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thankstoyil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转帖!!

[复制链接]
1041#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08:14:26 | 只看该作者

re:@琢磨先生:《盗梦空间》引进国内号称一刀...

@琢磨先生:《盗梦空间》引进国内号称一刀未剪,主要原因是电影局那帮人的智商,实在不知道从哪里剪起。对此,我深信不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2#
发表于 2010-9-3 12:39:43 | 只看该作者

冰点:柠檬水 起 义

按:每个人都这么可爱,真是了不起。

冰点特稿】:柠檬水起义

本报记者 付雁南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9-01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一张橘红色的大卡纸被蓝色的胶带固定在银色的桌子上,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勾出了两个英文单词:“柠檬水”、“50美分”,中间用蜡笔仔细地涂成了不同的颜色。桌子上摆着两袋纸杯、一包浓缩柠檬粉,一个盛满冰水的塑料桶。

    这是美国街头再常见不过的出售柠檬水的摊位。在桌子旁边,7岁的美国女孩茱莉·墨菲坐在一把黑色的折叠椅上,带着点羞涩的笑容,看起来与其他卖柠檬水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


    不过,就是这个摆放在美国西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柠檬水小摊,却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成了整个美国的热门话题。先是摊主小茱莉因为没有卫生许可证被当地的卫生检查员驱逐出了集市,几天后她的遭遇变成了全国的热门话题,当地的地方官员也亲自向她道了歉。再后来,她重新开了柠檬水摊位,卖了一天的柠檬水,并且靠着挣来的钱和妈妈一起去了期待已久的迪斯尼乐园。


    甚至,8月26日,当小茱莉在迪斯尼乐园里,抱着身旁的“灰姑娘”,向妈妈的相机镜头展开灿烂的笑脸时,在她最早被驱逐的集市上,人们又举行了一场声援她的“柠檬水起义”:每个参加“起义”的人都会在集市上摆出一个柠檬水的摊位,以表达自己对小茱莉遭遇的不满。


    在这个位于波特兰市蒙特诺马郡艾伯特大街的集市上,大批全副武装的警察神情紧张地在街道上来回走动。人们大概很难想象,让他们如临大敌的,竟然是路边那一个个小小的柠檬水摊。


    这一切让茱莉的妈妈玛利亚·法伊夫十分意外。8月30日,她在电话里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小茱莉“本来只是想挣点零花钱”。


    我想去卖柠檬水,就像奥利维亚小猪那样


    法伊夫起初并不明白女儿在说什么。她还记得,两个月前的一天,自己正在开车,坐在旁边的女儿突然扭头说,她想摆一个摊去卖柠檬水,“就像奥利维亚小猪那样”。


    法伊夫费了点时间才弄清楚,奥利维亚是茱莉很喜欢的一只卡通猪。在前一天晚上的动画片里,这只耳朵尖尖的白色小猪在路边卖起了柠檬水,茱莉告诉妈妈,看完之后,她就梦想着能有一个自己的柠檬水摊。


    一开始,法伊夫“实在懒得弄这些”。当时,这个离了婚的母亲正在为找工作而焦头烂额,对她而言,摆摊卖柠檬水要做的准备工作太复杂了。但在女儿反复提了很多次之后,法伊夫还是决定,帮助女儿去摆一个小摊,因为她觉得,这是女儿“真心想做的事情”。


    不过,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母女俩一直想不出应该把摊位摆在哪里。她们找了好久,直到法伊夫突然想起自己刚刚参加过的一个名叫“最后一个星期四”的创意集市。


    在最近的十几年里,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人们都会聚集在蒙特诺马郡的艾伯特大街上,贩卖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法伊夫说,自己很喜欢那里轻松、友好的气氛。于是她向女儿承诺,在下一次的集市开始的时候,她会带女儿去那里卖柠檬水。


    在等待集市的时间里,茱莉一直兴奋极了。她总是缠着妈妈不断地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去卖柠檬水啊?”很快,她们就做好了“练摊儿”的准备。法伊夫帮女儿准备好了浓缩柠檬粉、糖、纸杯、瓶装水、桌子、椅子、勺子、量杯,还有免水洗手液。而小茱莉则专门为自己的摊位做了一个招牌。


    这个简单的招牌是一张橘色的卡纸,足有半个茱莉那么高。法伊夫帮助女儿在纸上写上了“柠檬水”的字样,并且标注标准价格:“50美分”。茱莉则用蜡笔仔细地把这些字母涂上了不同的颜色。在旁边空白的地方,她还用铅笔画了几张笑脸,并且在旁边歪歪扭扭地写下了宣传语:“美味”、“好喝”。


    7月28日一早,母女俩就开车朝集市出发了。茱莉穿着粉红色的T恤,粉红色的裤子,头发也用粉红色的发圈扎成了马尾。她和妈妈在熙熙攘攘的集市里转了一圈,最后才决定,把自己的柠檬水摊摆在一个画家的摊位和一个卖儿童服装的摊位中间。


    还没等茱莉把摊位完全支好,已经有第一个顾客光顾了。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掏出50美分,希望买一杯柠檬水。


