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thankstoyil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转帖!!

[复制链接]
681#
发表于 2010-7-2 16:09:02 | 只看该作者

re:呵呵,一直最严重同意张召忠的应该是方静,...

呵呵,一直最严重同意张召忠的应该是方静,看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2#
发表于 2010-7-2 16:11:51 | 只看该作者

re:同时推荐阅读马丁.罗斯(Martin R...

同时推荐阅读马丁.罗斯(Martin Ross)写的《突出重围—长津湖战役中的陆战一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发表于 2010-7-2 16:13:42 | 只看该作者

re:方静?方姐快来打假!介方静也算端庄,...

方静?方姐快来打假!
介方静也算端庄,据说有所谓间 谍门。是哪国间谍啊?跟老张这有啥军事秘密可打听么?不是钻山洞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4#
发表于 2010-7-2 16:24:16 | 只看该作者

re:张将军说坚持学术,我就越听越糊涂。一方面...

张将军说坚持学术,我就越听越糊涂。一方面专家总是在说中国受到了威胁,一方面社科院的正经的《实力评估报告》里中国军事实力世界第二。咱们这么热爱和平,不惹事,谁敢惹世界老二啊?

就算排名第20,也很厉害了,我在想,那些排名100之后的小地方,新加坡、科特迪瓦、还有香港澳门地区,老百姓一定是整天都生活在即将亡国灭种的恐惧中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发表于 2010-7-2 16:33:23 | 只看该作者

re:俗话说,在家不打人,出门无人打。邪恶的政...

俗话说,在家不打人,出门无人打。邪恶的政权到处都是敌人,他的臣民们(另说是屁民)被绑架,被恐吓,都成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了,而且是晚期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6#
发表于 2010-7-2 16:35:42 | 只看该作者

re:山林兄,就此打住吧!俺是书生意气,多有冒...

山林兄,就此打住吧!俺是书生意气,多有冒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7#
发表于 2010-7-2 16:50:36 | 只看该作者

re:汉唐兄冒犯谈不上啊,扯扯淡而已。

汉唐兄冒犯谈不上啊,扯扯淡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8#
发表于 2010-7-2 17:00:12 | 只看该作者

re:是啊,多好周末啊,学习了好多东西。原来志...

是啊,多好周末啊,学习了好多东西。原来志愿军死>7万,美军死几百(我比较信这个数据)被击溃,结果双方都是说是名垂史册,美军还说不是撤退,而是向另一个方向上的进攻。哈哈哈,原来两个阿Q碰一块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9#
发表于 2010-7-2 17:43:25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长津湖战役, qht慷慨陈义,尽管数...

关于长津湖战役, qht慷慨陈义,尽管数据上或有瑕疵 ,但词正力劲,真是痛快淋漓!
抚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0#
发表于 2010-7-2 18:20:48 | 只看该作者

re:数据有问题就是或略了真相,“慷慨”就失去...

数据有问题就是或略了真相,“慷慨”就失去了道义啊,没办法,国人被骗,被忽悠,到头来自甘被骗,就像手拿放大镜看自己的阳具亢奋的不行一样,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1#
发表于 2010-7-2 18:56:18 | 只看该作者

re:基本的事实就是美国军队装备超强、官兵训练...

基本的事实就是美国军队装备超强、官兵训练有素,所以伤亡数字肯定是明显不平衡的;但与此相反的另一基本事实就是中国军队把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

这应该是美国近现代史以来首次至少没有打赢的战争。

后来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不得不被迫撤出。这都是中国军队和人民作出的牺牲,同时也发挥了卓越作用。

回溯中国近代史以来,每次被侵略,中国人民和军队何尝不是付出惨重牺牲而不断惨败。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中国的确标志着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看什么问题都应该历史、辨证地去看。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其实就是中国跟美国在打,美国都因为中国的参战而不胜或获败,这才换来60多年来的基本和平。

