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0 20:28:26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我刚翻译完了RDI通讯中的一篇 <<焦虑不安也是自闭症吗?>>的第一部分,先谈点自己的看法:

1) 之所以先选了这篇,是看到关于自闭症的焦虑心理,我们曾经也讨论过,所以很想看看RDI的意见。

2) G博士在文章中有很好的论述,他提到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要治好自闭症,那什么才是自闭症呢?他分为相关性和核心症状。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我们每天在头脑里想的,其实都是些自闭症的相关症状,我们并没有从医学上的对自闭症的核心定义的高度来考虑.

3) 但这里,我也有不同的看法,尽管我同意和理解RDI把自闭症症状分为相关性和核心的两种,G博士也强调均衡考虑的态度。但这样的分法很容易引起误解,认为我们应该把治疗核心问题放在优先的位置上,我认为不妥。

这一点我很赞同楼上’与星同行‘的观点,或许RDI是剥掉自闭症最后一层壳的良方. 你可以用ABA解决行为问题, 用感觉统合解决OVERSENSITIVE和UNDERSENSITIVE的问题, 用TEACCH规范他的日常生活, 有温和的生物疗法解决他体内的生化问题, 用SLT/More than word等克服语言问题。

我宁愿把RDI看成是治疗自闭症方法金字塔上最顶级的一层,但自闭症低层方面出现的许多症状,也就是RDI讲的相关性症状,还是要靠现有的手段来治疗。在自闭症治疗的初级阶段,RDI所谓的相关性症状,依我个人看,却是比那些核心症状更重要的。

比如,对那些还没有主动目光交流的孩子,这可能是他语言发展障碍的绊脚石。你想想你自己说话的时候,话没出口,眼光先至。目光交流往往在语言交流之前,如果你眼睛不看人说话,或许你是自言自语,或是太忙了,或许你是成心跟人过不去。所以,这时候,RDI所谓的 “次要的相关性症状”,却应该收到最多的关注。

之所以这样讲,是我想指出,看起来RDI也不是一帖能包治百病的仙药。我决得他应该是金字塔上最高的一层,当自闭症孩子在克服了一些基本的困难后,我们可以用它来提高。比如我设想石头现在学习了RDI后,他会对人际关系,情感功能等等会有很好的提高,以后想晕几个美女,肯定会比同龄人出色。但如果你在美国,你孩子还没有主动语言能力,在你面前有两个选择:RDI治疗师或语言治疗师,我会推荐你找语言治疗师,因为语言治疗在美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了,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训练职业体系,我们当然会认为这样的专家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尽快地掌握语言能力。而RDI还不过是一个新的,仍然没有得到广泛接受的一家之言。

我自己会跟着RDI走,是因为我儿子已经克服了基本语言,行为困难,离石头这个目标不远了。但RDI大概也不会适用于每一个自闭儿。我们家长应该实事求是,取长补短。



4) G博士很仗义地将这些资料开放,但我还是去信征求他的授权,希望网友们不要转载,尽管 老前辈Laurey过去已经有过他们的容许,我还是照规矩办事,同时我也想G博士毛遂自荐我们来给他办一个中文版,至少是中文版通讯。如果他们有回应,我们大家都可以一起干。他们的文章实在是“高”!

有些不明白的术语,在翻译中也注明了,希望高手指点。





********************************************



RDI newsletter 2005年4月



<<焦虑不安也是自闭症状吗?>> (第一部分)



这个星期,我们要来谈一下“什么是自闭症的相关症状(co-occuring conditions)” 与“什么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 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意义何在。



什么是自闭症的相关症状?



因为自己的自闭症,很多自闭症患者也有焦虑不安的心理症状,尽管焦虑心情本身不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就象患糖尿病的人也会出现焦虑,压抑,语言迟缓,肌肉运动困难等等。我们把这种伴随而生的症状,称为“自闭症的相关症状” ,以区别那些主要的核心症状。这些症状也是应该需要治疗的,但不会影响到核心症状的改善。



什么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呢?



美国精神分析学会的诊断手册 (DSM  IV) 中写到:“自闭症的主要表现在社交互动和交流上的明显发展异常和缺陷,以及表现在明显地局限于某些固定重覆动作和兴趣” ,所以尽管相关症状也是经常在自闭症中看见的,但它们还不是核心症状。



为什么我们还是要重视呢?



即使所有的相关症状都得到了解决,但自闭症患者在核心认知能力,社交,交流及情感上的能力不足,仍然会限制即使是那些最高高功能的患者过上正常的生活. 从历史上看,过去我们都还是只治疗那些相关症状。我们在这里推荐的是一种均衡的观点,既要治疗那些相关性症状,又要用短期性的补救方法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也要着眼于解决那些将来会影响到他们生活品质的问题的长期打算。

为了把相关性症状从自闭症核心症状中区分开来,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单子,想想你认识的那些自闭症患者,看看那些能在他们身上看到:



常见相关性症状一览:



语言及语音困难:

1)        语言发展迟缓

2)        没有语言能力

3)         Apraxia (指不能有效地控制语音部分的肌肉,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音)

4)        听觉系统失调(不能有效地理解处理听觉信息)

5)        说话咬字或漏字(注:word retrieval, 不知道翻译得对不对,待查)

6)        对刺激无反应(注:low motivation, 不知道翻译得对不对,待查)

7)        发音混淆

8)        非语音的各种发声

9)        Echolalia (机械地,无意义地重覆别人的话) 以及延迟性 Echolalia (注,不是当场鹦鹉学舌,而是过一段时间才原封不动地学舌)



感统-肌肉困难:



1)        过度敏感,即皮肤触觉的过度抵触

2)        对某些声,光的过分反应

3)        对某些质感的极度反感

4)        感统失调

5)        身体平衡能力

6)        精细动作

7)        大动作

8)        运动能力

9)        斜视



情感控制困难:



1)        两极性格分裂症

2)        常见焦虑症,恐慌症

3)        神经强迫功能症

4)        精神压抑

5)        对任何事都反抗的抗拒症

6)        暴力及危险行为



其他脑神经类方面的困难:



1)        多动症及注意力不能保持集中

2)        Tourette症状(指身体某部分会常常控制不住地抽筋)

3)        中风抽筋

4)        反复拍手

5)        刻板重覆动作



生理饮食方面的困难:



1)        一般性及对环境的过敏

2)        食物过敏及特别敏感

3)        营养不良

4)        挑食



其他症状及缺陷:



1)        多度紧张,多动或者多度的安静,无反应

2)        特殊才能(如绘画,数学,记忆)

3)        对玩具兴趣狭窄

4)        坚持将物体按表面特性归类

5)        重覆刻板行为

6)        自伤行为

7)        不停地快速转圈

8)        玩手不停

9)        踮着脚趾头走路



尽管以上这些现象常常在自闭症患者身上可以看到,但不是普遍性的。事实上,即使他没有上述症状,即使他是所谓的‘高功能’ ,他的生活仍会由于自闭症而收到很大的限制。在这些相关性症状需要得到治疗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能去忽视了对那些主要核心症状的治疗。就象是对糖尿病孩子你必须要治疗糖尿病,自闭症孩子也需要去治自闭症本身。



我相信在自闭症谱系中的孩子,和其他人一样都拥有享受幸福,快乐及高品质生活的天佑人权。如果我们只去治疗那些“相关性症状” ,或者只是接受一种短期思维的“危机管理” 般的生活方式 (注:作者指的是家长老师的训练目的只是为了达到短期目标,如开口讲话,上课不讲话等等,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象救火一样把火扑灭就完事了) ,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一个巨大的机会,能让自闭症谱系患者有一个积极的长期的人生转变。



在下期的通讯中,我们接着谈焦虑在自闭症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以及进一步地探讨自闭症的特点及我们任何去克服这些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5-12-11 00:05:03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BINFENG:

     你已经学到家了。我们都在抓紧学习,到时再和你切磋。

    你明年回来的时候,希望在谈恋爱方面教石头几招,不过忘了问你,你在恋爱方面的技术水平如何??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5-12-11 23:00:46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我最近也一直在看中文版的RDI的书,尤其是《解开自闭症之迷》,给我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改变了我观察孩子的角度。非常感谢冯老师开了这个帖子,把RDI的最新资料告诉我们大家,辛苦了。



《解开自闭症之迷》一书提出的一个针对语言的概念,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纠正了我的错误观念,在此转摘,与大家分享。



