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132088|回复: 28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3 21:2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自己也开始读RDI的书了,因为确实看到RDI中论述的一些问题和目标比较适合于我儿子目前的状况,而且也有不少资料,方法,除了书,DVD,网站,我还加入了一个 Yahoo Group,感觉很值得一试。尽管刚刚开始,但有点直觉的认识,供同行路人参考指正。



1) RDI讲的是做人的事

只不过是G博士拿来用在自闭儿身上了。其实RDI所论述的关于沟通的理论技巧,关于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等,对我自己也是大开眼界,我自己何尝不是需要补这些课。也正是这些做人的技巧,能把一个人不仅锻炼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也会是一个幸福的人。

从一开始,G博士就提出了一个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对自闭儿童的将来,没有很高的期望?”他把自己的RDI方法,列为第三代的自闭症训练方法,ABA,TEEACH则为第二代。RDI的目标是培养健全思想心智的人。我喜欢这个提法,因为我们也不应该作茧自缚,无论你的孩子现在出于那个康复阶段,我觉得只要一有机会,你就应该提高你的目标。要记住,我们不仅要孩子康复,也要让他们让他们成为独立的,成熟的,有价值的,有幸福生活的人。无论这对很多人来讲,似乎是天方夜谭,但我们应该有这种态度。态度决定人生。RDI是不是真的是一门法宝,我们的梦想是不是能够实现,我还真不知道。成事或许在天,做事全靠我们自己。



匆匆数笔,就此打住。希望各位‘同志们’一起努力。今后多交流体会,有些newsletter上的文章,我们也可以协作翻译出来,我也会将其他专栏中有关RDI的帖子贴到这里来,这样我们可以再开个讨论班。

不见不散。





2#
发表于 2006-1-16 16:52:07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惭愧啊!当时我做这个活动时好失败,生硬、刻板、牵强,飞飞完全没有兴趣!

到后来看了3.0的内容,特别是框架的概念以后,现在已经很少直接跟着书中的活动去做了,对于书中提供的活动总觉得比较难跟着做,不如生活中即兴地做来得容易,我们其实还没有很好地试书中的活动,看了点框架理论就学人“即兴”,这其实真的很不踏实,月儿明既然有心跟着书本做,就注意坚持,千万不要象我们一样。

回到月儿明的活动和困惑上,我也来插几句:

月儿明说“目的是让孩子分享幽默”,我写这篇帖子的时候那本书没在手上,印象中书中这个活动的说明确实提到过目的是分享幽默之类的话,但是按我目前对RDI的理解,第一阶段重点应该是在情绪共享,所谓“幽默”,恐怕尚未能强求。

我们要弄清楚RDI活动和目标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活动会有决定性的意义,我想尝试结合你的活动来说明一下,如何用目标来指导一项活动的进行和展开。反过来说,就是如何展开活动从而达到训练的目标。(其实我一直想整理一份活动的列表,列表中详细的说明活动如何进行变化以训练某些目标,然后用于组织飞飞的活动,可是一直疏懒,感谢月明儿提出活动的问题,让我可以乘机试着分析一下,有什么不对之处,希望大家一起讨论!)

首先,回忆一下第一阶段的目标:

F1        找寻面对面的凝视来强化快乐和兴奋,疏解担忧并注意于教练的沟通交流。

F1A        在愉悦的活动中分享兴奋的凝视。

F1B        发起面部的凝视,特别地分享愉悦的面部表情。

F1C        在愉悦的分享活动中的暂停期间,发起兴奋的面部凝视。

F1D        在一个互相兴奋的活动中和活动后,当你暂停时,沟通表达期待性的兴奋(身体转向你,且脸也朝向你)长达20秒。

F1E        就在开始分享活动(过去做过的,曾经是愉快的)开始前, 发起兴奋的情感分享。

F1F        当担忧,哀伤时,用面部凝视来疏解情绪



逐条目标来分析,看活动中是否可以加入一些元素以有助于孩子形成上述的功能(Function),注意并不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而且可以用于达到所有目标,从有关资料看到,一次活动常常只聚焦于一两项功能,但是通过不同的变化又可以在不同的阶段用于达到不同的目标(就是所谓框架Framework了):



F1:这是阶段一总的目标,就不说了;

F1A:在愉悦的活动中分享兴奋的凝视。

这一项应该可以是月儿明的活动的一个目标,怎么样展开活动以训练孩子这项功能呢?这就涉及到我们讨论过的一些RDI训练方法和技巧了,如:犹豫、延时——不要那么快把东西拿出来,定住!用神秘的眼光看着孩子,感受到孩子被你突然定住不语的状态吸引时才慢慢或突然把东西拿出来,以增强兴奋感;夸张的表情——把袜子说成帽子后故意把袜子戴在头上,呵呵傻笑,由你发起凝视,爸爸则如秋爸爸言在旁推波助澜,用declarative的语言让孩子逐渐理解妈妈的行为是好笑有趣的;当然在孩子感受到兴奋和乐趣时,应该把握机会尽量延长兴奋的凝视,而不要急于拿下一件东西,甚至如果孩子有足够兴趣和动机的话,应该等待孩子提出拿出下一件东西的要求;

F1B:发起面部的凝视,特别地分享愉悦的面部表情。

这点也可以做到,这点强调的是创造机会让孩子“发起”兴奋的凝视,可以尝试在拿出物件胡乱说个名字做个可笑动作后,稍稍延迟,等孩子兴奋地对你笑的时候,你才和他一起胡闹一阵,时间点的选择是关键,你先发起则是训练F1A,提供机会让孩子发起则是训练F1B,这是很微妙的!

