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thankstoyil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转帖!!

[复制链接]
1321#
发表于 2010-11-17 11:25:11 | 只看该作者

re:老T真是为了辨而辨那!你转的这篇文章思路...

老T真是为了辨而辨那!你转的这篇文章思路混乱,逻辑不清,理据不足,都犯不着去找资料看文献来驳斥了,有点常识就足够了。你也看出这篇文章的作者“似乎把素食者看做光吃谷物而不吃果蔬”这就对了嘛,那他的“常常是体质变差了,还上火、体虚地四处找原因,继续禁食动物性食物,以至体质每况愈下”的结论不就很扯了吗?我的反问“我所知道的人体必需90%的维生素C和60%维生素A均来自蔬菜啊”就是这个意思,他的主旨是想证明素食的营养物质全面性地比肉食类低,我只要找出一点就够了,除非他想论证谷物和肉类的营养差别,那是另一码事,这么一看我的逻辑还有问题吗?“我所知道的人体必需90%的维生素C和60%维生素A均来自蔬菜啊”这个资料是言之有物的,你觉得有问题,就给我索引或出处吧。

老T啊老T,我们共识的东西还是有许多的,比如1317楼的那篇,“鑫然”的这篇烂文章我就到此为止了,恕不奉陪,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14:20:08 | 只看该作者

re:没想到为辨而辨这句话被你说了去啊,哈哈。...

没想到为辨而辨这句话被你说了去啊,哈哈。

素食者营养全面性当然比杂食要低,这个没问题。

60%的维生素A来自蔬菜?你的常识上哪儿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3#
发表于 2010-11-18 09:52:34 | 只看该作者

re:生物学家版:正确:我能理解你的感...

生物学家版:

正确:我能理解你的感受。
错误:我能理解你的感受,这是一种激素调控下的剧烈情绪反应,在进化上具有趋利避害的重要意义。毕竟,你们理论上共享着50%的相同基因组。
严重错误: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但我很想研究一下这背后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下次这种情况发生时,能否让我给你做一个fMR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4#
发表于 2010-11-18 14:08:53 | 只看该作者

re:计算机专家版:正确:我能读出你的感受...

计算机专家版:
正确:我能读出你的感受。
错误:我能读出你的感受是因为,你的硬盘里储存了大量关于你哥哥的实用数据,这些数据随同你哥哥象硬件一样损坏、丢失而不复存在。
严重错误:我能读出你的感受,但我想硬盘损坏的扇区是可以修的,数据也是可以恢复的,硬件丢了你可以更换一个,根据摩尔定律,18月后的新硬件性能将比原来的要提升一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5#
发表于 2010-11-18 16:28:06 | 只看该作者

re:今天这网络是完了,我翻墙进来都看不见sy...

今天这网络是完了,我翻墙进来都看不见sympathy-chi的图。

和谐专家版:
正确:我能猜到你贴的是什么图。
错误:我能猜到你贴的是什么图,毕竟,还有文字可以看得到。
严重错误:我能猜到你贴的是什么图,但常说有图有真相,等看得了再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6#
发表于 2010-11-18 21:41:13 | 只看该作者

re:本来不想给你抄图上的话,因为是讽刺物理学...

本来不想给你抄图上的话,因为是讽刺物理学家的,呵呵,其他文字都是后来演绎
看你翻墙这么痛苦,还是抄了吧:

A:我哥哥死去的那一瞬间,我心中立刻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痛楚。
正确:我也很难过。
错误:那感受是立刻到来的吗?还是有一个光速的延迟?
严重错误:如果感受是立刻的话,只要设置一个合适的运动参考系,我们就能利用这个现象向过去发送信息,从而推翻因果律!你还剩下几个兄弟姐妹?

主要是最后一个提问很欠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7#
发表于 2010-11-18 21:42:53 | 只看该作者

re:作为一个准心理学家,我要说,这个立刻是不...

作为一个准心理学家,我要说,这个立刻是不对的,从创伤应激反应来说,第一时间的反应肯定不是撕心裂肺的痛楚,而是平静的麻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22:11:03 | 只看该作者

re:http://club.kdnet.ne...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461787&page=1&uid=&usernames=&userid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22:18:30 | 只看该作者

re:据说某国代表团的领队问某体育记者:“广州...

据说某国代表团的领队问某体育记者:“广州被称为‘五羊城’,是哪五羊?”这名记者淡定地回答:“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慢羊羊。”他用英语说的,happysheep、prettysheep、lazysheep、boilsheep、slowsheep翻译得一丝不苟,人家领队真相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08:08:56 | 只看该作者

re:@陈晓卿:今晚同事给我和我徒弟过生日,...