一般人比较难以接受的概念是,一旦语言能力的发展在经验分享的环境之外产生(不是用来分享的语言),可能会成为孩子的主要障碍,甚至造成将来发展过程中悲惨的结果。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学会沟通的过程,有七成是习自非语言的讯息。许多自闭儿有先天的语言障碍,不过并非所有都是,其实,自闭儿非语言的先天缺陷,比语言障碍做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加严重。如果跳离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所学到的语言,只会成为不当的工具,更阻碍孩子学习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此外,要是孩子使用语言时,不会使用适当的情绪或语调来表达,只会被旁人视为怪人。



如果语言远使用不当,语言非但作为无法分享喜悦,共同调控的工具,更可能成为混乱的来源。例如,有个新来的病童马克,一天,他迟到了,但他还是兴冲冲跑进他的小组,他记得要和组内先到的打招呼,接着,他漫无目的地说:“我把烤蛋糕的所有材料都带来了”,接着他开始打开他的购物袋,丝毫没有注意到治疗师和其他同伴的惊讶反应,因为他事先没有给大家说烤蛋糕之事。所以接下来是可以预料的混乱,同伴们告诉马克,他们一点也不想烤蛋糕,在马克没来之前,大家正在玩一个好玩的游戏,马克对这一点丝毫没有注意到。



缺乏经验分享意愿的语言使用,可能会造成令人厌恶的效果。如一个具备优越语言能力的阿斯伯格儿童,不断用重复的问题轰炸你,完全不看你有没有不耐烦,可能会让你无法忍受,相信很多人碰到过这种情况。



当语言发展到这种异常的地步,这种症状尤其出现在具备过度语言能力的阿斯伯格儿童,我们必须花很大的工夫说服患者,家长或老师。让他们知道,孩子的这种“天赋”可能是一种诅咒;如果我们要一起把孩子治好,一定要开始限制孩子的语言使用,积极减少孩子在不恰当的时机滥用语言的频率。因为自闭症孩子不会注意周遭他人的脸部表情,如果是正常孩子,应该只需透过观察大人的表情、音调或姿势,便可达成沟通效果。





有先天语言障碍的病童,只要能够学会经验分享互动所需要的语言,比具备过度语言能力的阿斯伯格病童要容易治疗成功。在自闭症的社群中,大部分的家长及治疗师将较高的语言能力等同于高功能,由此得出阿斯伯格症群是比自闭症较轻微的诊断结果。然而,在人际发展的范畴中,语言技巧并不是等于成功,社会参照及接受成人指导的意愿才等于成功。前面的kangqiMum担心RDI对能力低的孩子没用,现在没必要有这个顾虑了吧。



我们所做的语言训练,必须在真实的情感分享及社会参照的情况下发生。而对正常孩子来说,语言能力的成长,是由于他们想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而刺激发展出来的,所以,语言能力是自然而然在经验分享互动的环境下发展而成。但对于自闭症来说,语言能力的发展只会阻碍,而非增强其经验分享互动的能力(这是针对没有经验分享阶段的语言而言,一旦具备分享能力,语言才会变得有用)。



而经验分享互动的能力在正常孩子头一年中所花的几千个小时,都是用来参照父母的举动,或是用来发现共同注意的喜悦,从躺着到走着去探索物体世界时,这段时间透过这种喜悦的社交刺激,正常孩子经验分享已经是最成熟的。而对自闭症孩子来说,这种分享经验太少,对物体世界的发现,成了他们发展经验分享互动的阻碍,因为他们无法正常地参照父母的表情举止,来取得事物的意义或加强印象,或将注意力在大人与新发现的物体之间转移。缺少这层共享的回应,孩子也就没有将他们的发现与搭档分享的理由,也就无法驱使自己去发展相互注意力的能力。光是这一点,研究者发现,就可以从其他发育迟缓的孩子中,诊断出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自闭症儿童。



一旦无法发展出相互注意力,就会导致很惨的结果,无法针对他人主观的印象或认知,发展自己的独特反映。



尽管年龄和能力上有太大的差异,绝大多数自闭儿缺乏第一级经验分享能力。尤其遇到年龄较大,具有语言能力、智力以及足够的社交知识游戏,并且懂得轮流规则的孩子是,这个阶段很容易被忽略。这是个致命的错误,因为所有的工作都以第一级经验分享为基础,它建立起父母作为孩子情感信息与参照中心的主导地位,并引入社会参照这是一项对孩子日后的人际发展至关重要的能力。所以不分年龄大小,每个孩子都必须在父母的耐心指导下重新开始,学习参照他人,以获得信息、肯定与引导。



我想在没有看RDI之前,我的想法会和冯老师一样,对于没有主动语言的孩子来说,肯定首先做的是语言训练。但现在不会,不仅仅是因为RDI,也是很久以来,有很多现象一直无法找到答案,现在似乎有了方向,如:也在情景中教了“我看见了。。。”,但他从来不会主动找你来说;也看见一些功能高的孩子,只要是他的事每一件都会跟你狡辩,但从来不会关注他的事之外的人或事,还不如不会说话的孩子感觉正常。



所以,再次给自己强调一遍,在人际发展的范畴中,语言技巧并不是等于成功,社会参照及接受成人指导的意愿才等于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5-12-12 10:00:29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回李芳转贴,一个典型的例子:

儿子最近看了《海底总动员》,里面有一句台词“嗨,垃圾天使”,是用很甜美的语调发出来的,儿子很喜欢这句话,于是,不管什么场合,只要他想起来了,他就会模仿出这种语调对人说“嗨!垃圾天使”,我反复告诫他不要对小朋友说这句话,因为我知道他不会向小朋友解释自己看了《海底总动员》。那次他对两个小朋友玩这句话,别人觉得莫名其妙,其中一个小朋友对另一个说:“他骂你是‘垃圾天使’”。

最近迷上了人体器官知识,尤其关于大肠,小肠,吃饭的时候经常会反复问食物到小肠会变成什么,到大肠会变成什么。那一次带他和朋友们一起去吃火锅,他又去和他旁边的阿姨说同样的话题,还向大家问了四五次为什么火锅会分成两半。

逛街,逛商场等等场合,如果遇到离他近的小朋友,不管认识不认识,他都会去对别人说“你几岁了,我六岁了,我都掉牙了。”如果别人比他个矮,他就会去靠着别人比高,并且说“我比你高”不认识的小朋友他就会在别人面前用手指着别人问“他是***吗(往往是他班上一位同学的名字)?”说这些的时候他从来不管别人的反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5-12-12 12:22:44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很久没有看到李芳老师来这里了,很是想念啊!!我是你的fans哦!



我儿子的情况跟东南风的儿子很相似,经常会说一些他在电视里面学来的话,听的人就莫名其妙,在家里我们有时会纠正,在幼儿园就没有人会纠正了,又不能强行禁止,很头痛啊。



虽然我儿子有很多语言问题,但是这几个月似乎有点会开玩笑了。



“学猪楼”



我儿子上学的路上有栋楼,儿子有一次经过自己念道“学猪楼”,把我和阿姨笑死了,赶紧告诉他是“学者楼”,儿子跟着也知道了念了几遍。过了一段时间,有次 儿子经过自己说“学者楼”,我就提醒他“你以前叫学者楼什么?”,儿子笑着说“学猪楼”,说完自己格格地笑个不停,有点开玩笑地意思了。

我儿子比较好玩念白字的还有把“手指猜猜书”念成“手指请请书”,现在看到这本书他也经常会故意念错,念错了自己笑个不停,等着我来纠正。还有电脑杀毒时显示的“正在扫描”,他第一次念成“正在扫猫”,后来我有时故意说“正在扫猫”,他就会笑个不停。这不知道能不能算RDI里面分享经验呢?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zc 重新编辑於 2005/12/12  16:19:52</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5-12-12 12:51:40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不会主动注意别人的反应,只管自已说,这几乎是所有自闭儿和AS儿童的共性,话多的表现尤其明显,我儿子也有这样的情况,在最近一段时间,他比较注意妈妈的脸色和眼神,当我表现出不同意或烦燥的表情时,他都会意识到,有时还会用眼神来询问是否可以做一件事,这可能和近期rdi游戏有关系,但有一点我很疑惑,到了外面,到了学校,他这些能力好象消失了一般,别说主动去看别人,就连别人(老师)问到他问题,他都可以好象没听到,完全不理别人,因为我们不可能要求外面每一个人和孩子做RDI的游戏,对这个问题,怎样让孩子对所有的人都能有眼神注意和主动注视,我还没看明白,找程度相同的人来互动,因为还没到那个阶段,只有先把疑问放在心里了,希望RDI的训练到一定阶段时能水到渠成地解决这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5-12-12 22:25:32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谢谢大雪无痕的纠正,还有ZC的挂虑。



leicolen的疑惑,我也同样有,我这里收集了一篇前辈lauray关于RDI的训练心得,看看对你有无帮助?



