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中的鸟儿唱不停

[复制链接]
941#
发表于 2008-2-28 08:35:30 | 只看该作者

re:我们何时才能修成正果哟!

我们何时才能修成正果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2#
发表于 2008-2-28 09:20:57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版主的总结,学习收藏了。让我不由...

谢谢版主的总结,学习收藏了。
让我不由地想起了圣经中主要我们所结的九种果子,真的是意味深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3#
 楼主| 发表于 2008-3-2 22:26:43 | 只看该作者

re:"有没有比宇宙更大的?"一天,信...

"有没有比宇宙更大的?"

一天,信箱里来了张明信片,是一张美国宇航局NASA的明信片,却是写给闻森的,里面歪歪扭扭地写着:"Is there anything bigger than universe?"("有没有比宇宙更大的?")
我在猜想怎么NASA会给闻森寄明信片呢?是我们去年在肯尼迪宇航中心时候的资料被他们用来作市场推广了?还是上次闻森在博物冬令营里给了宇航局的个人资料?看这上面的字歪歪扭扭的,我还笑他们在刻意地摹仿孩子的笔迹呢.

等闻森一放学,我急着拿给他看这张来自NASA的明信片,预想他会感兴趣的,没想到他随口地念了那一句,就不予置理了,我好生纳闷,后来再捡起明信片一看,嘿,这歪歪扭扭的字不就是闻森自己写的吗?而且这"universe"还漏了一个字母,看我自作多情的,这原来是闻森在冬令营里自己写的一句他想问的关于宇宙的话,还记得我讲的在冬令营的第一天里,闻森见到老师问的那一连串连珠炮问题吗?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后来大概是冬令营里有这个项目,闻森写下了这个问题,老师帮着写了地址,结果过来几个星期才寄到.

再看这地址下面,闻森用了其他颜色的笔再加了"USA,Earth",这里有点相象力了,说明这信是寄到了地球的,而不是去其他的星球.我到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在美国成年爱斯柏格症中的一个形象的说法,他们把自己在社交个感情关系上的尴尬比喻为:"right address, wrong planet"(信的地址写对了,但是寄到了别的星球上),就好象是他们五官外貌与人无异,却怎么也搞不懂别人的想法和意图,就象是到了另一个星球上的人.在很早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向世界介绍天宝是,用的标题是:"来自火星的人类学家",因为她深感对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困惑.

昨天我老婆带女儿去买书,顺便答应了给闻森买一本他喜欢的"Magic Schoolbus"的书,但是回来后,说闻森要的书,店里没有,妈妈换了一本"宇宙"的图画书,说闻森你肯定喜欢的.我抽空也看了一下,里面有关于星云碰撞的图片,亿万万个星星的冲撞回旋蔚为壮观,如果从这个视角再回头来看银河系,看太阳系,看地球,看五大洲,看美国,看纽约,看这忙忙碌碌营营络络的众人,看这每一个人身上的烦恼,你可以看到这真是不可相象地渺小,一个人的烦恼忧愁,放在这个宇宙的大背景上,真好象是在烧红的炉灶上的一滴水,一下子就灰飞烟灭了.

真几天为这个鸡肋般的工作所烦恼,今天这么一看这本宇宙书,似乎能想通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4#
发表于 2008-3-3 18:46:08 | 只看该作者

re:每层都很耐读。北京动物园那儿的天文馆,曾...

每层都很耐读。北京动物园那儿的天文馆,曾是我幼年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少年除了在老爹面前,总觉得自己是王,我最早正是在那里知道了自己的渺小。后来大了,在海边,在草原,在山顶,又多次被迫感悟。

重读932楼麦当劳冲突,旁观者清地评论,闻森冲突后吃掉了汉堡,冯版在旁沮丧,本该主动大力夸奖,而且要及时。整个目的,第一是要告诉他遵守诺言大大有好处,而告他“冲突”他胜不了,倒在其次。
旁观者清,这事儿搁我身上,即使不发火打人,也经常把两个目的搞颠倒了。

结合941的定理,很有收获。

另外,显然妈妈当润滑剂、给台阶的学问也很有讲究。同样期待冯太太出定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5#
发表于 2008-3-3 19:29:41 | 只看该作者

re:“如果从这个视角再回头来看银河系,看太阳...