@陈晓卿:今晚同事给我和我徒弟过生日,喝酒喝到很晚。回家时已经过了子夜,我蹑手蹑脚进门,生怕吵醒了儿子……结果,发现灯居然还亮着——我妈坐在灯下,一笔一划模仿者乐乐的笔迹,在写语文作业。唉!

----和黄花菜有一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9 08:09:11 | 只看该作者

re:@金光益:话说某公司招聘,先把收到的一大...

@金光益:话说某公司招聘,先把收到的一大堆简历随机扔掉一半,因为其招聘理念是--我们不要运气不好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2#
发表于 2010-11-19 13:34:40 | 只看该作者

re:政治立场坐标 1.1文化立场坐...

政治立场坐标  
1.1
文化立场坐标  
0
经济立场坐标  
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3#
发表于 2010-11-20 08:26:06 | 只看该作者

re:语文教材:从民国到现在 南都周刊记者_...

语文教材:从民国到现在  南都周刊记者_黄修毅 实习生 郜艺 摄影 刘林

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

  20个一线语文教师组成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关于现行语文教材批判的新书上月出版,很快也引起教育界以及人文学者、媒体以及更多是家长们的广泛讨论。

  老教材为什么好?新教材究竟痛在哪儿?

永儿的爸爸对永儿说:“如果有客人来,先要问他尊姓。”明天,对门的徐先生来看永儿的爸爸,永儿说:“徐先生,请问尊姓?”

  这是1917年版《商务国语教科书》第117课《请问尊姓》的全文。现在上海市江湾中心小学读二年级的蔡亮,盯着右下方一脸懵懂的永儿肖像咯咯直笑。书页在她手中轻快地翻动,《语文》课本反被抛在了一边。

  “如果拿现今的课本与此读本相比较,知道了什么才是孩子喜欢的书籍课本。”

  “这本书孩子看了几页后,甚是喜欢。这更让我们家长明白好书籍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

  “目前海外的许多华人家庭和台湾地区,还以此书来教育孩子。”

  当当网读者对这套再版书的评价颇具代表性。

  这套颜体字排印,淡墨着画,一课一图的教材,是民国初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馆长张元济亲自担任校订。自1917年问世后的十年里,总发行量达到七千多万册。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新式的国文课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后的五年里,仅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就出版了整整12套。

  而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夏尊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负起“这担责任的事”。

  编得太用心了,小孩怎会不喜欢

  如今影印再版的《商务国语教科书》,原名《共和国新国文教科书》,薄薄八小册,素色封面上干净的竖排文字,别无他饰。

  陈宁宁五年前从旧书堆里刨出它们的时候,还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担任编辑。她1983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即从事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

  现在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所在地,一栋法式洋楼,原是张元济、顾廷龙等开办的合众图书馆。除金石拓片、古籍善本之外,还收藏了不少民国年间出版的“旧平装”。

  这些当年被当成“新书”搜罗的古旧书籍,还来不及细加甄别、保护和收藏,“有的乱七八糟堆得一塌糊涂”。但凭着对馆藏的熟悉,和三大本《民国丛书编目》,陈宁宁从“旧平装”里,翻寻出全套1917版《商务国语教科书》。

  在这个过程中,还勾连出了开明书店1932年版国语课本,和世界书局1930年版课本。三个版本均插画精美,陈宁宁两只手指掂着黄脆的书角,啧啧称奇,“这种书编得太用心了,小孩子怎么会不喜欢。”

  为了拣选出几部合适的老课本再版,当时,她的案头堆满了各种蒙学读本和新式课堂教材。有《三字经》的民国新排本,做成了识字卡片的样子;也有清末的钦定新式读本,少不得讲经尊孔。

  最后选定再版的这三套老课本里,“最先确定的是叶圣陶和丰子恺一起编写的开明书局版”。为此陈宁宁还联系上丰子恺的女儿,时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任职的丰一吟,“没想到那么多年过去,她对这套课本的记忆还很鲜活。”

  陈宁宁的老同学吴遵民,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副教授,也肯定了这几套老教材的价值:现在有些文化名人可能也不屑于去编纂小学课本,既没有名又没有利,也没有人出来邀请,他们很难介入。但70多年前的大师们,编了一个好教材,就滋养了一代人。

  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在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

  这套意象优美的课本,选文独多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我被缚住了》……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课本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教育部的批语说:“插图以墨色深浅分别绘出,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创一新例,是为特色。”

  不用教,一读就能成诵

  开明等三套老课本再版后,曾被上海市高安路小学、上师大第一附属小学引以为课外读本。“几乎不用教,孩子们一读就能成诵。”高老师举出佐证:

  《绿衣邮差上门来》,“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

  贴近小孩子的心理,似乎是那个年代小学课本编写的一个共识。“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但是这还不够。”叶圣陶在《开明课本》的“编辑要旨”里写到。

  民国时期的语文课本洋溢着开放的精神,有些问题并不设置惟一正确答案,以引导小学生主动探讨问题。1932年版的《新选国语读本》有篇《两个疑问的信》。课文这样写:“平之:先生时常对我们说,进退要守秩序,应对要有礼貌。但是也有人说,秩序,礼貌,是束缚自由的东西。照你看来,究竟应该怎样呢?”

