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我自己先买了RDI书,但大本的英文书看起来实在累,又没整块的时间,所以现在是看 chat scripts 和 newsletter为主。有一个很快得到的体会,现在他们倡导的RDI越来越活,越来越结合生活经验。从另一个角度说,RDI给了我们一个理论上的框架和指引,开阔了我们的思想和眼界,使我们能对自己的训练方法,甚至于自己的思维方式都会有改变。
昨天我和儿子之间有三次‘交锋’,可以看看在认识了RDI之后,怎样能在原先的训练方法上更进一步。孔子说‘一日三省’,大概我昨天就做到了啊。
1)回家后的刻板语言
他每次放学回家,校车里下来后,从进楼道到家门口,总会有那么几句‘刻板语言’,明知故问地问几句同样的问题:门口亮几盏灯啊?现在是下午还是晚上啊?楼梯有几节啊?我想这是因为在学校里多少是流动变化的环境,到家里,他需要‘重新把握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次序感’,所以问些自己已经知道答案的东西,心里会感到舒坦。在他有主动语言之前,这种心理便表现为刻板行为,自己定了谁先进门,谁先脱鞋等等‘规矩’。
昨天他问的是我们到二楼短短的楼梯有几节,往常我尽量迁就他的这种心理需求,要么直接回答他,要么故意说错,但昨天我突然有个主意,我说,“one, two, three, 叽哩咕噜, one hundred”,他一下子笑了,马上转过来问“叽哩咕噜是什么意思?”,脸上满是笑意,探寻的目光紧跟过来。原来我只是想赶紧把儿子的刻板语言对付掉,也不会去多想,而现在我却可以至少在语言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我把他的情绪也带动起来了。从语言上的一问一答,进化到了语言,情绪,思维多方面的互动。
而且以后再遇到让我数数的刻板语言时,我还可以搬出来‘叽哩咕噜’,他一听就明白,旁人却听不明白。这就是我俩之间的“共享情感及事件记忆”,这也是朋友及亲人之间亲密关系的基础之一。
2) 电子琴噪音
现在他喜欢边吃饭边练琴。有时候刚打开电子琴时,喇叭里会发出电流噪音,儿子很怕,吓得躲在我后面。过去我先是直接就把琴关了,后来就假装拍拍喇叭,等噪音没了,也就混过去了。
这两天,又想了另一个主意。我儿子曾学老师警告的样子:‘我跟你说了,别吵了’(i tell you, be quiet),他和妹妹常常拉开调子,唱歌一样地念,起哄。所以在电子噪音响起来的时候,我把喇叭当成一个调皮蛋,指着数落:I tell you,be quiet.儿子一听这是他的话,又乐了。
这也是可以认为怎样将他自己的一段‘事件记忆’,进口到我自己这里来,从而成为了我们俩之间的一段亲密‘共享事件‘。
3) 爸爸不乖,丢垃圾桶里去
晚上上钢琴课回来,路边车位不好找,他偏偏指着左边要停到那里去,我一看,那里不能停,正好右边有空。就赶紧停好车。
所以儿子不乐意了,主要是时间太短了,我没时间给他介绍为什么那边不行,他就不高兴了,变着法找岔,夜里很冷,我忍不住喝责了他几句。好不容易到了家,一进门,他就向妈妈告状:“爸爸不乖,丢垃圾桶里去”。
这种情况下,要是硬顶,他路上积蓄的怒气马上会爆发,我可不想那样;另一种办法是,不理他,但已经是太晚了,我也不想拖时间。突然我心里一动,跟他说,你不是想把爸爸丢垃圾桶里吗?过来试试。
他就过来抱我的腿,当然抱不动,他妹妹在一边笑眯眯看着,显然也对造反有兴趣,我说,你也来吧。这两个小造反派一边一个,努力地想推翻现政权,当然是痴心妄想。不过,我儿子的对立情绪早已消失在嘻嘻哈哈的胡闹之中。
过了一会儿,我说,既然你们不能把我丢垃圾桶里,那就轮到我了,然后一手一个提起,丢进了卫生间,刷牙洗脸,准备睡觉。一个小小的危机就没了。
“一日三省”的体会是:无论是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或纠正行为问题,还有其他,都不要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要从孩子的整体考虑,要将孩子从意识上拉进来,在思维上,情绪上,动作上,语言上各方面都参与进来, engaged, 这样他学到的,是活生生的的能力,也是今后能正常地融入社会的基础。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binfeng2000 重新编辑於 2005/12/08 19:02:43</fo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