F1C、F2D、F1E:

很明显,你可以在活动的不同地方加入暂停,提供机会让孩子承担“发起”的责任;

F1F好像就不怎么适用



可见,在RDI的实践过程中,时刻紧记当前的训练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明确了当前阶段的目标,就可以在所有日常活动中随时地使用一些技巧对孩子进行训练,就是所谓的RDI LifeStyle了。

唉!说来容易啊,做起来还是有很大难度的,老实说,别看我点评得好象头头是道,其实跟飞飞的活动中远不能做到这样有计划有目的,还是随兴的多。

不过,我相信以目标指导活动是一条正确的非常重要的原则,时刻牢记当前目标、经常想着怎样用一些技巧来提供机会给孩子学习这些目标,对于更好地展开活动会有重要的作用。



飞飞爸



目标啊!目标啊!

如果不知道目标、失去了方向,事情还有可能成功吗?我们展开讨论、学习,网撒出去了,关键还要把它收回来!

此帖完成后的一点感悟,以自励,亦以共勉!





-----------

飞飞爸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panhj 重新编辑於 2006/01/16  17:20:35</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1-21 20:48:46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事出皆有因。



然然真棒!我爱然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1-21 23:30:32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之前翻译过一遍关于建立成就感的文章(LACK OF FEELINGS OF COMPETENCY

--AS AN OBSTACLE TO SUCCESS IN DYNAMIC SYSTEMS)

前几天在yaohoo RDI_Mid_Atlantic组的文件共享里面发现了同一个作者(作者署名Sherri L. Miller, MS, CCC-SLP,还真看不懂是什么头衔,估计很可能是咨询师的可能性大一些)的另一篇关于RDR文章,感觉同样非常有参考价值,特别是它以操作指南的方式整理出来,特别有助于家长们一步一步跟着做。好东西,现翻译出来共享给大家。



--飞飞爸





The Regulation-Dysregulation-Reorganization Cycle



“规律-打破规律-重新组织”循环



在生命最初的三个月,通过与照料他们的人在一起,典型发育的(NT,NeuroTypical )婴孩发展出一种识别简单的“规律——打破规律——重新组织(RDR,regulation-dysregulation-reorganization)”模式的惊人的能力。规则的、规律的(Regulation),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对于有节奏的互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例如,抛动小孩的游戏,大人一前一后一前一后地反复抛动,孩子渐渐知道这种互动有一定的模式(Pattern),这对于父子(母子)关系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感受到这种模式,孩子开始信任父母会在这种变化的情况下提供安全感,当孩子通过哭闹、惊异或者转移他们的视线以向大人表达他们的不适的时候,通常父母会马上停止或简化活动的模式来降低刺激。这样孩子就有机会去重新组织和准备一个机会去掌握这个模式或者更简化一点的模式。



同样是抛动孩子的游戏,然而却不是一成不便的,有时候快一点,有时会慢一点,抛动的力度、位置也可能不一样,最重要的是,父母总是主导活动的开始、结束和变化。这种RDR循环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师徒”关系的开始。



有时候,这个模式会被一些原因所中断。可能是妈妈需要调整一下位置、可能是电话铃响了她要去接一下电话,典型发育的孩子渴望这种类型的变化和“动态”。这种在原有模式中引入轻微变化而成的新的互动模式的过程,我们称为“重组”。典型发育的孩子通过重组很好地接受了变化,通过带领孩子对变化进行重组,又进一步加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师徒”关系。



但是对很多自闭症孩子而言,他们没有掌握RDR循环中重组的能力,结果,他们对父母的安全感和信任关系也没有稳固地建立起来,当引入轻微变化的时候,孩子变得不适,他们变得消极(跑开、转过脸、白日梦、沉迷于视频或物件、表现得极度愚蠢等)或具攻击性(发脾气、打击等),在“变化”出现以后模式没有得到重组,对于这些孩子而言,每天的生活是从(他们觉得安全的)重复的静态模式进入到(他们觉得完全无法控制的)混乱状态再回到他们觉得安全的静态模式的过程,他们从来没有开始很好地去接受变化。



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建立对父母的最基本的信任感,首先我们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可接受、可预期和舒适的规律模式,当孩子掌握熟悉了这个规律模式后,我们引入轻微的变化来让孩子进行重组,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孩子逐渐接受父母的引导,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逐渐信任并期待父母引入的更多的变化。



通过归纳和简化,这些步骤是:



[注意:我认为这些步骤中最关键、最精粹的地方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建议大家一定要边看边琢磨!--飞飞爸]



1.通过明显地“停止当前活动”来开始。在发起模式前和小孩一起坐一会儿,这能让孩子清楚地感觉到模式的开始;



2.从一个简单的规律模式开始(例如,用有节奏地前后前后的模式来擦拭物体的表面)。注意保持这个模式不要过分刺激,另外请记得你的向导角色。



3.确认这个模式对于孩子而言是可接受和有节奏的。这样,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一个可信任的向导,并相信父母会维持适当的紧张度,这是让孩子不会对他们父母觉得不适、建立对父母信任感的最初步骤;

[这是第一个给孩子提供机会的地方,通过合理地延长一个规律模式在孩子面前重现的时间,提供机会让孩子去感受到这个模式的规律性,注意,规律性的、可预见的东西对于孩子而已就是安全的,因此要提供机会让孩子知道面前的模式是规律的、安全的,才可以执行后续的引入变化的步骤。--飞飞爸]



4.如果孩子显示出任何不适的信号,就要简化或者停止模式的进行。注意,孩子并不一定会通过面部凝视来表达不适,视线和注意力的转移很可能也是刺激过渡的信号。一旦停止或简化,孩子会做好重新接受这个模式或一个更简单模式的准备,注意,关键的是要再引入变化前让孩子感受到模式的规律,否则孩子只会觉得一切都是混乱。



注意,很多情况下,在进入5-8步骤前,孩子可能要保持这种规律模式几分钟(或者几天间隔地重现)以便感受到其规律性,事实上这就是孩子跟随其父母在任何动态系统里感受到的最初的成功体验,请记住,建立孩子信任父母的动机是RDR的主要目标。有时候,忍住不要过急地引入变化是实现这一点的最有效方法。