    “也许他们想支持一个7岁的小女孩,让她挣点零花钱吧。”法伊夫事后回忆说。


    不过,尽管立刻有生意上门,茱莉依旧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每一个步骤。她用免水洗手液仔细地洗了手,用小铲子把冰块加到杯子里。做出一杯柠檬水之后,她会拧上瓶盖、封住袋子,以保证它们的卫生。


    很快,茱莉卖掉了15杯柠檬水,挣到了7.5美元。一切都在顺利地进行,直到20分钟后,一位拿着文件夹的女士走过来告诉她们,这个小小的摊位必须立刻关闭。


    政府的规定也许有些太多了


    一开始,法伊夫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给我看一下你们的卫生许可证。”这位胖胖的女士说。她同时自我介绍说,自己是郡政府的“卫生检查员”。


    “我们没有许可证。”法伊夫知道,办理这样一张“临时卫生许可证”,需要120美元的手续费,她只能向这位检查员解释着,“我不知道小孩子卖柠檬水也需要办许可证。”


    “当然需要。”这位头发花白的检查员语气冷冰冰的,脸上也没有一丝笑容,“如果你们没有卫生许可证,那就说明你们没办法保证柠檬水的食品安全。”她随后向法伊夫出示了一张告示,上面说,如果法伊夫不立即离开,就会被罚款500美元。


    站在一旁的茱莉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她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卫生许可证”。法伊夫想向女儿解释,但检查员却一直站在她们的摊位前,瞪着她,并且不断重复说,她们应该立刻关张回家。


    “行了!我们这就走。”法伊夫不想“惹麻烦”,她一边收拾自己的东西,准备回家,一边盘算着怎么向小女儿解释所发生的一切。


    检查员随后离开,但临近摊位的两个摊主却看不过去了。“卫生检查员没有权利叫你离开,这是一场邻里之间的聚会。”在旁边卖儿童服装的摊主迈克尔·富兰克林说。他很快想到了一个主意:把卖柠檬水改成免费赠送。


    “检查员拿出的纸上规定说,没有许可证就不能‘卖’任何东西,但我们可以‘送’啊。”富兰克林说。在另一侧展示自己作品的一个画家,则帮小茱莉在她的招牌上加上“免费”和“建议捐款”几个字。


    很快,母女俩又忙碌了起来。很多人聚过来要求拿柠檬水,并且主动“捐”出一两美元来支持小茱莉。


    不过,没过一会儿,卫生管理员再次回来,并且坚持,按照规定,母女俩必须立刻离开。


    当听到连免费赠送柠檬水也不允许的时候,茱莉坐在自己带来的椅子上放声大哭起来。法伊夫已经在匆匆忙忙地打包准备回家,旁边的富兰克林还在不断劝说她们留下来,集市上的人们也不断向这里聚集过来。


    “那可真是个大场面。”法伊夫回忆说,“我想,茱莉应该不是真的在意自己有没有赢利,她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挣些钱,她只是觉得好玩。”


    母女俩随后离开了集市。在回家的路上,茱莉渐渐停止了哭泣。她扭头向妈妈抱怨说,她“不喜欢那个阿姨”。


    “她只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我们不应该生她的气。”法伊夫试着向自己的女儿解释,“不过,我们的确应该感到不安,政府的规定也许有些太多了。”


    “我讨厌政府!”茱莉说。法伊夫赶忙告诉她,政府也做了很多事情,比如,限制开车的速度,让道路保持安全;还设立了警察,让人们在被抢劫的时候可以打电话求助。


    “而且,因为政府的帮助,你才能免费上学啊。”法伊夫对女儿说。


    但这个7岁的小女孩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同样一个政府可以“又好又坏”。想了一会儿,茱莉扭过头去,小声嘟哝着:“今天真是糟糕的一天。”


    这是个荒诞而美好的行动


    当法伊夫准备离开集市的时候,富兰克林给她留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并且告诉她,自己有一个网络电台的节目,希望在周日做一个关于这件事的访谈。这个中年人对法伊夫说,他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创办了自己的网络电台,并且常常在上面发布抨击政府的消息。


    从周四到周日,法伊夫一直在犹豫。她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去参加那个访谈,因为她觉得“无政府主义者的口碑都不大好”。但想到卫生检查员站在面前,自己气得“头脑发昏”的时候,富兰克林却在旁边那么冷静地帮助自己和女儿,法伊夫作出了决定:“我应该去谢谢他。”


    不过,谈起这件事,富兰克林毫不谦虚地认为法伊夫和茱莉“很幸运”,因为她们“把摊位放在了无政府主义者的旁边”。这个网络电台主持人对自己“无政府主义者”的身份充满了自豪:“我的两个小孩已经是两个小‘异见分子’了,而茱莉却只能在那里哭泣。我觉得应该帮助她。”


    在8月22日的访谈节目里,富兰克林专门为这次“柠檬水事件”编了一首饶舌歌曲,又做了一场超过一个小时的评论,而对法伊夫的采访只用了10分钟。


    但法伊夫却觉得很满意。“我很高兴他没劝我也变成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她说,“他让我把在柠檬水摊位前的愤怒都讲出来了,我觉得舒服了很多。”


