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thankstoyil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转帖!!

[复制链接]
501#
发表于 2010-3-29 21:03:48 | 只看该作者

re:经月不见,改六六粉了?

经月不见,
改六六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2#
发表于 2010-3-29 22:33:31 | 只看该作者

re:难怪近来颇感头晕乏力、意识迟钝,原来是“...

难怪近来颇感头晕乏力、意识迟钝,原来是“六六粉”中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3#
发表于 2010-3-30 12:54:02 | 只看该作者

re:郭敬明说:——风空空洞洞地吹过。...

郭敬明说:

——风空空洞洞地吹过。一年又这么过去。而来年,还要这么过去。我不知道是安稳的背后隐藏着沮丧,还是沮丧里终归有安稳。只是我们,无法找到。【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沮丧,但总示以快乐;应该安稳,却总想奔突】

——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这种快乐,很贫穷,也很有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4#
发表于 2010-3-30 13:08:25 | 只看该作者

re:雁姐估计钻床底下去了。

雁姐估计钻床底下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5#
发表于 2010-3-30 13:21:22 | 只看该作者

re:听起来嗖嗖地,不是砸向俺吧?也找个床底去...

听起来嗖嗖地,不是砸向俺吧?也找个床底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6#
发表于 2010-3-30 13:47:33 | 只看该作者

re:我钻床底下干吗?我有个名字,叫不着四六。...

我钻床底下干吗?我有个名字,叫不着四六。
郭敬明,小四儿。
六六,就是六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7#
发表于 2010-3-30 14:46:02 | 只看该作者

re:入学第一天,就见叶先生画像,却从来没听人...

入学第一天,就见叶先生画像,却从来没听人讲过生平,也从来没好奇去找过,惭愧。
----------------------------------------------------------------------------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by 柴静



回来的飞机上看书,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愣了一会儿,我不认识这个人,只是觉得很少见到这样恬静沉毅的脸,真好看。

看完才知道,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

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华罗庚是初中生,是他让在清华算学系任职,又送去英国深造,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无尽”。

那是战乱烽火时代,但后来的重要科学发展所依仗的这些人,是他在那时满地焦土上栽下的桃李。

---------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



深夜里我一点点找他的资料。

他生在上海,父亲是旧式文人,让他从小读经史子集。

他幼年已经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对跟朋友之间“因小故而致割席”之事也写在笔下:“一时之忿,至今思之,犹有隐痛。”

他讷于言,但一生都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1915年,他在清华上学的时候,成立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

每两周一次科学报告会,轮流作。“范围极广,如天演演说、苹果选种、煤,无线电报之设备、测绘法、力、废物利用,等等”

他当时不过十七岁,拟订的会员守则是:(一)不谈宗教,(二)不谈政治,(三)宗旨忌远,(四)议论忌高,(五)切实求学,(六)切实做事。

那种青翠的朝气里,满满的是中国大学的刚刚起步的生机。





1918,他留学美国,后来在哈佛读博士,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

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实验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和《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

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

这一年他23岁。



他27岁回国清华执教,很清楚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

他的学生回忆“第一届学物理的有4个人,第二届只有两个人,第三届只有一个人。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到三年级,都是他一个人教的,所有的课都是他一个人开,不是他想一个人单枪匹马.是他想请人家来,人家不来,也请不到.”

他已不求收获,只问耕耘。

他执教之严也是出名的,他的课给李政道的分数只是83。他允许这学生不听自己的课“因为你看的参考书比我的更高明”,但是“你的实验做的不认真,要扣去25分”

他去世后多年,亲人发现他一直留着当年的那三张答卷,写在泛黄的昆明土纸上。





看史料的时候,会有一种感慨----在动荡不安的中国大地上,只要给他们一点点空间,中国知识分子能在石缝里栽种下什么?