从去年 4月起开始带有自闭倾向/或在这个光谱里)的儿子作RDI,断断续续已十来个月了. 进步有一些, 但步子还是太慢.最近, 刚给儿子重新评估了一次.总算有了点儿体会了.



练了10个来月, 才升上了一个半台阶(从第一个阶段, 现在是第二个和第三个阶段的中间, 共有24个阶段).

儿子6 岁, 是属于边缘状态的孩子, 功能比较高. 从一开始, 我不太信服治疗师给他定下的需从第一阶段开始的论段. (总觉得他第二(参照别人的表情来决定下一步行动),第三(与别人同步或互补行动)阶段也有不少能力了). 所以, 一开始, 我没有把目标定牢在每一个次级小功能上,而是拢统地带着儿子玩.



刚开始时, 是带儿子做书上的游戏.第一次做, 就听儿子似乎 是第一次说: 这样真好玩!(过去, 很少听他发表感想,别说的都是些个人要求之类),大受鼓舞. 由于这些游戏都是一个人玩意思不大, 而要与第二个人玩才有趣, 所以, 儿子有段时间天天都要主动要求我跟他玩’豆包椅’游戏. 这样一来, 他对别人(我)的依赖和兴趣也就增加了不少.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来了. 第一阶段是训练孩子与别人分享愉快的心情. 着重观查孩子能否在活动开始前, 中间暂停期, 活动过后,能否主动用目光,来与我交流. (我曾经十分羡慕别的两岁多的女孩子就有的与妈妈的那种会心的目光交错和微笑----那是儿子唱错了歌时, 旁边小朋友与妈妈的交流).

由于过于依赖书上菜谱似的游戏项目, (再多, 一个阶段的游戏也就那么20来个), 天天玩, 周周玩, 月月玩… 儿子的技巧越来越熟, 常常要求发起并操纵我们的活动内容, 而目光却从2个月后越来越找不到了. 后来, 我们还是从秋天起依靠了一个远程的治疗师, 每3-4 周寄一盘录像带或光碟(其中每盘录有4-6个我们活动的内容)让她作点评. 从那以后, 我们的活动才又上了正轨. 每1-2周, 她要求我们每次定一个小的次级功能目标, 围绕它来展开活动.

我们从第一阶段重新做起, 每种活动不多重复做, 如果重复也要加入新的方法(加入新的不确定因素,如动作快, 慢,进行, 停顿, 持疑, 要出人意料 ---productive uncertainty 让孩子有新鲜感, 从而产生兴趣和对社交伙伴了解的动机和愿望---当然,不能吓着孩子, 让他们对人恐惧).



而看录象和编缉的过程, 也是我们发现问题的过程. 从去年初起, Dr. G.就有倾向多让家长做活的

生活性内容(从刷牙, 叠被, 洗衣(叠衣,分衣),走路, 开车, 到其他生活必须的项目, 只要将你的训练功能记在心里,多加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在里面就成) . 所以, 我们的治疗师也要求我们多做生活性的活动.不过, 说得容易,做起来就不一定了. 我至今做得最容易的, 还是照本宣科的’菜谱’游戏.



我们的治疗师不在本地,不易获得直接的帮助. 几家亚洲人(华人为主) 联合起来也成立了个小组.每月定期聚会, 交流分享自己所录的内容和治疗师的反馈意见, 倒也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社交机会.

其中, 有的家庭十分善于做生活性的活动, 而我这里则相反. 总觉得生活中的事多变数, 不易把握.

事先也不知如何设计.一次, 老公为哄儿子吃饭, 想利用它作个活动. 他使出混身解术,一会儿拿着勺子做飞机状,飞行一圈后才喂进儿子嘴里, 一会儿把饭往儿子鼻子里递, 一会儿用两把勺子同伸进儿子嘴里…..花了一个半小时, 才吃完这顿饭. 第二天再用, 已变不出招来了J. 治疗师听了, 直笑我们把很简单的事给弄复杂化了.

这10来个月的活动做下来, 觉得其实也是主要在训练我们当家长的. 在这个圈呆了一阵子后,我们更相信孤独症有其遗传因素. 在陪养孩子的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自身的某些偏好,局限性其实都有些影子. 本来这就是个’光谱’, 记得去年美国有篇文章把自闭症归类于男性思维的极至,想来也有道理.

一次聚会, 我们的治疗师说她还想雇些大学生当助手, 几个家长就戏言, 面试时别找逻辑思维太好的学生.



虽说磕磕碰碰地做了近一年, 我们只比原地踏步稍好一点, 但儿子的变化却是已有不少了.当然,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孩子也会有一定的进步. 所以是否能全部归结为RDI,本也不好说.





先是社交欲望从去年秋天起增大了. 记得去年儿子过5岁生日前, 我问他想不想请别的小朋友来家里开生日聚会. 他的回答是, 我只要爸爸妈妈和生日蛋糕.上个月过6岁生日前再问他, 他给我数了好几个学校小朋友的名字. (一个已做到阶段8的资深孩子家长说,一般阶段1掌握好后,社交兴趣就会明显增大, 前两天我碰上另一个已做到阶段3的孩子,他的妈妈也说儿子的社交兴趣大了).

一开始,是我把他哄出去与邻家的孩子有了接触. 后来, 去年10月份后, 从家里听到屋外孩子的喧闹声就想往外跑. 我那时真感觉不错.幻想着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儿子的社交问题, 应该不成问题了. 终于有一天, 我目睹另两个孩子在一起用英文喊着儿子的名字玩儿(里面有嘲笑的意思),而儿子似有察觉, 但不知所措. 随后的一个星期, 儿子听到外面孩子的声音, 不再吵着往外跑了. 我明白, 光有欲望还是不够的. 只能希望我们能快点做到更高级的阶段8以后来弥补他社交技能的不足了(RDI 阶段8时才引入二同龄人社交内容, 而且是在相同级别的特姝孩子之间进行).

尽管如此,现在, 他经常抱怨没小朋友玩. 以至于来访的爷爷笑称, 你说他孤独症, 可现在他却抱怨没人玩, 觉得孤独.

再有, 就是语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据有的走在前面的家长说,掌握阶段3的功能后孩子的语言会有明显进步.)我们还没真的多做阶段性3的活动, 也许要归功于学校的教育, 使儿子的母语, 从中文慢慢变成了英文. 不过, 儿子原来的代词难点也在去年有了很大长进.而且, 我记得在参加去年RDI家长培训回家的路上, 儿子还在重复地说着一些只有他才感兴趣的话.不知从何时起,似乎少多了.



一同从阶段1前进的几个家庭, 其实也是苦乐掺半. 我们算是在中间一些的. 有的家庭还没突破阶段一. (一般都要半年以上, 我们花了9个月, 有的要1年以上.听说G博士在他今年夏天即将出版的新书要把它分解成更小的几个步骤.说实在话, 花很多时间, 劳而无功, 会让家长们灰心丧气的)但继续做下去,也都有希望.

G 博士说没语言的要比高功能(有语言的)易于训练,高智商的孩子未必比低智商的快.因为RDI更注重非语言交流,而有语言的反而会阻碍非语言的训练进程.但当家长实际做时, 又会对这个说法产生怀疑. RDI与floor time(地板时光法)法不同的是要让大人带领孩子玩. 要维持一种’师—徒’ 的关系.我们发现似乎不少高功能的孩子更爱有较强的控制欲(我儿子不同, 先后两个治疗师都说他控制欲不强, 易于引领).当孩子我行我素,或争吵不休时, 一般采用’停止活动’---停下来,什么都不做,等着他回到’轨道’上来的方法. (孩子如果喜欢上了这类活动, 会觉得停下什么都不干, 是个损失, 最终会跟从的.)----据说, 首先要解决’师徒’ 关系.

