很困惑,从车门看到自己的座位,似乎踏实了一些,但还在犹豫。在爸爸的帮助下上了车,坐了下来,但还是东张西望;车开了一段以后,总算接受了新事物,踏踏实实地做好了。那表情似乎是说“哼,我的新车!”

总体而言,儿子对新环境,新事物的接受还不错,让我们很高兴。

2,上训练课,儿子最喜欢一个带声音和开关的字母键盘玩具。每次他按不同的字母,听不同的发音或音乐总是很开心。昨天训练时,儿子在按字母,S女士也按了一下,儿子就把它给关了,然后把玩具给推了回去。大家还以为他不玩了呢,结果人家拿起字母键盘玩具的照片,递了过来进行交换。还要玩,但是不要别人掺和。原来他是用这种方式表示他的不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发表于 2008-1-9 20:32:35 | 只看该作者

re:嘟嘟和小考拉一样,喜欢坐车。自从我们禁止...

嘟嘟和小考拉一样,喜欢坐车。自从我们禁止了电视,每晚开车出去成了固定的节目。

你是用理论指导操作,我是看事实还原理论。从我们的训练里,总能看到你说的这些原理的影子,到底拜的是一个师父。

想提一句,社会性的夸奖不光在语言,语气和表情都很重要。我们的训练师只一个Ja (yeah)就能演绎好几个版本。难怪我的同事跟我说,训练孩子的过程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学会夸赞别人,让别人高兴是相当不容易的一门功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13:43:13 | 只看该作者

小考拉趣事 (4)

1,破坏武林秘籍:目前正为以琳上的朋友翻译洛老先生的书,突然发现有一页被撕掉了,是关于如何做辅助和调整节奏的,旁边的几页也被揉皱了。不用问,肯定是小子干的。赶快找,这可是武林秘籍啊!嘟嘟妈说我们,还有melon妈妈拜的是同一个师傅,虽然如此,可是有区别的。他们是师徒相授,一脉相承,而我们,有点象靖哥哥之于《九阴真经》,无忌兄弟之于《九阳真经》,无意中得到秘籍自学成才的。要是丢了一页,那可影响功夫水平哪!

说起这秘籍,可是来之不易,自从听说有这本书,四处探寻,听说在这个国家另一边的城市的大学图书馆里有,想了很多办法,是用八百里加急的特快送来的,又以同样的速度看了且复印了最关键的部分。丢了可不得了。好在最后找着了,在他那边,原来他对我们做的不满意,没准想自学呢!

2,要我学与我要学:小子一直爱看书,最近的训练中,书就成了一个好的强化物。但是,看啥书,小子是有讲究的。训练中,妈妈给了他一本书,他接过后就立刻站了起来,离开了座位。以为他又要逃避,结果他把书放回了箱子,然后又乖乖地回到座位,笑眯眯地看着妈妈,原来他不喜欢那本,要看别的书。

在ABA训练中,讲究有一个快乐的结尾。碰上他喜欢的书,看得很仔细,这时候妈妈宣布“Finished.You can go now!”小子立刻起立,把书拿走,坐到地毯上接着看。喔,这是自学时间了。

3,要一个送两个:训练中,妈妈与宝宝玩橡皮泥(playdough),做成小球球,掉了几个到地上。妈妈还没说话,儿子就捡了起来,怕他吃,就说“给我”。小子立刻恭恭敬敬送上,不仅如此,还弯下腰去,把另外两个捡起来,送给妈妈。真开心!

[注:洛老先生的武林秘籍之翻译,我把它转到《教育训练》栏目中去了,那是它该呆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11:16:53 | 只看该作者

共同注意力

缺少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是自闭儿童最基本,最关键的缺陷之一。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共同注意力的提高对将来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可喜的是,在实践中还是有办法通过训练提高的。

共同注意力的训练分为两个阶段:(1)初级的是反应性(response)训练,主要训练孩子对别人的关注;(2)高级的是主动性(initiation)训练,主要训练孩子引起别人的关注。前者相对容易一些,而后者即使正常孩子在实验情况下的成功率也在15-30%左右。

在最初的训练中,小考拉进展很快,从玩一个玩具的同时,能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后给的玩具上,到目光跟随老师指向近处的图片,再接着到跟随老师手指的方向看着远处的玩具,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

但是,训练进展到第二阶段以后,难度就大得太多了。有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如何训练下去,一度停了一段。但非常可喜的是,最近在不知不觉中,儿子在这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他在看书的时候,看到有兴趣的照片,会用手指向图片,并抬起头来看着我们,用目光要求我们念出来,非常完美。昨天,小子又对颜色感了兴趣,我们把好多颜色的照片放在一本大相册里,小子用手指一个,就看着我们要求念一个。不仅如此,当初我们教他时,用手随机指,他也学会了,第一遍是按顺序指,第二遍就会随机指了。看着爸爸一遍又一遍费力给他念,他很高兴。大家也非常开心,儿子又进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1:10:47 | 只看该作者

re:最近有点忙乱,继续训练儿子上厕所,又要改...