我是不相信美国的所谓正义。如果匡扶正义,是以美国到处发动战争,这样的正义不要也罢。

在国际问题上,我主张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安全高于一切。

这次美国如果要在黄海军演,中国不亮剑,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东海小小军演,也是一种亮剑。军委高层前往敏感地区视察,也是一种亮剑。如果美国执意要染指黄海,问题是严峻的,结局如何拭目以待。

美帝国主义是武装到牙齿的老虎,所以可怕,但这老虎也怕打,你既要有武松的打虎本领,更要有武松的打虎气概。和平当然好,但和平从来不是靠祈求,更不是靠乞求。

有时敢打,才能避免不打。反正没有血性的民族,做仆从国可以,做泱泱大国就如同睡狮。

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国家安全先于内政矛盾,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其他都要在此前提下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发表于 2010-7-2 19:02:51 | 只看该作者

re:说到CX问题,一个常识就是门口养一条恶犬...

说到CX问题,一个常识就是门口养一条恶犬,还过站着一条眈眈的猛虎;门口养一个叫花子,好过站着一个窥视的强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3#
发表于 2010-7-2 21:20:33 | 只看该作者

re:我觉得下面柴静的文章,也正好应对了你...


我觉得下面柴静的文章,也正好应对了你们在“抗美援朝”上的争执,一桩几十年前的强奸案,到现在没人来说是非了,但是这几十年的生活对当事人来说就彻底摧残了,想想那时据说是十八万的志愿军的生命,还有那些被俘后再回国再受了一辈子苦的人,还有更多的老百姓们,那么多生命和家庭都成了炮灰,现在没有人还会想到,这一点就象是龙应台的<一九四九大江大海>,个人的命运被时代碾为芥末.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

柴静

http://blog.sina.com.cn/chjguancha  2010-07-02 01:05:10
1

几年前我采访过一个人。

他被诬陷嫖妓,证据是卖淫者的供述,他被拘留了42天,放了。

校长当不了了,儿子的婚事也吹了“他爹是个大流氓,人还能好么?”

他告了十六年,路上带不了两个钱还叫人掏包了,捡人家饭吃。

我问他最难受的是什么。

“最难忍受就是开党员会的时候我不是党员了”他说。

2

我们找到了当年十五岁的卖淫者。

“既然这件事情自始至终什么都没有发生,为什么在警方的询问笔录上我看到你明确地说你跟这位校长有性的交易,而且时间地点说得非常清楚呢? ”
她说一切受人的指使。

她是普通中学生,离家出走,到了一个车站,有一个姓田的人给她吃了饭,然后让她卖淫挣钱。

田想让校长给他做贷款担保人,贷款是违规的,校长不同意,这人要报复,就要求这女孩做证与校长发生过非法的性关系,“如果不这么说,给你扔海里喂鱼”

她作完证,后来就返回了家乡,采访她时,她是一个孩子的母亲,说“我就希望老人好好保重身体,就深深地向他道个歉吧,当初因为我年龄小幼稚不懂事,对他造成这么大的伤害,对一个人来说太不容易了。”

我转述给校长听,他说“十几年来,她只需要写一封信来,就可以澄清一切,你十几岁不知道这事的轻重,二十多岁还不知道吗?”



3

办错案的警官,采访时他将近四十岁。

案子已经纠正了,他当初的认定程序和证据都有明显的问题,我问他“您是否想过,过了这么多年去看一看李校长?”

他说:“我很忙没有时间,并且来说礼拜天都不休息。”

我拿出校长的照片“您还记得这张脸吗?”

他看了一会儿,平淡地说“不记得了。”

我采访老校长,说起这位警官,问“你恨他么?”

“我当时恨他,我现在怕他受处分。”

“为什么?”

“不要给他受处分。”

“为什么?