孩子的某些其他因素也回产生一定影响.如第一阶段需让孩子产生愉悦的心情. 如孩子对很多事都兴趣缺缺, 就不易调动他的情感分享. 儿子虽相对感情较丰富, 但多动,一但情绪上来了就自得其乐,又跑又跳,忘乎所以, 哪还顾得上与别人交流眼神?所以多动症的孩子也会进步慢些.

比较而言, 我觉得,那些既有一些兴趣爱好, 又安静点儿的孩子, 会进步快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5-12-13 10:10:16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谢谢李芳,再重读lauray关于RDI的这一段训练心得,确实又有新的体会,可能我儿子就是里面所提到的“一但情绪上来了就自得其乐,又跑又跳,忘乎所以, 哪还顾得上与别人交流眼神?”这一类型的孩子。看来的确要重视第一阶段的训练,不要轻易地往前走。

在lauray前辈的这一段话中,还提到‘每1-2周, 她要求我们每次定一个小的次级功能目标, 围绕它来展开活动.

我们从第一阶段重新做起, 每种活动不多重复做,’

对每一阶段,制定一个次级功能目标,围绕它来展开活动,我感觉可能这就是我们做得不完善的地方,但这个次级目标如何确定,希望大家讨论一下:以第一级第一阶段为例

我的想法:1、按RDI书上,该阶段孩子应学会

1)与成人面对在的情绪分享是孩子注意力的中心

2)孩子被成人的眼神或温柔的话言安抚

3)孩子很容易受到成人面部表情与语调的影响

以这3个要求来做为次级目标,每1-2周选其中之一为重点

2、按RDI评估的要求来制定次级目标

1)做眼神接觸、對你微笑、邀請你分享刺激和喜悅。

2)在溝通前獲得你的注意。

3)當你溝通時,注意你的臉部表情與言語。

4)在簡單扮演遊戲中,喜歡你所嘗試的行動。

5)當你表現嬉鬧時,分享刺激感。

6)用正面的態度做溝通,邀請你參與聯合的活動。

7)做適當的溝通以停止或暫停聯合的活動。

8)在共同活動暫停時,表達他興奮得預期感。

9)在聯合活動中轉移目光,將焦點維持在兩個不同的社交同伴上。



根据lauray这一段话,应该是以这9项来制定具体的上目标,进行更细的训练,我们目前是按这个来做的,但感觉还是比较慢。



3、隐约记得lauray曾提到RDI后来又把每阶段细分了,因为我的书是台湾的,可能是1.0版的,不知道后来的变化,也许用更细的目标在操作上和孩子的理解上都有好处,希望知道的家长能上来交流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5-12-13 11:48:39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leicolen提到的问题在飞飞的身上也表现得比较突出,我们做了两个多月的RDI活动,现在飞飞和我们父母之间的活动中可以表现得相当不错,目光的追随,共享的兴奋都相当不错,在参照方面也表现得不错,我们可以比较成功地用眼神和动作指示飞飞做或不能做某件事情,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部分功能在和父母进行活动时应该说已经没太大的障碍了;

但是当面对稍微疏一点的人时,表现就要差一些了,如和几个老表一起玩时,我就觉得很看当时的“状态”了,如果一起玩的是他比较熟悉的东西的话,他可以表现的比较好(包括和同伴的情绪分享和语言交流),如果玩的东西不是很熟悉的话,飞飞就可能开始关注一些沉谜物了;

虽然训练发展出来的能力明显需要“泛化”,但是总体上来说,飞飞这段时间以来的进步让我们感到十分鼓舞!我更愿意接受“泛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不可解决的固有“问题”。



一般我们能想到帮助“泛化”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下去使用学到的技能,而即使是这样的方法,RDI也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建议--挑选发展水平相当的玩伴。这里面有他的道理,没有仔细研究和思考未必能想得到。RDI的人际发展理论认为参与“互动”的双方对于维持互动的进行负有同样的责任。象我们家长这样熟悉了解孩子情况的人很可能在互动的过程中过多地承担了维持“互动”的责任(从而剥夺了孩子学习互动的机会);而与其它发展水平较高的小朋友在一起则容易“掉队”,因此最合适的是挑选发展水平相当的小朋友作为玩伴。我能体会到这样一个建议并不是Dr G拍拍脑袋说出来的,你看象在何时什么阶段引入玩伴比较合适这样具体的问题RDI也有自己的看法,你可以感受到背后是有相当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基础的!





我好像没有看过RDI专门针对泛化的说明的文章,不过就我目前的理解,RDI至少还有以下两种理念和做法对于泛化有重要作用:

1,在活动中不断地引入变化。

关于活动的变化,RDI有称为“Framework”的方法,就是用以指导“如何按照当前训练目标的需要对活动进行变化”的,Framework的初衷是用于组织和简化活动的,但是我认为Framework强调变化的理念对于功能的“泛化”同样有重要的作用。我的体会是在一个有趣的活动还没有开始变得刻板之前就应该变了,例如飞飞喜欢玩荡秋千(我们用被子把他荡出去),当飞飞开始地要求我们必须数到十才可以把他荡出去时我就觉得飞飞关注的可能是刻板的程序了,于是我们开始随即数、倒数、用英语数、不数等各种变化。

2,强调“事件记忆”的重要性。

RDI认为“事件记忆”是自闭症的“核心缺陷”之一,事件记忆是自我参照能力和形成行为动机的重要基础,我们知道RDI第二阶段是“参照”能力,而参照能力又有“社会参照”和“自我参照”之分,我想“自我参照”是使通过“训练”得到的能力得以“泛化”到实际生活中去的重要环节;而行为动机更是我们家长们渴望的东西啊,想想要是孩子存在渴望交流的动机,我们还怕他们学的东西不会用吗?恐怕我们不用教他们这么技能他们也能自己学会!(呵呵,废话!那就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了!)





我喜欢“水到渠成”这个说法,这很好地说明了自闭症的治疗是“急不得”的,但是我想我们在水到之前也不并是空等,也不是毫无目的胡乱做一些训练,RDI提供了一套人际发展轨迹的体系,提供了一套关于培养发展这些能力的方法,我觉得对我们家长来说是十分有参考价值的。



飞飞爸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panhj 重新编辑於 2005/12/13  12:03:05</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5-12-13 12:13:18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如果还没有outdate的话,目前RDI对阶段一的功能和技能定义应该是:

F1        找寻面对面的凝视来强化快乐和兴奋,疏解担忧并注意于教练的沟通交流。

F1A        在愉悦的活动中分享兴奋的凝视。

F1B        发起面部的凝视,特别地分享愉悦的面部表情。

F1C        在愉悦的分享活动中的暂停期间,发起兴奋的面部凝视。

F1D        在一个互相兴奋的活动中和活动后,当你暂停时,沟通表达期待性的兴奋(身体转向你,且脸也朝向你)长达20秒。

F1E        就在开始分享活动(过去做过的,曾经是愉快的)开始前, 发起兴奋的情感分享。

F1F        当担忧,哀伤时,用面部凝视来疏解情绪

S1A        沟通方向:当教练显示出语言交流和/或非语言交流意图时,用清晰的凝视转换,而后跟着持续的视觉注意。保持视觉注意直到教练完成沟通。

S1B        与2个伙伴间的凝视转换:在愉悦的活动中,在两个大人间来回转换凝视以同他们进行情绪分享

S1C        预期方向:在简短的暂停 和犹豫不决中,转换凝视和保吃聚焦于教练的脸上,以便预期活动的开始或进程。

S1D        简单的角色参与:以一个与教练的动作同步的方式,记住且成功地扮演角色动作(如,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S1E        邀请交互作用:以一种正性的方式来沟通以发起和/或继续愉悦的活动。用他/她正性的面部表情做一种主要的邀请。

S1F        正性的坚持:当教练不立即以一种或其他方式来回应他/或她的交流邀请时,用正性的坚持,恳求邀请来交流。

S1G        提供快乐:采取特殊行动来强化教练的快乐,(如,戴上面具,扮鬼脸和傻傻的声音)。观察教练对他/她的情绪反应。坚持用行动来使教练增强愉悦感。

S1H        转换凝视来安抚:当适度地不适时,转换凝视到教练的脸上来寻求安慰。



引用leicolen:

在lauray前辈的这一段话中,还提到‘每1-2周, 她要求我们每次定一个小的次级功能目标, 围绕它来展开活动.