5.提供变化,或中断。这通常是一个停顿再加上一个轻微的“脱离平衡状态”的感觉,停顿让孩子有时间去感知和考虑他所遇到的变化。刻意突出变化有时候会有助于制造悬念和期待感。然而,对于有些孩子而言,变化的突出程度应该尽可能小以免过度刺激。





6.等待孩子开始处理遇到的变化。这是建立孩子对父母信任感的第二个步骤,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会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重组和克服遇到的变化,一旦成功了,孩子也会建立成功应付变化的能力感。注意,这一步的关键在于“等待”孩子的发起。

[这是另一个提供机会给孩子的地方,在引入变化前提供明显的停顿,并且要等待,为什么等待是关键?因为等待就是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去感觉到即将有变化并做好准备--飞飞爸]



7.协助完成应对变化,并且在保留引入的变化元素的基础上修改原有模式。这是建立孩子对父母信任感的第三个步骤,让孩子开始相信并期待父母会安全地领着他们进入一个新的规律模式。



8.保持刚建立的模式直到确信孩子已经接受,然后重复3-7步以引入更多的变化。



例如,一个前后前后擦东西的模式,可以通过“暂停”,待小孩感觉到他遇到一个变化时,由父母带领进入一个“圆型擦拭”的模式



Dr Gutstein说“没有规律模式为基础的变化是一场混乱”,规律感在RDI各个阶段的交互中都得到强调。在最初的治疗阶段,RDR通过上述的步骤被引入;然后当孩子沿着RDI阶段不断提高时,规律性变成为孩子掌握更多变化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规律模式,可以作为最初训练之用:

摆动 擦拭 画画 旋转 走路 跳跃 浇铸 讼唱 推物 拉物 给物 受物 转弯 搅拌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panhj 重新编辑於 2006/01/21  23:31:27</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1:34:33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我自己有些读‘网’笔记,其中关于RDI的主要是来自飞飞爸妈,他们用RDI已经很有点意思了。下面我转贴如下,前面的小标题是我自己加的。有了这么高水平的前辈,以后自己也得认真努力啊。



*******************************************



怎样理解RDI 训练方法?



[飞飞爸]



这几天在看RDI3.0的资料,对于RDI有更加总体的认识。首先RDI的基础是发展心理学关于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理论。从RDI的资料看,Dr G吸收了大量关于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成果,逐渐整合提出人际关系发展理论,并且最终细化为6级28个阶段共400多个功能和技能目标;其次,RDI认为自闭症儿童在人际关系发展的某个阶段而且往往是初级阶段就出现了障碍,导致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发育停滞;最后,基于这样的认识,RDI的治疗过程在于通过RDA评估得知孩子当前的发展级别然后通过一些活动提供机会给孩子重新学习人际关系发展的技巧。整个思路十分清晰。

而关于训练活动, RDI经历了从1.0提供了几百项具体活动建议,到2.0提供十几个活动框架(Framework)、2.1简化成4个框架,到3.0只强调“主题变化”,这个发展过程十分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的辩证逻辑味道,是一个不断归纳综合的过程,而归纳过后根据其方法进行推演又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按照Dr G的说法,框架理论的变化,目的是为了使RDI更加User Friendly,而实际也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家长从1.0的学习掌握几百项活动的、为活动准备器材和环境,到2.0/2.1理解掌握一些活动框架,到3.0只需掌握一些主题变化的原则和方法,就可以在生活中挑选一些活动作为训练的材料,可操作性确实是不断地在提高,也使所谓的RDI Lifestyle的实现成为可能,了不起的Dr G,实在是太强了!

RDI网站Newsletters里面关于事件记忆(Episodic Memory)的系列介绍文章(Feature Article)很有参考价值,系列共有六篇文章,分别讲述了什么是事件记忆、如何协助孩子去编码事件记忆、如何协助孩子去回顾事件记忆、如何确认孩子确实形成了事件记忆以及如何协助孩子去预演事件记忆。





我们是10月下旬开始做一些RDI活动的,目前全家人在思想上都有了比较好的共识,在交流习惯上基本上可以做到RDI所要求的如夸张的表情、更丰富的肢体语言等。我们按照《儿童人际发展活动手册》的活动项目进行训练,书中建议说如果没有做RDA,确定不了精确的当前级别,则为避免忽略掉任何基础能力,可以从初级做起,于是我们从第一级第一阶段的活动项目开始,以下是我对活动1的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活动1题为“我的话很重要”,主要是用于加强儿童对沟通的注意力和对言语的关注,活动1的几项原则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对于“间接提示”的强调。

一段对话能够得以进行,依赖于双方有共同的注意力焦点,而对话双方都有集中注意力的义务。很多自闭症儿童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缺乏目光对视,而家长往往会不断地重复说过的话、不断地追问“听到没有!”“看着我的眼睛!”之类的所谓“直接提示”来维持对话的进行(我们以前就常常是这样,直到心烦气燥,脾气开始不好,最后还是没办法!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种体会!),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这种做法可能称为“Over-compensation”过度代尝,就是说过分地替代孩子承担维持对话焦点的责任。这是什么意思?说得严重点,就是剥夺了孩子学习如何集中注意力的机会!

因此RDI建议使用夸张的语调、音量、语速、肢体语言等“间接提示”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种间接提示对于孩子而言是主动地转移注意力,和在直接提示下被动地转移注意力有很大的区别!而这种对交流方式的要求贯穿于所有RDI活动之中,甚至和其他一些要素合在一起被成为RDI生活方式(RDI LifeStyle)!

按书中的说法,初步的活动30个小时左右(两三周时间,每天2小时),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有明显的改善!我的体会是,此话不假,我们做的活动其实并不多,实际比较成功做到的只能说是活动1和2(活动2是假装失去声音的游戏,强迫用手势面部表情来进行表达,用于提高孩子对非语言交流的理解),但飞飞在这段时间的进步让我们十分振奋!建议大家不妨试试!