    节目播出之后,当地一家名叫“俄勒冈人”的报纸也对法伊夫进行了电话采访。第二天,法伊夫突然发现,自己和女儿登上了报纸的头条。


    “上头条的可都是大事啊。”这个平凡的母亲至今忘不了自己的惊讶。


    她没有想到,更多让她吃惊的事情正在一件接一件地到来。吃早饭的时候,她开始不断收到要求采访的邮件和短信,等到午休时间,她的手机已经被短信塞爆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她和茱莉一起在波特兰的演播室接受了福克斯电视台的专访,而当地电视台采访母女俩的画面,也被放上了CNN。没过多久,全美国都开始谈论这对母女与她们的柠檬水了。


    在不断重复她们的故事之余,人们也开始争论,茱莉受到的对待是否合理。在俄勒冈州,各级政府的官员都表示,“从技术上来讲”,那位卫生检查员的行为并没有问题。


    一个检查员对记者说,在监督的过程中,他们必须公平、一视同仁,不管对方是谁,年龄多大。“我们的规则是要保护公众。”


    而俄勒冈州公共健康部的官员则表示,在公共活动中支起一个摊位就是在从事商业活动,“这与摊位的大小无关”。


    另一些人则根本不理会管理部门这种解释。“无政府主义者”富兰克林是最难缠的人之一,他很快在网上发出号召书,希望组织一场“柠檬水起义”。他希望,在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集市上,人们早早来到艾伯特大街,抢占地盘,摆出很多个柠檬水摊。


    这个前臂布满文身的中年人喜欢用阿比·霍夫曼来标榜自己的行为。作为1960年代美国著名的反对越战人士,霍夫曼常用一些荒诞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不满。


    “‘柠檬水起义’也是一个荒诞但美好的行动。”在网络号召书里,富兰克林写道,“政府会来的,但我们也不会离开!”


    孩子们还能继续卖柠檬水吗?他们还会像现在这样害怕政府吗?


    在母女俩登上头条的那天早上,除了蜂拥而至的记者,法伊夫还接到了另一个人的电话。打来电话的人自称是蒙特诺马郡的官员,他希望和母女俩在午休的时间“聊一聊”。


    但法伊夫没想到的是,到了午休的时候,这个电话被转接给了蒙特诺马郡的最高地方官杰夫·科根。与卫生部门官员的坚持不同,这位美国的“县级干部”很大方地承认,政府的确有些“热心过度”。


    “对于你们受到的对待,我觉得非常糟糕。”科根在电话中说,“……我很抱歉。”


    在写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邮件中,科根如此解释自己的行为:“很多人写信给我,告诉我他们对这件事的不满,我就立刻给小女孩的妈妈打电话道歉了。”


    对于最高地方官的道歉,法伊夫有些吃惊。不过,在电话里,她接着追问:“你会做什么改变吗?孩子们还能继续卖柠檬水吗?他们还会像现在这样害怕政府吗?”


    “我会让工作人员在维护规定的时候更加慎重。”科根说,“法律是用来维护人们的安全的,而不是像这样荒谬地针对小孩子的。”


    在随后面对记者时,科根也不断表示,自己非常理解茱莉的感受。“我的儿子、女儿都卖过柠檬水,我小时候也卖过柠檬水,在美国,很多小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科根说,“这是很有特色的美国标志,我不希望它被取缔。”


    他同时解释说,在7月的集市上,当地的卫生检查员关闭了好几个柠檬水摊,小茱莉只是这些摊主之一。“检查员的工作就是检查食品卫生情况,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科根说,“事实上,蒙特诺马郡是美国食品最安全的几个郡之一。”


    当然,他也承认,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采取如此严格的限制措施。“卫生检查员是在严格遵循规定,但他们也应该给小女孩和她的妈妈一个‘空隙’。”


    在这次通话即将结束的时候,科根向法伊夫要了她和女儿的通信地址。随后,他写了一封短信,专门向7岁的茱莉道歉。


    “我也有小孩,我不希望他们像这样被对待。我需要向人们道歉。”科根说,“我的父母一直告诉我要诚实、率直,我觉得对于一个官员而言,表现出自己的善良和关怀也非常重要。”


    很快,法伊夫和茱莉一起给科根寄回了一张可爱的小卡片。母女俩在卡片上写着“谢谢”。在卡片的空白处,茱莉还用铅笔画上了一只小小的柠檬。


    我们从来不希望自己的柠檬水摊会变成一场政治事件


    除了这个道歉,那场中断了的柠檬水销售还给茱莉带来了更多有意思的经历。比如,当地一家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觉得,发生在茱莉身上的事情“很糟糕”。他们主动联系法伊夫,希望资助茱莉,开一个新的柠檬水摊。这个柠檬水摊的全部设施都由广播电台提供,不过这一回,不是在大街上,而是在密尔沃基市的一个连锁商店里。


    重新拥有一个柠檬水摊,这让茱莉非常兴奋。而周围的人们也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热情。人们不断地来购买柠檬水,很多人甚至只是希望给她钱,让她“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


    最早,茱莉卖柠檬水是希望把挣来的钱存起来,等到去迪斯尼乐园玩的时候买些小玩具。这个在乡下长大的小女孩一直想去迪斯尼乐园,但忙于学习护士课程的妈妈却始终没办法带她去。两年前,法伊夫向女儿承诺说,等到自己找到了工作,就开始存钱,存够了就带她去玩。