  这样的问题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似乎深了些,但这种尊重小孩子,并鼓励他们进行讨论的平等思想很让人服气。尤为可贵的是,有些课文不仅告诉孩子们道理,还会教给他们方法。

  最能够体现当时孩子的神采的,是这样一篇应用文,出现在1922年《新教育教科书国文读本》第一册:

  《致某校足球会书》“某校足球会诸君公鉴:经启者,会自组织以来,只有两月,素乏练习,无从观感。久仰贵会热心体育,成绩卓著,原定于本星期六午后三时,拟约贵会诸君,在公共体育场比赛足球,俾得取法大雅,并以联络感情;想诸君亦必乐于赞同也。如荷俯允,请先示复为盼。此上,即颂健安。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足球会谨启。”

  “这就是当时孩子们的日常应用文,这样的温文而又自信,健康又有气度,让你情不自禁地赞叹。”媒体人潘采夫感慨,读者都是明白人,这样的课文,对于大国之中的寡民,是多么稀缺的珍品,对培养我们的独立思想的小国民,又有着多么巨大的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有“毒”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被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前各地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除了人教版外,还有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鄂教版等多套教材。浙江“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重点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这三种使用较广的版本进行分析找错。这份报告详尽列举出了三套教材的种种“毒素”:

  母爱和母亲形象不健康,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生活中的母亲。比如苏教版中的《花瓣飘香》、《沉香救母》,人教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母亲的纯净水》等文中,母亲多身体不健康,极度压抑,或功利心太强。而人教版《日记两则》和《看电视》、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和《妈妈的爱》等里,母亲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无逻辑。她们多数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童的世界。

  课本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不快乐的孩子,要么成人化了,要么非常态,或在恐惧中成长,比如北师大版《花脸》一文,或被工具化般地蓄养,如北师大版《三个儿子》。他们被教育要“吃苦”,不断“吃苦”,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吃苦”。

  落后的道德观念在教材中仍有市场,比如“孝”、“报恩”、“服从”。种种道德陷阱,在面对尚未完全形成独立判断能力的小学生时,具有相当的杀伤力。

新语文课本有多“痛”

  在“二期课改”之后,普遍加长的课文,让老师和学生们疲于应付。有23年语文教龄的王老师感叹,课堂延伸阅读和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几乎被压缩殆尽。

Ian是上海中心学校(小学部)的“高材生”,不久前还在全国小学生辩论赛上获奖。才十一岁的他,对学了五年的课本的感觉是“被洗脑了”。

  上个月,20位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共同发起和成立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和母爱专题研究小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发布新书《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又一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跟课堂教育较劲

  二年级学生Sunny的妈妈,曾在一篇《我怎么想就怎么说》的课后练习里,和课堂教育暗暗较劲。

  课文讲述了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客人前提反对意见,因为“我怎么想就怎么说”。思考题设问:你敢于向客人指出不是吗?“难道就不能尊重客人,一定要表现你的诚实吗?”Sunny的妈妈针锋相对,默许女儿违逆标准答案,写上,“不会,因为妈妈会骂我!”

  在事后与老师的交流中,Sunny妈妈坦陈,“因为感觉课本里有太多刻意拔高的说教,有意挑战一下。”

  绍兴稷山中学的语文老师蔡朝阳,与“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对北师大版、苏教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母亲”概念加以分析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拔高也是一种伤害,就像‘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祖国妈妈’这样的句子,包袱抖得太突兀,太有‘海拔’!”