“如果从这个视角再回头来看银河系,看太阳系,看地球,看五大洲,看美国,看纽约,看这忙忙碌碌营营络络的众人,看这每一个人身上的烦恼,你可以看到这真是不可相象地渺小,一个人的烦恼忧愁,放在这个宇宙的大背景上,真好象是在烧红的炉灶上的一滴水,一下子就灰飞烟灭了.”

我们家二人世界里经常讲的话。
这样想想,我们过这样的日子也是正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6#
发表于 2008-3-3 21:19:49 | 只看该作者

re:呵呵,这个从宇宙看烦恼的话题,巧了,也是...

呵呵,这个从宇宙看烦恼的话题,巧了,也是我时常用来替自己排遣用的。有时候还真得这样想。拔高了想。脱离低级趣味地想。比如,“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就是低级趣味,呵呵。

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7#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06:51:59 | 只看该作者

re:"一个故事,两个视角"星期天,本...

"一个故事,两个视角"

星期天,本来约好的女儿的玩伴却生病来不了了,只好去请了第二备选,就是隔壁的同学Ruby,尽管我女儿到处受欢迎去别人家玩,但是请人家到我们家还是第一次,所以她妈妈比较隆重些,讲好了请谁,什么时候,玩什么,闻森能不能参与,甚至能不能在家,一切都任凭女儿做主.

既然首选来不了,备选应该也是可以接受的,本来就是在一个班的,但是漂亮的Ruby安静多了,可能不会是我女儿在班上的"好朋友",但是那次Ruby姐姐帮我去接了女儿回来,又一起去了她家玩,玩了回来人家还送了她一堆礼物,有了那次垫底,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人家Ruby本来也是在城里玩的,听说了我女儿想请家来,人家也是特地改变了计划了的,等小客人到了后,我们去门口把Ruby迎进家,一看,小主人却不见了,原来女儿躲进房间里不出来了,这算那门子的事,只好我们两个大人先招呼着小客人.老婆再三去请女儿出来,没用,女儿死说活说不出来了.老婆有些纳闷,只好自圆其说地对小客人解说,是我女儿"害羞"了.

我知道女儿是怎么回事,这是觉得家里的重心一下子被转移到了小客人身上去了,自己受了莫名其妙的冷落,心里不高兴了,摆起了架子,这算那门子事?自己去请人来的,又怨自己请的人抢了自己的风头,怎么我们家祖祖辈辈的劳动人民血统,却冷不防地生了个林黛玉出来,这又是什么类型的基因突变?

我一急,就准备去硬来了,老婆一见,令我离远点,说女儿的事你不懂,接着老婆进去给女儿戴了无数的高帽子,加以冰琪琳,终于女儿被她妈妈抱着扭扭捏捏出房间了,估计这高帽子已经把女儿"受伤的心灵"全拂平了,很快地女儿还了本色,声色俱厉地宣布,凡是她和Ruby在房间里玩的时候,男人们(我和闻森)就不能进去!我们也知道如今的女儿和闻森也越来越玩不到一个兴趣上去了,所以事先也同样地征求过闻森的意见,如果妹妹的玩伴不想和男孩子一起玩,甚至不能一起待在一个房间里怎么办,这些事先都先讲好了,所以这里就没有悬念了,对于闻森只要是讲好的说好的计划好的事情,他都会欣然执行,而对女儿,没有一样事你能期望一帆风顺地进行的,指不定那个小心眼冒出来把原来的安排彻底颠倒.所以,对我们现在来说,养个多心眼的"正常女儿"要比养个"缺心眼"的特殊儿子,要难多了.

因为有了今天女儿这个小心眼的作怪,我想还是我带闻森出去吧,我老婆小心翼翼地看着时机,说不要让女儿觉得你们有了"特殊待遇"能出去玩而再节外生枝了,所以我们等到了女儿和Ruby开始玩得白热化后,我就带闻森出去了.

