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zhenyuelai.blog.sohu.com/
“让孩子听话,安静地坐下来,跟随大人进行活动、学习,让我们将我们的教学内容按照计划顺利地完成,以后孩子在学校学习时,这是基本的前提保证,没有这点,它的后果是,第一,孩子不能被集体接受,第二,孩子不能学到东西。因为学校的学习从来都是学生跟随老师,而不是老师跟随学生,从来都是集体教学,而不是一对一的个别教学。”这是我们家长着急让孩子坐下来的理由。
孩子上了幼儿园,很多家长会看到:“和同龄孩子比较起来,别人都可以坐下来,跟随老师活动、学习,而我的孩子却不行,只要孩子能实现坐下来和大家一起学习,能通过集体注意学到东西,哪怕他吃饭、穿衣落后于同龄孩子,我们也是情愿的,那样我并不认为孩子太不正常,而他不能像别人那样坐下来,到处乱跑,实在是太不正常了。因为孩子不能坐下来,我们想教他什么,都显得英雄没有用武之地。我们牵不动孩子,总是孩子牵着我们走。”所以 ,让孩子坐下来是老师,家长认为很看重的训练科目。于是,为了实现让孩子坐下来,强制孩子,硬让他坐,哭闹我们都无动于衷,还有的父母使用强化物,坐下来给强化物,通常是孩子爱吃的东西。
如果孩子能做下来,学习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孤独症孩子的障碍,不是学不会东西,而是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和对学习规范的执行上落后于同龄儿童。记得我弟弟的女儿6岁多的时候,很不配合大人,喜欢躺在地上,我对弟弟说:“现在你教他听一个故事”,弟弟说:“那你先让他从地上起来,只要他坐起来了,我就能教会她”。我说:“你废话,所谓的教她就是让她从地上起来,你的难点是怎么让她从地上起来,如果她已经知道要从地上起来了,那么,也就用不着你了,比你笨得多的人都可以教她”。
“坐下来,听我说”实现这一目的,有三种方式:
1、强制型。把孩子揪过来,强制性按在椅子上,只要一个简单的动作,用力气就可以了完成。但是,如果孩子是被强制的,第一,坐下来的动作完成了,但是,快乐情绪失去了。第二,勉强坐下来了,但是,孩子肯定配合不好。第三,孩子没有理解坐下来的必要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坐下来。从长远看,如果坐下来是被迫的,谁强迫他,就会造成孩子与强制者的关系的疏远,造成孩子对“坐下来”的逆反。
2、诱导型。用强化物诱导孩子坐下来,只要做对了,就强化,错了就惩罚。用强化物可以让孩子完成坐下来的行为,孩子的情绪状态也比较好,能够有一定程度的配合,但是,第一,孩子的兴趣点不在于坐下来要做的事情上,而在于强化物本身,第二,孩子不理解坐下来的必要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坐下来,孩子建立的是“坐下来和强化物的关系”,而不是“坐下来和规范要求“的关系,坐下来的行为,对孩子自己来说不具有理解性。所以,第三,离开了强化物的诱导,或者,虽然坐下来了,一旦孩子发现坐下来以后并不愉快时,孩子本能地马上就离开座位。这是从行为建立的方式上,使用ABA让孩子坐下来。这种坐下来不具有自觉性,是被动的。
这种方式让孩子坐下来,比第一种方式要好。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诱导孩子坐下来,灌输教育内容,可以取得孩子的配合。在孩子社会性差,理解能力弱的时候,可以使用这种方式。
要注意的是:第一,答应孩子的强化物一定要兑现,以使孩子下一次还能配合坐下来。第二,坐下来的内容绝对不能全部是孩子不喜欢的,从孩子喜欢的内容开始,取得孩子的信任和配合,必须先要投其所好,然后适当比例地增加我们要教会的东西,整体上要让孩子感觉坐下来是愉快的。第三,开始坐下来的时间不宜太长,善于见好就收,如果把孩子弄烦了,以后很麻烦。第四,这是一种过度形式,是在孩子认知兴趣缺乏,认识能力低下的情况下,又必须让孩子坐下来的时候使用的。如果孩子有比较广泛的认知兴趣,认知能力尚好,现实也没有让孩子必须坐下来的迫切要求,可以不使用这种方法。
3、理解型。孩子知道坐下来是妈妈、老师的要求,坐下来,妈妈就会喜欢我,知道小朋友都坐下来了,我也要坐下来。在这种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下,去调节自己的行为,“虽然我很愿意跑,但是,我需要坐下来,如果我想跑,我需要和妈妈商量,讨价还价,或者讨好妈妈,或者在妈妈老师不注意的时候跑开,看到老师妈妈不高兴了,赶快跑回来坐下来”。这是最高级别的坐下来,调节孩子坐下来的是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孩子知道为什么要坐下来,并能根据大人的语言和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认知兴趣广泛的孩子,特别是对人际关系有理解的孩子,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要注意的是:第一,孩子需要对规则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特别是理解为什么要叫我坐下来,理解坐下来是学习的常规要求,是使双向交流顺利完成最舒适、最高效的方式,跑着不能学习,跳着不能学习,学习最好是安安静静地坐着。第二,孩子需要关注大人的态度,在意大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知道坐下来就能取得大人的喜欢,不坐下来,妈妈会讨厌我。第三,虽然自己不喜欢,能根据大人的要求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这种坐下来,有一定的自觉性。