  送孩子去国际学校

  上海江湾中心小学,有23年语文教龄的王老师感叹,课堂延伸阅读和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几乎被压缩殆尽。王老师的一对女儿,“尽管语感不错,但文章不太会写。”一道世博会的命题作文,姐妹俩的笔墨泼洒在观礼世博烟花,争辩烟火的形状上。“但会写文章的同学,就能从世博烟花联想到世界和平。”

  这道同题作文,在作家叶开的家里,则引发了一场教育伦理的讨论。女儿乔乔因为没去过世博会,为写作文发愁,老师传授,“实在写不出可以编”。专程为写作文去了世博,女儿又为“要不要写厕所”发愁,因为“写作文要写那些漂亮的东西、美好的东西。即使不好的东西,也要写好的方面。”

  徒生出这样的无奈,父女间甚至达成了如此暗号,“语文考过九十分就是一桩丑闻”。三年前,叶开就注意到小学语文教材的严重问题,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应《语文教学与研究》主编晓苏之约,写了十二期“语文之痛”专栏。

  “我们这一代已经被牺牲掉了”,为了让女儿能够多少挣脱这种教育思想,叶开把乔乔送进了协和双语尚音学校(小学部)。这所建有国际部的学校,“至少能同时奉行两套价值观的教育”。

  就像绝大多数就读于国际学校的孩子一样,乔乔偏爱原版英文课本胜过语文课本,每每看到一个人偷笑。上海中心学校五年级学生Ian比较中英文教材,认为“英文课本突出知识点,而在语文书里总有一段是最重要的,要告诉你一个课文背后的什么道理。”

  最近,他被英文课本里的“餐厅”一课,调动起了研究菜谱的兴趣,甚至自己在家里要求配菜、做菜。“而语文课本也可以讲烧菜,只是最后要加一个感悟‘我这才体会到妈妈的辛苦’。”Sunny妈妈的话已有了杯弓蛇影的意味。

  幸好还有课外书

  Ian一结束考试,向妈妈提出的要求是“我可以看课外书了吗?”

  乔乔在学习时,会偷偷夹塞一本《波西杰克逊》瞄上几眼。这让爸爸叶开感叹好书的诱惑,但仍难释怀“抄词、归纳段意”那一套,“一是浪费小孩子的时间,二是让小孩子在语文作业这个问题上学会了阳奉阴违。”

  虽然,从2001年语文教材放开以来,领袖的故事有所减少,但是王老师还是对叙述陈毅年少时的《神童》等课文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其实这是‘主题先行’观念作怪”,叶开如是说。

  而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缺失到了贫瘠的地步。蔡朝阳历数三个版本,也就是泰戈尔的《新月集选》、托尔斯泰的《穷人》和罗大里的《不肯长大的小姑娘》等四五篇。在上教版小学课本里,长年沿用着几篇朱自清、老舍、巴金的旧文,经典几乎被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垄断”。

  但在课外又是另一番景象:乔乔读过全套七本近千万字的《哈利·波特》,Ian和Sunny“遗传”着“男读《三国》,女读《红楼》”的传统。Ian唯一一篇可称喜欢的课文,是由阿凡提的故事改编而来,但《一千零一夜》几乎在教材中处于完全空白状态。王老师揣测道:“因为那样考点只能出一个阿凡提的智慧,深度不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17:51:21 | 只看该作者

re:@方舟子:互联网的力量是穿越的力量,是知...

@方舟子:互联网的力量是穿越的力量,是知识的力量,是言论自由的力量,是互动的力量。互联网的反力量来自过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来自网站的缺乏自律和自我阉割,来自神秘的有关部门的围堵:拔线,跨省追捕,把互联网变成与世界其他部分隔绝的中国局域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5#
发表于 2010-11-21 10:24:21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作为一个准心理学家,我要说,这个立刻是不对的,从创伤应激反应来说,第一时间的反应肯定不是撕心裂肺的痛楚,而是平静的麻木。

燕原正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6#
发表于 2010-11-22 08:07:09 | 只看该作者

re:追求自由和尊严的路上,过程就是目的 ...

追求自由和尊严的路上,过程就是目的

    每个社会都有它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衍生不同的痛苦。有些阶段,需要火的炽热和烧痛,才能觉醒;有些阶段,需要的却是水的清澈和温柔,才能疗愈一个隐忍不言的伤口。

    南都特约记者 晓德

    1985年,龙应台的《野火集》火遍台湾岛。25年后,台湾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台湾,而大陆,却依稀可以从这本25年前面世的文集中看到些许的影子。

    《野火集》出版25年,南方都市报再访龙应台,谈“野火”的生命力,谈“台湾”与“粤国”,谈“柔软的力量”和“社会永远需要清醒的人”。

    民间自己腐败时怎么办?

    南方都市报:《野火集》出版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25年。25年后,回头看台湾的变化,您在文章中的一些畅想或者“恨铁不成钢”的心愿,现在都实现了吗?

    龙应台:最近一直在看辛亥革命时期的史料,我很想敲敲梁启超和孙中山的门,叫醒他们,问你问我的问题:“4个25年以后回头看,心愿都实现了吗?”