    “我本来希望2011年能有机会带她去的。”法伊夫这样解释。现在,这一刻提前到来了。


    听说了茱莉的小心愿以后,许多人开始尽力资助这个卖柠檬水的小女孩,有的人买一杯50美分的柠檬水,却留下了100美元。一天下来,法伊夫根本数不清楚女儿一共卖了多少杯柠檬水,反正最后盘点收入时,她们俩一共挣了1838美元31美分。


    “1800美元就够我们去一趟迪斯尼了。”法伊夫说。虽然,最后她还是多花了点钱,因为“那里的饭和纪念品实在太贵了”。


    法伊夫和茱莉在迪斯尼乐园玩了两天,茱莉在那里非常开心。她最喜欢“雷山”和“加勒比海盗”,也喜欢和公主们合影——尤其是“灰姑娘”。临走的时候,她在里面买了一顶有米老鼠耳朵的帽子、一个米妮玩偶、一件印有“超凡小仙子”的T恤,还给家里的其他人买了礼物。


    “妈妈,这里太棒了!”茱莉唧唧咯咯地笑着,露出了自己还没长齐的牙齿。


    她并不知道,这个时候,法伊夫正忧心忡忡。因为她觉得这场柠檬水引发的事件,已经悄悄地变了味,很少有人真正关心茱莉的生活,他们大多只是想通过这个小女孩的故事,发泄一下自己对生活的不满。


    在著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上,已经有上千人宣称,自己会去参加8月底举行的柠檬水起义。发起这场运动的富兰克林希望,到时候会有上百个柠檬水摊或者其他活动,以“夺回”他们这一月一次的节日:“这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地方,你再不需要购买什么许可证。”


    而政府方面,波特兰市已经升级了戒备。人们猜测,警察们会对“起义者”采取严厉的措施。


    法伊夫非常担心在这样的场面中,会有人受到伤害。在富兰克林的网络“号召书”下面,她忧心忡忡地留言说:“我不知道……有些东西好像有点变了。”


    富兰克林当然不会理会这样的声音。这个坚定的无政府主义者认为,法伊夫已经“被发生的一切吓坏了”。事实上,法伊夫早已声明,自己和女儿不会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样,参加这场起义:“我们从来不希望自己的柠檬水摊会变成一场政治事件。”


    她还记得,最早答应帮女儿卖柠檬水的时候,她是希望,这个热闹的“最后一个星期四”集市,会让她在郊外长大的女儿,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但现在,这个世界似乎有些太复杂了。


    我们不给你柠檬水喝!


    尽管很多人觉得,“柠檬水起义”是件很严重的事情,但富兰克林一直坚持,这只是个“荒诞的主意”,是“一个玩笑”,“但现在,它已经被美国的媒体渲染成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了。”


    在约定的“起义”当天,也确实没出现人们想象中的激烈、拥堵的场景。市长山姆·亚当斯专门到场“坐镇”,全副武装的警察在街道上层层戒备,但在他们面前,整条冷清的大街上只有7个卖柠檬水的摊位,其中还有3个摊位的摊主,是真心想来卖柠檬水挣点钱的。


    按照网上发布的计划,“起义者”应当用柠檬水摊位占据整个街道,并在晚上以一段长达5分钟的沉默来结束一整天的活动。但现在,零零散散的柠檬水摊让现场3倍于以往的警力显得有些滑稽。


    “面对不同的意见,美国人只是害怕、懒惰。”富兰克林对本报记者抱怨。他领着儿子和女儿来到现场,却发现在网上声称自己会来的人几乎都没有出现。


    “柠檬水起义气息奄奄地失败了。”当地一家媒体这样描述道。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失望而归。弗朗西斯科·侯德曼是现场7个柠檬水摊主之一。他站在一个公交站牌前,面前摆着一张桌子,上面两个很大的瓶子里装着酸橙汽水和柠檬水。桌子前面的招牌被他10岁的儿子写上了一句话:“去迪斯尼或者被赶回家。”


    “我儿子听说了茱莉的故事,他说,我们也去卖柠檬水,看能不能去趟迪斯尼乐园吧。”侯德曼说。


    尽管同样没有食品卫生许可证,但这位摊主发誓,自己卖的饮料“绝对安全”。“做柠檬水又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他说。这一回,倒是没有检查员来让他们回家。


    站在艾伯特大街上,市长亚当斯看起来心情很好。“气氛真不错,有很多人是全家一起来的。”亚当斯说,“站在这儿的感觉真不错。”


    到了下午,在周围平静的气氛中,他开玩笑说,自己也想来一杯柠檬水,而站在他旁边的波特兰市交通运输顾问则想要一杯酸橙饮料。


    不过,身为市长,这个愿望并没有那么容易满足。当他走向富兰克林,想跟他说几句话的时候,这位留着长发的男人大声地指责他把警察带到这里,剥夺了大家的“最后一个星期四”集市。


    “我不欢迎你,我的家人也不欢迎你。”富兰克林说,“所以……我们不给你柠檬水喝!”