他是清华物理系主任,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相当于要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来作行政的工作。因为他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

从1926年到1937年,他先后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学者。

吴有训还只不过是刚到校的普通教师,资历年纪都不如他,他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1934年,他引荐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物理系主任一职。四年后,他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那时他正当盛年。

冯秉铨毕业的时候,他对他们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他不光要栽种,他还要育土。

他在1929年又组建了清华理学院,其中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6系。

他说凡是出人才的地方,必然是科学文化最盛行、科学土壤最肥沃、科学气氛最浓厚之地。比如欧洲的哥廷根、慕尼黑和美国的芝加哥等。

中国科学研究停滞数千年,第一次有了这滚热得烫手的雄心:"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之学术独立。"





那点嫩芽,是硬生生从石头底下顶上来的。

清华的校史有纪录“早年的清华隶属北洋政府,实行的是校长个人专权,校长多为官员政客,既无多少学问,更不懂管理,且校长更替十分频繁,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1927年,清华成立教授会和评议会。教授会由各科系教授组成,教授会成员投票选举各科系主任。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评议员由各科系推举的教授担任。

第二年,他当选评议员,当时他不满30岁。这个改革,就来自“少壮派”的推动。

日后清华校史的研究者说“教授治校,说白了就是拒绝外行人进入学校管理层,把不懂

科学、不闻学术、不谙教育的人扫地出门,它防止了旧制度下官僚体系对大学教育的侵蚀和破坏,同时把学校的行政权作分散化处理,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在保障高等院校的民主办学、民主管理,保证学校的独立、学者和学生的思想自由,以及激发创造力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从1929年至1931年的两年间,清华没有官方委任的校长,纯粹由教授会代表全体教授治校。

当时教授会的宣言是:"清华并非行政机关,学校完全可以超出政潮,独立进行”

钱学森是他的学生,了解了这段历史,就会知道,钱学森去世前的遗问,不光指向未来,也是一次拼力的回头一望。



他终身未娶,唯与学生亲厚,当中有一人叫熊大缜,是他人生里最深的一段感情。

网上可以找到熊当时的照片,生气勃勃,可以跃纸而出。他们在那几年里几乎相依为命。

1938年,熊突然对他说要去冀中抗日。

他明知这学生在河北没有依靠相熟的人,又没有政治经验,但是国难当头,他只能送他去,熊走后,他曾“约有十余天,神思郁郁,心绪茫然,每日只能静坐室中,读些英文小说,自求镇定下来。”

他唯一能安慰的一点,是他能够帮着自己的学生在后方搜购一些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

看这书时,我才知道,曾经炸碎日军机车车头的TNT药性地雷,是来自熊所在的“技术研究社”的制造,而不是我们小时看的电影《地雷战》中由农民土法制成。

1939年,国共关系恶化,熊大缜被疑心是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在没有调查核实,没有经过法定程序的情况下,在押送途中被用石块砸死。

从平津来冀中参加抗日的知识分子将近百人受到株连,在这之后,因为没有科技力量自制弹药,冀中的战士在一段时期内只能拿着空枪,把秸秆塞在子弹袋里作战。

1947年6 月23日,他的日记里写“今日是旧历端午节。每逢端午,吾想到大缜。九年前的端午,他从内地回到天津,那是一个surprise。谁知道以后的事多么可悲。近几天在读《白石道人歌曲》,看到他的‘五日凄凉心事’句,更增悲痛。





建国后他仍然当过一段清华的一把手,一直到1951年。

1968,他已经七十岁,因为熊大缜的事,涉嫌“国民党C.C特务团”被捕。

他在狱中一年半。

看过提审纪录的黄延复说,他所有的话,其实只有一句”我是科学家,我是老实的,我不说假话”。

之后他由红卫兵组织隔离审查。

他出现幻听,认为有电台在监视他,“一举一动都有反映,他喝一口茶,电台就说他喝茶不对,他走出门,电台就叫他马上回去”

他的侄子看着他,“甚觉悲哀”,说“你是学物理的,你知道电波透不过墙,根本没有这种事,是幻觉”

他说“有,是你耳朵聋,听不见”

之后他再次入狱,出来的时候,已身患重病,小便失禁,双腿肿胀难以站立,整个身子弓成九十度。





当时的中关村一带,有不少人都看过他,他穿着一双帮裂头缺的破棉鞋,有时到一家小摊上,向摊主伸手索要一两个小苹果,边走边嚼。

如果遇到学生模样的人,他伸手说“你有钱给我几个”

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

后来他已经渐渐恢复一些神智,有一次钱三强在中关村的马路上碰到他,“一看到老师呢,就马上跑上去跟先生打招呼,表示关怀,先生一看到他来了,马上就说,你赶快离开我,赶快躲开,以后你见到我,再也不要理我了,躲我远远的。”