    我想答案可能都是极其复杂的。

    《野火》卑之无甚高论,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把改造社会的责任从集体———譬如政府或学校或媒体或社会等等,搬回每一个个人自己的肩膀上;最迫切的呼吁,就是每一个个人的“公民意识”要觉醒。就这个“心愿”而言,25年来,台湾跨的步子很大,往前走得很远。所谓公民意识,基本上就是一个社会里的个人清晰地认识到几个基本原则,譬如:一、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当它不称职的时候,撤换它重组它是不必商量的根本权利。二、政府就是会腐败,而且一定会隐瞒真相,因此公民必须把自己的监督权发挥到极致。三、促进社会进步,公民不能消极地被领导,他必须主动、积极,他必须强悍。他要从跪着的位置站起来。

    这样的呼吁,是针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的。25年前写《野火》时候的台湾,登记任何一个民间组织———不论是慈善的还是环保的,都要受到法令上的种种箝制,因为执政者害怕你民间力量的形成。一个对自己管治的正当性没有自信的执政者,通常会这么做。政府是巨人,民间被养成侏儒。

    25年之后的今天,台湾的民间力量,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政府。台湾现在登记在案的,大约有3万个非营利的民间组织,加上没立案或不需要登记的,总共估计有10万个,环境保护的、消费者权益的、防止自杀的、协助身心障碍的、保护被虐儿童的、为少数族群争取权利的、保护同性恋人权的、扶贫济弱的、培育青年领袖的、监督“国会”和媒体滥权的、对抗司法不公的……几乎在你能想到的所有的议题和领域里,都有公民在自己的岗位上耕耘,包括大大小小的企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投注。也就是说,25年之间,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政府只是其中一环罢了,民间独立自发的力量非常蓬勃。

    25年之间,政府变小了,民间变大了。但是,在民间的“大”里头,马上出现一套全新的问题:

    譬如说,民间自己腐败时怎么办?比如媒体是民间吧?当媒体本身滥权、造假,党同伐异时———你怎么办?比如,选民是民间吧?当选民本身缺乏眼光、知识和胸襟,以选票来违反正当和正义时,你怎么办?这就是《野火》当时的另一个“心愿”———台湾民主的品质提升;在这个层面,可能就离“实现”很远了。对抗一个威权执政者的时候,因为它很庞大,你全神贯注在它身上,使尽全身的力气,而在这漫长的使力过程里,你会误以为威权政府及其体制就是民主和自由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敌人。等到威权政府巨大的身躯倒下之后,你才赫然发现,当自己变大时,自己本身的问题———也就是公民社会本身的素养空虚的问题,一股脑全部浮现,而且没有一个不重大,没有一个不难缠。曾经为台湾的民主努力过的人,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我们所关怀的社会陷入选举的虚耗、政策的摇摆、政客的短视、民粹的凌驾、消费主义所带来的极度庸俗和浅薄席卷精神世界……

    25年之后,当我随手打开台湾的报刊,和大陆的几个较好的报刊做一下比较,总觉得触目惊心:为什么好不容易得到了民主自由,思想反而从主流社会里退席?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所说的,“欢迎来到绝对娱乐世界”,是个极其精准又骇人的描述。

    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南方都市报:能不能说,台湾迎来了民主制度,但您却对它有点失望?

    龙应台:应该说,台湾的民主实践和我们的期待是有落差的。但是,马上跳到“失望”这个结论,我倒不那么认同。因为,当任何实践和期待有落差时,紧接着必须问的难道不该是,是这个实践特别差呢,还是我们的期待过于天真?很多人已经说过,民主从来就不是“最好”,而仅只是“最不糟”的选择而已。你要我选“毒苹果”还是“烂苹果”,我选“烂苹果”嘛。即使是这“最不糟”的“烂苹果”,都需要我们费尽力气,慢工细磨才能做对,它本来就是一个需要不断犯错,不断学习,不断去检讨、去完善的过程。美国的民主起步那么早,但是一个恐怖袭击,一场伊拉克战争,就暴露出它体制里头还有多少滥权横暴的空隙。看看Chom sky(编者注:乔姆斯基,美国语言学家,著名异议知识分子)是怎么批判他自己的国家的,你就知道,在追求自由和尊严的这条路上,其实那个不断要求更新、不断自我改造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如果说,我们在25年前对台湾的期待是它应该“抵达”某一个境界,而25年后它没有“抵达”到那个点,我们因而“失望”,我反而认为,这是我们对于“过程本身就是目的”的认识不够透彻的缘故。

    南方都市报:当年在《中国时报》发表专栏的时候,您是否想到过您的文章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龙应台:写第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时候,只是单纯地觉得“我看不下去了”、“凭什么要我忍受这样的政府、这样的环境?”对政治的暗流却毫无知觉。那时刚从美国回台不久,完全不知道人们已经压抑到什么程度。第一篇刊出后引来排山倒海的回响,像压力锅突然掀了锅盖,我一看,锅子里全是沸腾而不准流出的泪水——— 就明白了。

    南方都市报:这么多年过去了,大陆和台湾都在按照各自的轨迹向前发展,可是,25年前您可以发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而今天,尤其是2000年以来,许多台湾人对于是否“中国人”的认同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您是否有过切身的感受?