“我第三个小子和他岁数差不多,原谅他吧原谅他吧,受处分的滋味不好受啊。”



4

我找到当年陷害他的人。

有人指给我看,一个坐在门口太阳地里的老年人。

他六十四岁了,脑血栓,满脸的斑,已经很难走路,也不会讲话了,但能听懂我说什么,拿棍子在地上划。

“您能帮我回忆一下吗,十五六年前在派出所的时候你曾经指证过说这个人说他嫖娼,你还记得这回事儿吗?”

他点头。

“有没有这回事儿?”他拿棍子狠狠敲地,有。

“您亲眼见着的吗?”他点头。

“那个小姑娘是你找来的吗?”

他挑起眼睛看了我一眼,那一眼,能看到他十六年前的样子。

我看了一眼他身后的房间,他住在一个柜子大小的三合板搭成的屋子里,被子卷成一团,旁边放着一只满是积垢的碗,苍蝇直飞。

邻居说,“他的儿子老婆,每天给他送一次饭。”

我问他:“你现在这个病有人照顾你吗?”

他摇头。

“你现在有钱吗?”

摇头。

“孩子呢不来看你?”

摇头。

他脸上没有悔恨,也没有伤感。

5

今天我看话剧《洋麻将》,回忆起这个节目。

这个戏是美国得普利策奖的一个戏,柯培恩1976年写的。

非常简单,只有两个人物。

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两个老人之间会温情脉脉,看下去,不是。

有一会儿我吓了一跳,以为是对人性黑暗面的讽刺和控诉,再看,也不是。

看到最后,我以为要有个大悲悯的结局,救赎和谅解,不是。

散了戏,我对袁鸿说“这个戏可以一直往下演下去”。

因为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4#
发表于 2010-7-2 21:40:30 | 只看该作者

re:看了681楼,原来方老师是央视军事节目退...

看了681楼,原来方老师是央视军事节目退下来的,敬仰。应该是大校,相当于博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5#
发表于 2010-7-3 08:20:08 | 只看该作者

re:什么什么高于什么什么,这种前提不是讨论问...

什么什么高于什么什么,这种前提不是讨论问题的前提,是证明题的前提。
也因此,偶从不愿意讨论这种问题。
山林同学,从医生的眼里,可能我们都是病人;
而在神面前,我们都是罪人。
与其评判别人,不如忏悔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6#
 楼主| 发表于 2010-7-3 10:50:26 | 只看该作者

re:居然在这里还有这么一摊扯淡。近年...

居然在这里还有这么一摊扯淡。

近年来,我一个感觉是:真相知道的越多,对历史、政治的评说越难。

之所以难,是因为下不了结论。同时,对类似”**高于**”、“**至上”这样的前提性说法,都觉得太未必!

天安门上宣告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之后,是无尽的浩劫....台湾被日本殖民这么些年之后,但为什么很多台湾人亲日?台湾的教育体系(据说)还是日本遗留的产物....胡适当年急红了眼和陈独秀讨论“哪有帝国主义?!哪来的帝国主义?!”....

我倒是想: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的东西,要是从来没到过中国,那该多好啊。。。。。。

历史就是这么不好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7#
发表于 2010-7-3 14:30:17 | 只看该作者

re:林璎(Maya Ying Lin),19...

林璎(Maya Ying Lin),1959年10月5日生于美国,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是林徽因的侄女。林璎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2010年2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近看林璎 (一)辉煌而艰难的起始 by 阳光在多城

位于华盛顿中央广场(The Mall)的越战纪念墙是林璎在1981年设计的。将近二十年后,她在自传 Boundaries(《疆界》)一书里回忆往事,对这件成名作颇有些不堪回首的感慨。她说,那份设计最初只是她在耶鲁大学读书时完成的一份作业,压根没想过参加评选。她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她在做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评委会怎么想,完全是按照她自己的意愿来做。
  
当作业完成之后,林璎还是赶在评选截止日期之前把方案寄出了。结果,评委从1421件应征作品中挑中了1026号。当时谁也没有想到,1026号方案的作者居然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女生,还是个亚裔。这份设计让她年纪轻轻就脱颖而出,可也让她年纪轻轻就体会了人生的艰难。越战纪念墙在正式落成之前,是美国引起争议最大的公共艺术之一。做为设计师的她,屡屡成为批评的靶子。