钱三强当时是二机部的副部长,负责原子弹工程。

他的学生深知他的用意“他知道这么重要的工作,最忌讳同那些政治上有问题的人来往的,他生怕钱三强因此遭到一些不幸。”



两年后,在北大作教师的张之翔骑着自行车,在校外的一所公寓中找到了他。
张之翔说“他已经不认识我了,我说我是张之翔阿,他说哦哦,坐坐。他坐在藤椅上,就给我看,这个腿,两个腿肿得很厉害,走不了路。他也没有牢骚,很平静的。可是人已经不像个人形了。我也没有多少好说的,我说先生多多保重,我就,我就…”

他泪流满面。

“…我就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看到他”。

他的侄子说他从没对任何人讲过自己的悲惨,“他的看法好像是世界上和历史上冤枉的事情很多,没有必要感叹自己的人生”

他只是经常坐在一张旧藤椅上,读点古典诗词或历史书打发时光。

1977年1月13日,他去世。在生命的尽头,钱临照去看他时,他取出《宋书》来,翻到范晔写的((狱中与甥侄书》中的一段:“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我反复念他这几句话“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

一直到八十年代,已经平反之后,清华想要为他塑像之时,仍有人说“你们要为这个人造像,我就尿它”。

“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

1929年,他在一篇叫《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章里说“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宜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八十年过去了,他在空白处栽种的一切,让我这样的后代得以生活在一个浓荫蔽头的世界上,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

“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这张照片上,他是如此坦白温和地看着我,不求理解,不加责问,但这样的疑问,却从此重重放在了人的心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22:40:44 | 只看该作者

【荐书】

生命的盐粒——读法拉奇《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文:周泽雄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大师,喜欢以孕妇为女性美的象征,我们在拉斐尔的杰作里,经常看到这类腹势浑圆、风采焕发的女人。道理很简单,一个正在怀孕的女性,正处于由少女走向少妇、由女人走向母亲的结合点上,属于这两类女人的审美特征,她一身而兼具。这说的只是观赏视点,就这类怀孕期女人而言,她们的心理特点也更值得关注。当然,画家对此多半无能为力,我们更愿意听听作家怎么说,尤其想知道女性作家的意见,如果这位女作家在披露内心时肚子也正在日长夜大,她的“实话实说”,我们就更有理由期待了。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她的作者我们久仰大名:意大利著名国际记者奥丽亚娜•法拉奇,一位采访过霍梅尼、邓小平的传奇女性。

这部小说是否属于自传体作品,依我看意义不大。所谓现代女性,即使不是十有八九都结婚,至少十有八九都会怀孕,哪怕怀孕后再堕胎,我们这位立志不与任何男人结为百年之好的作者也不例外。她反感的只是婚姻,而非爱情,她对爱情的渴求,就像地中海的阳光一样,热烈而坦荡。这样,她有过怀孕经历,也就毫不足奇了。使这部作品得以成立,不是基于作者的怀孕经历,而是在确认自己怀了孩子之后,作者在思想和情感上进行的大量思考,正是这些思考,显示了作者的不同凡响,也奠定了本书的价值。

作者并不认为,身为女人,而且怀了孩子,就非得做母亲不可。作为现代女性,她不愿意将如此重大的事情,听凭自己的生物意志做出裁决。她虽然也知道,绝大多数女人,在生孩子问题上都是不加思考的,她们很少询问:自己是否做好了当一个母亲的准备?是否具备了当母亲的资格?她们坚信,随着孩子呱呱坠地,自己体内肯定会如影随形、瓜熟蒂落地伴生出母爱之情,因为自己体内天然蜇伏着一种母性本能。但法拉奇不这么认为,她是一个具有超强现代观念的知识女性,一个尊重个人权利和生命责任的人,所以她选择了一种在别人看来也许是过于负责的态度——在另一些人眼里,也可能是一种过于不负责任的态度。