    这位市长很生气,但他也只好转身离开了。


    政府不再相信我们能做好自己选择的事情


    相比于父亲的失望,富兰克林的两个“天生就是反政府主义者”的小孩却在“柠檬水起义”中玩得很开心。他们做了不少柠檬水,又把它们免费赠送给了路上的人们。


    “起义”发生的时候,法伊夫和茱莉还在几百公里外加利福尼亚州的迪斯尼乐园里。一位朋友发短信告诉法伊夫,“起义”很和平,警察也没有使用武力,她这才放下心来。


    “只有7个人出现让我有点难过,这大概不是富兰克林想看到的结果”,法伊夫说,“但至少,富兰克林的女儿和儿子在卖柠檬水的过程中玩得很开心。这就够了。”


    法伊夫小时候没有卖过柠檬水,但她曾经为了挣零花钱,送过很长时间的报纸。不过现在,随着法律条文的增加,雇用儿童送报纸已经是违法行为了。“政府不再相信我们能做好自己选择的事情。”法伊夫说,“而且,他们还希望从这些限制中挣更多的钱。”


    她总会讲起自己女儿被要求办理的那个临时卫生许可证。“如果你只是想卖一天柠檬水,办许可证就要花120美元!”她的语气愤愤不平,“我甚至都不相信卖柠檬水能把办证的成本挣回来。”


    不过,经历了这次“柠檬水事件”,法伊夫和女儿茱莉突然变得有名起来,常常有人在路上认出她们。而在茱莉的口中,被卫生检查员驱逐的“糟糕的一天”,也已经变成了“由坏变好的一天”。尽管,因为害羞,她始终不愿意跟别人谈起这些。


    待在家里的时候,茱莉喜欢看动画片,比如海绵宝宝,或者奥利维亚小猪。她喜欢小动物,并且宣称,自己的愿望是长大后做一名兽医,专门照顾那些可怜的动物们。


    小茱莉很开心自己不用去参加柠檬水起义,因为她“不喜欢被人注意的感觉”。她刚刚转学到一所新的学校,再过一周,她就要上二年级了。茱莉希望自己的新同学们不会记得暑假里发生的那一连串的事情,也不会认出她就是电视上的那个小女孩。这样,她还能再做个“普通的孩子”。


    “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谢每一个人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在接受采访时,法伊夫说,“茱莉重新开了柠檬水摊,她有一个很棒的经历,这就是她一开始所想要的一切。”


    不过,在这个夏天过后,茱莉已经不再想卖柠檬水了。她新的计划是去摆摊卖一些围巾或者毛毯——那都是她自己织的手工玩意儿。


    至于那张被蜡笔涂成彩色的柠檬水海报,则被法伊夫过了塑,保存起来了。这位母亲笑着说,对于茱莉在这个夏天的经历,这是一个“最好的纪念”。





    茱莉和她的柠檬水海报





   

源自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9/01/content_3401146.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3#
发表于 2010-9-3 16:17:51 | 只看该作者

re:http://blog.sina.c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7ba410100l26j.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17:03:20 | 只看该作者

re:呵呵,对比阅读。后一个我之前也看了。

呵呵,对比阅读。后一个我之前也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5#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3:32:20 | 只看该作者

胡德夫:最最遥远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6#
 楼主| 发表于 2010-9-9 09:20:14 | 只看该作者

罗胖子太强悍了

(老罗英语培训推出1块钱听8次课活动,这是官方网站上自己撰写的FAQ节选。)

问:听说你们有个1块钱听托福、GRE课程的活动方案是吗?
答:是的,你只需要交1块钱,就可以听我们的托福、GRE走读班的正式课程的前8次课。

问:这么好?不会吧?传说中的“回馈社会”吗?
答:不是,这只是我们的市场营销手段而已,我们会从第9次课开始收费。我们对自己的课程质量很有信心,所以从2008年一开张就做了业界首创的、全程都允许退班的厚道承诺。但是如你所知,在一个缺乏诚信的社会里,人们对一个新兴机构的退款承诺常常会感到诡异而不是放心(我们的大学校园调研也表明了这一点),毕竟在中国,卖假货的都在吆喝“假一罚十”;卖假药的都在叫嚣“无效退款”。有鉴于此,我们决定推出这个1块钱试听前8次课的凶残推广方案,让你彻底打消顾虑。基本上,这已经使得你无当可上了: 除非你听了8次课后还不能判断我们的课程质量,除非1块钱的风险对你来说也算风险。

问:1块钱就听8次课真的很过分啊,难道你们不怕那些本来就打算自学,根本就没打算花钱报任何培训班的学生过来成心占便宜吗?他们听完了你们的前8次课后,即便很满意,也可能走掉啊。
答:还有更过分的呢,我们还会在开课时给所有来听课的同学免费发放成本价值10块钱的课堂讲义^_^ 我们是这样想的:对那些打算报班、但没想好是不是要选择我们的同学,我们有信心让他们试听8节课后选择留下来。实际上,对那些没想好要自学还是报班学习的同学,我们也有信心让他们留下来。至于那些“成心占便宜”的同学,我们也有信心让他们“占了便宜”之后,会出去义务宣传我们优秀的课程质量。何况,很多同学选择“占便宜”,只是因为经济上不宽裕(尤其是去北美读研究生的这部分人群),我们很高兴能为这部分同学提供一些帮助。

问:左一个信心,右一个信心,你们哪来那么多信心啊?
答:我们就不展示那些令人难为情的学员评语和学员来信了,只说硬指标好了:
   1、从2008年九月份开张以来,我们的平均开课退班率是百分之五左右,远远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准(在北京,行业的平均水准大概是百分之十。当然,如果你到google里查“英语培训”加“退班率”,会看到很多机构在自诩退班率“接近于零”,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google一下“英语培训”加“退班率”加“接近于零”,看看是什么结果)。
   2、我们现在的学员里,被老学员推荐来报班的学生比例高达百分之十二(update:2010年春季最新统计显示,老学员推荐来报班的学生比例已增至百分之三十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7#
发表于 2010-9-9 09:51:09 | 只看该作者

re:抄自老罗的博客罗霞客的普吉岛...

