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书的种类很多,各取所需。 琼瑶的...
书的种类很多,各取所需。
琼瑶的小说我看过一本,很早的时候。叫《彩霞满天》,纯情得一塌糊涂,看得很感动,但是看完后没有动机看她的其他作品。
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归入“传奇”这一类的作品,典型的是金庸,一看放不下恨不得不睡觉的那种。当时看“教父”的小说,也是这样,都划入“传奇”这一类。
从中学开始,我看过较多的现代、当代作家作品,郁达夫、沈从文、巴金、王蒙、张贤亮、丛维熙、古华、苏叔阳、张承志、汪曾祺、冯骥才、铁凝、王安忆、、、这些作品算不上伟大,类型也比较单一,主题也不够多样,但共同指向了一句话“文学就是人学”。这些作品给我的影响非常大。如果说现在还有一些关怀和情怀的话,和这些阅读经验直接相关。
世界范围内的名著,看得不多。不容易看的原因在于毕竟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不贴近。印象深刻的是《复活》、《梵高传》、莫泊桑的很多短篇、海明威的一些短篇。
但是像《梵高传》这样的作品,我觉得至少高中以上看才可以,或者是大学时候看。这部作品看下来之后的感受,是难以言传的。----这种传记看下来的收获,还包含顺带了解了同时代的那些艺术家、那些流派和风格。
《北方的河》(张承志)、《肖尔布拉克》(张贤亮)、《故土》(苏叔阳)、《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一百个人的十年》(冯骥才)...这些都是中学时候曾经非常感动我的作品。
对很多名著不容易接受的深层原因,我觉得还是和我们一直以来的文学传统和阅读经验局限有关的。我们历来的作品讲究的是情节和人物刻画,很少在乎作品的结构、语言特色和营造的氛围,更不要说思想了。我们国内大部分作家的社会、政治、思想素养都是普遍低下的。所以,我们中国人普遍比较喜欢情节性强、故事好、人物描写生动的作品,比如《基督山伯爵》。而对于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就很难接受。
据说中国小资推崇的四个作家,是米兰昆德拉、春上村树、杜拉斯(还有个谁不记得了),呵呵,也就说要侃晕小资的四个必杀技。其实要不是充面子,小资有谁愿意看《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这部作品我在大学的时候是看过的,韩少功的翻译,虽然结合导读,硬着头皮看完了,但现在除了几个关于此作品的关键词,我已经记不得什么。要是现在捡起来看,肯定不一样,但已经没那个劲儿了。
杜拉斯的《情人》,那种结构和写法,大部分中国人也是不习惯的。上来第一句是“我已经老了。”第一段简直就是叶芝《当你老了》的现实还原。然后接下来的那个絮叨劲儿,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