我们从第一阶段重新做起, 每种活动不多重复做,’



这个很有用,对实作很有参考价值,谢谢leicolen的信息。



引用leicolen:

看来的确要重视第一阶段的训练,不要轻易地往前走



同感同感!



飞飞爸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panhj 重新编辑於 2005/12/13  12:19:53</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5-12-15 09:14:23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同意泛化这个看法,虽然RDI没有明确提出泛化这个概念,但其实在训练的阶段中融入了这一点,其实就象ABA中对各个技能的要求,是要反复练习,并且换人、换地点、换环境、换物品...这样反复进行泛化,但对于眼神接触、社会参照这些方面我们却很少这样去做过,或是做得不自然、不到位,又想象孩子能在一夜之间突然善于社交了(康复了)这可能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吧,我的感觉是:要用当初学习ABA的那种精神和方法去把RDI融入生活中,说句惭愧的话,当年用ABA是一年半以后才觉得上了路了,能够应对孩子的各种情形了,我想,对于RDI的学习我还是一个十足的‘新手’孩子是,我们也是<img src="images/icon_smile_blush.gif" border=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19:10:18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碰巧在美国国家卫生健康研究院里找到一篇论文,很有斩获,特地翻译处理,我觉得有一下几点:

1) 从理论上一定程度支持了RDI的合理性,因为RDI也是以大脑不同区域的共同发展为理论基础的。

2)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用来评价 ABA等现在流行的传统方法,他们在早期治疗是有效的,但在以后的阶段我们就怀疑它们的刻板机械,不够灵活。

3) 对我正在犯愁的事有了答案:我儿子读故事一句句都明白,但读完问他刚才讲了什么,他往往不知所措。而我女儿马上就能告诉你什么什么的。

4)还有这也印证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自闭症者用图象来思维,因为他们是靠图象,而不是语言来记忆的。



********************************************



自闭症患者显示他们用处理形状部分的大脑区域来回想字母表里的字母,研究结果支持了关于自闭症的一种理论,即自闭症的起因是由于大脑的几个区域不能协调工作



2004年11月美国卫生部国家卫生健康研究院儿童卫生健康研究所消息



http://www.nichd.nih.gov/new/releases/final_autism.cfm



与正常人不同的是,自闭症患者用来记忆字母部分的大脑局域,通常是用来处理图形识别功能的。

这项研究由儿童卫生健康研究所CPEA项目(联合精选自闭症研究计划) 中的两家大学完成:卡耐奇梅隆大学及皮兹堡大学的心理学家及脑神经科学家共同完成。研究结果显示出,CPEA项目的一个自闭症理论得到了这项研究的支持:在自闭症患者的大脑里,几个重要的大脑区域,它们倾向于自己管自己地独自工作,(译者注:而不是象正常人的大脑那样,大脑中主管各个认知或感觉功能的区域,相互协调工作) 。这个理论也吻合我们所能看到的很多自闭症患者在涉及到细节的工作中非常突出,但处理起较复杂的信息时,就遇到了困难。



“这项研究给现在一个很有希望的自闭症起因理论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儿童卫生健康研究所所长爱历山大博士说,“如果得到进一步证实的话,那么这个理论也会建议我们如果采用那些强调解决问题能力的治疗方法,从而能刺激大脑多个区域同时工作的话,这样对自闭症患者的康复会是很有益的” 。



自闭症患者通常具有交流及社交困难,老话中的“见树不见林” 很适合于描述他们,他们很多人对于细节的把握非常出色,但不大能顺利地把握大图景,比方说,有些自闭症儿童能成为拼单词冠军,但却会在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或一篇故事上遇到困难。



“语言能力缺陷是自闭症中的一个缩影” ,嘉士德博士说,“他们通常在处理低水平的分析上还可以,但在高水平上就显露出天生缺陷” 。



在现在的研究中,科学家采用了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 来观察14个高功能自闭症患者进行一个简单的记忆字母实验时他们大脑的活动情况。具体地说,这些志愿者被实验者出示了一系列的字母。在每个字母出示后,他们被要求说出前面那个字母的名字,有时候,要求说出出示的两个字母前的那个字母的名字,这些自闭症患者在这些实验过程中的大脑活动图像,与另一组志愿者的相同过程的图像作类比,那些对比小组的人与前者的年龄智商相仿,但不是自闭症。



这两组人员都能顺利地完成实验任务,但功能性核磁共振仪却显示出两组人的不同大脑活跃区域来。与正常人组相比,自闭症组显示出他们的右半脑要更活跃,左半脑稍微欠活跃些。左半脑常常在处理字母,字词,语句中起主导地位,而处理形状,图形信息却常常是右半脑的强项。



贾士德博士指出大脑应该既能从空间概念上去认出字母来,比如根据字母的形状,也能从语音上去认出来字母,比如听到字母的名字。这些实验数据显示出自闭症患者以形状来记忆字母,而正常人以语音来记忆字母。



两组人的大脑活跃区也有不同的表现。在实验过程中,自闭症组显示出他们的前半脑比较欠活跃,后半脑较活跃。贾士德博士解释说,前半脑是实行高层次上思维和推理功能,而后半脑更擅长于处理细节。



与正常人组相比,自闭症组的大脑不同区域之间更有可能观察不到共同活跃的协同工作状态,这种不同大脑区域不能共同活跃兴奋的缺陷,使自闭症患者在进行高层次的思维和分析中遇到了困难。



这些发现也给一个自闭症起因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这个理论叫作“自闭症脑神经连接不足论”(theory of underconnectivity of Autism): 它假设自闭症的起因是因为大脑神经末稍之间的连接不够充分造成的。因为缺乏足够的连接,自闭症患者的大脑的各个部分一定要比常人更善于独立地工作,这也就使得有些自闭症患者在拼写及其他涉及到细节的工作上很优秀,但在理解更复杂的问题上困难重重。



这些研究已发表在2004年7月的<<大脑>>学刊上,同时发表的还有另外一组实验数据,在那个实验中,实验者给志愿者念一个简单的句子,然后问他们问题,在自闭症组实验时,他们的大脑就没有另一组正常人那样,各个大脑区域协同同时活跃兴奋;自闭症组在大脑前半脑不够活跃,前半脑是用于把单个的字词连接成句子,而他们在后半脑却更活跃,后半脑是用于认识单个的字词的。



米希博士解释道,很多行为治疗方法是用机械化强化训练手段的(译注:如ABA等),这样的策略是用帮助的,尤其是在儿童发育的早期。如果这个“自闭症脑神经连接不足论” 理论被进一步证实的话,那么那些旨在促进刺激大脑协同发展的治疗方法也会是有益的,(译注:如RDI等) ,那样的治疗方法可以更注重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加强思维的灵活性。



贾士德博士指出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验会期待有更多的实验结果处来支持大脑的神经联系不足论,这些实验的目的是要探讨大脑神经的连接不够充分是否是自闭症的普遍特征,以及怎样用大脑扫描图像来研究自闭症患者大脑中的‘白质’(white matter) ,大脑中的‘白质’ 是指那些用来连接不同大脑区域的比较大的连接部分。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binfeng2000 重新编辑於 2005/12/16  05:36:11</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5-12-16 11:18:08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我想给RDI泼点儿冷水。

这个念头也是慢慢地冒出来的。

只是因为我一直没有系统地看过RDI的书籍和实践,对它缺乏全面的了解,只是浏览了它的网站和一些家长的介绍,且本人对于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也只是在入门学习的阶段,因而不敢过多地妄言。

实际上,我仍然对RDI的干预非常感兴趣,很爱看家长这里的交流文章,从中学习了很多有益的方法技巧,回到家中去做活动,我希望它能够发展成为一种独特手段,起到它宣称的那样“出神入化”的效果。

可是,我对它抱有期望的同时,也有着怀疑:

这么商业化的东西,真的那么神吗?

这个Gutstein真的有那么深入的和广泛的研究背景支持他的理论和方法吗?

RDI真的能够直指自闭症社交核心障碍,成为超越ABA的“第三代”吗?