[leicolen]



我们刚开始对孩子进行RDI的训练,由于书还没收到,(已经去订了)我们现在只做了我的话很重要、我失去声音了,这两项活动,感觉是孩子的注意力比平时好了很多,比较会注意妈妈的表情了,而且在游戏中他所流露的那种快乐是无法形容的,眼神接触也好了很多,这在平时是比较少的,所以我想这是非常好的训练,但我在训练过程中也有一些疑问,我们没看过书,只能凭借其他家长的介绍和一些简单的介绍资料来做,感到做起来不规范,连续性也很差,我想问问您:1、象做我失去声音了这个游戏时,孩子有时候明白我的表情和动作,配合得就非常好,但有时候会不明白和有误解,这和我缺乏表演天赋有关吧,这时候该怎么继续呢,因为不能说话,是接着用表情和动作继续呢,还是有必要停下来用语言向他说明?(注:我的孩子日常沟通的语言已无问题)2、是每天持续用夸张的动作、表情、语气词和孩子说话,根据您的贴子来看,只是每天其中一段时间进行,我有一个想法:训练是否有必要融入生活中?就是说,在和孩子说话时经常用这种方式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呢?3、另外我有一点疑问: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会以夸张的语言动作来和孩子说话,当孩子和家人说话习惯于这种方式后,对外人平淡的话语方式、表情、动作会不会难以适应,而又出现无反应的现象呢?因为我的孩子在用ABA训练三年后,在家和在熟悉的环境中表现良好,对家人反应也还不错,但在学校对老师、对外人反应就很差,因为老师不会以ABA的理念来对他,提示、辅助都很少,总的感觉是对人的选择性非常强,所以我在想用RDI训练是否也会存在类似问题,我们该怎么预防这样的情况发生,你们在训练飞飞的过程中,他对外人的反应怎样?



[baiyunyoung]



leicolen,试下逐条回答你的问题吧:

先说问题3吧,

这个真是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的核心!

其实你所说的孩子在特定训练环境能做到一些事情,而在实际生活中无法灵活运用的问题正是促使Dr Gutstein创立RDI的初始原因。在《解开人际关系之谜》的序言中,DR Gutstein介绍他在开始RDI之前对于自闭症的治疗效果总是无法感到满意,孩子在“学会”了一些所谓“技能”后总是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些孩子即使“功能”再高,总还是似乎欠缺一点什么,怀着这样的疑问,DR Gutstein整合大量关于感情和“心智”发展的研究成果,最后创立了RDI。可以说,RDI是直指自闭症的“核心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的,这也是我一开始就被RDI深深吸引的缘故!

飞飞是高功能的,或者说是轻度的自闭症,当我初看中山三院提供的那套结构化教材时,就感觉对于飞飞来说绝大多数活动都没有大问题,实际的评估结果也证实了我的想法,但是,我们还是明显感觉到飞飞有异与其他小朋友啊!怎么办?9月24日在邹教授课上介绍目前自闭症主要治疗方法的一节上,我捕捉到“人际关系发展疗法”这一词,当时甚至连“RDI”这几个字都没记清楚(邹教授的PPT里还没有正式把这一条列上,只是口头介绍了两句)。后来经过辗转搜索,先知道了RDIConnect.com这个网站,后来知道有这样两本书,本来都已经在亚马逊下单要买英文版的了,结果又让我找到繁体版!真是曲折啊!国内自闭症信息的真的是太有限了!

扯远了,回到leicolen的问题上来,从干预方法来看,RDI和ABA有本质的区别,ABA是用外在的强化物来教授行为方式的,而RDI则更多地利用行为动机的原理,巧妙地设计活动,创造一些能让孩子有机会产生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的环境,从而让孩子有机会学习一些“技能”,而这些技能也不是ABA所教授的具体的活动技能,而是“人际关系能力”方面的技能如“注意力”“情感协调”“经验分享”等等。

对于你的问题,我的想法是我相信RDI的训练不会有那种学了不懂用的问题,理由就是如上所述的第一RDI本来就是要解决这种问题的;第二实际训练方法也是与这个发展方向一直的;第三,飞飞的表现也是这样的,学会的技能明显持续地在整合提高,并应用于不同场合(请看我10月30日的日记)。

问题1,

我觉得没必要停下来用语言去解释,而是应该另选一些他有可能明白的动作去表演。我的理解是这项活动的关键点首先是在于引起孩子对肢体语言的注意、其次才是对一些常用肢体语言的理解,说话就失去意义了;你说你小孩对于能理解的表情和动作能配合得很好,我觉得可以以他目前能配合的活动为基础进行一些变化就可以了,不必执着于某个具体的动作。

问题2,

我觉得是有必要融入日常生活的,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形成这种习惯了;人数也越多越好,书中建议是孩子身边所有重要的人。

飞飞爸

附10月30日日记

今天带飞飞去二姨妈家跟表妹玩,我一直在观察,比起以前去到总是自己玩自己的情形,今天明显真正意义的“一起玩”的时间非常明显地增加了,除了玩风车和电子琴是明显的自我刺激行为外(虽然还是容易被这些东西吸引,但是也明显比以前容易转移他的注意力,风车和电子琴都很容易地被我取走,并且没有不合作的反应),决大多数时间都可以和表妹一起玩,整天时间都没有和表妹“闹矛盾”。

和表妹一起玩拼图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能够相互配合着把拼图完成,飞飞可以接受表妹的提示(表妹玩得比较熟了)去寻找和尝试各拼块是否拼对了,两个人看来还有商有量的,

典型的经验分享行为在几个活动中被我仔细地观察到了。我坐在沙发上,飞飞和表妹两个人合力用脚将我“踢”下去,我被“踢”下的时候故意做出夸张有趣的动作和表情,两个小家伙乐得很,一起躺在沙发上哈哈大笑,还一起乱蹬脚,这时候我看到飞飞和表妹有很好的目光接触,我相信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经验分享行为,他们在共同享受把我“踢”下去以及一起乱蹬脚的乐趣。