【设计上的困难】
越战纪念碑不好设计,因为它让人左右为难。越战是美国人心上一道深深的伤口。这场持续二十年的战争让美国付出沉重代价,可是非但没有取胜,反而是越往下打,战争的正义性越成问题。反战派与主战派针锋相对,民意严重分裂。到七十年代,越战已经成为让大多数美国人憎恶的战争。很多人干脆选择遗忘,假装这事没发生过,一切向前看。对于参加过越战的军人来说,在丛林中九死一生历尽艰辛,回来后却发现自己并不受家乡父老的欢迎,甚至受到嫌恶。
  
难道真的就这样被遗忘了?当然不会。当1980年筹建越战纪念碑时,美国的舆论风向又起了些变化。那一年,强硬的里根赢得总统大选。里根说,参加越战的军人是为自由而战,为的是一项“高贵的事业”(a noble cause)。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同意里根的话。事实上,即使里根成功当选总统,也无法让大多数美国人改变对越战的负面看法(注释1),但对于坚定的保守派(即主战派)来说,里根的表态是个极大的鼓励。
  
在这种背景下,要为这场并不值得骄傲的战争建造纪念碑,究竟该纪念什么,该不是纪念国耻吧?
  
筹建纪念碑的“越战将士纪念基金会”VVMF(注释2)力图把事情简单化。基金会力主远离政治,只为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纪念参战军人所付出的牺牲。这个纪念碑将献给参战的军人,而不是战争本身。建立这样一个纪念碑,也是寻求越战老兵与家乡父老的和解,寻求国家的团结。当然了,“非政治化”本身是一个明确的立场。只要是个立场,总会招来批评。
  
为了公平,也为了防人之口,基金会面向全国征集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最后由专家组成的评委评选出获胜者。这次设计竞赛本身也可视为基金会的一次筹款公关活动。设计竞赛得到热烈响应,报名者超过两千,其中不乏知名的建筑师或者建筑事务所,虽然这些牛人后来未必真的参赛。最后收到的设计方案共计 1421件。主办者将全部方案陈列在一个空军基地的飞机仓库里,铺开后占地超过3300平米。所有参赛方案都是匿名的,只有个标号。经过几轮甄选,评委们最后选中1026号。1981年5月,评选结果正式对外公布。
  
林璎本人也相信,如果当时不是“盲选”,她肯定不会胜出。一个二十出头的女生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走入美国公众的视野。本来筹建越战纪念建筑这个事本身已经引起纷纷议论,当设计者的身份揭晓后,事情越发变得--有趣。《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指出,当第一批越战军人遗体运回来时,她还只有4岁。
  
不过,真正引起争议的还是1026号设计方案本身的内容。
  
【违背常规的方案】
越战纪念墙现在已经成为全美著名建筑之一,可最初当设计方案还停留在纸面上的时候,没有几个人看得懂。这个纪念建筑并不是竖直的纪念碑,而是横卧的纪念墙。它不是耸立的,而是往地下延伸。它不是白的,而是黑的。

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并非一挥而就。那时林璎正在耶鲁的建筑学院修一门关于丧葬建筑的课程,她对纪念建筑的思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历史上的纪念碑大多体现领袖的胜利,而不是纪念生命的消逝。但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情况有了改变。一战的纪念碑中有不少开始贴近个人。
  
在征集设计方案之前,基金会已经成功地争取到了纪念建筑的落脚点--宪法公园,林肯纪念堂与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林璎后来回忆说,在构思阶段,她和同学们一起去华盛顿做实地勘察,走在公园里,看见公园里的树木,听见从宪法大道上传来的嘈杂车声,她心头忽然涌起一个冲动,想把大地切开一个口子,“我想象拿一把刀切入大地,撕开,最初的暴力与痛苦随着时间而愈合。草会长回来,可那道最初的伤口将保留在大地上......”(注释3)
  
