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学人称代词需具备的前提: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学人称代词需具备的前提: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身体部位,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物品、能分清自己和父母老师
基本操作步骤:
一、先用称呼代入,以称呼来区分宝宝和老师
1、理解:让孩子听指令做动作“指指张老师,拍拍宝宝”孩子做对后总结:“对了,这是张老师,这是宝宝。”
注意,这个时候我们总结用的是“这是”,不能用“我是张老师”。
2、理解+表达:动作模仿,如摸头发,然后老师表达:“这是老师的头发”让孩子表达:“这是宝宝的头发”。
从表达身体部位到随身物品,如:“这是老师的衣服”孩子:“这是宝宝的衣服”。
二、“我”的学习
1、通过身体部位学习:
先以仿说的形式,让孩子通过仿说,先感知,然后理解,最后表达。如拍拍腿,
老师:这是老师的腿。 孩子:这是宝宝的腿。
老师:这是我的腿。 孩子:这是我的腿。
(多次回合后)老师提问:“这是谁的腿?”孩子回答:“我的腿”
2、通过随身物品学习,如衣服:
老师:这是老师的衣服。 孩子:这是宝宝的衣服。
老师:这是我的衣服。 孩子:这是我的衣服。
老师:这是谁的衣服? 孩子:我的衣服。
3、通过卡片学习:
老师:老师有西瓜。 孩子:宝宝有香蕉。
老师:我有西瓜。 孩子:我有香蕉。
老师:谁有香蕉? 孩子:我有香蕉。
4、通过玩具,食物等学习“我”的方法就不一一列举了。步骤同上。
5、表达:老师:“这是谁的耳朵?”孩子:“我的耳朵”
6、理解“我”是动态的,老师可以说“这是我的衣服”,妈妈也可以说“我的衣服”。
重点: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我”指的是自己,不是别人,要能区分:我有什么,老师或妈妈有什么。
注意:在学“我”的时候其他人称代词先不出现,可用称呼代替,以免孩子混淆。
三、“你”
1、理解:
老师用手指着孩子的眼睛鼻子等五官,说:“这是你的眼睛。”“这是你的鼻子。”
2、理解+表达:
老师一手指孩子的五官或肢体,另一手拉孩子的手指自己的五官或肢体,老师:“指指你的鼻子。”即孩子和老师互相指对方的鼻子,然后老师要总结:“这是你的鼻子”,多次后可让孩子跟着表达“这是你的”。
3、用其他物品理解和表达,方法同上。
4、表达:
老师指着自己的五官或衣服,问孩子:“这是谁的衣服?”孩子:“你的”
辅助可以从动作辅助到口型提示,一步步撤销。
重点:让孩子理解,“你”即为正在和自己交流的人。
注意:
一开始教你的时候要先固定一个人,如老师和孩子在做练习,那么回家家长就先不做这个“你”的练习,以免孩子会混淆。
“你”“我”需要孩子很明白和熟练运用后才能家长或老师才能将它们混合使用。
四、“他”
“他”较“你”容易理解,我们可以通过第三者和有人物的卡片来让孩子进行学习,让孩子明白“他”即第三个人就可以。
1、老师指着孩子家长发问:“他是谁?”或家长做动作,老师:“他在干什么?”等,让孩子用“他”来表达。
2、看人物动作卡片,老师:“他在干什么?”“他有没有扎头发”等,让孩子用“他”表达。
注意:“他”和“你”这两个人称代词因孩子而异,可以先教“他”,也可以先教“你”。
我操作一组孩子“你”“我”“他”都能理解表达及转换,先让他表达出我有什么,他有什么,你有什么。再由指令引入转诉例:
老师:请你让妈妈指指鼻子 孩子:妈妈请你指指鼻子
老师:张老师让妈妈转个圈 (告诉妈妈去) 孩子:妈妈张老师说让你转个圈
老师:张老师让妈妈拿汽车 (告诉妈妈去) 孩子:妈妈张老师说让你拿汽车
老师:你穿的衣服太多了 (告诉妈妈去) 孩子:妈妈张老师说我穿的太多了(能转诉给他人,别人给自己的评价)
老师:我渴了 (告诉妈妈去) 孩子:妈妈张老师说他渴了(转诉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在讲解学习你我他的过程及泛化时太笼统,通过操作给了我甚多的启发“要多看老师们怎么设计的课题,怎样操作,怎样去分解课题,遇到问题处理的方式方法。把老师们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详细的记录下来。向老师们学习教学的思路和处理的方法了,想一想怎样能把别人的方法和自己想法结合起来运用出来讲解出来。根据自己的想法多做些教具,也可以买些成品有趣的物品。多变化教具的不同用法,使课程形式多样化丰富起来。还要多看书,俗话说书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可以给人知识和智慧。有了知识有了智慧就有了自信。有了自信说出的话让别人感觉就不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