抄自老罗的博客


罗霞客的普吉岛游记

······(省去一大堆)

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服务生送了我们两杯香气浓郁的冷饮,可惜忘了问叫什么,后来就再也没有喝到。我用发音蹩脚的口语怯生生地跟服务生聊了几句,逐渐变得自信了,是啊,她又不知道我是中国第二著名的英语教师,没必要紧张嘛。

我 号称是英语教师,但教书多年讲的大都是逻辑思维和解题技巧,几乎完全用不到听力、口语,是典型的哑巴英语。这次到了泰国,我蹩脚的发音和惊人的不流畅性都 让老婆“暗暗佩服”,冷嘲热讽是免不了的。其实,有时候餐厅的服务员听不懂我的话,只是因为我用词太“考究”了。另一个意外是,我发现老婆用升调和降调的 “OK”再加一个语气不容置疑的“NO”就可以包打天下。

······(再略去一大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发表于 2010-9-10 15:36:41 | 只看该作者

re:维特根斯坦VS图灵  作者:土摩...

维特根斯坦VS图灵

  作者:土摩托

  苗炜写过一篇博客,题目叫做《喷子》,里面提到了CP斯诺。斯诺是位物理学家,51年前发表了一次演讲,题目叫做《两种文化》,正式开启了文理之争的序幕。作为文科生的优秀代表,老苗自然更喜欢利维斯教授反击斯诺的话:“斯诺有物理学博士学位,也写小说,给丫造成的错觉就是他文理通吃,实际上,作为小说家,斯诺根本不存在。还没有存在,连一摊屎都不算。”

  我不知道这个利维斯教授是谁,但我知道斯诺的这个“文理之争”绝不是科学和文学(准确地说,应该是“艺术”)之争,这哥俩有什么好争的?不是一个频道的嘛。理查德·费曼就曾经说过:“艺术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不能把艺术和科学搞混。”

  斯诺所说的文理之争,指的是看待科学的两种态度。一种是传统的科学态度,一种是社会学态度。前者认为绝对现实是存在的,客观世界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后者更强调研究者的个人因素,认为观察者的视角决定了客观世界的样子。

  如果这个说法太拗口,那你可以把这场文理之争简单地看成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之间的战争。说到这儿,还得请出这个费曼。费曼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也有人认为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Steven Weinberg说的):“关于科学的哲学对于科学工作者的作用就相当于鸟类学对于鸟的作用(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just about as useful to scientists as ornithology is to birds)。”Ooch!!!

  著名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也曾经提过一个很有名的问题:“社会学家为什么还敢坐飞机呢?”

  弄清了文理之争的本质,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双方的战绩了。同样,我不知道斯诺和利维斯之间的笔战谁赢谁负,但我知道这场战争的一个最有名的战役是理科大获全胜。这是1996年春天发生的事情,一家名为《Social Text》的哲学和文化研究杂志出了一期《科学战争》专刊,刊登了纽约大学一位名叫Alan Sokal的物理学家投来的一篇稿件。这篇稿件用所谓“后现代主义”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讨论了一些数学和物理问题。文章发表后,Sokal立刻在另一本杂志上刊发了一则声明,声称那篇稿件是他开的一个玩笑,目的就是想说明那些“后现代”的哲学玩意儿都不靠谱。

  可以想象,这篇论文在当年引起了怎样的轰动。你想啊,吃了哑巴亏的哲学家们想反击都没办法,因为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有可能反过来模仿Sokal写一篇搞笑的科学论文,并说服任何一家科学期刊接受它。这种不对称非常直截了当地点出了文理之争双方的实力对比,真叫人情何以堪啊!

  当然文科一方并没有就此认输,而是又找出了很多理由反击对方。最乐于看到双方大打出手的肯定是出版社,我在伦敦的书店里找到过不下5本讲文理之争的书,都被放在了书架的显著位置。我买了几本回来,有空的时候翻两页,非常好玩。维特根斯坦和图灵的故事就是在其中一本书里读到的。

  1939年,49岁的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终于在剑桥大学拿到了Chair一职,并开始为剑桥的老师和学生们开了一门课,取名《数学基础》(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就在同一年,一位名叫阿兰·图灵的27岁的年轻数学家也在剑桥开设了同样取名《数学基础》的课程。更为有趣的是,年轻的图灵居然报名去上维特根斯坦的课,为此他必须先去维老师的书房里接受面试。于是,两位同样不喜欢西装而喜欢穿夹克衫的智者相遇了。

  维老师穿皮夹克,严肃古板。图学生穿运动夹克,才华横溢。面试过程中,维老师甚至提出他需要去旁边的小屋里独自待一会,好好想想两人刚才讨论到的问题!面试的结果:图灵被录取了。