根据书名,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开始给肚子里的婴儿写信。其实,写信并不确切,因为口吻是倾诉似的,笔调是口语化的,事实上孤身一人的作者(或主人公),只是将胎儿视为唯一的交谈对象。所谓信件,也只是独语的文字记录。她几乎每天都要和胎儿说话,完全不在乎胎儿是否能够理解,是否正在倾听。这份倾诉或独白与告解颇为相似。西方人向神父告解,不是为了满足神父的工作需要,而是因为自己迫切需要倾诉。

追随着作者的独语,我们发现,女人怀了孩子之后,并非如文艺复兴大师表现的那样,只是平添了双重美丽,她们更可能平添双重烦恼。一个现代女人只要在“生还是不生”的问题上稍加蹙额,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具有核裂变规模的问题。所以,本书题材虽微,却牵连甚广,关于生命与死亡,工作与权利,伦理与道德,义务与责任,都得到了全面讨论。由于作者选择了小说体,所有这些讨论,便不仅以其深度让人震惊,还以其对原生态生活的最大程度逼近,让人无从躲避。男人和女人不同,男人可以追随理性、观念的引导行事,而女人,即使是如法拉奇这样的杰出女性,也没有这个特权,因为,不管她嘴上如何振振有词,她腹中的胎儿也在以另一种也许是更加雄辩的方式与她辩驳,她的思考不得不经常因为胎动而被挪转了方向。所以,当一个正在怀孕的女人进行这种思考时,她天生就是一个复杂的人,一个百感交集的人,一个理智与情感交战不休的人。这一点,男人充其量只能理解,却永远难以体会。

那么,让我们遵照本书译者毛喻原先生的建议,“一、二、三,开始!”阅读这本书。

“痛苦即生命的盐粒,没有它我们也就不成其为人。”这是法拉奇的信念,我相信本书每一位读者,都能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法拉奇挥发出的生命盐粒,从而使自己的心灵,一时晶莹透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9#
发表于 2010-3-31 14:12:50 | 只看该作者

re:谁不打招呼就把我的帖子给删了?

谁不打招呼就把我的帖子给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6:43:56 | 只看该作者

re:山林兄,是我删的。还是做河蟹比较...

山林兄,是我删的。

还是做河蟹比较好,唉。。。。现在俺是关键词过滤的绝对拥护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1#
发表于 2010-4-8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U]燕原[/U]发表的内容:

入学第一天,就见叶先生画像,却从来没听人讲过生平,也从来没好奇去找过,惭愧。
------------------------------------------------------------...


[IMGA=0,absMiddle]http://scitech.people.com.cn/mediafile/201004/06/F201004061104303200235601.jpg[/IMGA]

            右起第三人是叶企荪先生

    叶企荪,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创始人,他的门下,走出了中国科学院79名院士。叶先生的学生李政道称自己的老师为“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叶企荪终身未婚,无私地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奉献了一生。建国初,叶先生的工资比毛泽东还高。叶先生是460元,主席是404.8元。他的门生遍布海内外,大家都深深地尊敬和怀念这位物理学界的老前辈。中国物理学会为纪念他,特别设立叶企荪物理学奖,奖励在固体物理学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

  


    叶先生的终生未娶,据说缘于在一次恋爱中的失利:在和一名同僚同时钟意于一个女孩子的时候,做了个君子协定。结果女孩子的红绣球打中了他的对手。先生就此淡泊于感情,专心治学一生。

  这件事有些让人难以相信,因为叶先生是如此优秀——书香门第,哈佛大学的博士,清华物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卓越的成就,崇高的气节加上英俊脱俗的外表,如此人中之杰,有谁做得起叶先生的情敌?又有哪个女孩子会舍得放弃叶先生呢?

  据说,这个女子,就是当时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校花王蒂澂女士。

  而叶先生的情敌,就是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的周培源先生。

    讲起这件事的那位老先生,是和周先生、叶先生一起工作过的,今年已经75岁高龄,在中国今天的物理学家中,可以排在前十位之中,说话一向十分可靠。更为可靠的是,老先生说起了叶先生败北的原因,看来竟然很合逻辑。

  据说叶、周之间有了君子协定之后,就等王蒂澂女士自行选择了。结果虽然叶先生是系主任,薪水也比当教授的周先生高,王蒂澂女士最终还是选中了周先生。其原因,知情者分析有两条。