不过飞飞显然没有表妹那样享受把我“踢”下去这个游戏,时不时会走开,我则故意不让表妹把我“踢”下,并提示他找飞飞一起来,表妹当然醒目去叫飞飞,飞飞也不错,每次都会响应过来两人一起合力把我“踢”下,有时又一个拉一个踢的,每次成功把我“踢”下后,我都看到飞飞与表妹一起分享着那种兴奋。

晚上吃饭后,两个小家伙不知道怎么玩起互相抱来抱去的游戏,估计是表妹先去抱飞飞的,两人也是玩得乐呵呵的。首先,比起以前反感表妹对其进行身体接触的情况,飞飞明显已经能够理解这是一种有趣的游戏而没有去回避甚至象以前那样攻击表妹;更进一步的,我还听到飞飞多次主动邀请表妹继续这个游戏,他趴在沙发上,然后说“来!从后面抱住我!”表妹也照做,然后两个小家伙一起哈哈大笑,当中我观察到飞飞主动的注视表妹的双眼,明显地看出飞飞享受的是那种共同活动的兴奋,而不是某种非社交性质的刺激。

开始做RDI活动和记录以来,好像每天都看到飞飞在进步在变化,而今天让更加清楚得看到段时间的综合成果!



********************************************

怎样用夸张动作肢体语言加强游戏的情感深度?



[baiyunyoung]



开始RDI活动以来,我们都已经逐渐习惯了使用夸张表情、肢体语言,不再象开始时候那样觉得别扭,习惯成自然嘛!让我清楚地感觉到这种交流方式产生效果的是,近日发现飞飞的表达也开始象我们一样,变得夸张、有趣。飞飞对风扇还是有点迷恋,看到就要开,跟他说好冷啊,他会装着打抖的样子一字一顿地说“好~冷~啊~!”。玩打枪游戏也学会了喊着“啊!啊!”假装中枪倒地。CD里重复播放同一首曲子他会用那种语调说“又~是这首!”其他的表示感叹、特别是表示惊奇的语气词明显增多如“哎哟!”“你看!。。。”“噫~!(脏兮兮)”等,面部表情也丰富了许多,还初步学会了“扮鬼脸”。



我们运用RDI方法对飞飞的训练开始了3个星期。

这3个星期来,飞飞在游戏参与、互动、注视能力、说话的感情语调方面都有了进步,现在说话都基本会先取得我们的注意力,而且也会模仿我们使用一些语气词“啊”、“哦”等表示惊叹的语气,很是可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2-4 08:40:15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很高兴冯斌开这个栏目,我也来加入吧。先贡献一点我抄录的RDI关于友谊的观点。



摘录:



许多人并不了解,建立一段友谊所需要的技巧是复杂而且相互连贯的,而令人遗憾的是,要获得这些技巧并没有任何捷径或是简单的方法。作者经过去芜存菁之后,将近25年来发展心理学针对友谊所做的研究结果归纳为10个技巧领域,这10个领域所囊括的特质是孩童及青少年所必须拥有的,以便能成功交到朋友并维持友谊。这些技巧一个接着一个连续发展,需要好几年来完成。这10个领域包括:享受乐趣、参照他人、双向互动、重修旧好、共同创作、团体意识、社交记忆、维持友谊、同伙结盟、接纳关怀。

享受乐趣:朋友一定是令人感到愉悦、兴奋的同伴。朋友会努力找寻方法,试图将他们的同伴与正面情绪拉上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会随着发展阶段而改变,原本的“一起玩”关系会转换成“对话”关系,对话内容则包含了幽默、共同兴趣、情绪以及解决人际关系的方法。



参照他人:发展友谊关系中的孩童们,能够轻易利用他们的社交同伴的情绪、意见、行动来作为重要的参照点,决定他们的行为。刚开始阶段,“参照”只是利用社交同伴的即时情绪反应,作为自己下一步行动的基础,接着“参照”能力迅速发展,一旦发展到“内心”世界后,我们就要不停探索朋友及家人的内心想法。好朋友间会发展出一套心理上的“参照地图”,记录他们朋友的兴趣、喜欢的活动、优缺点等。



双向互动:朋友必须“尽本分”。当儿童学习成为一个对等的同伴,并且替他们社交场合维持共享的意义和乐趣时,这种双向互动、相互迁就的人际关系就开始了。到后来的阶段双向互动着重在相互欣赏及相互支持。好朋友们有时候会选择放弃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以便满足朋友某个强烈的渴望。



重修旧好:朋友必须有能力处理彼此意见不和的场面,讨论彼此的怨言及冲突,而不会对彼此的关系造成永久的伤害。要是修复技巧没有良好的发展,即使一段人际关系起步状况不错,也会迅速毁灭殆尽的。



共同创作:友谊的其中一项收益就是找到一种特殊的方法来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想法,进而获得乐趣,其他人可能无法欣赏我们的“内行”笑话,但有共同独特经验的好朋友们,每次会因这些笑话而笑得东倒西歪。



团体意识:作为朋友,表示你将自己视为大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只是自己而已。友谊隐含了“团体意识”概念。



社交记忆:成功及振奋人心的经验,可以让人有往事共享感、命运共同感、并感受到这是对人际关系的投资。朋友们会一起记录点点滴滴有趣的、难过的及对自己影响很大的经验,这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记忆会永远伴随着友谊。而且在面临困厄、或是久别重逢,这些记忆会再次燃起彼此间的友谊火炬。



维持友谊:好朋友会互相挂念,即使分隔两地也会定期保持联络,而这种联系不会有其他特定想做的事情或别有用心的企图。



同伙结盟: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朋友会相互依靠,成为重要的同盟伙伴。朋友们会相互保守秘密、相互挺身而出、彼此坦白忠诚。



接纳关怀:要是能在朋友面前轻松自在,就表示能感受别人喜欢他、接纳他、熟知他优缺点。吸引人之处、恼人的地方。当你完成了一项艰巨的挑战,你会期待朋友赏识你的成就给以祝贺和表达敬佩之意;反之,遭遇挫折和负面事件,也有同等重要的机会,因为朋友可以借此表达对你的支持,展现出他们的接纳、情感、关怀、担忧等。我们还可以向朋友寻求帮助、建议、安慰以及情感上的支持。