    龙应台:25年来台湾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认同的质变。1987年解严之前,人们的认同是被塑造、被规定的、没有自由长的空间。随着公民社会的开放和成长,就像一株盆栽里的矮树被种到大地里去了,它就随着风吹雨打霜降,长出自己的样子来。这是一个开放社会必然发生的,要把它再勉强塞回原来的盆子,恐怕要折枝断根了。

    我会给自己打气:苍凉什么?

    南方都市报:《野火集》的出版,让更多的华人读者从此开始认识您,了解您。那么,您个人把《野火集》看作什么?一个孩子吗?它对您个人的意义是什么?

    龙应台:跟孩子不太一样。孩子大了,独立了,我还时刻惦念,他们常说我“粘”,还不让粘。对《野火集》,或任何一本自己的著作,我有个不回头的习惯。写完了,它就属于社会、属于读者、属于历史。感觉上,跟我好像没什么关系。

    南方都市报:25年了,对于您的作品仍影响着现实的世界,让现实中的部分华人心有戚戚。作为一名作家,应该是很开心和快慰的事情,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您是否也会有某种的苍凉之感?

    龙应台:有一次在台湾中央山脉深山中一个原住民部落里,我遇见一个志愿者正在为部落的小学生建图书馆。是个中年人,从一堆石头砖块中向我走来,头发沾着木屑,看起来满面风尘。他放下手中的活,告诉我,他在上大学时读《野火集》,一边读,一边就决定自己要以服务台湾社会中最弱势的人为一生的志业。在深山遇见我时,他已经在偏远的部落里工作20年了。他走过来握我的手,郑重地跟我说“谢谢”。

    还有一次,偶然遇见一个妇女环保组织的负责人,她从忙碌的志工队伍中走过来,跟我说,她在怀孕时读《野火集》,放下书就觉得,如果身边的大环境是恶劣的,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幸福呢?孩子还没出生,她就开始发起这个环保组织,十多年的累积,已经有好几万个母亲加入。

    一本书带给人什么样的触动,是很难预测的。有一次还遇见一个中年的比丘尼,在山中修行。她用那无比澄清的眼睛看着我,说,会走上修行这条路,是因为18岁时读了《野火集》。我没想到《野火集》也会使人往另一个方向走去;也许18岁的她想的是:如果我无力改造社会,那么我至少可以改造我自己,内在宇宙也是一个宇宙?

    25年来,一路上我都会碰到当年的《野火集》读者,在深山最贫困的部落里,在台湾南部的渔村里,在某个“环保妈妈”的示威队伍里,一个中年人走向前来,轻轻地说,他或她之所以选择了社会改造的人生路,是因为年轻时读了《野火集》。当年他20岁,现在已是中年,一路走来,无怨无悔。

    每次有这种邂逅,我就觉得特别感恩,感恩身为作者,25年前种下的,25年后竟然有福分能亲眼看见。感恩这些读者多么慷慨,愿意跟我分享他们人生最慎重的一部分。

    当然在很多方面,我有无力感。当你看见,曾经批评过、讨论过、呼吁过、建议过的事情,在25年后,又被重新提出来,没有任何一点知识的累积或经验的传承,问题依旧,好像永远从零开始。你发现智慧和经验都不是直线累进前行的,它是那么令人顿足、无可奈何地向前三步倒退两步。原地踏步重复多了,有的人变成“愤老”,有的人选择放弃,沉默以对。至于苍凉,是的,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有个极其苍凉的“老灵魂”。但是我会给自己打气:苍凉什么?你说你懒得重复了吗?读3000年前的经典时,不论是希腊悲剧或是先秦古文,你不是常常惊诧出声:老天,这个问题他3000年前就谈过!难道你自己不在那个亘古的大苍凉中吗?

    但是大陆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新问题纷纷冒出的时候,应该也是一个社会最生猛、最有力气“生气”的时候,也是最精彩的时代。

    《野火集》:一面折射准确的镜子

    南方都市报:2005年的时候,您曾提到过,许多大陆人看来,《野火集》似乎是为大陆而写。这对您来说,当时是否也是一个意外?

