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谈"性">>
作者:[美]琳达.艾尔,理查.艾尔
新星出版社 2006年
本来这本书看内容很有吸引力,但是细看下去却不对我胃口,我想翻译的不是很好,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是还是原作者本身的观点和方式,不是我一路的.原作者是那种以写畅销书,办学习班而出名的人,所以行文风格和我看熟了的专门针对自闭症和AS症读者群的性教育书有大大的不同,反而我到是看不顺眼那些市面上的畅销书了.
我想这书让我不"钟情"的原因之一,是作者基本上把性教育当成是一项道德教育,甚至是信仰教育的一部分,我还远远没达到那个境界,我的教育对象也还没到了需要"道德"来教育和制约他们性行为的阶段,对于我来说,性是一件"俗"事,但是以后也能升华到"感情"或是"爱情"那个精神层次;性是一件"私"事,当然马上就会知道这个"私"是必须在绝大部分的场合里牵涉到其它人,尤其是对你最要紧的那些人的;性是一件"生理"事,但是紧紧伴随着生理变化的是心理上的变化,还有社会性的要求和制约.
作者对社会媒体不满,认为商业社会,包括那些服装业,饮食业,娱乐界等等共同对青少年造成了一种综合性的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对作者来讲,基本上是负面的,比如说那些服装模特那些纤细的身材,嘻哈音乐中的暴力和性泛滥,诸如此类,所以作者夫妇一直致力于动员父母和家庭来充当孩子性教育的主导作用.这从道理上无可置疑,但是实际上并不适合于大众,比如说,我从我女儿身上,早早地明白了父母对她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在社会性方面,她用来判断一件事情好不好,也就是”酷不酷”的标准和参照,或者说她的”审美观”是来源于她的朋友们,还有无所不在在的商业社会,包括时装和广告等等,只是在判断一件事情是”对还是不对”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是非观”上,她才会在某种程度上听父母的意见,或者说父母的意见才能影响到她的判断.所以对我来说,我明白对于象闻莺那样所谓的发育正常的女孩子,父母亲的影响力其实是有限的,我们有很多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也有不用越俎代煲的地方.而对于闻森来说,因为他没有那个和他发育年龄相称的社交环境,所以父母对他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大到了几乎能决定他的判断能力,这不能不说是自闭症给我带来的好处.
书里作者提到了孩子发育的一个特别的阶段,也就是在八到十三岁的所谓"儿童中期",要是原文的话,我想应该是"pre-teen"的意思,也就是在正式的"青春期"之前,大致划分年龄是在十三岁之后,到了青春期以后,孩子们和父母在很多问题上,尤其是在性教育的问题上肯定会有很多的冲突,到了那个时候父母才意识到的话,愧之晚矣.
所以作者说,"就某些方面说,儿童中期是一段非常神奇的阶段,也是父母不该轻易错过,得好好把握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心,对很多事物兴趣盎然,也有能力了解很多的事情,所以,许多人认为他们已足以担当一些责任,也有许多人认为人他们已经足够大了.可是这些孩子无论在心理上或生理上,都还没有开始发育,还能客观,超然地来谈论性这回事;他们也还没有进入青少年那种对性讥讽,嘲笑,怀疑的作态的阶段.简单地说,这个阶段是最适合教孩子那些与价值观,性格有关的事情的.”
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对于我们家的实际情况,对于我们家这个自闭的十一岁即将十二岁的男孩,和这个不自闭刚过九岁的女孩来说,这些应该是我想努力做到的:
1) 性是生理的必然发展过程,所以要做到在生理特征出现前,就已经给他们提供了书面和口头的知识,这些生理特征不光是那些大的标志性的发育过程,如月经,遗精等等,还需要针对那些细微的先兆性的的生理性变化,比如说,阴蘘颜色变深,声音变粗等等.这些”预热”对闻森尤其重要,因为如果是他习以为常的东西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引起他的疑惑,不安和恐慌,不用说是他自己的身体了,如果没有一个能顺利沟通的渠道来帮他解惑,那么那些困惑会积聚在他心头,却会从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影响到他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到他现在和将来的生活.
2) 我希望在我事先预热好生理变化前,还能通过他们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来说明随着自己身体的发育,还会造成他们在思维上,心理上,情绪上的改变,比如说,现在闻森对父母和比较亲近的大人,如钢琴老师,越来越多的对抗;还有再以后,意识到了自己性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后,如何能意识到社会和朋友们对自己的影响,如何坚持自己应该坚持的,如何独立思考.
这方面我倒是担心闻莺而多过闻森,闻森是”living with the least expectation”,我解释为”少欲而刚”,老话中的”无欲而刚”是句空话,没有人能做到”无欲”的,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少欲”,就象闻森一样他知道很多事情他达不到,就不去做,不去比,也不去想了吗,所以他欲望很小,野心没有,但是他能高高兴兴地”刻板”在自己很少的几个兴趣上,却生活得很幸福,简单的满足,------至少现在是.