阅读以上描述,你可能会大吃一惊,因为友谊最根本的技巧,与课堂上或是社交团体所教授的典型“社交技巧”大相径庭。我们习惯将社交技巧视为言行举止的教导,诸如眼神的接触、等候、微笑、问有用的问题等类似行为。事实上这是因为有2种相当不一样的社交互动。一种称为“工具技巧”(上述我们贯长教导的),一种称为“人际关系技巧”。2种技巧同等重要。不过只有“人际关系技巧”才能让人有能力交朋友、培养亲密的人际关系。





kangqiMu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19:09:50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下面是美国一个RDI的Yahoo Group上的一个故事,讲他儿子终于用上了创可贴,她用的是陈述性语言(decleaeatively)而不是命令式(imperatively),这些我们也可以学的。



[pwhererer]

"我儿子杰米,6岁半,自闭症谱系,一点点语言能力,从来不能忍受创可贴,在进行了RDI训练后,他先学会了说儿语“boo-boo "(儿童语,可指“破了”,broken),然后他能过来要帮助。上个月他开始要求被亲一下,如果他说了‘boo-boo'后,这也很酷啊。

但昨天,他骑自行车摔了,膝盖上有个口子,他不久自己过来要我帮忙(因为流血了),而且还能容忍我给他涂了点药膏,再用上了创可贴!我一直跟他在一起,用陈述性语言告诉他:”创可贴对BOO-BOO有好处“,而不是用命令式的语言,如 “杰米,不可以拿下来”。几分钟后,他安定下来了,创可贴还在膝盖上。

后来,他手指着创可贴,说“这是BOO_BOO” 或“这里破了”之类的话,还让我亲一下,当然我乐于从命。

在晚上有几次他揭开创可贴看伤口,但很快又贴回去了,而不是把它拿掉,他也不再用手抓伤口了,这又是一大进步。第二天,我们给他换新的创可贴,一边跟他说,“创可贴对BOO-BOO有好处”,这次他跟我们一起说了。他再也不象过去那样恐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12-5 10:25:50 | 只看该作者

re:forget


forg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11:54:12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leicolen:



记得我们曾讨论过认知能力的问题,基于你提供的小然看到工人在墙上打洞,以为他们要把墙推翻,我们提到自闭症儿童有“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特点,正好我在RDI网站上查论文时,看到他们收集的一篇论文好象能解释这个现象,如果你到Autism Research中查 “Joint Attention",里面有这么一篇文章 :<<自闭症和扩展视觉注意力的天生缺陷>>,摘自2003年的<<儿童心理及精神分析期刊>>,里面的结论是:自闭症儿童在观察过小物体后再观察小物体,或是在观察过大物体后再观察小物体时,他们观察的速度和精确度与正常孩子无异,但是在观察过小物体后,紧接着观察大物体时,自闭症孩子就遇到了常人没有的困难。

我觉得这可以解释他们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缺陷,或者说他们很可能陷于细节之中,却不能脱身看见大图景。最近我也在想我儿子老师反馈回来的信息:他往往在老师讲完一个故事后,抓不住故事的大概。他可能对每个故事的细节都能了解和记忆,但这些细节如何构成一个连贯的故事,他们的思维在处理完小细节后,却无法顺利地转换到大图景中去。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在以后的讲故事中,或许可以在某些片段后,常常脱开脚本,将故事 前后经常呼应,将他的注意力尽量地拉回到故事的整体中,帮他多作从小细节到大图景的转换。以后可以试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21:41:48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与星同行:

我儿子还没有这么专注于细节之上,但对细节的记忆和兴趣还是常常会‘滞留’在他脑海里,所以在某个事件后,甚至在几天,十几天时间里,你仍然能听到他‘不厌其烦’地问同样一个细节问题。从上面的那篇论文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可以这样认为,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并不是说他们只能认识局部细节,而看不到事物的整体,他们也是可以认识事物的整体,认识到整体之间的联系的,但他们在情景切换时,尤其是从局部细节到整体把握时,他们会遇到困难。我过去曾在帖子中提到过一个心理学术语,叫 “情景转换困难”,用来描述那些对事物的变化把握不住的心理困难,看来,对于自闭儿童的问题,是他们在于从细节到整体转换的困难,往往让他们陷于拘泥于细节的泥潭里。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在这方面多加注意。我想了个例子:比如你看见一栋大楼,有几个窗口摆着花,其它没有,那你就可以让孩子看那些摆花的窗口,让他数有几个,接着马上要他数没放花的窗口有多少,这样他就不得不把目光从摆花的窗口(局部细节),切换到大楼这个整体上。这只是个比喻,具体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还能有很多机会的。如果你知道有专门的心理学方法,还望多介绍。

至于你提及的RDI书,我买的都是英文版,但不少网友从台湾买的中文版,可惜我没记下来,你或许可以搜索一些,或那位朋友给你指点一下。

至于这个网站,里面有些很好的东西,如 newletter,还有他们夫妇俩的chat,非常精彩,都是活生生的的理论和方法,这几天我正在赶紧阅读。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binfeng2000 重新编辑於 2005/12/06  16:00:49</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5-12-6 13:03:47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这个专题开得太好了!

很高兴有这么多家长一起讨论RDI,我们刚开始对孩子使用RDI没多久,很多东西还在摸索中,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上路!