在经过了一些探讨去那里后,很快地我们俩一致同意去书店.儿子挑了一些"The Berenstain Bears"的书,很好的讲各种行为和心理的儿童读物,我们这次选的是"too much junk food","messy room","in the darkness",儿子又依据他的最大的爱好,选了一本"on the race",我挑了一本三年级的阅读综合理解练习册.

不过,最有收获的是,买了了两本根据电影故事的图画书,电影是我们刚看的"The Spiderwick Chronical",这两本都是标明的三年级读物,同一个故事,却是用不同电影人物的视角来描述这个故事的,一个人物是剧中的姐姐Mallory,一个是剧中的小老鼠人Thimbletack,我一看,心中喜悦,电影刚看过,剧中的人物印象还新,读物的语言正好是给三年级的,又图文并茂,没有比这更好的课外读物了,而且,最主要的,是这两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两个视角,这似乎正是象闻森这样的孩子所缺乏的.

现在的电影也都是大制作,也是大市场,半年前就看到了这个片子的预告了,等影片档期一到,相应的各种图书就摆上了书店,同名的电玩同时推出,而麦当劳或是汉堡王就会借个东风,就在我的上个帖子讲和闻森在麦当劳冲突的故事,而那天的麦当劳儿童餐带的玩具就是这本电影里的一个角色,恶魔Goblin,所以,我们就把那玩具拿出来,闻森在桌上划了一条线,说这就是电影上的那条保护线,然后我们就开始读书了.

故事记忆犹新,文字浅显易懂,闻森兴致勃勃,这两本书就是为了读书之乐而读的.记住读书也是为了快乐,大概大人们更应该懂得这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8#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19:46:40 | 只看该作者

re:"花儿和果实"看见QBB也在这里...

"花儿和果实"

看见QBB也在这里点"冯太太"的名了,但是冯太太不会上这里来,这是我的地盘,她不会插足.

刚到了美国,人家见了面称"冯先生","冯太太",心里窃笑又回到了旧社会,俺们是解放区来的,老乡,俺们那里兴叫"同志".人家答曰,我们这里管"同性恋"叫"同志".

冯太太到了美国后,和冯先生历尽失业,生子,读书,打工,九一一,大停电,自闭症,等等,情绪越来越低,脾气越来越暴,终于有一天,家里有吼声阵阵如下:

"他妈的,怎么不想过是不是?老子就这个德性,不想过你走人!"
冯太太化了很长的时间,使劲地咬着嘴唇,把嗓子眼里的那句话使劲地压了下去,否则那句话一出,就没有今天的冯先生和冯太太了.

冯太太这一咬牙,挽救了人民挽救了党.

因为日子要一天天地过下去,冯太太没娘家可依没闺蜜可傍,冯先生没钱腰不粗没才气不壮,所以人在活命下不得不低头,甘为五斗米折腰.日子象流水,把所有的棱棱角角都磨平了,冯先生自己在工作家庭性格脾气撞了一次次墙以后,终于也明白过来了,这家庭不是自己挥霍得起的奢侈,老婆不是自己泄愤的出气桶,婚姻从来就没有过童话,婚姻其实是从结婚后才真正开始的,婚姻也没有天生佳偶天作之合,或许那样的婚姻世上真有,但是却象那张中奖的号码,永远落不到你自己的身上.

婚姻才是真正最需要自己去努力经营的,象是个最需要"上岗证"的岗位却是人人无证上岗,不去经营而又没那个福气中那个"天作之合"大奖的婚姻,最后往往变成了麻木和麻将.

我想对于冯先生和冯太太来说,能自觉不自觉地达到了婚姻需要经营的共识,是因为我们有几个条件:第一是,我们两个都知道自己从来就是个凡人,冯太太大概从小到大事事亲力亲为,冯先生的学费是自己洗碗端盘子挣来的.是凡人就知道了自己有多大的能耐,也知道了自己有多少的不足.两个大人,两个孩子,两份工作,生活紧张得象工厂里的流水线,缺了那一个就全部瘫痪了.养家糊口,衣食住行,白居易时代说的是"居长安,居不易",现在的纽约好比是唐朝的长安吧,居之更加不易,一个人就没办法撑起一个家,或者说是一个象样的家,要想活得好,夫妻俩缺一不可.