  一条是叶先生略带口吃,因此交往的时候惜字如金,表达的时候不那样清楚明白。叶先生不是教授吗?口吃怎么当教授?这一点儿都不奇怪,好几位我见过的科学工作者生活中都有一点口吃,但是在讲台上却侃侃而谈,看来无非“不紧张”这三个字。谈爱情的时候,很少有人不紧张,教授也如此。

  另一条是王蒂澂女士一直倾向于找一个身材较为高大的伴侣,周培源先生恰好是又高大又英俊;叶企荪先生虽然英俊却不够高大,于是败北。然而,周先生夫妇,确实是中国学术界的模范夫妻,假如叶先生有灵,应该也会为他们而感到欣慰吧。

[IMGA=0,absMiddle]http://www.eeloves.com/upload/mem/09/05/23/200905232222462094.jpg[/IMGA]

                  周先生伉俪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2#
发表于 2010-4-8 10:18:13 | 只看该作者

re:哇,这个八卦真高级!

哇,这个八卦真高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3#
发表于 2010-4-8 10:35:01 | 只看该作者

re:早听说过这八卦,不过俺听说的那故事的角斗...

早听说过这八卦,不过俺听说的那故事的角斗士是经济学泰斗北大教授陈岱孙和物理学家周培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4#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6:47:5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媒体的责任 ---土摩托

英国科普杂志《新科学家》去年刊登了一篇文章,我一直保留着,题目叫做《媒体的歪曲报道对科学事业和新闻事业都不好》(Media distortion damages both science and journalism)。这篇文章是英国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所所长Simon Baron-Cohen写的,他用自己的亲身经验说明,媒体的责任非常重大,对科技记者的水平要求很高。

案例一是关于三联疫苗(MMR,麻疹、腮腺炎和德国麻疹)和自闭症之间的关系。这件事首先出现在《柳叶刀》杂志的一篇文章上,《柳叶刀》是很有名的医学杂志,照理说是可以报道的。问题在于,科学家们又做了很多后续研究,基本上证明《柳叶刀》的报道存在严重错误,结论不可信。可是,英国媒体却抓住第一篇文章不放,少数几个坚持己见的科学家又到处煽风点火,被民众视为对抗科学体制的“孤胆英雄”。这件事的后果就是英国接种三联疫苗的儿童数量急剧减少,已经低于警戒线了,很可能会造成这三种流行病的大爆发。————这个案例说明,仅凭一篇“同行评议”论文也是不够的,要综合考虑整个领域的最新成果。

案例二是关于儿童心理学测验的。Simon Baron-Cohen教授发表了一篇同行评议的文章,证明可以通过一种简单测量判断儿童的性格等等。结果这篇论文被《卫报》拿来做了一篇报道,文章角度却变成了是否应该对儿童进行自闭症筛查。其实那篇论文说的不是自闭症,而是社交能力。但是《卫报》为了制造轰动效应,曲解了论文的意思,给Simon Baron-Cohen教授以及他的研究小组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个案例说明,记者是否能准确理解一篇论文,编辑是否能避免煽情,也是考验一家媒体是否合格的试金石。

你看,当一名合格的科学记者,真的是非常难的。但同时科学记者的责任也是很大的。一篇错误的报道,会影响到一些人的生命,甚至地球的未来。

最近一段时间,科学和媒体之间的冲突非常激烈,吵了好几场架,不少科学记者心灰意冷。依我看,记者不用理会那些固执己见的人,他们只是少数,而且一辈子也不会改变,只有等换代了。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讲道理的,只要你耐心讲,总会有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5#
发表于 2010-4-20 17:15:23 | 只看该作者

re:柳叶刀那篇文章,是当年发表的是一篇正经八...

柳叶刀那篇文章,是当年发表的是一篇正经八百的学术论文,本身不是“报道”。但在后来的“被报道”时,它被广泛用作最具权威的反疫苗炸弹。今年初该杂志已经撤销了篇论文,在撤销其声明中说明了撤销的原因也是基于学术上的严谨,是13名原作者自愿撤销原文的研究结论。该文的撤销也与另一个顶级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在今年年初同期发表的反驳文章有关。而不愿撤销该文的研究主持者 Wakefield等几位作者,甚至面临英国医学总会将要吊销其研究资格的涉及学术不端的指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6#
发表于 2010-4-20 20:04:20 | 只看该作者

re:唉,媒体也不容易,受众天天想要爆炸性新闻...