可以看到,让孩子按照要求,坐下来与大人合作,学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这是孩子的内在社会性的外在行为表现,也就是说没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具备这个条件,孩子是根本做不到的。
以上三种水平不是用自然年龄来划分的,而是用社会性水平划分。那么,我们不是等孩子社会性发展了,能自觉坐下来以后再学习,而是通过不断的“非坐下来的学习”,让孩子逐步理解为什么需要坐下来。
正因为实现孩子自觉的坐下来,要依赖其社会性的发展,那么在孩子社会性不发达,不能自觉坐下来配合我们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我们先去配合孩子。正因为实现孩子自觉地坐下来,要依赖其社会性的发展,那么在孩子社会性不发达,不能自觉坐下来配合我们的时候,就需要一切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孩子的年龄越小,社会性越差,兴趣越是占主导地位,这是正常的,合乎情理的。兴趣具有自发性,而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却需要自觉性。
坐下来,干什么,孩子当然喜欢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做我们喜欢而孩子不喜欢的事情。如果一个人一坐下来就要做一件自己不喜欢事情,那么,谁愿意坐下来呢?如果孩子喜欢的事情,他就能坐下来,那么,问题发生在并不是他不能坐下来,而是坐下来的内容他不喜欢。其实,答案已经有了:“怎么让他坐下来呢?——和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这正是幼儿教育的艺术所在。所以,让低幼儿童坐下来配合老师,老师要想很多的办法,使教学内容和形式生动、具体、形象、趣味化。怎样动脑筋,把老师喜欢的,变成孩子喜欢的,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改变家长、老师自己的自我中心化的心理倾向,从孩子的角度,让孩子认为你教的那个东西很重要,很有趣味,这就对了。
我们现在看到了孤独症孩子坐下来配合大人学习的能力和同龄孩子比较有差距,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可以做到而孤独症孩子不能呢?别的孩子能配合、跟随老师学习,两个原因:第一,孩子自己觉得那个学习内容是有趣味性的,兴趣可以让孩子跟随老师,第二,孩子懂得听老师的话,希望博得老师的喜欢,因而有一定的自觉性,老师的语言对孩子的行为有调节作用。但是即便是正常的孩子,学龄前自觉性也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兴趣。
而在这两点上,孤独症孩子都有欠缺。那么发展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在教育内容的理解上,和同龄孩子有共同的理解能力,在情感发展上,和同龄的孩子能产生情感共鸣,在自我意识上,能和同龄孩子基本同步,这是让孤独症儿童实现坐下来的根本所在。
不是坐下来才能够学习,是通过不能坐下来的学习,才能逐步实现坐下来的学习。
所以,对孤独症孩子来说
首先是:坐下来,是一种实现双向互动的形式之一,注意,它只是形式之一,坐下来干什么,重要的是内容。让孩子喜欢与人的交流与互动是第一位的,是站着交流,是跑着交流,还是坐着交流是第二位的。如果为了强调“坐”这种形式,将孩子沟通欲望打击掉了,那就得不偿失了。交流,躺在床上也可以,趴在地下也可以。先要实质的东西,后要形式的东西。
强迫孩子坐下来,大多发生在如果不坐下来就被环境排斥的情况下,没有这种危险存在,可以不强求孩子坐下来。
其次是:充分地发展孩子与人的情感沟通,增强大人的语言对孩子行为的调节力度。这种调节首先不是表现在“坐下来”上,但是,有了这种调节能力,总有一天会表现为按照大人的要求“坐下来”。先在其他方面充分地发展这种调节能力。
再其次:在个别交流中的坐下来和集体中的坐下来同步发展。程度很好的孩子,在三种水平的坐下来中,我们希望以第三种理解型为主,以第二种强化的方式为辅,不用第一种强迫方式。全面发展情感、认知、自我意识、语言等,都和坐下来有关系。另外要充分地认识到孩子的个体差异,给孩子的发展充分的时间。个体差异就是:每个孩子需要的时间和别人是不一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