认识到对对方的需要,这是第一步,或者可以用很简单的四个字来表达:"共生互补",这"共生"是前提,接下来是"互补",上帝把人分男女,性分雌雄,必然有其道理,业有专精术有专攻,人有其长,必有其短,其实放在家里这样那样鸡毛蒜皮的事情上,同样是这样的道理,比如说,并不是说当妈的能生孩子就能教好孩子,所以与其是我当初看着儿子把他老妈给逼疯,到不如我把儿子的事全揽过来,因为我自忖这方面至少要比冯太太强一点;同样地,冯太太也终于知道了这世上她最难改变的还就是冯先生.

说个小事,星期天冯太太做了顿鱼头汤,这次买的鱼头也特大,冯太太烟熏火燎了半天,但是当天没人吃,因为其他的菜不少,所以冯太太就没放进冰箱去过夜,想着冯先生明天可以吃,就不去冰箱放了以免变味.但是第二天冯先生去体检了,完了后顺便就去了小吃店吃完了回家,家里的那盆菜压跟没想起来过,等冯太太回来后,一眼看见那盆菜还在原地,就知道不好,一闻果然已经发酸了,冯太太就埋怨了:"你怎么就不放进冰箱里去?我做了半天全坏了!",冯先生强词夺理地说,"我又没在家吃饭,你不跟我说我怎么知道?"

这样的故事总是一遍遍地演下去,时间地点情节变一下,人物不变,全是鸡毛和蒜皮,但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变:冯太太埋怨一下,也就放下了,不象过去那样火星直冒,因为她已经知道了吵也没有,冯先生在这上面还是呆头呆脑,而对于冯先生呢,说他不知道菜放在室温下会变酸,那肯定是他在说谎,道理他懂,但是在那一天那一个情节下,他就想不起来,如果在过去,冯太太一升温,冯先生也加码,两人斗一场,菜还是扔了,气却吃饱了.

而现在呢,冯太太这么一让步,冯先生也不好意思再犟下去,面上不说,但是心里还是学了个小教训,以后记住了无论老婆有没有明确要求,把剩菜放进冰箱里肯定没错.为什么这样呢?从冯太太这方面来讲,是她知道了气也没用吵也没用,如果老公本来就不是个理家的人,即使是几年的婚姻也不可能就把书呆子的冯斑改造成里外内行的T斑,既然无法改变,那就正视现实.冯太太认命了,也就放了冯先生一码.而对于冯先生呢,既然冯太太放了一码,就没必要把精力放在吵架和斗气上了,冯先生就能好好想想,这婚姻也需要的是经营,而且不光是在大是大非上要经营,在鸡毛蒜皮上也要经营,我既然做不了鱼头汤,但我至少以后记住了把没吃完的菜放进冰箱里去.

所以,这里得出两个"婚姻定理"

1)婚姻不是劳改营----这是对老婆们说的,你没有办法去改变你老公,或者说去彻底改变你老公,最好想也不要去想,因人而异地说,或许你能这里那里地改变一点两点,但是如果如果你一旦碰到了你老公死倔一个刀枪不入死活不改时,你就得想想我这"婚姻第一定理",想要改变你丈夫,是你的痴心妄想.西方一个说法,还是有点道理的,叫"七年之痒",说的是结婚七年了往往是个分手的关口.为什么呢?因为本来是两个不完美的人,被一纸婚约绑在了一起,本来

(这以后的事太长了,我得好好想想,慢慢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9#
发表于 2008-3-6 12:50:30 | 只看该作者

re:鼓掌!我喜欢看婚姻的感悟,尤其这么好的文...

