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ISA拉我来看这个贴子,所以我跑进来了...
LISA拉我来看这个贴子,所以我跑进来了。我的ABC可能跟张老师的略有分歧:
我们分析ABC的时候,首先看的是B,行为是什么——归根结底,我们干预的是行为,分析的也是行为。
行为一:圆圆让爸爸吃西瓜籽
1)当我们看一个行为的时候,首先看这个行为是不是一个可接受的行为。让别人吃西瓜籽,虽然不带有伤害性,但并不是一个适当的行为,所以,我们会选择不强化,甚至干预使其减少发生。
2)有了B,我们根据B来分析A和C,在圆圆爸的描述里,A是不清晰的,我们所知道的是爸爸和圆圆在一起吃西瓜,这是一个大环境前提,但我们并不知道圆圆是在什么情况下让爸爸吃西瓜籽的。再看行为本身是圆圆要表达一个什么信息:爸爸吃西瓜籽(因为他自己喜欢吃西瓜籽,所以这个并不是一个恶意的行为,只是一个社会性不恰当的行为)。C是爸爸拒绝吃西瓜籽。从这个ABC的行为来分析,如果圆圆的目的是要爸爸吃西瓜籽,爸爸拒绝了吃西瓜籽,也就是没有让行为达到其目的。换句话说,只要圆爸坚持不吃圆圆递过来的西瓜籽,那这个行为在将来就是慢慢减少。
3)怎么样教一个正确的取代行为?这个是关键。在吃西瓜的时候,圆圆爸可以把西瓜囊切成块,放在盘子上。辅助圆圆抓西瓜囊,递给爸爸吃,慢慢地撤销辅助,让圆圆慢慢自己有意识喂爸爸吃西瓜囊。如果这个行为可以建立起来,让爸爸吃西瓜籽的行为就能慢慢消除了,而孩子和爸爸的互动也会慢慢增强。
行为2,抓爸爸的脸。这个属于攻击且伤害性行为,所以属于不适当的行为,是需要干预的。
1)行为:抓爸爸的脸
2)A和C,A,爸爸拒绝吃西瓜籽,C:爸爸告诉圆圆抓人是不对的,要打两下屁股,并且不痛不痒地打了两下。
3)爸爸没有吃西瓜籽,抓人没有达成原来的目的(让爸爸吃西瓜籽),没有满足行为,行为没有被强化,在将来应该会越来越少发生。
4)爸爸和孩子讲道理,事实上,这个过程起到了转移孩子注意力的作用。并且,让爸爸吃西瓜籽,爸爸没有吃,也就是圆圆没有达到他的控制目的。当爸爸和圆圆讲道理的时候,问圆圆应该怎么办,圆圆说打两下屁股,爸爸打了圆圆两下屁股,这个过程里,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圆圆的控制欲。对行为反倒起到强化作用。并且,转移注意力并不起到改变问题行为的作用。
5)当行为发生时,爸爸坚持不吃西瓜籽,但立即辅助圆圆做适当的行为(比如,辅助圆圆抓切好的西瓜囊,爸爸马上吃)然后夸圆圆,互动。
6)提高自身的警觉性,知道孩子有伤人的行为,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能不让孩子伤到自己的,尽量不要让孩子达成目的。
供参考。 |
|