最后的纪念墙一如林璎最初的设想,是大地上的一道口子,抛光的黑色大理石面形成一道疤痕,上刻着阵亡或者失踪战士的名字,一个个,一排排,形成名字的海洋。。两面墙形成V字型,无论从哪个起点开始走,总是由浅入深,到两墙交接处,参观者会发现自己完全深入地下,必须抬头仰望面前高达三米多的黑墙。从这里再往上走,由深变浅,人又回到了地面上。一次旅程就此结束。

只看设计草图,一般的人无法想象纪念墙所能产生的震撼力。但专家们是懂的,从一开始就懂。实际上,基金会聘请的建筑顾问对越战纪念园的设计有着差不多的思路,林璎与几位专家不谋而合。基金会在设计竞赛的章程里早就提出了几条明确要求:纪念建筑是能够令人沉思的(换言之,不是令人亢奋的),要与周围环境协调(注释4),不要体现越战的政治意义(越战的政治意义不但永远说不清,而且会引起极为强烈的反应)。设计竞赛中还提出一条重要的要求:所有死亡与失踪将士的名字都必须包括到纪念建筑上。
  
很自然地,林璎的设计得到了专家们的首肯。竞赛评选委员会的八个成员一致看中林璎的设计(注释5),1026号方案的胜出毫无悬念。至于后来的争议,完全是因政治而起。

-------------------
【注释1】从1975年到1990年,连续的民意调查显示越战在美国人心目中始终是负面的。始终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越战是一场错误。民意的详情参见The Vietnam War in American memory一书,作者 Patrick Hagopian。
  
【注释2】越战将士纪念碑基金会,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Fund,简称VVMF,是越战纪念建筑的筹办者。这个基金会完全面向私人筹款,不拿政府的钱。基金会的创建者是越战老兵Jan Scruggs。1979年,当Scruggs看完电影The Deer Hunter(《猎鹿人》)之后,决定建造一座纪念性建筑,献给所有在越南战场上阵亡的战友。Jan Scruggs的基金会起步艰难,但很快吸引了一批能人,逐渐走上正轨。1980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为越战纪念建筑开了绿灯。没有这个基金会,就没有后来著名的越战纪念墙。
  
【注释3】林璎多次阐述过这个“切开的伤口”的设计理念。在她的自述 Boundaries 中她说:
“I had a simple impulse to cut into the earth.
I imagined taking a knife and cutting into the earth, opening it up, an initial violence and pain that in time would heal. The grass would grow back, but the initial cut would remain a pure flat surface in the earth with a polished, mirrored surface, much like the surface on a geode when you cut it and polish the edge."
  
【注释4】越战纪念建筑必须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换言之,就是不能跟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一争高下。一般认为,基金会提出这条要求是吸取了别人的教训。早些时候,罗斯福纪念碑征集设计方案,结果评选出来的获胜方案却被美国美术委员会(The U.S. Commission of Fine Arts)以“不协调”的名义否决了。
  
【注释5 】VVMF在决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后,指定了一个八人小组担任这次设计竞赛的评委。这八人都是专家,包括建筑师、园艺建筑师、以及雕塑家,领头的 Grady Clay是杂志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主编。负责挑选评委的是基金会的建筑顾问Paul Spreiregen。总的来说,评委就是一帮在建筑及艺术领域德高望重的老头子,平均年龄六十多岁,全部都是白人。评委中没有一位是越战老兵,这一点在以后成为批评的目标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8#
发表于 2010-7-3 14:31:20 | 只看该作者

re:近看林璎(二)越战纪念墙,打了几回合...