最近有点忙乱,继续训练儿子上厕所,又要改变他的睡眠习惯,还得继续进行ABA和PECS的训练,不过儿子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向前进步,让我们惊喜。

由于任务太多,PECS第二阶段“距离”练习和第三阶段“区别”练习都没有正式开始训练,没想到他无师自通,自学成才了。前天,他杯子的水喝完了,就自己拿着杯子,找到图片本((注:上面有很多照片),撕下杯子的照片找姥姥给他倒水。

最近一段时间,他时不时要在晚上吃点东西,我们决定不让他这样做了。昨天晚上,从外面跑回来,估计是饿了,小子找到图片本,撕下饼干的照片,拉着妈妈到了厨房,然后待看到了饼干桶,就把图片给了妈妈。这一来,只好破例让他吃了,不过大家还是很高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1:23:32 | 只看该作者

杂记

活学活用PECS:儿子学会用图片交换物品后,就不局限于用我们给他制作的图片了。那天午饭时候,他先吃完在一边自己看书。看到书上香蕉的照片,就有了吃的想法。于是,拿着书走到饭桌前,打开那一页,看着大家,用手指了指香蕉。问他是不是想吃,点了点头,于是赶紧给拿了一根。很高兴儿子逐步开始有意义的交流了。

展示(show)共同注意力:家里一个枕头坏了一个洞,用线给缝上了。小子发现了,拉着妈妈的手过来,看了看妈妈,然后用手指向补过的地方。在心理学上,这是最高级的protodeclarative pointing (不知道中文如何翻译,主要是指更多地出于分享而不是要求的目的),训练中的成功率要求是15%,他能自发做出来真是太好不过的事了不。不管怎样,儿子对外面的世界更关心了,不仅发现了不同之处,更重要的是懂得与别人分享了。

在哪里睡觉:最近集中精力调整儿子的睡眠习惯,过去的一周已经初见成效。可尽管如此,每天还是提心吊胆,生怕出差错。前一段天热,让儿子与我们一起睡觉,没想到有点习惯了。每天晚上,到了睡觉的点,就抱着枕头来了,而且自己躺好,还盖上被子,一副要在此睡觉的架势。为了训练,没办法,给他听一会音乐,读了会书后,就送他回去了。看着儿子坐在床边上与爸爸,妈妈说再见,然后乖乖地躺下了,心里真是五味杂陈。真是想带他睡呀,可又没办法。

[注:共同注意力的研究已有不短的历史,但如何培训和提高共同注意力却是近些年的事。目前,国外有些培训项目,但鲜见国内有人提这个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4:07:16 | 只看该作者

带儿子外出

一个老家长告诉我说,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多带他出去走走,有助于培养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她的儿子状况还不错,我也相信她的说法。前年底带儿子在另一个城市的朋友家小住几天,儿子与小姐姐抢玩具,抢食物,回家后食欲提高,还学会了用勺子。去年8月,带他去海边小镇住了一晚,儿子的表现也超乎我们的想象,吃,住,行都没啥问题,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在海边坐马车,他很安静地看着海景,没制造啥麻烦。

这个周末,我们带他去山里住了一个晚上,那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几大葡萄酒产地之一,环境优美。总体而言,儿子表现不错,但除经验外也有教训:
旅馆:在去的路上,儿子在车里睡着了,车一停就醒了,很不高兴。不过,爸爸,妈妈轮流抱着,说好听的安慰着,一会儿就要求下来自己走。不久,旅馆的人来介绍情况,过于热情而多话,儿子很不耐烦,先是吭叽,然后开哭,接着就要倒地,爸爸赶紧抱住。见此状况,那人赶紧撤了。放上爱听的歌,安静下来,过了一会开始巡视房间,很满意,完全接受新环境。教训:因为刚睡醒不舒服,应该先让宝宝安静一会,或者爸爸,妈妈中的一个人听介绍,另一个人陪他。

吃饭:从网上知道当地的一个著名餐馆,因偷懒没提前预定,结果没座位了。没办法,只好沿街走着,看有没有别的选择。路过一家,妈妈停下看菜单,儿子没有停步;又到了一家,妈妈停下,儿子也停下,就直接往里面走。门没开,儿子就在门外的凳子上坐下不走了。我们说,好了,儿子选定这一家了。也不知道他是真明白还是假明白。