但是闻莺不一样,她从小就是生活在社会里的,这个社会里以欲望为原动力的,有一次星期六我们搭了露碧姐姐的车去法拉盛,因为露碧和闻莺都得上中文学校去,两个小朋友不知怎么就聊到了手机上,因为两家的妈妈都答应她们明年才给她们买手机,尽管其他的孩子们有的已经有了,那时那两个小姐妹就在后面谈她们想要什么功能的手机,什么牌子的.我是四十多岁的半朽男人,我自知与消费社会脱节已久,但露碧姐姐是个二十出头的漂亮大学生,照样也听得目瞪口呆,感叹现在的孩子们懂得真多,要的也越多.
人的欲求越多,失望也越多,人的社会性越高,事情也就更复杂,所以我越来越不认为我们家孩子里只有闻森才需要帮助,闻莺同样有她的难处和困难,我想对于女生,社会性从来不是个问题,但是跟风而动,人云亦云,曲从于别人的观点,太顾忌别人会说什么,人言生畏而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就象是她学了好几年的钢琴,尽管学得还可以,但是说实在的不怎么喜欢,我让她自己去和老师说不想学琴了,但是一下子老师就把她顶了回去,她就不敢再坚持了,我说要么你去坚持和老师说你不想上了,要么你自己找到另外一个艺术课而且还是你真正喜欢的,我就来帮你退掉了钢琴课,闻莺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样就继续学琴一年多.
直到两周前,她终于下了决心去报了美术班,这才是她真喜欢的,其实她每暑假里美术课中年年受到老师的好评,夸她有色彩方面的天赋,老师还想收她去自己的画室去学画,但是她拿不定主意,我们给了她一年多的时间让她选择,终于她定下来了,为了不想再让她去中国老师那里去练枯燥的基本功,她妈妈帮她找了一家美国人开的美术班,还就在家对面,她自己喜欢,但是钢琴老师不高兴了,说怎么你们说换就换了,这么多年学下来了,这下全废了,本来她也是学得进去的.但是我跟闻莺讲,我很高兴她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而且坚持要换,不是说家长让你学就一定得学,别人说你学得好你也就得学,最要紧的是你自己喜不喜欢,而且知道了喜欢还得坚持自己的选择.她不知道乔布斯是谁,但是知道iPod,iPad,我说那家苹果公司的老板刚去世,他身前讲过一些话,说人在年轻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而且坚持不懈.
讲这些和青春期,和性教育有关系吗?我觉得有,因为人在青春期就会遇到更多的困惑,需要自己更拿定主意,而对于一个女孩子,和她的自信心密切相关的很多因素却是天生的,比如说”天生丽质”,对于闻莺来说,似乎我们家的某些基因跑错了地方,闻森肌肤又白又细,闻莺却是一身黑;闻森无论怎么撑饱了吃,身体都不会太肥,闻莺已经很克制了饮食了,我们家平时连橙汁也不买了,但是她那身婴儿肥总是不减一分.八九岁的女生已经是非常在乎自己的外形了,买衣服,穿衣服百里挑一一样.一个女人,从小天生地就是活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上,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生命中的很大部分其实是为了别人而活的.现在可能在乎衣服是不是搭配得当,以后就会在乎自己是不是太胖了,是不是太黑了,是不是太难看了.现在还只是在乎自己在同性中的形象,以后还会在乎自己在异性中的形象.
所以说,无论是青春期,还是性教育,还是任何的人格教育,无论是对特殊儿童的,还是普通儿童的,我觉得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
我喜欢我自己.
我喜欢我的身体.
我喜欢我的长处,
我也接受我的短处.
把握自己. HOLD住.
只要把这个原则问题抓住了,其它的都是些技术性的问题,技术性的问题,总是有办法解决的.
跑马跑远了,干脆再跑一段来结束吧:
本书两作者说,当年有一次他们把孩子托了出去,夫妻俩去了”杰克森洞”度假,但是离开孩子后却想念得更紧了,有一天在旷野黄昏下父亲却在想子女教育的问题了,怎么能在这个”人欲横流”的社会里,培养出自己心目中的孩子,那时突然开窍的两个念头在十几年后就促成了这本书.
”杰克森洞”应该就是”Jackson Hole”了,也Grand Teton Park的地方了,我们夏天去过,但是那时候我们从黄石公园下来,一路上的人昏昏欲睡,只有我贪恋地看着窗外,看着雪山,旷野,湖泊,河流,我想等到那一天不用再拖儿带女了,我也会再到这里来看黄昏夕照,但是那时估计我要么发呆要么顶礼膜拜,要么那时候有了一架好相机猛怕照,千万不要让我想什么青春期教育.
能做的我都做了,做不了的我不悔.
下面贴一张别人的”Jackson Hole”的照片,照片里黑乎乎的都是野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