  顺便插一句,这俩都是Gay。

  虽然这两人开设的课程名称相同,但内容完全不一样。图灵的课程是基于博弈论的逻辑课,维特根斯坦则是用哲学的方式来思考数学的本质。他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数学不是关于绝对真理的描述,而是数学家想出来的一种自洽的“说辞”。数学不是描述事实的科学,而更像是一种“语言游戏”。换句话说,数学发现不应该被叫做“发现”,而应被叫做“发明”。

  维老师知道图灵很聪明,他非常希望自己能说服图灵,他相信如果他能说服图灵,就能说服任何人了。可惜图灵没有买维老师的帐,两人讨论了数次后发现谁都说服不了谁,于是图灵便退了这门课,专心教他的逻辑学去了。

  这场战斗到底谁赢了呢?我说不好。我只知道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而图灵则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维特根斯坦,我不知道会怎样。但如果没有图灵,我的生活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因为计算机的原理就是基于图灵的研究成果。没有计算机,我这篇博客就写不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9#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5:45:40 | 只看该作者

re:哈哈,刚在土摩托博客看完这一篇。 ...

哈哈,刚在土摩托博客看完这一篇。

“关于科学的哲学对于科学工作者的作用就相当于鸟类学对于鸟的作用(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just about as useful to scientists as ornithology is to birds)。”,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0#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5:51:42 | 只看该作者

re:不过,数学不是科学,这个说法是对的。

不过,数学不是科学,这个说法是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1#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5:56:44 | 只看该作者

re:看看文科生对科学的态度,的确好玩。...

看看文科生对科学的态度,的确好玩。

三联主编朱伟在微薄里小心翼翼地讨论一下科学,留言的人可有不留情面的。

曾经是三联记者的巫昂发了条微薄:“动不动就说别人是伪科学,和说别人是现行反革命,有何区别?”  土摩托回复:“动不动就说别人动不动说别人是伪科学,和说别人是现行反革命,有何区别?”  (呵呵,这句话我没贴错哦。)

呵呵,文科女生写起感情专栏很灵,一碰科学就不灵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2#
发表于 2010-9-10 18:50:12 | 只看该作者

re:以前那些个人,文理分的不是很清楚,从达芬...

以前那些个人,文理分的不是很清楚,从达芬奇开始,
还有维老师的老师罗素,拿过诺贝尔文学奖,也写数学原理,
还有罗素的老师怀特海,
都是一系列的天才人物,
不过到了图灵呢,感觉就AS化了,没那些老师们的NT劲儿了,
是不是因为日子越过越快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3#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17:02:34 | 只看该作者

有史以来让伊能静最尴尬、让周立波最无语、让高晓松最莫名的选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4#
发表于 2010-9-11 18:46:30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楼上。看了,选手大姐100分,周立波...

谢谢楼上。看了,选手大姐100分,周立波60分。伊能静-100,太没娱乐精神了,拜托,唱的可是庾澄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发表于 2010-9-11 19:00:10 | 只看该作者

re:刚看燕园的1043楼。忍不住往外冒四川话...

刚看燕园的1043楼。忍不住往外冒四川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6#
发表于 2010-9-11 20:16:03 | 只看该作者

re:1053大妈厉害,各个击破,用京剧哈哈哈...

1053大妈厉害,各个击破,用京剧哈哈哈,哈死高晓松,用庾澄庆灭了伊能静,对付周立波最狠,用一句东北话+大拇指把上海人砸趴下:“上海人都是岗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7#
发表于 2010-9-12 02:06:40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秋爸...

下面引用由[U]秋爸爸[/U]发表的内容:

1053大妈厉害,各个击破,用京剧哈哈哈,哈死高晓松,用庾澄庆灭了伊能静,对付周立波最狠,用一句东北话+大拇指把上海人砸趴下:“上海人都是岗岗的!”


事实上,东方卫视的字幕不知道这个"岗岗的"怎么写,打出来的是"棒棒的".  这个伊能静也太没趣了,我本来以为她会说"我孩子的爸爸谢谢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8#
 楼主| 发表于 2010-9-12 07:10:20 | 只看该作者

【转:陈晓卿】父母大人的饮食偏好

(T:陈晓卿,央视纪录片导演,作品有《森林之歌》等。下文中陈乐是他的宝贝儿子)


  带父母旅游,最头疼的事儿,是摸不清他们的胃口。那天在东京浅草寺,按图索骥找到了朋友推荐的一家面馆,尽管是家小馆子,门口排队的人却有二十多人,大太阳底下溜溜站了将近一小时。为了对得起自己的等待,落座后,我决定报复性地点一份“马刺”,也就是生吃的马肉。

  “我可不吃生东西!”我妈立刻郑重声明。然后她详细地叙述了在北京吃生鱼片后腹泻的惨状,声情并茂。“那给你点一份什锦天妇罗怎么样?”我小心地跟她商量。“不需要,不好吸收。”我妈言之凿凿,用一系列很具体的数据,阐述了老年人如何不适宜吃油炸的东西……总之,她强调自己只需要一碗拉面即可,而且是最简单的那种。

