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课题二:人称代词 操作老师:张...
课题二:人称代词 操作老师:张帆
学人称代词需具备的前提: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身体部位,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物品、能分清自己和父母老师
基本操作步骤:
一、先用称呼代入,以称呼来区分宝宝和老师
1、理解:让孩子听指令做动作“指指张老师,拍拍宝宝”孩子做对后总结:“对了,这是张老师,这是宝宝。”
注意,这个时候我们总结用的是“这是”,不能用“我是张老师”。
2、理解+表达:动作模仿,如摸头发,然后老师表达:“这是老师的头发”让孩子表达:“这是宝宝的头发”。
从表达身体部位到随身物品,如:“这是老师的衣服”孩子:“这是宝宝的衣服”。
二、“我”的学习
1、通过身体部位学习:
先以仿说的形式,让孩子通过仿说,先感知,然后理解,最后表达。如拍拍腿,
老师:这是老师的腿。 孩子:这是宝宝的腿。
老师:这是我的腿。 孩子:这是我的腿。
(多次回合后)老师提问:“这是谁的腿?”孩子回答:“我的腿”
2、通过随身物品学习,如衣服:
老师:这是老师的衣服。 孩子:这是宝宝的衣服。
老师:这是我的衣服。 孩子:这是我的衣服。
老师:这是谁的衣服? 孩子:我的衣服。
3、通过卡片学习:
老师:老师有西瓜。 孩子:宝宝有香蕉。
老师:我有西瓜。 孩子:我有香蕉。
老师:谁有香蕉? 孩子:我有香蕉。
4、通过玩具,食物等学习“我”的方法就不一一列举了。步骤同上。
5、表达:老师:“这是谁的耳朵?”孩子:“我的耳朵”
6、理解“我”是动态的,老师可以说“这是我的衣服”,妈妈也可以说“我的衣服”。
重点: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我”指的是自己,不是别人,要能区分:我有什么,老师或妈妈有什么。
注意:在学“我”的时候其他人称代词先不出现,可用称呼代替,以免孩子混淆。
三、“你”
1、理解:
老师用手指着孩子的眼睛鼻子等五官,说:“这是你的眼睛。”“这是你的鼻子。”
2、理解+表达:
老师一手指孩子的五官或肢体,另一手拉孩子的手指自己的五官或肢体,老师:“指指你的鼻子。”即孩子和老师互相指对方的鼻子,然后老师要总结:“这是你的鼻子”,多次后可让孩子跟着表达“这是你的”。
3、用其他物品理解和表达,方法同上。
4、表达:
老师指着自己的五官或衣服,问孩子:“这是谁的衣服?”孩子:“你的”
辅助可以从动作辅助到口型提示,一步步撤销。
重点:让孩子理解,“你”即为正在和自己交流的人。
注意:
一开始教你的时候要先固定一个人,如老师和孩子在做练习,那么回家家长就先不做这个“你”的练习,以免孩子会混淆。
“你”“我”需要孩子很明白和熟练运用后才能家长或老师才能将它们混合使用。
四、“他”
“他”较“你”容易理解,我们可以通过第三者和有人物的卡片来让孩子进行学习,让孩子明白“他”即第三个人就可以。
1、老师指着孩子家长发问:“他是谁?”或家长做动作,老师:“他在干什么?”等,让孩子用“他”来表达。
2、看人物动作卡片,老师:“他在干什么?”“他有没有扎头发”等,让孩子用“他”表达。
注意:“他”和“你”这两个人称代词因孩子而异,可以先教“他”,也可以先教“你”。
五、泛化延伸
1、分东西:“这是你的,这是他的,这是我的。”
2、邀请:“你来我们家玩吧。”
3、与物品归属结合,学习保护自己的东西:“这是我的,别抢!”
4、交换:“我们交换吧!”“我用薯片换你的彩虹糖吧。”
5、借和还:“借你的铅笔用一下,可以吗?”“还给你。”
6、夸奖:“你的鞋子真漂亮!”“他的书包很好看!”
7、攀比和炫耀:“我爸爸是警察,他很厉害!”
8、“你我他”和“你们我们他们的区别”:“你我他”是单数,指的是一个人,“你们我们他们”指的是俩个人以上,且“你们我们他们”划分不是固定的,还会因自己的立场不一样而变化,如:妈妈和爸爸他们在做饭,一会妈妈陪我,我们一起写作业。
9、询问:“你是谁?”“你住在哪里?”
10、讲故事或别人描述一件事情时让孩子进行人称代词转化后转述。
11、同义词,如,表示“我”的词有:自己、咱、俺都表示“我”。那么有些地方有方言,家长可以视情况教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教孩子。
12、告状:“妈妈,他打我!”
13、接打电话以及传话:“妈妈,今天姥姥打电话来让你去她那。”
14、让家人帮忙做某事:“妈妈,给我买糖吧。”
15、介绍自己和他人:“我是张晓武的同学。”“他是我妈妈。”
16、转换人称代词:和老师面对面说话时:“我是明明,你是老师,她是妈妈。”和妈妈说话时:“我是明明,你是妈妈,她是老师。”
17、轮流:“该我了”“该他了”“你等等”
类似的课题还有很多,家长和老师可以在生活中发现,生活中教学。只要能结合生活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