...等等等等,我有好多“合理”的疑问,不一一列出了

这些问题,在RDI网站上都是自己给出的肯定的回答。但是,依据并不充分。

去PubMed搜索一下我查不到Gustein在这方面的正经的研究成果,也查不到RDI方法干预效果的文章。甚至远远没有生物治疗类的研究多。

应该说,RDI也不是“主流医学”目前承认的一项独特的干预手段。

那什么吸引我们?一是它的“神秘性”,二是它的“亲和性”

“神秘性”是指上面提到的它宣称的神奇效果又缺乏科研报道。

“亲和性”是说,RDI提供的大量的游戏框架,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这些家长在与孩子互动中的内容,扩展我们家长的思路。这对我们很有价值。我们总是缺乏点子,“现在和孩子玩点什么呢?还要寓教于乐的呢?”

我们学习RDI,可能只是在“购买”一项服务,它提供给我们家长怎样与孩子做亲子互动的一个游戏项目表格,每个游戏又打上标签,指明其针对自闭症行为特征(都能标上关系交流的类别)的干预目标。

游戏互动对于我们孩子的康复无疑是很有效的,像地板时光之类的教育方法也有充分的研究。

能够达到设计的游戏目标,这就已经很好了。只是我怀疑RDI是否有它说的那么好!

当然,它不会很差,差的东西是没法赚大钱的,即使运作的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6 14:23:03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秋爸爸你的问题提得好。有些问题我脑子里也转过点弯,我们可以交流交流。

1) 关于RDI的科技背景

这也是我的一点习惯,在接触到新的方法时,想了解它的由来。比如,在排毒人士很热衷的“拯救一代人”(www.generationrescue.org),我首先去看他们列出的“最新科技成果”中。竟把一篇有一个著名家长写的论述汞中毒的文章列了进去,可能是网站的人疏忽,但这样却让我这个有点理科背景的人对这个网站都产生了怀疑。

至于RDI,我也注意到它的理论基础并不是G博士自己创造的,这一点也不要紧,因为他本人是做“诊疗”的,不是做“研究的”,他自己没做研究,但能综合运用他人的成果,这也无可非议的。

在RDI网站上,是列举了他自己的一篇文章已被一家学刊接受了,还待发表,所以你大概还搜不到吧。

2) ABA 和 RDI

我对G博士宣称的RDI是第三代自闭症治疗方法,也是不敢苟同的,这也要看你怎样去理解他的话,从时序上说,RDI是在ABA之后,但如果说,因为RDI自己宣称的高目标高起点,而让人产生RDI方法可以替代或临驾于ABA及其他方法之上的错觉的话,那我也不是赞同的。

我自己直觉上更倾向与说ABA与RDI互补,ABA在对待自闭症早期或重症儿童上,应该比其他都有效,但RDI从它的意义来讲,对于那些在已经克服了一些自闭症初级的困难的孩子们,RDI可以提供一条更高要求的目标和方法。在我刚翻译的文章中,里面引用的科学家也是有同样的看法的。

3) RDI的商业性

我知道你对此多有微言,大家感觉不同,但我并没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他们有点是象做企业那样来推广RDI,但他们也做了许多免费的服务来帮助大家,象他们夫妇俩的online chat,这是化很多时间的,也是免费的,象这样的服务,在那些私人开业的医生中是不多见的。

至于是否主流之争,我对这些问题不大感冒,只要我们觉得有益的,我们就可以尝试,如果是主流的,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经验,我们会少一点风险,我想,对我自己来说,RDI是现在比较对我儿子适合些的,不管主流不主流,只要我确认RDI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的话,我就会去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5-12-17 00:06:09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管它是白猫、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

只要不吃药,不起化学反应,所有的训练方法都可以试用。只要是对孩子有好处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5-12-17 16:52:41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binfeng2000和秋爸爸对RDI的讨论已经如此深入,但是我还是想过来画蛇“添足”:



引用binfeng2000:

1) 关于RDI的科技背景

这也是我的一点习惯,在接触到新的方法时,想了解它的由来。比如,在排毒人士很热衷的“拯救一代人”(www.generationrescue.org),我首先去看他们列出的“最新科技成果”中。竟把一篇有一个著名家长写的论述汞中毒的文章列了进去,可能是网站的人疏忽,但这样却让我这个有点理科背景的人对这个网站都产生了怀疑。



<b>

我想我自己对新理论新方法的理解接纳有余,挑剔分析不足,binfeng2000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值得学习!

</b>



至于RDI,我也注意到它的理论基础并不是G博士自己创造的,这一点也不要紧,因为他本人是做“诊疗”的,不是做“研究的”,他自己没做研究,但能综合运用他人的成果,这也无可非议的。



<b>



个人认为注重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RDI的一项特色,RDI网站上专门有一部分叫做Research Summary的栏目,引用的是其他学者的研究报告;甚至RDI核心的“人际关系发展”理论也并非独创,而是来自于学者的研究结论,Dr G更象是一个总结归纳实践者,这使我个人更加倾向于相信RDI的理论基础;

另外补充一下对所谓“RDI理论”的个人理解,目前我对RDI的理解是:

1,认为人际关系能力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低到高逐级递增的过程;

2,认为自闭症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环节遇到了障碍,而且通常是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就遇到问题;

3,RDI的治疗方法是创照环境让孩子继续循关系能力的发展轨迹去提升能力

4,围绕如何发展关系处理能力提供一些处理原则和训练方法

1/2/3是枝干,4就是树叶了

个人认为这样的逻辑没有原则上的问题,而至于“RDI的28级400个目标就真实地反应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模型吗?”“RDI提供的治疗方法就能帮助孩子发展关系处理能力吗?”这类的问题,我想可以有两种解答方法,一种是寻求或等待研究领域的“权威”报告,另一种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己试着做做看有没有效果。自闭症越大越难治,这是众所周知的,孩子的时间耽误不得,既然有这么样一套我基本认可的理论,当然我选择了后者。

</b>



2) ABA 和 RDI

我对G博士宣称的RDI是第三代自闭症治疗方法,也是不敢苟同的,这也要看你怎样去理解他的话,从时序上说,RDI是在ABA之后,但如果说,因为RDI自己宣称的高目标高起点,而让人产生RDI方法可以替代或临驾于ABA及其他方法之上的错觉的话,那我也不是赞同的。

我自己直觉上更倾向与说ABA与RDI互补,ABA在对待自闭症早期或重症儿童上,应该比其他都有效,但RDI从它的意义来讲,对于那些在已经克服了一些自闭症初级的困难的孩子们,RDI可以提供一条更高要求的目标和方法。在我刚翻译的文章中,里面引用的科学家也是有同样的看法的。



<b>



binfeng2000关于ABA与RDI互补问题,也许就是我看到的一些RDI的资料说到“在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间取得平衡”的问题,RDI并不反对通过ABA或语言训练对自闭症孩子进行一些训练以解决眼前的行为问题和语言问题,但强调这些是短期的目标,而RDI关注的是长期目标。Dr G常举的一个类比是,如果你是一个10年级的老师,要让学生读Moby Dick,而班上一个新生一个单词都不懂,你还会让他去读吗?你可能可以用各种方法让他知道Moby Dick说什么(解决眼前问题),但是这并不能解决这个学生无法阅读的根本问题,长远的解决方法是从基础教起,让他识字,单词量积累到一点程度才有可能自行阅读。不知道这个类比转述得是否得当,大概就这个意思了。

</b>



3) RDI的商业性

我知道你对此多有微言,大家感觉不同,但我并没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他们有点是象做企业那样来推广RDI,但他们也做了许多免费的服务来帮助大家,象他们夫妇俩的online chat,这是化很多时间的,也是免费的,象这样的服务,在那些私人开业的医生中是不多见的。



<b>



同感!

</b>





至于是否主流之争,我对这些问题不大感冒,只要我们觉得有益的,我们就可以尝试,如果是主流的,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经验,我们会少一点风险,我想,对我自己来说,RDI是现在比较对我儿子适合些的,不管主流不主流,只要我确认RDI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的话,我就会去做。



<b>



同感!

</b>







引用秋爸爸:



实际上,我仍然对RDI的干预非常感兴趣,很爱看家长这里的交流文章,从中学习了很多有益的方法技巧,回到家中去做活动,我希望它能够发展成为一种独特手段,起到它宣称的那样“出神入化”的效果。



<b>

RDI固然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方法技巧”,但是我想这并不是根本的东西,RDI是提供了一套发展框架、一套组织活动的方法和一些活动的原则和技巧,如果不看整体的理论而孤立地使用所谓的“技巧”,则可能“舍本逐末”了。

</b>



RDI真的能够直指自闭症社交核心障碍,成为超越ABA的“第三代”吗?