    龙应台:意外比2005年早。《野火集》最早的大陆版是在1988年的北京发行的,没有我的授权。那时候得知北京的大学生在传读这本书,很惊讶,不明白一本专谈台湾社会及政治问题的书,为何远在北京的读者会有任何共鸣呢?那感觉有点像,给一个病人开的诊断书竟然被另一个人拿去买药了?其中必有历史的理由吧。此后慢慢随着我对大陆的认识稍微加深,自然就了解了。别忘记,那曾经是多么蓄满能量的年份啊。

    2005年以来,《野火集》重新出版,在大陆一直不断再版而且被广泛讨论,透露出很多讯息。一方面,《野火集》所提出的种种社会问题,随着中国大陆火箭升空似的急速经济发展,加剧而且扩大地恶化———假奶粉、假酒、化学污染、招商引资所必须付出的社会成本等等,《野火集》因此几乎像个“预言”书一样。另一方面,我相信是因为相对于1988年,人们的“公民意识”提高了很多。而《野火集》就像个纪录片一样,呈现了25年前台湾人在开始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如何艰辛地挣扎和努力。对今天的大陆而言,它就再度成为一面惊心动魄、折射精准的镜子。

    南方都市报:您曾羡慕德国人阿弗瑞,他可以带您看故乡的小镇,可以找到自己童年时代的住所和门前的青石板小路,而您却感叹自己找不到过去。今天的大陆,拆迁问题几乎无处不在。过去不见了,未来也变成了无根的草。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代价?

    龙应台:这不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这是拿“城市发展”作借口的暴力。如果是一个外国侵略者或殖民者做这样的处置:要你把土地和老家让出来,给另一群人享用,你会称它做什么?土地和老家,并非只是经济问题,它更深层地联系着价值、信仰、情感、记忆,联系着人之所以安身立命的整套网络,犹如皮与肉的不可割离。剥夺这一代人的幸福,说是为了下一代人的幸福;剥夺少数人的幸福,说是为了多数人的幸福;剥夺底层农民的幸福,说是为了中产阶级的幸福。也许你看见的是所谓“进步”,对不起,我看见的是赤裸裸的掠夺和暴力。一个植根在掠夺和暴力上面的进步,能叫进步吗?如果渗透进每一块砖每一根钢里头的精神,是对掠夺和暴力逻辑的接受,你怎知道这种进步不会有一天回头来反扑呢?

    而且,凡是知道一点欧洲城市发展史的人都知道,掠夺和暴力绝对不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社会永远需要清醒的人

    南方都市报:这25年,您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美国到台湾,又去欧洲,再到台湾,又到了香港这种时空的转换,对您来说是不是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华人群体?您是否曾经考虑到大陆多停留一段时间?

    龙应台:香港的体验确实使我对“华人世界”的认识起了根本的改变。我发现,我要用“粤国”的概念来看香港和广州,才比较能抓到这个非常特别的文化语言圈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住在香港使得我常常思索“南方视野”的问题,也就是说,大陆和台湾的知识分子都相当受“中原本位视野”的局限,如果多一点“南方视野”,可能很多事情的解释都会不同。

    确实也在想,是否该到大陆去住一年?有了生活的经验,才能深刻地体会那个社会吧。但只是模糊地在想,一直还没有冒出一个具体的计划,也要看因缘吧。

    南方都市报:非常喜欢您的《目送》以及其他一些非评论性非政治性的著作。有人因此评价说,龙应台变柔软了。这是岁月的回归吗?

    龙应台:我倒觉得龙应台其实从来就没有“不柔软”过吧?《野火集》的写作,是和《孩子你慢慢来》同时的。白天写怒目金刚的《野火集》,晚上可是抱着婴儿哺乳,换尿布,唱催眠歌的。

    但是《目送》不同。《目送》不是柔软不柔软的问题。《目送》是溪水冲过千山万壑看见大海的顿时的明白。

    南方都市报:读了您的《大江大海1949》,我发现这本书的写作是一个相当繁杂而庞大的工程。为了写作这本书,您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探访、寻找亲历者,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让您选择了如此艰难的坚持?

    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所谓辛苦,其实不值得一提。很多作家或学者,花几十年的工夫,皓首穷经做一个题目,写一本书。但是《大江大海》是我这个一向最没有毅力的人最耗费心力,最坚持的书。支撑我的是一个单纯的心情:60年,是一个忌日,对那千万个内战的牺牲者———大多数是年轻人,我想用文学为他们上一炷香,立一个“慈悲”碑。对那些还活着的,在夕阳西下之前,用文学向他们致敬,说一声谢谢。没有国共之分、两岸之别,《大江大海》里的人,有名字的和没名字的,都是我的同胞,我的长辈。

    有些书,是酝酿了一辈子才写得出来的,即使你不知道它在酝酿中。

    南方都市报:从《野火集》到《大江大海1949》,这两本书在您迄今的写作历程中,是否有着标志性的里程碑意义?我个人感觉,与前者的辛辣相比,后者更加波澜壮阔;前者让人思考,思考当时的台湾和现在的大陆,后者让人得以重新检视自己的历史观,并很自然地被带回到60多年前的那段岁月。您个人怎么看待两者的区别和对您来说的不同意义呢?