知道儿子到了餐馆不能等,所以先回旅馆,让爸爸提前去与老板打招呼。结果人家知道是怎么回事,非常配合。安排了靠角落的座位,估计了饭好的时间,到时候还电话通知了一下。开车带儿子到了餐馆就有吃的,小子很高兴,才不管其他人的事呢。教训:本想借外出的时候拓展他的食欲,点了比萨,煎鱼和薯条,结果看到了后者就不要命,不仅如此,吃了自己的,还拿爸爸盘子里的薯条,计划失败。

睡觉:换了环境,对小子的睡眠似乎影响不大。睡前洗了个bath(盆浴),这是他最近最喜欢的事。没有意见,帮他拔了衣服,小子就很熟练地爬进浴缸。到了上床的时候了,小子选择上了大床。本想带着他睡,也可能放得早了一点,折腾了一会儿,只好把他放到小床上,没过多久就睡着了。

看起来,儿子不算太刻板,对新环境接受的速度也比较快,但前提是要预先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2008-1-22 02:05:17 | 只看该作者

re:"共同注意力的训练分为两个阶段:(1)初...

"共同注意力的训练分为两个阶段:(1)初级的是反应性(response)训练,主要训练孩子对别人的关注;(2)高级的是主动性(initiation)训练,主要训练孩子引起别人的关注。前者相对容易一些,而后者即使正常孩子在实验情况下的成功率也在15-30%左右。"

我倒觉得你提的一阶段怎么对我们更难啊?

我快6岁的女儿让别人关注她的事没问题,工具非工具的都有,也就是有情绪共享,但让她关注一下我给她推荐的,比如是和动物无关的玩具和书,情绪就不高。这也罢了,一对一盯着她玩学都好处理。如果是在学校,她哪里有那么多一对一的时间,所以大部分上课时候就是在“瞎思”了。本来就“笨”,反映力和理解力都慢,“复杂”(其实一点不复杂)的东西就卡壳了。在学校如果花好多时间白日梦,就更“笨”了。

也许我这里把共同注意力,理解力差,还有兴趣狭隘混在一起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发表于 2008-1-22 02:19:08 | 只看该作者

re:楼上把共同注意力和注意力不集中混为一谈了...

楼上把共同注意力和注意力不集中混为一谈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13:39:29 | 只看该作者

re:按照普遍接受的Adamson & McA...

按照普遍接受的Adamson & McArthur(1995)的定义,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是指在社会环境下在一个物体和人之间协调注意力的能力(the ability to coordinate attention between an object and a person in a social context)。

正常发育的小孩,共同注意力在9个月左右出现,到1岁半时发育完成。而自闭的孩子缺少这一能力,而且在语言出现以前已经很明显,所以共同注意力的缺乏成为早期判断自闭症最基本的症状之一;又由于研究证明它与日后语言,玩耍,模仿能力以及其他社会行为的密切关系,因而又被认为是最核心的缺陷。所谓最核心的缺陷,是指孩子神经缺陷的最直接表达,如果能够及早修补这一缺陷,其他附带的次级行为缺陷就有可能得以弥补。例如,UCLA自闭症研究中心的Whalen & Schreibman(2003,2006)的研究成果提供最新的证据。

共同注意力,主要是指孩子对别人兴趣的关注(responding to joint attention),如看着别人所指的方向,和为了分享的目的而用手指(或者其他姿势)以引起别人的兴趣(initiating to joint attention)。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管用手指物很重要,但必须区分是为要求物品而指,心理学上叫protoimperative pointing,还是为了分享快乐或兴趣而指,即protodeclarative pointing。

因为共同注意力和模仿能力一样是核心缺陷,可以通过早期的训练弥补。但它仍然是在初级形态,进入高级形态,应该就是剑桥大学Dr Baron-Cohen提出的theory of mind,就是教孩子读别人的心(mind-reading),象教孩子看表情图片,讲社会交往的故事就属于这一类。和其他训练项目一样,当然是越早越好。前边的基础打好了,后边再进行mind-reading的训练就会更顺利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发表于 2008-1-22 13:55:51 | 只看该作者

re:我和niuniu mom有相同感受。...

我和niuniu mom有相同感受。

对我家宝宝,第一步(response)好像更难一些,而第二步(孩子引起别人的关注),我家宝宝偶尔会有些,比如自己玩手机,输入某个数字,然后会看妈妈一眼,微微一笑,我总会夸奖说,”哇,53!“ 一看,总不会错,是53。然后小家伙会开心地往我胳膊上一躺。

其实在开始训练之初,宝贝的这种快乐分享还多些,我们的ABA训练师们把这叫“Natural Eye contact".一直说他的Natural Eye contact不错。可惜现在,他开心的时候越来越少,这种目光交流也少了。



www.InputKing.com - Type Chinese Onlin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07:56:48 | 只看该作者

re:niuniu2007 & oy:你们的观...