<b>

从理论框架到实作情况,我想至少可以说是朝着自闭症社交核心障碍的吧。

</b>





那什么吸引我们?一是它的“神秘性”,二是它的“亲和性”

“神秘性”是指上面提到的它宣称的神奇效果又缺乏科研报道。



<b>

我并不觉得RDI“神秘”,简单说来也就是一套发展框架、一套组织活动的方法和一些活动的原则和技巧而已。让我觉得神秘而又不得其门而入的其实是RDA,从以前Laurdry的贴子看来,RDIConsultant提供的指导意见和实作上的经验,远非我们这些靠上网看看贴、讨论讨论的家长能够体会得到,RDI最商业化的部分也许也就在于此。

</b>



“亲和性”是说,RDI提供的大量的游戏框架,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这些家长在与孩子互动中的内容,扩展我们家长的思路。这对我们很有价值。我们总是缺乏点子,“现在和孩子玩点什么呢?还要寓教于乐的呢?”



<b>

不能功利地把“亲和性”理解为RDI用以吸引人的伎俩,我接受RDI的说法,这是自闭症治疗的一种需要,自闭症需要家长投入非常大量的精力,而且整个治疗过程可能持续很多年,如果不能做到寓教于了、甚至寓教于生活,很难想象我们如何能够坚持下去!

</b>



我们学习RDI,可能只是在“购买”一项服务,它提供给我们家长怎样与孩子做亲子互动的一个游戏项目表格,每个游戏又打上标签,指明其针对自闭症行为特征(都能标上关系交流的类别)的干预目标。

游戏互动对于我们孩子的康复无疑是很有效的,像地板时光之类的教育方法也有充分的研究。

能够达到设计的游戏目标,这就已经很好了。只是我怀疑RDI是否有它说的那么好!



<b>

同样的,活动也不能孤立的看待,必须和发展框架结合才有意义。

</b>



飞飞爸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panhj 重新编辑於 2005/12/17  17:03:57</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5-12-19 13:34:18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热烈交流对RDI的看法,binfeng和飞飞爸爸等都是RDI的实践者,有许多深切的理解不是我能体会到的。各位记录下来的很多RDI家庭训练和思考,我都很爱看,也很惊奇这些很好的互动效果,总想学会回去用。对RDI,我目前还只是一个旁观者,学习还未上路,所以,愿意有机会和各位分享看法,看法可能不正确,就当狡辩看吧。<img src="images/icon_smile_kisses.gif" border=0>

实际上,我也很喜欢RDI的活动,也一直很想进一步掌握,因为都说这个特别适合家庭干预。通过网上的看到经验介绍,我确实把这套方法的价值,简单地看成了“互动框架和活动”或“吸引人”的许多有趣的互动技巧,它们都是系统地针对自闭儿童“情感分享“方面的障碍的。对于这些有趣的活动,我是第一次看到,很喜欢,很符合幼儿的情趣,也许,我以前还是对幼儿亲子互动方面了解得太少,听说在幼教老师那里,这类方法有很多,虽然不是针对自闭儿的,只是我们没有系统地关注学习过。

但是我对RDI的看法还是只停留在想要学习的层次上,还没有到认同的地步。我也只是觉得它值得学习。而对于ABA,我则觉得家长一定要学,不管你是不是自己亲自去做DTT。ABA有理论有实践,是得到肯定的科学,如果认真学习了,对于孩子的不论何种干预绝对有指导价值。(我只是有一本《行为矫正》的书,翻看了一遍。只是入门的学习阶段,对ABA的理解真的不敢说高明,甚至可能有错误之处。)

Dr.G或其他人没有对他的实际与理论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那篇RDI网站上长期供下载的准备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不说论文质量,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可以去参比所投期刊上类似的文章),恰是引发我这次疑问的一个导火索。因为那篇文章一直呆在他的网站上in press有年头了,我估计不可能发表了,那样的话,就仅仅作为一面商家的“酒旗”了。与之并列的其他文章,无一不是宣传性质的讲座材料。这对我来说,有点儿“犯忌”。

还是要说到RDI的商业化的问题,我并非对商业化本身有什么意见,搞培训搞认证可以有效地控制“不走偏”。(但愿郭延庆大夫的“整合”思路目标最终不会像RDI,千万不要出现商业化的“垄断”,扯远了。)。尽管价钱贵超过了我的购买欲,但我想学,也就只另好想办法。我对此的疑问,根本的考虑在于,凡特别商业化的东西难免要运作,要宣传,要自夸。这里面我们“顾客”就有点儿“雾里看花”了。更何况我们家长还被“紧迫感”给压着。所以,我总想从非商业的角度来看看,了解正规学术上对RDI的评价,可就是找不到,连G自己都没有给出来。也许是干我这行,思维太套路了吧,就多琢磨了一下,想给各位提个醒。我也期望着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学术上的积极评价。RDI有自己的“产学研一体”计划,有RDRI研究所,他们归纳总结的其他人的文章,作为RDI的理论基础,这没有错。但那些文章多是对自闭症各种缺陷和干预的研究分析,别的方法也完全可以拿过来做为理论基础。DR.G总结提炼的这些关于情感发展的理论,是容易被接受的。

RDI自己讲是迄今唯一一种直指自闭症情感交流障碍的“核心缺陷”的干预方法。而RDI的本身的“核心缺陷”,我觉得就是迄今为止还缺乏客观的专业评价。

RDI与ABA,在理论到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在一个层次上相提并论。我不是唯ABA独尊,但它至少可以用作一个参照。“互补”或者“在长短期目标间平衡”的说法没有说服我,因为其他各种干预方法,包括感统、刘氏视听动、排毒等等,都有类似的说法,都是说一方面承认ABA科学性,而一方面指出ABA的不足,而自己的方法能够弥补这些不足。ABA肯定有不足,有无效,有不能,不讨论了,但在所有知道的方法中,它还是最具科学性的,在大量的实践中,对各种程度和年龄段的自闭症都有应用。我们最常犯的误解是将DTT等同于ABA。

我不是很了解心理学方面的学派之争,如果我是行为学派的专业人士,也许很容易地就能把RDI干预手段或者活动项目设置,按照ABA的理论套进去,指出这样做,或者那样做,其实就是一种生活场景下的ABA训练。在RDI中,似乎避开了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也许他们本来就不是一派的。RDI不讲或者避开使用诸如“强化,刺激控制,功能分析,辅助,泛化,区分”等等这些ABA的概念。反过来,ABA也绝不讲孩子行为的“动机”之类的内心思想或者情感,因为那是不可观察测量的,讲的都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及行为的前提刺激与行为后果。ABA中很重要的一个应用,行为功能分析,也是对行为产生的环境和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改变前提和结果来矫正行为,但不是去分析孩子的思想。

郭延庆医生在贴子里提到过有一类区别于ABA的干预理论,是教育发展的方法,我不清楚那具体是指的什么,也不知道RDI是不是属于这一类的。在英国据说ABA并不被追捧,ABA年会上的一个英国心理学家专门介绍过这方面的情况。但是我知道在英国议员开会时有一条ABA原则,议员们争论是不能对人家的“动机”进行攻击和辩论,比如,不能说:“你就是'想'搞垮大英帝国!”,而是要说:“你这样'做',将会搞垮大英帝国!”。

年会上我还就RDI专门问过黄伟合,他对于RDI的评价不多,只是说有些RDI提出的概念还是挺好的,如“社会性参照”,值得拿来用。但ABA是怎么拿来用呢?DTT之外的ABA干预说是比较灵活,虽然有些项目和具体的范例,但相比之下还是缺乏RDI列出的系统的框架和活动,所以我在此与大家交流的目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还在于,自己想运用RDI来增强家庭干预,但是缺乏许多技巧,比如,不知道如果不用“辅助”,当孩子不作为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是再一次更加“搞怪”吗?,或者孩子错误作为的情况下,该如何应对?这些属于我对RDI技术上的“无知”。

另外,这里前一段据一个贴子说可以利用精神分析的原理来治疗自闭症,这点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不过听专业人士直言不讳地说过“精神分析”都快被淘汰了吧!