唉,媒体也不容易,受众天天想要爆炸性新闻,但是哪有那么多爆炸性新闻呢。吃科学饭的更不好办。差不多是等米下锅靠天吃饭。
有些科学界的边缘人士,自身极具煽动力,吸引一批非科学界的追随者视之为精神领袖。这种情形对于媒体来说是一个天然的兴奋点——多少大片里边的疯子科学家最后都是对的。
但是生活并不是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7#
发表于 2010-4-20 21:12:50 | 只看该作者

re:汤唯:我在英国当模特 ●口述:汤...

汤唯:我在英国当模特

●口述:汤唯  整理:李 唐

很多人觉得我是花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力。

    我有自己的底子,而这些底子长久以来被大多数人忽略了。我凭借自己的实力考进中戏导演系,刚入学就做了职业模特;大学期间,还学了表演、播音、美术,获得了羽毛球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我演过电视剧、话剧,做过话剧编导;我拿过很多奖,虽然不是什么国际大奖,但这些奖项印证着我一步步的脚印。

    《色戒》在成就我的同时,也轻易将我此前的成绩轻轻抹去。我的过往无人提及,仿佛我是一个空降兵,直接落到了金马奖的颁奖台上。送给我的形容词都是幸运、机遇……这些与自身努力无关的字眼———我的确很希望成名,但不是以否定自己的付出为代价。

    然后,我被封杀了。我很冷静地盘点大红大黑后的收成:金马奖最佳新人奖、某化妆品广告代言、花瓶、一脱成名、过火表演、对青少年有不利影响……我就像上证A股,疯狂地冲到了历史最高点后,稀里哗啦地崩了盘。

    我选择出国一段时间,不是逃避什么,只是不想总有人喋喋不休地追问我未来的计划。在我看来,未来,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我去了英国,带着全部身家:《色戒》片酬50万,广告代言费80万。签合同时说好代言费600万,可新广告没播几次就被叫停,虽然我可以坦然将这600万税后的480万据为己有,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最终退还了400万。

    出去之前,我不知道要在国外待多久,也不知道这笔钱能用多久。但我不发愁,我觉得,我一定能让自己过得很好。

    我本打算找个学校读书,去了才发现很不现实。首先,英国的艺术院校,对学生的基础要求很高,雅思成绩要在6.5分以上,托福至少要在1550分以上。我的英语水平远达不到可以被录取的要求。其次,英国学费高,哪怕是伦敦艺术大学这样的公立高校,对于正规录取的学生收费也在每年1万英镑,对于我这样的自费生,则是3万~4万英镑。

    我掂量了一下钱袋,打消了自费就读的念头。接下来我找了个语言培训班,专攻英语。我的目标是以好成绩争取到全额奖学金。我打听得很清楚:伦敦艺术大学的最高等级奖学金是每年1.8万英镑———有了它,不仅可以免费上学,还能从中赚到所有生活开支。

    之后,我开始考虑经济问题。手里的钱在国内可以买一套房子外加一辆车,可在英国,不过是一个白领的年薪水准。而我,还不知何时才有赚钱的机会,所以,我不想动用这点老本。而我知道,只要一个人肯开动脑筋,就肯定会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

    我在大学学的两样东西派上了大用场———美术、羽毛球。在英国,街头艺人是一份很有“钱途”的职业,只要有一技之长,且可以在街头展现出来,就能获得回报。

    我的第一次“卖艺”是做街头另类时装秀,我用旧报纸撕出大概的衣服样子,再用大头针别在身上。我穿着纸衣服,站在街边,面前摆个帽子,就算开始营业了。为了配合时装的色系,我扑了厚厚的粉,画了个类似日本艺伎的妆。看我造型奇特,创意新鲜,不一会儿路人就开始热情地投硬币纸币。我腰里别着MP3,塞着耳机听英文歌,姿势摆累了就换一种。在路边站了两小时后,我有了26英镑55便士的收入。

    在英国人眼里,任何与创作有关的行为,都被视为艺术。我用油彩在脸上画出京剧脸谱,有钱收;拎一桶水,用海绵做的毛笔在人行道上写书法,有钱收;搬一张椅子,替路过的人画肖像,也有钱收……每天抽出两个小时,琢磨个点子,总能有几十镑收入。这些钱足够我每日开销,这些钱也让我在英国的日子渐渐不那么拮据。