鼓掌!我喜欢看婚姻的感悟,尤其这么好的文笔,期待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0#
发表于 2008-3-6 14:14:20 | 只看该作者

re:顶一下,期待完整版!

顶一下,期待完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1#
发表于 2008-3-6 16:29:24 | 只看该作者

re:看你家故事就像看自家故事,呵呵。不过我可...

看你家故事就像看自家故事,呵呵。不过我可写不出这么好文章,期待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2#
发表于 2008-3-6 16:35:10 | 只看该作者

re:别磨蹭了,快点写。为了提高点击率,斑竹也...

别磨蹭了,快点写。为了提高点击率,斑竹也可以考虑到婚姻栏开个专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3#
发表于 2008-3-6 20:01:59 | 只看该作者

re:期待,并向冯太太学习。

期待,并向冯太太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4#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05:23:01 | 只看该作者

re:"人心的洞察"这两三年来,我的公...

"人心的洞察"

这两三年来,我的公司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首先是被老东家拆散了分出一块来,把我们卖了二十亿美元,到了现在的新东家,这还可以,产品基本上是互补,所以工作还能保住,而且我实在也拖不过去了,硬着头接下了这新班子的夜班经理.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新东家和老对手强强合并,这下交叉面大了,裁员在所难免,新新东家的数据中心定下了一个在"田拉稀"州,一个是"屁吃饱"市,我们的这个中心就要在明年底关门了,到时候这里的人,如果不想去"田拉稀"或"屁吃饱",又没有别的路子可走的话,那就等着公司一脚踢你走了.

革命导师说的太对了,"撕开资本主义温情脉脉的面纱,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而且还没完,整套组织都随着不知道什么人的主意在变,很快地说是要在我们部门里再成立一个小组来,做些技术含量高一点的活,要的人不多,五六人而已,而剩下的人就会和其他部分里剩下的人一起合成一个"大部门",这里面的猫腻就是他们在悄悄地筛选,对那些沉到底的人,到时候一脚踢出去,他们的心里就没什么负疚感了.我现在的顶头上司就是这个新小组的头,而且他老人家当初早就志愿去了田里拉稀,这次来这里,大概一是开会,三是发奖金,三是给大家吹吹风.

化了大篇笔墨介绍些背景,现在转入主题.老板昨天早上来碰个面,开个小会,到了晚上我上班时,来电话说要私下聊聊,一开始说的是奖金的事,和去年一样,我当然没怨言,接着老板话头一转,意思是说他不想要我在新的小组里,让我和其他人去那个"大部委",我本来也是在这里混的,对这个也没意见,死猪不怕热水烫----我的心里当时真是这么用中文想的.

接着,老板神神秘秘地说,我再想问你点私事,就我们两人的悄悄话,讲完后我们俩就当没讲过,我说行啊.老板问,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我们那些印度的员工对你这么好,一直指名道性地要你去印度培训他们,为什么其他两班的经理就没有这么好的关系呢?你是不是有什么办法?你能不能跟我说说.

我们的老东家在印度成立了一个外包公司,所以技术上的事基本上给他们包揽了,即使换了新东家和新新东家,这技术活的趋势一直是"滚滚东流水",我的班底里就是美国两个数据中心的人,还加上在印度的一个班子,两"洲"三地,虚拟上班.我的老板来自新东家,所以对这个印度公司不太熟.