近看林璎(二)越战纪念墙,打了几回合

【争议与华裔身份有关??】
那么多人反对林璎的设计,是不是因为她是个华裔?把争议都归咎于种族偏见,省事是省事,但是太轻率。如果真要讲身份,那么不光是种族,还得考虑性别、年龄。不得不承认,那么一位长发过肩的年轻亚裔女性,与残酷的越战放在一起,看上去的确不怎么协调。事到如今,谁也说不清林璎的身份究竟对她的设计起了多少负面作用。

同时我们也别忘了,对于她的设计,不但有强烈的反对者,也有坚定的支持者。如果没有若干关键人物(多为白人男性)的支持,纪念墙又怎么能够从理念变成现实?除了专家们支持她,华盛顿的有关委员会也欣赏林璎的设计。美国美术委员会和国家首都规划委员会(NCPC)都以极快的速度批准了她的方案,压根儿没有刁难。当时一些建筑界前辈已经给小林同学打了预防针,说按照华盛顿一贯的办事风格,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案肯定会一改再改,最后的成品可能会面目全非。林璎本人都做好了这种准备,后来却惊喜地发现,她的方案几乎没经过任何改动。

主流媒体当时采取了“鼓励争鸣”的方针,争议双方有机会借助媒体平台发表意见(这样做也符合媒体的利益,有人吵架,才有人看报纸看电视)。美国的主流媒体一贯有自由派倾向,实际上当时还是向林璎的方案倾斜的。

越战纪念墙争议之际,已经是经过民权运动洗礼的八十年代,歧视肯定存在,可是谁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搞。实际上,恰恰因为反对者中有人说话没注意政治正确,提到了林璎的种族和性别,反对派反而陷入被动,急于撇清。反对派的中坚分子之一是越战老兵Tom Carhart。他后来回忆起来还不无委屈,说有人指责他管林璎叫"gook",搞得他很狼狈,以后不管说什么都是错(注释6)。

【矛盾很多】
围绕纪念墙的争议并不是一场正与邪的较量。与现实中很多争执一样,这是不同理念之间的冲突,每一方都自认为正义,而这样的争议才最令人伤神、甚至伤心。反对者们是高举了爱国主义大旗,强调越战老兵的牺牲和情感创痛,这才底气十足。

政治无处不在。越战纪念墙的设计说是不谈政治,可所谓“不谈政治”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姿态。有人认为这个纪念墙是明目张胆地宣布了越战的失败。在林璎的设计中,阵亡及失踪将士的名单并不是按字母顺序排列,而是按照阵亡的时间顺序来排,形成一条时间线。不止一个人认为这种排序方法让人很难查到要找的名字,还有人从这种排序方式中嗅出反战意味。有的老兵把林璎的设计解读成一个boomerang(回力刀),把刀掷出去,它自己又飞回来,暗示越战是个错误决定。

林璎本人表态说,她在构思的时候刻意不去阅读任何有关越战的报道,以免受到影响。她这么说非常够胆,也无可避免地挨骂。这下反对派有足够的理由指责她不但不懂战争,而且根本无法从感情上理解军人的流血牺牲。不过林璎在这点上从来没松过口,倔强的姿态甚至让那些赞许她的设计的老兵感到尴尬。林璎后来在自述中承认她和老兵之间有些误解。

艺术观念的差异,很不幸地指向了普罗大众与精英的对立。纪念墙设计简约,只有人名,没有铭文,没有任何装饰物,更别说纪念建筑中常见的雕塑,这引起不少人的愤怒。有人指出,如果只是纪念死者而不讲他们为什么而死,那就毫无意义。交通事故也会死人,你怎么不立碑纪念?选择用黑色也引起很多人的不安。难道黑色不是代表悲哀与失败?

Tom Carhart的言辞最为激烈。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说这个设计是“一道耻辱、悲哀的黑口子”("a black gash of shame and sorrow",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一句名言),选择这个方案简直是成心侮辱越战军人。Carhart说,他不关心艺术,他想要的就是一个能够缅怀的地方,难道越战老兵就这么好欺负?