    龙应台:《野火集》是火。《大江大海》是水。

    每个社会都有它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衍生不同的痛苦。有些阶段,需要火的炽热和烧痛,才能觉醒;有些阶段,需要的却是水的清澈和温柔,才能疗愈一个隐忍不言的伤口。

    南方都市报:《野火集》25年了,当年的读者如今都已经进入不惑甚至可能已经年过半百,而新的读者可能正值青春年华。对于当年的读者和如今的80后、90后年轻读者,您是否想对他们分别说点什么呢?

    龙应台:对那已过中年的,我想说,读者和作者在同一个时代里共老了。不坏。

    对大陆的80后90后,我想说,追求个人的欢乐很好,最壮烈的革命、最伟大的理想,不就是为了让最普通的人得到最寻常的欢乐吗?但是任何一个欢乐派对结束后,总得有几个不醉的人把朋友一个一个送回家。开车的人,决定方向,总得清醒。社会永远需要清醒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08:26:14 | 只看该作者

re:[IMG=0,absmiddle]htt...

[IMG=0,absmiddle]http://i1.sinaimg.cn/ty/yayun2010/o/2010-11-21/U1532P6T12D5326391F44DT20101122000739.jp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8#
发表于 2010-11-23 22:47:31 | 只看该作者

re:新华网首尔11月23日电(记者姬新龙 班...

新华网首尔11月23日电(记者姬新龙 班威)韩国和朝鲜23日下午在有争议的“北方界线”附近发生交火。

韩国国防部新闻办公室23日下午对新华社记者说,韩国西部延坪岛附近当天14时30分许(北京时间13时34分)遭到来自朝鲜方面的炮击,韩国军队进行了回击。

另据新华社驻平壤记者报道,朝鲜人民军武装力量部一名官员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他对此事不知情。

韩国国防部新闻办公室说,延坪岛遭到海岸炮炮击,炮击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军方消息说,朝鲜方面发射了100多发炮弹,韩国军方随即进行回击。韩国国防部长官金泰荣说,韩国方面回击了80多发炮弹。

据悉,延坪岛上生活着大约900多个家庭1000名居民。韩国军队联合参谋本部发言人李朋雨说,其中的数发炮弹落到了延坪岛上,山林因此起火。韩国YTN电视台的画面显示,延坪岛上冒起浓烟。延坪岛居民在电视连线节目中说,一些民房和建筑被炮弹击中后起火,部分山林也着火。延坪岛上已经停电。除了出海作业者外,大部分民众已在当地广播的提示下,躲进防空设施。

韩国媒体援引军方的消息报道说,到目前为止,已有2名韩国军人死亡,重伤2人,轻伤10人。

韩国国防部官员说,目前韩国军队已启动了局部冲突的最高防范机制,在全军范围加强戒备态势,并出动空军战斗机前往事发地点进行警戒。

来自青瓦台的消息说,李明博总统在得到报告后紧急召集了首席秘书会议,并在地下掩体召集了紧急安保长官会议。李明博指示,“要断然应对朝鲜的挑衅,做好万般准备不致事态进一步恶化。”

韩朝在朝鲜半岛西部海域的边界划分上一直存在分歧。韩国曾单方面设定了一条“北方界线”,但朝鲜方面一直未予承认。朝方于1999年设定的海上军事分界线要比韩方的“北方界线”更为靠南。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23日就这一事件表示,中方对事态表示关注。他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具体情况有待核实。希望有关各方多做有利于半岛和平稳定的事情。

俄罗斯外交部当天对这一事件表示关切。俄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希望这一事件不会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各方能够回到和平共处的轨道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9#
发表于 2010-11-24 08:02:37 | 只看该作者

re:云老师还是喜欢打仗。据说这次打可能是太子...

云老师还是喜欢打仗。据说这次打可能是太子接班了,还要人传金将军那个了。记得哪个老师说过,行为问题背后100%是有原因的,成天到晚折腾,股票都跌了,挺烦的,谁要是能用地板时光矫正那爷俩一下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08:17:11 | 只看该作者

re:昨天央视插播了一段朝鲜新闻,就是那个让敌...

昨天央视插播了一段朝鲜新闻,就是那个让敌人肝颤的著名女播音员,“只要越过边境0.001毫米,我们就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6 06: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