我当然不能直说,其他人是怕自己的工作被"外包"了,当然会留几手,但我不能这么说,我得绕开这一层,往虚里说去,我说我的体会是,对我们的印度员工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交流问题,不仅仅是他们懂不懂怎么做,会不会怎么做的问题,还有一些文化上的心理上的交流上的差异,比如说我和你以前讲过的,我在训练印度员工的时候,上课时大家都说会了,但是在实际中你得留个心眼儿,暗地里看看实际的结果到底如何,很可能你会发觉他其实根本不会,或是南辕北辙,或是打了折扣,这样的情况并不是说他们苯,并不是说他们在骗你,并不是他们在偷赖,而很可能是另有原因的,比方说,印度人可能和中国人一样,永远不会公开地说"不会";可能是他们之间的竞争性,情愿回去熬夜补课,同伴面前却不会露怯;可能是他们之间的"面子问题",越是"发展中的国家和地方"里的人,"面子问题'就越大;可能仅仅是各人的理解问题,他以为自己学到了你的真缔,但是却没有达到你的预期.如果你是这样去理解他们的话,你就不会象个生意人一样,讲几节课,大家说都听懂了,然后掌柜的大撒手,你们去做,等他们出了问题了,再勃然大怒,向老板们告状说印度人就是不行等等,我的做法就会多留点心眼,把任务交出去后,还留个心眼观察,就象是个老猎人,知道兔子会在那条道上跌交,就在那里侯着,等那些印度员工出了错,我及时出现,帮他们改过来,他们也就知道了我是真心地帮他们,而且也帮到了最要紧的关口,所以他们自然会一二再,再二三地来请教我,我在印度公司里的口碑也是这样代代相传的.

老板听我这一番话,连说"insightful, insightful",中文意思就是"洞察人心"了,他说我怎么原来都不知道啊,我就知道你的业务上的很快,现在你是从老东家来的人里面唯一能同时支持新老两家产品的人,但是我还不知道你还能和人处得这么好,特别是和印度人处得这么好,我得留你下来了,你还是跟我到新的小组去吧,来田里拉稀吧.

我一听,这老美真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刚刚还把我打发走呢,转眼来换了脸了,一点"不好意思"都没有,于是我跟老板说,你大概不知道我儿子是自闭症吧,我们不知道田拉稀有没有这样的特殊教育,即使有的话,我们还不是想现在就改变他的环境,因为他在这学校里有四年了,很熟悉了,进步也大,突然改变,我们没有把握.闻森的事确实是我们的考虑重点,但是我也是拉出来作为谈判的筹码的.老板说这我不知道,你干吗早不跟我说,接着老板大肆赞扬田拉稀的美好生活,列举了种种他的计划,旨在帮我"make educated decision".(此处略去几千字)

一讲自闭症,我的劲头一下子上来了,这不讲到了我的专业了吗?我说,老板,你知道吗,我还主持着中国最大最好的自闭症孩子家长们的网络支持团体,我是从那里学到了很多的做人的道理,你知道自闭症的孩子就是不会沟通不会交流,甚至本来是很正常的愿望,他们却采用了那些很不正常的行为,情绪甚至自伤自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时候作为一个对自闭症洞察的家长,你就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你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你要从孩子本身的感受,能力和处境出发,试图去理解去揣摩去领会他们的真实意图,这就是同样地可以用在我们的印度员工身上,我们之间的交流都是在电话上,在聊天室里的"虚拟交流",很难知道真实的思想和情况,这就需要我们能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把自己放在人家的位置上,用他们的眼光来看看和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有没有差别,有没有误解,然后我们就能调整自己的策略或行为,努力地提出能切合实际的期望和目标,这样大家双方才能双赢,才能互相促进,才能合作愉快.

老板在电话那边听得捶胸顿足,说你怎么早不跟我说这些呢?好了,你回去和老婆商量一下,下星期二上班时,给我一个邮件,说明一下你儿子的情况,解释一下如果你儿子的问题得到妥善安置的话,你们还是愿意去田里一起拉稀的,我就可以向我老板要人了.不早了,我明天还要赶飞机呢,以后你任何时候想和我讲话,直接叫醒我,如果半夜三更我迷迷糊糊的话,你再发个邮件给我,我保证回你的话.我很希望你能一起来.(我好象听到了座山雕在哀求:"老九不能走!)

那时是今天早上的凌晨一点.