--飞飞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5-12-6 13:21:53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BLOCKQUOTE id=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 Arial, Helvetica" id=quote>quote:<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b>此文由binfeng2000发表</b>。



至于这个网站,里面有些很好的东西,如 newletter,还有他们夫妇俩的chat,非常精彩,都是活生生的的理论和方法,这几天我正在赶紧阅读。



<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font id=quote></BLOCKQUOTE id=quote>



强烈推荐!<img src="images/icon_smile_approve.gif" border=0>

我现在看得最多的是NewsLetter,一篇一篇成专题,是对RDI的总结归纳,信息量很大,我是用“精读”的方式去阅读的,然后批注完给飞飞妈看的(没办法,她看到英语就怕,不是不可能看懂,自信心不足而已!<img src="images/icon_smile_blackeye.gif" border=0>)。

Chat Transcript是对话记录(Dr G亲自参加的!),通过整理后也分专题列出,我喜欢先对一些专题先有了总体的了解,再去看看人家对话中说什么,不然不知道人家谈话的背景,理解起来会比较费劲。

强烈建议大家去看看这个网站!

--飞飞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3:54:18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下面是飞飞爸关于事件记忆的笔记,读完之后意尤未尽,特偷来寄放在这里。以后学到事件记忆时,再温故知新。



[飞飞爸]



飞飞的事件记忆能力明显有缺陷。

这几天拍摄了不少飞飞的生活照,包括和妈妈做瑜珈、帮妈妈捶背、和表哥表姐打乒乓球、和几个表兄妹在树丛里玩、和几个表兄妹在广场里玩老鹰捉小鸡、和表妹一起泡浴缸。

晚上把相片输入电脑放给飞飞看,预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飞飞明显关注的不是相片中的共同活动,和表哥表姐打乒乓球的几张相片,他看到的只是“球在这里欸!”;和表妹一起泡浴缸的几张,他看到的是“我在玩煲汤欸!”(当时带了一套煮饭玩具);玩老鹰捉小鸡的相片看来倒是还能说“在玩老鹰捉小鸡”但是当时游戏不怎么成功,飞飞可以体会兴奋,但是并不理解“老鹰”是很“厉害”的,当表妹装的“老鹰”要抓他的时候,飞飞变得很激动和暴躁,开始重复地说一些表示强烈不喜欢一个人的话“要把表妹的手割掉”“把表妹丢鱼缸里给鲨鱼吃掉,吃得肚子饱饱的!”状态相当不好;在树丛里玩虽然也能说对是在一起玩煮饭,但是当时的情况是,飞飞被地上一根塑料管吸引,一直往里面塞树叶,并没有注意共同的活动。

上面几个活动在记忆编码上基本上是失败的,飞飞对这些事件没有形成“事件记忆”

做瑜珈和捶背两个活动情况似乎要稍微好一些。特别是捶背,晚上飞飞想起要玩荡秋千,妈妈推托说好累,飞飞竟然会想到主动帮妈妈捶背,意思是捶完不累就可以和他玩荡秋千了,这是不是飞飞对当时捶背有事件记忆?是不是给他看过相片后产生了一定强化作用?心中强烈地希望是啊,可是事实上可能还是有点牵强,飞飞事件记忆能力的缺陷是明显的。

“事件记忆”是如此重要,RDI的有关论述里面有“Memories = Motivations”的说法;也有帖子引述Dr G对进行RDI活动而无效果的案例的评论是“(那些孩子)完全无法形成事件记忆”,心中很担心飞飞要是属于这种情况那就真的没救了!

突然强烈地感到,能否帮助飞飞建立“事件记忆”的能力,是一个关键点。很奇怪,当我在日记中写下“事件记忆是关键”这样一句话的时候,我发现这只是在RDI相关文章里面一个非常基本的论点而已,我反反复复看了多少遍,但是直到今天我才“突然强烈地感到”事件记忆的关键性,我想这也是我对事件记忆的理解在不断加深了。呵呵,主动地去看资料,一点一点地吸取知识,这是“渐悟”,突然有一刻好像很多东西一下子体会过来了,这是“顿悟”,呵呵,有意思有意思!

RDI强调“事件记忆”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如何协助进行事件编码”和“如何进行事件回放”的具体操作建议,在编码和回放中,强调编码更重要,在一篇讨论事件回放的文章中有这样个说法“一旦编码成功,则任何想得到的回放方法都会有效;如果编码不成功,则任何试图协助回放的工作都是徒劳”,道理说来也简单,如果根本没有“记住”,又哪来的“想起”呢?飞飞这几天拍下的照片可以大多数作废,捶背和做瑜珈的可以选几张有代表性的留下来,贵精不贵多!

至于事件编码,最基本的原理就是“聚焦(SpotLighting)”,在一个活动当中,挑选几个时间点,用夸张的表情、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方式,通过加强“对比度”的方法让关键的一刻在整个活动中明显地突出起来,从而达到编码记忆的作用。至此,关于“夸张表情”的理解又更进一步了,最开始接触RDI的时候,对于“夸张表情、肢体语言”基本上只是认为这是强调非言语沟通、间接提示,现在又加上了进行事件编码的功能了。

聚焦时间点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选择的基本依据是当前的训练目标,飞飞目前应该说还处于第一阶段,则焦点应该选择活动中能体现出“共同活动的乐趣”的兴奋一刻;日后发展到第二阶段则应该聚焦于孩子向你寻求参照以及获得参照的时刻,那是以后的事情了,先脚踏实地做好第一步打好基础再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所谓RDI活动,虽然飞飞好像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我还是不敢轻易加快步伐,这几天一个想法在我脑中不断重现“第一阶段就是要让孩子体会到一起玩才是好玩的”,这是我现在对第一阶段的理解,飞飞显然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

Dr G一再强调RDI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赛跑,我也不断地提醒自己和飞飞妈,不能急!现在我重新确定了未来几个月的需要做的是继续加强第一阶段的活动,目标和检验的标准是“飞飞是否能体会到一起玩才是好玩的”以及“飞飞是否能形成有效的事件记忆”。这两个标准都可以通过观察飞飞对相片的直接反应得到评价,我期待有一天,飞飞看这生活照的时候兴奋地说起“我和表哥在打乒乓球欸!”“我和表妹在……”“我和…在…”

RDI第一阶段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戒急戒躁!