【妥协:竖国旗、立雕像】
基金会一直支持林璎的设计方案,可是反对者中不乏实力人物,最终迫使基金会做出妥协。

设计竞赛结果揭晓之后,基金会出现内部分裂。德州的大富翁Ross Perot本来是基金会的财神爷,当时正是因为他肯出钱,这场设计竞赛才能展开。可是当Perot看到评委们的最后选择后,决定不再支持基金会。到后来他甚至打算出钱再搞一场设计竞赛。衙门里的人物也很关键。时任内政部长(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的James Watt就坚决不肯给纪念墙的施工发通行证。

反对者们拿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在国会工作的James Webb提出了几点:要照那个样子修纪念墙也可以,但是要立国旗,要添加纪念性铭文,纪念墙要么耸立出地面,要么改成白色,名单的排序方法也要修改。

基金会有一个时间表,希望纪念墙能赶在1982年11月的Veterans Day之前完工。1982年1月,本来按计划还有几个星期就要破土了,内政部长Watts却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修改设计方案,这个项目就暂停。基金会终于妥协,在开了数次碰头会之后,同意添加铭文,在纪念墙的正中(两翼交界处)设立国旗,还准备竖立纪实风格的雕像,雕像将摆放在离纪念墙很近的地方。当林璎听说那些妥协方案后,深感自己遭到背叛。

事实证明妥协还是有效的。新方案(增设旗杆、雕塑)很快得到美术委员会和首都规划委员会的批准。这年3月,内政部也开了绿灯。纪念墙终于开工了。

【坚决反对“画小胡子”】
妥协从来都不意味着平静。新方案让反对派中的关键人物勉强接受,但是引来了新的反对派。

基金会聘请了雕塑家Frederick Hart来制作越战军人青铜雕像(注释7),可是这一人选就连有些老兵也不满意。有人查出来Hart当年逃过兵役,还参加过反战示威。

眼看旗杆与雕像的安置将成定局,林璎不再保持沉默。她公开表态说,如果把旗杆插到墙上,还就近设立雕像,那么纪念墙就变成了背景,她的设计将毫无意义,成了高尔夫球场了。林璎还说Hart的雕像是“在别人的画像上画小胡子”("drawing mustaches on other people's portraits.")。林璎在事隔多年的一次采访中进一步解释说,那组雕像当时设计成14英尺高(后来有所削减),而纪念墙的最高处只有10英尺。

纪念墙一边施工,争议一边继续。不但是林璎,别的建筑师也反对新方案。建筑刊物 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就不断发表批评文章。既然有新争议,就要寻求新的妥协。于是美术委员会再次主持碰头会,重新进行讨论,双方再次激辩。林璎也出席了其中一次会议,并亲口陈辞。

对于林璎来说,挺身而出的那段日子相当艰难。后来在一次访谈中她说,尽管得到支持,她还是觉得非常孤独,特别是置身于那间会议室里,她感到好像一屋子人都是“那边的”,都认为自己是在故意伤害他们。

其实,这时局面已经对林璎比较有利,因为纪念墙已经修得差不多了,反对派手里已经没什么筹码了。最后美术委员会做出了一个决定,把旗杆和雕塑安放到整块纪念园地的入口处,远离纪念墙。这个提议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成为最终定局。回头看,美术委员会当年是以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护了林璎最初的设计。多年后林璎在某次访谈中也承认委员会起到了关键作用。

尘埃落定,各人把分歧埋在心里。1984年Hart的青铜像在越战纪念园揭幕时,林璎没出席那个仪式。

越战纪念墙一旦建成,魅力立刻显现,反对的声音随即平息下去。一如基金会的期望,纪念墙深深触动到人们的心灵深处,是疗伤,是和解。

应该说,最后的胜利属于林璎。不过这场胜利来得很艰苦,她也很受伤,以至于纪念墙的项目完成后她休学一段时间才又回耶鲁读研究生。

=======================================
【注释6】Tom Carhart是当年态度最为强硬的反对者之一,多次在主流媒体撰文抨击林璎的设计。不过他绝不承认自己在搞种族歧视。Washingtonian网站上有一篇介绍越战纪念墙的文章,由Denise Kersten Wills撰写。文章中提到Carhart回忆往事时说: “One of the members of the other side said, ‘Carhart, at one of these meetings, called that woman a gook.’ That’s like saying, ‘Have you stopped beating your wife?’ No matter what I say, I’m wrong. The allegation endured.”

