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学习篇>>...
<<扔进大海里的小金鱼--学习篇>>
"被自己绑架了的思维能力"
学习是一个通过多种途径对信息进行分析、组织、存储和记忆的过程。在短短的瞬间,一个人能够同时关注到一个新体验的各个方面,并且和其他无数条相关体验关联起来。这个新的信息,可以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重构和提炼。相反,在自闭症患者身上,可以观察到他们的处理方式,存在着“感知关联具体化”的特点(Peeters,1997)。自闭儿倾向于专注在情景的某一个方面,这导致了他们在感知和行为之间,更易于产生很局限的、单线条的关联关系。这种结果,术语是“不合逻辑的逻辑”
--选自 “从孩子的视角看自闭症”
昨天闻森的作业中有四道逻辑推理题,主题是"题目中给出的信息,是否能解答出问题来,信息量够还是不够?",比如说, “第一棵树上有五只鸟,第二棵树上有七只鸟,那第三棵树上有几只鸟?”,
这答案就是 “(信息量)不够”.
这四道题是分上下左右排列的,第一题在左上方,答案是 “(信息量)够了”,第二题在右上方,答案是 “(信息量)不够”.而第三题是在左下方,答案也是“(信息量)够了”,还有这位于右下方的第四题没做呢,闻森就下了结论: “左边的题答案都是 ‘够’了,右边的答案都是 ‘不够’”.
我赶紧出来消毒, “左边的题答案都是 ‘够’了,这你说的对,但是右边的题你还没出呢,要做出来才能知道是够还是不够”.
结果,最后一题做出来,答案和闻森猜的是一样的,也是 “不够”.但是,我并不卖他的帐,我和闻森说这只是巧合,这里你没必要去猜,只能是把第四道题做了,你才知道答案是什么.
在这个事例中,闻森有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权衡利弊之下也让我两难.
先说坏的方面.在这里,还没做完全部功课时,他自己依据前面三题的经验,创立了一个规则: “只要是左边的题,答案就会是 ‘够了’,而只要是右边的题, 答案就全是 ‘不够’”.如果按照这个规则,那么他就不用动脑子去做,直接写上第四题的答案就行了,而事实上他正是打算这样做的,本来这四道联系题是让你一道一道地去分析判断而得出结论的,结果要是按照闻森的做法,他就会按照他的规则,直接就得出了第四题的答案了.这也是我打的这个比方,好象是他的思维活动在半道上被什么歹徒 “绑架劫持”了,使得他的思维能力没有向老师或是 “正常的逻辑”所指引的方向上走,而是拐到了一个偏僻的死胡同里去了.在这里,他的这个自创的“不合逻辑的逻辑”就是这个蒙面歹徒.
这样的例子远远不止是这个作业,可以说无论是在他有语言前还是后,他的这种老是想找出点什么规律性的东西来,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从一开始的直线摆玩具,谁进家门先脱鞋的顺序,到后来教他站着小便时,他马上就说出一套规则来: “男生站着小便,女生坐着小便,(这时他问:要是女生也站着小便呢?我答:那她会把裤子弄赃的.),人是坐着大便的,而动物是站着大便的.”这还是说的不错的,但是换了一个场景象昨天做作业的情况下,他的规则就失灵了.
他的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是基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有的人会说他 “聪明”, 还有的人还可能把他们的孩子称为 “小天才”, “小爱因斯坦”, 但至少我没那么乐观.这样的思维习惯对孩子来讲,应该是弊远大于利,因为第一孩子是主要学习的过程,是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思维习惯会阻碍他的这个学习,这也很可能是造成他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讲课的原因之一.
第二呢,从规则本身来讲,那些没有事实为依据的,单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推断的所谓 “规则”不仅是没有价值的,更可能是造成孩子思维缺陷甚至人际关系的罪魁祸首之一.因为如果他养成了这个习惯,生活中总有些特例碰巧能让他的理论碰对了,他可能对自己的聪明越来越得意,也越来越自以为是,这样别人不知道他的这种逻辑是怎样来的,人家没法理解,而他也笨嘴苯舌地没法和人家解释,只能是自己一味地固执己见,全然不顾人家的感受.这样的态度人际关系能好得了吗?象我们这些成年人,我想会有很多人在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人的,尽管在我们成长的社会里,真正贴有 “自闭症”标签的几乎没见到过,但是那些类似于自闭症思维方式的人,我们是不会陌生的.
这一切的根源就可能来自于这个“不合逻辑的逻辑”.
但是另一方面,闻森那种老是在琢磨老是在找规律的思维方式,可能让他学文科出身的老妈抓狂,
但是对我这个理科出身的老爸来讲,我不能不说这也是一个很可贵的潜力.我是一个瘪脚的四流的理科生,我上了好几年的物理系的唯一收获是明白了我绝对地不会成为一个物理学家,最多只能教书混饭吃,但是我至少也知道了一个杰出的理科或工科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喜欢琢磨.
有人说爱因斯坦也是个自闭症,我想讲这话的人,大概没有去读过他的书,我是看过那四大卷的<<爱因斯坦文集>>的,你要是看过他写的关于政治,音乐和其他人文主题的文章,你是不会把他看成是什么自闭症的,你只会惊叹他怎么能把任何他感兴趣的主题都能琢磨出一个道理来.
所以我在看到闻森这种思维习惯时,我知道这是他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我知道我没法去阻止他这样做,我也知道这样任其发展下去的后果是什么,但我也想小心翼翼地不要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给泼出去了.我想如果闻森是一个中学生,他在那里左琢磨右归纳地找规则的话,我会心安得多了.但是现在这样对他来讲太早了.
我想在没有更好的对策前,我的态度也只能是就事论事,象他的 “男女厠所论”,我也表扬他,但是象在昨天做作业时的自创规则,我就要阻止他.如何能权衡利弊,这就是我讲的两难之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