飞飞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5-12-6 17:47:55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那两本书我在台湾四个网站上见到过

1,金石堂,http://www.kinstone.com.tw,我就在这买的

2,搜主义,http://www.soidea.com.tw

3,三民网络书店,http://www.sanmin.com.tw

4,久周文化出版社 http://www.jcpublishing.com.tw,就是这个出版社出版的

可以上去看看还有没有



飞飞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5-12-7 09:17:26 | 只看该作者

re:forget

forg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18:55:12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我自己先买了RDI书,但大本的英文书看起来实在累,又没整块的时间,所以现在是看 chat scripts 和 newsletter为主。有一个很快得到的体会,现在他们倡导的RDI越来越活,越来越结合生活经验。从另一个角度说,RDI给了我们一个理论上的框架和指引,开阔了我们的思想和眼界,使我们能对自己的训练方法,甚至于自己的思维方式都会有改变。

昨天我和儿子之间有三次‘交锋’,可以看看在认识了RDI之后,怎样能在原先的训练方法上更进一步。孔子说‘一日三省’,大概我昨天就做到了啊。



1)回家后的刻板语言

他每次放学回家,校车里下来后,从进楼道到家门口,总会有那么几句‘刻板语言’,明知故问地问几句同样的问题:门口亮几盏灯啊?现在是下午还是晚上啊?楼梯有几节啊?我想这是因为在学校里多少是流动变化的环境,到家里,他需要‘重新把握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次序感’,所以问些自己已经知道答案的东西,心里会感到舒坦。在他有主动语言之前,这种心理便表现为刻板行为,自己定了谁先进门,谁先脱鞋等等‘规矩’。

昨天他问的是我们到二楼短短的楼梯有几节,往常我尽量迁就他的这种心理需求,要么直接回答他,要么故意说错,但昨天我突然有个主意,我说,“one, two, three, 叽哩咕噜, one hundred”,他一下子笑了,马上转过来问“叽哩咕噜是什么意思?”,脸上满是笑意,探寻的目光紧跟过来。原来我只是想赶紧把儿子的刻板语言对付掉,也不会去多想,而现在我却可以至少在语言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我把他的情绪也带动起来了。从语言上的一问一答,进化到了语言,情绪,思维多方面的互动。

而且以后再遇到让我数数的刻板语言时,我还可以搬出来‘叽哩咕噜’,他一听就明白,旁人却听不明白。这就是我俩之间的“共享情感及事件记忆”,这也是朋友及亲人之间亲密关系的基础之一。



2) 电子琴噪音



现在他喜欢边吃饭边练琴。有时候刚打开电子琴时,喇叭里会发出电流噪音,儿子很怕,吓得躲在我后面。过去我先是直接就把琴关了,后来就假装拍拍喇叭,等噪音没了,也就混过去了。

这两天,又想了另一个主意。我儿子曾学老师警告的样子:‘我跟你说了,别吵了’(i tell you, be quiet),他和妹妹常常拉开调子,唱歌一样地念,起哄。所以在电子噪音响起来的时候,我把喇叭当成一个调皮蛋,指着数落:I tell you,be quiet.儿子一听这是他的话,又乐了。

这也是可以认为怎样将他自己的一段‘事件记忆’,进口到我自己这里来,从而成为了我们俩之间的一段亲密‘共享事件‘。



3) 爸爸不乖,丢垃圾桶里去



晚上上钢琴课回来,路边车位不好找,他偏偏指着左边要停到那里去,我一看,那里不能停,正好右边有空。就赶紧停好车。

所以儿子不乐意了,主要是时间太短了,我没时间给他介绍为什么那边不行,他就不高兴了,变着法找岔,夜里很冷,我忍不住喝责了他几句。好不容易到了家,一进门,他就向妈妈告状:“爸爸不乖,丢垃圾桶里去”。

这种情况下,要是硬顶,他路上积蓄的怒气马上会爆发,我可不想那样;另一种办法是,不理他,但已经是太晚了,我也不想拖时间。突然我心里一动,跟他说,你不是想把爸爸丢垃圾桶里吗?过来试试。

他就过来抱我的腿,当然抱不动,他妹妹在一边笑眯眯看着,显然也对造反有兴趣,我说,你也来吧。这两个小造反派一边一个,努力地想推翻现政权,当然是痴心妄想。不过,我儿子的对立情绪早已消失在嘻嘻哈哈的胡闹之中。

过了一会儿,我说,既然你们不能把我丢垃圾桶里,那就轮到我了,然后一手一个提起,丢进了卫生间,刷牙洗脸,准备睡觉。一个小小的危机就没了。



“一日三省”的体会是:无论是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或纠正行为问题,还有其他,都不要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要从孩子的整体考虑,要将孩子从意识上拉进来,在思维上,情绪上,动作上,语言上各方面都参与进来, engaged, 这样他学到的,是活生生的的能力,也是今后能正常地融入社会的基础。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binfeng2000 重新编辑於 2005/12/08  19:02:43</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5-12-9 08:30:45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冯老师的贴真值得品味,让我大开眼界,看来,我的悟性还不够啊,希望冯老师多发rdi实践运用的贴,给我们多点儿启发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5-12-9 10:41:33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太感谢各位了!昨日接到广州朋友的电话,从台湾买回的RDI书这几日可以给我寄回家了。冯先生在这里开这个帖,真的是雪中送炭,给我这等愚笨之人带来了太多太多启发!谢谢了!



雨时妈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5-12-9 10:51:51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我现在是一边看书,一边读着冯先生、lauray、飞飞妈妈等各位关于RDI的贴子,同黑眼睛的感受一样,很受启发,收获不小。

非常感谢





带着儿子(98年4月3日出生),行进在重返意大利的路途中--

康康妈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5-12-9 22:28:28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RDI理解实践的读书笔记

我现在跟zouwen一样哎。感谢!



另外我还发现我自己的一个错误观点:以为RDI只对高功能的孩子有效,对能力较低的孩子没用。最近偶尔用一点变化语调说话,也会吸引康淇的目光。努力学习吧!



kangqiMu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1 03: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