【注释7】Frederick Hart是美国一位小有名望的雕塑家,其作品坚持古典风格。他也参加了越战纪念建筑的设计竞赛,并拿到第三名。他后来为越战纪念园所做的青铜雕塑名为 The Three Servicemen。雕塑很注重种族和谐,三个士兵一为白人,一为黑人,一为西班牙裔。雕塑最后安放到远离纪念墙的地方。尽管争议不断,也有人对这种布置极为欣赏,认为这好像是雕塑中的三名士兵远望纪念墙,寻找着自己的名字。另外,越战纪念园后来又竖立了一件女性雕塑,纪念越战中的护士。


主要参考资料

--The Vietnam War in American memory: veterans, memorials, and the politics of healing. 作者:Patrick Hagopian。

--林璎自述《疆界》(Boundaries),2000年出版。

--网站The Vietnam Wall Controversy。该网站由Lehigh University 英文系教授Edward J. Gallagher主持,包括了有关纪念碑争议的详细时间表。网址: http://digital.lib.lehigh.edu/trial/vietnam/about/ 。

--论文Maya Lin and 1960s,作者:DanielAbramson。这篇文章发表在1996年某期的Critical Inquiry上(Vol.22,No.4)。

--PBS电视台Bill Moyers对林璎的访谈纪录。这次访谈是PBS介绍美国华裔的系列节目Becoming American的一部分。
网址: http://www.pbs.org/becomingamerican/ap_pjourneys_transcript5.html 。

--Academy of Achievement对林璎的访谈纪录(2000年),网址:http://www.achievement.org/autodoc/page/lin0int-1 。

--Frederick E. Hart, The Artist the Art World Couldn't See,作者:Tom Wolfe。文章发表于2000年1月2日的《纽约时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9#
发表于 2010-7-3 14:32:47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云鹤...

下面引用由[U]云鹤[/U]发表的内容:

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国家安全先于内政矛盾,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其他都要在此前提下讨论。...


这个“宏论”被抨击了,完全在意料之中。但这是我一贯的立场。大家发表意见,只要把自己意见说清楚了,就是完成了表达的目的,至于对错,见仁见智,我不去争论,也不做申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0#
发表于 2010-7-3 14:46:38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th...

下面引用由[U]thankstoyilin[/U]发表的内容:

居然在这里还有这么一摊扯淡。

近年来,我一个感觉是:真相知道的越多,对历史、政治的评说越难。

之所以难,是因为下不了结论。同时,对类似”**高于**”、“**至上”这样的前提性说法,都觉得...


不赞同T版的主观、粗暴的表达方式。还让不让人说话,我们一说话就成了一大摊扯淡?T版本处的高论,也不敢苟同,但那是T版的立场,我不做辩驳了,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很不历史的,包括“台湾被日本殖民这么些年之后,但为什么很多台湾人亲日”,似乎有殖民有理的倾向,也不做深入辩驳了,因为这已经超越某些基本民族立场了。

作为典型农业国家,在近代以来,中国的没落是历史的宿命了。为了改变这样的宿命,不得不裂变,而裂变的代价与结果,是难以承受之重。如果当时那么多民族的精英都很苦闷、彷徨,而其中不同的群体作了不同的探索,对于历史的探索的结果,恐怕不宜轻薄否定。轻薄否定前代精英的艰苦追索,是一种肤浅与轻狂。我们过去了解的真相未必是真相,T版们现在所谓掌握的真相,也未必是真相。解读历史,永远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和评断角度,每个人不妨持有自己的看法,但不必自矜于己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5 13: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