  陈乐不干了,因为我曾经向他详细描述过,马肉刺身细嫩弹牙鲜美,而且只有在日本才能放心地吃到。儿子地位高啊,拿着菜单,指着上边的图片,对服务员一会儿“都走”一会儿“普里斯”, 点头哈腰七七卡卡点了好几样刺身,其中有两份马刺。我担心父母吃不惯,又点了份儿咸菜和两个热菜,给每人要了一种面条。儿子甩开腮帮子大吃,我和我爹各要了一壶清酒。微微地,我有了些醉意,店家又来推荐当天的一种贝类,要了来吃,果然不错。但桌上还剩下了一些鱼和肉,却再也吃不下了。

  唤伙计过来结账。这时,一直吃咸菜的我妈,一个箭步把店小二阻在了门外,同时把我刚背到肩膀上的书包取了下来,焦急地说:“其实你不知道,你爸爸他呀,可喜欢吃生鱼片了!”可是老爷子已经吃了不少,于是我妈只好悲愤地把盘子一字排开……乐乐坏坏地调侃奶奶:“小心下午闹肚子哦!”我妈给了他一个白眼。

  我爹是北方人,而母亲则出生在水稻产区,所以在主食的选择上,他们一直采取求同存异,搁置争议的政策。做米饭换了小火,母亲总会给我爸放进两只馒头;我爸做馒头,蒸锅的中间是空的,为的是给我妈摆一碗米饭。真是佩服,他们就这样生活了将近五十年。父母这一代人从小穷惯了,饿怕了,也养成了有东西舍不得吃的习惯。冰箱里的食品,几乎都是在过期前几天才被消灭。做子女的经常开玩笑,笑他们节俭:“吃了那么多年苦,怎么还没学会享福 ?”父母总是笑笑,表示虚心接受,但坚决不改。比如我妹妹想尽份孝心,给他们一笔钱让他们去海南住几天,结果他们眼睛都没眨就把钱存进了银行,五年定期。

  无奈,只好由我“押送”着他们出去,这次东京之旅就是这样。临行之前,我还特意跟他们交代,咱们是去旅游,是享受不是逃荒。结果还是没办法,无论吃饭还是买东西,我妈都要过来打听价钱,然后在一旁默默地心算,再突然大声报出一个人民币的数字:“乖乖,一瓶矿泉水这么贵啊!”结果第二天再出去,父亲的双肩背沉甸甸的,过去拉开一看,是他们连夜在房间冰箱里冷藏的凉开水,好几瓶。

  所以那天看妈妈津津有味地吃着马肉刺身,我尝试着开导她:“您看啊,我小的时候,咱们全家省吃俭用,现在也没见剩下钱啊?当时您大方点儿,我们哪至于天天看着邻居家流口水?”这句话把老妈说伤心了,她认为这是对她辛勤持家的否定。放下筷子,我妈默默站起身,接下来的一整天都没理我。

  为了承认错误,第二天晚餐,我带着二老一小,去了涩谷一家专吃螃蟹的料理店,新鲜的蜘蛛蟹,从刺身、寿司、烧烤、清蒸、奶油焗到蟹肉蛋羹……当然,价格也不算便宜。我妈坚持全家要一只就够了,我心说,一只?可能只够那个大胖儿子吃的。于是当面要了一只,又偷偷点了另一只。很快,儿子的面前就摆满了空壳,而父母面前的盘子里还是最开始夹过去的那条蟹腿。他们很夸张地比划着进食的样子,却不见消耗。我有些急,剔好了一个蟹鳌放到我妈的盘子里。“你真不知道我多不喜欢吃螃蟹,你妹妹家冰箱里现在还有好多只,我根本不吃。”我妈说着,把蟹鳌像奥运火炬一样传给了我爸。我没说话,又剔干净另外一只递了过去:“这和秦皇岛的梭子蟹还真不是一个味儿,麻烦你尝尝嘛。”说完继续伺候我们家少爷吃喝。待我转过头来,发现新剥的蟹钳子又出现在了我爸的盘子里。老爸也没客气,一筷子又把肉还给了我妈,就这样,几乎我每次抬头,那只蟹鳌都会变一个位置,就像我小时候蹲在马路边看变戏法一样,那三只小绒球,我永远猜不出在哪个碗底下扣着……

  这是我第六次去日本。之前的五次,这里的美食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这次,无论是拉面、烧肉、还是刺身,都让我吃出了另一番滋味。那天晚上回到宾馆,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真的,这么多年,我爸我妈最爱吃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还真想不出来……回到北京后,儿子在父母那里住了几天。接他的时候我问:“过了这么多天,你有没有发现爷爷奶奶最爱吃什么呀?”儿子认真地想了半天,肯定地回答说:“剩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9#
发表于 2010-9-12 11:07:16 | 只看该作者

re:儿子不如女儿细心,我两个暑假在家,用各种...

儿子不如女儿细心,我两个暑假在家,用各种食物试探,总结如下:老爸爱吃新鲜蔬菜瓜果,特别是南方的莲子、藕,一直坚持生吃啥也不搁;老妈爱吃又软又甜的东西(牙不行了),他们不爱吃海鲜,是真的不爱吃、吃不习惯。其他的只要告诉他们一个假的价钱,都喜欢吃。
我老爸曾经灰常喜欢吃鱼子豆腐,他总能从卖鱼的那里要到免费的鱼子。后来吃的人多了,不能免费,他就不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0#
 楼主| 发表于 2010-9-12 11:13:39 | 只看该作者

吉他四手连弹

两口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18 15: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