    除了“卖艺”,我还“卖身”。打羽毛球给我带来了更高收入。

    在英国,人工费非常昂贵。我找了一家俱乐部,跟驻场教练打了一场球,再跟老板谈谈,就成了俱乐部的兼职陪练。每小时80镑,老板收取20镑的管理费,我自己净赚60镑。每周大概陪练15小时,收入900镑———正好承担了房租和上语言班的费用。

    就这样,到伦敦一个月后,我就从吃老本变成了自给自足。这种自给自足,不仅给了我安定的生活,还让我变得更加自信。

    来到伦敦4个月后,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是韦恩斯坦兄弟电影公司总裁Bey Logan打来的,说想初步接触一下,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一个星期后,当我正裹着一次性桌布改造的“时装”在街边表演行为艺术时,Bey Logan笑眯眯地出现在我面前。他称赞我极具创意和美感,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简单的交流。让我最开心的不是他的夸赞,而是我可以很流利地用英语与他沟通。我们聊了一刻钟,然后Bey Logan邀请我一起吃晚餐。约好晚餐的时间地点后,他离开时,在我的帽子里搁了一张100欧元的纸币。他说,作为合作伙伴,他请我吃晚餐;作为路人,他为我的行为艺术买单。

    做街头艺人和羽毛球陪练终归是赚小钱,我觉得我的才干不止于此,所以,我将目光瞄准了我的老本行———专业模特。

    因为有Bey Logan的引荐,我认识了英国本土的影视界资深人士,通过他们结识了一批在英国有名的化妆师、形象设计师,最终联系上了每年都与“伦敦时装设计周”有固定合作的服装设计师加雷。

    我告诉加雷,我曾是专业模特,有丰富的舞台经验,而且我有着他麾下别的模特不具备的东方神韵与气质。我把自己的写真带给他看,我相信那种侧面特写、嘴唇鲜红的老上海风韵足以打动任何设计师。

    我成功了,2008年的“伦敦时装设计周”上,我成了加雷的“御用模特”。我穿着他最新设计的歌特式面罩时装,走上了时装发布会的T台。我没有经纪人,价码是我跟加雷亲自敲定的。我做了一周的模特,拿到的薪水是2万欧元。

    加雷对我非常满意,在他的帮助下,我先后认识了众多国际一线品牌的设计师。可以这么说,只要我愿意在英国时装界发展,我相信我会在短时间内成长为最受关注的时装模特。

    正当我为前途做着乐观规划时,我接到了来自香港的电话,因为“优才”计划,我获得了香港居民身份证,港方邀请我前去发展。

    在香港迎接我的,是与张学友合作新片《月满轩尼诗》的合约。准备出演新片时,我不得不再次去补语言课,因为我的粤语很烂。我觉得,在一个新环境,要想获得良好发展,与人沟通必不可少。身边的人都讲粤语,我改变不了这个环境,就只能去适应环境,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适者生存,人只有融会贯通,才能走得更远。

(水妃艳摘自《37°女人》

2010年第1期  图/周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8#
发表于 2010-4-20 21:22:44 | 只看该作者

re:向汤唯致敬!因为色戒的优秀。T版也来...

向汤唯致敬!因为色戒的优秀。
T版也来拜一下啊,羽毛球二级运动员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9#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21:37:46 | 只看该作者

re:我很喜欢汤唯的啊。不过还真是第一次知道她...

我很喜欢汤唯的啊。不过还真是第一次知道她羽毛球打得好。
这孩子不娇气,要强,肯下功夫,不简单呢。据说《月满轩尼诗》中,她的粤语说得很地道,港人听着都没啥毛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0#
发表于 2010-4-20 21:45:11 | 只看该作者

re:我追捧!咱杭州出来的中学生,脱下衣服演戏...

我追捧!咱杭州出来的中学生,脱下衣服演戏,穿上衣服打球,就是来山!我近二十年来只捧小汤一人。


这个脓包GZF,他们敢封杀姓梁的吗?就敢拿小人物耍威风。

气到如今还不息,再骂一句他奶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9-28 01: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