上面这些感想也许都是因为我对RDI还缺乏更深入的了解,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我希望会消除一些疑惑和误解,看来得早点去“搞”材料来认真学习了。

最后说点儿放之四海皆准的话。对于干预,不论ABA,RDI,FloorTime,感统等方法,都算是“技术”。而对于所有技术的运用,我觉得有一个口号对我们家长是最好的:

“不让孩子有10分钟以上的独处”

谁能做到,谁的孩子希望就大。不去努力做,那干预的“急迫感”就有“核心缺陷”。

<img src="images/icon_smile_kisses.gif" border=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5-12-21 10:57:24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rdi的理念我相信有其可取之处,至于训练效果的好坏就和很多因素有关了,首先我们开始做这个训练以后强度就没有达到,另外生活化的训练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和泛化息息相关,也希望大家多多讨论生活化的训练,如何融合在生活之中,这方面我还没找到明确的方向,感觉不象ABA那么容易把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5-12-21 18:11:39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贡献一篇刚翻译好的关于社交共享语言和指令语言的文章,是RDI网站上的一篇NewsLetter,由于水平有限,我把原文链接一起贴上,大家参照着读,我的翻译有什么错误之处请大家一定要指出来,以免误人子弟。

我很注重阅读RDI的NewsLetter,关于事件记忆的六篇和参照的一篇我都批注了给飞飞妈看,最近深感我们日常语言中Imperative的成分太多了,跟飞飞妈说,但始终没有引起她足够的重视(她总是这样不在乎我的观点,直到在网上自己看到其他人有同样的观点她才好像恍然大悟,舍近求远,笨!<img src="images/icon_smile_clown.gif" border=0>),没办法只得把一些文章搬给她看,英文她又不看!<img src="images/icon_smile_blackeye.gif" border=0>没办法逼着我从写批注开始整篇翻译,消耗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img src="images/icon_smile_sleepy.gif" border=0>,不过话说回来,翻译一下还是有很多好处的,首先可以检验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把原文看懂了,其次发到网上大家看完可以有进一步的讨论以便加深理解。

好了,废话少说,还是进入主题吧



飞飞爸

------------------------------------

原文链接地址 http://www.rdiconnect.com/archive/newsletters/06032004/default.htm





“今天上学怎样?”“好啊!”

社交分享语言和指令式语言



山姆刚从学校回来,妈妈很渴望知道他这一天在学校过得怎样,可是,他们的对话并没有走多远。

“今天上学怎样?”

“好啊”

“今天都做些什么了?”

“没做什么”

“休息得怎样呢?”

“好”

说着在他妈妈面前冲过,挂起他的夹克,然后跑去看电视了。

山姆,是一个11岁,有着10级阅读理解和词汇量的自闭症孩子。



在自闭症的一个极端,孩子完全没有语言,父母焦急地期待着孩子开口说话的一刻,孩子说出的任何一个字都能让父母兴奋不已;在另一个极端,一些自闭症孩子总是说个不停,重复地讲述着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和问题;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象山姆一样,尽管有不错的语言能力,可是却很难和他们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为什么会如此困难呢?



语言是交流的一个子集

事实是,口语只是我们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对于自闭症患者而言,核心的问题如社会参照、社会协调等障碍很自然地从非语言行为扩展到语言的使用上,形成自闭症的语言问题。而正常的孩子在他们学会说话之前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参照和协调能力,在学习说话之前他们能够使用非语言的方式对情感和经验等信息进行分享,在他们学习说话的过程中,这种能力也被扩展到他们对语言的使用中。

自闭症孩子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他们在学说话之前没有学会参照和协调,他们学会说话仅仅是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自闭症症的底层问题而已,然而,对于相信语言是一个正常发展里程碑的家长来说,看到孩子学会说话(不管是否通过传统的语言治疗)确实是一分安慰。





语言的作用

不可否认“指令性”的语言对于自闭症人士而言当然是重要的,他们能够“社交正确”地使用语言(丛简单的“请”“谢谢”到学校或工作环境下使用的功能语言),他们能够提出请求、发问或对事物做详细的说明,所有这些都是语言的重要功能,即是是正常人也是需要的。但是,自闭症患者对于语言的使用大部分或者完全失去了对于正常人来说很重要的情感分享成分,这种局限是“情感共享”这个基础障碍在语言层面上的表现。

如果你曾经和一个高语言功能的自闭症孩子进行对话,见识过这些孩子如何完全不顾旁人的不适、无聊和暗示而一直谈论一些牛头不对马嘴的话题,或者体会过让一个自闭症患者集中注意力和你维持一段协调的对话是多么的困难的话,你就会明白“语言”是怎样变成经验共享的重大障碍的。一旦缺乏情感共享或协调的欲望,对话便会变得狭窄、无聊和一边倒(要么他顾着他说,要么你顾着你说)。





什么是社交分享式的语言

那么我们是怎样利用语言来进行情感分享的呢?事实上,正常的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法,例如:

直接提起共同经历的事情(“记得上回我们安装那张桌子时多快吗?还有那勺子掉地上了。”)

发出惊叹(“看!好大一只蜘蛛!”)

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评论(“Milsteletoe 喜欢玩蝉”)

表示赞扬(“你的新宠物很可爱!”)

谈论自己的事情(“我很兴奋!”“今天玩得真高兴!”)

我们把这些称为“社交分享式”的语言,社交分享式的交流是用语言或非语言方式分享我们内心感受的交流方式,这种语言通常是没有期待什么特定回答的,只在于引起注意和情感共享。对于非自闭症儿童而言,这种交流方式的学习是非常自然的,而自闭症儿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却几乎排他性地只学了指令性的目的的语言。事实上,一份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使用社交分享式语言的时间不到1%,相对于其他发育迟缓的儿童社交分享式语言的使用率达33%的情况,对比相当明显。





什么是指令式语言

自闭症儿童使用的是指令式语言:提出请求、提出问题、发出命令等所有用于指令性目的的语言。研究指出,这种缺乏社交分享语言的形成与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和语言能力无关,这种现象实际上是自闭症儿童“思维”问题的一种反映,因为我们的思想决定了我们的语言。反过来说,自闭症儿童的语言也放映了他们的思维问题。

社交分享式交流的使用是有它的意图的,社交分享式语言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互动——和分享对象一起分享活动、情绪、知觉、想法、感觉、意见、参照和信仰,它的目的是为了相互交换意见,而且需要真正的相互好奇心作为内在驱动的,因此社交分享式的语言远不只是语句结构,我们并不能告诉一个自闭症患者什么是社交分享式语言,然后在他们适当地使用了这种语言后给他们一些奖励,这样做就像让一个严重阅读障碍的孩子去假装阅读一样残酷。





为什么社交分享式的语言至关重要

当自闭症孩子受困于指令式语言,或者只是被教会如何使用一些刻板的社交礼貌用语,这些孩子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同时被改变,使得孩子无法明白体会到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的互动获得的许多许多,它还限制了自闭症孩子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关系,还限制了他们在有效掌控动态系统的能力,而动态系统是正常儿童习得灵活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



训练提示

因为RDI关心的是自闭症长远目标和核心缺陷,我们认为首先要为社交分享型交流打好基础,这必须从第一级第一阶段——情绪共享开始。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孩子对于交流和扩展交流方式的渴望,我们建议:



在训练时间和日常生活中增加非语言交流成分;

通过你的表情、声音和动作创建“对比效应”,通过夸张与平淡的对比,让孩子比较容易关注到交流中最有意义的元素

减少主动发起对话或提示进行交流的次数。弄清楚你主动发问、发指令或提示孩子作出一个响应的频率,我们建议家长先把自己的指令语言减少到20%以下

增加家长自己的社交分享式语言的使用,我们建议80%的时间使用社交分享式语言





-----------

飞飞爸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panhj 重新编辑於 2005/12/21  18:15:56</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5-12-22 09:36:30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看了飞飞爸爸翻译的文章,很受益.反思了我在日常生活中和珊珊的说话,指令性的语言真的是占了90%以上呀.

   可我困惑的是如何才能更多使用社交分享语言呢?因为在生活中,很多就是给珊珊指令,比如:珊珊过来; 珊珊上课了,还有吃饭,洗澡什么的,都是对珊珊用的指令语言,或者换一种方式,比如:吃饭喽,来,珊珊看看有什么好吃的呀?-----这是社交分享语言吗?

   可能我的悟性不好,看了RDI的书,可总觉得还是有很多不懂,望前辈们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1 03: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