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尊重你没有看到的事实
太晚了先贴这儿吧,有空再改。 ____注:这篇文章我后来改过一遍,正式发的版本见@四月二日 的新浪微博和长微博,特此说明.
请尊重你没有看到的事实
尹女士:你好!看到你在博客上发表的《关于“孤独症”这件事》,我认为你对于孤独症的诊断及康复教育的现状缺乏起码的了解,而你的轻率论断对公众有很大的误导作用。
我们先看自闭症的定义:孤独症是发生在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障碍,又称婴儿孤独症。1943年最早由Kanner以“情感接触中孤独性障碍”为题报告了本征。过去曾经认为,其病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现在的研究认为,孤独症并不是缺乏温暖的教养环境所造成的,而是遗传基因、脑部疾病或创伤及其他生理原因造成的。
再看临床症状:在乳儿期就极为孤独,不愿与人接触,患者成长过程中少言寡语,言语交往能力差,固执任性,墨守成规,反对做任何改变。对玩具等某些物体,过分依恋,不能分离。另外情绪不稳,对刺激反应过度或不足。诊断主要依据上述典型临床症状。
请注意我们在这里谈论的是“婴儿孤独症”(Children Autism),一般在三岁以前就发病,而且在乳儿期就有了言语障碍、社交障碍和行为上的刻板表现。这时最容易被察觉的是语言落后,一般一岁以上不说话的孩子家长会着急,医生也可能去建议看成长发育专科或是神经内科。但仅仅说话晚是不可能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医生需要在问诊过程中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与家长交谈了解孩子平时的行为,然后才是填写让家长填写量表,根据量表做出评估。通常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医生不作确诊,只将怀疑提示给家长,并希望家长通过康复教育使孩子能得到改善。
我想说的是,孤独症的诊断是有严格的程序和标准的,孩子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容易被贴上标签。很多家长为了排除孤独症的怀疑把国内著名的专科医院都走遍了,他们做梦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被误诊”的,但可惜只能面对现实。
再谈谈你所谓的直觉与常识。关于“为什么幼儿园和学校里没有那么多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有些家长已经指出了,因为相当多的孤独症孩子上不了幼儿园和学校,他们在特殊教育机构里。事实上能在培智学校就读的孤独症孩子都是程度在中等以上的,如果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孩子培智学校也可能拒绝接受。他们在哪里?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孤独地生活着。但,并不等于他们不存在。
关于孤独症的发病率为何急剧上升的问题,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要提醒你的是:孤独症属于发育障碍,它是一个谱系的概念,本身也有不同的亚型,有些亚型是最近才发现并归类的。医学的发展的确诊断出了很多我们以前没听说过的病,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病以前没有,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40-50年前有几个人听说过癌症?难道意味着它不存在?
关于“把教育的问题推给医院”,如果真的有这种情况,也极少发生在孤独症儿童身上。因为不管你去哪个医院,医生都会告诉你“孤独症没有药物可以治愈”。恰恰相反,孤独症的康复教育是特殊教育当中发展最快的一类,全国有上百家民办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其中70%的创办人是家长。他们用全部的心力担负起孩子康复的使命。原海南雨润特殊儿童教育培训中心主任许伟星曾对记者说:“假如碾碎我的身体铺成一条道路,能让我的孩子健康地走下去,我宁愿把自己扔进绞碎机里。”今年初正当盛年的他积劳病逝,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早在本世纪初自闭症的诊断量就在逐年上升。因此联合国在2007年决定将每年的4月2日设立为“世界自闭症日”,呼吁人们提高对自闭症的认识,早诊断早干预,给自闭症人士更多的接纳与关爱。多年来国内的自闭症群体为了孩子们的入托、就学、成年托养的权利奔走呼号。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和支持我们,而不需要有人高高在上地施舍“关爱”,远离现实地指导。如果你的言论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我想可能是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宣传倡导活动是多么不够,我们需要更加努力。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养育了一个普通的孩子和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作为一个作者,我在六年前写了《蜗牛不放弃》,讲述这个群体的生活故事。我也读过您说的那些书,但康复教育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要养育一个孤独症的孩子,我需要学习和付出的是你想象不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