故事就是这样的,我是觉得这正是我这几年的体会,其实我们就是和孩子一起进步的,从学习自闭症,我们学到了人性,这个栏目得改名叫"我和我的宝贝一起进步了".在我初识自闭症的那段日子里,暗无天日,但是有一天偶然看了一个节目的片段,是讲"大众消费心理"的,里面那个被采访的人是研究顾客在豪华商场里为什么会买这件商品而不是买了那件,这里面的消费心理是什么,他解释说,他原来是研究自闭症的,他从研究自闭症的经验里,发现同样的道理和方法也可以来研究消费心理,这里面的共同之处,就好象是自闭症的孩子不会很明白地告诉你他的想法一样,在美国那些商品极其多样和相似的商场里,那些消费者也很难来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要来买这件而不是那件,这都需要研究者在拿不到确切的直接的数据事实时,要学会透过表面,深入人心.这个小小的启示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和理想,我们面前的自闭症的孩子,不是废物,不是怪物,也不是天才,那是一个个被迫带上铁面具的隐士,是一个个被无形的枷锁束缚的囚徒,是一个个被黑暗的铁箱逼困的灵魂,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办法是什么? 就是用你的心,穿透那个铁面具,砸碎那个铁锁链,劈开那个黑铁箱,用你的心,一直深入到他的心.

还有一点,因为现在准备再找工作,有一次看到了一篇文章,说怎么能在五百强企业里找到好工作,里面特别提到了越是大的公司,越是会注重员工的公益活动,因为这些公司自己也会把企业的公益事业当成一个很大的任务来要求的,大的上市公司都会有一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一般地会和"年度报告"一起发行,所以在求职简历上,对于个人的公益活动,也可能是出人意料的决定因素,试想如果我在简历上写了我是以琳的斑主,遇到一个面试的老板,正好家里也有自闭儿,或者对自闭症有所耳闻,那我还不当场把他给侃晕了,第二天他就得排出大轿子来请我去.

所以以后这里的谁想去大公司谋职,就来找以琳给你出个证明:"该同志积极地无私地参与了自闭症的的公益事业",保证你马到成功,但是千万去大公司啊,小老板那里就别写了,否则人家说你多管闲事,怎么就不来多加班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5#
发表于 2008-3-9 08:45:48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bi...

下面引用由binfeng2000发表的内容:

"歪理和真理"

最近一直想着或许我也能提出一条"定理"来了,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所以叫它"歪理",但是自己越想越有道理,所以就叫它"真理",就叫它"乘法和除法定理"吧.

定义如下:

在...


不一定是歪理,至少可以让自己好好警惕警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6#
发表于 2008-3-9 13:15:07 | 只看该作者

re:喜欢看冯斑的文章没商量!哈哈!冯...

喜欢看冯斑的文章没商量!哈哈!

冯斑,我想还有一个职业也挺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心理咨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7#
发表于 2008-3-9 13:54:21 | 只看该作者

re:从学习自闭症,我们学到了人性,这个栏目得...

从学习自闭症,我们学到了人性,这个栏目得改名叫"我和我的宝贝一起进步了".

感同身受,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8#
发表于 2008-3-9 22:37:29 | 只看该作者

re:是啊,我也一直认为自己是和儿子一起成长。...

是啊,我也一直认为自己是和儿子一起成长。刚刚还跟何子聊到,因为儿子的病症,让我培养了韧性,同时也对人生最深切的感情,有了深切认识。

特别喜欢冯版949楼那篇帖子,辛酸的职业起步生涯,举重若轻地调侃几句就带过去了,但其中艰辛真的可以想见。特别是写到夫妻家庭生活,琐屑事务娓娓道来,却充满情趣,幽默诙谐、大智若拙的表达方式,读起来妙趣横生,而历尽生活艰辛后相濡以沫的情分,让人倍感温情。

冯版真是极品男人。冯太太是不插足你的二亩三分地,但这篇稿子真应该另行给她拜读。她不对你爱得更加一塌糊涂,估计难度相当之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9#
发表于 2008-3-10 00:45:12 | 只看该作者

re:多了分敬佩。再加一分祝愿:无论在田拉...

多了分敬佩。
再加一分祝愿:无论在田拉稀还是在扭腰壳,闻森及全家都健康快乐地大踏步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0#
发表于 2008-3-10 08:13:02 | 只看该作者

re:很受益。祝闻森全家幸福快乐!

很受益。祝闻森全家幸福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26 16:5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