niuniu2007 & oy:你们的观察有科学依据。迈阿密大学的Dr Mundy 和马里兰大学的Dr Card & Dr Fox在2000年发表的一份研究结果指出,根据对32名婴儿(14女孩,18男孩)的历时跟踪调查(14,16&18个月),EEG数据明确显示responding to joint attention(RJA)和initiating to joint attention(IJA)活动涉及大脑不同的区域,因而这两种行为源于不同的神经连接。他们的研究也支持后者比前者与语言和社会行为更密切相关。

比较起来,第二步的训练更难一些,因为脑袋长在孩子身上,何时发起交流,主动权不在我们手上。而第一步的训练,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创造机会。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但从我们自己的经验,2-3个月的时间应该可以了。

oy:我记得以前给你传过相关的训练材料。如果没有,在本贴60楼可以见到。

[注:文献出处:Mundy,P.Card,J.& Fox,N.2000."EEG correlat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 joint attention skills".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36:32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发表于 2008-1-24 07:36:18 | 只看该作者

re:LittleKoala: Yes, I...

LittleKoala: Yes, I read your post about training eye contact. we are using that, it does help a little bit. Thank yo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11:10:32 | 只看该作者

共同注意力第二阶段的练习

我把如何训练提高共同注意力第二阶段的操作程序贴在下面。很抱歉,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翻译,欢迎哪位大侠拔刀相助。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进一步查阅英文文献:Whalen,C.& Schreibman,L.2003. "Joint attention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using behaviour modification procedures".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44(3):450-68.

Oy 和 niuniu妈:我给你们发了email,请查收。

The second phase of training focused on initiations. Mastery criterion were 30% for coordinated gaze shifting and 15% for protodeclarative pointing. During training, the participants were required to make an initiation toward the therapist within ten seconds of each given opportunity. An ‘opportunity’ was defined as every ten seconds that the child was engaged with an object. A full physical prompt (e.g., taking the child’s finger and making it point) with a verbal prompt (e.g., telling the child ‘point’) was provided at the start of training each behavior. Prompts were fad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1) Full physical + verbal prompt; 2) Partial physical + verbal prompt; 3) Gestural + verbal prompt; 4) Verbal prompt only; and 5) No prompt. Similar to response training, the child was prompted after 2 incorrect responses (i.e., no response). Initiation training consisted of training the following behaviors:

1. Coordinated gaze shifting:
Whenever a child was playing with a toy, it was considered to be a coordinated gaze shifting opportunity. While engaged, the children with autism were required to shift their gaze from their toy to the experimenter with the purpose of sharing the object with the experimenter within ten seconds of obtaining the toy in order for the response to be considered correct. After two incorrect responses, the children were prompted in order to gain access to the reinforcer. Physical prompts were implemented by holding the child’s hands on the object and moving their hea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experimenter until eye contact was established. The word ‘show’ was used as a verbal prompt and gestural prompts were administered by the experimenter pointing at their eyes while the child was playing to establish a gaze shift. Prompts were faded until the child could spontaneously shift gaze between the experimenter and the object.

2. Protodeclarative pointing:
During this phase, each session was altered to continually present a novel environment and thus provide more pointing opportunities. Each session presented new pictures on the walls and new toys (e.g., picture book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child with more pointing opportunities.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session, the child was required to point to a picture on the wall with the purpose of sharing with the experimenter. If the child did not point within ten seconds, they were prompted to do so. Physical prompts were implemented by taking the child’s finger and pointing it toward the object in which they were engaged or to another object in the room. Gestural prompts were used by pointing and having the child imitate. The verbal prompt ‘point’ was used until the child demonstrated the ability to point spontaneously without prompting. Once the child pointed, they were allowed to keep playing with toys (i.e., the toy was not removed from the chil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发表于 2008-1-24 20:05:09 | 只看该作者

re:LittleKoala:多谢你之前翻...

LittleKoala:
多谢你之前翻译的那些章节。这次培训师布置我和老公读的章节就是弱化问题行为,有了你和jinglenn的翻译,我轻松多了!
我们这次的作业还包括阅读“BASELINE, PROBE AND INTRODUCE NEW ITEMS”。是BL和PB那部分。我手上没有书,每次得到训练师复印的一些,而且是已经翻译成德文了。所以上面这标题是我根据德文翻译的英文,不知道原文是不是这样的?拜托你好好研究一下(可能你已经研究过了),咱可以成立学习小组,一块琢磨琢磨,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发表于 2008-1-24 20:30:31 | 只看该作者

re:你把帖子转到教育训练中去是很好的主意,把...

你把帖子转到教育训练中去是很好的主意,把这里的删掉就可惜了。那边的帖子要是沉下去了,我们找起来就不方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5 09: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